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驱油技术研究及应用

合集下载

国内驱油技术研究及应用

国内驱油技术研究及应用

国内驱油技术研究及应用摘要:目前国内老油田处于高含水期,通过驱油技术提高采收率是当前研究热点,本文本文综合介绍近年来国内聚合物驱油、微生物驱油和注气驱油技术研究即应用情况,分析了各种驱油技术的优缺点。

关键词:聚合物微生物目前,国内老油田,如大庆油田、胜利油田等,每年新增可采储量不足,主体油田已经进入年产量下降的阶段,且处于高含水期,如何提高老油田的采收率是目前国内采油研究热点问题。

国内陆地上约80%的油田采用注水的方式进行开发,但由于陆相沉积油藏的非均质性导致采收率较低,仅能达到20%~40%。

若想进一步提高采收率,采用其他驱油技术,如聚合物驱油、微生物驱油、注气驱油等是非常有前景的。

本文综合介绍近年来国内驱油技术的热点研究及应用进展。

一、聚合物驱油1.聚合物驱油基本原理聚合物驱油是指将易溶于水的高分子聚合物加入注入水中,改善油水粘度比,从而扩大波及体积,,最终达到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

它主要表现为两个作用。

其一,绕流作用。

由于聚合物进入高渗透层后,导致高渗透层与低渗透层之间的存在一定压力梯度,注入液进入到较低渗透层,这扩大了注入水驱波及体积。

其二,调剖作用。

聚合物改善了水油流度比,控制了高渗透层中的渗流,这样注入液在高、低渗透层中以较均匀的速度向前推进,改善非均质层中的吸水剖面,达到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作用。

2.聚合物驱油技术研究及应用大庆油田王德民等[1]在室内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现场试验。

通过在大庆油田多年的聚合物驱油生产实践过程,发现采用聚合物驱油采收率提高了12 %~15 %,驱油效率和体积波及系数是影响总体采收率提高的重要因素,贡献各占50%。

另外,配置聚合物用水的矿化度、聚合物分子量及聚合物注入对采收率影响很大。

通过调整注入和产出剖面及调整注入和产出速度,有利于获得一个较为均匀的聚合物前缘。

聚合物技术发展成熟后,其经济效益明显。

胜利油区自1992 年开展聚合物驱先导试验以来,聚合物驱在规模不断扩大,聚合物驱油技术在胜利油区的工业化推广应用取得了较好的增油降水效果,经济效益显著[2]。

油田化学驱油技术的研究与实践

油田化学驱油技术的研究与实践

油田化学驱油技术的研究与实践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而石油是人们使用最广泛的能源之一。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油田的产量逐渐减少。

因此,要保持油田的稳定生产和提高油田的产量,研究和实践油田化学驱油技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一、油田化学驱油技术的意义油田化学驱油技术是指利用吸附剂、表面活性剂、聚合物等物质在油藏中生物或地球化学反应的行为来改变岩石和流体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以达到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一种技术。

这种技术不仅能够提高油田开采率,减缓油藏老化速度,还能够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油田化学驱油技术的意义在于:1.提高原油采收率。

传统的采油方法只能采出油藏中的一小部分,这也是油田采收率较低的一个原因。

但是采用油田化学驱油技术可以促进油藏中残存油从孔隙中流动到井筒中,从而提高原油采收率。

2.减少环境污染。

一些黏稠或粘附于石油管道内壁的油污可以被化学驱油技术解决,避免了环境污染的问题3.提高油田的长期生产效益。

一些政府和企业为了获得快速经济效益采取了不负责任的开采方法,忽视了油田的长期生产效益。

而采用油田化学驱油技术可以延长油藏使用寿命,实现可持续生产。

二、油田化学驱油技术的研究现状油田化学驱油技术是一个新兴的技术,国内外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新的案例和新的技术涌现。

1. 吸附剂吸附剂是一种在油藏中有吸附作用的物质。

研究表明,添加吸附剂可以增加盐池油田的采收率。

可添加的吸附剂种类包括胶体矿物、活性氧化铁、纳米气凝胶、碎屑微粒、活性炭等。

2、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具有降低油与水的表面张力,使油和水混合起来流体分离的特性。

添加表面活性剂可以改善油和水的浸润性来使原本在岩石中的油得以被压缩成一个聚集体,从而增加流动性。

适合添加的表面活性剂种类包括吖丙基酚、硫酸盐基类表面活性剂等。

3、聚合物聚合物可以增加原油粘度,改变油水间的黏附力。

聚合物可以通过提高油水间的界面张力来改善油水混合的机会从而提高采收率。

国内外聚合物驱油应用发展与现状

国内外聚合物驱油应用发展与现状

国内外聚合物驱油应用发展与现状一、聚合物驱油机理聚合物驱(Polymer Flooding)是三次采油(Tertiary Recovery)技术中的一种化学驱油技术。

聚合物有两种驱油机理,一是地层中注入的高粘度聚合物溶液降低了油水流度比,减小了注入水的指进,提高了波及系数(图1和图2),从而提高原油采收率[1-6]。

二是由于聚合物溶液属于非牛顿流体,因此具有一定的粘弹性,提高了微观驱油效率[7—13],从而提高采收率。

常使用两种类型的聚合物[14],一种是合成聚合物类,如聚丙烯酰胺、部分水解的聚丙烯酰胺等;另一种是生物作用生产的聚合物,如黄胞胶.在长达30 年的聚合物驱室内研究和现场试验中,使用最为广泛的聚合物是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和生物聚合物黄胞胶两种。

由于生物聚合物黄胞胶的价格比较昂贵且易造成井底附近的井筒堵塞,除了在高矿化度和高剪切的油藏使用外,油田现场都使用人工合成的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作为聚合物驱的驱剂。

图1 平面上水驱与聚驱示意图图2 纵向上水驱与聚驱示意图二、国内外驱油用聚合物现状及发展趋势2。

1国外驱油用聚合物的发展由于经济政策和自然资源的原因,国外对聚合物驱油做了细致的理论及实验研究,但未作为三次采油的主要作业手段.驱油用聚合物的理论自80年代成熟以来,并未有较大突破,而其发展主要受限于成本因素。

理论上,在油气开采用聚合物中,可以选用的聚合物有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丙烯酰胺与丙烯酸的共聚物、生物聚合物(黄胞胶)、纤维素醚化合物、聚乙烯毗咯烷酮等[15]。

但己经大规模用于油田三次采油的聚合物驱油剂仅有HPAM和黄胞胶两类。

人工合成的驱油用聚合物仍主要以水解聚丙烯酰胺为主。

已产业化的HPAM产品包括日本三菱公司的MO系列,第一制药的ORP系列,三井氰胺的Accotrol系列;美国Pfizer 的Flopaam系列,DOW的Pusher系列;英国联合胶体的Alcoflood系列;国SNF 的AN系列HPAM聚合物。

化学驱油技术进展及发展趋势探讨

化学驱油技术进展及发展趋势探讨

化学驱油技术进展及发展趋势探讨摘要]:目前的三次采油技术中,化学驱技术占有重要的位置。

我国在化学驱方面,以大庆和胜利油田为代表,以聚合物驱技术最为成熟有效。

相比之下,表面活性剂驱、泡沫驱等方法仍处于小规模探索试验阶段。

本文综述了各类化学驱方法及其现场应用情况,并探讨和分析了化学驱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化学驱、聚合物驱、复合驱、表面活性剂驱、泡沫驱、碱驱引言化学驱是通过水溶液中添加化学剂,改变注入流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和流变学性质以及与储层岩石的相互作用特征而提高采收率的一种强化措施。

其基本原理有两个,一是扩大波及系数,二是提高微观驱油效率[1-2]。

自20世纪80年代,化学驱达到高峰以后的近30多年内,化学驱在国外的运用越来越少,但在中国却得到了成功应用。

国外三次采油方法大都以气体混相驱为主,而国内却大都以化学驱为主。

其主要原因之一是我国储层为陆相沉积非均质性较强,陆相生油原油粘度较高,在提高采收率方法中更适合于化学驱。

另一个原因是恢复地层能量的方法不同,从气源、制造业水平和设备等条件来看,国外主要是靠注气,因而发展成混相、非混相技术;而国内主要靠注水,因而必然发展成化学驱。

1聚合物驱聚合物驱是指高粘度聚合物水溶液注入地层后,改善水油流度比、降低水相渗流率,扩大驱替液波及体积。

油田应用比较广泛的聚合物主要有三类,即普通水解聚丙烯酰胺类、黄原胶类和耐温抗盐等特殊聚合物类。

黄原胶类主要应用在高盐油藏,由于产量较低,现场试验不多。

我国油田主要分布在陆相沉积盆地,以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主,储油层砂体纵横向分布和物性变化均比海相沉积复杂,油藏非均质性严重,而且原油粘度高,比较适合聚合物驱。

1.1矿场试验研究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指出低渗透油藏可以开展聚合物驱,但须充分考虑聚合物注入性能及不可及孔隙体积(IPV)对驱油效果的影响,同时需综合考虑其他的诸如启动压力梯度、油藏温度、矿化度、剪切和热降解作用等因素。

微生物驱油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

微生物驱油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

1前言微生物提高采收率(MEOR)的概念自1926年提出,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特别是近10年来的大规模研究和试验,已使该技术逐步进入了工业化应用的阶段,各种类型的微生物采油工艺技术在世界各石油开采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显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2微生物驱类型、方法及适应性2.1驱油用微生物的类型[1]根据俄罗斯的研究,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微生物工艺可划分为两个主要的类型。

第一类是把细菌代谢物(又称外源微生物)作为驱油剂注入地层。

该类工艺与化学驱类似,其原理是利用生物表面活性剂、生物聚合物、溶剂、乳化剂等组合物,改善水的驱油性能。

微生物在地层中的代谢产物及作用见表1。

该种类型工艺复杂、设备条件要求高。

第二类是直接在地层中有目的地培养和发展微生物(又称内源微生物),形成具有驱油特性的细菌代谢物。

方法是把地层中存在的或者注水带入的有益微生物,依靠地层固有的营养物(残余烃、矿物组分)或者向地层注入的营养物(糖蜜、无机化合物等)进行地球化学作用,形成细菌代谢产物(脂肪酸、乙醇、表面活性组合物、生物聚合物、二氧化碳等)。

这种类型的微生物驱适用于注淡水开采一年以上的油田或区块,因为注水使注入井井底附近形成了微生物群落(或生物群落)。

该类型工艺简单、操作方便,是目前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发展方向[2]。

过去,人们一直认为含油岩石是无菌的,储层中的微生物是由钻井和随后的开采过程(注水)带入的。

L.Haridon 等人在从未注过水的油藏中发现了喜温细菌。

Steetter 等人证实,在来自北海和阿拉斯加油藏的水中都有相似的菌群,这种细菌是用染色体的交叉杂交方法识别出来的[3]。

目前,深部储层自身具有微生物已被证实。

研究还表明,深部油藏中微生物的存在主要受温度和有机碳源的限制[4~6]。

2.2微生物驱的适应性对油层物理化学及微生物环境因素进行详细微生物驱油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刘骊川(中国石化河南油田分公司,河南南阳473132)摘要微生物驱采油技术主要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类是把细菌代谢物(又称外源微生物)作为驱油剂注入地层;第二类是直接在地层中有目的地培养和发展微生物(又称内源微生物),形成具有驱油特性的细菌代谢物。

油田化学驱油技术在提高采收率中的应用研究

油田化学驱油技术在提高采收率中的应用研究

油田化学驱油技术在提高采收率中的应用研究摘要:油田化学驱油技术是一种通过注入化学剂来改善油藏物理和化学条件以提高采收率的方法。

本文通过探讨油田化学驱油技术的应用以及其在提高采收率方面的作用,旨在为油田开发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油田化学驱油技术;提高;采收率;应用前言: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油田开发成为了研究重点。

然而,传统的采油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油田开发的需求。

油田化学驱油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采油方法,因其在提高采收率、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开采成本、延长油田寿命等方面的优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本文将探讨油田化学驱油技术的应用以及其在提高采收率方面的作用。

1化学驱油技术的优缺点1.1优点提高采收率,化学驱油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采收率,从而增加油田的产量和经济效益。

适用范围广,化学驱油技术可以适用于各种不同类型的油藏,如低渗透油藏、高粘度油藏等。

操作简便,化学驱油技术的操作相对简便,不需要大量的设备和人力资源。

1.2缺点成本较高,化学驱油技术需要大量的化学药剂,成本较高。

环境污染,化学驱油技术会产生一定的污染物,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效果不稳定,不同类型的油藏对不同的化学药剂敏感程度不同,因此化学驱油技术的效果不稳定。

2油田化学驱油技术在提高采收率中的应用2.1化学驱油技术在提高采收率中的作用化学驱油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化学药剂改变油藏中油与岩石表面的相互作用,使油从孔隙中脱附出来,从而提高采收率。

化学驱油技术的作用机理首先,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油-水界面张力是影响油在孔隙中的分布和流动的重要因素。

化学驱油技术可以通过添加表面活性剂等化学物质来降低油-水界面张力,从而使油在孔隙中分布更均匀,且更容易流动。

其次,改变岩石表面电性质,岩石表面的电性质决定了油在孔隙中的吸附和脱附。

化学驱油技术可以通过添加电解质等化学物质来改变岩石表面的电性质,从而使油更容易从孔隙中脱附出来。

再次,溶解油,化学驱油技术可以通过添加溶解剂等化学物质来溶解油,使其从孔隙中脱附出来。

油田化学驱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油田化学驱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油田化学驱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随着石油需求的不断增长,传统的采油技术已经无法满足需求。

为此,新型的采油技术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其中,油田化学驱油技术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新型采油技术,已经成为石油勘探开发的热点。

一、油田化学驱油技术的基本原理油田化学驱油技术是通过加入特定的化学物质来改变油藏中原有的物理化学特性,从而改善采收条件,提高采油率。

其实质即是在油藏中注入一种或多种化学物质,使之与油藏中的油相互作用,从而影响油的相态、流动性、以及与岩石和水的作用等。

油田化学驱油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采用聚合物或表面活性剂等添加剂改变原油/水/岩石的相互关系,降低原油粘度,提高波动床渗透率,促进水油分离,从而提高采收率和效益。

这种方法是一种物理、化学、动力学过程,并涉及表面化学、多相物流、传热传质等学科的知识。

二、油田化学驱油技术的发展历程油田化学驱油技术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当时美国和欧洲石油工程领域的学者开始进行油田化学驱油的实验研究,探索增产的方法。

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内外一些企业纷纷开始将油田化学驱油技术应用于采油实践中,从而使这种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现如今,油田化学驱油技术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如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都已经将油田化学驱油技术作为主要的采油方式之一,目前已经成为了该领域的国际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

三、油田化学驱油技术的应用领域油田化学驱油技术是一种相当复杂的技术体系,因此其应用领域也十分广泛。

目前已有多项实践表明,化学驱油技术在油田开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应用于低渗、超低渗、致密油、页岩油等新开发领域,对提高采油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此外,油田化学驱油技术在渤海湾、巴海、长庆等国内外大型油气田,以及受地质构造复杂的焦煤矿区等领域,也都应用得比较广泛。

四、结语随着石油行业的快速发展,油田化学驱油技术将会不断得到更新和完善。

虽然这种技术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如环境污染、成本过高等等,但是愈来愈多的技术手段和措施被引入,这些问题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油田三次采油驱油技术应用分析

油田三次采油驱油技术应用分析

油田三次采油驱油技术应用分析发布时间:2022-01-17T08:44:25.457Z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1年26期作者:袁津华[导读] 随着当前社会的快速进步,我国的石油行业也面临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袁津华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分公司第五采油厂协同研究中心,天津市滨海新区 300280摘要:随着当前社会的快速进步,我国的石油行业也面临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新的发展时期,传统二次采油技术已经逐渐的落后,在这一技术的基础之上,正在进行技术的革新,出现了三次采油驱油技术。

这是引用了物理化学双重作用的一种新型的技术,使得我国油田的出油量在快速的提高,也可以石油使得石油出产的效率水平得到提高,这为我国油田企业的有效发展带来了积极的作用和影响,解决了目前我国所面临的一些能源问题。

在不断开展的技术实践当中,我国的三次采油驱油技术已经更加的完善。

关键词:油田;三次采油;化学驱油;物理驱油;应用在当前世界上,石油是人们使用最为广泛最频繁的能源之一,同时石油也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能源,也就是将现有的石油能源耗尽以后,无法再出现更多新的石油能源,供人们使用。

人们的生活当中对于石油应用是非常频繁的,石油资源却有一定的限量,总有一天会被人们全部用完。

随着当下石油开采越来越多,开采的难度也会逐渐的提高,逐渐的加大,因此为了能够有效的延缓石油耗尽的那一天,人们需要重视在石油开采过程当中应用到的一些技术手段,也需要注意到在石油开采过程当中驱油工作的重要性。

1三次采油的基本概念1.1三次采油技术的基本定义在油田实际开采的过程当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在油层里面,无法开采出来的,剩余的一些不可动油,对于这些不可动油进行开采,一直以来都是有关工作人员需要思考的一个重点,也是解决当下世界上存在的能源紧缺的一个关键问题。

在这个时候科学的应用三次采油技术,可以使得这个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提高油田生产的效率。

这一技术将物理,化学以及生物领域当中的一些基本的科学原理进行了使用,利用非助手的手段从而开采这些不可动油,进而就可以使得油田的开采寿命得到延长,开采的潜力得到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驱油技术研究及应用
关键词:聚合物微生物
目前,国内老油田,如大庆油田、胜利油田等,每年新增可采储量不足,主体油田已经进入年产量下降的阶段,且处于高含水期,如何提高老油田的采收率是目前国内采油研究热点问题。

国内陆地上约80%的油田采用注水的方式进行开发,但由于陆相沉积油藏的非均质性导致采收率较低,仅能达到20%~40%。

若想进一步提高采收率,采用其他驱油技术,如聚合物驱油、微生物驱油、注气驱油等是非常有前景的。

本文综合介绍近年来国内驱油技术的热点研究及应用进展。

一、聚合物驱油
1.聚合物驱油基本原理
聚合物驱油是指将易溶于水的高分子聚合物加入注入水中,改善油水粘度比,从而扩大波及体积,,最终达到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

它主要表现为两个作用。

其一,绕流作用。

由于聚合物进入高渗透层后,导致高渗透层与低渗透层之间的存在一定压力梯度,注入液进入到较低渗透层,这扩大了注入水驱波及体积。

其二,调剖作用。

聚合物改善了水油流度比,控制了高渗透层中的渗流,这样注入液在高、低渗透层中以较均匀的速度向前推进,改善非均质层中的吸水剖面,达到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作用。

2.聚合物驱油技术研究及应用
大庆油田王德民等[1]在室内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现场试验。

通过在大庆油田多年的聚合物驱油生产实践过程,发现采用聚合物驱油采收率提高了12 %~15 %,驱油效率和体积波及系数是影响总体采收率提高的重要因素,贡献各占50%。

另外,配置聚合物用水的矿化度、聚合物分子量及聚合物注入对采收率影响很大。

通过调整注入和产出剖面及调整注入和产出速度,有利于获得一个较为均匀的聚合物前缘。

聚合物技术发展成熟后,其经济效益明显。

胜利油区自1992 年开展聚合物驱先导试验以来,聚合物驱在规模不断扩大,聚合物驱油技术在胜利油区的工业化推广应用取得了较好的增油降水效果,经济效益显著[2]。

二、微生物驱油
1.微生物驱油基本原理[3]
微生物驱油原理一般认为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微生物自身细胞的作用,细菌在地层内生长繁殖,随着注入水向前流动,类似于在注入水中加入了颗粒,随着细胞长大,颗粒粒径随之增大,进一步堵塞了高渗透地带,起到了堵水的作用。

与一般化学堵水剂不同,细菌可以实现地层深处封堵;另一方面则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的作用。

这些代谢产物,如表面活性剂、小分子油剂溶剂等,作用在原油和岩石上,改善了油藏中原油的流动性。

2.微生物驱油技术研究
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我国在微生物驱油技术的研究投入较多。

中科院、中国石油大学和克拉玛依石油化工研究院等多家科研
机构与油田合作进行联合攻关,从室内实验向矿场试验发展。

胜利油田自20 世纪90 年代初开始微生物驱油技术的研究,目前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截至2011年7月在三个重要区块取得较大进展。

河口罗801 区块是国内外影响较大的微生物驱油应用矿场,自1999 年7 月开始试验,目前该区块油藏微生物生长代谢良好,生物场稳定,开发动态表明微生物驱油的控水增油效果明显。

相比于同类型断块油藏13%的自然递减率,该区块自然递减率明显较低,小于2%,并实现累计增油10.4 万t,预计微生物驱油技术将提高采收率10%以上;为了向油田持续开发提供技术储备,在孤岛中一区针对聚合物驱后油藏开展。

该区块试验前采出程度高达53%,2008 年11 月开始微生物驱油试验后产量明显上升,含水稳中有降;在河口沾3 块实验,研发出了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微生物激活体系,通过地下微生物活动,油井开井生产后产量取得了明显提高,日产油从之前的3.4t 提高到10t。

目前,国内微生物驱油技术主要涉及清防蜡技术和单井吞吐技术。

这两技术基本已经成熟,但清防蜡技术处理范围仅局限于油井的井筒。

微生物单井吞吐技术,与常规酸化技术实施的工艺类似,处理范围主要是油田的近井地带,一般是同时注入微生物和营养物质,这项技术更加适合与中低渗透率油藏使用。

吉林油田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合作研究了一项微生物吞吐技术,有较好的增油效果,但在注入微生物的同时需要注入大量的营养液,这相对提高了原油开采的成本。

3.微生物驱油的优势与局限
相比于化学驱油方法,微生物驱油对开采重质原油效果更好,且更经济;微生物驱油产物均可生物降解,对环境无污染;微生物细胞小,能进入其它的驱油工艺不能完全进入的油层中的死角和裂缝。

但是微生物驱油,对于高温(高于 89℃)或高含盐量(高于10%)的地层,通常不能选用;而且需要进行室内配伍性测试,以及合理的工程设计,其采油机理尚未完全探明证实。

三、注气驱油
我国注气驱油提高采收率技术发展较晚,在常规注气中,co2 最易混相,随着国际社会对室温气体减排呼声增大,这给大力发展注co2 驱油技术带来了机遇,发展注co2提高采收率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co2驱油原理
co2在压力高于临界压力7.2mpa和温度高于临界温度31.26℃状态下,处于超临界状态时,性质会发生变化,具有较大的溶解能力。

原油溶有co2时,油的黏度减小,因而流动能力提高,油的密度会随着co2饱和压力的增加而增加,有利于改善油藏的性质。

co2驱油技术通过促使原油膨胀、降低黏度、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改善储层渗透率和形成内部溶解气驱等来提高采收率。

co2驱油按原理主要分为co2混相驱和co2非混相驱。

两者之间的差别在于地层压力是否达到最小混相压力,当注入到地层压力高于最小混相压力时,实现混相驱油。

当压力达不到最小混相压力时,实现非混相驱油。

2.co2驱油技术研究及应用
1963 年,大庆油田首先利用co2驱作为主要提高采收率的方法进行研究,之后陆续开展了注co2先导试验。

吉林油田自1995 年开始进行co2单井吞吐试验,利用金塔co2气田的液态co2吞吐和co2泡沫压裂100 井次以上实现累计增油1420t。

1996 年,江苏富民油田48 井开展了co2驱试验,至2002 年底累计实施了36井次,增油效果明显,有效率提高了50%个百分点。

江苏油田富14 断块在保持最低混相压力的状态下,于1998 年末开始了co2-水交替(wag)注入试验,注入约6 周期后,水气比由0.86∶1 升至2:1,见到了明显的增油降水效果。

由于二氧化碳是一种在油和水中溶解度都很高的气体,当它大量溶解于原油中时,可使原油体积膨胀、黏度下降,还可降低油水间的界面张力。

与其他驱油技术相比,二氧化碳驱油具有适用范围大、驱油成本低、采油率提高显著等优点。

我国现已探明的低渗透油藏原油储量有63.2×108t,其中50%左右的储量处于尚未动用阶段,运用二氧化碳驱比水驱具有更明显的技术优势和环保优势。

因此,可以预测,co2驱油技术以其成本低、采油率高等优势成为我国改善油田开发效果、解决老油田采收率低问题的重要技术手段。

四、结论
聚合物驱油、微生物驱油和注co2驱油是目前采油驱油的重要技术手段,这些技术都能较大的提高采收率,但各有优缺点。

co2驱
油在提高采收率基础上,又能解决气候变暖问题,是目前驱油技术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王德民,程杰成,吴军政,等.聚合物驱油技术在大庆油田的应用[j].石油学报,2005,26(1):74-78.
[2] 张莉. 胜利油田聚合物驱油技术经济潜力分析[j]. 石油勘探与开发,2001,34(1):79-82.
[3] ибамуллн p p.利用微生物工艺提高地层原油采收率的研究和应用[j].王三乐,金博,译.国外油田工程,2004,20(12):10-12.
[4] 孙建国. 低渗透窄薄砂体油藏微生物吞吐采油研究与应用. 石油天然气学报,2008,30(1):322~3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