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威的教育观及其在儿童早期教育中的意义_孔海燕
对杜威“儿童观”的认识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对杜威“儿童观”的认识及其对教学的启示作者:张喜阶伍双梅来源:《现代交际》2011年第07期[摘要]“儿童观”是杜威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
长时间以来,人们对其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见解。
有的对其持否定的态度,认为这种观点过于强调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从而降低了教师的重要作用。
而实际上,杜威强调的是:教育要尊重儿童的天性,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促进儿童的发展。
因此,他的这种观点对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儿童中心兴趣天性教学[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7-0146-01儿童观是人们对儿童持有的总的看法和态度,即我们怎么看待儿童,如何认识儿童。
这种观点将直接影响到教育者用怎样的方式影响和引导下一代,继而直接关系到儿童能否得到更全面、更协调的发展。
“现在,我们教育中将引起的改变是重心的转移。
这是一种变革,一种革命,是哥白尼在天文学中从地球中心转移到太阳中心一类的革命。
在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的一切措施要围绕着他们而组织起来。
”[1]这是杜威《学校与社会》一书中的一段话,这段话一直以来被视为是杜威挑战传统教育,提出“儿童中心论”的宣言书。
实际上,这种尊重儿童发展的观点,早在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里就有了。
他把儿童比作“上帝的种子”以及比金银珠宝还要珍贵的“无价之宝——上帝的灵魂”等。
在杜威看来,当时教育弊病的根源在于“学校的重心在儿童之外,在教师、在教科书以及在其他你所高兴的任何地方,惟独不在儿童自己的本能和活动之中。
”[2]为此,杜威提出了“儿童中心论”,强调儿童从书本记诵中解放出来,要求重视儿童的兴趣和给儿童自由,把儿童从传统教育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以儿童为中心,尊重儿童。
然而,杜威这种尊重儿童的观点并不被人们所赞同,甚至有部分人认为这种观点过于放纵学生,导致学生无法学到系统的知识,而时间又在他们慢慢的摸索中流逝了。
另一方面,这些人认为这种观点也在很大程度上摈弃了教师的重要作用。
杜威的教育思想及对教育的影响

杜威的教育思想及对教育的影响杜威的教育思想及对教育的影响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杜威的教育思想及对中国教育的影响一、引言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是现代西方教育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杜威教育思想不仅在美国享有权威,而且对世界各国的教育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杜威的教育思想不是完美的,有其合理的一面和谬误的一面。
但是,世界各国都认识到,他们国家在教育思想和教育实际方面受到了杜威的影响。
二、杜威的教育思想杜威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教学理论的核心思想:从做中学;以儿童为中心。
重视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强调教育的实用性、生活性,反对传统教育的形式主义、机械主义,杜威教育思想的突出特点是:以学生特别是以儿童的心理特征和本能为出发点,以使他们将来能够顺利融入社会从而成为合格公民为目的,教育不过是由此出发点而达到此目的的桥梁或渡船。
他说:“成人社会是教育的目的,儿童是教育的起点,学校是二者之间一条过渡的桥。
教育的目的,是要儿童走过这座桥到成人社会里去做一个有用的分子。
”杜威的“从做中学”的观点,实际上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
在一定程度上,它强调了实践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知识本来源自实践,而能力的培养更离不开实践锻炼。
对于缺少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实践经验的儿童来说,纯粹的理论知识是神秘而抽象的。
如果只采取课堂灌输的教法和死记硬背的学法,很难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有效的教学方法应是还原抽象理论知识于实践,使学生在亲身“做”的过程中具体生动地理解、掌握和创新知识。
他指出,这种教学只是从外面对儿童进行灌输,所用教材与教法与儿童本身的需要没有联系。
他批评这种教学是“三中心”教学,即仅仅以学习前人知识、课堂系统讲授和教师主导作用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而唯独不考虑真正的中心——“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
论杜威的教育观及其在儿童早期教育中的意义_孔海燕

具。他批评这种教学理论抹杀了儿童的潜在动力 在发展中的地位, 主张生长离不开社会环境。 他提 出:儿童成长有两个特性,即 “ 依赖性”和 “ 可塑 性” , 依赖性既包含儿童潜在发展的可能, 也意味 着对社会环境的依赖;可塑性乃是以从前经验的
(#) 结果为基础, 改变自己行为的力量。 它既有对环
第 $# 卷第 & 期 $""- 年 - 月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 0 社会科学版 1 2345678 39 :;76<36= >6?@A5B?CD 39 EAF;6383=D 0 :3F?78 :F?A6FAB 1
G38H $# , I3H & 248H $""-
论杜威的教育观及其在儿童早期教育中的意义
( 收稿日期 ) $""-."$."/
( 作者简介 ) 孔海燕 ( , 女, 山东曲阜人, 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山东理工大学大学英语教学部讲 !’-" — ) 师, 主要从事教育心理学和英语语言学研究。
!"#
经验成为儿童各方面发展和生长的载体。在有教 育意义的经验过程中, 儿童不仅仅获取了知识, 而 且形成了能力、 养成了品德。因此, 经验也就不只 是知识的积累,而是身心的全面生长和全面发 展。 虽然杜威 “ 相信一切真正的教育从经验中产 “ 生” , 但是他还指出: 并不是所有的经验就真正地 ” 经验和教育不能 具有或相同地起着教育作用。
一、 杜威关于教育本质的阐述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约翰・杜威在 他的《 民主主义与教育》 一书中阐述了什么是教育 以及教育的目的。关于什么是教育,他在书中写 道: “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改 造。” 关于教育的目的, 他认为 “ 教育无目的” 。 (!) “ “ 教育即生活” , 教育是生活的需要” , 生活 的更新通过经验的传递而实现。社会不仅通过传 递、 通过沟通继续生存, 而且简直可以说社会在传
浅谈杜威的主要教育理论

浅谈杜威的主要教育理论摘要:杜威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哲学家,一生从事教育活动与教育理论的研究工作,他依据美国教育的历史发展及其当时的背景提出了实用主义的教育理论,对美国及整个世界的现代教育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被美国人肯定为“创立美国教育学的首要人物”,谈到杜威的教学论,“从做中学”是其中心,可以说“从做中学”渗透了教学论的许多方面,下面我就谈谈杜威的主要教学理论。
关键字:实用主义、教育即生活、从做中学、现代教育价值一、杜威的主要教育著作1896年,杜威创办了“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在4岁至13岁的儿童中实验自己的教育主张,即进行课程、教材和教法的教育实验工作。
这个实验学校虽然仅存在8年,但却构成了杜威的全部教育理论的实验基础。
杜威一生写了许多哲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著作和论文,他的主要教育著作有:《我的教育信条》(1897)、《学校与社会》(1899)、《儿童与课程》(1902)、《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经验与教育》(1938)和《<教育资源的使用>一书的引言》(1952)。
具体来说,《我的教育信条》是杜威的早期著作,是他的教育思想的纲领性论述,《学校与社会》是杜威在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中对学生家长所作的报告,在其中,他第一次提出了“传统教育”的概念,并对传统教育的做法进行了批判。
《儿童与课程》是记述了杜威在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的实验结果,强调要把儿童现在的生活经验作为课程的中心。
《民主主义与教育》是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最系统和最集中的论述,杜威本人称之为他的教育哲学的最完全而又最详细的说明。
《经验与教育》是杜威为了应付其他教育思想流派的各种指责而在理论上作的辩解和论述。
《<教育资源的使用>一书的引言》则是杜威的最后一篇教育文章,回顾了他与进步教育运动的联系和对进步教育运动的希望。
二、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一)论教育本质从实用主义经验论和机能心理学出发,杜威批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并就教育本质提出了他的基本观点,"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
杜威的教育思想对当今幼儿教育的意义

杜威的教育思想对当今幼儿教育的意义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是美国教育学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在教育领域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他的教育思想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实践和体验,提倡教育与生活的融合。
他的教育理念对当今幼儿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对培养幼儿全面的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有着重要的启示。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杜威的教育思想对当今幼儿教育的意义。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杜威主张将学生作为教育的中心,认为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需求、兴趣和个性特点。
他反对传统的教师主导型教育,主张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
当今幼儿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杜威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为幼儿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在幼儿园的课堂上,教师应该关注每个孩子的需求,根据孩子的兴趣和能力,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促进幼儿全面的发展。
二、注重实践和体验杜威认为,学习应该是一个实践和体验的过程。
他主张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并通过实践和实验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这与幼儿的学习方式相契合。
幼儿天生具有探索和实验的天性,他们通过亲身经历来感知和认知世界。
因此,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应该创设丰富的实践和体验活动,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学到知识,并将其应用到生活中。
三、教育与生活的融合杜威认为,教育与生活应该紧密结合,教育应该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
他主张将学校教育与社区、家庭的生活联系起来,构建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环境。
在当今幼儿教育中,我们也应该将幼儿园中的学习活动与幼儿的日常生活融合起来。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幼儿园周边的环境资源,组织户外考察活动,让幼儿在实际生活中学习、实践和体验,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杜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他认为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够更好地发展个性和解决实际问题。
在当今充满信息的社会,幼儿需要具备主动探索学习的能力。
杜威“经验自然主义教育观”中幼儿劳动教育启蒙的意蕴与启示

杜威“经验自然主义教育观”中幼儿劳动教育启蒙的意蕴与启示杜威“经验自然主义教育观”中幼儿劳动教育启蒙的意蕴与启示一、引言幼儿教育是培养儿童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不仅对个体的生理、智力、情感、道德等方面有着重要影响,更重要的是对于孩子们未来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在幼儿教育中,劳动教育被越来越多地重视起来。
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教育观强调儿童对于环境的亲身参与和积极探究的作用,这种教育理念对于幼儿劳动教育的启蒙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启示。
本文将探讨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教育观在幼儿劳动教育中的意蕴与启示。
二、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教育观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教育观强调从幼儿自身经验和发展中构建知识和价值观念。
他认为,儿童需要通过亲身参与、实践和探索来获取知识和成长,教育者应该充分尊重儿童的自主性和发展需求。
他的教育观对于幼儿劳动教育的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幼儿劳动教育的意蕴1. 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劳动教育是培养孩子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教育观中,孩子们通过亲身参与劳动实践,不仅能够了解事物的本质和价值,更能够培养积极动手的能力。
劳动教育可以从小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观察力、思考力、创造力等。
2. 培养孩子的社会意识和合作精神劳动教育能够让孩子们体验到生产和劳动的过程,感受到劳动的辛苦和价值。
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孩子们可以学会分享、互助和团结。
在杜威的教育观中,他认为合作是社会和个体发展的基础,而劳动教育恰恰能够培养孩子们的社会意识和合作精神。
3.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杜威强调儿童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他认为教育者应该提供给孩子们自主学习的环境和机会,让他们可以自主选择和探索。
劳动教育可以为孩子们提供这样的机会和平台,让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自主选择和参与劳动活动,从而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四、幼儿劳动教育的启示1. 创造适宜的劳动环境和机会幼儿劳动教育需要为孩子们创造适宜的劳动环境和机会。
杜威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

杜威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09语教一班曹婷杰简介: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 美国早期机能主义心理学的重要代表。
是美国现代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
杜威在其一生中,除短期做中学教师外,大部分时间是在大学任教。
他还广泛地参加了学校以外的学术和社会活动,先后担任过美国心理学联合会会长、美国大学教授联合会第一任会长、人民座谈会主席、独立政治联盟全国主席等。
曾到达过日本、中国、土耳其、墨西哥和苏联等国,考察教育状况,宣传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1952年杜威在纽约去世。
其代表作有:《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学校与社会》(1899)、《我们怎样思维》(1910)、《明日之学校》(1915)、《经验与教育》(1938)等。
杜威的教育思想杜威认为,好的教学必须能唤起儿童的思维。
所谓思维,就是明智的学习方法,或者说,教学过程中明智的经验方法。
在他看来,如果没有思维,那就不可能产生有意义的经验。
因此,学校必须要提供可以引起思维的经验的情境。
作为一个思维过程,具体分成五个步骤,通称"思维五步",一是疑难的情境;二是确定疑难的所在;三是提出解决疑难的各种假设;四是对这些假设进行推断;五是验证或修改假设。
杜威指出,这五个步骤的顺序并不是固定的。
由"思维五步"出发,杜威认为,教学过程也相应地分成五个步骤,一是教师给儿童提供一个与现在的社会生活经验相联系的情境;二是使儿童有准备去应付在情境中产生的问题;三是便儿童产生对解决问题的思考和假设;四是儿童自己对解决问题的假设加以整理和排列;五是儿童通过应用来检验这些假设防。
这种教学过程在教育史上一般被称之为"教学五步"。
在杜威看来,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儿童可以学到创造知识以应付需求的方法。
但是,他也承认,这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一)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教育即生活: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让学校生活成为儿童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切合点。
浅论杜威“儿童兴趣观”及其教学意蕴

浅论杜威“儿童兴趣观”及其教学意蕴作者:陈银河程红艳来源:《北京教育·普教版》2017年第10期[摘要] 杜威认为,儿童兴趣来自于儿童自身,它具有自发性、生长性和统一性的特点。
为了使兴趣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更具体明显,可将兴趣分为身体活动的兴趣、使用工具活动的兴趣、理智的兴趣和社会的兴趣四种类型。
现有教育对儿童兴趣存在着片面的理解,即把儿童兴趣作为设计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对兴趣与努力认识上的偏颇和儿童兴趣的成人化。
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尊重兴趣的自发性,善于发现儿童的兴趣;注重兴趣的统一性,使兴趣与努力相结合;关注兴趣的生长性,注重引导儿童的兴趣显得十分重要。
[关键词] 儿童兴趣;杜威;教学“兴趣”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学习与工作等现实生活中,教师以及教育工作者对杜威的儿童兴趣观进行了比较全面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然而,当下对儿童兴趣内涵的理解仍然存在很多分歧,造成了对儿童兴趣的片面理解与误用。
所以,全面而准确地理解儿童兴趣的内涵及其教育意蕴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此,有必要重温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的兴趣理论,重建儿童兴趣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儿童兴趣的基本内涵儿童兴趣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兴趣的概念、特点和基本类型几个方面,具体内容如下。
1.兴趣的概念杜威对兴趣有着独特的认识与理解,他以生物本能论为基础,认为儿童的兴趣不是来自于外部的刺激,而是来自于儿童本身。
他从词源方面分析了兴趣的内涵,认为“兴趣这个词,含有居间的事物的意思,即把两个本来远离的东西联结起来的东西。
”[1]他在《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中提出:“真正的兴趣是自我通过行动与某一对象或观念融为一体的伴随物,因为必须有那个对象或观念维持自我主动的活动。
”[2]他所认为的兴趣主要有三层含义:“活动发展的全部状态”“预见的和希望得到的客观结果”以及“个人的情感倾向”。
[3]即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理解:(1)兴趣是各种社会活动参与的全部过程,如某人的兴趣是政治或新闻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 海 燕
( 山东理工大学 大学英语教学部, 山东 淄博 $%""&’ ) (摘 要) 杜威认为, 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生长, 教育即经验改造。 他强调教育目的寓于教育过程、 教育活动
之中, 主张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天性, 以儿童为核心。这一理论对儿童早期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 方面: 让儿童在生活中学习, 打破了传统教育囿于课堂和书本的教学方式; 让儿童在操作中学习, 从根本上转变 了传统教育单向的、 灌输性的教育模式; 让儿童学会 “ 终身学习 ” ,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适应社会需要; 让儿童快 乐学习, 尊重儿童生长规律, 关注儿童全面发展。 ( 关键词 ) 杜威;教育本质;教育目的;早期教育 ( 文献标识码 ) + ( 文章编号 ) !,-$.""&" ( $""- ) "&."!"#."# ( 中图分类号 ) *%!’
第 $# 卷第 & 期 $""- 年 - 月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 0 社会科学版 1 2345678 39 :;76<36= >6?@A5B?CD 39 EAF;6383=D 0 :3F?78 :F?A6FAB 1
G38H $# , I3H & 248H $""-
论杜威的教育观及其在儿童早期教育中的意义
( 收稿日期 ) $""-."$."/
( 作者简介 ) 孔海燕 ( , 女, 山东曲阜人, 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山东理工大学大学英语教学部讲 !’-" — ) 师, 主要从事教育心理学和英语语言学研究。
!"#
经验成为儿童各方面发展和生长的载体。在有教 育意义的经验过程中, 儿童不仅仅获取了知识, 而 且形成了能力、 养成了品德。因此, 经验也就不只 是知识的积累,而是身心的全面生长和全面发 展。 虽然杜威 “ 相信一切真正的教育从经验中产 “ 生” , 但是他还指出: 并不是所有的经验就真正地 ” 经验和教育不能 具有或相同地起着教育作用。
二、 杜威关于教育目的的阐述
“ 教育无目的” 是杜威在他的 《 民主主义与教 育》 一书中所提出的教育目的观。他指出: 教育即 生活、 生长和经验改造。生活、 生长和经验改造绝 非放任自流, 放任自流是断送教育。生活、 生长和 经验改造是循序渐进的积极发展过程,教育的目 的就存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这样的教育本质观, 决定了杜威的 “ 教育无目的” 的教育目的观。“ 教 育无目的”并不真正是指字面意义上的无目的。 因为他认为“ 既然实际上除了更多的生长, 没有别 的东西是和生长有关, 所以除了更多的教育, 没有 $’& ” 别的东西是教育所从属的 , 即生长的目的是更 多的生长,教育的目的是更多的教育 ( 因此教育 就是为了获得更多和更好的教育,在它自身以外 没有目的, 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也就是说, 教育 不应当有外界强加的终极目的,教育的目的应当 是寓于教育过程、 教育活动当中。“ 教育本身并无 目的, 只是人, 即家长和教师等才有目的。”
件。从人类经验的交流来看,教育是社会共同生 活的基础, 只有使教育和社会生活实践联系起来, 教育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杜威主张教育应当 是生活本身的一个过程而不是未来生活的准备, 要求学校把教育和儿童眼前的生活联系在一起, 教会儿童适应眼前的生活环境。也就是说教育离 不开生活, 教育是为了生活而存在的。 杜威发展了卢梭的天赋 “ 自然生长” 理论, 扩 充了生长的概念内涵,指出 “ 教育即生长” 。“ 生 长” ,不仅指体格方面,也指智力方面和道德方 面。他认为当时的教育无视个人价值和个性的发 展, 强调从外部来影响儿童, 按照成人的标准进行 塑造, 把儿童当作是被动的容器, 当作被加工的工
境的改造, 也包含对环境的适应, 是依照一个人的 生理和心理特征接受教育并得到发展,也就是个 性发展。 个性发展不是无目的的, 也不是在无政府 状态下进行的。也就是说要“ 保存儿童的天性, 但 是阻止他扰乱、 干蠢事和胡闹; 保存儿童的天性, 并且按照它指出的方向,用知识把儿童天性武装 起来” 。 (&) “ 教育即经验改造” , 经验包含一个主动因素 和一个被动的因素,这两个因素以特有的形式结 合着。 在主动方面, 经验就是尝试; 在被动方面, 经 (%) 验就是承受结果。 “ 教育即经验改造” 强调在教 育中要考虑儿童先天的能力以及已经习得的知 识、 经验。 杜威的“ 经验” 来自活动, 又回到活动, 并 由此而产生教育意义。杜威还丰富了经验概念的 内涵。 他认为经验既含有知的因素, 同时还包含着 经验主体的喜怒哀乐等因素。经验不仅仅是和认 识有关的事情, 情感的、 意志的等非理性因素也涵 盖其中。这样, 从经验中学就不仅仅是学习知识,
一、 杜威关于教育本质的阐述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约翰・杜威在 他的《 民主主义与教育》 一书中阐述了什么是教育 以及教育的目的。关于什么是教育,他在书中写 道: “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改 造。” 关于教育的目的, 他认为 “ 教育无目的” 。 (!) “ “ 教育即生活” , 教育是生活的需要” , 生活 的更新通过经验的传递而实现。社会不仅通过传 递、 通过沟通继续生存, 而且简直可以说社会在传
($) 递中、 在沟通中生存。 教育是社会继续存在的条
具。他批评这种教学理论抹杀了儿童的潜在动力 在发展中的地位, 主张生长离不开社会环境。 他提 出:儿童成长有两个特性,即 “ 依赖性”和 “ 可塑 性” , 依赖性既包含儿童潜在发展的可能, 也意味 着对社会环境的依赖;可塑性乃是以从前经验的
(#) 结果为基础, 改变自己行为的力量。 它既有对环
直接地等同起来,因为有些经验是不利于教育 的。杜威把经验的这一原则应用于教育,指出教 育者的主要责任在于:不仅要了解周围条件形成 实际经验的一般原理,而且也要认识到在实际上 周围哪些事物有利于引导经验的继续生长。最主 要的是他们应当知道怎样利用现有的自然和社会 环境,从中汲取一切有助于形成有价值经验的东 西。
$)&
三、 杜威的教育观在 儿童早期教育中的意义
杜威关于教育及教育目的的论述对幼儿的早 期教育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 四个方面。 ( 一) 让儿童在生活中学习, 打破了传统教育 囿于课堂和书本的教学方式 杜威认为 “ 教育即生活” , 教育就是儿童现在 !"#
个持续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持续不断的社会化的 过程,是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一个人的 生长和生活是不能间断的,那么学习也不能间 断。 也就是说, 人需要终身学习。 “ 终身学习是 $!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社会, 世纪的生存概念。 人们必须不断学习、 终身学习, 才能适应社会的变 革。一个人一辈子固定在一个工作岗位上已不可 能, 如果不继续学习, 他就会很快被抛出现代生产 以外。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还使人类更深刻地 认识到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的关系, 认识到人类自 身的发展和责任。人类要想不断发展、可持续发 展,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今天许多人不仅 是为谋生而学, 也是为提高生活质量而学习。“ 终 身学习”就是主张学习应该贯穿人一生的各个年 龄阶段, 而不是只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 但无疑儿 童青少年时期是最重要的一个时期。在这个时 期, 如果儿童能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那么 “ ” 他将终生受益。 俗话说: 习惯成自然。 习惯一旦 形成, 便成为一种潜意识行为, 在孩子的日常行为 中会自然流露出来。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 养成孩子的好习惯。例如,从小培养孩子爱读书 的习惯,结合孩子兴趣特点选择故事书,由浅入 深, 由短到长。每天都有固定的读书时间, 时间久 了,读书就会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一种习 惯。幼儿时期, 不在于孩子学会了多少东西, 更重 要的是看他有无学习的习惯。一旦养成了学习习 惯, 那么他长大以后, 甚至走出校门后, 也能自己 去获取知识不断充实自己。 ( 四) 让儿童快乐学习, 尊重儿童生长规律, 关 注儿童全面发展 杜威指出 “ 教育无目的” , 教育本身就是它的 目的,教育不应当有外界强加的终极目的。杜威 认为教育是经验的继续,是经验的不断改组和改 造。教育始终有一个当前的目的,那就是教育本 身。只要一个活动具有教育作用,它就达到了这 个目的。良好的目的有三个标准: 第一, 必须根据 受教育者特定个人的固有活动和需要,即它建立 在学生的活动和需要的基础上; 第二, 必须找到能 与受教育者的活动进行融合的方法; 第三, 教育者 必须警惕所谓一般的终极目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