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时 江南地区的开发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哪些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①自然条件好:江南温暖湿润,土地肥沃。
②北方人民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
(这是最主要的原因);另外,政治中心(即都城如吴国的建业和东晋的建康也开始南移。
③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④南北方人民共同开发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出大量良田。
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
(1)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荒地被开垦为良田。
(2)稻田里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
(3)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
(4)东晋、南朝时期,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农业发展迅速。
福建、广东等地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
影响: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

江南地区的开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晋的兴亡、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和十六国的简单概念、前秦和淝水之战、南朝的简单概念,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
综合认识头绪纷繁和时段较长的历史过程,把握其发展线索。
过程与方法理清线索:西晋兴亡(少数民族内迁)→东晋十六国的对峙(淝水之战)→南朝经济的开发。
通过对淝水之战胜负双方情况的分析,掌握比较、综合、概括的方法,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初步认识我国历史上存在的主要经济区域,并运用这种认识,思考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淝水之战史实的学习,感受不畏强暴、勇于抗敌的精神,同时也要汲取骄傲自满带来的教训。
通过江南开发的史实,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经济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淝水之战、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难点:本课头绪纷繁和时段较长的历史过程、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设计思路本课知识头绪纷繁,历史时段较长,注意理清线索。
充分利用新课标教材上的动脑筋、活动与探究等有趣栏目,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学媒体投影教学结构和过程导入新课复习提问:1.“三国”指的是哪三个政权?定都在哪里?建立者分别是谁?各是哪一年建立的?2.“三国”中,哪一国实力最强?哪一国实力最弱?(魏国实力最强,蜀国实力最弱。
)过渡讲解、置疑:263年魏国先灭了蜀。
265年,司马炎夺取帝位,改魏为晋,西晋建立。
280年,西晋灭掉吴,重新统一了全国,所以常有人说:“三国尽归司马氏”。
但是,西晋统一的时间很短,不久就灭亡了。
从此,中国又进入了分裂割据的历史时期。
这段历史的发展线索如何?民族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社会经济出现哪些新的景象?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一、西晋的兴亡和内迁各族1.西晋的统一司马懿出身名门望族,青少年时期就有人夸赞他是“非常之器”。
曹操忌他智谋过人,未加以重用。
曹丕称帝以后司马懿成了朝廷重臣。
丕死,他与曹魏宗室曹真受命辅佐魏明帝曹睿。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精品教案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课标要求知道东晋的兴亡和南朝政权的更替;初步了解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目标1.通过识读地图,了解东晋、南朝政权更替的基本史实;通过研读史料,了解东晋政权的特点和东晋的北伐。
2.通过研读史料,了解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2.教学难点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随堂练习1. 《宋书》记载:“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材料反映的现象是( B )A.江南气候条件优越 B.江南地区得到开发C.江南生产技术先进 D.江南劳动力资源丰富2.从东汉末年到南宋,促进我国南方经济发展并最终超过北方的原因有( A )①北方人口南迁②民族交往③南方相对稳定④南方生产技术历来比北方先进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3.西晋的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王恺用麦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柴烧,王恺用丝绸做成长40里的步障,石崇就用织锦花缎做出50里的步障。
这充分说明了( B )A.统治阶级的腐朽B.社会经济的繁荣C.制糖技术的发达D.丝织技术的高超4.东汉末年,关中地区人口从240万减少到50万,扬州从320万增加到433万,荆州(今湖北境内)从359万增加到620万。
导致这一时期南北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B )A.江南地区开发B.北方战乱频繁C.经济重心南移D.民族融合加强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参照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和条件,根据现实情况,说一说如果你负责某一地区的开发,会采取哪些措施?。
初一历史江南地区的开发试题

初一历史江南地区的开发试题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二:“江南为之盛国矣。
……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请回答:(1)这两则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1分)(2)江南经济迅速得以发展的原因有哪些?(3分)(3)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3分)【答案】(1)江南经济发展繁荣(2)①南方相对安定,北方多战乱,大量人口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
②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③统治者重视。
(3)我国经济重心南移。
【解析】(1)此问考查的是我国江南经济发展的相关史实。
材料分析题,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做到一边读材料一边读设问。
要理解题意,紧密结合材料。
从题干和材料中找出提示的关键词。
“江南为之国盛,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说明江南经济很繁荣,农业丰收、生产的丝绵发达,可以供天下使用。
(2)此问考查的是江南经济的发展的原因。
属于基础题,考查的是学生对相关史实的识记能力。
结合课本经济重心的南移,学生可以答出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①南方相对安定,北方多战乱,大量人口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
②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③统治者重视。
(3)此问是此问是总结性能力题,是在前面的基础上进行比较总结,考察的是学生的分析理解及其表达能力。
这种类型的题,可提示学生按照前面问题答案来答。
通过对前面一、二问比较,学生可知南方经济发展繁荣,超过了北方。
可见我国经济重心南移。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经济重心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
2.(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______ 《史记》对江南地区的描述材料二:江南之国为盛矣。
七年级第19、20课历史导学

二、学习目标:
1.了解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
2.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
3.知道淝水之战这一史实,分析双方胜负的原因。
4、培养学生综合认识纷繁和较长时段历史过程的能力。
学习重点: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学习难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三、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牢牢把握学习要求。
A.317 B.383 C.420 D.439
2.下列称谓不属于同一人的是()
A.拓跋珪B.拓跋宏C.元宏D.孝文帝
3.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不包括()
A.学说汉语B.学习汉族的礼法
C.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D.继续穿胡服
4.推动孝文帝改革的重要背景是()
A.民族融合的出现B.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发生在朝。
2、时期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农业迅速发展。
3、江南地区的开发
背景:
意义:
影响:
知识超市:
“八王之乱”
西晋惠帝时(291—306年),在统治集团内部,即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等八个诸侯王之间,为争夺中央最高权力,发生了一连串的相互残杀和战争,历时16年之久,历史上称为“八王之乱”。
七年级历史导学案主备:审批:审核:班级:组别:姓名:教师评价:
课题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课型
自学验收
五、导学内容:
(一)独立试航:(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
任务一:阅读教材第“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一目,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思考回答。
1、西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9、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最主要的因素是 A.南方生产工具先进 B.南方自然条件较好 C.北方农民大量南迁 D.南方相对安定
10、江南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时期是 A.春秋战国 B.三国、两晋 C.三国、两晋到南朝 D.春秋战国、魏晋
7、西晋灭吴,统一南北的时间是 A.263年 B.265年 C.280年 D.316年 8、西晋最后被哪个少数民族所灭 A.羯族B.鲜卑族 C.匈奴族 D.氐族
4、根据第一组两个历史名词的关系,给第二组添一个适当的词() ①破釜沉舟—巨鹿之战②草木皆兵— 官渡之战B.长平之战C.淝水之战D.赤壁之战 5、下列王朝中,不属于六朝的是() A.东吴 B.西晋C.东晋 D.陈 6、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不包括() 修建水利工程,荒地变成良田 B.江南种植水稻,稻田使用绿肥 C.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 D.福建、广东等地还未得到开发
保持安定的环境;引进人才;引进技术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声
唳
思考 1、这次战役同在此以前历史上哪几次战役相似?
类似的战役有:城濮之战、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1、民族成分复杂,军心离散:其他民族不满前秦的统治,希望秦军失败,以摆脱氐族贵族的控制,秦军中的汉人更是希望东晋军队能够打胜仗。 2、前秦苻坚骄傲轻敌,指挥失误。长途跋涉
苻坚拥有80多万兵力,为什么却不能胜利?
(宋 齐 梁 陈)
刘裕
420年
原因表现影响
2、淝水之战的战争双方是() A.西晋 前秦 B.东晋 北魏 C.西晋 北魏 D.东晋 前秦 3、淝水之战同下列历史上几次战役相似的有() ①围魏救赵②巨鹿之战③官渡之战④赤壁之战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完成全国短暂统一的政权是() A.北魏 B.西晋C.东晋 D.前秦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知识梳理 新人教版

江南地区的开发知识点一: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1. 建立:曹丕死后,大臣司马懿逐渐控制了魏国的大权。
三国中国力最弱的蜀汉最先被魏国灭亡。
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了皇位,建立了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2. 统一:280年,西晋军队灭掉了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
3. 衰亡(1)原因:西晋统一以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
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
西晋的皇族纷纷起兵争夺皇位,战争不断,耗竭了西晋的国力。
(2)灭亡:内迁各族趁西晋内乱,起兵反晋。
316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
相关链接:八王之乱。
西晋时期统治集团内部历时16年的战乱。
战乱参与者主更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越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闯王司马颞、东海王司马越等八王。
诸王为争夺统治权,展开极其凶残的内乱,史称八王之乱。
16年中,参战诸王多相继败亡,人民被杀害者众多,社会经济严重破坏,西晋统治集团的力量消耗殆尽,隐藏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迅速爆发。
4. 少数民族的内迁(1)开始时间:东汉末年。
(2)内迁的主要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和西北的少数民族。
相关链接:“五胡”是指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
五族内迁后,内迁各族受汉族统治者的压迫,加剧了各族间的矛盾。
同时,在各族人民共同反抗压迫的斗争中,他们共患难、共命运,促进了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大融合。
这些内迁的少数民族同汉族以及其他兄弟民族都是构成中华民族的成员,不能称他们为“异族”或“外族”,他们对祖国北方的生产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3)影响:到西晋初年,人数达到几百万,他们同汉族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知识点二:淝水之战1. 东晋的建立:317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建康,历史上称为“东晋”。
2. 前秦统一北方(1)建立和发展: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权。
前秦王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丞相,励精图治,前秦迅速强大起来,消灭了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课件

商业的繁荣
描述了南方商业贸易的活跃, 如草市的出现、海外贸易的发
展等。
学生思考题
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是什么?
01
让学生思考并回答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包括政治、经济
、人口迁移等多方面因素。
江南地区与北方在经济上的差异是什么?
以水稻为主的种植结构。
水稻的种植技术得到了改进, 产量大幅提高,成为了江南地
区的主要粮食来源。
同时,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 也得到了广泛种植,丰富了农
业经济的多样性。
江南地区的商业与手工业
01
随着农业的发展和人口 的增加,江南地区的商 业也日益繁荣。
02
水路交通发达,贸易往 来频繁,商品流通范围 不断扩大。
水利设施
建设和完善水利设施,提 高防洪抗旱能力,保障农 业生产的稳定。
通讯设施
加强通讯设施建设,提高 信息传递的速度和准确性 ,促进信息交流和经济活 动。
优化产业结构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优化 产业结构,提高产业附加值和市
场竞争力。
发展新兴产业
积极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推动产 业多元化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 点。
江南地区的开发吸引了大量北方 移民,促进了汉族与南方土著民 族的融合,有助于形成中华民族 的多元一体格局。
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提升经济水平
江南地区开发的进程中,农业、手工 业、商业等方面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提升了中国的整体经济水平。
推动经济重心南移
江南地区的开发使得中国经济重心逐 渐南移,南方地区在中国经济中的地 位越来越重要。
水利的兴修和灌溉系统的建设,提高 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9课时江南地区的开发
学习目标:
1、掌握西晋的建立、灭亡以及淝水之战的有关知识点;
2、掌握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以及原因。
学习重点:淝水之战;开发的原因。
学习过程:(教师寄语:相信自己,永不言败)
【课堂学习】(教师寄语:精彩课堂,展现独特自我)
一、自主学习:
1、______年______建立西晋,定都:______,______年西晋灭吴,统一南北。
2、东汉、魏、晋时期内迁的“五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年______攻入长安,西晋灭亡。
为什么西晋统治统治短暂?
答:1)西晋的统治集团非常腐朽,奢侈腐化的风气非常盛行,在位的皇帝智力低下;
2),西晋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争夺皇位的内乱,彻底地破坏了西晋的统治秩序,也耗竭了西晋的国力。
3)内迁的少数民族受到西晋统治阶级的压迫,民族之间存在着矛盾,少数民族的上层利用西晋内乱的机会起兵反晋,推翻了西晋的统治。
4、______世纪后期______族建立的______统一黄河流域。
5、______年,苻坚率前秦攻打东晋,东晋抵抗,双方在______大战,前秦失败,这又是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
(______的成语和这次战役有关。
)
6、淝水之战之后,______年______称刘裕称帝,国号“______”,东晋结束,此后南方经历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朝代,总称“______”。
二、拓展延伸:
三国以前,我国的政治、经济中心都在北方,长江以南很多地区还很落后,而到南朝时江南已是“地广野丰”“丝锦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回答下列问题:
(1)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为什么会如此快速发展?快速发展的表现有哪些?江南地区的开发有何影响?
(2)结合原因,谈谈对今天我国的建设有何启示?
三、系统总结:(教师寄语:只有不断总结才能有所提高)
1、理清秦至两晋南北朝的朝代顺序。
四、巩固训练:
1、西晋灭亡后,曾统一黄河流域的是
A、刘裕
B、苻坚
C、王猛
D、司马炎
2、历史上汉人常把少数民族称为“夷人”或“胡人”。
灭亡西晋的一支“胡人”是
A、氐
B、羌
C、鲜卑
D、匈奴
3、淝水之战中,前秦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
A、苻坚轻敌
B、军心不齐
C、骄傲自大
D、指挥不当
4、有关淝水之战的说法,正确的是
A、淝水之战是汉族政权与匈奴政权间的战争
B、东晋政权实力强盛,因此大败前秦。
C、经过淝水之战,前秦迅速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
D、前秦统治者顺应统一南北的民意,率各族人民进攻东晋。
5、江南经济得以迅速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A、南方生产工具先进
B、南方战乱较少
C、北方农民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
D、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6、东汉末年以后一直到两晋,大量的北方人南迁到江南地区,其主要原因是
A、北方长期战乱
B、北方人口太多
C、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D、北方自然环境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