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2
6.3黄土高原(第2课时)(教学设计)八年级地理下册(人教版)

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第二课时)【教学内容】严重的水土流失;水土保持。
【课程目标】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某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自然地理特征,说明自然条件对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认识因地制宜的重要性。
2.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中国主要的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针对某一自然灾害或环境问题提出合理的防治建议。
【教学目标】1.结合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根据图文和相关数据,分析水土流失造成的主要危害。
3.通过读图,分析归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4.阅读图文资料,积极参加探究活动,分析、归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和治理措施,提升其读图、分析和归纳整理能力以及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5.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危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2.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水土保持的措施。
【【教学方法】谈话法;读图分析法;实验演示法。
【课时设计】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展示黄河的图片并提问:古代书籍里曾记载,“黄河斗水,泥居其七”,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利用旧知识导入新课,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
)学生回答,教师讲授:黄河是世界上泥沙含量最多的大河,黄河流域大约70%的面积为黄土高原,泥沙主要来源于黄土高原,黄河干流的多年平均输沙量大约为16亿吨左右。
【复习导入】黄河的水为什么黄?为什么黄河会成为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学生回答: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大量的泥沙冲入黄河。
引导过渡:黄河高原面积30多万平方千米,水土流失面积27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也就是说黄河水不是从一开始就是黄的,因为流经了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那么水土流失是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看一下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课标要求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地域的地理位置。
2.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等的影响。
3.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地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地域的地形特征。
4.举例说明地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5.依据资料,分析某地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地域环境爱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各种资料了解黄土高原是我国文明的摇篮以及富有特色的高原文化。
2.运用地图描述黄土高原的位置、所跨的省级行政区。
3.依据地图和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并了解其成因。
4.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并商量由此导致的严峻后果。
5.通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自然灾害一再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并了解相应的环境爱护与资源开发的方法和经验。
(过程与方法)1.重在培养认识一个地域的地理位置特点、学会描述主要文化特点。
2.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以课堂活动与多媒体辅助教学形式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习积极性。
3.重在培养认识一个地域的环境问题,学会依据问题找到解决措施。
4.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进一步训练读图分析以及归纳整理的能力,认识到该地域的中心事物──“黄土〞对其造成的一系列影响。
(感情、态度、价值观)1.观赏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2.培养正确的人地观念,认识到地域开展与生态环境爱护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
3.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措施。
(教学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峻的原因和水土保持措施。
■教学策略分析归纳法、商量探究法、模拟实验法、生活感想法。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3《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2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3《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3《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一课,主要向学生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理特征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独特地貌,培养学生对我国地理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地形、气候等基本地理知识,具备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但对于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地理特征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等方面,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黄土高原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理特征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对黄土高原的认识和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我国地理环境,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理特征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2.难点:黄土高原形成原因的深入理解,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黄土高原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讨论、探究等方式,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黄土高原地区,分析其地理特征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涵盖黄土高原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理特征、人类活动等方面的课件。
2.图片和视频素材:准备黄土高原的自然风光、地貌特征、人文活动等图片和视频素材。
3.讨论话题:提前准备与黄土高原相关的话题,以便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素材,展示黄土高原的自然风光和独特地貌,引导学生关注黄土高原,激发学习兴趣。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主要介绍了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形成原因、地貌特征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本节内容是对黄土高原的深入探讨,旨在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发展以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掌握了地形、气候等地理基本概念,对地理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黄土高原的形成、发展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较为复杂,需要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
此外,学生可能对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有直观的认识,但对其形成原因和人类活动的具体影响还需进一步学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形成原因、地貌特征,分析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观察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学会分析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提高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形成原因、地貌特征,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2.难点: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形成原因、地貌特征,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2.观察法:让学生观察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2.课件: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形成原因、人类活动的图片和资料。
3.地图: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4.视频:黄土高原的自然风光和人类活动的影像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视频展示黄土高原的自然风光和人类活动的影像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对黄土高原有哪些了解?引导学生思考黄土高原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学案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2)

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聚积区----黄土高原( 2)学习目标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由及后来果。
2.认识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方法与经验。
学习要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生态建设。
学习难点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
自主学习1.我们往常所说高原的情景是,而黄土高原地表特点则是。
造成这类情况的主要原由是。
2.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域之一,造成这里水土流失的原由,既有原由,也有原由。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带走了,下泄的泥沙致使河流剧增,淤塞下游,给和造成巨大困难。
4.增强黄土高原的生态建设,一方面是措施与措施相联合;另一方面要合理安排活动。
5.黄土高原大多数属于天气,夏天,冬季;降水集中在季节。
合作研究1.剖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由和人为原由。
2.议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造成了什么样的严重结果?3.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们采纳了哪些措施来治理水土流失,增强生态建设,改良环境的?讲堂检测1.黄土高原自然灾祸发生愈来愈屡次的原由是()A.地理地点特别 B.生态系统比较稳固C.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 D.全世界气温上涨2.要让黄土高原的社会、经济实现可连续发展,一定()A.增添草地放牧的牧畜数目B.扩大耕地面积,提升粮食产量C.增强生态建设,改良环境D.加大化肥施用量,提升粮食产量3.黄土高原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是()A.沙漠化 B. 酸雨 C. 天气变暖 D. 水土流失4.相关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措施,正确的一组是()①缓坡地建梯田,种山杏和牧草②改圈养牲口为天然放牧③斜坡地退耕还林、还草④坡脚建挡土坝、护坡等A. 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5.黄河中下游含沙量大的重要原由是:()A.注入的支流众多B.降水量大,位于润湿区C.水流速度快D.流经黄土高原区6.治理黄河的根本措施是 ()A.下游修建大堤B.上游兴修水库C.中游保持水土D.下游开挖新河讲堂检测参照答案1.C2.C3.D4.B5.D6.C。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 北方地区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2)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请看视频《黄土高坡》黄土高原因覆盖着深厚的黄土而得名。
说起黄土高原,人们眼前总会浮现厚厚的黄土和千沟万壑的大地景观;会遥想这片古老黄土地所孕育的灿烂的古代文明;会向往革命圣地延安宝塔山下的窑洞;当然也会提到白羊肚头巾、信天游等富有特色的“黄土风情”。
二、知识讲解考点1 文明的摇篮1.称谓:文明的摇篮黄土风情:窑洞,白羊肚头巾,信天游,。
2.黄土高原上奔流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如华夏始祖炎黄二帝。
3.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关于黄土高原的形成,科学家曾经提出过许多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物质是从中亚和蒙古高原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
4范围:黄土高原东起A太行山、西至B乌鞘岭、北连C长城、南抵D秦岭。
跨越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省区。
5、黄土地貌景观:流水侵蚀使得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沟壑纵横,形成塬(残留的高原面)、梁(长条状的山梁)、峁(孤立的馒头状山丘)、川(黄土高原农业较发达、人口集中地地区)等多种多样的黄土地貌景观。
考点2 严重的水土流失1、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2、水土流失的原因(1)自然原因:黄土土质疏松,多空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缺乏植被保护;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2)人为原因:过垦过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修路、采矿等活动破坏地表等。
3、水土流失的危害(1)严重的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破坏了农田和村庄,使得自然灾害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2)泥沙下泄导致河流含沙量剧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库,给防洪及河道整治造成巨大困难。
考点3 水土保持的措施(1)在坡脚建挡土坝、护坡等用工程措施防治水土流失。
(2)在陡坡地实行生物工程,种草、灌木和山杏。
(3)在缓坡建梯田、种山杏和优质牧草。
(4)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
三、例题精析考点一文明的摇篮例1“山坡坡栽树崖畔畔青,黄土高坡有了好风景,黄沙那个不起尘少见,林果绕村绿满山。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形成原因以及人类活动对其影响等方面的知识,对学生来说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和学生实地考察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多媒体资源、实地考察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2.难点:黄土高原地貌特征的形成原因,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资源展示黄土高原的美丽风光和生态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以实际案例为例,分析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资源:收集黄土高原的图片、视频等资源,制作课件。
2.实地考察:学生进行黄土高原的实地考察,增强学生的实践经验。
3.学习资料:准备相关的学习资料,方便学生课后复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黄土高原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关注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等基本知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八年级地理下册《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创新教案(第2课时)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区域篇的内容,是在学生对中国区域地理有了一番了解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主要是对地理知识的综合学习与运用。
黄土高原的生态问题作为一个专题来研究,以黄土高原为例,来引导认识我国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本教材主要从文明的摇篮、风吹来的黄土、严重的水土流失及水保保持四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跨省区域并能距离说明某区域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使学生认识区域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
【学情分析】基于上述对教材的分析,本节教学的难点在于学生生活在平原地区,缺少对黄土高原地形特征的感性认识,通过前面区域地理的学习,学生对分析区域地理的方法和思维有一定的了解,具备初步地图分析归纳的能力。
但黄土高原远离学生生活,学生无实际生活经验,学习起来需要一定的想象思维。
另外,现阶段学生对事物间的联系认识还不到位,因此,教师要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和人文原因进行重点讲解,渗透正确的人地观教育,使学生认识区域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
【课程标准】根据资料,分析黄土高原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措施及经验。
【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及教材图文资料分析,了解水土流失,能列举出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及后果。
2.结合图文资料,通过课堂探究,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能阐述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及经验。
【教学重难点】通过课堂探讨、小组讨论,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后果及治理措施。
【教学方法】讨论法、启发引导法、资料分析法、讲授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播放视频,通过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保持水土、珍爱家园的迫切性。
黄土高原景象:千沟万壑、支离破碎,与一望无际、平坦宽阔的高原景象大不相同。
这是为什么?这是由于水土流失造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教学目标
1.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臵、范围和主要地形区。
2.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并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3.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
进一步培养训练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4.让学生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认识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教学重点
黄土高原的位臵和范围。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教学方法
讨论法、归纳法、分析法、启发引导法。
教学过程
媒体展示:黄土高原景观
同时媒体播放陕北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说起黄土高原,人们眼前总浮现厚厚的黄土和千沟万壑的大地景观,那么黄土的由来和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
板书: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教师播放课件——黄土高原的位臵与范围。
让学生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
然后教师根据有关资料把黄土高原给学生做个简单介绍。
板书: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文明的摇篮)
过渡: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
跨越了山西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
在这片区域内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100米。
这么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请同学结合教师课件,看课本第67页活动2题,小组讨论,寻找答案。
学生分析讨论后教师通过提问来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关于黄土高原上那么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科学家曾经提出过多种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
读图8.3看课本第67页活动第1题,小组讨论,分析“风成说”证据。
学生分析讨论后教师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其证据是:
1.“黄土的厚度均匀”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
2.“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说明带来黄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
3.“黄土高原黄土的矿物质成分与堆积地方的基岩的矿物种类极不相同,却与中亚、蒙古等地戈壁、沙荒的矿物成分相同。
”说明黄土不是本地产生,有可能是从中亚、蒙古一带而来。
4.“黄土中有随地形起伏的多层古土壤”说明黄土不是当地岩石风化逐渐形成的,而是外来的。
板书:黄土高原成因——“风成说”
过渡:同学们,我们通过课本插图8.2“黄土高原景观”中可知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是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地貌,三种不同的类型同时也显示了黄土地区被流水侵蚀的不同程度。
教师把三种地貌给学生做简要介绍)为什么会这样呢?下面我们来学习:板书: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板书)
结合课件水土流失资料,进行小组讨论,然后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帮助他们进行归纳总结。
1.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和植被等。
①地形。
黄土高原地面破碎,沟谷密度大。
平地少,斜坡多,沟谷两侧常出现直立的陡崖。
②降雨。
降水变率大。
黄土高原地区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因此加剧了水土流失。
③土壤。
黄土结构疏松、多孔隙和垂直方向的裂隙,许多物质溶于水。
④植被。
地表光秃裸露,缺少植被的保护。
为了使学生对这个问题加深认识讨论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
从而得出:植被覆盖率越高,涵养水源的能力就越强,水土流失状况越差。
2.人为因素
长期的过过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修路、采矿等活动破坏地表。
(承转)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水土流失严重,会给当地人民生产和生活带来什么后果呢?
板书:(二)水土流失造成的严重后果
1.教师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
(1)水土流失带走了什么?这样对农业生产造成怎样的影响?(水土流失带走肥沃的土壤,这样会使农作物产量下降。
)
(2)很多农田和村庄都分布在高原面上和缓坡上,水土流失严重了,这里会出现怎样
的情形?(如果
水土流失继续发展,最终会导致沟谷增多、扩大、加深,从而使耕地减少,村庄也不知道该搬到哪里。
)
(3)结合上学期所学内容,水带着泥沙流向何处?它带来了什么问题?
(水带着泥沙流入黄河,黄河流入下游,泥沙沉积形成“地上河”。
给黄河下游的人民带来安全隐患。
)
经过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对水土流失问题的恶果有充分的认识,教师在此基础上作简要总结。
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农作物产量下降;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从而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很大影响,还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给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困难。
通过问题让学生分析黄土高原会产生旱、涝灾害,接着教师提问:黄土高原那么疏松的土壤,在暴雨的作用下,会有什么后果?(会发生泥石流、滑坡、塌陷等灾害)教师引导使学生意识到黄土高原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得出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
板书:三、脆弱的生态环境
过渡:之所以说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不仅因为这里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而人口增长且因为其生态环境被破坏之后不易恢复。
恶性循环:人口增加——人均耕地减少,燃料需求增加——破坏植被、开垦荒地、砍伐森林——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农作物产量下降——扩大荒地开垦面积——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
过渡: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已严重制约着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进行生态建设)
板书:四、生态建设
首先,让学生认识了解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们在生态建设、改善环境中摸索出的成功经验。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一)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
1.在坡脚建挡土坝、护坡等用工程措施防治水土流失。
2.在陡坡地实行生物工程,种草、灌木和山杏,蓄水保土,发展多种经营。
3.在缓坡建梯田、种山杏和优质牧草,提高土壤肥力,建设神态农业。
(二)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等。
通过上述措施:
一是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二是增加当地人民收入,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