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常识与古籍管理(新修改)
古籍常识介绍

古籍常识介绍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学常识对自己有着很大的好处,在考试中也可以更从容的应对,写作中也可以引经据典。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古籍常识介绍,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一般把“五四”以前的著作称为古书。
我国的古书浩如*海,据不精确统计,约有八万种。
查找古书应按照古书的独特分类体系。
从西汉末刘向父子所辑图书目录七略,到唐朝房玄龄修《隋书·经籍志》,逐渐形成了以下这样的四法,直到今天,我们仍基本沿用它来进行古书的整理和检索。
经部十类: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论语、图纬、小学史部十三类: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注、刑法、杂传、地理、谱系、簿子部十四类:儒、道、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兵、天文、历数、五行、医方集部三类:楚辞、别集、总集。
*骨:我国最早的书籍。
古人求神问卜时烧灼龟*兽骨,根据烧出的裂纹以定吉凶,并把问的事、兆象、验*的结果刻在上面,加以保存。
*骨的发现是在清末,共约二十万片。
简策:我国正式的书籍。
南方用竹,北方用木,制成竹简、木牍,用牛皮绳编起来,卷在一起。
帛书:向卷轴过渡的书籍。
简策很笨生,阅读、携带都不方便,帛质轻薄柔软,可以卷舒,还可随文字长短截断,汉晋之际最为通用。
卷轴:写在纸上的书籍。
按文章长短,将纸粘成长幅,由右向左一行一行地写,由左向右卷在一根稍长于纸的棍子上,再用布帛包起来。
石经:刻在石头上的书籍。
很早就有刻石记事的,但把整部书刻在石头上作为读物,以东汉末年刻的“熹平石经”为最早。
雕版线装书:现存最普通形式的古书。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使卷轴书变成了册叶书。
纸的正面印字,对折起来成一张书叶,再加单叶书衣前后封面,打孔用线装订起来。
作者:早期的古书一般不标出作者姓名,如《易经》。
汉代后才渐渐有作者署名,但经常连字号、籍贯、官职、封号、爵名和著作方式等一并标出。
如《史记》卷端标:“汉太史令司马迁撰”,表明这本书是汉代的太史令官司马迁著作的。
古籍的基本知识

古籍的基本知识古籍,是中国古代书籍的简称,大家对古籍知识了解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古籍的基本知识,希望能帮到大家!一、古籍版式古籍版式指古籍版刻的样式。
包括版面、大小题名、版框(亦称边栏)、界行、天头、地脚、版心、行款、字数、鱼尾、象鼻、书耳、书牌、条记、句读、插图等等。
版式的概念出现在雕版印刷行世之后,但明显保留了雕版印刷之前的简策、手写帛书等装帧形式的特点。
1.版框:也称为边栏,指每版内围框文字的四周边线,上方叫“上栏”,下方叫“下栏”,两旁叫“左右栏”。
单线的叫“单边”或“单栏”,双线的叫“双边”或“双栏”。
一般比较粗黑,给人稳定感。
四周只印一道粗黑的边线,称为四周单边。
四周粗黑线内侧再刻一细黑线,称四周双边。
如果仅左右粗黑线内侧有细黑线,称为左右双边。
不仅有规范、整齐版面的作用,而且保留了简策、帛书的遗风。
2.界行:也称界格。
指在版面内分割行字的直线。
两道隔线间的条格叫界格,是竹木简书籍的流风余韵。
在鉴定和著录时,人们习惯以半叶计算,叫做“半叶×行×字”,有的径称“×行×字”,若每一行中有两排字(通常为大字的注解),叫做”小字双行每行×字”。
若双行字数与单行正文相同,就不再注出。
这种著录和说明方式,称为行格,又称行款。
3.天头:版框外空白纸的上方叫天头。
4.地脚:版框外空白纸的下方叫地脚。
5.版心:也称“叶心”,或简称“心”, 指古籍书叶两半叶之间、没有正文的一行。
为折装整齐,版心多刻有鱼尾、口线等,为便检索,也常记有书名、卷数、页码、每卷小题、刻工姓名等文字。
因为这一行居于两版的中心,故称版心。
版心通常有用作对折准绳的黑线和鱼尾形图案。
6.书口:又称版口,或简称口。
指书籍装订成册后开合一侧的端面,有白口、黑口等款式。
就书版而言它是版心。
对于以包背装或线装的方式装订起来的书籍而言,这一部分为书可以翻阅的开口,故称书口。
7.鱼尾:版心中间的图形︻,因其酷似鱼尾,故名。
古籍基本知识

古籍基本知识
古籍,是中国古代书籍的简称,主要指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
一、古籍版式
古籍版式指古籍版刻的样式。
包括版面、大小题名、版框(亦称边栏)、界行、天头、地脚、版心、行款、字数、鱼尾、象鼻、书耳、书牌、条记、句读、插图等等。
版式的概念出现在雕版印刷行世之后,但明显保留了雕版印刷之前的简策、手写帛书等装帧形式的特点。
二、古籍的结构
单叶装订成册,就成为一部古籍。
现存古籍以线装居多。
古籍的结构包括书签、书衣、书名叶、书脑、书脊、书首、书脚、书根。
三、古籍的内容
古籍通常由封面题名、序、目录、凡例、正文、跋、卷首、卷末、附录、笺、注、疏等内容组成。
四、古籍版本
广义的版本包括写本、刻本等形式,狭义的版本概念是伴随着雕版印刷的发展而产生的,简言之,是雕版印刷或活字印刷的本子,区别于写本、抄本:
1.版本的类型:从图籍产生以来,尤其是版刻图籍产生以来,版本的类型和称谓非常多,按照写刻的不同情形,可分为稿本、写本、抄本、影抄本、刻本、活字本、套印本、石印本、彩绘本等等。
2. 刻本的类型:按照从出资人或主刻人的角度、刊刻先后次序等
因素划分的刻本类型有,官刻本、监本、内府本、殿本、局本、藩府本、私刻本、坊刻本、麻沙本、书棚本、初刻本、翻刻本、重刻本、仿刻本、影刻本、写刻本、递修本、百衲本、巾箱本。
3. 版本的其他概念:根据流传情况和珍贵程度,古籍又可分为足本、节本、残本、通行本、稀见本、孤本、珍本、善本等。
古籍部管理规章制度有哪些

古籍部管理规章制度有哪些古籍部是一个管理和保护古籍的机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古籍部管理规章制度中,主要包括了古籍部的职责、人员管理、藏书管理、防火防盗等方面的规定。
本文将就古籍部管理规章制度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古籍部的职责古籍部的主要职责是收藏、保护、研究和利用古籍。
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收藏:古籍部要收集和整理各种古籍,包括典籍、古文书、碑帖等,建立起完整的古籍藏书库。
2. 保护:古籍部要对收藏的古籍进行科学的保护,包括防潮、防虫、防火等工作,确保古籍能够长久保存。
3. 研究:古籍部要对收藏的古籍进行研究,推动中国古籍学的发展,为学术研究提供依据。
4. 利用:古籍部要充分利用收藏的古籍,为社会提供各种服务,包括展览、出版、研究等。
二、古籍部的人员管理古籍部的人员管理是其正常运转的重要基础。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人员编制:古籍部要根据其规模和任务确定人员编制,包括专业人员、技术人员、行政人员等。
2. 人员配备:古籍部要根据工作需要配备相应的人员,确保工作的正常进行。
3. 人员考核:古籍部要建立健全的人员考核制度,对各类人员进行考核评价,激励优秀人才,提高整体工作水平。
4. 人员培训:古籍部要定期组织人员培训,提高员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适应工作的需要。
5. 人员待遇:古籍部要合理确定人员的薪酬和福利待遇,确保员工的生活水平和工作积极性。
三、古籍部的藏书管理古籍部的藏书管理是其核心工作之一。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藏书登记:古籍部要对收藏的古籍进行登记管理,建立起完整的藏书档案。
2. 藏书整理:古籍部要定期对收藏的古籍进行整理,包括分类、编号、修补等工作。
3. 藏书存放:古籍部要合理安排古籍的存放位置,确保古籍的安全和便于查阅。
4. 藏书保护:古籍部要对古籍进行科学的保护,包括防潮、防虫、防火等工作。
5. 藏书利用:古籍部要充分利用古籍,为社会提供各种服务,包括展览、出版、研究等。
古籍常识介绍范文

古籍常识介绍范文古籍是指古代的书籍、文献等古老文字的载体。
它不仅记录了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后世了解历史、学习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
下面将介绍古籍的常识。
一、古籍的种类古籍按时间可分为上古籍、古代籍、中古籍、近代籍等。
按内容可分为史籍、哲学、文学、医学、农学、法律、典籍等。
1.史籍:史籍是古籍中最重要的一类,记录了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如《史记》、《资治通鉴》等。
2.哲学:古代哲学著作记录了古代思想家和哲学家的思想观点,如《庄子》、《论语》等。
3.文学:古代文学作品包括诗、词、赋、曲等,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诗经》、《红楼梦》、《西游记》等。
4.医学:古代医学著作记载了古代人们的医疗知识和治疗方法,如《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
5.农学:古代农学著作详细记载了古人的农业技术和农民生活,如《农政全书》、《万姓农谱》等。
6.法律:古代法律著作是研究古代法制的重要资料,如《汉律疏议》、《唐律疏议》等。
7.典籍:古代典籍是古代文化的代表,包括儒家经典、佛经、道家经典等。
二、古籍的保存由于古代纸张质地较差,加上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的破坏,许多古籍早已湮没无闻。
但幸运的是,一些古籍得以保存下来。
1.敦煌文献:敦煌文献是指出土于敦煌莫高窟的一系列古代文献,如佛经、经书、封建时期文化杂志等,是研究我国古代文化和典籍的重要资料。
2.燕京典籍:在明清时期,燕京地区是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保存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古籍文献,成为后来研究明清文化的重要基础。
3.敦煌是纸质文物保存较好的地方,在敦煌莫高窟中,保存了大量的佛经和经卷,这些文物不仅记录了中国古代的文化发展和社会状况,也为世界人类文化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4.古籍整理与研究机构:我国成立了多个古籍整理与研究机构,如北京图书馆、故宫博物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致力于古籍的整理和研究工作。
三、古籍的研究意义古籍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古籍库管理制度

古籍库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古籍库的管理,保护古籍文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发挥古籍文献的效用和价值,树立古籍库的形象,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古籍库的相关管理工作。
第三条古籍库应当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制定本院的管理制度。
第四条古籍库应当严格按照管理制度进行管理,并接受上级主管部门和监督检查部门的监督。
第二章古籍库管理的基本原则第五条古籍库的管理应当遵循依法、科学、公正、文明的原则。
第六条古籍库管理应当弘扬保护、传承、研究、利用的原则。
第七条古籍库管理应当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和全面管理的原则。
第八条古籍库管理应当尊重古籍文献的文化特点和历史价值。
第九条古籍库管理应当注重保护和利用的统一。
第十条古籍库管理应当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第三章古籍库的组织管理第十一条古籍库应当设置管理机构,配备专业人员,建立健全管理体制。
第十二条古籍库应当根据收藏的古籍文献特点,合理划分为不同的专业部门。
第十三条古籍库应当按照古籍文献的特点,采用专门管理制度。
第十四条古籍库应当建立健全保管、整理、利用和服务机制。
第十五条古籍库应当严格执行文物管理法律法规,按照文物管理的要求,配备专业人员,建立文物档案。
第四章古籍库的保管管理第十六条对古籍库的古籍文献进行全面登记。
第十七条对古籍库的古籍文献进行分类、编目,编制目录。
第十八条对古籍库的古籍文献进行质量检查,确保古籍文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第十九条对古籍库的古籍文献进行防火、防潮、防蛀等保管工作。
第二十条对古籍库的古籍文献进行安全保护工作。
第二十一条对古籍库的古籍文献进行定期检查和修复。
第五章古籍库的利用管理第二十二条古籍库应当根据古籍文献的特点和利用需求,建立健全利用管理制度。
第二十三条古籍库应当向社会开放,鼓励学者、研究者和爱好者使用古籍文献。
第二十四条古籍库应当加强古籍文献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方便利用者使用。
第六章古籍库的安全管理第二十五条古籍库应当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和相应的安全管理体系。
古籍 文献管理制度

古籍文献管理制度一、引言古籍文献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现实生活中,古籍文献的保护和管理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古籍文献,建立健全的古籍文献管理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二、古籍文献管理的现状与问题1. 古籍文献管理的现状古籍文献由于年代久远,保存状态良莠不齐,有必须通过专业机构进行生态环境恢复,曲高和寓厚。
大量的古籍文献没有得到专业化管理,无法有效地被研究和利用,导致了资源的浪费。
2. 古籍文献管理的问题(1)缺乏完善的管理机构和人才队伍,导致对古籍文献的保护和管理工作无法有效开展。
(2)缺乏关于古籍文献管理的法律法规,导致管理工作无法受到有效的约束和规范。
(3)对于古籍文献的分类和整理工作做得不够,导致许多珍贵的古籍文献被埋没在混乱的文献资料中。
三、古籍文献管理制度的建立1. 加强古籍文献管理机构建设加强以国家文物局为核心的古籍文献管理机构建设,设立专门的古籍文献管理部门,加强对古籍文献的保护、整理、利用和推广工作。
2. 完善古籍文献管理法律法规制定并完善古籍文献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古籍文献的管理工作进行约束和规范。
3. 加强古籍文献的分类和整理工作建立古籍文献的分类和整理标准,完善古籍文献的分类和整理方法,加强对古籍文献的进行整理工作。
四、古籍文献管理制度的运行机制1. 促进古籍文献的保护工作加强对古籍文献的保护工作,提升古籍文献保存环境,并建立完善的古籍文献保护制度,保障古籍文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2. 加强对古籍文献的利用与推广建立完善的古籍文献利用和推广机制,将古籍文献用于学术研究、文化传承等方面,保障古籍文献的传承与发展。
3. 加强古籍文献管理的监督与评估建立古籍文献管理的监督与评估机制,加强对古籍文献管理工作的监督和评估,确保古籍文献管理工作有效开展。
五、古籍文献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完善1. 推动古籍文献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古籍文献管理体制改革,构建科学、规范、高效的古籍文献管理机制,提升古籍文献管理工作水平。
古籍常识与古籍管理

古籍常识与古籍保护 六、何谓珍善本
所谓‚三性‛: 一是因其书年代久远而具有的‚历史文物性‛,
二是因其书内容有重要参考价值而具有的‚学术资料性‛,
三是因其书雕版印制考究、插图等精美而具有的‚艺术代表性‛。
古籍常识与古籍保护
以此“三性”为原则,延伸出下列具体可操作的“九条”:
第一,元代或元代以前刻印或抄写的图书; 第二,明代刻印或抄写的图书(版本模糊、流传较多的除外); 第三,清代乾隆及乾隆以前流传较少的刻本、抄本; 第四,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印行的图书; 第五,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以及流传 很少的刻本、抄本; 第六,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 本及较少见的刻本、抄本; 第七,辛亥革命前有名人、学者批校、题跋或抄录前人批校而有参考 价值的刻本、抄本; 第八,在印刷上能反映我国印刷技术发展、代表一定时期印刷水平的 各种活字本、套印本,或有较精版画的刻本; 第九,明代印谱、清代集古印谱、名家篆刻的钤印本,有特色或有亲 笔题记的。 凡是符合上述九条细则之一者,可称为善本书。
版框(上栏、下栏、左右栏)、栏线(朱丝栏、乌丝栏)、 版心、鱼尾、象鼻、黑口(粗黑口、细黑口)、白口、 天头、地脚、行款
古籍常识与古籍保护
第二部分 版本类型与鉴定
一、版本定义:一部书经过多次刻版或缮写形成许多
不同的本子,这些本子即称为该书版本的类型
稿本(手稿本、誊稿本);抄本(影抄本);写本 刻本:初刻本、重刻本、重修本、递修本、影刻本(覆刻 本)、写刻本、巾箱本、初印本、节印本、汇印本、增刻本、 补配本、批校本、过录本、丛书零散本、单印本、双截本、上 图下文本、朱印本、蓝印本、套印本(一板多色、多板多色、饾 版、拱花)、钤印本,官刻本(宋公使库本、郡斋本、郡庠本、 元儒学、明藩府本、司礼监本、国子监本、清武英殿本、官书 局本)、家刻本、坊刻本、善堂刻本 活字本:泥活字本、木活字本(《武英殿聚珍版丛书》)、 铜活字本(明无锡华氏、安氏印本,《古今图书集成》)、磁 活字本 拓印本 铅印本 石印本 影印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分类简表 七分系列:(汉)刘向、刘歆《七略》6大类,38小类; (南朝宋)王俭《七志》,增加‚图谱类‛,又附道、佛二类;(梁)阮孝 绪《七录》。 四分系列:晋荀勖《中经簿》、李充《晋元帝四部书目》、《隋书经籍志》 、《四库全书总目》(4部44类) 经部:易、书、诗、礼(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 传)、孝经、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小学。 史部: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专史、杂史、史表、传记、史抄、政 书、时令、地理、金石、目录等。 子部: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艺术、谱录、杂 家、术数、宗教、类书等。 集部:总集、楚辞、别集、词、曲、小说、诗文评等。 丛部:汇编类、地方类、家集类、自著类。
缣帛
古籍常识与古籍保护
造纸术发明后古籍的装帧形式:
卷子 旋风装(鱼鳞装) 经折装(折子装、梵夹装) 蝴蝶装(宋元)
包背装(元末明中)
线装(明代后期)
古籍常识与古籍保护
四、书籍的外部形式 :
书口、书背、书脑、书首、书根、书衣、书签 附件:书套、夹板
五、书叶的内部形式:
古籍常识与古籍保护
二、阅览室管理 管理员职责:环境卫生,读者接待,图书保护。
积极流播其内容,切实保护其形制。
三、古籍修复
古籍破损情形:絮化、鼠啮、虫蛀、烬毁、老化、霉蚀、
缺损、粘连、酸化、断线、断口、缺封面等 古籍修复的原则:安全性原则、真实性原则、最少干预原 则、可逆性原则、可识别原则等。
古籍常识与古籍保护
中国:甲骨
青铜器
石头(一切石刻文字的总称就是碑刻,碑的主要形式有碣(jié)、碑、帖、摩崖、 石经、墓志、造像等)
简牍:单片为‚简‛,连缀称‚册‛(‚策‛)。‚牍‛又称‚版‛。《尚书》“惟 殷先人,有册有典‛。《庄子· 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东晋元兴三年(404)桓 玄:‚古无纸,故用简,非主于敬也。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 .
古籍常识与古籍保护 著录例片3(项目分行式) 士礼居藏书题跋记四卷 (清)黄丕烈撰 清光绪十年(1884)苏州潘氏滂喜斋刻朱印本 1册 十一行二十三字,左右双边。周銮诒题识。钤有‚周銮 诒印‛。 著录例片4(项目分栏式、账簿式)
索书号
分类
题名
著者
版本
册数
存佚
批校
印章
其他
古籍常识与古籍保护
如何区分刻本与活字本? 1.刻本边框衔接,活字本每页同部位边框都露白。 2.排字是否平直、有无横置、倒置。刻本横竖平直,无横置、倒置现象。 3.活字本墨色常不均匀。 4.活字本无断板现象。 5.活字本一般无栏线,字体较大。或有栏线,但与上下边框不连接。鱼尾与 左右栏线不连接。 雕版、椠版、锓版、镂版、镌版、刊版、刻版、剞劂、绣梓多指刻本, 梓行、印行、刊行则不一定。摆印、排印、聚珍则指活字印刷或铅印。
版框(上栏、下栏、左右栏)、栏线(朱丝栏、乌丝栏)、 版心、鱼尾、象鼻、黑口(粗黑口、细黑口)、白口、 天头、地脚、行款
古籍常识与古籍保护
第二部分 版本类型与鉴定
一、版本定义:一部书经过多次刻版或缮写形成许多
不同的本子,这些本子即称为该书的版本。
古籍常识与古籍保护
二、版本的类型
稿本(手稿本、誊稿本);抄本(影抄本);写本 刻本:初刻本、重刻本、重修本、递修本、影刻本(覆刻 本)、写刻本、巾箱本、初印本、节印本、汇印本、增刻本、 补配本、批校本、过录本、丛书零散本、单印本、双截本、上 图下文本、朱印本、蓝印本、套印本(一板多色、多板多色、饾 版、拱花)、钤印本,官刻本(宋公使库本、郡斋本、郡庠本、 元儒学、明藩府本、司礼监本、国子监本、清武英殿本、官书 局本)、家刻本、坊刻本、善堂刻本 活字本:泥活字本、木活字本(《武英殿聚珍版丛书》)、 铜活字本(明无锡华氏、安氏印本,《古今图书集成》)、磁 活字本 拓印本 铅印本 石印本 影印本
古籍常识与古籍管理
主讲:寻霖 2012年5月
古籍常识与古籍保护
第一部分 古籍的定义与形式
一、古籍的定义
1912年前以刻板、缮写等形式产生的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 式的书籍。 古籍与线装书不是同一概念 古籍与文物都具有不可重新创造的特征。
二、现存古籍总量
全国古籍总量约15万种,2717万册,其中善本5.75万种, 229.5万册。(2012年张志清讲话,3000多家,5000多万册) 湖南省古籍概况
古籍常识与古籍保护
四、区分版本的意义
不同的版本内容有着优劣之分 不同的版本价格有高低之分
古籍常识与古籍保护
五、如何鉴定版本
字体、纸张、版式、序跋、题记、书牌、刻工、避讳、 印章、书名及作者题署、书中地理沿革、机构职官名称、 各种书目题跋等。 鉴定版本的程序:书牌、序跋、字体(写体、匠体)、 版式、避讳、参考相关工具书。
古籍常识与古籍保护 六、何谓珍善本
所谓‚三性‛: 一是因其书年代久远而具有的‚历史文物性‛,
二是因其书内容有重要参考价值而具有的‚学术资料性‛,
三是因其书雕版印制考究、插图等精美而具有的‚艺术代表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古籍常识与古籍保护
以此“三性”为原则,延伸出下列具体可操作的“九条”:
第一,元代或元代以前刻印或抄写的图书; 第二,明代刻印或抄写的图书(版本模糊、流传较多的除外); 第三,清代乾隆及乾隆以前流传较少的刻本、抄本; 第四,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印行的图书; 第五,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以及流传 很少的刻本、抄本; 第六,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 本及较少见的刻本、抄本; 第七,辛亥革命前有名人、学者批校、题跋或抄录前人批校而有参考 价值的刻本、抄本; 第八,在印刷上能反映我国印刷技术发展、代表一定时期印刷水平的 各种活字本、套印本,或有较精版画的刻本; 第九,明代印谱、清代集古印谱、名家篆刻的钤印本,有特色或有亲 笔题记的。 凡是符合上述九条细则之一者,可称为善本书。
古籍常识与古籍保护
七、古籍著录与分类
1、著录例片1(卡片式,分段符号式) 士礼居藏书题跋记四卷/(清)黄丕烈撰·—清光绪十年 (1884)苏州潘氏滂喜斋刻朱印本 1册
十一行二十三字,左右双边。周銮诒题识。钤有‚周銮诒 印‛。 著录例片2(书本式,一段符号式) 士礼居藏书题跋记四卷/(清)黄丕烈撰· —清光绪十年 (1884)苏州潘氏滂喜斋刻朱印本· —1册· —十一行二十三字, 左右双边。周銮诒题识。钤有‚周銮诒印‛。
古籍常识与古籍保护
第三部分 古籍保护
我国古籍保护现状
古籍保护工作的原则:‚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基本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 一、库房管理 应设专职管库人员,其职责:协助读者工作,负责库房管 理(防火、防盗、防虫、防高温高湿、防光、防尘、 防鼠等) 适宜图书保护温度:16—22℃,湿度:45—60%
古籍常识与古籍保护
《艺文志二十种综合引得》,引得编纂处编 《四十七种宋代传记综合引得》,引得编纂处编 《辽金元传记三十种综合引得》,引得编纂处编 《八十九种明代传记综合引得》,引得编纂处编 《三十三种清代传记综合引得》,引得编纂处编 《清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杨廷福、杨同甫编 《两千年中西历对照表》,薛仲三、欧阳颐编 《史讳举例》,陈垣编 《古籍宋元刊工姓名索引》王肇文编 《中国古代职官大辞典》,张政烺主编 《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编 《说文解字》,(汉)许慎纂 《中国书法大辞典》,林宏元主编
古籍常识与古籍保护
第五部分 古籍的征集
征集的途径:接受捐赠,购买
古籍常识与古籍保护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清)纪昀等撰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清)纪昀等撰 《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清)邵懿辰撰,邵章续录 《贩书偶记》,孙殿起编 《贩书偶记续编》,雷梦水编 《湘人著述表》,寻霖、龚笃清编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中国丛书综录》,上海图书馆编 《中国版刻图录》,北京图书馆编 《二十五史人名索价》,《二十五史》编委会编 《清代文集篇目分类索引》,王重民编
古籍常识与古籍保护
三、目前几种常见的造伪方式:
1、撤去新序,保留旧序,以新刻充旧刻;
2、撤去部分或全部目录,以残充全; 3、以影印本、影刻本充原刻本; 4、以抄本充稿本; 5、伪造名人批校、题跋、签名、印记,以劣本充善本; 6、一册分装多册; 7、伪造、移植、撤去书牌; 8、篡改书名; 9、伪造著者; 10、染色
古籍常识与古籍保护
三、古籍的装帧形式
《后汉书》卷七十八《宦者传》载:‚蔡伦字敬仲,桂阳(案:今湖南耒阳)人也 …… 永元九年(97)监作秘剑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 用缣帛者谓之‘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蔡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 以为纸。元兴元年(105)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也有当代学者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认为中国在西汉时即已有纸,故蔡伦只是在前人 的基础上改进了造纸术。 造纸术发明前文献的载体形式: 国外:莎草、泥板、羊皮、贝叶等
古籍常识与古籍保护
雕板的起源 各朝代版本特征 北宋刻本极少见。蜀宗颜、浙宗欧、闽宗柳。前期多白口,四周单边,后期 多细口,麻纸、皮纸。多讳。 元刻本承宋风格,粗黑口,赵字,无讳,多简字。 明初期(洪建永洪)黑口,赵字,继元。明中期(宣正景天成弘正嘉隆)白 口,方字,仿宋。明晚期(万泰天崇)白口,长字,有讳。 清早期(康雍乾)白口,软字(手写楷书),精刻。 清中晚期宋字(硬体方字,横平竖直、横细竖粗)
第四部分 古籍工作常用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