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过程为切入点理解马克思哲学革命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64海外文摘OVERSEAS DIGEST 海外文摘2020年第24期总第831期No.24,2020Total of 8311马克思主义在联系中不断发展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简单来说是中国领导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而这些理论并不仅仅只是支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它还会与中国的优秀历史传统和优秀文化相结合。

唯物辩证主义认为:世界上各种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普遍联系引起事物的运动发展。

而这句话正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好的总结与概括。

比如在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经历过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

特别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面对国民党的大肆围剿,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学说应用于两军对抗的现状中,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和工农政府,并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正是在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和运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才得以走向成功,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中带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从我国当下实际来看,如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新产物。

在这一特色理论的引领下,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团结共同抗疫。

从最初的医护人员对抗疫情到无数“逆行”的队伍走向武汉,从中央的高度重视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积极行动,在抗击疫情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是全国行动的朝气,看到的是面对苦难的团结一心的精神。

这也成就了我们国家今天疫情得到良好控制的战果。

有环卫工人将他辛辛苦苦攒了十几年的一万元钱郑重地放在医院的服务台上。

有中年大叔从印度购买大量N95口罩捐赠给抗疫战士们,被问及姓名时只是自称“中国人”。

还有更多的中国华侨,自发地组织捐款捐物,从世界各地采购大量口罩送回中国,一趟趟航班,座椅上货舱里堆满了口罩、食物和各类医疗物资。

医护人员们整日被束缚在厚厚的防护服中,口罩将他们年华美丽的脸庞勒出血痕,护目镜后的双眼流露出血丝和疲惫,然而他们仍在一线奋战,只为让多一名患者能安全走出病房。

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

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

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1. 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度探讨卡尔马克思在其早期不朽巨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蕴含的共产主义思想萌芽与发展轨迹。

这部手稿是马克思在青年时期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社会现实深刻剖析的产物,也是他后来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起点。

尽管该手稿在其生前未曾公开出版,但其内容对后世理解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观、异化劳动理论以及共产主义理想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性继承,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者与其劳动产品的异化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勾勒出一种超越异化、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构想——共产主义。

他强调了人类劳动的本质属性,认为只有通过消除私有制和阶级对立,才能恢复劳动的社会性和人性,进而实现个人的真正解放和全人类的共同富裕。

本文的第一部分将首先回顾《手稿》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渊源,随后集中分析马克思在手稿中如何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剖析来展现其共产主义理念的逻辑起点,进而探讨这一早期思想如何预示并推动了马克思后期成熟共产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通过系统的梳理与诠释,《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力求揭示马克思对理想社会形态的初步设想,以及这一设想对于理解和实践当代共产主义运动的长远影响。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初步奠定了其日后成熟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这一时期,他不仅对当时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展开了深刻的批判,而且试图通过哲学的维度去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及其对人的本质的影响。

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的共产主义思想植根于对异化劳动的深刻洞察之中,他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人与其劳动产品之间存在着异化关系,劳动不再是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而是变成了奴役工人的手段,进而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全面异化。

马克思在《手稿》中强调了劳动对于人类自我实现和社会发展的核心作用,他认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才能真正恢复其自由全面的劳动本质,从而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

试析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接受机制的心理过程

试析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接受机制的心理过程
[ 1] " 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从信息加 工观点看 , 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
理论的中断. 正如洛克在 �人类理解论� 中说 : "在 有智慧的动物中, 记忆之为重要, 仅次于知觉. 我 们如果缺少了它, 则我们其余的官能便大部分失去 了效用. 因此, 我们如果没有记忆的帮助, 则我们 在思想中 , 推论中和知识中, 便完全不能超过眼前 " 的对象 � 可见, 记忆在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 育接受 机制中的重要作用 . 想象是比记忆更为高级的心理认知活动, 具有 典型的形象性和创造性特征 .具体地说, 想象是指 " 在头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 形成新形象
收稿日期 : 20 12 - 12 - 13 : ( 19 6 2 ) , ,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 � � , �� , .
获取 知 识和 应 用知 识的 过 程, 或 信息 加 工的 过 "认识过程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程� 也是人 的头脑形成意识的过程 .通常来说, 认识过程遵循 , , , 着感觉过程 知觉过程 记忆过程 想象过程和思维 过程五个依次"拔高" 的阶段, 依 次逐渐形成人从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接受机制的认识过程, 既 和一般的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有相同之处 , 同时又 有自身特殊的接受机制的内在规律 .说它与一般 人类认识过程相同, 是指它也必然遵循人类认识事 物的一般规律 , 也要经历感觉, 知觉, 记忆, 想象 , 思 维等这几个阶段; 说它特殊, 是指其认识过程的内 , , 容是特殊的 也就是说 受教育者接受马克思主义, 其接受的对象不是客观事物, 而是一个理论体系, 从性质上说, 它是主观的, 意识的 , 而不是客观实体 的 .这就给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接受机制提出了 更高层次的挑战, 即教育者要把一个理论的, 思想 的, 意识性的 "东西 " , 转变为受教育者头脑中意识 "东西 " , 的, 思想的, 心理性的 这 是一个从意识到 意识, 从思想到思想的高级过程, 而不是从客观到 . , 主观的过程 从这层意义上说 深入挖掘受教育者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接受机制的认识过程的特殊性, 具有更为深层的意义.

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读书心得【6篇】

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读书心得【6篇】

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读书心得【6篇】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读书心得(篇1)马克思恩格斯为创立科学理论体系,博览群书、广泛涉猎,不仅深入了解和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知识,而且深入了解和研究各种自然科学知识,努力从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中汲取养料。

需要我们认认真真、反反复复研读原文,从中品出经典著作的原汁原味,准确理解其原意,掌握其基本原理,领会其精神实质。

多次强调,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老老实实、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

虽然研读经典著作是一件费劲而有难度的事情,但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和智慧矿山,值得我们锲而不舍地去开采和挖掘。

通过认真、深入、反复研读经典著作,不仅可以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拓展思维深度,还能跨越时空感悟马克思主义历久弥新的思想价值,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

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

对党员领导干部来说,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的前提是对马克思主义真学真懂真信。

党员领导干部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就会“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

必须通过学习经典著作让思想“回归故里”,使信仰“返璞归真”,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始终坚持严以修身、正己立德,不断提升自己的品质修养,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从而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完成自己的政治使命。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品格,必然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和“行”相统一。

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学懂弄通理论,更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全面、深入、科学地把握国情民情,亲临其境领悟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在实践中真正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加深对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重要思想、,特别是思想的理解,深刻理解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最宝贵的政治财富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从而团结带领广大群众,积极投身新时代的伟大实践,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转化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内化为自身的价值信仰、人生准则和行动指南,在实践中增强才干和本领,在实践中充分体现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在实践中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辩证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内在联系

辩证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内在联系

辩证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内在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界争议极大的文章。

有人将其视作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最高峰、全人类在最深的意义上自由与解放的宣言,也有人将其痛斥为旧形而上学复辟、费尔巴哈哲学的遗毒和一场不彻底的革命。

然而对这些问题的处理则必然意味着对作为马克思理论学习者与阅读者的这样一种强迫:抛却尚在不断延展与生成的思想本身,用各路权威“慷慨”赠予的锤锤钉钉,对马克思理论这一“机械部件”进行一通事先商议好的拆解,并为这些被切分开的零件贴上或反动或进步的标签,力图将其中的“恶劣分子”彻底铲除。

这种方式的阅读难免会导致我们流失掉对构成这一时期马克思思想的重要线索的把握,诸如共产主义、类本质等等概念则是被误读的集中领域,也是本文想要处理的重点。

在笔者看来,为此我们需要先对黑格尔辩证法有基本的把握,因为经过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所形成的新辩证法是构成和理解整篇文章诸要素的核心线索,其贯穿起的核心概念包括但不限于异化、主体、劳动、私有财产、共产主义等等。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重新构造也已经远远地超越了费尔巴哈对黑格尔批判的限度,而对我们理解手稿构成最大阻碍的则是被错误地移植到马克思身上的费尔巴哈人本学的形而上学残余,但事实上这些要素已经被马克思通过对人与自然实践的和历史的辩证运动克服了,而我们的任务之一是将这一重要的变化明确地揭示出来。

但当我的视野不可避免地承担着以上的背景,我依然深切地感受到巨大的心理压力:我意识到,对这篇文章的任何微小处理,实际上都是在对一个病危之人的心脏动刀子、做手术。

这是对理论的一次生与死的审判,审判不仅不可逃避,而更加困难之处则在于其隐含了太多难以厘清的纠葛,以至于其很难再用公或不公来看待。

而与那已经发生过的无数次审判相比,这样的一次再解读对理论来说或许微不足道,但对于任何对马克思的理论依然怀有真诚期待的人来说,则依然是次真切的生死考验。

毕竟不知道的是,在那些已曾经历过的腥风血雨之后,马克思的理论生命究竟还剩下多少足够我们去挥霍。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深度思考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深度思考
中 图分 类号 :A 1 8l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分 类 号 : 17 -09 2 1 )40 0 —0 6 47 8 ( 0 1 0 - 5 1 0


早期 中 国共 产 党对 马克 思 主 义 和 马 克 思 主 义 中国化 的 相 比 , 晚近 百 年 时间 。 要
正 如毛 泽东 所 说 : 灾 难 深 重 的 中华 民族 , 百 年 “ 一
来 , 优 秀 人 物 奋 斗 牺 牲 , 仆 后 继 , 索 救 国救 其 前 摸
动 以后 , 中国社 会 存 在 各 种 思潮 和 “ 义 ” 主 。马 克 思 主义 在 中 国 的传 播 并 不 是 最 早 , 西 方 资 产 阶 同
从 而把 马克 思 主义 中国化 推进 到 一 个新 阶段 。 总结历 史 经验 , 中到一 点 , 就 是 始终 坚持 马 集 这 克 思 主义普 遍 真理 与 中 国国情和 实践 的 结合 , 结合 是 关键 。 关键词:中国共产 党 ; 马克 思主 义 中 国化 ; 合 ; 泽 东思想 ; 小平理 论 结 毛 邓
义 革命 、 会 主义 革命 、 会 主义 建设 和 改革 开 放 社 社 建设 中国特 色社 会 主义 时期 。中 国共 产党 从 诞 生
之 日起 , 坚持 以马 克 思 主 义 为指 导 。“ 四” 就 五 运
到 , 有 马克思 主 义 能 够 指 引 中 国人 民推 翻帝 国 唯
主义 和封 建主义 的统治 , 走上彻底 解放 的道 路。
过程 中 , 国共 产 党 人 始 终 坚 持 社 会 主 义 和 共 产 中
主义 的伟 大 目标 , 持 阶级 斗争 不 动摇 。可 以 说 , 坚 阶级 斗争 是 中 国人 接 受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切 入 点 , 也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与境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与境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与境界值此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主办,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研究所承办,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协办的第十八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于2018年4月21日至22日在华中科技大学召开。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上海财经大学、黑龙江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具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点的高校、科研机构及其他相关单位的学者共计200余人与会。

本届论坛围绕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与境界进行了多维研讨,旨在通过回顾、反思人类社会发展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中国共产党革命和建设史,科学总结历史经验,合理前瞻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更好地把握时代脉搏和指引当代社会实践,深度透析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价值与现实使命。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意蕴及其当代价值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标志。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哲学家们仅仅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品格在于深度地“介入”现实问题并以“改变”世界为宗旨。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积极融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在从“解释世界”向“改变世界”的转换与交融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检视和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意蕴及其当代价值有助于在新时代深化和拓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理论视域。

1.重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旨趣。

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及其理论内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不可忽视的理论视角。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张曙光梳理了西方哲学史上的实践观,指出马克思的实践观是对历史上的实践观的批判性继承,并对马克思的实践观进行了深度透析。

1.1追求智慧的学问优秀教学案例2024高二政治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必修4)

1.1追求智慧的学问优秀教学案例2024高二政治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必修4)
4.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认识到追求智慧的学问的重要性,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和提升。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力,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2.运用案例分析法,结合时政热点,让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分析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3.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和解答,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理论素养,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4.结合时政热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分析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通过展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案例,让学生感受到哲学的实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利用多媒体手段,如视频、图片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力,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包括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等,能够运用这些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增强理论素养,提高对社会现象的洞察力和判断力。
3.培养学生关注时政热点,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分析时政问题,提高他们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1.设计具有启发性的讨论题目,如“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分析当前的社会现象?”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过程为切入点理解马克思哲学革命
作者:李秀红
来源:《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年第03期
中图分类号:B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96(2014)03—115—04
[内容提要]《马克思哲学过程论:一种实践过程思维方式》提出了理解马克思哲学变革实质的一种新的思路,揭示了过程思想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地位。

认为过程思维方式突破了传统的实体思维方式,实践哲学突破了传统的思辨哲学模式,实践作为马克思哲学的核心概念,其实质上是一个具有辩证特性的过程。

马克思哲学的实质是实践过程思维方式。

在综合论述本书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比较客观地评价该书的得失。

[关键词]马克思哲学;实践;过程;思维方式
如何理解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是马克思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此方面有比较典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解方式;除此之外,还有实践唯物主义、实践本体论、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等不同的理解方式。

闫顺利教授所著《马克思哲学过程论:一种实践过程思维方式》(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年版)在总结、分析上述理解方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路:把马克思哲学的本质视为一种实践过程辩证法和实践过程思维方式,从本体论、辩证法、认识论、社会历史观和发展观等方面阐释马克思哲学过程思想及其价值。

综观西方哲学史可以发现,过程思想源远流长,从赫拉克利特的流变说到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彰显了过程思维方式,期间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布鲁诺、卢梭、狄德罗、康德、费希特、黑格尔、柏格森等人都曾把人类社会、自然和宇宙描绘为一个过程。

由美国哲学家小约翰柯布、大卫格里芬创立的“过程研究中心”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其理论前提就是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在当代西方哲学发展进程中,尤其面对当代世界性的环境难题,怀特海的过程哲学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但回过头来人们发现:“马克思哲学过程思想早于怀特海的‘过程哲学’,这个思想恰被忽略了,所以开掘马克思的过程辩证法从而与‘过程哲学’展开对话,且能够吸收‘过程哲学’合理的因素,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建设具有裨益。

”[1]马克思哲学过程思想研究能够形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理论生长点,究其原因:第一,马克思哲学中包含丰富的过程思想,这种思想尚处于等待开掘的状态;第二,实践过程思维方式有助于突破传统的实体思维方式,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第三,现有的相关研究成果未能从马克思哲学的变革实质来理解马克思哲学过程思想的本质及意蕴;第四,现有研究成果缺乏马克思哲学的域外视角分析,特别是缺乏与过程哲学、存在主义等相关理论的对话。

(一)以过程思维方式突破传统的实体思维方式。

传统哲学思维方式实质是一种实体思维方式,即把某种实体视为解释世界的无可怀疑的、坚不可摧的质点,从这个质点出发构建整个理论体系,例如泰勒斯的水、巴门尼德的存在、笛卡尔的我思以及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等都是类似的实体。

这种实体思维方式无法突破机械性和还原论的困境,在其理论阐释过程中难以避免
康德所说的二律背反,相互冲突的理论之间难以达到和谐与圆融。

过程思维方式认为在一个事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某种实体,而是事物发展过程本身,坚持以联系和发展的辩证观点把握事物的整体。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在它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

”这就是马克思哲学中包含的“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正像作者在本书中指出的那样:“辩证法的过程思维是对形而上学思维的超越,所谓超越是指这种思维方式拒绝了形而上学的绝对论和独断论,同时又包含了形而上学的命题,增添了为形而上学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是把思维与存在、运动与静止、此岸与彼岸、科学与价值等等统一起来的真理,以更加全面性、包容性、整体性的视野审视世界。

”[2]
(二)以实践哲学突破传统的思辨哲学模式。

以实体性思维为根基的思辨哲学具有自身难以克服的局限性:第一,它在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中兜圈子、绕弯子;第二,它把现实世界视为概念的外在表现或实现,幻想只要在概念的范围内解决了问题,现实中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与思辨哲学相比,实践构成马克思哲学的核心概念,马克思哲学奠定了实践哲学范式,开创了新的哲学解释原则。

思辨哲学是从天国下降到人间,实践哲学则是从人间上升到天国,人们“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马克思);思辨哲学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实践哲学则侧重于“改变世界”,它不局限于仅仅反对这个世界的词句,而是要反对现实的现存世界,把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结合起来。

马克思凭借实践范畴超越了在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上的二元对立,在他看来,在认识论领域中,人的思维的真理性问题实质不是理论问题,而是实践问题;在社会生活的本质观上,“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问题“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正如本书作者所指出的那样,马克思意识到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且只能在实践中求得现实的解决,马克思完成了从思辨哲学向实践哲学的转向。

(三)实践是一个过程。

本书作者曾经设问:“既然以实践作为理解马克思哲学实质的关键点,那么实践是什么或什么是实践是不能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

”[3]有的学者把实践理解为感性的活动,这就造成马克思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之间的混淆;有的学者把实践规定为一种抽象范畴,这又造成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与黑格尔的思辨哲学之间难以区分。

实践既不是一种实体范畴,也不是一种客体意义上的关系范畴,实践本身就是一个过程,过程中的一切要素构成对象性关系。

马克思曾经指出,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对象,就是非存在物,“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一种非现实的、非感性的、只是思想上的即只是想象出来的存在物,是抽象的东西。

”一切现实中的存在物必然是对象性存在,并且在实践中、在对象性关系中展现为真实的存在及其过程。

一切矛盾在实践中产生,并且在实践过程中得到化解。

把马克思哲学理解为以实践为基础的过程论具有重大的意义:第一,把实践视为过程凸现了哲学的现实性之维和发展原则,真正体现了把哲学从天国拉倒人间,因而马克思哲学才是真正的行动哲学和过程哲学;第二,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是在实践过程中的动态生成关系,主体和客体在对象性关系中获得相互规定;第三,人与自然的矛盾能够在实践过程中得到不断地化
解;最后,实践过程是我们确立一切价值的根基,消泯一切最终的、永恒的东西,在运动、变化、生成和消失的实践过程中追寻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四)马克思哲学实质是一种实践过程思维方式。

所谓思维方式,就是思维活动中相对稳定的模式、程序和习惯,也表示着人们考察事物的不同视角。

观点仅仅属于哲学理论的个别表现,而思维方式才代表哲学家思想的精神实质。

哲学思维方式处于不断地演变之中,本体论思维方式追求世界普遍终极的本体,陷入理论纠结的抽象思辨;科学世界观思维方式难以避免二元对立思维,无力使主观与客观实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现代西方哲学过程思维方式对“过程”的强调意味着西方思想的基本思维方式和认识模式的根本转变,但它本质上还停留在抽象思辨层面。

马克思哲学立足于实践,将自然、社会、人看作客观的实践活动不断生成的过程,使哲学最终由天国降到人间,回归到人的现实生活世界,也实现了现代思维方式的实践过程论转向。

实践过程思维方式就是现实的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通过一定手段而进行的主体活动,它把主观和客观、本质和现象、目的和实现等等相互作用中的对象性存在看作原本不可分割的流动整体,人、自然、社会都处于生成性的实践过程中,体现着否定性的自我统一,通过创造而实现进化;又通过对象性存在关系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的互动生成。

[4]实践过程思维方式坚持人在实践过程中的主体性、世界在实践过程中的生成性以及事物本质的辩证性。

在该书的论证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在这里一并提出,供大家商榷,这些问题包括:第一,本书作者主张以实践过程思维方式来理解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主张超越唯物与唯心的对立,思维决定存在和存在决定思维都是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出现的一种动态的关系,谁决定谁取决于实践的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实践哲学与实用主义哲学相混淆;第二,本书名为《马克思哲学过程论》,而不使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过程论”,之所以这样使用的本意就是为了把马克思的哲学与马克思之后的哲学进行区分,使用马克思本人的思想资源来诠释其过程思想,但是在具体论证的一些关键点上,作者往往超出马克思的相关论述,来引用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的相关论述来说明问题,这在实质上造成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过程论”;第三,本书的主旨之一是与物质本体论、实践本体论等为代表的理解马克思哲学实质的观点形成争鸣,但是在具体论证过程中对各种观点的缺陷以及内在演进思路的论证需要进一步加强。

瑕不掩瑜,本书的创新之点还是主要的,它把马克思哲学理解为一种实践过程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关于马克思哲学变革实质的理解,为马克思哲学与生命哲学、过程哲学等现代西方哲学思潮展开对话开辟了新的途径,展示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思维方式的连续性,同时也为我们借助马克思哲学超越西方哲学的思辨特性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2][3][4]闫顺利.马克思哲学过程论:一种实践过程思维方式[M].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17、9、3、82
基金项目: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哲学理论的历史感与历史叙述的哲学性:哲学与历史学的关系研究”(项目编号:13CZX007)部分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刘顺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