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的西宁农牧业产业化
依托龙头企业推动青海省农牧业产业化经营

青海师专学报 ( 教育科学 )
J R L OF QI GHAI U I T AC R CoL E OU NA N N OR E HE S’ J L GE
( d c t nS ine E uai cec o J
20 0 8年 第 3
农牧业是国 民经济 的基础 , 是稳 民心、 安天下 的战略产业 , 农牧业问题是事关青海发展 的大问题 。
人均 收入 的 2 . % ,5个 扶贫 开 发重点 县农 牧 民人 23 2
均收入 28 10元, 仅为全 国平均水平 的 6 .%。3 0 7 【针
对上述情况, 青海加快发展现代农牧业 , 推进新农牧
温饱 线 以 下 。按 现 行 温 饱 标 准 ,06年 全 省 尚 有 20 25 4 3个贫 困村 , 1. 19 3万 贫 困人 口, 对 贫 困人 口 绝
合作 组 织 , 持 农 业 产 业 化 经 营 和龙 头 企 业 发 支
展 。 党 的十一届三 中全会 以来 , ” 在青海广大 的农 牧 区, 一方面商品经济的利益机制得到有效启动 , 农 牧 民获得相对独立 的土地、 草山等生产 资料 的产权 和经营权 , 激发 了新 的生机和活力; 另一方面, 一家 产 经营方式 , 使农牧户经济 分散 、 弱 灵和对外经济联系的渠道不畅, 农畜 曾 不增 收 或增 产 少 增 收成 为 制 约农 产
键 因素 。 由于缺 乏龙 头企 业 的带 动 和
5 万人 , 4 他们的收入上线 ( 农区 6 5 仅是全 国农 2 元) 民人 均 收入 ( 57元 ) 1% ; 收 入 贫 困人 口还 38 的 7 低
有 5 万人 , 1 他们的收入上线(0 80元) 仅是全 国农民
西宁市产业发展趋势

西宁市产业发展趋势西宁市产业发展趋势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和科技进步的不断加速,各个城市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作为青海省的省会,西宁市一直以来都承担着重要的经济和产业发展使命。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分析西宁市的产业发展趋势,从而为西宁市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建议。
二、宏观经济环境1.国内经济形势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GDP增速为6.1%,超过了预期的目标,这表明国内经济增长仍然保持了相对的稳定。
同时,国家对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这将为西宁市的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良好的环境。
2.西宁市产业结构西宁市作为青海省的省会,具有发展现代农业、旅游业、新能源、生态环保等优势。
其中,农牧业和旅游业一直是西宁市的支柱产业,但同时也存在着发展不均衡、资源利用不充分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解决。
三、西宁市产业发展趋势1.农业发展趋势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健康的关注度不断增高,有机农业和高效农业将会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对于西宁市来说,发展以特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为主的农业,将能够进一步提升农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2.旅游业发展趋势西宁市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同时也是青藏铁路的重要节点城市,这使得旅游业成为了西宁市的特色产业之一。
未来,西宁市可以通过进一步提升旅游业的品质和服务水平,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以此推动旅游业快速发展。
3.新能源发展趋势西宁市位于青藏高原的中心地带,具有丰富的太阳能、风能和水能等新能源资源。
未来,随着能源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和相关政策的出台,西宁市的新能源产业将会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同时,西宁市可以引进更多的新能源技术和设备,提升新能源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4.生态环保发展趋势西宁市是青海省的生态屏障,也是“三江源”保护区的核心区域。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西宁市需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同时还需要加强对生态产业的培育和支持,推动生态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相互促进。
青海产业发展趋势

青海产业发展趋势青海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省份,也是中国西部大开发和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支点。
近年来,青海省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本文将从青海省的产业发展现状出发,分析青海省产业发展的趋势,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重点进行展望。
一、青海省产业发展现状分析1. 优势产业青海省拥有丰富的资源禀赋,特别是在能源、农业和旅游业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1) 能源产业:青海是中国重要的能源供应地,具有煤炭、油气、风能、太阳能等多种能源资源。
青海省积极推进清洁能源发展,加大风电和光伏发电等新能源项目建设力度。
(2) 农业产业:青海省的农业资源丰富,主要农产品有小麦、青稞、油菜籽、中草药等。
近年来,青海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
(3) 旅游业:青海省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资源,如茶卡盐湖、青海湖、祁连山等。
近年来,青海省积极发展旅游业,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宣传力度。
2. 发展亮点青海省在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明显的亮点和成绩。
(1) 清洁能源发展:青海省是中国最大的风电和光伏发电基地之一,具有良好的风能和太阳能资源。
青海省大力推进清洁能源发展,不仅能满足本地能源需求,还能向周边地区输送电力。
(2) 绿色农业发展:青海省积极推动绿色农业发展,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推进农业现代化。
青海省的绿色农产品在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竞争力。
(3) 生态保护与环保产业:青海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推进生态保护与环保产业的发展。
青海省通过发展环保产业,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还创造了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
二、青海省产业发展趋势分析1. 清洁能源产业将成为发展重点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凸显,清洁能源正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青海省作为清洁能源供应地,将进一步加大对风电和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的投资和建设力度,努力打造国际一流的清洁能源产业基地。
2.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有望发展壮大青海省是中国西部地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基地。
说明西宁可依托自然资源发展的非农产业

说明西宁可依托自然资源发展的非农产业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西宁,位于中国青海省东部,是一座充满自然风光和资源的城市。
拥有丰富的水资源、气候宜人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文化传统,西宁不仅是一个旅游胜地,也是一个非常适合发展非农产业的地方。
在西宁这样一个被称为“高原明珠”的城市,水资源是非常丰富的。
青海湖作为西宁最大的淡水湖,为城市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这些水资源不仅可以用于农业灌溉和城市供水,还可以用于发展水产养殖业和水产加工业。
西宁可以发展淡水鱼养殖业,通过科学的水产养殖技术和管理,提高养殖效率,增加经济效益。
西宁也可以发展水产加工业,将养殖的淡水鱼加工成各种鱼制品,如冻鱼、鱼干、鱼丸等,不仅可以提高产品附加值,还可以刺激城市经济的发展。
西宁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
西宁冬长夏短,日照充足,气候适宜,这为农副产品的生产和加工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西宁可以利用这些气候优势,发展各种蔬菜、水果和谷物等农作物的加工业。
西宁可以发展蔬菜加工业,将当地生产的蔬菜加工成各种蔬菜制品,如蔬菜干、蔬菜罐头、蔬菜饼干等,不仅可以延长农产品的销售期,还可以提高产品附加值,满足消费者不同的需求。
西宁还可以利用丰富的草原资源发展畜牧业和畜产品加工业。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牧区,西宁作为青藏高原东部的门户城市,拥有广阔的草原资源。
西宁可以发展牛羊养殖业,通过科学的饲养管理和营养配餐,提高畜牧品质和产量。
西宁可以发展畜产品加工业,将牛羊等畜产品加工成各种畜产品制品,如肉制品、奶制品、皮革制品等,不仅可以提高产品附加值,还可以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城市经济的繁荣。
西宁可依托自然资源发展的非农产业有很多,只要充分利用和开发当地丰富的水资源、气候优势和草原资源,结合现代的科技和管理,就可以实现非农产业的良性发展,促进城市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希望未来的西宁能够在非农产业发展上取得更大的成就,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青海各地发展情况汇报材料

青海各地发展情况汇报材料青海位于中国西北部,是中国的五个自治区之一,也是中国西部地区发展最为迅速的地区之一。
青海的发展情况备受人们关注,下面我将就青海各地的发展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青海省会西宁市的发展情况。
作为青海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西宁市近年来在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城市的道路交通日益完善,市区的绿化环境也得到了极大改善,城市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同时,西宁市的经济也在不断增长,特别是旅游业和畜牧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其次,我们来看看青海湖畔的发展情况。
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青海省最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近年来,青海湖周边的旅游业蓬勃发展,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同时,当地政府也在保护环境和发展可持续旅游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青海湖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
再者,让我们关注一下青海的藏区地区的发展情况。
青海是中国的藏传佛教圣地,藏区地区的宗教、文化和旅游资源非常丰富。
近年来,当地政府大力扶持旅游业发展,加大对民族特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力度,使得藏区地区的旅游业蓬勃发展,为当地经济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最后,我们来关注一下青海的农牧业发展情况。
青海是中国重要的农牧业大省,农牧业在当地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近年来,青海政府加大了对农牧业的支持力度,引进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品种,加强了畜牧业的标准化养殖,使得青海的农牧业产值持续增长,为当地农牧民增加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总的来说,青海各地的发展情况呈现出蓬勃向上的发展态势。
随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各项政策的出台,青海的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都在不断向前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青海各地的发展将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青海西宁种植业

青海西宁种植业青海是我国的重要农牧业大省,也是西宁种植业发达的地区之一。
青海西宁的种植业在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青海西宁的农作物种植概况、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科技进步和绿色种植等几个方面介绍青海西宁种植业的发展情况。
一、青海西宁农作物种植概况青海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以小麦、玉米、青稞等为主要农作物。
西宁市作为青海省的省会,也是农作物种植的重要区域。
西宁市的农作物种植主要集中在城区周边和郊区地区,以小麦、玉米、蔬菜和水果等为主要种植品种。
同时,由于西宁市的气候和地理条件的特殊性,也适宜种植一些高寒作物,如青稞、大麦等。
二、青海西宁农田水利建设农田水利建设是农业发展的基础,也是保障农作物的高产稳产的重要保障。
青海西宁的农田水利建设得到了大力推广和支持。
在西宁市,农田水利建设主要包括引黄水灌溉、修建水渠和水库、打井等工作。
通过这些工作,提高了西宁地区的灌溉条件,优化了灌溉制度,提高了农田的有效利用率,从而为农作物的种植提供了坚实的水利基础。
三、青海西宁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科技进步是推动农作物生产力提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青海西宁注重农业科技的引进和创新,提高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
西宁市设有农业科学院和多个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负责农业科技的研究和推广工作。
通过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培育农作物新品种,提供农业技术指导,青海西宁的农业科技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得到了有效保障。
四、青海西宁绿色种植绿色种植是当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保护环境和提高农产品质量的需要。
青海西宁积极推广绿色种植,倡导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的种植和生产。
西宁市投资兴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和绿色食品加工基地,强化了绿色种植的监督和管理。
同时,政府也提供了一系列的政策和经济支持,鼓励农民采用生态种植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通过这些措施,青海西宁的农产品在市场上享有较高的声誉,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浅探青海畜牧兽医现状和发展

浅探青海畜牧兽医现状和发展青海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内陆省份,素有“中国水塔”之称,境内草原广阔,畜牧业资源丰富。
青海畜牧兽医事业的发展与青海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资源条件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青海畜牧兽医现状和发展两方面进行浅探。
首先,青海畜牧兽医现状。
青海是典型的畜牧业大省,因其绵羊饲养基数大、品种多样化而在全国有着重要地位。
青海的畜牧业资源丰富,年均草原面积达到 1.22亿亩,牧草资源约占全国的15%,拥有绵羊1900万只、牦牛2500万头、牛群2400多万头等。
青海畜牧业产值占全省农业产值的比重超过60%。
然而,青海畜牧兽医发展方面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青海畜牧业规模大,但基础设施薄弱,畜牧业生产和管理水平相对较低。
再者,青海的畜牧业发展也存在一些技术难题,例如饲养管理、疾病防控等方面的问题仍待解决。
此外,青海畜牧业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服务覆盖面较窄。
接下来,青海畜牧兽医的发展前景。
青海的畜牧业是该省重要的支柱产业,政府已经明确将其作为优势产业加以支持和发展。
随着政府的支持和投入,青海畜牧兽医行业将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
首先,在基础设施方面,政府将加大投资力度,完善青海畜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
例如修建更多的畜舍、养殖场等,改善畜牧业生产和管理的条件。
这将有助于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益和质量,提升青海畜牧业的整体竞争力。
其次,青海将加强畜牧业技术创新和研发,提高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控的技术水平。
通过引进先进的畜牧兽医设备和技术,培养畜牧兽医人才,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提高青海畜牧业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
总的来说,青海畜牧兽医现状和发展前景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支持和投入。
青海作为畜牧业大省,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发展潜力巨大。
然而,也需要解决好畜牧业规模化发展和科技创新方面的问题,并加强畜牧业服务体系建设。
相信在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下,青海畜牧兽医行业必将取得更好的发展。
浅析西宁市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浅析西宁市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作者:苏志宏来源:《新农村》2012年第20期一、西宁市设施农业发展现状为加快西宁市设施农业发展,提高现代农业的物质装备水平,进一步推进蔬菜产业,保障市场供给,从2010年开始,市政府加大投入,高标准,大规模建设设施温棚。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各类温棚5.5万栋,其中冬暖式是1.14栋,设施蔬菜面积占蔬菜种植总面积的17%,但产量占到蔬菜总产量的20%,产值达到蔬菜总产值的35%。
我市蔬菜生产基地建设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基本形成“一线一川一带”发展格局,一线是以大通双新公路沿线为中心,逐步扩展周边乡镇,形成精细蔬菜生产基地;一川是以湟中西纳川为中心,包括城北区,逐步向湟水河沿岸延伸,形成综合型蔬菜生产区;一带是以三县为主的高位水浇地和浅脑山为主的山地生态蔬菜生产带。
设施农业已成为西宁市积极培育的重要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西宁也已成为全省现代设施农业发展示范区。
1.设施农业的发展拓宽了农业结构调整的路子设施农业的发展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的转变,带动了生产方式的转变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带动了蔬菜、花卉和菌类等产业的发展,进而促进了农业由单一的粮、油种植向蔬菜、水果、花卉等多样化、高效益方向的转变,优化了种植业结构,增加了品种,提高了质量。
2.设施农业的发展加快了农业科技的推广步伐西宁市在设施农业建设过程中,结合气候条件,重点以防低温、抗暴风、大雪、暴雨和以深冬季节精细蔬菜生产为目标进行了改进与创新,统一进行温室建设。
同时加快现代机械的示范推广应用,温室墙体建设采用机械碾压、使用微耕机进行棚内操作、改人工卷帘为机械自动卷帘、智能变频水泵等应用,既节约了劳力和成本,又加快了建棚进程。
设施农业科技技术的运用,有效促进了农民自身劳动素质的不断提高,加快了农业科技的普及和推广,提升了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有利于设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设施农业在产业培育、经营上实现了新发展近年来,各地按照“集中连片,规模经营”的原则,通过务实推进,形成了一批具有特色的新产业,全市建成百栋以上的产业村有集中连片温室基地共有71个,其中500~1000栋的有15个,1000栋以上的有8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中的西宁农牧业产业化一、基本情况西宁市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农业区与牧业区、汉文化与藏文化的结合部,是青藏高原唯一人口超过百万的中心城市。
早在四、五千年前,先民们就在这块土地上生产、生活,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
公元前121年,西汉时期,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即在今西宁市筑军事据点西平亭。
西汉末年(公元9-23年)设臵西海郡。
隋朝(公元581-618年)再次设臵西平、河源二郡。
宋朝(公元960-1279年)设西宁州。
“西宁”一词由此沿用至今。
1929年正式建立青海省,省会设在西宁。
1949年9月5日西宁解放,1950年西宁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青海被誉为“彩陶王国”,柳湾则被称作是“彩陶的故乡”,这里是世界上彩陶出土非常集中的地方,也是迄今我国发现和发掘规模最大的原始社会氏族聚落遗址和墓葬群.1974年发现后通过7年艰苦的发掘和整理工作,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和青海考古队在这里共发掘墓葬1730多座,出土文物37925件,其中仅彩陶文物就有17000多件。
这1730座墓葬包容了马家窑文化的半山、马厂、齐家文化、辛店文化等4种文化类型,属于新石器时代,这4种文化类型延续时间长达1500年之久。
而1973年,全国最早发现著名的“舞蹈纹饰彩陶盆”出土于大通县上孙家寨村一座马家窑类型的墓葬中。
经测定年代约为5000-58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文化的珍宝,为母系氏族公社的遗存。
比乐都柳湾彩陶要早1000年.这是首次发现的直接描绘原始先民生活场景的图画,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于是彩陶盆便作为举世无双的国宝而被国家博物馆珍藏。
彩陶高14.1厘米,口径29厘米,底面直径10厘米,盆用细泥红陶制成。
大口微敛,卷唇鼓腹,下腹内收成小平底,施黑彩。
口沿及外壁上部采用了一些简单的线条装饰,作为主要装饰的舞蹈纹在内壁上部。
陶器内壁内壁饰二组人物手拉手的舞蹈纹图案。
构图生动,线条洗练,具有较高的艺术鉴赏价值。
舞蹈纹彩陶盆舞蹈纹共分三组,每组有舞蹈者五人,手拉着手,踏歌而舞,面向一致。
他们头上有发辫状饰物,身下也有飘动的饰物,似是裙摆。
人物头饰与下部饰物分别向左右两边飘起,增添了舞蹈的动感。
更奇妙的是,每组外侧两人的外侧手臂均画出两根线条,好像是为了表现空着的两臂舞蹈动作较大和摆动频繁。
西方现代绘画中把在静止画面上表现事物的连续运动视为一种艺术创新,而在中国的原始艺术中就已出现了类似的表现手法,这种大胆的创造不能不使人击节赞叹。
这件彩陶盆就表达了欢乐的主题,集中反映了五六千年前人们的智慧和生活情趣。
舞蹈的内容不仅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先民们群舞的热烈场面,更形象地传达出他们生机勃勃的活力西宁市海拔2220--4880米,市区海拔2261米,属大陆高原半干旱气候。
年平均降水量492.8毫米,蒸发量1272.3毫米,年平均日照1939.7小时,近200个晴天。
具有日照时间长、辐射强的特点;年平均气温7.8℃,夏季平均气温18.3℃,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西宁被誉为“中国夏都”。
全市总面积7649平方公里(全省72万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8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75平方公里。
现辖3县4区即:大通、湟中、湟源三个县和城东、城中、城西、城北四个区,2个正在建设中的: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海湖新区。
全市总人口220.5万,其中:市区人口114.13万人。
乡村人口85.22万,城镇化率为61.35%(占全国27个省会城市第19位,西北五省排位倒数第一)。
青海省常住人口557.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33.5万人,占41.5%;乡村人口323.8万人,占58.1%;全市民族有藏、土、蒙、撒拉、回、满、汉等34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55.48万人,占25.16%,其中回族35.8万人,占64.5%,藏族11万人,占19%,土族5.5万人,占10%,蒙古族1.2万人,占2%,撒拉族5000人,占0.9%,其他民族1.2万人,占2%。
全省少数民族人口258.14万人,占总人口数量46.3%。
其中:其中藏族115万人,占21%;回族83.15万人,占15%,土族20万人,占3.8%,蒙古族9万人,占1、7%,撒拉族9万人,占1.85%,其他民族1.6万人,占0.32%。
全市共有50个乡镇,11个涉农街道办事处,930个行政村。
西宁市在全省有较高的首位度。
2009年底,人口占全省的39.57%,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46.34%,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省的38.98%,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全省的32.0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省的67.09%。
2009年,西宁农民人均纯收入4698.63元(比全国的5153元低454.37元,比全省的3346.15元高1352.48元)。
西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2911.03元(比全国的17175元低4263.97元,比全省的12691.85元高219.18元),城乡收入比例为3:1。
近年来,全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加快发展,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财政收入、企业效益、城乡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2009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01.07亿元(全省为1081亿元),增长13.3%;固定资产投资312.04亿元,增长41%;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8.15亿元(全省为87.74亿元),增长20.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6亿元,增长18.59%。
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184.35万亩,主要种植春小麦、蚕豆、马铃薯、油菜、青稞、蔬菜、花卉、果品、食用菌等农作物。
天然草场576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491.5万亩,围栏草场76.5万亩。
大气、水源、土壤污染少,独特的地理气候资源为农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西宁市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成效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牧业产业化及龙头企业发展,全市上下紧紧围绕“统筹城乡发展”这一主题,按照“围绕城市、服务城市、发展农业、富裕农民”的指导思想,以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在培育龙头企业、加强基地建设、完善经营机制、促进市场流通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截止目前,全市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45家(国家级8家,省级32家,市级105家),龙头企业资产总额40亿元,固定资产20亿元,年生产总值45亿元。
龙头企业在促进农牧业经济发展、发挥特色产业优势、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强的带动作用,成为“十一五”期间农业发展的一大亮点。
(一)龙头企业集群逐步发展壮大我们把扶持壮大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突破口来抓,重点围绕油菜、马铃薯、蔬菜、特色果品、中藏药、饲草花卉、牛羊肉、奶牛、藏毯绒毛等特色优势产业,采取切实措施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努力推进了农牧业产业化经营。
全市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中,农畜产品加工企业70家,占48%,养殖企业32家,占22%,种植企业29家,占20%,市场型企业7家,占4.82%,其它类型企业7家,占4.82%。
初步形成了以特色产业为主的集群分布。
如:以雪舟、嘉年、藏羊集团等企业为代表的绒毛藏毯加工业,以天露、小西牛、青海湖乳业等企业为代表的乳品加工,以弘大、江河源、西海、仁杰等企业为代表的粮油加工,以清华博众、康普、新力绒纺、友林等企业为代表的特色产业加工,以绿草源、高原绿色、裕泰等企业为代表的牛羊肉制品生产,以威思顿、祥源等企业为代表的马铃薯加工等已经成为行业中的支撑企业。
特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合作经济组织和流通企业等为加工企业提供了稳定的原料供应,形成了“农户—基地—原料—加工—销售”一体化的良性发展格局。
青海天露乳业有限责任公司是原西宁市奶牛场改制后成立的股份制民营企业,迄今为止已有50多年历史,是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拥有青海省唯一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有青海最大的高产荷斯坦良种奶牛繁育基地及乳品加工生产基地。
青海小西牛生物乳业有限公司的“小西牛”品牌已获“青海省著名商标”称号。
公司开发的具有浓厚青海地方特色的“青海老酸奶”,采用72小时低温发酵技术和独特的工艺杀菌、灌装,产品口感细腻、风味独特,深受省内外消费者的青睐,产品一度供不应求,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
青海源兴工贸有限公司主要经营蚕豆、青豌豆等农副产品的种植、收购、加工和出口,产品主要销往日本、英国等12个国家,蚕豆出口量占全省企业蚕豆出口量的96%,是全省经营蚕豆规模最大的企业。
湟中弘大农副产品购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进出口贸易、油菜籽收购、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企业,公司下辖2个油菜籽加工厂,年加工油菜籽7万吨,是青海省最大的油脂企业之一。
青海绿杰特种养殖有限公司是青海杰森集团下属5个分公司之一,主要从事非洲珍珠鸡、英国贵妃鸡、中华乌骨鸡等珍禽品种的引进、孵化、养殖研究及加工、销售,是一家从事现代化、规模化珍禽养殖的企业。
青海绿草源食品有限公司是集牦牛、藏系绵羊精深加工、产品销售为一体的大型清真牛羊肉生产企业,产品已覆盖西宁市大中超市,并销往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十多个省份。
(二)农畜产品基地建设布局进一步优化我市立足区域资源优势,把农牧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和主导产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区域化布局、集约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格局初步形成。
2009年全市优势作物面积达到135万亩,蔬菜总产60万吨,并且还以较快速度逐年扩大,肉类总产7万吨,奶产量10万吨。
大通县双新公路沿线、湟中县西纳川已形成集中连片的高标准蔬菜生产示范基地,湟中县小南川、湟源县纳隆等地已建成多个标准化奶牛养殖示范园区,湟中县多巴镇、上五庄已成为我市重要的肉源生产地。
全市现已建成日光节能温室 3.2万栋,规模养殖基地103处,畜棚面积200万平方米。
这些生产基地的建成,为我市龙头企业的生产提供了稳定的原料保证,优势产业的规模逐渐发展壮大。
(三)龙头企业与农户的连接更加紧密在生产经营中,各类龙头企业将农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订单农业”、“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模式,实施一体化经营,带动大批农户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生产,有效延长了农牧业生产链条,提高了农牧业比较效益,稳定增加了农民收入。
截止目前,全市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94家,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订单”面积95万亩,龙头企业与产业化经营组织直接或间接带动本市及周边地区农户超过25万户,40%以上的农户从农牧业产业化项目中受益。
(四)农畜产品品牌建设取得新进展我市农牧业凭借独特的资源,充分利用“优势区域、优势资源、优势产业”,积极调整优化农牧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名优产品,实施品牌战略,以产业育品牌,以品牌拓展市场,品牌农牧业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目前已有藏羊、雪舟、可可西里3个农畜产品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一片绿、日月山、绿草源、天露、高原猫、小西牛、花宝、三江雪等商标获得青海省著名商标;江河源牌饲料、一片绿月饼、天露牌鲜奶等7个产品获得青海省名牌产品称号;湟源县陈醋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