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河道滨水景观设计发展变化探索

合集下载

滨水景观——浅谈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

滨水景观——浅谈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

浅谈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摘要:本文分析了城市滨水景观的基本原则,对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以寻求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发展之路,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关键词:城市;滨水;景观设计1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1.1 防洪性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除了要满足休闲、娱乐等功能外,还必须具备一项特殊的功能防洪性。

在有洪水威胁的区域做景观设计就必须在满足防洪的需求的前提下进行景观设计。

在防洪坡段可以利用石材进行设计,利用石材的形式的变化或者机理的变化塑造不同的视觉体验。

同时还可以利用水生植物或者亲水的乔木进行植物的设计,在丰水期或是有洪水的日子中植物虽然被淹没但是堤坝的防洪功能并没有被减弱,洪水也影响不了堤坝之上的景观。

与此同时水下的植物会给水下的生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这对于物种的繁衍生息也有促进作用。

在枯水或者没有洪水的日子里,水生植物和亲水的乔木可以美化堤岸的环境,同时还可以给游人提供一个休憩的场所,使得游人能够更加的贴近自然感受大自然的气息。

1.2 空间层次性景观设计是人活动场所的设计,在设计的时候为了使人对于空间的感受性更强,视觉的体验更加的丰富,在设计中对空间层次性的把握就显得非常重要。

空间层次性的把握从设计层面上讲,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得以实现,比如通过植物的不同种类的搭配设计,植物的种植设计可以促进生态的良好发展,同时也可以从视觉上改变人们的空间感受。

在公园的设计中,设计师往往会利用高耸的树林来塑造视线的廊道,这种廊道不仅对游人的行动是一种引导,同时也可以把游人的视线交点吸引到某一个需要强调的点上。

在地势平缓的空间里,空间的层次感比较弱,视觉的冲击力也不强,但是利用植物的合理搭配就可以让原本单调、乏味的空间变得丰富起来,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的搭配种植不仅可以丰富植物的种类,同时由于它们的高低尺度不同,它们的结合可以十分有效的丰富景观的空间层次感。

1.3 功能性景观设计的功能性主要有舒适性,休闲、娱乐性,滨水景观设计是以水为主题并结合岸畔等陆地环境做整体思考的设计。

探讨城市河道滨水景观规划设计问题

探讨城市河道滨水景观规划设计问题

探讨城市河道滨水景观规划设计问题发布时间:2021-07-16T14:58:57.720Z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2月5期作者:杨春辉[导读] 如今,河道的滨水景观建设已然成为部分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部分,是补充公共空间的重要举措。

巧妙设计滨水景观,利于营造独特的城市风景。

杨春辉上海松法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摘要:如今,河道的滨水景观建设已然成为部分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部分,是补充公共空间的重要举措。

巧妙设计滨水景观,利于营造独特的城市风景。

本文梳理在此类景观规划中,一般需要考量的问题,并探讨设计方向,包括交通布设、步道规划、总体布局及商业价值,并围绕规划设立,讨论景观规划方式。

关键词:城市河道;滨海景观;亲水性引言:国内部分城市已经开始落实滨水景观项目,借此优化城市形象。

该类建造工程能起到改良河道生态的作用,同时也利于创收,为城市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但现如今,在规划实践期间,存有局限及不足,有待改良及分析。

一、城市河道滨水景观规划的常见问题城市人口相对密集的区域和景观工程之间,被水系及道路阻隔,导致二者之间的联系被削弱。

人们前往滨水景观时,无路线可走,造成景观规划缺乏实用性,未能达到城市建设的理想需要对于各类问题,应当增强二者在步行路线上的关联性,提高绿廊的开发程度,并保证绿廊部分的整体性。

绿廊设计可参考城市其他景观,从视觉感受上,产生延伸感,利于提高景观对人们的吸引力,由此,不仅给居民提供额外的休闲空间,还保障滨水区域可以有效利用。

另外,在整体的交通组织上,需合理改善规划内容,避免车辆对设计景观区产生干扰。

滨水景观的设计区域,高度偏低,和附近地理条件有明显的高度差,同时,在人们活动的安全性和整体亲水性之间,可能存有冲突性,需要在实际的规划中,进行调整考量。

在高度差的处理上,可在景观布局上加以设计,沿着河道边,采取阶梯式的连接处理,构成多高度、多平台的步道结构。

此种设计处理形式,不仅弥补高度差的问题,还提高滨水景观的总体层次感,可以有效优化居民的观景感受,将缺陷转化成设计优势。

城市滨水景观空间设施分析及优化——以郑州市东风渠为例

城市滨水景观空间设施分析及优化——以郑州市东风渠为例

城市滨水景观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对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高城市景观质量和生态文明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

滨水景观不仅可以为动植物提供天然的“住所”,河岸两旁的绿化带也可以净化水质,降噪隔音,一定程度上还可以缓解热岛效应,提升了人们的幸福感和舒适度。

此外,东风渠还是郑州主要的泄洪河道,承担着城市防洪、防涝的功能。

根据郑州市经济发展的最新要求,结合生态城市以及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相关要求,依据郑州河流滨河景观实际情况,进行提升改造。

一、研究对象概况(一)研究区概况郑州处于华北平原以南方向,北临黄河,西依嵩山;年平均气温12℃~15℃,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少雨,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夏季从热带海洋吹来的东南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植被种类多样,以常绿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为主,与华北地区相似。

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郑州就是重要的内陆商埠;如今的郑州是中国中部地区的特大型都会和主要经济中心之一、中原经济区的中心城市、长江以北经济发达的省会城市。

(二)研究河段概述东风渠是郑州市区由南向北最主要的河流,同时也是黄河和郑东新区水域的连接线,如图1所示。

东风渠-金水东路段河流滨水景观带是郑州重要的滨水景观带,植被群落构成较为丰富,景观配置方式以草-灌-乔为主,由于植物较多,所以夏季较为舒适,遮阴效果好。

本文在东风渠河段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河段,进行生态调查和分析,具体采用现场调研结合GIS 地图来获取数据和实地资料,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滨水空间氛围营造、景观功能、滨水设施质量、植物配置的合理性等。

二、东风渠河流景观空间及设施分析(一)滨水空间植物群落是构成滨水空间的重要元素,通过不同地形、植物的季相变化以及植物群落的围合,可以布置出不同的植物空间序列。

东风渠植物围合空间的现状总结为以下两个方面:1.植物搭配层次感缺失在进行绿化带设计时,树种搭配要考虑速生和慢生相结合、常绿和阔叶相结合,以使在不同时节的更替变换中不会产生绿化空白期,空间围合效果不会减弱,能够维持较为稳定的观赏作用。

城市滨水空间发展现状及水平初探

城市滨水空间发展现状及水平初探

Landscape Technology390《华东科技》城市滨水空间发展现状及水平初探陈 帅(沈阳市园林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辽宁 沈阳 110004)摘要:我国城市滨水区域的开发由洋务运动开始,至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后的市场经济时代,滨水区域都是工业的聚集区。

20世纪80年代末,城市改造逐步展开,城市滨水空间也同时进入一个新的开发阶段。

由于初期缺乏系统的规划、缺少有机的联系,新旧滨水项目混杂,公共区域缺失,特色文化衰落。

同时,生态建设并未受到重视,混凝土驳岸仅满足了防洪需求,却使生物失去了生存基础,生态系统受到破坏。

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再次兴起滨水区域建设热潮。

此次滨水区域涵盖范围更广,并且借鉴了发达国家的经验。

关键词:滨水空间现状;滨水区域改造;加冷河改造1 国外滨水空间发展历程 国外滨水空间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时期、后工业化时期,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建设的方法和思路。

前工业化时期——滨水空间以自然发展为主要特征。

水的主要功能是灌溉、生活用水、舟船往来等。

这些滨水空间主要是贸易的枢纽及军事的要塞。

工业化时期——滨水空间多为工厂、码头和仓库。

工业革命后,滨水空间除了基本功能外,另一个主要功能是交通运输。

这一时期的滨水区更趋近于工业区,产业资本对滨水空间的控制更为主要,大量的资本集中在滨水地带,滨水区域是城市生产及交通的核心,水的生活功能受到抑制。

西方发达国家这一时期的滨水区域污染极其严重。

后工业化时期——20世纪60年代以来,滨水区的首要功能逐渐转化为以游憩及景观为主的生活功能。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发达国家的城市滨水区进行了一场逆工业化进程。

工业从城市中心迁至郊区,或迁移到发展中国家。

中产阶级的崛起对生活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滨水地区“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逐渐回归。

2 新加坡加冷河公园滨水空间发展实例 上世纪六十年代,新加坡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一系列环境问题接踵而来。

为缓解洪涝灾害,在1970年,新加坡政府将境内天然河流开始改建成以混凝土河道为主的人工运河和排水渠系统。

滨水景观——浅谈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规划设计方法与内容

滨水景观——浅谈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规划设计方法与内容

浅谈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规划设计方法与内容摘要:城市建设在设计规划滨水风光带景观时,应该综合考量包括文化历史、人情风土和城市地理在内的多方面因素,以便在城市特色风貌展现程度上做到最大限度化。

通过对城市滨水带绿地发展情况做出概述,并探讨如何设计规划城市滨水带绿地景观,再结合具体实例,使整体设计规划的内容和方法更为丰富实用。

关键词:城市滨水带;景观规划;设计规划1 概述城市滨水带绿地发展史所谓城市滨水带的定义,是指毗邻海洋、湖泊、河流的特定城市区域,组成部分通常为陆域、水际线和水域。

作为城市生活和城市生态最为敏感的区域之一,它的空间特点有方向性强、开放、自然等;它的特征有:丰富的文化历史因素、功能复杂以及较多的公共活动等。

滨水绿地是城市滨水带的一部分,也称河滨绿地,隶属的范畴在城市公共绿地内,通常位于城市河道中间陆地或两侧,是人工仿造并结合,或造景而成的城市绿地景观的一种,也可以作为一种手段,将城市河滨的条状或零碎块状土地资源进行有机整合,使环境达到景观、文化和城市生态的要求。

上世纪中叶,外国的城市滨水带改造开发运动就已经开始了,诸如横滨MM21地区、悉尼达令港、加拿大维多利亚港和巴尔的摩内港的建设和改造等,其获得的成功都是巨大的。

虽然国内较晚才启动滨水带绿地建设项目,不过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在全国各大城市纷纷出现,比如武汉、深圳、长沙以及珠海情侣路滨水地带的二次改造,建设浦东滨江大道等等,可以说我国滨水带绿地开发的巨大序幕已经正式拉开了。

2 城市滨水带绿地景观设计规划的方法2.1 突出生态性城市社会人居环境在今天的主要矛盾之一便是其环境的生态性,同时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亟需改善以及强烈意愿应该得到足够重视。

因此城市滨水带绿地作为公共绿地之一,对于人居环境的改善作用备受关注。

植物是组成城市滨水带绿地景观的主要部分,植被不仅仅是对营造城市生态环境所做弥补的一种手段,同时亦在设计滨水带绿地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城市河道滨水景观设计发展探究——评《滨水景观设计》

城市河道滨水景观设计发展探究——评《滨水景观设计》

河道滨水景观是城市景观设计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生态功能的角度来说,河流能够起到净化空气和调节气温的作用,属于城市生态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从城市景观设计规划的角度来看,城市河道滨水景观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名片,科学合理地对城市河道滨水景观进行设计不仅能够促进城市生态建设的健康发展,也能够满足人们对城市景观形象的现代化需求。

为了能够更加专业化地论述和指导滨水景观设计的理论教学和实践应用,适应景观设计规划、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与时俱进的教学需求,曲旭东和欧阳丽萍共同主编的《滨水景观设计》(2018年9月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通过理论论述和案例分析,系统化地总结了滨水景观设计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对提升学生的滨水景观设计理论基础和设计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该书共有七章,分别论述了滨水景观设计的理论概述、设计要素、设计类型、亲水设施设计、生态可循环设计、细节处理以及滨水景观设计的研究发展趋势,并在每章的理论阐述之外列举了上海徐汇滨江、苏州河两岸、希腊塞萨洛尼基、深圳前海石景观岛、江苏宿迁鸣凤浦公园、中国香港启德河等六个经典滨水景观设计方案。

城市河道滨水景观的设计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着显著的审美装饰作用,对城市形象的设计和提升有着积极的影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态建设理念的融合发展,我国城市河道滨水景观的设计理念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在遵循滨水景观设计原则和方法的基础上,设计者们越来越多地强调自然生态和人文需求的和谐统一。

具体来说,当前城市河道滨水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生态化发展趋势。

传统的城市建设为了不断拓展人类的生存空间而损害了部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发展,城市河道沿线的景观破坏最为严重,从而导致了一些城市内涝、水体污染等生态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现代河道滨水景观的设计要打破传统的建设理念,在城市景观设计的各个方面充分融入生态化的设计理念,对河道的水体、护坡、河道形态等做到生态保护性的设计。

城市河道景观规划设计方法探析

城市河道景观规划设计方法探析

城市河道景观规划设计方法探析城市河道作为城市的重要景观组成部分,不仅具有环境生态功能,还承载着城市的历史文化和人文价值。

对于城市河道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的探索,不仅是一个关于城市美化、生态保护的问题,更是一个综合性的策划和设计问题。

本文将就城市河道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进行探析,希望能够为相关专业人士和城市规划者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以期使城市河道更好地融入到城市的发展中。

一、城市河道景观规划设计的背景和意义城市河道作为城市的重要景观组成部分,具有以下几点重要背景和意义:1. 环境生态功能:城市河道不仅可以调节气候、净化空气,还可以调节城市的水环境。

通过对河道进行规划设计,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改善城市环境。

2. 城市历史文化价值:许多城市的发展起源于河道,河道承载了城市的历史文化和人文价值。

对城市河道的规划设计,可以更好地体现城市的历史文化。

3. 生态保护:许多城市的河道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水质污染和生态破坏。

对城市河道进行规划设计,可以更好地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

以上背景和意义表明了城市河道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为城市河道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的探索提供了重要的动力和意义。

1. 基于生态优先的原则城市河道的规划设计应该以生态优先的原则为依据,即在保护和恢复河道生态系统的基础上,构建具有人文、历史和生态特色的城市河道景观。

这就要求在规划设计中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问题,合理规划河道和周边的生态绿地,提高河道的生态功能。

2. 结合文化历史的原则城市河道规划设计应该充分考虑河道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及河道周边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

在规划设计中应该合理利用和保护沿岸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以提高城市河道的文化品位和历史内涵。

3. 体现区域特色的原则不同城市的河道有不同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特色,因此在规划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当地的地理和文化特点,以体现出河道的区域特色。

这样可以提高城市河道的独特性和吸引力,更好地吸引游客和居民。

河道整治工程中的滨水景观设计解析

河道整治工程中的滨水景观设计解析

河道整治工程中的滨水景观设计解析摘要:时代的进步发展加速了城市河流功能的演变,城市河道整治工作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近几年,河道整治工作打破了传统治水模式,多功能的滨水空间成为居民新的精神文化需求。

文章以某地区河道整治为研究切入点,就河道整治工程滨水景观设计问题进行探究。

关键词:河道整治;滨水景观;设计规划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人们对城市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滨水景观是城市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滨水景观的建设和改进能够进一步延伸城市经济带和文化带的发展。

在新时代背景下,城市河道景观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在河道整治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在满足水利治水的前提下,坚持人本化发展原则,做好污水治理、河道清淤、驳岸生态修复等工作,实现功能性、景观性、参与性的结合。

文章结合某地区河道整治工作发展实际情况,就生态护岸景观设计问题进行探究。

一、工程概述文章所研究的滨水工程靠近城区的南北向主干道,水系长约3.02公里,其中北段长度为1832米,河道宽度为18米,东侧滨水景观带宽约9米;南段长度为1182米,河道宽度10m,东侧滨水景观带的宽度为8米到15米,工程的周围包含文化、行政、体育、商业住宅、文化娱乐等多个类型的建筑,为城市发展中轴线。

二、河涌整治工程滨水景观整体设计思路(一)设计理念文章所研究工程滨水景观设计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在尊重自然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工程建设,形成天人合一的设计,在保证河道具有泄洪排涝功能的基础上积极发掘城市滨水景观的生态功能和休闲娱乐功能。

通过对河道两边景观设计和规划,打造集安全生态化、文化赋能、多功能化为位一体的滨水景观带。

(二)整治原则第一,河道整治工程滨水景观设计和城市总体规划设计相协调,做到城市开发和河道综合整治的互惠互利。

第二,加强对河道的综合整治,严格执行整体和生态最优的原则,将河道整治和环境改善工作充分结合在一起,即在城市生态河道建设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水生态、水景观、给排水、污水处理、中水回用、排涝和文化遗产等功能的有机结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第6期
现代园艺城市河道建设已经成为目前大多数城市建设过程中广受重视的环节,特别是一些城市河道处在城区边缘,对于城市外围起到了一定的装饰作用,甚至影响着城市形象。

当前我国的城市河道设计理念在不断完善,如果能够遵循一定的原则,顺应时代发展,必然能够使城市河道景观设计更加符合人们的审美和城市建设的要求。

1城市河道建设面临的问题
在过去一段时间,由于城市建设的破坏性开发,导致城
市中的河流受到了相当严重的消极影响。

例如,有的河流被人为取直或裁弯,以迎合河道沿线部分建筑的景观。

有的城市为了节约土地,在开发过程中侵占河道和河堤,但又不得不加高防洪墙以防止城市内涝,这导致原有的河流成为城市中的渠道,不但影响美观,更重要的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河流的水文特征。

还有的城市只重视经济指标,不考虑环境发展,对部分工厂向河流中排污的问题未能严加管理,致使部分河流污染严重,甚至成为排污河,失去生命力。

2城市河道建设应遵循的主要设计原则
2.1行洪安全
现代城市中的河道大多穿越密集的人口聚集区,如果用
于城市行洪,就必须考虑行洪安全问题。

为保障汛期行洪安全,河道应确保充足的行洪断面。

由于过去的城市开发大多是破坏性的,在开发过程中不断侵占河道,导致河道断面变窄,不得不加高堤防以保障行洪安全。

地方和防洪墙的加高阻隔了人们与河道的亲密接触,因此,在河道景观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保障河道行洪安全,并在此前提下,打造符合人们需求的城市河道。

2.2因地制宜
由于每座城市中的河道有不同的用地范围和发展规划,现场情况也各不相同,因此,河道景观的设计就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只有这样,才能在保证河道行洪安全,水文特征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呈现出最别具一格的风采。

2.3质量控制
河道建设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问题,更要在规划和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河道的质量问题。

因此,除了美观以外,还要在规划设计过程中注意兴利避害,在布景的同时考虑主流摆动、河床稳定、护岸工程等多方面因素,确保滨水河道在安全的基础上给人美的感受。

2.4文化保护原则
城市河道滨水景观设计不但要考虑自然景观,还要充分重视人文景观的呈现,二者的融合才能呈现出最具美感的设计。

因此,在设计城市河道滨水景观时,兼顾自然景观整治与人文景观保护,使一个区域内的文化历史具有延续性,景观具有生动性,展现自然风光与人文特色并存的城市风貌。

3河道建设理念的发展趋势
3.1生态化趋势
河道设计的生态化趋势体现在生态化水体护岸、自然化
河道形态和生态化水体更新等方面。

3.1.1生态化水体护岸。

通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水体护岸与以往大有不同,不再使用传统的水泥、石砌等方式,而是过渡到木桩再过渡到现在的生态化护岸,充分尊重水岸的自然特征,采用自然材料,建造生态河堤。

3.1.2自然化河道形态。

在城市开发过程中,尽可能摈弃原有的破坏性开发,减少对河道的人为调整,不再过度配合市区建筑而裁弯取直,而是充分考虑河道横断面的泄洪需求进行设计,满足河道丰水期和枯水期的不同需求。

3.1.3生态化水体更新。

“水景观绿化”法已成为当前水质生态化更新的有效方法,这一方法兼顾了水体、水质更新与景观设计需求,同时能够改变以往盲目开发导致的湖泊蓄水能力降低以及蓄排水平衡被破坏等现象。

石川河在景观设计阶段设立了贯穿南北两岸滨水区的绿色生态区,以原生植物造景为主要思路,利用植物的自然特性营造出百树园和花灌木园等,辅以湿地形成滨河生态走廊。

3.2人本化趋势
人本化趋势体现在打造立体亲水空间、完善滨水景观设施以及合理规划滨水交通等几个方面。

3.2.1打造立体亲水空间。

充分考虑到人与生俱来的亲水特性,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到人的审美需求与水体的相关性,不再用又高又厚的防洪堤和防洪墙将人们与河道隔离开,而是采用亲水设计,确保泄洪安全的情况下,打造水岸线的立体化设计,横向不再采用单一的结构模式,纵向则利用岸线高差丰富空间层次。

3.2.2完善滨水景观设施。

主要是考虑到人们对水岸线活动场地的功能需要。

通过设立残疾人坡道、盲道以及残疾人卫生间等设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而滨水娱乐设施充分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以及娱乐需求。

3.2.3合理规划滨水交通。

一方面丰富步行交通的丰富性
作者简介:薛珺华(1983-),女,汉族,本科,工程师。

城市河道滨水景观设计发展变化探索
薛珺华
(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建与交通设计院,陕西
西安
710065)
摘要:以石川河景观设计为例,探讨了城市河道滨水景观设计的发展变化,以期有助于现代城市景观设计。

关键词:滨水景观;景观设计;城市河道
景观设计
94--
2016年第6期现代园艺
和层次感,另一方面打造绿色车型通道,通过设立绿化设施达到美化环境和减少车辆尾气危害的目的。

石川河景观设计通过设立文化主题区、康体运动区、娱乐休闲区等方式,使滨河景观设计更具亲和力。

文化主题区位于河北岸公园中部,设立富平八景自然景观认知区,通过景观石上“石川河滨河公园”的题名,使人们有景观标识认知。

通过设立不同的坡道和弧形踏步,实现高差的错落有致,以石刻小品和不同植物组块展示富平八景。

康体运动区面向运动爱好者,沿河设立自行车道、步道以及篮球场和羽毛球场等功能区,满足人们健身康体的需求。

娱乐休闲区则以儿童设施为主,主要用于增加该区域的趣味性。

4结论
河道景观对一个城市而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行洪安全、美观、功能性应当兼顾,而不能顾此失彼。

本文结合石川河景观设计,对城市河道滨水景观设计的发展变化做了梳理,以助力城市滨河景观设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渝.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国园林——
—水敏型城市设计与湿地[M].
北京:中国园林出版社,2014
2蔡守华.水生态工程[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
3日本土木学会.滨水景观设计[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王曼)
园林绿化中的植物并不是简单为了美化居住环境,满足人们的视觉欣赏。

更重要的一点是,植物之间的更替与修复,促进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发展,从而使生态、经济、社会三者在循环中得到效益的兼顾。

科学合理的植物配置能够带来最直接的精神享受,在生活、工作、旅游、交通4大生活组成部分中,园林绿化总能不知不觉带给人好心情,在环境破坏如此严重的今天,能够在休憩时间看到一抹绿色,呼吸最新鲜的一丝空气,却成为了上班族的奢求。

1植物配置的原则
在植物的配置中,不同地方的园林设计不一样,自然植物的配置也不一样,公园、小区、城市道路、房屋庭院这些地方随处可见。

园林绿化的配置原则应坚持因地制宜,所以,这里不以地区进行原则性的讲解,而是通过一个大方向的整体进行探讨。

1.1颜色
植物的颜色配置要层次分明,由浅入深,在深浅绿色的搭配下,将植物的对比效果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突出植物的艺术美感,带给人们最亮眼的视觉享受。

1.2大小
从专业的角度来讲,颜色被称为色块,有大小、深浅的对比,主次关系的突出主要通过颜色、大小2个方面的配合,将园林中的吸睛植物通过视觉的引导呈现出来。

1.3质地
植物的种类繁多,形态姿势各异,所以,设计者在选择植物种类中,可能在上百种甚至上千种类别中挑选出最合适的十几种或几十种植物进行搭配。

1.4形态
一般在公众场合选择的植物都是笔直挺拔的,给人苍劲有力的精神面貌,而在社区植被中就应该选择与社区氛围相适应的树木,与周遭环境相适宜。

2配置过程中需要的注意点
2.1避免因设计的不合理,导致浪费
园林绿化植物是园林绿化建设中最重要的材料,也是设计的重要元素,通过绿化植物的大株、小株的形体对比,达到绿化配置的视觉要求,所以,在施工期间,设计师应该通过各种方式达到设计的重现,对于植物的种类、形态、大小的要求也就更为严格。

但在数量方面,设计师却应该仔细地进行计算后才能投入种植,并且清楚地了解到这样的配置效果将会出现怎样的视觉冲击。

这些植物的搭配是否能够表现出设计者力图想表现的意境,当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或者施工过程中,一旦出现与原想象出现偏差的情况,就应该立即制止,以避免设计的不合理造成浪费。

有些设计师为了自身的设计方案能尽快完成,就在植物配置中迎合领导之意,或者为了获得更高的利益报酬,而完全忽视了科学化、人性化的设计原理,导致园林绿化更为低俗,甚至丑陋,所以,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要遵循设计原理,确保呈现出最好的设计状态,避免由于设计的不合理造成浪费。

2.2仔细分析花卉树木的种类,避免过多的过敏反应
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花卉造景便成了美化城市的一个重要手法,设计者通过花卉植物的特点,配置出感动人心的绿化景观,但是在供人观赏的同时,也要考虑其安全性。

不论社会怎样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创造出来的东西都是
园林绿化植物配置分析
韦广兵
(盐城市大丰兴丰工程建设有限公司,江苏盐城224100)
摘要: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园林绿化设计成为了城市建设的亮点之一,人们对于居
住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就目前来说,生态化、科学化、人性化的园林植物配置是园林绿化的主要目标,本文结合当
前我国的社会情况,进一步分析了园林绿化植物的配置。

关键词:园林绿化;植物配置
景观设计
95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