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文化碰撞下的女性书写——美国华裔女诗人研究
美国华裔女作家包柏漪创作研究综述

华裔美国学者林英敏 ( AmyLn 9 9 19 在 其 专 i 1 3 — 9 9) 著 《 界 之 间 :华 裔 美 国 女 作 家 》 B t e nW ols me 世 ( ew e r : d Wo n Wr eso hn s n et , 9 0)中指 出 :包 括 中 国来 的 i r f ieeA c sy 19 t C r “
一
移 民及 美国 出生 的华人 后裔 ,不 管他 们 是华侨 还 是 美 国公
民 , 要 他 们 的作 品 在 美 国 出 版 , 属 于 华 裔 美 国 文 学 的研 只 都 究 范 围 ”l 这 种 广 义 的 范 畴 界 定 使 华 裔 美 国 文 学 呈 现 五 彩 P 。 斑 斓 的 丰 富 景 观 , 盖 了具 有 中 国 血 统 的 混 血 儿 作 家 、 期 涵 早 留学 生作 家 、 B A C作 家 、 旧移 民 作 家 等 等 的 文 学 作 品 。 包 新 柏 漪就是 其 中之一 , 特殊 的 人生 经历 、 化 背 景造 就 了其 她 文 作 品的独 特性 。
出的华 裔女作 家之一 。 18 9 5年 一 1 8 9 9年 ,温 斯 顿 ・ 德 被 任 命 为 美 国驻 华 大 洛 使 , 为 大 使 夫 人 的 包 柏 漪 随 其 居 住 在 北 京 , 中 国 有 了 更 身 与 加 亲 密 的接 触 。 19 9 0年 , 四 部 作 品 《 产 : 国 马 赛 克 > 第 遗 中 ( e a is A C ie eMo ac 出 版 。 六 年 后 , 又 完 成 了另 L g ce: hn s si ) 她
华裔美国作家任碧莲《典型的美国人》的中国叙事分析

华裔美国作家任碧莲《典型的美国人》的中国叙事分析1. 引言1.1 简介《典型的美国人》是华裔美国作家任碧莲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一个华裔女孩在美国长大的故事。
该小说通过主人公的成长经历,探讨了身份认同、文化融合、家庭关系等主题。
任碧莲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内心的挣扎与成长,展现了华裔美国人在西方社会中面临的种种困境和挑战。
作品深刻而真实地刻画了典型的美国人生活场景,引发了读者对于多元文化和身份认同的思考。
通过该作品,任碧莲展现了她对于华裔美国人文化的理解和思考,为华裔美国作家的文化表达树立了典范。
精致的笔法和深刻的主题使得该作品备受读者好评,成为了华裔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1.2 背景信息任碧莲,生于美国纽约市,是一位华裔美国作家。
她的父母是移民自中国的华裔,在美国长大的任碧莲深受两种文化的影响,她的作品常常反映了华裔美国人在美国社会中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融合的问题。
任碧莲曾获得过多个文学奖项,其作品被认为是探讨美国多元文化的重要作品之一。
在任碧莲的小说《典型的美国人》中,她描绘了一个华裔美国家庭的故事,并通过主人公的视角,探讨了身为移民后代的华裔在美国社会中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这部小说被广泛认为是任碧莲作品中的经典之作,展现了她对于跨文化和身份认同议题的深刻思考与表达。
通过分析这部小说,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华裔美国作家在文学中所表达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融合问题。
2. 正文2.1 《典型的美国人》简介《典型的美国人》是任碧莲的一部小说,讲述了一个华裔美国人的成长故事。
故事主要围绕着主人公杰瑞的生活展开,描绘了他在美国的种种遭遇和挑战。
在这部小说中,任碧莲通过杰瑞这个角色,深刻地探讨了华裔美国人在美国社会中的身份认同和文化冲突。
杰瑞是一个典型的美国人,他生长在一个中等收入的家庭,接受着美国式的教育和价值观。
他的家庭却是一个充满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环境,这让他在两种文化之间感到困惑和矛盾。
他努力地想要融入美国主流社会,但又不想放弃自己的华裔身份,这让他感到徘徊和迷茫。
华裔文学作品中的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符号——以《女勇士》和《落叶归根》..

j泌枢HOUNT自l N f LOWC RS华裔文学作品中的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符号——以《女勇士》和《落叶归根》为例张秀清牛洁珍一、引言治国、平天下皆以“修身为本”,追求和谐统一、中庸协和的文’美国华裔作家按照其出生地点的不同,分为两类,第一类化,也即天地人合一,简称天地人和,这也是中国文化最全面最为Am e^c锄.Bo m Chinese,简称ABC,即在美国土生土长的中博大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中国传统的文化道德。
也国人后裔,他们从小生活在美国,接受的是美国式的教育,对自有学者用6个字“仁、德、礼、法、化、和”概括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己家族的历史所知甚少,而且不会用中文进行交流,所以他们容和基本特征。
不可能像中国人或其父辈那样去看待中国和中国文化。
对于他文化符号是经过时间的洗涤后留下来的精华,是意义和理们来说,中国不是他们的祖国,而是一个文化上的“他者”。
第二念的载体,是客观存在的物质,文化符号有其存在的语境,脱离类为the F re sh O f f th e Board,简称FOB,Thev a r e n e w comers t o了特定的语境,将失去其原有的意义。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America。
他们原是中国公民,后在美国生活并加入美国国籍,媒学院院长王一川博导就中国文化符号给出了如下定义:所谓这类作家也被称为“新移民作家”,这两类作家的创作主题、体“中国文化符号”,就是能代表中国文化及其显赫特征的一系列裁不尽相同。
前者以汤婷婷、谭恩美、任璧莲等为代表,主要用凝练、突出而具高度影响力的象征形式系统。
文化软实力正是英文写华人在美国的故事:后者是以哈金、严君玲等为代表的通过一系列文化符号表现出来的。
通过文化符号来把握、感知新移民作家,主要写当代中国的人物、当代中国的故事以及作中国形象,进而为文化软实力提供町参照的样本,不失为考察者自己的故事,表现的是一个完全没有英语语境的世界。
中国文化软实力状况的一条可行的途径。
跨文化_双语性_华裔美国作家的名字.kdh

当代外国文学
No.4 , 2010
we began to introduce them to China in late 1970s and early 1980s. As a result,it made much confusion,and even grave mistakes in dealing with their family names translated in the Cantonese dialects phonetically as most of their parents or grandparents or great grandparents were the immigrants from Guangdong Province. It has been improved a lot, however ,when we can trace their original Chinese names in characters as we have more chances to meet them either in China or in Americ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though there are a few Chinese scholars who still stand for literal translation of their names because of this or that reason,nevertheless. But,according to the Chinese American writers,merely transliterating the English is an injustice in a sense. This essay reveals the argument against or for transliteration of their names from English into Chinese,dwell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names in bilingual across the two cultures,and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and necessity of keeping their Chinese names in characters and American names in English as well through an investigation among Chinese American writers. Keywords: name,culture crossing,bilingual,Chinese American writers Author: Zhang Ziqing < zqzhang@ nju. edu. cn > is a professor at the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Nanjing University and a Guest Research Fellow of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Research Center,Beiji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The field of his academic studies covers American poetry and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美籍华裔作者视角下中美文化对比

美籍华裔作者视角下中美文化对比作者:李琼黄秋焕蔡晨雪张玲李永梅马学莲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15期[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5--01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道理同样适用于对文化的认知与理解。
本土中国人对中美文化的认识与华裔对中美文化的认识也不尽相同。
在本土中国人眼里,美国文化就是快餐文化的代表,他们崇尚自由,追求个性,甚至会认为是标新立异;而中国文化则是追求共同与相似,如若不相同,就会被认为是异类;那在同样流淌着华人血统的华裔眼里,中美文化又有着怎样的差异与不同呢?或许,在伍诗绮的《无声告白》和谭恩美的《喜福会》中我们可以找寻到一些答案。
《无声告白》主要讲述了一个生活在由华裔与美国人组建的家庭中的少女是如何在母亲望女成凤的心愿与中美文化冲突的打击下慢慢走向自杀的。
这部作品还从多方面给读者呈现出了一个真实生动的中美家庭的生活情境。
蒙混入境并落地生根的华裔们都会有这样一种小心谨慎的愿望,那就是希望自己的身份不被揭穿,希望自己能尽快融入美国大众最平凡的圈子,希望自己不再特殊,并普遍追求最平凡普通的自然状态,这种特点被书中中美家庭中的华裔父亲詹姆斯体现得淋漓尽致。
詹姆斯作为一个华裔,他希望自己的女儿像一个普通的美国人一样,拥有自己的圈子与生活。
而不是像自己一样,一直被当作一个异类;而玛利琳则因为自己因爱情放弃了学业感到遗憾而把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加于莉迪亚身上,希望自己的女儿和自己不一样,成为一个成功的女性。
这时候,詹姆斯与玛丽琳似乎互换了身份,詹姆斯更像是美国人,而玛丽琳更像是有着中国传统的望女成凤思想的一个华裔母亲。
玛丽琳其实也存有一些对华裔的歧视心理。
在莉迪亚离开后,失去信念支撑的玛丽琳下意识地讽刺詹姆斯不会独立思考,只会叩头与屈服;当警察说莉迪亚之死并不排除自杀的可能时,玛丽琳认为警察对莉迪亚之死的敷衍了事仅仅是因为莉迪亚不是白人。
美国汉学界中国新时期女作家解读——以王安忆为例

中外互鉴 |美国汉学界中国新时期女作家解读——以王安忆为例□丁惠/文美国对于王安忆的关注,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
经过多年的研究,美国已经成为对王安忆作品翻译最多,同时也是研究最为深入的国家之一。
作为新时期中国享誉海外的女作家,王安忆的作数量众多,风格多变,其叙述风格也极具特征,这些都成为她的作品在中国当代文坛上有一席之地的重要原因。
1981年,《中国当代七位女作家》收录了王安忆的短篇小说《小院琐记》,这是一个中国面向世界推介新时期中国女性文学作品的作品集,这也成为美国研究王安忆的起点所在。
随后,王安忆的作品在海外传播呈现出蓬勃的趋势,先后被翻译成二十余种文字发行,在美国更是享负盛誉。
《亚洲华尔街日报》将其称之为“属于上海的作家”,并且于2017年成为第三位获得美国华语文学最高荣誉奖“纽曼华语文学奖”的作家。
在王安忆的作品中,其对于女性细腻感情的描写,以及对于民族文化寻根的描写,成为对于海外读者的主要吸引力来源。
而针对王安忆文学作品在美国的相关研究展开分析,同样也是深入了解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路径与具体实现特征的重要途径和依据。
1 寻根思路下的王安忆作品译介王安忆的作品,在美国以多种形式实现了广泛传播,在传播的过程中,必然会呈现出研究焦点的变化,而王安忆作品中的寻根文化,正是出现在美国对于王安忆作品中的一个重要焦点。
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创作中多见寻根思潮,这也必然成为影响其作品的重要因素。
1988年,王安忆的第一个英文单行本《流逝》传至美国,并且引起了小说评论家阿梅尔·侯赛因的注意。
随后,该评论家在《第三世界季刊中》发表了评论文章《变革催化剂》,其中明确指出了王安忆作品中的寻根色彩,“与西方的现代主义文学主旨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契合” [1]。
1989年,王安忆的作品《小鲍庄》在美国发行,直接改变了美国汉学界的观点,曾经他们认为中国当代作家的创作手法多少有点固定的模式,从《小鲍庄》开始,这种认知开始被打破,对应的关于中国文学的研究,也因此更为深入。
主流文化下的独特声音——简论美国华裔女作家水仙花文化意识的发展历程

主流文化下的独特声音——简论美国华裔女作家水仙花文化意识的发展历程水仙花,本名埃迪斯·莫德·伊顿,是一位具有一半中国血统的欧亚裔作家。
她是第一位用英文描写在美华人经历的华裔作家。
她的代表作是一部短篇小说集《春香夫人》,里面收录了她的37篇小说,被公认是第一部反映中国移民在美国的经历以及华裔妇女为争取合法权益而斗争的作品。
她的作品大多以异族婚姻、文化冲突等为主题,文笔清新雅致,飘逸自然。
创作的故事多以华人移民生活为背景,语气亲切,叙述性强,描绘出一幅幅详尽的画面,真实地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华裔社会的方方面面。
她以女性作家特有的细腻而深邃的笔触,以其过人的才华和敏锐的洞察力,塑造了许多丰满逼真的人物形象,为我们讲述了~个个欢笑与泪水交织的海外华人生活的日常故事,获得了当时美国主流评论界和广大读者的一致赞赏。
随着时光流逝,与她同时代的其他华裔作家都被人们逐渐遗忘,而水仙花的作品,却散发着永久的魅力。
然而,水仙花作品的意义绝不仅限于文学艺术上的成功。
当时华人在美国属于少数民族,被推向远离主流文化中心的边缘。
1842年通过的“排华法案”更是把美国主流文化中对华人的歧视与压迫推向高潮。
“黄祸”一词凸显出白人对华人的敌意与排斥心结。
北美主流文学中经常出现对华人形象的歪曲描写。
在许多作家的笔下,华人野蛮、奸诈、愚蠢、迷信,身上集中了人性最丑陋的品质。
在美国主流文化忽略并扭曲华人形象的大背景下,她作为一个具有欧亚裔血统的人本可以装作白人享受白人应有的优越生活,但却选择了捍卫中国人和劳动妇女的事业,用犀利的笔锋发出美国华裔文学的第一声呐喊:“我们需要中国人站来为中国人的事业伸张正义!”。
怀着对母国人民的赤诚爱心,她用朴实无华的文章为华人的权益大声疾呼。
她的作品大多围绕着男女平等、相互尊重、生活方式的改变与文化传统的继承等主题,贯穿着作者的爱华情结,突破了当时美国主流文学只描写华人社会“光棍”而忽略为数不多的妇女人口的文学程式,成功地在婚姻、家庭这一主题范围内向读者讲述了她对妇女特别是华人妇女所面临的种种困难等的看法,表现了对华人妇女疾苦之关切。
现代文学闻一多

闻一多(1899—1946)
原名闻家骅,又名多、亦多、一多, 字友三、友山。湖北蕲水人。爱国 民主战士,诗人和学者。 新月派代表诗人,作品主要收录在 《闻一多全集》中。其诗沉郁奇丽, 具有强烈而深沉的民族意识和民族 气质。 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面亦成就非 凡,郭沫若叹为“前无古人,后无 来者”。 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 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
—废旧诗平仄,主张用音节(音尺、音步、顿数)加强新诗音韵节奏感。
绘画美是指诗歌在运用的词藻要有绘画的效果。诗歌的词汇应该尽力去表现颜 色,表现一幅幅色彩浓郁的画面。
—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寓情思于意象之中。
建筑美是指针对自由体提出来的,指的是诗歌结构形式上的和谐统一,也就是 节 的匀称和句的整齐。诗歌每节之间应该匀称,各行诗句应该一样长。 这一样长不是指字数完全相等,而是指音尺数应一样多, 这样格律诗就有一种外形的匀称均齐。
3、著名学者闻一多
1928年后,闻一多潜心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和古 代文化,成为著名学者。 他在中国古代文学和古代文化研究方面所取得的 创造性的重大成就,引起了学术思想界更为强烈而普 遍的震动。应该说,闻一多在中国现代学术思想史上 的重要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在中国古代文学 及古代文化研究领域的开拓性贡献。后来他走出书斋, 投身民主运动,能够具有那样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同样是和他在新诗创作及古代文学研究方面的卓越成 就分不开的。 1938年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此时,他广泛地研究了中国古代 文化遗产,由唐诗研究开始,上溯先秦汉魏六朝,乃至于古代神话、甲骨 文和钟鼎文,以文学为中心,旁涉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形成一个完 整的中国文学史和文化史的研究体系。对《周易》、《诗 经》、《庄子》、《楚辞》研究的学术贡献尤大,著有 《神话与诗》、《唐诗杂论》、《古典新义》等专著。 1942年出版《楚辞校补》,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赞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族 裔 身份 : 历 史与
现 实 之 间 的 书 写
由于美 国社 会 至上 而下 的排华 政 策 , 从 1 9 世 纪 末 到第 二 次世界 大 战开始 长 达 6 0多年 的时 间里 , 华 人 一直 被美 国的法 律 和 社会 所 排 斥 , 大 多 生 活 在社
1 3 7
《 百色学院学报 ̄ 2 0 1 4年第 4 期
国文 学 贤 哲 祠 。 [ 1 ] (
¨ 其 他 的 诗 人 如 朱 丽 爱
( Ne l l i e Wo n g ) 、 吴 淑英 ( Me r l e Wo o ) 、 林英敏( Amy
L i n g ) 、 张粲 芳 ( D i a n n a C h a n g ) 、 麦 美玲 ( Di a n e
—me i B e r s s e n b r u g g e ) 、 陈美玲( Ma r i l y n C h i n ) 、 周
爱娣 ( S h a l i n Ha i —J e w) 等 。这些 华 裔 女 诗 人 有 些
出版 了个 人诗 集 , 有些 则获 得 了各种 文学 奖项 , 可 以 说, 她 们 和她们 的作 品也 得 到 了主流 文学 界 的关 注 。 这 些女诗人 生长在美 国 , 生活在 与 中国迥 然不 同
Vo 1 . 27 一 NO . 4
百
色
学
院
学
报.
2 0 1 4年 7月
J u 1 . 2 0 1 4
J OURNAL OF BAI SE UNI VERS I TY
东西 方 文化 碰 撞 下 的 女性 书 写
美 国华 裔女 诗人 研 究
覃 丹
( 百色 学院 外语 系 , 广 西 百色 5 3 3 0 9 9 )
摘 要 : 美 国华 裔诗歌 在 最近 3 0年取 得 了长足 的进 步 , 其 中女诗 人 都共 同书写 了对族 裔身份 、 性 别 身份 、 故 国文化 的探 寻 , 给 美 国华裔诗歌 整 体 注入 了独 特 的 文化 内涵 和表 现 形 式 , 在 美 国文 坛 占
据 了一 席 之 地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会 的底 层 , 更 悲惨 的是 , 在 精神 上他 们也 被有 意识地
“ 消声 ” 、 “ 匿迹” 。因此 , 在很 长 的一 段 时期 里 , 美 国 华 人不 敢轻 易显 示 自 己的身 份 , 也逐 渐 消 淡 着 自己 的族裔 意识 , 正如 林 小 琴 所 说 : “ 我们 为 不 被 注 意 和
的文 化里 , 但作 为 华裔后 代 , 她们 却 无 法脱 离 中 国文
化 的血脉 。因此 她 们在 作 品 中表达 她们 置 身 于美 国
与 中国这两种文 化的复杂体验 , 既有对 美 国社 会现 实 的思考 , 也 有位处两 种文化边缘 的无所 归属 与无所适 从 的彷徨 , 以及对 自我 身份与 中国传统 文化如何 连接 的探求 . 概 而言 之 , 族裔身份、 女 性 主义 、 中国情 结是
这些大部分出身于上世纪4050年代的华裔后代尽管由于不同的成长经历价值观念政治观点生活态度诗学理念使她们的诗歌创作风格各异但她们都共同书写了对族裔身份性别身份故国文化的探寻又共同带有困惑与挣扎坚定与激进怀念与眷恋等各种情绪使美国华裔诗歌整体呈现出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在美国文坛占据了一席之地
第2 7卷 第 4期
Ma r k ) 、 林玉玲( S h i r l y Ge o k— l i n L i m) 、 林 小 琴 ( Ge n n y L i a) r 、 劳 琳 ・陈 ( L a u r e e n C h i n g ) 、 刘 玉 珍
( C a r o l y n L a u ) 、 崔洁芬 ( Ki t t y Ts u i ) 、 白萱 华 ( Me i
关键 词 : 美 国华裔 女诗人 ; 女 性 书写 ; 东西方文 化
中图分 类号 : H1 4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 1 6 7 3 -8 2 3 3 ( 2 0 1 4 ) 0 4 —0 1 3 7 —0 5
2 O世 纪 6 0年 代 以来 , 女性 主义运 动、 民权 运
美 国华裔 女诗人着 墨相对集 中的三个母题 。
一
美 国诗 人 都 羡慕 的耶 鲁 青 年 诗 人 丛 书 ( Ya l e S e r i e s
o f Yo u n g e r P o e t s ) , 又在 1 9 8 8年 人选 权威 的《 诺顿
现代 诗选 》 ( No r t o n An t h o l o g y o f Mo d e r n P o e t — r y ) , 1 9 9 8年 更 人 选 《 美 国文 学 诺 顿 选 集 》 ( N o r t o n
动、 泛亚 运动 、 多元 文 化运 动等 一系列 重 大历 史文 化 事件 直接 或 间接 地 孕 育 了 美 国诗 坛 的 一 个 特 殊 群 体 —— 美 国华裔 女 诗人 。其 中表 现最 为 突 出的是宋 凯西( C a t h y S o n g ) , 她 的诗作在 1 9 8 2年 人 选 所 有
适 应社 会 所 付 出 的 代 价 当 然 是 自我 和 自觉 的 失
落。 ’ , [ 2 ] H ’ 也因此 , 从华裔 文学诞 生 之 E l 起“ 我 是 谁” 这一 关 系到华 裔族 裔身 份 的问题 就被反 复 提及 ,
收 稿 日期 : 研 究 成 果 之一 。
2 014一 O5— 1O
基金项 目: 本文 系 2 0 1 1年 度 广 西 教 育 厅 科 研 项 目“ 多 元 文 化 语 境 下 的 美 国华 裔 诗 歌 研 究 ” ( 项 目编 号 : 2 O 1 1 O 6 L X 6 2 4 ) 的
作者简 介 : 覃丹 ( 1 9 7 1 ~ ) , 女, 壮族 , 广西德保人 , 百 色 学 院外 语 系 副教 授 , 研 究 方 向为 比较 文 学 、 女性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