民间故事:华佗虚心求学

合集下载

华佗学医的名人故事

华佗学医的名人故事

华佗学医的名人故事【范文一】华佗:千古名医,学习的楷模华佗,是我国古代卓越的医学家,其医术高超,被誉为“千古名医”。

他在医学方面的成就是非常惊人的,因此也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今天,我就来讲讲华佗学医的名人故事。

华佗小时候就非常聪明,经常向大人们请教各种问题。

虽然他的家庭条件不好,但是他依旧非常勤奋地读书。

在一次去菜园的路上,他无意中发现了很多草药,于是就开始向周围的老人请教这些草药的作用,逐渐地掌握了很多草药知识。

从此,华佗开始向药草方面发展,并在阅读古典医学文献的时候,遇到了很多医学难题,就常常翻阅各种书籍进行学习。

后来,华佗受到了一位名医的启蒙,开始了系统的医学学习。

他不仅学习了医学理论,还通过实践不断调理病人们的身体。

最终,他的医学成就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被提拔为朝廷大夫。

华佗的医学成就,深受后人敬佩。

其最著名的事迹是把一位头部被铁锤击破的大将军治愈,这在当时可谓是医学奇迹。

此外,他的《伤寒论》一书对后世医学创作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是我国古代医学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巅峰之作。

华佗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

我们学生也应该勤奋学习,不怕艰苦,通过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只有经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才能够成为真正的人才,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作出贡献。

【重点分析】本文的重点是描写华佗从少年时期到成为大夫的整个学习过程。

用词贴近学生,词汇生动形象,体现了作者很好的文笔,同时还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用词分析】1. 楷模:作者通过使用这个词,体现华佗为后人学习的榜样,语言简练明了,表达了华佗促使后来人学习医学的作用。

2. 医学难题:这个词汇在描述华佗学习的时候,更为深入,准确把握了学习过程中的难关进展。

3. 医学成就、医学奇迹:词汇贴近华佗故事,能够很好地表达华佗的医学成就,而且语气生动,写出了作者的感受。

【范文二】华佗:勤学的典范,善良的大夫华佗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医学家之一。

是一位备受尊重的大夫。

华佗学习医学,很有一套自己的方法。

华佗拜师学艺 民间故事

华佗拜师学艺 民间故事

华佗拜师学艺
华佗年轻时,在谯城以西很远的地方有个琼林寺,寺里有个叫治化的长老,医术高明,号称“神医”。

华佗决心前去投师学医。

华佗辞别母亲,走了半个月,终于来到琼林寺,见到了治化长老。

长老说:“你若真心学医,就先干几年杂活吧!”长老引华佗来到一个跨院,华佗大吃一惊,这里到处是病人。

华佗的任务是照顾这些病人,为他们端屎端尿,打扫卫生。

华佗毫无怨言,耐心地干了三年杂活。

但华佗是个有心人,平时总是细心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

三年过去了,治化长老把华佗叫到眼前,对他说:“孩子,你熬了三年,将来会有出息的,但是要想学成,你还得看三年的药书。


“是!”华佗说,“我一定牢记师傅教诲!”治化长老把华佗领到一座大殿里,这里全是师傅的药书。

从此,华佗在大殿里苦读药书。

名人故事:华佗

名人故事:华佗

名人故事:华佗名人故事:华佗华佗(约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字元化,一名旉,沛国谯县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

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几则关于华佗的小故事,欢迎阅读。

名人故事:华佗 1一、华佗学医的故事华佗是东汉末年安徽省亳县城北小华庄人,全家人仅靠父亲教书,母亲养蚕织布为生。

可是当时,宦官当道,捐税徭役繁重,加之兵荒马乱,瘟疫流行,家家顾命不得,谁还有心叫孩子上学?这样一来,华佗家的生活就更拮据了。

一天,华佗的父亲带他到城里“斗武营”(即当地富豪斗拳比武的地方)看比武。

回家后忽然得了肚子疼的急病,医治不及,死了!华佗娘俩悲痛欲绝,设法把父亲安葬后,家中更是揭不开锅了。

那时华佗才七岁,娘把他叫到跟前说:“儿呀!你父已死,我织布也没有本钱,今后咱娘俩怎么生活呀?”华佗想了一想说:“娘,不怕,城内药铺里的蔡医生是我爸爸的好朋友,我去求求他收我做个徒弟,学医,既能给人治病,又能养活娘,不行吗?”娘听了满心欢喜,就给华佗洗洗脸,换了件干净的衣服,让他去了。

华佗拜了师傅,就跟蔡医生学徒,不管是干杂活,采草药,都很勤快卖力,师傅很高兴。

一天,师傅把华佗叫到跟前说:“你已学了一年,认识了不少药草,也懂得了些药性,以后就跟你师兄抓药吧!”华佗当然乐意,就开始学抓药。

谁知师兄们欺负华佗年幼,铺子里只有一杆戥秤,你用过后我用,从不让他沾手。

华佗想:若把这事告诉师傅,责怪起师兄,必然会闹得师兄弟之间不和,但不说又怎么学抓药呢?俗话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华佗看着师傅开单的数量,将师兄称好的药逐样都用手掂了掂,心里默默记着分量,等闲下时再偷偷将自己掂量过的药草用戥秤称称,对证一下,这样天长日久,手也就练熟了。

有一回,师傅来看华佗抓药,见华佗竟不用戥秤,抓了就包,心里很气愤,责备华佗说:“你这个小捣蛋,我诚心教你,你却不长进,你知道药的份量拿错了会药死人的吗?”华佗笑笑说:“师傅,错不了,不信你称称看。

”蔡医生拿过华佗包的药,逐一称了份量,跟自己开的份量分毫不差。

华佗求学的历史典故

华佗求学的历史典故

三一文库()〔华佗求学的历史典故〕华佗名扬四海后,有一次,他发现一个自己无法治愈的病例被另一位老先生治好了,他就决定隐瞒自己的身份,到那位老先生门下去当学徒,拜师学艺。

今天小编就来分享华佗求学的历史典故,希望读者喜欢。

▲华佗求学的历史典故华佗开初行医的时候,本领也不怎么高明。

因为他能虚心向别人学习,一点一滴,取长补短,终于成了名医。

成了名医以后,他也不忘向高明的老先生请教。

这里讲一个华佗虚心求学的故事。

有一天,来了个年轻人,请华佗给治病。

华佗把脉一按,就对病人说:“你是得的头风病。

药倒有,只是没药引子。

”“要什么药引子啊?”“生人脑子。

”病人一听要生人脑子做药引子,吃了一惊,心想这没法找,只得回家去了。

过些日子,这年轻病人又找到位老医生。

老先生问他:“你这头风病找人看过吗?”年轻人说:“找华佗治过,他说要生人脑子做药引子,我没法,只好不治了。

”老先生哈哈大笑,说:“用不着去找生人脑子啦,找十个古旧草帽,煎汤喝就行了。

只是记住要找人们戴过年数多的草帽才顶事。

”病人照样做了。

果然是药到病除。

有一天华佗又碰到这个年轻人,见他生龙活虎似的,不像有病的样子了,就问道:“你的头风病好啦!”年轻人笑着回答:“是呀,多亏一位老先生给治的。

”华佗又问吃的什么药,什么做药引子。

年轻人说:“用草帽煎汤。

”华佗一听,连忙问那老先生住在哪里。

年轻人告诉了华佗。

华佗回家一想,别人积了多少年的经验,才得到的秘方,哪里会轻易传授,我只有去到他门下求学才行。

于是华佗就装扮成一般人模样,跟那老医生当学徒,一学就是三年。

这天,老先生出外治病去了。

华佗同师弟在屋里炼药。

这时门外来了一个大肚病人,只见他肚大如箩,腿粗像斗。

病人说是特意来找老先生治病的。

老师傅不在家,华佗的师弟不敢随便接待,就叫病人改天再来。

病人苦苦哀求道:“求求先生,帮我治一下吧! 我家离这儿很远,来一趟真不容易啊!”这时华佗出来了,见病人确实病重,不可迟延,就说:“我来给你治。

【民间故事】民间故事 华佗学艺的故事

【民间故事】民间故事 华佗学艺的故事

【民间故事】民间故事华佗学艺的故事华佗学艺的故事远古时代,有一个叫做华佗的人,他聪明机智,勤奋好学,立志要成为一名医术高超的医生。

在他故乡的村子里,华佗半夜里总能听到村民们痛苦的呻吟声。

他心生怜悯之情,决定要去拜访一位名医学习医术。

于是,华佗背起行囊,走到了距离村子不远的小镇,找到了一位名医师傅。

华佗恳求师傅传授医术,师傅看出华佗的才华,便同意收他为徒。

但师傅并没有直接教华佗医术,而是让他做一些杂活。

华佗并不气馁,他按照师傅的吩咐,认真地打扫院子,清理师傅的书房,提水做饭。

他努力工作,表现出色,师傅渐渐对他刮目相看。

师傅觉得华佗已经准备好了,便开始教他医术。

师傅给华佗讲授了很多医学的知识,华佗刻苦学习,勤加练习,很快就掌握了一些常见的治疗方法。

一天,一位村民带来了他年幼的女儿,她患上了一种奇怪的疾病,身体无力、食欲不振。

村民拜托华佗帮助治疗孩子。

华佗仔细地检查了女孩的身体,他发现女孩的体温异常高,排尿困难,舌苔黄腻。

他想起了师傅教授的一种治疗方法,便给女孩开了一剂药方。

不久之后,女孩的病情逐渐好转,她恢复了食欲,精力充沛起来。

村民非常感激华佗,他们纷纷称赞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医生。

华佗志得意满,觉得自己已经学到了医术的精髓。

他告别了师傅,回到了村子里,开始为村民们看病治疗。

很快,华佗的声誉传遍了整个村子。

一天,一位村民带着重病的儿子来找华佗。

儿子高烧不退,抽搐不止。

华佗查看之后,发现这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病症,他束手无策。

华佗心中焦急,他决定再次离开村子,去寻找更高深的医术。

他知道灵谷洞里生活着一位身怀绝技的名医,名叫博士,他有可能解救这位村民的儿子。

华佗找到了灵谷洞,见到了博士。

博士是一个老头,他神秘莫测的眼神让华佗感到有些不安。

华佗请求博士指导他的医术,博士却不置可否。

博士带华佗来到了一座深山,山上布满了各种奇特的植物。

博士告诉华佗,他必须自己寻找一种能治愈儿子病症的草药。

华佗开始在山上寻找草药,他仔细观察每一株植物,闻其气味,试图分辨出草药的特征。

【民间故事】民间故事 华佗学艺的故事

【民间故事】民间故事 华佗学艺的故事

【民间故事】民间故事华佗学艺的故事华佗学艺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位年轻人叫华佗,他非常聪明,对医学特别感兴趣。

从小,华佗就爱上了草药和医术,他经常跟着父亲学习,渐渐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医术知识。

华佗一直过着平静的生活,直到有一天,他的父亲突然病倒了。

家里所有的医生都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看着他的父亲日渐衰弱。

对于华佗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他决定去寻找更高深的医术来拯救他的父亲。

于是,华佗离开了故乡,开始了他的求学之旅。

他辗转各地,拜访了很多知名的医者,希望能够从他们那里学到一些新的医术。

他很快发现,这些医者都只愿意教授他一些表面的知识,而不愿意分享他们真正的技艺。

华佗感到很失望,但他并没有放弃。

他听说有一位名叫黄承儿的医者非常厉害,他以医术高超而闻名天下。

华佗决定去拜访他,并请他传授自己一些医术。

黄承儿见到华佗,觉得他很有潜力,并决定传授他一些医术。

黄承儿有个要求,他要华佗在黄承儿的家中跳舞一整天,而且只能用一只脚。

虽然这个要求听起来很奇怪,但华佗明白,这是黄承儿用来测试他的毅力和决心。

华佗答应了黄承儿的要求,他在黄承儿的家中跳了一天的舞,只用一只脚。

尽管非常辛苦,但华佗坚持下来了。

黄承儿看到了华佗对学习医术的执着和决心,决定传授他真正的技艺。

黄承儿教授了华佗许多医术的精华,包括如何运用草药治疗各种疾病,如何诊断病情,如何进行手术等等。

华佗非常努力地学习,并很快就掌握了这些新的医术。

学成之后,华佗回到了父亲的身边。

在华佗的治疗下,父亲很快康复了,全家人都感到非常高兴。

从此以后,华佗成为了一位著名的医者,他以他的医术和善良为人们解决了很多疾病,拯救了许多生命。

他的声誉传遍天下,人们对他的敬佩之情溢于言表。

华佗学艺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经过努力和坚持,才能够取得成功。

无论面临什么困难,只要我们拥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达到自己的目标。

华佗拜师的故事

华佗拜师的故事

华佗拜师的故事据《三国演义》记载,华佗小时候聪明伶俐,喜欢观察天地间的万物,对医药知识也颇有兴趣。

他的父母早逝,家境贫寒,但他并没有因此而自暴自弃,反而更加努力学习医术。

一天,他听说南阳名医丹朱正在招收门徒,于是决定前去拜师学艺。

当华佗来到丹朱的门前,却发现丹朱正在与人交谈,一旁的门童却对他百般刁难,不让他进去拜见师傅。

华佗心中一阵失落,但并没有气馁,而是耐心等待。

终于,丹朱结束了谈话,看到了华佗,便问他来意。

华佗恭恭敬敬地说出了自己的愿望,希望能够拜丹朱为师学习医术。

丹朱看着这个年轻人,觉得他眼中透着对医学的执着和渴望,便答应了他的请求。

华佗拜师学艺后,刻苦钻研,勤奋好学。

他对医学知识的渴望和热情,让丹朱对他刮目相看。

丹朱不仅教给他医术,还传授给他做人的道理。

他告诉华佗,做医生不仅要精于医术,更要有一颗仁爱之心,要尽心尽力地去救治病人,不图名利,只求行医救人之道。

华佗虚心接受,恪守师训,努力修炼医术,不断提升自己。

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华佗终于成为了一名备受尊敬的名医。

他擅长用草药治疗疑难杂症,深受患者的信赖和爱戴。

他不仅医术高超,而且心地善良,常常无偿为穷人治病,甚至不惜冒生命危险去救治病人。

他的医术和品德得到了丹朱的高度赞扬,也赢得了广大百姓的尊敬和爱戴。

华佗拜师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首先要有一颗虔诚的心,要有对事业的热爱和执着,要有不断学习和进步的精神。

同时,要有仁爱之心,要善待他人,乐于助人。

只有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伟业,成为他人敬仰的楷模。

华佗拜师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医学史上的佳话,更是一部人生修炼的教科书。

愿我们都能以华佗为榜样,不断努力,不断进步,做一个有知识、有才华、有爱心的人。

华佗拜师学艺民间故事

华佗拜师学艺民间故事

华佗拜师学艺民间故事华佗7岁时,母亲将他叫到面前,跟华佗说家中实在太困难了,实在不知道该怎么继续生活下去,当时华佗非常的懂事,他看到母亲那么忧愁,所以他就跟他的母亲说,他父亲不是有一个好朋友是大夫,所以他可以去跟这个人学医,这样不仅可以学到本事还可以缓解家中困难。

第二天,华佗就去找城中父亲的好友蔡大夫。

他到了蔡大夫的家中之后,就跟蔡大夫说自己想学医,想做他的徒弟。

蔡大夫听了后心中非常犹豫,他在犹豫到底要不要收下华佗,收吧华佗这么小万一不是学医的料那不是浪费自己时间吗,还有就是得负责华佗的衣食住行,这万一华佗干不了什么事情,那不是增加自己的负担吗,但是不收吧,那也不行,因为华佗的父亲和他关系非常的好。

之后,蔡大夫同意收下华佗为徒。

于是,华佗开始了他的学医生涯。

每天天不亮,他和师兄就被蔡大夫从睡梦中叫醒,开始了一天的砍柴扫地洗衣服做饭等杂活。

就这样日子一天天的过去,蔡大夫根本还没教他们医术,就是整天的做些杂物。

直到有一天,华佗被安排到藏书阁打扫医书。

他看到一本伤寒论的医书,便偷偷的藏在怀里,在结束了一天疲劳劳作之后,师兄倒头就睡,华佗顶着一天的疲惫开始了他的阅读之旅。

此后华佗每看完一本就再到藏书阁换取一本。

春夏秋冬不停地交替着,从不间断。

终于有一天,华佗正在捣药时,被蔡大夫安排前去病人家里送药方。

在路上华佗一看药方便知这是一味发汗药,这时病人已经吃了好多天的药但也不见好转。

于是华佗首次尝试为其把脉,在一番了解之后望闻问切都逐一进行了之后,华佗便大胆的开了一张药方给病人。

病人服用后果然好了起来。

蔡大夫对华佗刮目相看并最终决定把自己的医术传授给他。

这就是华佗拜师学艺的民间故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间故事:华佗虚心求学
导读:本文民间故事:华佗虚心求学,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华佗虚心求学】
华佗开初行医的时候,本领也不怎么高明。

因为他能虚心向别人学习,一点一滴,取长补短,终于成了名医。

成了名医以后,他也不忘向高明的老先生请教。

这里讲一个华佗虚心求学的故事。

有一天,来了个年轻人,请华佗给治病。

华佗把脉一按,就对病人说:“你是得的头风病。

药倒有,只是没药引子。

”“要什么药引子啊?”“生人脑子。

”病人一听要生人脑子做药引子,吃了一惊,心想这没法找,只得回家去了。

过些日子,这年轻病人又找到位老医生。

老先生问他:“你这头风病找人看过吗?”年轻人说:“找华佗治过,他说要生人脑子做药引子,我没法,只好不治了。

”老先生哈哈大笑,说:“用不着去找生人脑子啦,找十个古旧草帽,煎汤喝就行了。

只是记住要找人们戴过年数多的草帽才顶事。


病人照样做了。

果然是药到病除。

有一天华佗又碰到这个年轻人,见他生龙活虎似的,不像有病的样子了,就问道:“你的头风病好啦!”年轻人笑着回答:“是呀,多亏一位老先生给治的。

”华佗又问吃的什么药,什么做药引子。

年轻人说:“用草帽煎汤。

”华佗一听,连忙问那老先生住在哪里。

年轻人告诉了华佗。

华佗回家一想,别人积了多少年的经验,才得到的秘方,哪里会轻易传授,我只有去到他门下求学才行。

于是华佗就装扮成一般人模样,跟那老医生当学徒,一学就是三年。

这天,老先生出外治病去了。

华佗同师弟在屋里炼药。

这时门外来了一个大肚病人,只见他肚大如箩,腿粗像斗。

病人说是特意来找老先生治病的。

老师傅不在家,华佗的师弟不敢随便接待,就叫病人改天再来。

病人苦苦哀求道:“求求先生,帮我治一下吧!我家离这儿很远,来一趟真不容易啊!”这时华佗出来了,见病人确实病重,不可迟延,就说:“我来给你治。

你拿二两砒霜。

匀两次吃。

可不能一次就吃了啊!”病人接过药,连声感谢,走了。

病人走了之后,师弟埋怨华佗了:“你可知道那药有毒,吃死人怎办?”华佗说:“这人得的是膨胀病,必须毒攻,这叫做以毒攻毒。

”师弟说:“治死了谁担待得起?”华佗笑着说:“不会,出了事由我担着。


再说那大肚病人拿了药走到村外,正巧碰上老医生回来了,病人走上前向老医生求医。

老医人一看病人,说道:“你这病容易治,买二两砒霜,分两次吃,一次吃有危险。

快回去吧。

”病人听了,把手一伸,说:“二两砒霜,你徒弟拿给我了,他也叫我分两次吃。


老医生接到药一看,果然上面写得清楚。

老先生想:“我这个验方除了护国寺老道人和华佗,还有谁知道呢?我还没有传给徒弟啊!”他回到家里,就责问两个徒弟:“刚才大肚病人的药是谁发的?”师弟指着华佗说:“是师兄,我说这药有毒,他不听,充能哩。

”华佗
一旁不慌不忙地答道:“师傅!这病人得的臌胀病,腹中有毒,砒霜也有毒,以毒攻毒,病人吃下肚有益无害。


“这是谁告诉你的?”“护国寺老道人。

我在那里学了几年。

”老医生这才明白,他就是华佗。

叫道:“华佗啊!你怎么到我这儿来学医呀?”“师傅,你认错人了吧!”“不会,我的秘方没别人知道。

”华佗这时只好把来求学的来由说出。

老医生听华佗说完一把抓住他的手说:“呀,你已经名声远扬了,还到我这穷乡僻壤来吃苦头,真对不起你啊!”
华佗说:“老先生,人的才能有高有低,但是都各有所长,我没有的东西,就该向你学。

行医人和行医人都是一样的啊!”
老医生感动得直掉眼泪,当即把治头风病的单方告诉给华佗。

扩展阅读:
早年经历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据考证,他约生于汉永嘉元年(公元145年),卒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

三国医学家。

少时曾在外游学,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行医足迹遍及安徽、山东、河南、江苏等地。

华佗一生行医各地,声誉颇著,在医学上有多方面的成就。

他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对外科尤为擅长。

后因不服曹操征召被杀,所著医书已佚。

今亳州市有“华佗庵”等遗迹。

行医历程
在华佗多年的医疗实践中,非常善于区分不同病情和脏腑病位,
对症施治。

一日,有军吏二人,俱身热头痛,症状相同,但华佗的处方,却大不一样,一用发汗药,一用泻下药,二人颇感奇怪,但服药后均告痊愈。

原来华佗诊视后,已知一为表证,用发汗法可解;一为里热证,非泻下难于为治。

华先生治府吏倪寻,头痛身热,则下之,以其外实也。

治李延头痛身热,则汗之,以其内实也。

盖得外实忌表、内实忌下之秘也。

又按内实则湿火上冲,犹地气之郁,正待四散也。

外实则积垢中留,犹山闲之水,正待下行也。

其患头痛身热同,而治法异者,虽得之仙秘,实本天地之道也。

余屡试之,果屡见效。

又有督邮顿某,就医后自觉病已痊愈,但华佗经切脉却告诫说:“君疾虽愈,但元气未复,当静养以待完全康复,切忌房事,不然,将有性命之虑。

”其时,顿妻闻知夫病已经痊愈,便从百里外赶来看望。

当夜,顿某未能慎戒房事,三日后果病发身亡。

另一患者徐某,因病卧床,华佗前往探视,徐说:“自昨天请医针刺胃管后,便咳嗽不止,心烦而不得安卧。

”华佗诊察后,说:“误矣,针刺未及胃管,误中肝脏,若日后饮食渐少,五日后恐不测。

”后果如所言而亡。

华佗曾经替广陵太守陈登治病,当时陈登面色赤红心情烦躁,有下属说华佗在这个地方,后来他就命人去请华佗,为他诊治,华佗先请他准备了十几个脸盆,然后为他诊治结果陈登吐出了几十盆的红头的虫子,为他开了药,说陈登是吃鱼得的这个病,告诉他这个病三年后还会复发,到时候再向他要这种药,这个病就可以根治了,并且临走告诉了华佗家的地址,那年陈登36岁,结果陈登果然三年后旧病
复发,并派人依照地址寻找,可是华佗的药童告诉陈登的使者说华佗上山采药还没回来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能回来,结果陈登去世的。

(依据见《三国志·陈登传》)
在周泰受重伤时,华佗医好他,所以后来有人向曹操推荐华佗时就说:“江东医周泰者乎?”
黄疸病流传较广时,华佗花了三年时间对茵陈蒿的药效作了反复试验,决定用春三月的茵陈蒿嫩叶施治,救治了许多病人。

民间因此而流传一首歌谣:“三月茵陈四月蒿,传于后世切记牢,三月茵陈能治病,五月六月当柴烧”。

华佗还以温汤热敷,治疗蝎子螫痛,用青苔炼膏,治疗马蜂螫后的肿痛;用蒜亩大酢治虫病;用紫苏治食鱼蟹中毒;用白前治咳嗽;用黄精补虚劳。

如此等等,既简便易行,又收效神速。

府中官吏倪寻、李延同时来就诊,都是头痛发烧,病痛的症状正相同。

华佗却说:“倪寻应该把病邪泻下来,李延应当发汗驱病。

”有人对这两种不同疗法提出疑问。

华佗回答说:“倪寻是外实症,李延是内实症,所以治疗他们也应当用不同的方法。

”说完,马上分别给两人服药,等第二天一早两人一同病好起来了。

死因之谜
华佗以医术为业,心中常感懊悔(中国封建社会中医生属于“方技”,被视为“贱业”)。

后来曹操亲自处理国事,得病(头风)沉重,让华佗专门为他治疗。

华佗说:“这病在短期之内很难治好,即便是长期治疗也只能延长寿命。

”华佗因为离开家太久想回去,于是
说:”收到一封家书,暂时回去一趟。

“到家之后,就说妻子病了,多次请求延长假期而不返。

之后曹操三番五次写信让华佗回来,又下诏令郡县征发遣送,华佗自持有才能,厌恶为人役使以求食,仍然不上路。

曹操很生气,便派人去查看;如果他妻子真的病了,便赐小豆四千升,放宽假期期限;如果欺骗,就逮捕押送。

结果华佗撒谎,于是用传车把华佗递解交付许昌监狱,经审讯验实,华佗供认服罪(汉律:1.欺君之罪;2.不从征罪)。

荀彧向曹操求情说:“华佗的医术确实高明,关系着人的生命,应该包涵宽容他。

”曹操说:“不用担忧,天下就没有这种无能鼠辈吗?”终于把华佗在狱中拷问致死。

华佗临死前,拿出一卷医书给狱吏,说:“这书可以用来救活人。

”狱吏害怕触犯法律不敢接受,华佗只好忍痛,讨取火来把书烧掉了。

其中一个说法是:《三国演义》中曹操让曾经为周泰疗伤的名医华佗来给他治疗多年的头痛,但华佗认为曹操的病因需要劈开头颅,加以麻沸散麻醉,动大手术,多疑的曹操认为华佗想趁机杀害他,便以刺杀的罪行将华佗关押拷打致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