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知识】民间草药--刘寄奴
中药刘寄奴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刘寄奴的功效与作用刘寄奴,又名刘寄奴散,是一种经典的中药方剂,由明代医学家刘完素所创制。
刘寄奴主要由香附、木香、槟榔、半夏、厚朴、陈皮、姜黄、大黄等多味中药组成,具有消食化滞、祛痰止咳、散结软坚等功效。
刘寄奴具有以下主要功效与作用:1.消食化滞:刘寄奴有较强的消食作用,可舒肝健脾、燥湿化滞,改善胃肠不适症状。
它能够促进胃肠蠕动,增加胃肠道的蠕动频率和幅度,促使食物顺利通过消化道,缓解消化不良、胃胀、食欲不振等症状。
2.祛痰止咳:刘寄奴具有祛痰作用,对于湿痰阻肺、咳嗽痰多的症状有一定的缓解效果。
它能够温通肺气,疏通气道,改善痰湿堵塞引起的咳嗽、咳痰、胸闷等不适症状。
3.散结软坚:刘寄奴能够活血化瘀、软坚散结,具有一定的消肿作用。
它可以改善肠道壁的血液循环,促进淤血的排出,减轻结节、肿块引起的不适感。
适用于痔疮、胸腹肿块等症状。
4.舒肝解郁:刘寄奴有舒肝解郁、安神定志的作用。
它能够疏肝解郁,缓解因气滞血瘀而引起的胸闷、烦躁、易怒等情绪问题。
同时,刘寄奴还具有一定的镇静安神作用,适用于神经衰弱所致的失眠、健忘等症状。
此外,刘寄奴还有一些辅助功效与作用:5.抗菌消炎:刘寄奴中的姜黄、大黄等中药成分具有一定的抗菌消炎作用,可帮助减轻炎症反应,并有效预防和控制细菌感染。
6.改善血液循环:刘寄奴能够活血化瘀、舒筋活络,改善血液循环,适用于一些因血液循环不畅引起的症状,如月经不调、痛经等。
7.抗肿瘤:个别研究发现,刘寄奴中的一些成分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有助于辅助治疗一些肿瘤性疾病。
需要注意的是,刘寄奴适用于脾胃虚弱、痰湿阻滞、气滞血瘀等症状,对于热邪壅盛、虚寒寒湿、体质虚弱等情况不宜使用。
此外,使用刘寄奴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尤其是对于孕妇、儿童和老年人,需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刘寄奴的作用与功效

刘寄奴的作用与功效刘寄奴是一种中草药,其学名为Hedyotis diffusa。
在中医中被广泛应用,并被证实有许多药理作用和功效。
本文将介绍刘寄奴的起源、性味、功效、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等方面的内容。
一、刘寄奴的起源与性味刘寄奴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主要生长在我国南部和中部地区。
它的学名为Hedyotis diffusa,属于茜草科植物。
刘寄奴的形态特征为直立或亚匍匐草本,高度可达60厘米。
茎呈四棱形,质地柔软。
叶子对生,椭圆形或倒卵形,有长柄。
花小,淡黄色。
果实为椭圆形蒴果。
刘寄奴的性味为微苦、微寒。
主要功效包括清热、解毒、消肿、活血、止血、利尿等。
二、刘寄奴的功效与作用1. 清热解毒刘寄奴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特别适用于热毒引起的症状。
它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可用于治疗热性病症如口腔溃疡、咽喉肿痛、牙龈炎等。
刘寄奴还可用于治疗外伤感染、湿疹、疮疖等疾病。
2. 活血止血刘寄奴具有活血止血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各种出血症状。
它能活血化瘀、止血消肿,可用于治疗崩漏、血尿、便血、痛经等症状。
3. 利水通淋刘寄奴具有利尿作用,可用于治疗水肿、尿路感染等症状。
它能促进尿液排出,增加尿量,从而起到利水通淋的效果。
4. 抗肿瘤刘寄奴具有抗肿瘤的作用,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研究表明,刘寄奴中含有一种称为皂苷的活性成分,具有抗肿瘤作用。
对于白血病、肺癌、胃癌等恶性肿瘤的治疗,刘寄奴有一定的功效。
5. 抗氧化刘寄奴中含有丰富的花青素和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强大的抗氧化功效。
它可以中和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对机体的损伤,延缓衰老过程,保护心血管系统的健康。
三、刘寄奴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1. 制剂和用法刘寄奴可以制成药片、片剂、注射液等剂型供人们使用。
一般来说,每次口服刘寄奴的剂量为10-15克,可以分2-3次服用。
如果使用刘寄奴注射液,剂量则应由医生根据病情具体决定。
2. 注意事项(1)刘寄奴属于寒凉药物,体质寒凉、脾胃虚寒者慎用。
中国历史上唯一用皇帝的名字来命名的中草药……刘寄奴的故事

中国历史上唯一用皇帝的名字来命名的中草药……刘寄奴的故
事
中国历史上唯一用皇帝的名字来命名的中草药……刘寄奴的故事
关于刘寄奴这味中药的名称有一段传说故事。
相传南北朝时期的宋武帝刘裕(小字寄奴)称帝前,曾率兵出征新洲,敌军主力被消灭后,其残余人马逃奔山林。
刘裕带兵追剿,被一条横卧路上的巨蛇挡住去路,刘张弓搭箭射中巨蛇,蛇负伤而逃。
第二天,刘裕带兵到林中继续搜查敌军残余,忽闻有人悄悄细语和杵臼之声,便派兵士前去查看。
兵士循声走去,只见数名青衣童子正在捣药,兵士正欲举刀杀之,众童子伏地哀求说:“我等并非敌兵,只因昨日刘将军射中我主,我主疼痛难忍,故命我等捣药治伤。
”兵士们将此回禀刘裕。
刘裕甚诧异,近前去看,众童子不见了,只见地上有草药数束,遂命兵士将草药带回。
依青衣童子所述,将这种草药试敷金疮,甚是灵验,便在军中推广使用。
那时,兵士们不知道这种草药叫什么名字,大家认为是刘将军射蛇得药,便以刘裕的字命名“刘寄奴”。
刘寄奴又名六月雪,为菊科植物奇蒿的全草。
野生于山坡、树林下。
主产于江苏、浙江、江西等地。
采集加工时间:8月开花时,连根拔起,晒干,供药用。
刘寄奴味苦,性温,归心、脾经。
功效与主治:破血通经,敛疮消肿。
治胸腹胀痛、产后血瘀、跌打损伤、金疮出血、痈毒等。
刘寄奴的功效与作用

刘寄奴的功效与作用
刘寄奴是一种中药材,其学名为Rhizoma et Radix Liriopes,
属于百合科植物。
刘寄奴常用于中医药中作为药材使用,具有多种功效与作用。
1. 健脾益胃:刘寄奴具有益气健脾的功效,可增强脾胃消化功能,改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
2. 润肺止咳:刘寄奴具有润肺止咳的作用,适用于慢性咳嗽、咳痰、气短、虚弱等症状。
3. 滋阴养颜:刘寄奴含有丰富的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具有滋养肌肤、养颜美容的作用。
4. 清热解毒:刘寄奴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可用于治疗热毒、疮痈溃烂等症状。
5. 补肾壮阳:刘寄奴具有补肾壮阳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肾虚所致的阳痿、早泄等男性性功能障碍。
6. 舒筋活血:刘寄奴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具有舒筋活血的作用,可用于治疗风湿痹痛、关节炎等疾病。
7. 降血脂:刘寄奴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可调节脂肪代谢,降低血脂,对高脂血症、高胆固醇等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除了上述的主要功效与作用外,刘寄奴还具有抗炎、抗氧化、
抗肿瘤等作用。
此外,刘寄奴还是一种药食两用的食品药材,在一些地区还被用于制作各种美食,如刘寄奴炖乳鸽、刘寄奴红枣糖水等。
需要注意的是,刘寄奴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适用于特定的病症和体质。
在使用刘寄奴时应按照医生的建议合理用药,并注意可能的副作用和禁忌。
总之,刘寄奴是一种具有多种功效与作用的中药材,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它可以起到健脾益胃、润肺止咳、滋阴养颜、清热解毒、补肾壮阳、舒筋活血、降血脂等作用,是一种重要的中药资源。
『趣闻中药』治疗跌打损伤的“皇帝药”—刘寄奴

『趣闻中药』治疗跌打损伤的“皇帝药”—刘寄奴刘寄奴是谁?刘寄奴乃是南北朝时期宋朝的开国皇帝刘裕。
刘裕生于公元363年,死于422年,字德舆,小名寄奴,为南北朝时期宋朝的建立者,史称宋武帝。
刘裕的祖上是彭城人(今江苏省徐州市),后迁居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
据《宋书·武帝本纪》记载,刘裕是汉高祖刘邦之弟楚元王刘交的后代。
刘裕早年嗜赌成性,一事无成,后来当了冠军将军孙无终的司马。
从隆安三年(399年)第一次参加军事行动算起,到义熙十三年(417年)灭亡后秦,刘裕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对内平息战乱,先后击败了孙恩、卢循的海上起义,消灭了桓玄、刘毅等军事集团;对外致力于北伐,取巴蜀、伐南燕、灭后秦,从一名普通的军人成长为名垂青史的军事统帅,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刘裕不仅善于战略决策和战役指挥,还善于战术革新;不仅善于指挥步兵、水军作战,还善于指挥诸兵种协同作战。
其中,在击败北魏精骑中运用的“却月阵”,就是刘裕指挥诸兵种协同作战的典型战例,为后人所津津乐道。
北魏军事谋略家崔浩称他:“奋起寒微,不阶尺土,讨灭桓玄,兴复晋室,北禽慕容超,南枭卢循,所向无前,非其才之过人,安能如是乎!”宋代文豪辛弃疾也曾写下“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样豪迈的词句,赞扬他功绩。
而刘寄奴这一名字也因此让许多人听之敬畏。
让人不可思义的是,有一种中草药竟然就是用这位皇帝的小名——“刘寄奴”命名的。
草药刘寄奴,别名化食丹,性味苦、温;归心、脾经;功用:1.破血通经,散瘀止痛:适用于血滞经闭,产后瘀阻腹痛,跌打损伤、瘀血肿痛以及创伤出血。
2.消食化积:适用于食积不化,脘腹胀痛。
刘寄奴本来是宋武帝刘裕的小名,为什么又成了一味中药名呢?原来,传说刘裕小时上山砍柴,见到一条巨蛇,急忙拉弓搭箭,射中蛇首。
大蛇负伤逃窜。
第二天刘裕又上山,隐隐约约听见从远处传来捶捣之声,寻声而去,但见草丛中有几个青衣童子在捣药。
刘裕上前问道:“你们在这里为谁捣药?”童子回答:“我王昨天被寄奴射伤,故遣我们来采药捣烂,以便敷在患处疗伤。
刘寄奴的介绍_刘寄奴的功效作用

刘寄奴的介绍_刘寄奴的功效作用刘寄奴为菊科植物奇蒿的全草,主产江苏、浙江、江西等地。
它具有疗伤止血,破血通经,消食化积,醒脾开胃的功效。
什么是刘寄奴?刘寄奴的功效作用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整理刘寄奴的资料,欢迎阅读。
刘寄奴的介绍刘寄奴为菊科植物奇蒿的全草,主产江苏、浙江、江西等地。
它具有疗伤止血,破血通经,消食化积,醒脾开胃的功效。
它可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牙痛,慢性气管炎,口腔炎,咽喉炎,扁桃体炎,肾炎,疟疾;外用治眼结膜炎,中耳炎,疮疡,湿疹,外伤出血。
基本信息【拼音名】Liú Jì Nú【英文名】Diverse Wormwood Herb【拉丁名】Herba Artemisiae Anomalae[1]【别名】金寄奴(《日华子本草》),乌藤菜(《通志》),六月雪、九里光(《药材资料汇编》),白花尾、炭包包、千粒米、斑枣子、细白花草、九牛草(《湖南药物志》),苦连婆(《闽东本草》)。
【来源】为菊科植物奇蒿的全草。
[1]【采集】于8月开花时,连根拔起,晒干,除去根及泥土,打成捆。
【化学成分】含挥发油0.025%,油显黄色。
【性味】苦,温。
【归经】入心、脾经。
【功用主治】破血通经,敛疮消肿。
治经闭症瘕,胸腹胀痛,产后血瘀,跌打损伤,金疮出血,痈毒焮肿。
[1]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植株有香气。
主根稍明显,侧根多;根状茎短,常具匍匐茎,并有营养枝。
茎单生或少数,高50-100厘米,具纵棱,中上部分枝,枝长5-6(-8)厘米,斜向上贴向茎部;茎、枝初时微有短刘寄奴刘寄奴(4张)柔毛,后脱落无刘寄奴刘寄奴毛。
叶纸质,上面浓绿色,近无毛,被白色腺点及小凹点,干后常成黑色,背面除叶脉外密被灰白色绵毛;基生叶与茎下部叶卵形或宽卵形,一至二回羽状全裂,具柄,花期叶均萎谢;中部叶卵形或宽卵形,长4-10(-13)厘米,宽3-8厘米,一(至二)回羽状全裂,每侧有裂片3-4枚,裂片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稀线形,长3-5厘米,宽3-5毫米,先端锐尖,不分裂或偶有数枚浅裂齿,边反卷,叶柄短或近无柄;上部叶5-3全裂或深裂;苞片叶不分裂,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
中药来源-刘寄奴全文

第二天上午,刘寄奴又来到原来的河边割芦苇,割着 割着,忽然听见附近有"咚咚"的捣臼声。刘寄奴感到奇怪, 便放下镰刀,侧耳细听后,循声找去。原来,在柳树林里, 有几个身穿青布衣裤的童子正在捣着一种不知名的野草。
处方用名 刘寄奴、寄奴 性味归经 苦、温。归心、肝、脾经 功效应用
1散瘀止痛,疗伤止痛——跌打损伤,肿痛出血 2破血通经——血瘀经闭,产后瘀滞腹痛 3消食化积——食积腹痛,赤白痢疾 用法用量 煎服,3-10g
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亦可鲜品捣烂外 敷
刘寄奴原是宋高祖刘裕的小名,相传,刘 寄奴幼年时家境十分贫穷,全家靠割卖柴禾度 日。
"你们捣这些野草干什么?"刘寄奴走上前去问道。 "我家主人昨天被一个名叫刘寄奴的用箭射伤了,这些 野草是一种药材,捣碎了好给主人治伤。"其中一个童子回 答。 刘寄奴一听,大吃一惊,但表面上不动声色。又问:"你 家主人为何不报一箭之仇,去杀掉刘寄奴呢?"
"我家主人说了,刘寄奴是真命天子,将来要 做皇帝的,不许我们杀掉他!"刘寄奴听了一阵高兴, 情不自禁地说:"我就是刘寄奴!"这童子一听,一阵 惊慌,丢下捣碎的草药逃跑了。
刘寄奴把这些捣碎的草药检起来拿回家,每 逢遇到金疮患者,就给他敷用,一敷伤口就好了。 于是,人们就把这种草药称为" 窥 豹 , 领 略 一 下 杏 林 的 风 采
丰 富 。 在 这 里 , 让 我 们 撷 取 几 朵 药 苑
医 药 文 化 源 远 流 长 , 中 药 宝 库 蕴 藏 极
刘寄奴的功能主治

刘寄奴的功能主治
功能
刘寄奴是一种中草药,具有多种功能和主治。
1.缓解疲劳:刘寄奴具有清热解毒、滋补养颜的效果,可以帮助人们缓
解疲劳,恢复活力。
2.调节气血:刘寄奴能够有效调节人体的气血,促进气血循环,增强人
体免疫力。
3.改善睡眠:刘寄奴含有一些具有镇静作用的成分,可缓解焦虑和紧张
情绪,帮助人们改善睡眠质量。
4.减轻消化不良:刘寄奴具有消炎、消肿的作用,可以帮助改善胃口,
缓解消化不良和胃痛等问题。
5.促进肠道蠕动:刘寄奴含有一些有益于肠道健康的成分,能够促进肠
道蠕动,缓解便秘问题。
6.抗氧化:刘寄奴富含多种维生素和抗氧化物质,可以帮助人们保护细
胞免受自由基伤害,延缓衰老过程。
主治
1.强身健体:刘寄奴具有滋补作用,可帮助人们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预防感冒和其他疾病的发生。
2.解毒清热:刘寄奴具有解毒清热的功效,可以帮助人们清除体内的毒
素,改善皮肤问题,使皮肤更加健康。
3.调理月经:刘寄奴对调理月经有一定的作用,可以帮助缓解月经不调、
经痛等问题,提高女性的生活质量。
4.减肥瘦身:刘寄奴具有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可以帮助人们减少脂肪
的积累,达到减肥瘦身的效果。
5.改善睡眠:刘寄奴含有一些具有安神作用的成分,可以帮助人们缓解
焦虑和紧张情绪,改善睡眠质量。
6.缓解便秘:刘寄奴富含膳食纤维,可以增加肠道蠕动,帮助人们缓解
便秘问题。
总之,刘寄奴作为一种中草药,具有多种功能和主治,适用于各种不同的人群。
但是请注意,在使用刘寄奴之前,建议先咨询医生或中医师的建议,以确保安全有效的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知识】民间草药--刘寄奴《南史》记载,南北朝时期的宋武帝刘裕,字寄奴,原为东晋大将,在他称帝前,有一次率兵出征新洲,敌军主力被消灭后,其残余人马逃奔山林。
刘裕在带兵追剿中,被一条横卧路上的巨蛇挡住。
刘裕弯弓搭箭命中巨蛇,巨蛇负伤而逃。
第二天,刘裕带兵到林中继续搜查敌军残余。
忽闻山林深处有杵臼之声,便派士兵前去查看。
士兵循声寻去,只见几名青衣童子正在捣药。
士兵正欲举刀杀之,众童子伏地哀救说:“只因昨日刘将军箭中我主,我主疼痛难忍,命我等捣药敷伤。
”士兵们将此情回禀刘裕,刘裕甚觉诧异,乃前往察看,发现青衣童子不见了,只见地上有草药数束,遂命士兵将草药带回试敷金疮,甚是灵验,于是在军中推广使用。
那时,不知这种草药叫什么名字,大家认为是刘裕将军射蛇得药,便以刘裕的字命名“刘寄奴”。
刘寄奴【异名】金寄奴(《日华子本草》),乌藤菜(《通志》),六月雪、九里光(《药材资料汇编》),白花尾、炭包包、千粒米、斑枣子、细白花草、九牛草(《湖南药物志》),苦连婆(《闽东本草》)。
为菊科植物奇蒿的全草。
生态环境:野生于山坡、树林下。
分布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云南、四川、贵州、福建、广西、广东等地。
于8月开花时,连根拔起,晒干,除去根及泥土,打成捆。
刘寄奴为菊科植物奇蒿的全草,具有疗伤止血,破血通经,消食化积,醒脾开胃的功效。
可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牙痛,慢性气管炎,口腔炎,咽喉炎,扁桃体炎,肾炎,疟疾;外用治眼结膜炎,中耳炎,疮疡,湿疹,外伤出血。
奇蒿,多年生直立草本,高60~100厘米。
茎有明显纵肋,被细毛。
叶互生;长椭圆形或披针形,长6~9厘米,宽2~4厘米,先端渐尖,基部狭窄成短柄,边缘具锐尖锯齿,上面绿色,下面灰绿色,有蛛丝毛,中脉显著;上部叶小,披针形,长约1.5厘米;下部叶花后凋落。
头状花序,钟状,长约3毫米,密集成穗状圆锥花丛;总苞片4轮,淡黄色,无毛,覆瓦状排列;外层花雌性,管状,雌蕊1;中央花两性,管状,先端5裂,雄蕊5,聚药,花药先端有三角状附属物,基部有尾,雌蕊1,柱头2裂,呈画笔状。
瘦果矩圆形。
花期7~9月。
果期8~10月。
1、出自《唐本草》:刘寄奴,生江南,茎似艾蒿,长三、四尺,叶似兰草尖长,子似稗而细,一茎上有数穗,叶互生。
2、《蜀本草》:《图经》云,(刘寄奴)叶似菊,高四、五尺,花白实黄白、作穗,蒿之类也。
今出越州,夏收苗,日干之。
3、《本草图经》:刘寄奴草,生江南,今河中府、孟州、汉中亦有之。
春生苗,茎似艾蒿,上有四棱,高三、二尺己来,叶青似柳。
四月开碎小黄白花,形如瓦松。
七月结实似黍而细,一茎上。
药材干燥的带花全草,枝茎长60~90厘米,通常已弯折,直径2~4毫米,表面棕黄色至棕褐色,常被白色毛茸,茎质坚而硬,折断面呈纤维状,黄白色,中央白色而疏松。
叶互生,通常干枯皱缩或脱落,表面暗绿色,背面灰绿色,密被白毛,质脆易破碎或脱落,枝梢带花穗,枯黄色。
气芳香,味淡。
以叶绿、花穗黄而多、无霉斑及杂质者为佳。
商品刘寄奴,各地所用品种很不一致。
唯上述一种与《本草》所载近似,但仅在江苏、上海、浙江、江西、福建等地使用,习称"南刘寄奴"。
另一种"北刘寄奴",系玄参科植物阴行草的带果全草,主产河北、山东、河南、吉林、黑龙江等地。
虽与《本草》所载者不同,但亦有较长的使用历史。
此外,四川所用的刘寄奴为菊科植物狭叶艾的全草,又名红陈艾、芦蒿。
其特征:茎呈红紫色,叶通常3~4深裂,裂片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上部叶片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
头状花序直立,成穗状圆锥花丛;苞片略被白色细柔毛。
刘寄奴性味:苦,温。
①《唐本草》:"味苦,温。
"②《日华子本草》:"无毒。
"归经:入心、脾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肺二经。
"②《本草新编》:"入心、脾、膀胱经。
"③《本草再新》:"入肝、肾二经。
"功用主治:破血通经,敛疮消肿。
治经闭症瘕,胸腹胀痛,产后血瘀,跌打损伤,金疮出血,痈毒焮肿。
①《唐本草》:"主破血,下胀。
"②《日华子本草》:"治心腹痛,下气水胀、血气,通妇人经脉症结,止霍乱水泻。
"③《开宝本草》:"疗金疮,止血为要药;产后余疾,下血、止痛。
"④《本草蒙筌》:"消焮肿痈毒,灭汤火热疼。
"⑤《纲目》:"小儿尿血,新者研末服。
"⑥《本草求原》:"治心气痛,疳疮出血。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散剂。
外用:捣敷或研末撒。
宜忌:气血虚弱,脾虚作泄者忌服。
①《卫生易简方》:"不可过多,令人吐利。
"②《本草经疏》:"病人气血虚,脾胃弱,易作泄者勿服。
"常用选方①治血气胀满:刘寄奴穗实为末。
每服15克,煎酒服。
(《卫生易简方》)②治产后恶露不尽,脐腹疞痛,壮热憎寒。
咽干烦渴:刘寄奴、知母(焙)各50克,当归(切,焙)、鬼箭羽各100克,桃仁(去皮、尖、双仁,炒)75克。
上五味粗捣筛。
每服20克,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渣,温服,空心食前。
(《圣济总录》刘寄奴汤)③治产后百病血运:刘寄奴、甘草。
上二味等分,锉如麻豆大。
每服25克,先以水二盏,入药煎至一盏,再入酒一盏,再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圣济总录》刘寄奴汤)[1] ④治被打伤破,腹中有瘀血:刘寄奴、延胡索、骨碎补各50克。
上三味细切,以水二升,煎取七合,复内酒及小便各一合,热温顿服。
(《千金方》)⑤敛金疮口,止疼痛:刘寄奴一味为末,掺金疮口,裹。
(《本事方》刘寄奴散)⑥治风入疮口肿痛:刘寄奴为末,掺之。
(《圣惠方》)⑦治汤火疮:刘寄奴为末,先以糯米浆,用鸡翎扫伤著处,后掺药末在上,并不痛,亦无痕。
大凡伤著,急用盐末掺之,护肉不坏,然后药敷之。
(《本事方》)⑧治赤白下痢:刘寄奴、乌梅、白姜等分。
水煎服,赤加梅,白加姜。
(《如宜方》)⑨治霍乱成痢:刘寄奴草煎汁饮。
(《圣济总录》)⑩治大小便血:刘寄奴为末,茶调,空心服10克。
(《濒湖集简方》)⑾(《江西民间草药》)治毒蛇咬伤:刘寄奴15,天胡妥30,青木香15。
水、酒煎服。
方中刘寄奴清热解毒,活血消肿,为君药。
⑿(《福建民间草药》)治跌打损伤:刘寄奴15-24g,酌加黄酒或酒、水各半,炖1小时,温服日2次。
方中刘寄奴清热解毒,活血消肿,为君药。
⒀(《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治小儿惊风,疳积泻:刘寄奴30g。
水煎服;疳积泻,加鸡肝煎服。
方中刘寄奴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活血消肿,为君药。
众所周知,刘寄奴本来是宋武帝刘裕的小名,可为什么又成了一味中药名呢?原来传说刘寄奴小时上山砍柴,见一巨蛇,急忙拉弓搭箭,射中蛇首,大蛇负伤逃窜。
第二天他又上山,却隐隐约约从远处传来一阵阵捣药声,即随声寻去,只见草丛中有几个青衣童子捣药,便上前问道:“你们在这里为谁捣药?治什么病呢?”童子说:“我王被寄奴射伤,故遣我们来采药,捣烂敷在患处就好了。
”寄奴一听,便大吼到:“我就是刘寄奴,专来捉拿你们。
”童子吓得弃药逃跑,寄奴便将其草药和臼内捣成的药浆一并拿回,用此药给人治疗,颇有奇效。
后来,刘寄奴领兵打仗,凡遇到枪箭所伤之处,便把此药捣碎,敷在伤口,很快愈合,甚为灵验。
但士兵们都不知道叫什么药,只知是刘寄奴射蛇得来的神仙药草,所以就把它叫“刘寄奴”。
这是历史上唯一用皇帝的名字命名的中草药,一直流传。
1.对肝脏的作用:阴行草(即北刘寄奴)浓缩煎液可使醋酸棉酚引起的大鼠高血清谷丙转氨酶(SGPT)明显下降;对麻醉犬和大鼠有明显利胆作用.刘寄奴总生物碱和总黄酮均能防治醋酸棉酚肝损害引起的大鼠高SGPT,是刘寄奴煎剂防治棉酚肝损害的有效成分.2.抗菌作用:阴行草对宋内痢疾杆菌、志贺痢疾杆菌有杀菌作用,对福氏痢疾杆菌、鲍氏痢疾杆菌、大肠杆菌及变形杆菌有抑菌作用.1、气血虚弱,脾虚作泄者忌服。
2、《卫生易简方》:不可过多,令人吐利。
3、《本草经疏》:病人气血虚,脾胃弱,易作泄者勿服。
刘寄奴为菊科多年和草本植物奇蒿的全草。
中医认为其性温、味苦,具有破血通经,敛疮消肿的功效。
外伤出血局部肿胀可用该品煎汤淋洗疮口,能消炎止痛,防止感染。
有人用刘寄奴10克煎汤内服治疗外伤血尿腹胀收到满意疗效。
用刘寄奴捣汁兑入香油治疗病毒性肝炎,对降低转氨酶及消退黄疸有效。
刘寄奴为治疗跌打损伤的传统中草药,“一茎直上,叶似苍术。
”因为它具有破血通经,敛疮消肿之功,医家及民间经常用之于跌损瘀痛,和妇女经闭症瘕,金疮出血之证。
但商品所用的刘寄奴,有“南刘寄奴”与“北刘寄奴”之分。
南刘寄奴为菊科植物奇蒿的全草,主产江苏、浙江、江西等地,它与历代本草所描述的近似,应为正品。
北刘寄奴属玄参科植物阴行草的全草,与本草所载不同,但也有较长的使用历史,主产地在河北、山东、河南及东北等地。
除有活血祛瘀作用外,还具有清热利湿之功。
代表方剂如追风活络酒。
其功能以追风散寒,舒筋活血为主。
临床主治受风受寒,四肢麻木,关节疼痛,风湿麻痹等症。
销用较广的刘寄奴主要有三类,其特征是:1.南刘寄奴(奇蒿):茎圆柱形具肋,棕黄色,质硬脆、折断有髓;叶互生,边缘具锯齿;枝梢小花密集成穗状;瘦果圆柱形;气微香,味淡。
2.北刘寄奴(阴行草):茎干后黑色,被短柔毛;叶对生,羽状深裂;蒴果长椭圆形。
3.元宝草(含湖南连翘等):茎圆柱形,黄褐色;叶对生,两叶连成“元宝”状;蒴果三室,种子细小。
湖南连翘极似上种,惟叶先端尖,两叶不连成“元宝”状,蒴果较大,5室;小连翘,植株较小,蒴果三室略小。
此外,菊科的白苞蒿、红陈艾、金丝桃科的地耳草等,形态各异,可比较鉴别。
全草长60-90cm,茎圆柱形,直径2-4mm,通常弯折;表面棕黄色棕绿色,被白色毛茸,具细纵棱;质硬而脆,易折断,折断面纤维性,黄白色,中央具白色而疏松的髓。
叶互生,通常干枯皱缩或脱落,展开后,完整叶片呈长卵圆形,长6-10cm,宽3-4cm,叶缘有锯齿,上面棕绿色,下面灰绿色,必被白毛;叶柄短。
质脆易破碎或脱落。
头状花序集成穗状圆锥花序,枯黄色。
气芳香,味淡。
以叶绿,花穗多者为佳。
典籍记载1、《唐本草》:主破血,下胀。
2、《日华子本草》:治心腹痛,下气水胀、血气,通妇人经脉症结,止霍乱水泻。
3、《开宝本草》:疗金疮,止血为要药;产后余疾,下血、止痛。
4、《本草蒙筌》:消焮肿痈毒,灭汤火热疼。
5、《纲目》:小儿尿血,新者研末服。
6、《本草求原》:治心气痛,疳疮出血。
7、《本草经疏》:刘寄奴草,其味苦,其气温,揉之有香气,故应兼辛。
苦能降下,辛温通行,血得热则行,故能主破血下胀。
然善走之性,又在血分,故多服则令人痢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