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分类导写(六)
高考作文模拟导写:华为的“狼文化”(附:文题导写及范文点评)

高考作文模拟导写:华为的“狼文化”(附:文题导写及范文点评)阅读下面方字,根据要求作文。
华为总裁任正非在一篇文章中讲过狼的特性:狼的嗅觉很敏锐,很远的地方有肉,它都会跑过去;它们有很强的团队精神,往往是一群狼而不是一只狼去抢肉;狼的奋斗精神是不屈不挠的,有时甚至奋不顾身。
有人赞同这种“狼文化”,认为是团结奋斗、锐意进取的体现;有人反对这种“狼文化”,认为过于功利,过于残忍,缺乏温情;也有人认为“狼文化”在不同语境或不同情况下意义不同,很难下结论。
对“狼文化”,你有什么看法?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不得少于800字。
不得抄袭、套作。
文题导写这则材料紧贴时代脉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华为作为中国成功的大型企业,不但在中国信息产业中举足轻重,就是在世界范围内也具有广泛的巨大影响。
华为的成功很大一部分源于任正非所倡导的企业文化。
任正非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自己赞赏狼的精神,后来这种精神被媒体及大众冠以“狼文化”。
本材料审题不难,立意开放。
根据所供材料加以概括,“狼文化”无非包含三个关键词:敏锐,团队,奋斗。
考生只要抓住这三个关键词,就不存在审题上的障碍。
关于“狼文化”的立意,材料提供了三种选择:赞同,反对,因不同语境或不同情况而定。
每个同学都可以自由选择,当然还可以突破以上的三种选择,写出自己独特的思考,因此材料的立意十分开放。
考生要充分认识到“我”这一写作主体的重要性,牢牢抓住立意的主动权,发挥个体的能动性,努力写出张扬个性、独特思考的文章。
在我看来,论说文最为可贵的地方就在于论说上的鲜明个性化。
这种论说上的个性化,大致表现为两个方面,即思维的广度和思维深度。
从思维的广度上看,“狼文化”除了具有敏锐、团结和奋斗这些积极的因素外,还应该包括功利、残忍和自私等消极因素;“狼文化”对于领导阶。
教师讲义第23章高考作文备考分类导写

作文往往是要求解读出材料的中心思想,写一篇议论文。如 果没有解读出材料的中心思想,就着材料的非主要观点写一 篇议论文,也仍然算是偏离题意。全面理解材料,依据材料
范围作文,并非为了面面俱到、千篇一律,相反,试题加大
开放性,就是为了使应试作文更具多样性和个性。所以,试
题要求紧接着就提出“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
放性,更能启动考生的发现能力、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更能
引起各方面对作文内容的重视。
新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的试题要求最大的区别就是没有提出 “话题”,过去的话题作文以“话题”为范围,现在的作文 以“材料”为范围。没有了话题,就不存在话题与材料不一 致的问题考生就能把审题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材料上。材料 既是审题的第一出发点,又是作文符合题意的终极范围。所 以这类试题要求一开始就提出“全面理解材料”。其实,无 论是标题作文、材料作文还是话题作文,“理解”都是进入 审题构思的首要条件,2006年在这一项特别加上了“全面” 二字,就是强调对这个材料所涉及的范围要有清晰的认识和 把握。材料即范围,材料所划出的范围,也许是材料的内容 范围,也许是材料的含意范围,无论哪种材料范围,它都将 作为衡量考生作文是否符合题意的标准。所以,试题要求特 第一节 地提出“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考生的作文在 第二节 材料(内容或含意)范围之内就符合题意,在材料(内容或含意) 第三节 范围之外就偏离题意。 依据材料范围作文,与过去的材料作文不一样。过去的材料
功。
首先,要让考生知道基本的写作过程,这有利于他们更有把
握地作文。考生在考场上完成一篇应试作文,一般的写作过
程是:审题→构思→表达→修改。考生知道这个写作过程的
好处,首先是有把握地写作。不少考生对自己完成一篇应试
语文高考作文写作:等一朵花开,需要很多耐心和微笑导写(附文题详解及范文)

语⽂⾼考作⽂写作:等⼀朵花开,需要很多耐⼼和微笑导写(附⽂题详解及范⽂)语⽂⾼考作⽂写作:等⼀朵花开,需要很多耐⼼和微笑导写(附⽂题详解及范⽂)【作⽂原题】【2020届河南天⼀⼤联考(⼆)】阅读下⾯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根据上⾯的漫画,写⼀篇⽂章,⽂体不限(诗歌除外),可以写某个时刻的⼼情或⼀段⾃⼰的经历,也可以写对某⼀种社会现象的看法。
要求:⾃拟标题,⾃选⾓度,确定⽴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信息;不少于800字。
(河南天⼀⼤联考2020届⾼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语⽂试卷)【试题解析】这是⼀道漫画作⽂题,系仿照2019年全国卷命制,漫画素材与全国卷同源,来⾃“⼩林漫画”。
漫画作⽂要求考⽣认真观察漫画,理解画⾯内容,正确解读漫画寓意。
这个漫画审题难度不⼤,画⾯主体为⼀个男⼦伏于案上,双⼿托起下巴,⾯带微笑,静静地注视着桌上的⼀盆花。
画⾯下⽅是⼀⾏⽂字:“等⼀朵花开,需要很多耐⼼和微笑。
”⽂字内容基本涵盖了画⾯内容,是本次写作的关键。
考⽣紧扣关键信息中的关键词“花开”去解读“耐⼼和微笑”即可。
解读时尽可能地去挖掘“花开”的象征义、⽐喻义,化虚为实,从⽽更深⼀层地理解“耐⼼和微笑”的深层含义。
“花”是美好事物的象征,“花开”之所以值得等,是因为它代表着美,诸如⽬标、梦想的实现,感情的和洽,问题的解决,困难的克服,⽭盾的化解等等,“需要很多耐⼼和微笑”给出了“等⼀朵花开”的两个必备条件:耐⼼和微笑。
“耐⼼”就是我们对待事情的耐性,表明事情不会⼀蹴⽽就,需要⼀个过程。
这⼀过程既是时间的,也是⾏为的,需要⼀如既往的坚持努⼒。
“微笑”代表我们对待事情的主观态度应该是积极乐观的。
“很多”则是程度的要求。
写作时不能脱离漫画寓意,即“等⼀朵花开,需要很多耐⼼和微笑”这⼀核⼼⽴意。
【审题提⽰】(⼀)限制性1.真实情境的限制。
这是⼀道漫画作⽂题,材料要求“根据上⾯的漫画,写⼀篇⽂章”,给出了写作的具体情境。
2022年新高考1卷作文导写(附文题解析及范文】

2022年新高考1卷作文导写(附文题解析及范文)作文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本手、妙手、俗手”是围棋的三个术语。
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
对于初学者而言,应该从本手开始,本手的功夫扎实了,棋力才会提高。
一些初学者热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视更为常用的本手。
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
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高。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名师解析本则作文材料以一段有关围棋术语“本手、妙手、俗手”的论述为引,首先指出“本手、妙手、俗手”是围棋的三个术语;其次解读“本手、妙手、俗手”这三种术语的内涵;最后分析了初学者学习围棋的现状,初学者热衷于妙手而忽视本手的现象及其危害。
所给材料围棋具有比喻意味,命题者以围棋喻人生,以围棋术语”本手、妙手、俗手”比喻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作为基本功的“本手”如同基石,只有脚踏实地夯实基石,才能具备扎实的功底;作为精湛技艺的“妙手”如同星空,人们常常一味仰望星空而忽视脚踏实地的重要性;作为不顾全局的“俗手”,如同迷雾,人们常常因为走捷径,汲汲于眼前得失而不顾全局。
如果说本手意味夯实基础,妙手意味着追求创新,俗手就意味着忽视大局。
可见凡事需要循序渐进,遵循规律,本手掌握了方能一显妙手,本手练就了方能不落俗手。
由此可见,该材料强调“本手”的“合乎棋理”和“功夫扎实”“理解深刻”,阐明目标远大和磨砺功夫、基础扎实和创新创造的辩证关系,引导学生遵循获取知识和养成能力素养的基本规律,筑牢根本,守正而后创新。
该作文题在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同时,注重引领学生培育大格局,构建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奋斗观,体现了高考评价体系倡导的“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综合评价理念。
高考模拟作文写作:山顶、山腰、山脚 导写(附:写作指导及范文点评)

高考模拟作文写作:山顶、山腰、山脚导写(附:写作指导及范文点评)文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60分)游客们来到山脚下,这里流水潺潺,鸟语花香。
游客问下山的人:上面有好看的吗?有人答没有,有人答有。
于是有人留在山脚赏景,有人继续爬山。
来到山腰,这里古木参天,林静山幽。
问下山的人:上面好看吗?有人答没啥好看的,有人答好看。
于是有人在山腰流连,有人继续攀登,来到山顶,只见云海茫茫,群山隐约。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自定,标题自拟。
要求:立意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指导:这道作文题目,材料中的“风景”是多向的,在山脚,在山腰,在山顶,在登山者眼里,在下山者眼中。
“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当然可以多向立意:从登山者的角度看,可立意如下:1.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判断,要靠自己的眼睛观察,自己看到的才是最真实可靠的;2.攀登的目标一旦确定,就应咬定目标不动摇,坚持到底,因为绝美风景在顶峰;3.人生贵在攀登,只有勇于攀登者,才能领略别样的风景,才能感受到风景这边独好,才能一览众山小;4.人生的意义在于充满期待的攀登即追求的过程,不必在意风景即结果如何;5.要了解和欣赏人生的风景,必须亲力亲为;6.在欣赏风景的过程中,要有自己独立的观点与标准,不要被他人的意见所左右。
从下山者的角度看,可立意如下:1.同一风景在不同人眼中有不同的感受,同一事物在不同的人眼中有不同的看法,同一风景,有人觉得绮丽,有人可能觉得平庸,关键看各人所秉持的标准;2.无一处风景能让所有人满意,人生亦如此;做人不必追求完美,做好自己即可,成败任人评说。
从整体的角度观照,有如下几种立意:1.经历攀登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沿途的“风景”好看与否并不重要;2.对“风景”好与不好的判断要有自己的标准,山脚、山腰、山顶都有好看的“风景”,关键是坚持自己的尺度与标准,不要让他人的意见左右了自己的判断;3.人生处处有风景,景由心生,如果我们用良好的心态去欣赏,就会我看风景多妩媚,料风景看我应如是。
2022高考全国甲卷作文导写(附写作指导与范文)

2022高考全国甲卷作文导写(附写作指导与范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红楼梦》写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为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
有人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有人即附和题为“泻玉”;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贾政点头默许。
“沁芳”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
以上材料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
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
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1)题干解析本题是一道材料作文题。
许多考生看到材料出自《红楼梦》会感到不知所措,但事实上,这道题考查的指向与《红楼梦》本身没有任何关系,若是过度结合《红楼梦》情节进行联想,还会产生偏题的风险。
因此,我们审题时只需要立足于题目给出的材料进行分析与思考。
材料讲述了众人给大观园亭子匾额题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三种不同的题名建议。
第一种是直接取用古文中描写亭子的语言,即《醉翁亭记》中“有亭翼然”的“翼然”二字;第二种是根据亭子“压水而成”的现实情况,从“泻出于两峰之间”取一个“泻”字,由此造词“泻玉”;第三种则是综合考虑“花木映水”的地理环境和“元妃省亲”的修建背景,创造性地题名“沁芳”。
最终,贾政对第三种题名表示了认可。
这则材料包含的信息比较多,考生读完后可能一时摸不清重点,但题目非常贴心地对材料进行了总结——“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
由此可得,破题的要点在于对三种题名方式——“移用”“化用”“独创”的比较。
2020年高考语文必刷作文导写(附立意指津及范文展示)

2020年高考语文必刷作文导写(附立意指津及范文展示).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微博知名美食视频博主李子柒命运多舛,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与祖母相依为命。
但在过去几年里,她专注于制作美食短视频获得了巨大成功。
因把田园生活拍摄得如诗如画,圈了几千万粉丝。
近期,她再次成为话题中心,“破圈”走向了海外,在海外社交媒体吸粉735万,受到热捧。
有评论认为,这是一种新的中国文化“文化输出”形式,她讲好了中国文化,讲好了中国故事。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写作。
(1)请写一篇发言稿,在校内时事讨论沙龙中发言,说说李子柒为什么会取得成功。
(2)请写一篇文化评论,结合李子柒现象,谈谈新时期我们应当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立意指津】首先分析材料。
材料包括两个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事件,第二部分是评论。
从事件来看,李子柒命途多舛,但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考生应注重分析她获得成功的原因;第二部分是评论,有评论认为“这是一种新的中国文化‘文化输出’形式,她讲好了中国文化,讲好了中国故事”,考生要思考李子柒传递的中国文化是什么,她讲述的中国故事是什么。
然后分析任务,本题提供两个任务,考生可以从中选取一个进行作文。
第一个任务是“写一篇发言稿,在校内时事讨论沙龙中发言,说说李子柒为什么会取得成功”,首先要注意发言稿的形式,然后结合材料围绕李子柒取得成功的原因进行立意,如“她专注于制作美食短视频”可以得出一个原因,即“专注做事,把事情做到极致”;如“把田园生活拍摄得如诗如画”,这让人感受到心灵的宁静,让纷繁世事中的人感受心生向往之意。
考生可以围绕这些进行立意作文。
第二个任务是“写一篇文化评论,结合李子柒现象,谈谈新时期我们应当如何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注意文化评论的写作模式,然后结合李子柒现象分析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如李子柒的视频满足了西方受众对中国乡村的想象,长期以来,中国乡村都是作为一个“文化他者”存在于西方受众的脑海中,由于缺少新闻报道和实际体验,中国乡村在西方世界有两种典型印象,要么是贫穷落后的,要么是诗意神秘的,而李子柒的视频将东方诗意神秘的一面具象化展示出来,具有了独特的审美价值。
高考作文辅导:对中华文化的认知,中华文化长寿,具有特殊生命力的原因 导写(附解题及范文)

高考作文辅导:对中华文化的认知,中华文化长寿,具有特殊生命力的原因导写(附解题及范文)一、原题再现: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 分)生于斯,长于斯,你对中华文化怎样认知?文化学者余秋雨认为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长寿的文明,对比希腊、巴比伦等其他文明,只有华夏文明从未出现过历史断层与空白,以殷商甲骨文为代表的古文字体系一脉相承到今天。
他说“中国文化有特殊生命力”,“不管到哪一代,中华文化,总在”。
英国学者罗素于1920 年来到北京大学做了两年的客座教授,他预言中国人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掀起一场极端暴力的革命,然后认识到暴力不能带来和平幸福,进而结合儒家思想和西方文明的优点,重新创造出人类历史上另外一次很伟大的文明。
从以下任务中任选一个,以“振华中学”青年学子的身份完成写作1. 写一篇演讲稿,向来你校参观的外国中学生介绍中华文化的特殊生命力。
2. 写一份倡议书,向全校师生发出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倡议。
3. 写一封信,向某位政要或长者讲述你对“结合东西方优点、创造伟大新文明”的建议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情境;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审题指导:1.审出真实情境的限制。
材料引用了余秋雨和罗素对中华文化的评论。
话题“中华文化”是热点。
余秋雨谈的是“特殊生命力”,中华文化代代传承,生生不息,跟其他文化相比,最长寿,最有生命力;罗素预言中国人将会结合儒家思想和西方的文明的优点,创造出伟大的新文明。
两则材料同一话题,观点各异,情境相同,都是在引导考生思考对中华文化的认知。
2.审出写作任务:三个作文任务如下:向外国中学生介绍中华文化的“特殊生命力”,写成演讲稿;向全校师生发出继承与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倡议,写成倡议书;向某位政要或长者讲述你对“结合东西方文化优点,创造伟大新文明”的建议与思考,写成书信。
3.审出考生写作的情境要求考生身份限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作文分类导写(六)
科学·自然类
题1 “第四十一席现象”
法国科学院有四十个席位,那些有资格进入但由于某种原因而没有进入的人被称为“第四十一席”,这意味着总是积累着一些“没有戴上桂冠的人”。
比如,每年有资格获诺贝尔奖的人总是多于实际获奖者。
他们在很多方面都跟获奖者不相上下,只不过未获奖,这些人就被称为诺贝尔奖遴选过程中的“第四十一席”者。
这样的人很多很多,如化学家门捷列夫、美国的解剖学家、胚胎学家伊万斯、俄罗斯大作家托尔斯泰、中国的鲁迅,等等。
对“第四十一席”这种现象你是怎么看的?请以此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导写提示:写作本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①生活中能获奖的人总是少数,无论哪一个行业,出类拔萃的人总是少数,即使出类拔
萃也不一定能获奖。
②即使自己水平与获奖者相差无几,但由于某种原因落选也不必沮丧,因为科学研究是为学术而不是为获奖。
③从历史角度讲,戴不戴“桂冠”都无损于一个人的名声,托尔斯泰、鲁迅照样名垂千古。
④ “第四十席”对“第四十一席”是压力,没戴“桂冠”的人对戴上“桂冠”的人是鞭策。
都戴上“桂冠”就没有了竞争。
有竞争才有压力,有压力才有动力,有动力才有活力,有活力才能形成生机勃勃的局面。
题目2 科技进步带来的难题
世界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但一系列的难题也摆在了人类面前.克隆技术和转基因技术给人类带来的是祸还是福?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故确切地告诉了我们打开潘多拉魔合的危险;青霉素在挽救人类的同时,也锻炼了细菌;我们在享受着现代文明的同时,环境恶化也在步步紧逼我们的生存空间.
请以“科技进步带来的难题”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导写提示:这里着重提示三点:①应辩证地看问题,从利与弊的角度谈当代科技进步给人类带来的双重影响.当然应该明确,科技进步造福人类的主流是不会变的;不管怎样,科技的进步仍然所向披靡,它必然服从于自然与社会发展的法则,并越来越浸润着人类理性的光芒.②可以在文中指出:对科学家而言,避免科技发展带来恶果的办法是,一是要谨慎,要克制欲望的诱惑;二是要进一步发展科技.解铃还需系铃人,科技进步带来的难题人仍然需要发达的科技来解决.③如果写议论文,应选取一个较少的切入点,以便把问题分析的透彻.
题目3 挑战自然
20XX年8月10日,北京大学山鹰社的5名享受学生在攀登险峰的探险活动中,突然遇到雪崩,全部遇难.
20XX年12月1日,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南达捷保护站发生志愿者冻死事件,两名热血青年的生命永远留在了那片茫茫大地上.
有人说,他们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无所畏惧的
精神,应该发扬光大.有人说,挑战自然和极限不能仅凭勇气和热情.
这则材料应引发你什么样的思考? 请以“挑战自然”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导写提示:话题材料陈述两个事件后,摆出了两种观点--有人赞同,有人提出了山岩善意的批评,然后在提示语中发问:“这则材料应引发你什么样的思考?”这就提示考生,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规定的范围之内.在选材时,要注意围绕材料和提示展开.具体可以想到: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挑战自然的历史,从而歌颂那些挑战自然的勇士们;在人类挑战自然的时候,要有理性态度,不能一味凭热情,那样会造成无谓的牺牲;人类挑战自然时,要量力而行,不能主观冒进,违背客观规律.也可以辩证地谈这个话题:既要勇于挑战,又要顾及实际情况.
题目4 自然与心灵
陶渊明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
景中觅得了闲适淡远;王维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优美意境中造的造找到了精神归宿;朱自清在与月下荷塘的美景中偷得了片刻的难解宁静与欢愉;李乐嶶在星点之下的空中楼阁里构筑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我们离不开自然.大自然不仅是我们的生存环境,也是我们的精神依托. 请以“自然与心灵”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导写提示:“自然与心灵”即相互独立又辩证统一,涵盖了人类活动的诸多时空.“自然”包罗万象,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人一事,无不是自然的反映和折射;“心灵”更是思接强千载,视通万里,包括了人的内心、精神、思想扽等.人类所有心灵的博大精深和和浩瀚无边都员工源自“自然”的丰富多彩、变化万千.作文视应注意:要挖掘自然和心灵的有机联系,提炼富含哲理的题旨,揭示文章的主题;反映的“心灵”应给人一种超越时空、凌架万物的虚空感,即灵动、飞扬、富有神韵,而不宜把“心灵”坐实,理
解得太实、太具体、太狭隘.
参考拟题:《采菊》、《王孙可留》、《涉江》、《听雨》、《用心灵倾听》、《与自然对话》
题目5 敬畏生命
法国人阿尔贝特•史怀泽,被爱因斯坦称为20世纪最伟大人物之一 ,创立了“敬畏生命”的伦理学.他认为敬畏生命是世界上最大的事.“善是保存和促进生命,恶是阻碍和毁灭生命.”如果我们摆脱自己的偏见,抛开我们对其他生命的疏远,与我们周围生命休戚与共,那么我们就是道德的.只有这样,我们才是真正的人.
请以“敬畏生命”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导写提示:史怀泽倡导的“敬畏生命”的伦理思想,其内涵就是爱护生命,这既包括人的生命,也包括自然界一切生命. “敬畏生命”教育的使命,就在于激活人对自身、对他人、对其他生命的尊重与热爱之情.本题写散文较为好写,在叙述的基础上发表议论、
抒发感情,这样容易把习作写得具体丰富,有血有肉.
题目6 天籁
也许你听过海浪拍击堤岸,也许你听过山风掠过林梢,也许你听过燕语呢喃,也许你听过雨打芭蕉。
这自然的歌声会引发你什么样的思考?请以“天籁”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导写提示:这个话题意在引导考生亲近自然、观察自然、倾听自然、思考自然、感悟自然、热爱自然、赞美自然。
描写对自然的观察所得,抒发对自然的心灵感悟。
不过考生要审清题意,“天籁”是指自然界的各种声音,如风声、水流声、鸟鸣声等,因此,选材要紧扣自然界的声音;另外,考生作文时也不能停留在对自然声音的描写上,还要写出对某种或某些声音的思考和感悟。
参考拟题:《倾听自然》《自然之歌》《天籁礼赞》《听雨》《听潮》
题目7 艺术的魅力让人感动
德沃夏克《自新大陆》的旋律勾起人们的乡情,让人热泪盈眶;胡安娜《清凉的水罐》的诗行激发人们对美好事物的珍爱,让人潸然泪下:艺术的魅力令人引发高贵的感动。
请以“艺术的魅力让人感动”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导写指导:此题意在考查考生对文学艺术美的欣赏和感悟能力,同时也检测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积累情况。
艺术的范围很宽,根据表现手段的不同,艺术可分为表演艺术、造型艺术、语言艺术和综合艺术。
考生可以根据平时的积累情况和熟悉程度,从其中某一个方面选材,也可以从其中某几个方面选材;可以从艺术家的角度入手,如屈原的忠君爱国、李白的蔑视权贵、杜甫的忧国忧民、沈从文的人性小庙,也可以从作品的角度入手,像题干材料中提到的《自新大陆》的旋律、《清凉的水罐》的诗行,再如《西游记》的斩妖除魔、不畏艰险,《三国演义》的忠义信用、勇猛无畏,《呐喊》《彷徨》对礼教的
控诉,《老人与海》对命运的挑战等;还可以从各类艺术作品表现出来的主题入手选材,如乡情、友情、爱情、报国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