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月·镜花”中内观自省——观云门舞集《水月》有感

合集下载

镜花水月一场“空”——舞剧《水月》中所蕴含的中国古典美学观念

镜花水月一场“空”——舞剧《水月》中所蕴含的中国古典美学观念

|Yin Yue Wu D ao.音乐舞蹈■■镜花水月一场“空”—舞剧《水月》中所蕴含的中国古典美学观念张佳益山东艺术学院摘要:笔者曾有幸现场观摩过《水月》,那是一种从未体验过的观赏,安静的犹如置身于某种虚妙的宇宙空间中,隔绝于尘世之外,静得离谱,静得玄妙。

关键词:《水月》美学安静虚妙空间中图分类号J723.1 文献标识码:A―、《水月》之由来《水月》之名,取自于一句佛偈:“镜花水月一场空”中“水月”二字,而该舞作的创作动机与创作理念,则包含了 以下两种因素:一是佛门的偈语“镜花水月毕竟总成空”;二是熊卫先生所创的太极导引原理发展成形的具有东方 特质的人体动作理念。

而对于镜花、水月而言,据林怀民 先生本人说:“我并不在意它们是否含有具体且真实的含 义,而之所以使我感兴趣的点,其实是这个‘空’字”。

如此,“空”字变成为该作品的点睛之笔了。

有意思的是,《水 月》创作于1998年,而1988-1991年,林怀民受各种因素 所迫暂停了“云门舞集”舞团的运营,由此却促成了他的 印度之行,而此行使之感悟颇深且受益匪浅。

他曾道:“在 尼连禅河畔,我第一次感知到佛原是个凡人,也有过凡人 的彷徨与挣扎。

因为慈悲,才透过修为与苦思,为众生指 出救赎的道路。

”也许是这前所未有的宁静,禅定了一颗 艺术工作者的内心,于是最终感悟到“其实作为一名艺术 工作者,只能努力地站稳住,让自己不至于随社会的浮动 而浮动。

”印度之行以后,他的确一改往日的创作风格,其 中尤以《流浪者之歌》《水月》等舞蹈作品为经典代表。

笔 者曾有幸现场观摩过《水月》,那是一种从未体验过的观 赏,安静的犹如置身于某种虚妙的宇宙空间中,隔绝于尘 世之外,静得离谱,静得玄妙。

笔者想这正是编导所要为 观众打造的“心境”,由此渐明于作者为其作品所设下的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7-0079-02“空”字为何意。

这不正是中国古典艺术手法中的“此处无物胜有物”的“留白”之境吗!作者为观众留白了想象,使其为之神思遐往。

以更自由的方式为人体动作找到美的可能——现代舞《水月》鉴赏

以更自由的方式为人体动作找到美的可能——现代舞《水月》鉴赏

以更自由的方式为人体动作找到美的可能——现代舞《水月》鉴赏我是一个热爱舞蹈的人,所以这学期的全校性选修课就自然而然地选择了舞蹈鉴赏。

怀着一份期待,我迎来了本学期的课程。

虽然上课时间很短,但是从中也了解到了不少。

在舞蹈鉴赏课上,我们看了许多第四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上的作品。

有街舞,有国标,等等。

每一曲舞都有着各自不同的韵味,我发现只要用心去观赏,就可以融入每一曲舞情感。

在众多作品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现代舞《水月》。

虽然我不喜欢这一类型的舞蹈,但却被它深深吸引了。

今天,我特意认认真真把《水月》看了一遍。

《水月》的题目源于“镜花水月毕竟总成空”,和“云门”舞团的名字一样取自典籍。

它的出场就很吸引人,在月痕与浅水的照映下,舞者开始随歌起舞。

舞台上的镜子、地上的月痕和浅水、舞者的肢体言语中的气韵,东方的人文里的琴、棋、书、画,相信林怀民唯独把琴藏在了西方巴洛克时期的大师巴赫的无伴奏组曲里。

它融汇了中国京剧身段、武功以及西方现代舞和芭蕾舞技艺。

而以东方太极入舞,以明镜和流水为舞台背景,采用西方音乐经典为音乐旋律,让人惊叹不已。

作品中的舞蹈动作源自太极,舞者呼吸吐纳,由丹田导气引身,带动肢体的动作。

为了将太极的动作抒情地表达出来,林怀民在创造舞蹈语汇时大量使用了长线,刻意把线拉长,使其有着与呼吸一般源源不绝的意象。

然后在情感上着墨,舞蹈动作就有了抑扬顿挫的内涵,最后再加上一些别的素材。

当我们的现代舞紧追西方脚步的时候,林怀民却反其道而行之,从中国身体文化的太极中寻找动作的源泉。

和以前的一些作品相比,林怀民在《水月》中放弃了形式上的美,从更根本的人的身体上去寻找呼吸的节奏,吐纳之间蕴含的能量,舞台上的舞者如同自己与自己的对话,舞者之间彼此牵动,寻找有无、虚实之间的关系,回到了太极的本质,也回到了东方哲学一贯寻索的本质。

最后一幕有长时间的无配乐,令人心绷紧,印象很深。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想:人和月亮、水也没什么不同,都是一股气。

水月镜像观后感

水月镜像观后感

水月镜像观后感
镜子的意象在小说家的笔下层出不穷。

佛家有“水月镜像”的禅语,使得镜子与镜像有了纤细而微妙的哲学意味。

XXX更是将镜像运用到极致,重重幻笔伏线千里,使人不知是对镜观照还是身在镜中。

红楼梦中浓墨重彩写的一面镜子,有名有姓唤做风月宝鉴。

《红楼梦》正文第十二回“XXX正照风月鉴”中正式出场,而首次提及却在第一回,写道是《红楼梦》一书流传中的别名。

后有脂批云:“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一书,其弟棠村作序”。

可知“风月宝鉴”是作为关键线索出现在红楼梦成书初期的。

文中借道士之口讲明此物来由:“这物出自太虚幻境空灵殿上,警幻仙子所制,专治邪思妄动之症,有济世保生之功。

所以带他到世上,单与那些聪明杰俊,风雅王孙等看照。

千万不可照正面,只照他的背面。

要紧,要紧!”
这段话几乎字字是《红楼梦》全书的注解。

那句“千万不可照正面”,更是引得多少人宵衣旰食去探求这部奇书背后的故事。

且又与后文甄XXX梦中相见呼应,使得全书成为一个巨大的镜像,处处实笔中处处透露出一些虚幻。

而手持镜子的人,与其说是书中假托的青梗峰下的那块顽石,不如说是具有自传色彩的主角XXX。

XXX先生说:“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为宝玉而已。

”这一考语非其时其人不能道出。

红楼的头号书迷XXX,在小说中也爱用镜像。

不过她不希图如曹公鸿篇,而更多写世俗凡人,尤其是女子的复杂爱憎。

她的镜像是明
确的,纤弱的。

从某个角度看,也是这个时代对曹公的一种别样的致敬,与延续。

云门舞集水月观后感

云门舞集水月观后感

云门舞集水月观后感
云门舞集的水月演出,是一场让我难以忘怀的舞蹈盛宴。

这场舞蹈以水为主题,借助水的特性,展现了生命的脆弱和坚韧。

舞蹈中,演员们用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生动地描绘了水的柔美和灵动,水的纯净和清澈。

他们在水中翩翩起舞,如同一群在水中嬉戏的精灵,将观众带入了一个梦幻般的世界。

除了舞蹈编排的精彩,云门舞集的编排也独具匠心。

舞蹈动作流畅自然,配乐恰到好处,将水月的唯美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观众们在欣赏舞蹈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坚韧。

舞蹈中,演员们多次在水中挣扎,仿佛在生命的漩涡中挣扎,但最终他们都能坚强地站起来,展现出生命的坚韧和不屈。

云门舞集的水月演出,不仅是一部舞蹈盛宴,更是一部充满哲学思考的作品。

它向观众展现了生命的脆弱和坚韧,提醒我们要珍惜生命,勇敢地面对挑战。

这次观演,不仅让我感受到了舞蹈的魅力,更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

水月 舞剧 观后感 林怀民

水月  舞剧 观后感 林怀民

空灵《水月》,无际无涯初看《水月》,让我颇为讶异。

在看过了女舞部分诸如《月牙泉》里的痴缠缱绻,《一把酸枣》里的爱恨辛酸,《天鹅湖》里的高贵优雅,《度母舞》里的圣洁悲悯,居然很难从《水月》女舞里感受出她要表现什么样的情感。

看了男舞才发现,男舞和女舞看来给人的感觉并无二致。

甚至于男舞女舞都难以区分《水月》啊《水月》,水月啊水月。

想起小时候和祖母一起看电视。

七十几岁的祖母没读过书,不识字,也听不懂普通话。

她是个信佛的人。

看到电视里广告或者电视剧里有歌舞她总会很好奇地问我:“那个女菩萨做么子是个跳啊?”(意即“那个女施主为什么要跳来跳去的?”)那是我总是很不耐地回答“她想跳就跳了不,要做么子做么子?(要为什么做什么)”现在想来不禁失笑哑然。

她要舞出些什么?她为什么要舞?要为什么做什么?水月就是内心无欲无求时的自己的动作。

就是就是自己心里的自己,借助自己的想象,在广袤的黑色的世界里,就是舞台,只有一束光,自己在光下旋转,妖娆,挣扎,痴缠,变幻,自赏,孤高,冥思……纯粹的一个人的内心的直接的展示。

它并不是要表达一个曲折蜿蜒的故事情节,也不是为了展现某种或柔美或婉约或优雅或圣洁等等的艺术美感,也不是为了让观众有什么样的情感共鸣或者震撼。

她是心里的自己在独自起舞,在完全没有外界的世界里起舞。

顶上某个地方有镜子,能清楚看见自己。

不知何时,对面也有一面镜子,照得自己更清楚了。

于是满世界都是她自己在舞。

自己就是观众。

不需要舞给别人看。

或许她甚至不一定要舞给自己看。

她就是要舞。

自然而然地起舞。

或者间或有一个几个共鸣的舞者从他们的世界里以相似的频率舞进来,于是一起共舞。

舞着舞着又出去了。

依旧孤身在舞。

然后如此几番。

然后水声响起。

舞台哗啦哗啦淌着水。

静默,静默,只有水声。

动作都慢下来。

就躺在水里,看着水里的自己,甚至都不用睁眼。

心里也似乎变成了这水面,平滑如镜,微微一动,泛起两轮涟漪,水里自己也在摇曳生姿。

看着水里的自己的影子,恍恍惚惚仿佛自己在恒河边沐浴,洗涤灵魂,一点点荡去心里的沙砾,尘垢,轻轻扬起轻盈的自己,飘向永生,亦或是轮回?谁管它呢……这是个无欲无求无色无嗔无喜无怒无悲的六界之外的世界吧?哦……走神了。

观水月有感

观水月有感

观水月有感最后一节舞蹈鉴赏课,老师给我们看了杨丽萍和林怀民的舞蹈,我印象最深就是林怀民率领他的云门舞团跳的《水月》。

《水月》的一切都缓缓而来,缓缓而去。

在巴赫低沉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里,云门舞集的演员们身着素衣,沉静而细腻流淌的动作像慢慢晕染开来的水墨,在明净清冷的舞台上舒展出一幅长卷画作。

演员在上下场门的表现尤如出笔和收笔,动作讲究,一丝不苟,更毋庸说舞到正台时凝神在身体空间里的忘我状态。

众演员群起而往,动态各异,看似各自为舞,整体动势却保持和谐一致,双人舞和单人舞的出现更使作品的布局疏密有致,让观众时时能感到节奏均衡的演出渗透着细微绵密的变化,可见林导的苦心设计和把握。

作品最后部分,潺潺的活水流动在舞台上,同后幕和天幕上的闪亮镜片交相辉映,光影一片。

水声交织隐现在乐曲的音符里,至阴至柔的气韵弥散在观众席间,镜花水月,恍若隔世。

林怀民率云门在广州演出前接受采访的时候,表示是因为自己老了看不了速度快的动作,需要慢慢来,才有了《水月》缓缓而行的风格。

我相信那仅仅是他调侃自己的玩笑,这个以动作语言为表达工具的编导终究无法回避自己积淀多年的观念,只是把年少时崭露的思想锋芒收好,又以那犀利而敏感的秉性继续行走在身体语言的探索之路上,早年张扬在作品中的传统文化符号也从高高在上的观念层面慢慢沉潜到动作的形式当中,不再仅仅是京剧身段程式和格莱姆技术的嫁接。

所以,林怀民在《水月》中对于太极导引的运用并非一时性起的冲动,而是在对动作语言做了烂熟于心的研磨后寻找到的合适的表达路径,呼吸的放松和谐与身体训练有素的控制成为营造《水月》意境的关键致因。

同时,林怀民对于演员身体的尊重和关注使动作语言具有了更加丰富和立体的性格,就像他自己说的“舞者不是方块字,不能写了再涂,她需要关心。

”正是有了这样一种关心,演员的潜力得以挖掘深化,动作不再是浮游于观众眼球之外的装饰,而成为传递的桥梁,把意义还给身体。

在动作和音符的织体里,编导认识世界本身的困难性和复杂性只有用同样复杂的动作和音符去触摸。

以《水月》解读林怀民作品意向

以《水月》解读林怀民作品意向

以《水月》解读林怀民作品意向作者:王璐来源:《北方音乐》2016年第22期(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辽宁沈阳 110034)【摘要】本文通过深入探索林怀明作品《水月》舞蹈中的音乐与太极与舞蹈动作的关系,阐释了现代舞蹈如何体现“意象”,从而进一步分析林怀民舞蹈作品中西元素合璧的特点,表现手法来体现“水月的佛教意象”,努力探寻林怀民作品产生的根源,进而分析作品本身。

【关键词】水月;林怀民作品;文化一、现代舞蹈《水月》的表现内容与形式(一)现代舞蹈《水月》的表现内容1996年林怀民邀请了熊卫作为“云门舞集”的太极指导,《水月》是“云门舞集”独特身体语言代表作。

《水月》这部舞蹈作品,分为八段,中间无休息,每个舞段又是单独一节。

《水月》是林怀民“灵静之旅”作品,讲求佛教的“镜花水月一场空”的佛教真谛。

舞蹈根据太极的元素重新编辑动作,这时候的云门不再是中国人的自己编舞,中国古典音乐,而是在东方的世界中,还原了西方的音乐与现代舞的意义,林怀民《水月》用的是巴赫的大提琴伴奏,大提琴用的是东方音乐,画的是中国的独有的意境,特别最后一段,潺潺流水与舞台幕布的镜子,天作之合,表现了“水月”的独有的意境,在舞台上,多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舞蹈艺术的意境之美,最后舞蹈也结束细细的水声中,与叮咚的音乐中,水中的倒影映象映射镜花水月,让观众叹惋,恍如梦幻。

(二)现代舞蹈《水月》的表现形式“水月”是佛家语,表示的意境很深远:“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心中本无物,何事惹尘埃”“镜花水月总成空”太极的律动周而复始而又连续不断、刚柔并存而又黑白相间,中国哲学与明镜与水中的倒影,到了舞蹈的最后,舞者一一隐去,有挣扎,有无助,有对幻影幻灭的空想。

(三)太极范式与京剧的身段太极的范式表现为中国古代太极“阴阳结合”、“和为天地”思想为太极的核心。

天地之间水和月光,配合着月光的起伏之间,用太极的意念表达思想,用思想驱动太极的呼吸,呼吸去表达了天地人,用舞蹈动作力量表示太极的“隐逸”的风格。

水月舞蹈观后感

水月舞蹈观后感

水月舞蹈观后感某个星期五晚上,我有幸观看了一场精彩的水月舞蹈表演。

这是一场以舞蹈为主题,通过灯光、音乐、舞姿等元素展现水与月的交织之美的舞蹈演出。

演出开始时,舞台上只有一名女舞者,她身着一袭白色长裙,如清泉般纯净。

她的舞姿轻盈而优雅,仿佛化身为一缕清风在舞台上飘荡。

随着音乐的起伏,舞者的舞姿愈发纤细,宛如一片柔软的浪花。

随着舞者的舞动,灯光逐渐调整。

原本暗淡的灯光在她的舞蹈中逐渐增亮,仿佛耀眼的月光洒满了整个舞台。

在这明亮的光芒中,舞者的舞姿更加灵动,充满了力量和冲击力。

她的舞蹈仿佛诉说着一个关于水月的故事,让观众仿佛亲临其中。

而后,随着音乐的高潮,舞蹈进入了更加激烈的阶段。

舞者的动作变得更加饱满,舞姿变得更加有力。

她的舞蹈表达了水与月之间的交融和碰撞,仿佛是一场壮丽的自然奇观。

观众们仿佛能够感受到水的流淌和月的闪耀,仿佛身临其境地亲眼目睹着这一壮观景象。

在整场演出中,舞者通过不同的舞蹈动作和表情,将水与月的美妙之处展现得淋漓尽致。

她用身体的力量和形态来呈现水与月的柔软与坚定,展示了大自然之中的矛盾统一,以及相互依存的关系。

观众们在欣赏这一壮丽景象的同时,也体会到了自然之美的无限魅力。

演出的最后,舞者以一幅水与月相映的画卷结束了这场精彩的表演。

观众们在掌声中醒悟过来,仿佛从一个梦境中苏醒。

而我,也被这场舞蹈深深地触动。

水月舞蹈表演让我更加感受到了自然之美的无限魅力。

水与月的相互依存和相映成趣,仿佛让人们看到了生命的宁静与流转。

这一美妙的视觉盛宴让我产生了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也让我更加珍惜大自然的恩赐。

在当今社会,人们常常忽视了大自然的美丽与重要性。

我们追求着物质的享受和表面的快乐,却失去了体验自然之美的机会。

水月舞蹈表演让我反思了这一点,让我重新认识到自然之美的珍贵。

水月舞蹈表演通过舞者的舞姿、音乐的节奏、灯光的照射等多个元素的完美结合,创造了一场令人陶醉的视觉盛宴。

舞台上的舞者通过身体的力量和形态,表达了水与月的交织之美,将观众们带入了一个神奇的世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舞 台 自然 形成 一个 大 的气 场 ,在这 个充 满气 韵 的场
域下 , 东方 美学 与 中 国禅 意精 神油 然而 生 。 在 巴赫无
伴奏 大提 琴低 声倾 诉般 的乐 声 中 ,林 怀 民用西方 现 代舞 的方 式讲述 着 东方 身体 的故事 ,毫无 关联 的各 种元 素 浑然 天 成 的融 合 在一 起 . 产 生 了最 “ 有效” 的 反应 。观 众在 进入 剧场 的瞬 间也 演变 为演 出 的一部
人文 天下 } 2 0 1 6 年1 1 月 { 总 第8 4 期
在 “ 水月 ・ 镜花”中内观 自省
— —
观 云门舞集 《 水 月》有感
刘 杨 李 丽娜
有 没有 那么 一个 舞 团 , 在繁 杂多 变 的世界里 , 始
终 以简单浑 朴 、 纯粹 自然 的身体 追求 , 溯 源最古 老 的
唯有 此 时此刻 , 得 以安放 。” 云 门舞 集之 《 水 月》 以静 心 修行 的方 式 , 带 您 在“ 湖光 水 影 月 当空 ” 下 潜 心 冥
想, 顿悟迷 津 。
归 到母 体子 宫 内的初 始形态 , 自然而 原始 。 结尾 处 由

名女舞 者 缠缠绵 绵 , 锲而不 舍 , 欲语 还休 式渐 行 渐
提及林 怀 民和 云 门舞集 . 就不 免与 东方 文化 、 传
统 意象 、 意境 悠然相 链 接 。从 审美 角度 看 , 西方重 分
远 的消 失于 观众视 野 , 还 于舞 台最初 的空 寂 。 《 水月》
中舞者 在呼 吸和 太极 导 引下做 最纯粹 、 自由 、 独 特 的 身 体言 说 , 不仅是 传 达舞者 对 身体 动作本 源 的认 知 ,
哲思。

“ 灵静之旅” 系列 , 如果 说《 流 浪者 之歌 》 是“ 内观 ” 审 美 的倪 端 , 那么《 水 月》 即是 转 折点 , 随后 《 竹 梦》 《 行 草》 《 松 烟》 《 狂草 》 《 屋漏 痕》 《 花语 》等作 品则 是 中国
更 传导 了一 种精 神 。 这 个精 神 是属 于东方 的 , 是对 东
方 文化 、 美学、 哲 学 的钩沉 索隐 … … 正 如 台湾知 名 画家 、作家 蒋勋 所说 : “ 云门在 世界 舞 台上树 立起 一
舞 台意境 所 折服 。褪 去年少 的青 涩 , 如今 品《 水 月》 ,
恰 似 人生 浮沉 和岁 月沉 淀 中 的 回顾 之旅 , 其 意蕴 绵
分, 在跟 随舞 者肢体 的游 走感 知 自我身 体抑 扬顿 挫 、
绵绵 不绝 的 内在之 力 .在镜 面与 水波 营造 的天 光 云
影、 虚 实相 生 的 意境 中 “ 内观 ” 审美 , 在 品鉴 作 品空
灵、 纯净 之悠 远意蕴 的同时 , 静心 自省 。 看 云 门的演 出有 时很 闷 , 闷到你想 睡觉 , 但 又会
《 水月》 经典 再 现 于 国家 大剧 院 , 以现 代 的名 义 向 传
统 致 敬 。《 水 月》 于1 9 9 8年首 演 , 是 云 门舞集 “ 灵静 之旅 ” 系列 的第 二部 作 品 , 堪称 “ 内观” 审 美 的奠基 之 作 。正 如林 怀 民讲 诉 的那 般 : “ 在纷 乱 的人世 间 , 也
话题 ; 有 没有 那 么一 个舞 团 , 在 纷扰 嘈杂 的现 实生活 中, 不 忘 初心 , 带你 内观心 灵 的 宁静 与 致远 ; 有 没有
那 么 一个 舞 团 , 在 文化 全球 化 的 时代 , 独辟 蹊 径 , 以 独 有 的方式 将东 方禅 学 与西方 文 明进 行 最玄妙 的碰 撞 与融 合 ; 有没 有那 么一个 舞 团 , 在 演 出市场 化 的今 天, 以 自身 的魅 力 , 影 响并 培养 了不 同领 域观众 的 观 演 素 养与 审美倾 向。笔者 以为 答案是 有 的 。 2 0 1 6年 8月 2 5 日,云 门舞 集 十八 年前 的作 品
《 水 月》 中, 云 门舞 者 太极 导 引式 的肢 体 表达 使

坤之象, 在 大提 琴 的低 吟 中 阴阳辗 转 , 互诉 衷 肠 。让 观 者 在体 验 如 羚羊 挂 角 , 无 处可 寻 的 高深 意 境 和深 厚 意 涵 的 同时 , 感 悟 到作 品 背后 的绵 绵 禅 意和 层 层
析, 东 方讲 玩 味 。之前 观《 水月 》 只是 被 它在 舞 台上
所 呈 现 出的视 觉 冲击 所 震撼 。 痴迷 于 舞 台 上所 勾 勒 出的 “ 镜 花水 月 ” 般 的意 境 。再 品《 水月》 , 又一 次 被 作 品所 呈 现 出 的如 “ 镜 中花 . 水 中月 ” 般 超 旷空 灵 的
种 东 方 的精 神 , 一 种广 义 的东 方 : 包容 , 内省 , 冥想 ,
静观 , 回到 自然 , 回到 生命 的初 始 , 宇宙 混沌 , 生命 刚 有 了胎 动 与呼 吸 … … ”
长 雅静 , 在舞 者一 丝不 苟 、 一 尘不 染 的舞动 中顿 悟编
导 灵魂 深处 的性 情禅 思 。正如 《 水月 》 的灵 感来 源 于 佛 家 偈语 “ 镜 花 水 月总 成 空 ” , “ 镜花水月” 的意境 只 是 外在 形式 . “ 空” 才 是真 正的 内在表 达 。
பைடு நூலகம்
在 半睡半 醒 之间 , 醍醐灌 顶 似 的明悟 了某些 道理 . 所 以, 观《 水月》 犹 如 自我 疗愈 、 潜 心 修 行 的过 程 。《 水 月》 的舞 蹈 由一名男 舞 者 的下蹲 开始 , 蕴涵 了东 方 的
生命 哲 学 , 人 与大 地通 灵 。舞者 内扣 的脚 型 , 犹如 回
《 水月》 的 舞美 很 美 很 纯净 , 圆形 湖 面 泛着 白色 的粼 光 , 舞 者 与景色 的倒 影 . 在 繁 星点点 的穹顶 和波 光粼 粼 的湖面 中相趣 而 生 , 在 虚虚 实实 中变 幻交 织 。 黑 白交替 的幻影 与 大大小 小 的光 圈 , 如 太极 之 图 , 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