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常见虚词集锦
中考语文12虚词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虚词精讲(12个)一、之1、人称代词,他(们),她(们),代人。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作战。
②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看见他们的车印混乱,远看他们的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③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好像在水的中央。
2、代词,它,它们,代物。
①驱之别院。
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
②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抬头观看它们(久了),脖子因此变僵硬了。
3、指示代词,它,指……①操蛇之神闻之,拿/持蛇的神听说了愚公移山这件事。
②闻之,欣然规往。
听说太守派人找不到桃花源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
4、助词1)、助词,的。
以君之力。
凭你的力量。
2)、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不译。
甚矣,汝之不惠。
你太不聪明了。
3)、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呢?4)、助词,补足音节,不译。
①公将鼓之。
鲁庄公打算击鼓进军。
②怅恨久之。
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久。
5)、动词,到,去,往。
①辍耕之垄上。
停止耕作到田边高地上。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我想去南海,怎么样?③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又暗地里派吴广到次所旁丛祠中。
④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⑤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于1介词,引出动作的时间,地点,对象,可译为“在”“到”“从”“向”“对”“给”。
①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在兵败之时受任,在危难之中奉命。
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三次到草庐之中来看望我。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青色是从蓝草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
④告之于帝。
向神话中的天帝禀告了这件事。
⑤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对桓帝、灵帝没有不叹息痛恨的。
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
2、表被动,可译为“被”。
①吾不能举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我不能拿十万的将士,被别人控制。
②人之食于虎,无怪矣。
人被老虎吃掉,就不奇怪了。
3、表比较,可译为“比”“过”“跟……相比”。
中考虚词整理

①吾与汝毕力平险(《愚公移山》)②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鱼我所欲也》)③与臣而将四矣(《唐雎不辱使命》)
18
之
结构助词(重复列出以涵盖其多种用法)
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其他用法同上
①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②策之不以其道(《马说》)③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5
于
介词
介绍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动作的对象;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②告之于帝(《愚公移山》)③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
6
乃
副词/连词/代词
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才、就);判断动词(是);代词(你、你的)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②其人视端容寂(《核舟记》)
3
而
连词
表并列、承接、转折、修饰关系
①温故而知新(《论语》)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③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记》)④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4
以
介词/连词
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凭借的条件、方式;表示目的、结果
9
者
助词
附在动词、形容词、数词、名词之后,构成名词性结构
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出师表》)
10
且
连词/副词
表示递进关系;暂且、将要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11
若
连词/代词
表示假设关系;代词,译为“你、你们”
中考语文古文知识 必考实词与虚词

必考实词与虚词一、16个虚词1.【之】①代词,代人、代事、代物,即他(们)、她(们)、它(们)公与之乘(《曹刿论战》)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出师表》)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②指示代词,表近指,这(这件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③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④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⑤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何陋之有(《陋室铭》)⑥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⑦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公将鼓之(《曹刿论战》)期年之后(《邹忌讽齐王纳谏》)数月之后(《邹忌讽齐王纳谏》)怅恨久之(《陈涉世家》)⑧动词到、往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2.【其】①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代事物,他的、它的(包括复数)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岳阳楼记》)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曹刿论战》)②第三人称代词。
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 他、它(不加“的”)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陈涉世家》)③指示代词,其中的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十二章》)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④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一个译作“难道”,后一个译作“恐怕”】3.【而】①连词,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温故而知新(《〈论语〉十二章》)②连词,表承接“就、接着”或不译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邹忌讽齐王纳谏》)③连词,表转折但是,可是,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十二章》)④连词,表递进,“而且,并且”或不译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⑤连词,表修饰“地、着”或不译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4.【以】①介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因为,由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②介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两章》)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③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把、拿、用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④连词,表示目的来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⑤连词,表示结果以致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⑥连词,表示承接,“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⑦动词认为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①介词,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在、从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出师表》)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②介词,表示动作的对象向、对、同、给、到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天将降大任于是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③介词,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被受制于人④介词,表示比较比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⑤介词,表原因由于,因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6.【乃】①副词,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才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②副词,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就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③副词,表示出人意料竟、竟然,却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④副词,判断句中表判断是、就是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⑤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于是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①连词,表假设即使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②连词,表转折虽然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8.【为】①动词,表判断是中轩敞者为舱(《核舟记》)②动词,表动作行为做可以为师也(《〈论语〉十二章》)③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向、对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④介词,表示被动(常与“所”连用,也有单用) 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⑤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为着、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9.【者】①结构助词……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作亭者谁(《醉翁亭记》)②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不译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醉翁亭记》)①副词,用在动词或数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可译为“将”,“将要”“将近”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表示行为的状态可译为“姑且”“暂且”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③连词,表递进可译为“况且”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④连词,表示让步可译为“尚且”“还”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⑤连词,表并列或递进可译为“和”“而且”“并且”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11.【则】①连词,表承接。
完整版)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

完整版)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中考文言文实词与虚词归纳一、初中常见文言实词集录1.___:(1) 形容词,指安定、安逸。
例如: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 形容词,指安稳、稳定。
例如:风雨不动安如山。
(3) 疑问代词,表示“怎么”。
例如:安得广厦千万间。
(4) 动词,指养育。
例如:衣食所安,不敢专横,必须分给人。
2.把:动词,指拿、持。
例如:把酒话桑麻。
3.比:(1) 动词,指挨着、对着。
例如:天涯若比邻。
(2)动词,指比作。
例如:每自比于___、___。
(3) 动词,指相比。
例如:___比于___。
4.兵:(1) 名词,指士兵、军队。
例如:可汗大点兵。
(2)名词,指兵器、武器。
例如:兵革非不坚利也。
5.池:(1) 名词,指古代护城河。
例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2) 名词,指水池。
例如:《墨池记》。
6.出:(1) 动词,指出现、露出。
例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 动词,指出去、出来。
例如:不再出现。
(3) 动词,指拿出。
例如:皆出酒食。
(4) 动词,指产生。
例如:江山代有才人出。
7.处:(1) 名词,指地方。
例如:几处早莺争暖树。
(2) 名词,指时候、时间。
例如:乡书何处达?(3) 动词,指处于。
例如:处江湖之远。
8.次:(1) 名词,指层次。
例如:不可计其层次矣。
(2) 动词,指编排。
例如:___、___皆次当行。
(3) 动词,指驻扎、停留。
例如:又间令___之次所旁丛祠中。
9.从:(1) 动词,指跟从、跟随。
例如:择其善者而从之。
(2) 动词,指依从。
例如:乃诈自称公子扶苏、___,从民欲也。
(3) 形容词,指从前的、以前的。
例如:来自楚国的游客。
(4)形容词,指从容。
10.道:(1) 动词,指说。
例如:不足为外人道也。
(2) 名词,指道路。
例如:古道西风瘦马。
(3) 名词,指道德。
例如:伐无道,诛暴秦。
(4) 名词,指规则、正确的方法。
例如:以谘诹善道。
(5) 名词,指学问。
中考16个虚词

中考(Kao)16个虚词初中阶段常见(Jian)的文言虚词有(You)16个(Ge):“之、其、而、然、则、乃、以、于、焉、何、为、若、且、虽(Sui)、乎、者(Zhe) ”。
《中(Zhong)考指要》p.52强(Qiang)调了前9个:“之、其、而、然、则、乃、以、于、焉”。
一、复习“之”(一)用作代词,有以下两种情况:1. “之”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译为“他”、“她”(他们)、“它”(它们)等。
如:①愿陛下亲之信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代人,他们)(《出师表》)②太医以王命聚之……谨食之(代物,指蛇)(《捕蛇者说》)③操蛇之神闻之(代事,这件事)(《愚公移山》)④肉食者谋之(代事,这件事)(《曹刿论战》)“之”代人时,多指代第三人称,但是,有时“之”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我们”。
如:①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①主人处处款之(《于园》)2.“之”用作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
如: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曹刿论战》)(二)“之”用作助词,有四种情况:1.结构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
如: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③小大之狱。
(《曹刿论战》)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
如:何陋之有?(《陋室铭》)3.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4.“之”用作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5. “之”用作音节助词,用于凑足音节,无实意,不译。
如:久之,目似瞑。
(《狼》)(三)“之”用作动词。
译为:“去”、“往”、“到……去”。
如:至之市。
《郑人买履》练一练解释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1.辍耕之陇上()(《陈涉世家》)2.二世杀之()(《陈涉世家》)3属予作文以记之 ( )(《岳阳楼记》)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 )(《岳阳楼记》)5.怅恨久之()(《陈涉世家》)6.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二、复习“其”1.用作人称代词,代第三人称,译为“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实词整理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实词整理一、实词。
1. 通假字。
- “故患有所不辟也”中“辟”通“避”,躲避。
-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中“辩”通“辨”,辨别。
-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中“得”通“德”,感恩、感激;“与”通“欤”,语气词。
- “邹忌修八尺有余”中“有”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
- “必能裨补阙漏”中“阙”通“缺”,缺点。
2. 古今异义。
- 【等死】古义:同样是死。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今义:等待死亡。
- 【卒中往往语】古义:到处。
“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今义:常常。
- 【虽然】古义:即使这样。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 【长跪而谢之曰】古义:道歉。
“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今义:感谢。
- 【卑鄙】古义: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今义:品质恶劣。
- 【痛恨】古义:痛心、遗憾。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今义:深切地憎恨。
3. 一词多义。
- 【因为】“先帝不以臣卑鄙”。
- 【用来】“以光先帝遗德”。
- 【把】“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做、干】“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 【为了】“乡为身死而不受”。
- 【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 词类活用。
- 【大楚兴,陈胜王】“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 【尉果笞广】“笞”,名词用作动词,用鞭、杖或竹板打。
- 【天下苦秦久矣】“苦”,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苦。
- 【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
- 【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作动词,扩充。
- 【亲贤臣,远小人】“亲”“远”,形容词用作动词,亲近、疏远。
- 【攘除奸凶】“奸凶”,形容词用作名词,奸邪凶恶的人。
二、虚词。
1. 之。
- 【助词,的】“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宾语前置的标志】“何陋之有”(同样为补充例句)。
- 【代词,代指人、事、物等】“愿陛下亲之信之”。
中考语文必考十四个虚词

中考语文必考十四个虚词一、之1.附加在词或短语后边,表示它前边的词或短语是定语。
“之”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八语上册《爱莲说》) ②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八语上册《桃花源记》)2.附加在一个句子的主语或谓语之间,表示这个句子不独立成句:或者只作全句的一个成分——主语、宾语、状语,或者是复句的一个分句。
③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性深山巨谷中。
(八语下册《送东阳马生序》)④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七语上册《〈论语〉十则》)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八语上册《爱莲说》)⑥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九语上册《隆中对》)⑦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列子·愚公移山》)3.附加在主语和由“于、与”组成的介词短语之间,表示这个介词短语的主语连续,把停顿放在介词短语后边(有时用“也”字),“之”有突出这个介词短语的明显作用。
例如:⑧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
(韩愈《进学解》)——先生在为人处事方面,可说是完美无缺了。
4.附着在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副词的后边,凑一个音节,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⑨公将鼓之。
(九语下册《曹刿论战》)⑩“怅恨久之”。
(九语上册《陈涉世家》)。
(1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八语下册《岳阳楼记》)(12)是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成居者未之知也。
(八语下册《满井游记》)5.附加在前置宾语和动词谓语之间,表示宾语的前置。
(13)何陋之有。
(八语上册《陋室铭》)(14)是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成居者未之知也。
(八语下册《满井游记》)二、其作副词,表示语气。
位置有时在句首,有时在句中。
大体有三种情况:1.在疑问句或陈述句里,表示猜度、商议的语气,含有“大概、恐怕”一类的意思。
①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七语上册《〈论语〉十则》)2.在祈使句中,表示希望、劝勉的语气,含有“还是”或“该、可”一类的意思。
②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九语上册《唐雎不辱使命》)3.在反问句中,有强化反问语气的作用,在现代汉语中没有和它相当的词语。
中考常用文言文虚词整理

中考常用文言文虚词整理一、之(一)代词(1)作人称代词,能够代人,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
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论语 >十则》)(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可译作“它(它们)”。
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 <论语 >十则》)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不厌其烦。
(《 <论语 >十则》)④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狼》)(3)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如:太尉苟认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上枢密韩太尉书》)(二)助词1.构造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可以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③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④以君之力,曾不可以损魁父之丘。
(《愚公移山》)2.构造助词,放在主谓之间,撤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如:①医之好治不病认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②于偏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④日月之行,若出此中。
(《观沧海》)⑤予偏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如:①公将鼓之(《曹》)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 恨久之(《涉世家》)4.构助,是提早的志。
如:①何陋之有(《陋室》)②宋何罪之有(《公》)③菊之,陶后有。
(《》)5.构助,是定后置的志。
如:①居堂之高其民,江湖之其君。
(《岳阳楼》)②北黄河之奔腾。
(《上枢密太尉》)(三)作可“到”、“往”。
如:①吾欲之南海,何如(《学》)二、而主要作用,能够表示以下关系:l.并列关系,一般不,有可“又”。
如:①温故而知新,能够矣《()十》)②中峨冠而多髯者坡(《核舟》)③永州之野异蛇,黑而白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常见12个虚词集锦
一、以
1. 因为不以千里称也扶苏以数谏故此独以跛之故先帝不以臣卑鄙
2. 认为臣以王吏之攻宋也虽乘奔御风
3. 一致以塞忠谏之路也以伤先帝之明
4. 按照策之不以其道必以情必以信
5. 介词把、拿、用、凭(靠)、(用)来
6. 相当于“而且”遂许先帝以驱驰卷石底以出
二、焉
1. 代词父异焉复到舅家问焉
2. 疑问代词哪里且焉置土石
3. 兼词,于之、于此:不复出焉惧有伏焉故日月星辰移焉
故水潦尘埃归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 句末语气助词,不译
三、乃
1. 是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2. 竟然乃不知有汉
3. 才:去后乃至凡三往,乃去乃入据陈
4. 于是、就
四、虽
1. 虽然:虽有千里之能虽然,受地于先王
2. 即使
五、其
1. 语气词
(1)表反问其真无马耶
(2)表推测其真不知马也
(3)表强调安陵君其许寡人
2. 代词
(1)代人、事、物他(它、们)(的)
(2)指示代词:欲穷其林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
六、之
1. 动词:去、往、到
辍耕之垄上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2. 助词,,不译
(1)凑足音节:久之,目似瞑公将鼓之
(2)倒装句的标志:何陋之有马之千里者居庙堂之高
处江湖之远
(3)主谓之间,用在动词、形容词之前,不译
3. 助词,的
4. 代词:
(1)代人、事、物
(2)这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忠之属也为楚造云梯之械
七、于:介词,译为从、在、到、向、对、比
八、为
1. 动词,是:中轩敞者为舱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天下为公
2. 表被动,译成“被”: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3. 用在冠名前,译为“担任”
4. 与“焉”合用,表语气:夫子何命焉为
5. 因为:项为之强为之怡然称快
6. 介词:
(1)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
(2)给、替:为人谋而不忠乎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为楚造云梯之械
7. 为了:乡为身死而不受
8. 万能动词,译成相应的动词
九、而
1. 顺接,不译或译为“着、地”
(1)表并列
(2)表承接
(3)表修饰
2. 表转折,译为“但是、可是、却”
十、遂
1. 于是、就
2. 最终、终于:遂迷遂不可见
十一、因
1. 凭:未若柳絮因风起高祖因之已以成帝业
2. 于是、就
十二、故
1.句子开头,译为:所以
2.因为:是故谋闭而不兴
3.旧的、从前的、原来:温故而知新两狼之并驱如故
4.缘故、原因:公问其故
5.故意:广故说言欲亡
十三、则
1.就
2.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如果: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