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州古代音乐文化与地方高校课程建设的探索

合集下载

八声甘州的名词解释

八声甘州的名词解释

八声甘州的名词解释八声甘州是中国古代音律中的一个名词。

这个词常常被用来形容音律高雅动人的音乐或歌曲。

八声甘州起源于中国古代文化,它源自于诗经中的一篇名为《甘州》的诗。

在这篇诗中,诗人用了八个音调去描绘了一个忧愁而寂寥的画面,表达了他对乡愁的思念之情。

因此,八声甘州成为了一种代表着深情意境的音律。

八声甘州的名称并不是指这个音律有严格的八个音调,而是在这个音律中循环变化的音调总和为八个。

这八个音调是:宫、商、角、徵、羽、升、降、入。

每一个音调代表了不同的感情和氛围,通过它们的变化,可以表达出丰富的情感。

八声甘州的音调变化是根据中国古代音律理论中的五声学说来进行的,这五声即宫、商、角、徵、羽五个音调,八声甘州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展和演绎。

对于有音乐基础的人来说,八声甘州不仅仅是一个名词,而是一种能够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

它可以通过音调和旋律去表达情绪,让人们在聆听的过程中产生共鸣和共情。

不同的音调和变化组合成了不同的音乐曲目,每一首都有其独特的韵味和魅力。

八音甘州的音律变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它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情感。

在中国古代,八声甘州曾经被广泛应用于音乐和戏曲中。

许多传统音乐和剧目都运用了八声甘州的音律,使得音乐更加动听悦耳,戏曲更能表达出人物的情感世界。

八声甘州不仅仅是一种音律,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中国古代人们独特的审美追求和情感体验。

随着时代的演进,八声甘州的音律也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

不仅在传统音乐中有所体现,在电影配乐、广告音乐等领域也频繁出现。

八声甘州的音律给了这些作品独特的韵味,使得它们更接近人们的内心,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然而,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八声甘州可能只是一个不太熟悉的名词。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并了解这一古老而美妙的音律。

我们可以通过聆听八声甘州的音乐作品,去感受其中的情感和美感。

同时,也可以通过学习音乐理论,了解八声甘州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这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音乐欣赏经验,还可以培养我们的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音乐真题2017年上半年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音乐真题2017年上半年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音乐真题2017年上半年一、单项选择题1. 下图是舒伯特《鳟鱼五重奏》的演出照,图中的哪一件乐器不属于钢琴五重奏的常规编制?______A.小提琴B.中提琴C.大提琴D.低音提琴正确答案:D[解析] 钢琴五重奏是一架钢琴和四件其他乐器组成的室内乐重奏形式,这四种其他乐器通常为第一、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

图右侧为低音提琴,不属于钢琴五重奏的常规编制。

2. 下面谱例出自里姆斯基一科萨科夫的《舍赫拉查达》,其中两乐句之间的关系是______。

A.模进C.变奏D.重复正确答案:A[解析] 通过分析谱例可知,该谱例旋律的第二行是对第一行的上行五度模进。

模进是将歌曲的主题旋律或其他乐句的旋律再或它们的乐节、乐汇等做重复出现,每一次的高度都不相同。

B项模仿指的是相同的旋律(或具有主题意义的旋律声部)在不同声部中先后出现(完成相同旋律或加以变化),或再依次出现音乐材料的不同部分,便形成了前后呼应、层次分明的模仿关系;C项变奏是指在原旋律的基础上加上一些修饰或者围绕原旋律做一些变形,使乐曲具有更丰富的表现形式;D项重复是指把某一音乐材料(原型)原封不动地反复一次或多次。

3. 下面谱例表现的是布谷鸟欢快地飞过山林农田时的情景,适合此段音乐的速度标记是______。

A.AdagioB.LentorgoD.Allegro正确答案:D[解析] A项为柔板,每分钟56拍,速度较慢;B项为慢板,每分钟52拍,比柔板还要慢;C项为广板,每分钟46拍,速度最慢;D项为快板,每分钟132拍,速度比较欢快。

布谷鸟欢快地飞过山林农田的情景与快板节奏更符合。

4. 《阳关三叠》是我国古代的一首琴歌,其中“三叠”的意思是______。

A.有三段歌词B.有三件乐器C.有三个乐章D.变化重复三次正确答案:D[解析] 琴曲《阳关三叠》产生于唐代,是根据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创作而成的。

三叠指一个曲调变化反复叠唱三次。

八声甘州柳永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八声甘州柳永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八声甘州柳永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八声甘州柳永教案教学设计1八声甘州柳永教案教学设计第一部分:教学要求1. 学生能够理解该诗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

2. 学生能够理解该诗的主题和篇章结构。

3. 学生能够掌握该诗的词语和句式。

4. 学生能够阅读和欣赏该诗,并能够准确地诵读、抒情。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1. 课文导读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了解八声甘州诗的背景,让学生理解柳永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环境,也让学生熟悉了解唐诗宋词,了解文学的历史发展。

2. 词语学习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诗中难懂的词汇,让学生理解这些词汇在文化背景中的含义。

例如:“甘州”是指陇西地区;“鴈門”是指今天的山西运城。

3. 篇章结构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的结构,了解诗的主题和篇章结构,同时指导学生熟练掌握词语和意义。

让学生了解到该诗是描绘了柳永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离愁别绪,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抒情艺术特点。

4. 诵读和欣赏教师指导学生规范地诵读诗歌,熟悉每一句词语的情感表达,让学生通过朗读和欣赏诗歌,深刻地感受到诗歌中表达的思想和情感,表现出中国文人内心的情感疏导。

第三部分:教学过程1. 诗歌解读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该诗的阅读方法,如分析诗词的韵律和意蕴,让学生理解和领悟柳永的意境和情感。

2. 词语解析教师可以通过词语的解析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该诗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例如,让学生研究“下龙飞”、“马蹄声碎”、“谁怜”等词,了解它们隐含的含义。

3. 生动的讲解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故事或图片等方式来讲解本诗,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柳永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感。

4. 诗歌赏析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欣赏名家诵读或直接诵读,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诗歌的情感特点,并对古代文人抒情艺术特点有更深入的理解。

第四部分:教学方法1. 听讲和演示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讲解该诗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之后可以通过自己的演讲和解析,将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传达给学生。

2. 互动和讨论教师可以通过诗歌的讨论,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诗歌特点和表现情感的方式,甚至可以让学生讲解诗歌的主题和篇章结构。

高中音乐民歌文化传承中项目化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高中音乐民歌文化传承中项目化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高中音乐民歌文化传承中项目化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王婧羽
【期刊名称】《中华活页文选(高中版)》
【年(卷),期】2024()4
【摘要】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化以及围绕学生素养提升的教学要求不断践行,项目化学习这种长于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社会与情感能力的教学模式被广泛应用。

在高中音乐的教学中,有大量民歌、民乐以及戏曲等根植于民族文化的素材与作品,在学习这些内容后如何让学生在课堂外能够自主欣赏其他民族音乐并分析其风格形成的文化内因、如何推动学生实践,促进其深度学习与理解文化,达到综合素养提升等问题需要靠项目化学习来实现。

本文为项目化学习中教师自我定位、怎么参与、参与多少、怎么评价等问题提供现实参考,为教师在项目化学习中有效指导和完成教学提供策略。

【总页数】3页(P0215-0217)
【作者】王婧羽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第二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
【相关文献】
1.民族音乐文化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以山西民歌在高校音乐教育状况分析
2.如何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中融入地方性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左权民歌为例
3.广西民歌的特色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作用与民歌文化的传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唐代音乐教育相关问题

唐代音乐教育相关问题
推广唐代音乐风格
通过举办比赛、演出等活动,推广唐代音乐风格,促进其在现代社 会中的普及和应用。
加强唐代音乐教育的研究和交流
1 2
加强唐代音乐教育理论研究
对唐代音乐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深入研究,为 现代音乐教育提供借鉴和参考。
促进唐代音乐教育交流
加强国内外唐代音乐教育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共同推动唐代音乐教育的发展。
私学音乐教育目的
私学音乐教育的目的是满足学生的 个人兴趣和需求,同时也可以为社 会培养一些优秀的音乐人才。
02
唐代音乐教育内容与方法
音乐理论教育
乐理与曲式
唐代音乐教育注重乐理知识和曲 式结构的教授,培养学生理解和 创作音乐的能力。
律学与和声
唐代律学发达,音乐教育也涉及 律学知识和和声理论的教授,以 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知和创作 能力。
宫廷音乐教育内容
宫廷音乐教育以演奏技巧 和乐理知识为主,同时注 重礼仪和表演规范。
宫廷音乐教育目的
宫廷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为 宫廷演出提供高质量的音 乐表演,同时传承和发扬 宫廷音乐文化。
官学音乐教育
官学音乐教育机构
唐代官学中设有专门的音 乐课程,为学生提供音乐 教育。
官学音乐教育内容
官学音乐教育内容包括乐 理、演奏技巧、音乐欣赏 等方面,注重理论与实践 相结合。
质量。
促进音乐传播
唐代音乐教育的兴盛,促进了音 乐的传播与普及,使更多人能够
欣赏到优秀的音乐作品。
对教育体系的影响
完善教育体系
唐代音乐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一部分,丰富了教 育内容,完善了教育体系。
推动教育改革
唐代音乐教育的繁荣,推动了教育改革的深入进 行,使教育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论先秦音乐文化交流

论先秦音乐文化交流

论先秦音乐文化交流作者:葛恩专来源:《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20期摘要:音乐文化交流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

西周时期,周公制礼作乐,将我国古代雅乐制度确立,形成了森严的雅乐等级制度。

随着音乐交流的加剧,这种礼乐等级制度逐渐遭到破坏。

本文拟在论述音乐文化交流的基础上,从历史与民族交流的角度入手,阐述古代音乐文化交流对我国传统雅乐体系的破坏与影响。

关键词:中国音乐史古代音乐交流雅乐作者简介:葛恩专(1984—),男,山东日照人,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文献学。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0)-20-0120-01音乐文化交流是推动音乐发展与各民族之间融合的动力,没有交流,中国音乐的发展将变得非常迟缓。

在我国,音乐文化交流在远古时期就已出现。

一中国与境外的音乐交流,由来已久。

从最早的相关描述音乐交流的文献看,始于黄帝时期。

《吕氏春秋•古乐》载:“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

伶伦自大夏之西,乃之阮隃之阴,取竹于嶰溪之谷,以生空窍厚钧者,断两节间,其长三寸九分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吹曰‘舍少’。

次制十二筒,以之阮隃之下,听凤凰之鸣,以别十二律。

”[1]关于其中“大夏”的解释,历来学者多有不同见解。

中国音乐学家王光祈和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均认为,大夏指葱岭之西的一个古国,在今天的阿富汗北部一带。

冯文慈先生则认为:“所谓‘西戎之国’(大夏),虽在中原西北或西部,却仍然在中土之内,也绝不会跑到葱岭之西的地带。

”[2]从冯文慈的相关考证来看,图文并茂,说服力较强。

但不论是今天的阿富汗北部一带,还是现在的昆仑山一带,均属中国的西部地区。

东汉人高诱注释《吕氏春秋•古乐》时说,“大夏”是“西方之山”。

注释《吕氏春秋•本味》时也说,“大夏,泽名,或曰山名,在西北。

”[3]《白虎通义•礼乐》载:“南夷之乐曰兜,西夷之乐曰禁,北夷之乐曰昧,东夷之乐曰離。

浅谈我国古代音乐教育

浅谈我国古代音乐教育

浅谈我国古代音乐教育作者:李瑞娟来源:《科学大众·教师版》2019年第03期摘要:在中国音乐教育史上,其历史经验,无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无论是菁华,还是糟粕,作为一面历史的镜子,能成为我们今天的音乐教育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古代音乐教育中图分类号:J609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6-3315(2019)03-103-001中华民族的文化教育,不仅属于人类文明史上发达最早的民族文化教育,而且还具有世界文化史上最悠久的教育传统。

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4000年,称得上是悠悠文明古国,那么,对于有大约8000年可证的音乐历史而言,其音乐教育的历史传统,相对于文字的教育,则更为久远。

中国作为文明古国,素有“礼乐之邦”的美名而著称于世。

所谓“礼乐之邦”,就是重视包括音乐教育在内的文化教育,并以此为安邦立国必要举措的文明之邦。

其音乐教育传统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是一笔值得在批判继承中给予总结、并发扬其优良传统的宝贵文化遗产。

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历史之所以能经常成为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就在于它能够为我们提供各种值得借鉴的历史经验乃至教训。

在文化教育的历史研究中,追溯往古的目的,是为了事今、图今。

自本世纪以来,中国音乐文化在中国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发生了新的文化转型,尤其是与西方音乐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形成了新型的音乐教育体制。

在这种转变中,音乐教育领域产生的利弊得失已引起那些关心中国音乐教育,探索、选择新的发展方向,确立自身文化价值的音乐教育界志士的高度重视。

应当承认,近代以来,在与西方音乐文化的交流中,已形成了新型的音乐教育体制,但对传统音乐的重视是不够的。

而且在接受西方音乐教育体制的同时,对其中含有的弊端也缺乏必要的认识。

因此,进一步认识中华民族音乐教育的文化传统呼声日高,它的确是一种现实的需要。

根据现存的有限文物材料,我们已经能够判断,新石器时期早期就可能产生有最初的音乐教育行为。

音乐课程与教学论

音乐课程与教学论

音乐课程与教学论第1章音乐课程与教学的历史沿革第一节音乐课程的历史发展一、国外音乐课程的历史发展(一)古代音乐课程的产生与发展西方音乐课程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的古希腊时期。

当时,在斯巴达和雅典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体系中,产生了不同的课程:斯巴达教育的主要课程是围绕军事体育教育设置的,如赛跑、跳跃、掷铁饼、投标枪、角力等军事五项是最为重要的。

此外还有肉搏术、各种球类、作战游戏、骑马、游泳、使用武器等课程内容,都发展到了很高的阶段。

在奴隶制和商业贸易基础上形成的雅典教育,课程设置则充分体现了和谐教育的思想,其课程内容“七艺”并重,不仅包括了雅典智者派创立的文法、修辞、辩证法课程,还在各种学校里普遍开设了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等诸门课程,并有弦琴学校专门教授乐器的演奏。

音乐课程在此产生并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音乐课程之所以能在这一时期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与古希腊哲学家、音乐美学家对音乐价值的发现与肯定不无关系。

从毕达哥拉斯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很多古希腊的哲学家都对音乐的作用作了深刻的探究与阐述。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的统一,把杂多导致统一,把不协调导致协调。

”他们把音乐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即“表现勇敢尚武气质的粗犷、振奋精神的调式和表现温文尔雅气质特征的悦耳、柔和的调式。

由于这些曲调能够在人们心中产生它们所表达的情绪和心情,所以我们可以把音乐看做陶冶性情、慰藉精神痛苦的一种无法估价的手段。

借助音乐的帮助,粗鲁、急躁的性格能够变得温柔、稳重,而沮丧、郁闷的性格则能够训练得活泼、有活力”。

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里论述了音乐对人们的精神、意志的强有力的作用,他认为音乐的作用能渗透人的心灵,可以教育人们达到精神上的和谐并抚慰人们的情绪,音乐的各种调式都起着不同的伦理作用。

而亚里士多德进一步深化了柏拉图的思想,认为音乐不仅有“教育”作用,也有“净化”作用,提出学习音乐能够保持心理健康的观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传人 日本 的唐乐 曲 目, 朱 雀天皇承平年 间 ( 9 3 1
年一 9 3 7年 ) 日本乐 书《 倭名类 聚抄》 中就记录有唐乐 1 3 2
曲, 其 中, 在“ 平调” 曲 中就 有《 甘州 》 , 位列 “ 平 调 曲” 第
演奏《 甘 州》 曲的十三弦筝 , 其记 谱是将 十三个汉 字 对应 十三根 弦 ,十三根 弦弦名 由音高 至音 低依 次排 列
( 1 1 3 8 — 1 1 9 2 ) 于1 1 7 1 年 编撰 的《 仁智 要 录》 是一 部 收 录 中 国唐传 筝 曲 的谱集 。共 收 录有 2 0 0多首 筝 曲 , l 3种
都 是十三 弦筝 ,这 是唐俗乐筝的系统…一 ・ 一直传到 了日 本” 。 对十三弦筝的乐器及其十三弦筝乐 曲《 甘州》 的研究 , 从某种程度上说 , 对唐代甘州音乐的认识具有极为重要的 作用 。是否对其进行研究 、 研究的程度 、 研究的进展 、 研 究
合 。以研 促教 , 以教 普 研 。本 文 结合 甘 州 古代 音 乐文 化 的 挖 掘 与研 究 , 试 谈 对 我 校 特 色课 程 建设 的 一 些探 索和
认 识 。
关键词 : 甘 州 古代 音 乐文 化 河 西 学 院 地 方 高校 课 程 建 设
中 图分类 号 : J 6 0 — 0 5
臻 ‘ 器 套 薏
统 的理论分 析与探研 , 集我校力 量推动河 西走廊古代 音
弦的排 列顺序 也遵 守 由外 弦而至 内弦 的排 列法 则 。并 且定 弦 的对 应是“ 二” 与“ 七” , “ 三” 与“ 八” , “ 四” 与“ 九” , “ 五” 与“ 十” , “ 六” 与“ 斗” . , “ 七” 与“ 为” , “ 八” 与达五年 的详 细调查 ,其 中, 就 有对 筝 所作 的调查 , 记录《 甘州》 乐 曲的筝 是 为 十三 弦
为: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斗、 为、 巾。十 三
三, 这恰 和《 仁智 要录》 中将 《 甘州》 曲列在 平调 曲类 之下
相 一致 。可见史 料记 载与 客观音 乐历 史及 其 发展 的高 度符 合性 。 另外 . 日本 学者林谦 三先生 曾于 1 9 4 8年秋 天开始
的成果 。 均事关甘州古代音乐文化 的正确 和全 面认识 , 以 及构 建甘州 古代音乐 文化 的历史 面貌等方 面 的因素 。
调。 其中, 《 甘州》 位列卷第 六 “ 平调 曲” 之第六首 , 为 目前 保 存在 日本最 重要 的唐乐 之一 。据 笔者考证 , 其 音乐来
自于唐甘 州 大曲 。唐甘州 大 曲在所 载 四十六 首大 曲 的 《 教 坊记》 中, 排 名第七 , 足 见其在唐 时之兴盛 。①

的一 所 综 合 性 高校 。在 学校 院 系相 关课 程 的 开设 中 , 要 突 出地 方特 色 , 弘扬 地 方 文 化 , 进 以做 到 挖 掘 、 传承 、
保护 , 并 且 以 高校 的 力 量 做 到 、 做好 、 做 强甘州文化的研究 , 进 而 适 时 灵 活 的将 研 究 渗入 教 学 , 并 与 教 学相 结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0 0 8 — 3 3 5 9 ( 2 0 1 7 ) 0 8 — 0 1 2 5 — 0 3
甘州 古 代 音 乐 文 化 丰 富 ,如 由 日本 人 藤 原 师 长
筝, 是唐乐筝 的历史 面貌 。这在林谦 三 的《 东 亚乐器 考》
中也 能得 到证明 , 云: “ 日本 自古 以来 的筝 , 除少数外 , 全
甘k , l t l 古代 音乐文化 与地方高校课 程建设 的探 索
刘 文 荣 河 西学 院音 乐学 院
摘 要: 具 有 地 方 特 色文化 的课 程 建设 , 是 推 动 地 方 高校 特 色化 发 展 的 重 要 举 措 。 甘 州地 处 河 西走 廊 要 冲 , 是 古n
丝 绸之 路 ” 往 来 的 重要 通 道 , 甘 州 古代 音 乐 文 化 资 源极 为 丰 富 , 河西学院恰住居甘 州, 是 甘 州 乃 至 河 西走 廊 唯
G HB 0 2 2 0 ) 。
S h u P i n g 。 a n l 1 2 5
综合性 大学 , 我们亦 要有所 行动 。这对 我们 的高校 教育 带来 了思考和要 求 , 机 遇 就是挑 战 , 一 大 批拔 尖创 新 人
才. 或 能 出此 培 养 。 , 甘 州 古 代 音 乐 作 为 我 校 特 色 音 乐 课 程 还 可 将 有 关
具 体 而言 , 在教学 中 , 让 学生 初 步并逐 渐 充分认 识 甘州 古代音乐 文化 的历 史价值 , 培养 学生对历 史 图像 的 感 知与分 析能 力 以及 科 学研究 的创 新能 力 和 良好 的艺
术修 养与审美 能力 。
并 且将历 史悠 久的甘 州古 代音 乐文 化进 行深 入 系
甘 州 古 代 音 乐 与河西走廊 的 自然 、 历史 、 社会 、 宗教 、 民
族、 人 口等其他学科领域 文化 内容进行 融合 , 使 我校学生
; 轰 善 量 霎
能获得更 全面的有关甘州古代音 乐文化 的背景及主体 内 容。 使甘州古代音乐的研究与教学能在统一性与整体性 的 情况下进行 , 使学 生能得到 既见树木 又见森林 的学 习 。
每 两弦之 间 , 中夹 四弦。 令人怅 叹的是 , 《 甘 州》 的地属 在
甘州 , 可 乐器 实物与 乐 曲均 已不 见 , 但亦 感欣 慰 的是 至
基金 项 目: 2 0 1 5年度 甘 肃省教 育科 学十二五 规 划课 题 : “ 甘 州古代 音 乐文化 与地 方 高校 音 f t . 教 学研 究 ” ( G S [ 2 0 1 5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