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亲水媚绘人间. 汪国卿先生的山水画
《戏题画山水图歌》唐诗赏析

《戏题画山水图歌》唐诗赏析【作品介绍】《戏题画山水图歌》的作者是杜甫,也题作《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被选入《全唐诗》的第219卷第7首。
这首歌行体诗,写得生动活泼,挥洒自如。
诗情画意融为一体,让读者不知道何者是诗,何者为画,两者结合得天衣无缝。
清代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说:“读老杜入峡诸诗,奇思百出,便是吴生王宰蜀中山水图。
自来题画诗亦惟此老使笔如画。
”可见杜甫题画诗历来为人称道,影响很大。
【原文】戏题画山水图歌作者:唐·杜甫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
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
壮哉昆仑方壶图,挂君高堂之素壁。
巴陵洞庭日本东,赤岸水与银河通,中有云气随飞龙。
舟人渔子入浦溆,山木尽亚洪涛风。
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
焉得并州快剪刀,翦取吴松半江水。
【注释】①能事:十分擅长的事情。
②日本东:日本东面的海域。
③浦溆:岸边。
④亚:低垂。
⑤并州:唐朝时期的河东道,即今山西太原,当地制造的剪刀非常有名。
【翻译】十天画完一条河,五天画完一块石头。
他作画不愿受时间的催逼,贸然从事,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后,才从容不迫地将真迹留于人间。
挂在高堂白壁上的昆仑方壶图,山岭峰峦,巍峨高耸,蔚为壮观。
图中的江水以洞庭湖的西部为源头,一直绵延流向日本东部的海面,犹如一条银丝带,场面十分壮观,岸边的水势非常浩渺,纵目望去,好似天水相接,连为一体,与银河相通。
画面上云雾迷漫,飘忽不定,云团飞动。
在狂风激流中,渔人正奋力驾船向岸边驶去,山上的大树被狂风吹得倾斜了。
王宰的画在构图、布局等方面堪称天下第一,他能在一尺见方的画面上绘出万里江山的景象,就好像用并州的剪刀把吴淞江的江水剪来了一半!【赏析】杜甫定居成都期间,认识四川著名山水画家王宰,应邀约于760年(上元元年)作这首题画诗。
王宰的原作没有传世,然而由于杜甫熟悉王宰的人品及其作品,通过他的神来之笔,仿佛为后人再现了这幅气势恢宏的山水图,诗情画意,无不令读者赏心悦目。
山水题画诗100首

山水题画诗100首第1首、题李遵道山水(元代-丁复)层峰高出云树外,飞溜直下天河悬。
江南老客肠空断,旧宅不归三十年。
第2首、题班彦功山水扇图(元代-许有壬)钱塘江上又秋风,老友沦亡梦不通。
胜槩肯教同羽化,山河写在月轮中。
第3首、谢孔遵席后堂画山水图(金朝-刘仲尹)家在龙沙,弱在东方,你来到这个世界嘲笑春风。
天上的锅都是手绘的。
玉腕雪回犀管细,宝煤香散凤绡空。
只应大地山河影,常记飞鸾下月中。
第4首、戏书山水枕屏四段其三(宋代-李彭)孤峰云,一群树做生意。
高怀拿着一根杆子坐在落基山上,在云层中。
第5首、题山水障子(唐代-张祜)看到秋景的时候,可以节俭地画手。
连波动,云飞檐下。
岭树冬犹发,江帆暮不归。
端然是渔叟,相向日依依。
第6首、戏题水墨山水屏(宋代-杨万里)棹郎大似半边蝇,摘蕙为船折草撑。
今夜不知何处泊,浪头正与岭头平。
第7首、周臣为余写水墨山水大障徐子仁特赏其妙口占谢之(明代-顾璘)峥嵘华岳三神峰,移置草堂云雾浓。
泉飞树挺气生动,羽人彷佛中林逢。
周生做了这件奇妙的东西,仙女看到后尖叫起来。
如果失去了眼中的梅花,世界就没有时间老去。
第8首、云林画山水竹石(元代-华幼武)秋云无影树无声,湛湛长江镜面平。
远岫烟销明月上,小亭危坐看潮生。
第9首、题山水图(元代-贡师泰)山前山后云乱,山下入溪。
南方山外有山,散如浮尘,聚如米。
老枫树橡树叶枯,闭门有人。
钓丝急欲乘风破浪,却归双船对冲根。
老翁曳杖行伛偻,一童负樵一童斧。
笔端意度尽神妙,卷里衣冠自淳古。
周几经秦,寂寞难耐,然后沈卫宁冷清。
辽阔的耕渔继续,武陵隔着桃花源。
第10首、和坚伯梅六题一孤芳二山间三雪中四水边五月下六雨后每题二绝禁犯本题及风花雪月天粉玉香山水字十二绝其四(宋代-胡寅)未开疏蕊著诗催,依约蜂声欲隐雷。
姑射坐中亲绰约,岭头空有路萦回。
第11首、题李叔班山水横卷其三(宋代-颜博文)急雨冷捎溪,寒烟晓横塞。
茅屋来轩车,中有隐者在。
城市没问题,水也没问题。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美术第三课《寄情山水》课件(36张)

•
1. 一个情商较高的人,不仅能够妥善 管理自 己的情 绪,还 能够准 确地解 读他人 的情绪 表征, 诸如面 部表情 、肢体 语言等 ,进而 做出恰 当的反 映。
•
2. 肖邦的创作是如此博大精深,又是 如此有 意识地 自成一 体,因 此,可 以毫无 愧色地 说,他 的艺术 是世界 文化的 不容质 疑的组 成部分 。
●树木和山石
树的造型千变万 化,世界上没有完全 相同的两棵树;树的 结构规律大致相同, 万变不离其宗。
下笔当取势,确 定树干的姿态,再根 据树木结构规律完成。
树干前后左右出 枝体现空间感,树枝 当争当让,或增或减, 穿插自然。
树木组合遵循统一变化的 法则,强调大小对比、前后空 间关系的变换,更注重树木之 间相互呼应的情意性。
•
8、 横 向 立 意 :就是 在思考 问题的 过程中 ,思维 顺着原 材料所 告诉读 者的指 向去考 虑。我 们无论 做什么 事,都 不能脱 离实际 。这种 立意的 好处是 能紧扣 材料的 基本倾 向、主 要观点 ,因而 不会出 现偏题 、走题 的现象 。
感谢观看,欢迎指导!
● 石的组合要大小相间、之厚
重并富有体积感。
披麻皴
斧劈皴
画山先定外形轮廓,然后 皴出山体结构,点染而成。山 的造型要注意脉络贯通,山势 起伏,层次分明。
山石画法步骤
披麻皴
披麻皴
染
学习活动二
学习山石画法,并添加树 木,组合为完整的山水小品。
云雾聚散,泉流蜿蜒,使画 面布局变化万千,层次丰富,虚 实相间。
山水画中的点景人物、 舟船、屋宇、桥梁、栈道等, 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宣示 作品主题,并在构图中起着重 要作用。画点景的人、物结 构要简洁、用笔与整体协调 一致,山水景物浑然一体。
浅谈汪派粉彩青绿山水的开宗和传承

105一、简述汪派粉彩青绿山水的开创者汪野亭汪野亭(1884-1942),江西省乐平县人,名平,字鉴,号平山、平山草堂主人,民国瓷艺家,“珠山八友”成员之一。
自幼喜欢绘画,22岁时考入附设在江西瓷业公司饶厂内的“中国陶业学堂”(民国元年改名为“江西省立饶州陶业学校”、民国四年改名为“江西省立第二甲种工业学校”、民国十三年改名为“江西省立窑业学校”、民国十五年改名为“江西省立景德镇陶业学校”、现为“景德镇陶瓷大学”)选修美术专业。
毕业后到景德镇开“平山草堂”以绘瓷谋生,其间还在“景德镇陶瓷职业学校”任教,并积极参与吴蔼生(民国期间制瓷名家中首屈一指者)组建的“瓷业美术研究社”、王琦(“珠山八友”领军人物)组建的“月圆会”的活动。
汪野亭从艺之初画“浅绛山水”和“墨彩山水”,后改画粉彩,开宗汪派粉彩青绿山水。
二、汪派粉彩青绿山水的开宗和传承画派是指由独特的绘画艺术理念,形成‘独特美的符号’的绘画形式或方式。
汪派粉彩青绿山水,由民国时期的粉彩山水名家汪野亭先生(“珠山八友”之一)开创,其彩绘工艺自成体系,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并在其子孙后代及弟子的承袭、创新、拓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一)汪野亭为汪派粉彩青绿山水开宗汪野亭从艺之初受程门(晚清浅绛彩绘瓷的开山师祖、瓷上文人画先驱,与金品卿、王少维并称“晚清浅绛瓷画三大家”)、金品卿等浅绛彩绘名家的影响,致力于“浅绛山水”的研究,并将中国画之浅绛山水移植入瓷,尽显文人画意境。
汪野亭在创作浅绛山水的同时,对墨彩山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改革创新。
他突破传统墨彩彩绘工艺,弃艳墨,改用珠明料(最开始用于青花瓷中,后来也用在了粉彩中,主要用于勾线和彩底色)加盖雪白(透明无色,主要用于配色和接色)的彩绘工艺作画,所绘墨彩山水独具一格,他创作的墨彩山水瓷板画《江山胜景图》1930年在巴拿马国际展览会上获得国际金牌。
汪野亭加盟的“月圆会”是民国时期的瓷艺社团(1928年成立,后称“珠山八友”),主要成员有王琦、王大凡、汪野亭、何许人、程意亭、刘雨岑、毕伯涛、邓碧珊、徐仲南、田鹤仙。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初中美术《第3课 寄情山水》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初中美术《第3课寄情山水》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主题为《笔墨丹青》。
第3课的标题为《寄情山水》,主要内容是介绍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特点、表现方法以及审美标准。
通过对中国山水画的学习,学生能够培养绘画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同时增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爱国情感。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方法。
2. 掌握中国山水画的审美标准和独特魅力。
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提高他们的绘画水平。
2. 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使他们能够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
情感目标:1. 增强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自豪感。
2.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深入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特点和独特魅力。
2. 掌握中国山水画的表现方法和技巧。
3. 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观察自然景物,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2. 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绘画基础,对艺术作品也有一定的欣赏能力。
然而,对于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陌生和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绘画水平和艺术鉴赏能力,适当进行引导和辅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山水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中国山水画的图片或视频)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中国山水画。
请大家看一下这幅画(展示图片),请你们描述一下你们对这幅画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学生1:这幅画很宏伟,有很多高山和流水。
学生2:我感觉这幅画给人一种宁静和平和的感觉。
教师:非常好!你们对这幅画的描述非常生动。
这是一幅中国山水画,它以描绘山水为主题,表达了中国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景物的审美追求。
2. 知识讲解与示范(教师介绍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历史和艺术特点)教师:中国山水画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古代中国。
画坛名家声名远播——记画家汪国新和他的“长江系列绘画”

画坛名家声名远播记画家汪国新和他的“长江系列绘画”文/王镛生于湖北宜昌、以“长江人物和景物”为主要创作题 材的我国当代画坛名家汪国新因其“长江系列绘画”而蜚 声海内外。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的“长江系列绘画”经历了三个创作髙潮——第一个高潮:长篇连环画《长江 三部曲》;第二个高潮:百米绢本国画长卷《长江万里风 情图》;第三个高潮:以历史人物关公为主角的长江人物 画。
这三个高潮恰似“大江东去浪千叠”,一浪高过一浪,滚滚滔滔,气势壮观。
十年铸就《长江三部曲》上个世纪80年代,汪国新和他的妻子郑桂兰,倾注十 年心血,合作完成了十集长篇连环画《长江三部曲》,内容 概括了长江两岸从1925年至1949年、跨越上下游数千里 发生的历史变迁,总计1600多幅,每幅画面都经过精心构 思设计,人物、环境、建筑、道具种种包罗万象。
《长江三 部曲》主要表现抗战前后川东、川江民族资本家和各阶层 人物挣扎浮沉的历史命运。
从1980年起,汪国新夫妇为完成这部长篇连环画,先 后三十余次自费沿长江考察,千回百折,历尽艰辛,深入 体验长江两岸百姓的生活,搜集了大量有关长江风物和民 俗的创作素材。
1984年,汪国新在妻子的全力支持下到北 京中央美术学院进修,接受画坛前辈贺友直教授的指导。
“蜀山釆风破铁履,京师求学视野阔。
”汪国新在他的诗歌 体自传中记录了这十年磨砺、十年奋斗的难忘经历。
《长江三部曲》由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后相继获得国 内外连环画大奖,中国连环画研究会原会长姜维朴称赞“《长江三部曲》是继《山乡巨变《铁道游击队》之后又一 部以线描为表现形式的佳作。
”漫画家华君武也曾经赞许 汪国新“诗书画石倶佳”。
九年打造《长江万里风情图》1994年,汪国新耗费九年心血创作完成158米长的绢 本长卷《长江万里风情图〉〉。
汪国新以人物风情为主体画 了长江上下游沿岸民俗民情,全方位地反映了改革开放后 人民中呈现的勃勃生机。
这幅百米长卷从长江源头沱沱河 一直画到长江入海口浦东新区,把长江两岸的群山万壑、风土民情和历史变迁尽收笔底,—剪栽入画。
石涛《巢湖图》-描绘巢湖风光的诗书画三绝巢湖图赏析

石涛《巢湖图》-描绘巢湖风光的诗书画三绝巢湖图赏析《巢湖图》,清代/1695年,石涛,纸本设色,立轴,纵128厘米,宽46厘米,天津艺术博物馆藏《巢湖图》是石涛山水画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存最早描绘巢湖风光的传世名画。
石涛的绘画贵在创新,这一点在《巢湖图》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石涛善于用点,树叶草丛多以点出;楼阁的线条用凝重秀挺的中锋笔法勾出;而树木土坡又是以或湿或干的多种法画出。
《巢湖图》整幅画面气势恢弘,具有变幻无穷的意境,通篇充溢着蓬勃的生气,可谓处处精湛。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夏天,53岁的石涛应吏部尚书、英武殿大学士李天馥和庐州府太守张见易的邀请,从扬州来庐州游览,他们以诗画唱和,十分默契。
数月间李、张一再挽留,并以龚鼎孳先生的别墅“稻香楼”给他定居,石涛不受,决意返回扬州。
当帆船从庐州行至巢湖时,遇到连日大风巨浪,为了安全,只好“十里五里一泊船”。
这天,船停靠在金沙河畔,闻讯赶来的淳朴憨厚的田家农民,为了表示对石涛的敬仰,特地从深水池塘里摘了一枝含苞待放的荷花,送到船上。
石涛一时很受感动,准备以金钱作酬报,田家农民执意不受,反而求之以诗。
石涛慨然应允,即兴成诗两首,其中有“吾只爱诗不受钱”,“一枝菡萏最堪怜”的诗句,表面是寄赠田家,其实这正是作者自己的心声流露和感叹!当船勉强行到中庙时,再一次出于安全,只好落帆停在船坞里。
石涛登岸饱览了水天浩渺的巢湖风光,对古刹中庙最迷恋,一连住了三天,几次登临庙阁眺望巢湖,又为途中田家农民深水采白莲送他求之以诗一事所感动,他终于把深情凝于笔端,绘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巢湖图》。
《巢湖图》用“网巾纹”变出的线条勾出宽阔的湖面和波浪;中部右岸画出了中庙雄姿,庙基若有若无,庙耸湖畔,古刹屋檐突兀临立。
画面近景则是一片农田,苗齐禾壮;左岸突出了一石墩,瓦、草屋各两幢,也就是如今的白衣庵;右岸画着两垒巨石,给整个画面起了压住阵脚的感觉;沿着岸边画了一柳、一松、两株榆树,夹着池塘小坞,是船舶遇风避险临时停泊的小船埠。
海上画派重要画家之一汪琨

海上画派重要画家之一汪琨关注自由书画谈,与文学历史书画相约去年秋拍和今年春拍与秋拍,颇与海派名画家汪琨结了几次缘:上海去年秋天拍得一页汪氏的山水便面,今年春拍百衲,又拍得了汪氏的一轴山水,并且皆为青绿山水。
今年秋天年尾,上海朵云轩又一场拍得伊之四页山水人物尺页和一轴带有画家诗堂的山水。
便面已另文赏析,下面仅来欣赏百衲的这轴山水和朵云轩的四页山水人物。
山水轴132×33cm的尺幅,设色纸本。
图上题着一首七言绝句,云:竹烟松露湿苍苔,小结团茆面水开。
不觉秋客已如诗,时流红叶过溪来。
诗句点明秋天的山水。
两棵苍天古树挺立伟岸,老树龙鳞,枝枒干槎。
松树下丛竹边上一方临水的草亭,亭内一位红衣高隐之士束发博衣,正仰面飞流而下的瀑布。
蒸腾的云雾横断了飞瀑和高山,使高峰险崖愈加峭峻高举。
溪边临水的一棵红叶,枝叶萧疏,红叶点点,点出深秋的意境。
画面是静幽的,又似乎能听到飞瀑落下的哗哗声和溪水流过的清音。
不见寺影鸟身,又似乎能闻到山寺的钟声和莺啼鸟啭,让人有无限的联想。
汪琨山水极重传统,以“四王”一路入门,功力出众。
喜为青绿,工整秀润。
此轴青绿山水,娄东法脉,传统中也有自己笔致清劲,墨色妍逸的风神,明碧清丽,妍雅华滋。
画上落名“仲山汪琨”,钤印“仲山”朱文。
朵云轩拍得四页,以拍得顺序分别叙述。
率先拍得者,乃一页青绿山水,28×34cm的尺幅,仿的“耕烟散人本”。
“耕烟散人”清初山水“四王”之一王翚的号,王翚山水主张“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
汪琨此页为青绿山水,青山碧水,古松老屋,携琴访友,一派的山水清明,人物清明的意境。
两棵古松下的房舍内,一位姬人端坐窗前,似乎在等候着桥上携琴逸士的到来?一旦相见,面对知己,弹上一曲高山流水,人生乐事儿,莫过于此了。
署款:“松林飕飕,流水潺潺,幽人独坐,静对青山。
仿耕烟散人本,仲山汪琨。
”钤印“汪琨”朱文。
来说拍得的第二页,此页仍为青绿山水,仍是抚摹清初山水“四王”之一的作品,30×34cm的尺幅,不过是师法的王时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