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中士道43

合集下载

益西彭措堪布广论讲记思考题及答案

益西彭措堪布广论讲记思考题及答案

道次引导1、为什么说三士道中总摄一切圣言?答:成办二种义利:暂时增上生的善趣和究竟决定胜的三乘解脱。

2、按以下《道炬论》的颂词,认定下士、中士以及上士的体相。

(1)若以诸方便,唯于生死乐,希求自利义,知彼为下士。

(2)背弃诸有乐,遮恶业为性,若惟求自静,说名中士夫。

(3)由达自身苦,若欲正尽除,他一切苦者,是为胜士夫。

答:(1)下士体相:追求轮回增上生安乐的士夫。

分为一般和殊胜二种。

一般下士是指仅仅重视现世安乐的士夫。

殊胜下士则不以现世为重,而是以追求后世增上生的圆满为主,以此动机真实趣入增上生的修行。

“殊胜下士”又分二种,一类以下士道为究竟者,称为“唯下士”,如修士、道士、世间善人等;二类以下士道作为前行者,称为“共下士”,如佛教徒。

下士道的界限是从了达死亡的粗无常开始,到了达微细无常之前。

(2)中士体相:发起厌患一切三有的出离心,为追求自己的利义,希求获得超出三有的解脱,由上趣入解脱方便之道即戒定慧三学。

分唯中士和共中士二种,差别:唯中士以中士道为究竟,即以小乘的解脱为究竟;共中士以中士道为前行,以修习四谛等,作为趣入上士道的前行。

就是否入道而言,中士道分未入道和已入道二种,前者刚刚通达细无常;后者为生起无伪出离心的中士。

已入道又分凡圣二种:资粮道和加行道的中士为凡夫中士;已入圣流的二十种僧,为圣者中士。

中士的界限是从通达细无常开始,到产生增上意乐之前。

(3)上士道体相:由于深刻体认到自身的痛苦而想要远离痛苦,更以此推己及人,对一切有情的苦难感同深受,而以大悲心欲拔除一切众生之苦者,即为上士。

即:最后初由大悲心的摧动,一心想要遣除有情的痛苦,故而发起希求成佛的菩提心,修习显教的六度和密教的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等。

上士道分未入道和已入道二种。

刚刚苏醒大乘种姓的士夫,是未入道的上士。

已生起无伪菩提心的士夫,为已入道的上士。

后者分凡圣二种:资粮道和加行道的上士,为凡夫上士;见道与修道的上士,为圣者上士。

三主要道讲解3

三主要道讲解3
如果生起贪图此世的心就会因之而生起贪或者瞋,有了贪或瞋,就只有沾染罪恶而已。我们也可以为贪图来世而修法,所修的法可能会引导我们来世投生到善趣。我们希望来世获得解脱的果报现在还不能完全成办,可是至少现在可以为来世投生到善趣而修,这是修下士道的法可以得到的。
虽然我们要猛力去思维死亡,也要思维死后的心识并不像灯灭一样完全断灭了。我们一定会再去投生,而投生的地方除了善趣和恶趣这二者之外别无他处。为了要投生善趣,我们就应该断除十恶、行十善。教导我们修行的就是我们的导师,而实际能够用来实修的就是这个法。导师是佛宝,法就是法宝,协助我们在这条道上具足顺缘的就是僧宝,这三者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我们要皈依佛法僧三宝。
广论将业果列到下士道主要是劝我们行善业,这样才能投生善趣,断除恶业才能够防止堕入到三恶道去。三主要道将业果列入中士道思维,主要是不论白业或是黑业,都是由烦恼而来。凡是有烦恼,就会造业。有造业的话,就会在轮回里面。所以凡是业,不管白业、黑业,都是轮回的因,都是所应断除的,因此把它列入中士道思维。
"暇满难得寿无常,修习能除此生欲"主要是勉励我们去思维念死无常。在广论中思维念死无常,可以说是下士道主修的,我们要修道,修行之首就是要念死无常。
但是就实修而言,不可以说中士道的解脱和上士道的遍智果位,对我们现在的实际修持不是很急需的,也不是我们一时可以做得到的,所以心就好像有点放弃,或把它们摆得远远的,等以后再来做,这样是不可以的。虽然目前我们应该努力以下士道来修持,可是也须要把中士道和上士道的果位摆在一个我们将来要去实修的寄望之处。先把它们放在一个寄望之处,我们就可以在道上慢慢增长,以后就可以去修中士道和上士道了。千万不可以说:"我做不到!"好像心中有点把它们放弃的意思。心里面有把它们舍弃的念头,自认为不行的话,这样就造了类似谤法的业。

速疾道论第3讲上士道 七因果

速疾道论第3讲上士道 七因果

速疾道论第3讲上士道七因果首先我们看到《掌中解脱》的第820页,这个是第十六天的教授当中的「易于圆满资粮」的这个部分当中,有讲到这个偈颂。

至尊宗喀巴大师曾经说过:转二资粮如金汁,摄纳众善为福藏,犹如最胜点金汁,垢身得此将转成,无价之宝胜者身,故应坚持菩提心。

在这个偈颂当中就有讲述到说,在大乘的众多法门当中,「菩提心」是所有法门的根本,也就是说大乘的所有教证的功德,都必须建立在此心之上。

就如同我们在装藏的过程当中,我们都知道在装藏的同时,需要有这个命根,也就是说在装藏的过程当中「命根」的这个部分,就是装藏的一个重心。

那就如同此一般,在大乘的众多法门当中,菩提心是大乘的根本。

如果说在我们的心续当中,能够生起这样一颗殊胜的菩提心,那对于我们修学大乘的佛法而言,是相当有利的。

所以这当中又有讲说「转二资粮如金汁」,也就是说当我们的内心当中生起了这一颗殊胜的菩提心,纵使我们所行的善事,是很小的一件善事,但是也因为透由菩提心的摄持,它能够成为「大乘之因」,也就是说它能够成为「成佛之因」。

并且在发起菩提心的当下,我们不管是行什么样的善业,都能够快速的圆满福德以及智能资粮。

所以菩提心它不仅仅是入大乘之门,而且是大乘所有教法的根本。

所以我们平常在修学的过程当中,就应该以修学菩提心为主,所以这个当中,也有讲述到说「故应坚持菩提心」。

我们也知道说在大乘的法门当中,可以分为:方便以及智慧两种。

但是在方便以及智慧两种法门当中,我们应该修学的是以「方便品」为主。

在众多的方便品当中,比如有布施、持戒、忍辱等等,众多的方便品当中,我们是要以修学「菩提心」为主。

所以就是说在修学的过程中,修学「菩提心」变成我们主要修学的一个内涵。

其它的法门,比如说像观修本尊、或者是持咒等等,就连观修空性的内涵而言,它都可以变成支分。

所以对于一个修学大乘的行者而言,修学「菩提心」的法门是最重要不过的。

纵使说我们没有其它的功德,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对于菩提心能够生起一种体会,甚至多加的认识它的话,这个时候在我们的心续当中,就能够留下这样的一种习气,藉由这样的一种习气,透由不断的发愿、不断的修行,在我们的内心当中是能够快速的生起这样的一颗殊胜的心。

《广论-共中士道》笔考复习题-1前三部份参考答案

《广论-共中士道》笔考复习题-1前三部份参考答案

《广论-共中士道》笔考复习题正修下士意乐-1一、填空题:1、如是随念当死_及_思死后堕恶趣_之道理,能令其心厌舍现世,于后善趣发生希求。

次由共同皈依及由定解黑白业果,励力断恶修善,则能获得善趣妙位。

(原文:P143;讲记6 P1)2、《弟子书》中亦云:“如如于诸趣中起乐想,如是如是痴暗极重厚;如如于诸趣中起苦想,如是如是痴暗极微薄;如如修习净相极增长,如是如是贪焰极炽然;如如修习不净极增长,如是如是贪焰极殄息。

”(原文:P143;讲记6 P7)3、此说从无始来,执著三有盛事为乐,增益串习诸净妙相。

能治此者,若修苦性及不净相,彼等便息,若不修习便增痴贪,转诸有轮,故修诸有过患为要。

(原文:P143;讲记6 P7)5、言解脱者,谓脱诸缚。

此复业及烦恼,谓于生死是能系缚。

即由此二增上力故,若依界判,欲界等三。

以趣分别,谓天趣等或五或六。

依生处门谓胎等四,即于其中结蕴相续,是系缚之体性。

(原文:P144;讲记6 P8)6、又此解脱,非为惑业诸行生已息灭。

以诸生法,于第二时定不安住,不待修习能治等缘,则不须励力,一切解脱便成过失。

(原文:P144;讲记6 P9)7、发此之方便者。

譬如,欲得止息渴苦,由于渴逼,见非爱相。

如是欲得诸取蕴苦寂灭解脱,亦由观见取蕴苦性所有过患。

故若未修三有过患、于彼发起欲舍之心,则于苦灭不起欲得。

(原文:P144;讲记6 P13)8、次知生死众苦,皆由有漏业生生,其业复由烦恼发起,烦恼根本是为我执,便知集谛。

(原文:P145;讲记6 P18)9、如是亦如《相续本母》云:“如病应知断病因,当得乐住应依药,苦因彼灭如是道,应知应断应证修。

”(原文:P146;讲记6 P20)10、如是四谛,大小乘中皆数宣说,是为善逝总摄生死流转、生死还灭诸扼要处,故修解脱极为切要,亦是修行大嗢柁南,故须如是次第引导学者。

(原文:P146;讲记6 P21)11、若未思集、善知惑业生死根本,犹如射箭未见鹄的,是即断截正道扼要,遂于非脱三有之道妄执为是,劳而无果。

速疾道论第1讲上士道

速疾道论第1讲上士道

速疾道论第1讲上士道讲述:日宗仁波切中译:如性法师声音档:2002年-38在修学共中士道的过程当中,我们必须透由共中士道的法,看是不是能够在我们的内心当中生起殊胜的出离心,这个时候就会讲到「生起出离心之量」。

什么样的一种状态当中,我们才会知道我们的心续当中,拥有这样一颗殊胜的心识呢?这个地方我们可以看到《三主要道》当中有讲到:修已故于轮回诸盛事,剎那希愿亦不暂生起,昼夜恒常唯求解脱心,此生起时即为出离心。

也就是说不管在白天也好、或者是晚上也好,我们对于轮回当中的种种盛事,也就是轮回的安乐以及种种的享用,你在看到它的那一剎,你都会觉得这只是轮回当中的一部分,其实它的本质都是痛苦的,而不会对它生起强烈的这种贪着。

并且无时无刻的生起一颗「我想要得到解脱果位」的这种心的状态,称之为出离心。

也就是说在每一剎那之间,我们对于种种轮回的胜事,透由思惟之后,了解它都是痛苦的本质,而生起一颗想要从这样的一种状态脱离的心,我们称之为出离心。

之前对于共下士道这个部分,就是说以我们现今的现状而言,我们在「来生」以及「今生」这两者当中,我们是以「今生」为主的,在我们的意识当中(也就是在我们的想法里面),我们不会觉得「来生」对我们有多么重要。

也就是透由修学「共下士道」的过程当中,生起一颗「来生」确实比「今生」还要重要的这样一种心态,如果能够时时生起的话,这个就表示我们已经生起了「共下士道道次修心之量」。

“在修学共中士道的过程当中,如果说这个时候,我们能够透由修学「中士道」,然后在内心当中生起一颗殊胜的出离心的话,以小乘的行者而言(比如说像声闻或者是缘觉等),他们这个时候就会透由生起出离心,而继续的往他的目标,也就是小乘的最究竟的目标,也就是获得解脱轮回的这种目标继续的迈进。

但是因为在这个地方,我们所要修学的是「共中士道」的部分,所以在生起出离心之后,我们必须要往大乘的这一条路,也就是往「上士道」的这一条路继续迈进,我们要想办法在内心当中发起一颗殊胜的悲心以及菩提心。

益西彭措堪布广论讲记思考题及答案第七

益西彭措堪布广论讲记思考题及答案第七

中士道·除邪分别1、遣除邪分别:若于生死修习厌患令心出离,则如声闻堕寂灭边,于生死中不乐安住,故修厌患于小乘中可名为妙,然诸菩萨不应修此。

答:遣除邪见分八:一、这种说法实为错解经义的大谬误。

经中虽说菩萨不应厌离轮回,不是教导菩萨不应厌离由“业”和“烦恼”而漂流生死轮回的生老病死等各种苦,而是教导菩萨要“精进”,为利益有情,即便众生一切之苦加在自己身上,也要甘心承受,精进不退,勤修利他大行,绝不会被苦吓怕而产生厌离。

二、佛说不应厌离三有轮回是说不应厌患在生死中利益有情,而且应当对此发起大欢喜心。

三、应怖畏以惑业受死,但应欢喜以悲愿力受生。

就像理应厌离沉溺水中,但不应厌离入水救人一样,能勇猛地入水救人,是大义大勇,不应厌离。

四、如果没有分清何种厌离合理,何种厌离不合理,却说菩萨不应远离惑业所引生死,若已受菩萨戒,则染犯了恶作罪。

五、虽见三有过患而极为厌离,但此心由大悲牵引,不断受生三有,救拔有情,是极为稀有的行为。

六、此邪见与《菩萨地》所说相违。

《菩萨地》宣说了一百一十种苦,是引发大悲之因。

正是由于见到三有的无边众苦,所以心生恒常猛利的不忍(悲愍)。

就如父亲会毫不犹豫地跳下粪坑去救孩子,但对父亲本人来说,始终都厌离粪坑。

七、出离心是大小乘共修之道,称为共中士道。

大乘行者须以出离心为基础引发大悲。

八、金刚乘也以出离心为基础。

2、何种不舍生死应当舍弃?何种不舍生死应当随学?何种厌患生死应当舍弃?何种厌患生死应当随学?答:贪着三有盛事而不舍生死应当舍弃;利益有情而不舍生死应当随学;因自身受苦求自己解脱而厌患生死应当舍弃;因见众生苦希望众生解脱而厌患生死应当随学。

3、如果菩萨和声缘一样厌离生死,那有什么超胜于声缘之处呢?如果超胜于声缘,菩萨的厌离生死和声缘的厌离生死有何不同呢?答:超胜之处是菩萨有大悲大愿。

不同之处在于菩萨虽然厌离生死,但由大悲大愿而不舍生死,在三有中摄受救拔众生,而声闻只求自己解脱生死。

《道次第》第50课(共中士之发心)心得分享

《道次第》第50课(共中士之发心)心得分享

《道次第》第50课(共中士之发心)心得分享“讲完了,真的讲完了。

”当第二遍《道次第》修学结束,再次听到导师说这句话时,心中不禁又生起对导师深深的感恩之心。

是谁“于久远驰骋生死中寻求我者,于长夜痴暗睡眠中醒觉我者,于陷溺有海拔济我者,于三界牢狱解放我者”?是导师一直在三有苦海中寻找着我们,是佛法的智慧、导师的慈悲宏愿把我从一个充满迷惑烦恼,在轮回中艰苦跋涉、不停寻找生命出路的凡夫,一步步救拔出来。

进入三级修学之前,自己的生活痛苦而无助:孩子不好好学习,不服管教;家庭矛盾重重,和老公很难沟通……通过修学,我知道了自己所有痛苦的根源是因为惑和业,惑是无明我执烦恼,业是由此造作的业力。

就像导师开示的,所有的想法都是建立在自己的感觉、建立在自己过去错误观念的基础上。

可想而知,不仅自己整天生活在痛苦中,同时还伤害着家人及身边的人。

我现在唯有听闻正法、如理思惟,在内心树立正确的观念,才能发展出健康的心态。

不想有情绪烦恼,唯一的办法就是去除错误的观念。

在听闻法义的过程中,常常被导师的开示深深震撼,心生感慨:我是多么幸福啊!能够遇到一位具格的善知识,告诉我人生的真相、究竟的智慧,有正确的方法,有次第地把我从迷茫痛苦中一步步解脱出来,让我清楚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并且在内心坚定地树立了人生的目标和方向。

六年的学习,感觉时间一晃而过,丝毫没觉得长。

已经习惯了每天晚饭后坐在书桌前听导师的开示,不知不觉,烦恼和低落的情绪悄悄融化于慈悲智慧的氛围中,那是最静谧、最安宁、最温暖的时刻。

随着修学的深入,自己对三宝、对善知识的依止越来越强,漂泊无依的心找到了究竟皈依处;贪嗔烦恼的力量减弱了,错误观念逐渐瓦解,佛法智慧在心中慢慢扎根;能够正确地引导孩子,家庭关系变得融洽;带着一颗理解、接纳、宽容友爱的心与人相处,与周围人的关系也越来越和谐。

当《道次第》第一遍学到一半的时候,我的身体出现了问题。

腿脚肿胀疼痛,吃了很多药也不见效,并且越来越严重,痛得几乎走不动路了,上楼梯一步一挪横着上,几步台阶都要费半天劲。

第二正取心要分三于共下士道次修心于共中士道

第二正取心要分三于共下士道次修心于共中士道

第二,正取心要分三:一、于共下士道次修心二、于共中士道次修心三、于上士夫道次修心如何取心要之理分为两科,一是对三士道总的建立发起定解,二是正式于三士道取心要之理。

换言之,取心要就是要在三士道上修心,依次修行共下、共中、上士三种道。

这样随顺缘起的正道修心,就能取得现时增上生和毕竟决定胜解脱成佛的大义,而这种取心要欲又通过逐步地修心来实现,最终转入上士道取成佛的大义。

下面就正式开始修心的历程。

修心的第一步就是修无常,可见这个是极端重要。

换言之,如果没有修出无常来,那就没办法开展整条菩提道的修行,因为心一直耽著在现世的欲乐当中,连修道士的名称尚且不得,更不可能成为一个纯粹的修道士,又如何能成办伟大、宏深的成佛大义呢?初中分三:一、正修下士意乐二、发此意乐之量三、除遣此中邪执初中分二:一、发生希求后世之心二、依止后世安乐方便这又包括三方面,首先是修下士的意乐。

总的来说,修共下、共中都是为了修出下士和中士的意乐,有了这两种意乐才能够进入上士,所以关键就是修意乐。

对于下士法类来讲,首先在修意乐上要生起希求后世的心,这是一个标准。

因为他不希求成办现世的利益,而是以希求后世的利乐为重,所以是殊胜下士。

所以凡是真实的修道者都是舍世者。

这不同于一般的世间善道,只是为了完成现世的利益,遵循缘起的正道,那是属于一般的下士。

但是由于一个人他的眼光看到的是一个无上的佛道,这是何等深远的事。

因为这是一条很深远的路,人生又这么短暂,所以他必须得抛开一切次要因素,一心励力地求取无上道,而且道不完成他不会轻易地涉世的。

所以一般地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这是盛唐时期的极殊胜根器者,他能够迅速开悟,然后又能保任,之后能在世俗中和光同尘。

这不是一般的人能行的,所以不要高谈什么汤镬中行、五欲中行,首先就是要发起毅然决然的求道之心,为了完成这无上的大义,必须得首先抛弃一切的琐事,不然就分散了心力,所以怎么入菩提道呢?首先就要发起舍世的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一:由於苦集门中思惟 癸二:正修苦谛 子一:思惟生死总苦
丑一:思惟
六苦
丑二:思惟六苦
一、无定过患
於生死流转时〄父母等亲〄於他生中〄转为怨敌〄诸怨敌等转成亲属〄如是父转子、子转父、母转妻、妻转母〄全无可凭信处;即现法中〄亦复辗转互为亲怨。

如是修习〄破於亲怨分别党类而起贪嗔;
观生死法中〄全无任何安心之处〄应起厌离。

二、无
饱足过患
思惟生死之中〄盛事、苦事无所未经〄
若谓受乐令意满足〄然三
有乐
任受几多〄非但无饱〄转复增长贪爱〄由此常夜驰骋生死〄经无量劫〄受诸至极难忍大苦〄然其安乐不及一分。

[
如诸癞人为虫痒〄为安乐故虽近火〄然不能息应了知〄贪著诸欲亦如是。

][
数於地狱中〄所饮诸烊铜〄虽大海中水〄非有而许量。

生诸犬豕中〄所食诸不净〄共量极
超过〄须弥山王量。

又於生死中〄由离诸亲友〄所泣诸泪滴〄非海能为器。

由互相斗诤〄积所截头首〄如是高耸量〄出过梵世间。

][
今求菩提具禁戒〄由禁於此摧诸欲〄汝应忆念为诸欲〄徒耗诸身前边际〄未能承
事恒沙佛〄未从佛闻如是语。

]

谓尽所得三有盛事〄悉皆欺诳〄领受无量无义大苦。

如前唐捐无量无
色身〄若后仍不策励勤修〄更当如此〃
三、数数舍身过患
一一有情受身之骨〄若不烂坏〄多於须弥。

四、数数结生过患
[
若时虽一果〄初因非可见〄见一亦增多〄而时何不畏。

]
由诸难
可度量稠林相续〄令极难行生死大野〄常应厌患〃
五、数数高下过患
[
既成百施世应供〄业增上故复堕地〄即满转轮圣王已〄复於生死
为奴婢。

虽得天界大欲乐〄及诸梵天离欲乐〄后堕无间为火薪〄忍受众
苦无间绝。

][
积集皆销散〄崇高必堕落〄合会终别离〄有命咸归死。

]
六、无伴过患
[
独生此一身〄俱生诸骨肉〄坏时尚各散〄何况余亲友〃生时独自生〄死时还独死〄他不取苦分〄何须做障亲。

]
总摄为三〄於生死中
一、无保信处〄分四
(一) 於所得身不可保信〄谓身数数舍。

(二) 作诸前益不可保信〄谓无决定
(三) 於得盛事不可保信〄谓高下变易。

(四)
於诸共住不可保信〄谓无伴而住。

二、受彼安乐〄终无饱期(谓无饱足)
三、无始而转(谓数数结生。


壬一、思惟苦谛生死过患
戊二:於共中士道次修心 已一:正修意乐 庚二:希求解脱方便 《菩提道次第广论》 共中道 苦谛
43

若於生死取蕴自性〄未能发起真实厌离〄则其真实解脱心无发生处;
於诸有情流转生死〄亦无方便能起大悲〄故随转趣大小何乘〄此意
乐极为切要〃发生此者〄亦随当从无垢圣语、如量解释〄先正寻求清净了解〄次须长时观择修习〄引发其心猛利变动。

[
是生死相〄是生死
性〄住
生死时〄必不能越。

我等於此〄若起厌离〄须断其生〄
此须断因。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