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世纪金榜同课异构教学课件课堂10分钟达标练 7.2.1
高中生物世纪金榜同课异构教学课件7.2.1 (2)

2N XAXA N XAXa N XAY
X
a
(3)遗传平衡状态下基因频率的计算。 ①遗传平衡状态的条件: a.种群是极大的; b.种群中个体间的交配是随机的;
c.没有突变发生;
d.没有迁入和迁出;
e.没有自然选择。
②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的计算公式: 设A频率为p,a频率为q,则p+q=1。 雄配子 雌配子 A(p) a(q) A(p) a(q)
(某个基因的个数/ 基因频率 全部等位基因 发生了定向的生物进化 数)×100%
比较项目
含
义
变化与进化的关系 生物不一定进化
基因型 频率
(特定基因型的个 体数/该种群个体 总数)×10,它的 体所含有的全部基 变化是形成新物种的前 因 提
2.基因频率相关计算方法: (1)常染色体上基因频率的计算。 设种群个体数为N,AA、Aa、aa的个体数依次为n1、n2、 n3,基因频率依次为PA、Pa,基因型频率依次为PAA、
2.基因库与基因频率: 全部个体 范围:一个种群中的_________
(1)基因库
全部基因 对象:所含有的_________
基因库 范围:一个种群的_______
(2)基因频率
某基因数 计算公式:________________ 全部等位基因数 ×100%
3.生物进化的实质:种群_________ 基因频率 的改变。
一、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1.种群:
一定区域 生活在_________
(1)概念:三要素 同种 生物 _____ 全部 个体 _____
基本单位 ,彼此可以交配, (2)特点:生物进化的_________ 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 。 并通过繁殖将___________________ (3)实例:一片草地上的所有蒲公英。
高中生物世纪金榜同课异构教学课件课堂10分钟达标练 4.1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堂10分钟达标练一、选择题(共7小题,每小题5分,共35分)1.(教材变式题)(2015·江门高一检测)基因的转录产物不可能是( )【解析】选A。
转录是指以DNA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RNA包括3种:mRNA、rRNA和tRNA。
蛋白质不是转录的产物。
2.下列不属于DNA复制和转录的共同点的是( )A.需要酶参与B.以DNA的两条链为模板C.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需要ATP提供能量【解析】选B。
本题主要考查DNA复制和转录的比较。
DNA复制和转录中均需要酶参与,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并需要ATP提供能量;其中,DNA分子的复制以DNA的两条链为模板,而转录则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
3.tRNA与mRNA碱基互补配对现象可出现在真核细胞的( )A.细胞核中B.核糖体上C.核膜上D.核孔处【解析】选B。
tRNA与mRNA的碱基互补配对现象发生在翻译过程中,而翻译的场所在核糖体上。
4.(概念原理题)(2015·海南高考)关于密码子和反密码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密码子位于mRNA上,反密码子位于tRNA上B.密码子位于tRNA上,反密码子位于mRNA上C.密码子位于rRNA上,反密码子位于tRNA上D.密码子位于rRNA上,反密码子位于mRNA上【解题指南】(1)题干关键词:“密码子”“反密码子”。
(2)关键知识:密码子与反密码子的区别。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密码子与反密码子的相关内容。
mRNA上三个相邻的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这样相邻的三个碱基称为密码子;每个tRNA上有三个碱基与密码子相配对,这样的三个碱基称为反密码子,即密码子位于mRNA上,反密码子位于tRNA上,A项正确,B、C、D项错误。
【补偿训练】基因、遗传信息和密码子分别是指( )①信使RNA上核苷酸的排列顺序②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③DNA上决定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④转运RNA上一端的3个碱基⑤信使RNA上决定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⑥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A.⑤①③B.⑥②⑤C.⑤①②D.⑥③④【解析】选B。
高中生物世纪金榜同课异构教学课件2.1.2

【题组过关】 1.(2016·湖南五市高一检测)细胞分裂过程中,A和a、 B和b是两对同源染色体,由同一个精原细胞经正常减 数分裂形成的4个精细胞可能是( )
A.AB、aB、Ab、ab
C.Ab、Ab、aB、aB
B.AB、aB、Ab、Bb
D.AB、AB、Aa、Bb
【解析】选C。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 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以A和a、B和b一定分开, 不能同存于一个精细胞中,而且一个精原细胞经正常 减数分裂形成的4个精细胞,只有两种类型。
①与⑦不会来自同一个精原细胞。
【互动探究】 (1)在不考虑交叉互换的情况下,1个染色体组成为 AaCcDd的生物可能产生多少种精细胞? 提示:8种。
(2)若题中示意图为染色体组成为AaCcDd的卵原细胞所 产生的卵细胞,则这些卵细胞至少来自几个卵原细胞? 为什么? 提示:8个。因为1个卵原细胞只能产生1种卵细胞。
【规律方法】根据染色体组成判断配子来源的方法 (1)若两个精细胞中染色体完全相同,则它们可能来自 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简记为“同为同一‘次’”。 (2)若两个精细胞中染色体恰好“互补”,则它们可能
来自同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分裂产生的两个次级精母细
胞。简记为“补为同一‘初’”。
(3)若两个精细胞中的染色体有的相同,有的互补,只 能判定可能来自同一个生物不同精原细胞的减数分裂 过程。简记为“同、补同一‘体’”。
分析:双胞胎包括异卵双胞胎和同卵双胞胎。异卵双 胞胎是由于女性的某一次生理周期同时排出两个卵细
胞,这两个卵细胞分别与两个精子相结合,形成了两
个受精卵继续发育。同卵双胞胎是来自一个卵细胞与一个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一分为二,形成两个胚胎。
【线索构建】
知识点一
高中生物世纪金榜同课异构教学课件1.1

(4)闭花传粉:在花瓣展开之前,雄蕊中的花粉已传到 雌蕊柱头上,称为闭花传粉,如豌豆。 (5)父本和母本:不同植株的花进行异花传粉时,供应 花粉的植株叫做父本,接受花粉的植株叫做母本。
【题组过关】 1.(2016·临沂高一检测)下列有关纯合子的叙述错误 的是( )
A.由相同遗传因子的雌雄配子结合发育而来
①鉴定一只白羊是否是纯种 ②在一对相对性状中区分显隐性
③不断提高小麦抗病品种的纯合度
④检验杂种F1的遗传因子组成
2.遗传图解:
D
d
D
d Dd
D Dd
d
Dd
四、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演绎推理验证 测交法 ,即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1.验证方法:_______
2.遗传图解:
D
d
Dd
dd
杂合子 ,产生__ D 和__ d 两种配子, 3.实验结论:F1是_______ 1∶1 。 比例接近_____
五、分离定律——得出结论 有性生殖生物 。 1.描述对象:_____________ 配子 时。 2.发生时间:在形成_____ 遗传因子 发生分离, 3.实质:控制同一性状的成对的_________ 遗传因子 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 分离后的_________ 遗传给后代。
性状分离 现象, ④F2出现_________ 3∶1 分离比为_____
三、对分离现象解释——提出假说 1.理论解释: 遗传因子 决定的。 (1)生物的性状是由_________ 成对 存在的。 (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_____
遗传 (3)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_____ 因子 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 _____ 遗传因子 中的一个。 有每对_________ 随机的 。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_______
高中生物世纪金榜同课异构教学课件课堂10分钟达标练 2.1.1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堂10分钟达标练一、选择题(共7小题,每小题5分,共35分)1.(概念原理题)下列关于减数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也有细胞周期B.染色体复制两次,细胞分裂一次C.产生的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D.精(卵)原细胞只可进行减数分裂【解析】选C。
减数分裂是指在原始生殖细胞(如动物的精原细胞或卵原细胞)发展为成熟的生殖细胞(如精子或卵细胞)的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使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的过程,没有细胞周期,精(卵)原细胞自身的增殖方式是有丝分裂。
2.如图所示细胞内,a、b、c、d中可表示同源染色体的是( )A.a与b、a与cB.b与c、b与dC.a与c、a与dD.a与d、b与c【解析】选D。
大小和形状基本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染色体称为同源染色体。
如图中a与d、b与c。
3.(识记易错题)初级精母细胞内不可能出现的染色体的行为是( )A.联会B.同源染色体分离C.交叉互换D.着丝点分裂【解析】选D。
精巢中,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细胞是初级精母细胞。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配对,称为联会,联会的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间部分片段互换,称为交叉互换。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此时的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
4.(2015·山东学业水平测试模拟)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会出现( )①同源染色体配对(联会)②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③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④姐妹染色单体分离A.①③④B.①③C.①②③D.①②④【解析】选C。
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会发生同源染色体配对(联会),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可能会发生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所以C正确。
高中生物世纪金榜同课异构教学课件7.1

合作探究·核心归纳 1.环境、变异与生物适应性特征的关系:
(1)结合拉马克学说中关于适应性特征形成的观点,思考拉马克认为环
境的变化与生物的变异有什么关系。 提示:拉马克认为器官越用越发达,废而不用会造成退化,所以他认为 环境的变化会导致变异。 (2)结合变异的特点思考,上述拉马克的观点正确吗?为什么? 提示:不正确。因为变异是不定向的,不是环境的变化导致变异。
(
A.生物的种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 B.生物的种类从古到今是一样的 C.环境的变化使生物出现新的性状,并且将这些性状传给后代 D.生物的某一器官发达与否取决于用与不用
)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需明确两点: (1)生物是进化的,不是固定不变的。 (2)器官用则进化,不用则退化。 【解析】选B。生物是进化的,生物的种类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不 是从古到今都一样;环境变化是物种变化的原因;器官用则进化,不用 则退化;以上都是拉马克的观点。
(2)环境改变时,生物向着适应环境变化的方向变异。 错误 (填“正确”或“错误”)。 判断:_____ 变异是不定向的,生物可能适应环境,也可能不适应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环境 _____ (3)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群体是进化的单位。 错误 (填“正确”或“错误”)。 判断:_____ 由于认识上的局限性,达尔文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于个体水平 ___________
第7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第1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探究1
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1.主要内容:
更古老的生物
高中生物世纪金榜同课异构教学课件1.1

(1)从图中的遗传因子组成分析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分别有何特点?
提示:遗传因子中只要含有显性遗传因子D,豌豆就表现为高茎。矮茎
豌豆只含隐性遗传因子。 (2)F1为高茎,但是自交后代(即F2)中重新出现矮茎,这说明F1的遗传 因子组成是什么? 提示:自交后代中出现矮茎,说明F1中存在隐性遗传因子d,但是F1又表 现为高茎,因此也含显性遗传因子D,因此F1的遗传因子组成为Dd。
优点
实验结果可靠,容易分析
性状方面
子代数 量方面 花的大 小方面
实验结果易于观察和分析
便于收集数据,有利于结果 统计 人工异花传粉 易于进行_____________
(2)讨论并完成人工杂交实验中相关操作的目的:
步骤 操作目的 防止母本进行自花传粉 _____________________ 防止外界花粉的干扰 ___________________ 将父本的花粉授予母本,达到杂交的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防止外界花粉的干扰 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母本豌豆采取去雄处理时,应该在什么时间进行?为什么?
提示:在花未成熟时去雄。因为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植物。 在进行杂交实验时,为了防止其自花传粉,应该在花未成熟时去雄。
2.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下图是孟德尔对豌豆的高茎和矮茎这对相对性状所做的实验,
探讨并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相关符号及含义:
(3)据图从配子的形成和随机组合角度分析在F2中出现性状分离比 3∶1的实质原因。
提示:F1产生配子时Dd相互分离,雌雄个体中配子D∶d=1∶1,受粉时雌
高中生物世纪金榜同课异构教学课件第3节 伴性遗传

④只有男性才会得色盲吗?
写出人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性 别
B B
女
B b b b B
男
b
基因型 XBXB 表现型 正常 XBXb XbXb
XBY
正常
Xb Y 色盲
正常 色盲 (携带者)
男女婚配基因型组合方式
XBXB
×
XBY
XBXB ×XbY XB X b × Xb Y
XBXb × XBY XbXb × XBY
身体检查,了解家庭病史 判断遗传病的类型
是否有遗传病患者? 常染色体遗传病?性染色 体遗传病(伴X或伴Y) ?显 性遗传病?隐性遗传病? 用遗传图解进行分析。
C.女性患者与正常男子结婚,必然儿子正常女儿患病
D.患者的正常子女不携带该患者传递的致病基因
伴Y染色体遗传病——外耳道多毛症
你能推测出这种病的 遗传特点吗?
患者全为男性(父传子,子传孙);
患者的基因型表示为XYM。
下面哪幅图最可能表示伴Y染色体遗传病?
1
√
2
3
4
二、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伴性遗传在生物界是普遍存在的。 例如,血友病,芦花鸡羽毛上黑白相 间的横斑条纹,以及雌雄异株植 物(如杨、柳)中某些性状的遗
第3节 伴性遗传
正常
红绿色盲
思考:你能看到图中所示的图形吗?
1.伴性遗传的特点。(重点) 2.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难点)
色盲的发现 ——袜子颜色的故事
?
道尔顿,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近代化学之父”。 第一个发现色盲症的人,第一个被发现的色盲症患者。
第一个提出色盲问题的人(著作《论色盲》)
且只能传给其女儿(交叉遗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堂10分钟达标练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下列哪个过程从根本上为自然选择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
A.DNA→DNA
B.DNA→RNA
C.mRNA→蛋白质
D.氨基酸→蛋白质
【解析】选A。
基因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基因突变主要发生在DNA复制过程中。
2.(概念原理题)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所谓定向是指
( ) A.适应特定环境 B.定向变异
C.定向生存斗争
D.能传种接代
【解析】选A。
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能适应环境的个体保存下来,不能适应的个体被淘汰,故选A。
3.(2015·上饶高一检测)如图表示某个种群基因型的组成情况,A、a为一对等位基因。
则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是( )
A.0.11
B.0.4
C.0.5
D.0.55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先从图中找出AA、Aa、aa所占的比例,然后利用公式计算a的基因频率。
【解析】选C。
由图中可知,AA∶Aa∶aa=1∶1∶1,所以a的基因频率为aa+Aa=1/3+1/2×1/3=0.5。
【补偿训练】某植物种群中,r基因纯合的个体不能存活。
已知该种群的基因型分别为YYRR、YyRR、yyRR、YYRr、YyRr、yyRr,它们的基因型频率依次为30%、20%、20%、10%、10%、10%。
计算Y和y的基因频率依次为( )
A.55%和45%
B.45%和55%
C.27.5%和22.5%
D.22.5%和27.5%
【解析】选A。
由于基因频率是该基因占所有等位基因数的比例,而与非等位基因无关,YY占40%,Yy占30%,yy占30%,所以Y的基因频率为40%+30%×1/2=55%,y 的基因频率为45%。
4.(识记易错题)(2015·榆林高一检测)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可以定向改变种群基因频率的是( )
A.基因突变
B.基因重组
C.自然选择
D.迁入、迁出
【解析】选C。
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基因重组和基因突变都是可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仅仅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种群中如果含A基因的个体比含a基因的个体更多地迁移到另一个地区,这个种群中A基因和a基因的频率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但不会定向地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自然选择则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5.由于真菌感染而使某森林所有树的颜色都变成灰白色。
多年以后,不同颜色的
蛾类增长率最可能的结果是( )
【解析】选D。
环境对生物进行自然选择,由于所有的树的颜色都变成了灰白色,所以在生存斗争中,体色与环境色彩相近的蛾类易于生存下来,并产生子代个体,这种情况逐代积累就会使个体中体色与环境色彩相近的个体数越来越多。
但由于变异是不定向的,所以在群体中可能还会有棕色等其他颜色的个体存在。
6.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现代生物技术利用这一点来改变生物遗传性状。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人工诱变因突变率的提高而实现了定向变异
B.转基因技术造成基因重组,产生了定向变异
C.人工诱变技术造成基因突变,产生了不定向变异
D.现代生物技术能改变许多生物的遗传性状,使之更适合人类的需要
【解析】选A。
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人工诱变可以提高突变率,产生不定向的变异;转基因技术可以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中,实现基因的重组,然后定向地改变生物的性状;转基因等生物技术可以按照人类的意愿改造生物的性状。
【易错提醒】转基因技术具有定向改变生物性状的作用,该变异具有定向性。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7.(2015·廊坊高一检测)许多生物特别是动物,在不同生活季节中,数量有很大差异:春季繁殖,夏季数量增加到最多,到了冬季,由于寒冷、缺少食物等种种原因而大量死亡。
第二年春季,又由残存的少量个体繁殖增多。
因此形成一个如瓶
颈样的模式(如图所示,为抗药性个体),其中瓶颈部分即为动物数量减少的时
期。
据图回答:
(1)在图中所示的三年间,该生物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为什么?_____________。
(2)在使用杀虫剂防治害虫时,敏感性个体大多被杀死了,保留下来的大都是抗药性个体,这是由于________的选择作用,其实质是增加了__________________的频率。
而在自然越冬无杀虫剂作用时,敏感性个体反而被选择,导致下一代害虫中敏感性基因频率升高,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不断变化,由于图中所示的三年间种群中抗药性个体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因此该生物种群进化了。
(2)由于杀虫剂对害虫的选择作用,具有抗性的个体大都被保留下来,抗药性基因的频率逐渐增大;但是到了越冬时期,由于敏感性个体的生活适应力一般都强于抗药性个体,因而冬天过后存活的个体多数为敏感性个体。
答案:(1)该生物种群进化了,因为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在不断改变
(2)杀虫剂抗药性基因变异的有利有害取决于环境的变化,在冬天敏感性个体适应力强于抗药性个体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