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时跟踪检测:(十七) 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解析
2018年高中历史必修2课时跟踪检测:(十七)苏联的经济改革含解析

课时跟踪检测(十七)苏联的经济改革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1952~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各种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这说明赫鲁晓夫()A、试图调整国家与集体农庄的关系B、改变了苏联农业落后的状况C、使自己成了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D、收购太多将影响农民积极性解析:选A材料中苏联农畜产品价格的大幅度提高是这一时期的农业改革政策的直接结果,赫鲁晓夫上台后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农业改革: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鼓励垦荒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在这些政策影响下农产品价格提高,故A项正确.2、赫鲁晓夫上台后,首先对农村作了实际调查,对农业和粮食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农业改革.下列结论不符合其调查结果的是()A、农业生产管理过于集中B、农民对劳动生产的成果漠不关心C、农产品的收购价格过高D、农业发展不能满足居民生活需求解析:选C赫鲁晓夫时期,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已经阻碍了社会发展和进步,在这种体制下,农业生产实行集体化,管理集中,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发展不能满足居民生活需要,故A、B、D三项正确;斯大林体制下,农产品价格过低而不是过高,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3、赫鲁晓夫时期的苏联是社会主义改革的一次失败的尝试,但我们对赫鲁晓夫的改革不应全盘否定,主要原因是()A、其改革中,农业成就显著B、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C、其改革指导思想正确D、其改革有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解析:选B赫鲁晓夫改革侧重于农业,但是由于赫鲁晓夫急躁冒进,不顾客观实际,提出“种植玉米运动”,导致粮食减产,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尝试对农业和工业进行改革,在教条主义盛行、思想僵化的时期,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故B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只是在原有体制基础上的局部改革,故C项错误;由于赫鲁晓夫个人反复无常,造成混乱,阻碍了改革的进行,故D项错误.4、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在生产方面,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划.在完成计划任务外,可以接受计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可以用自己的材料和废料生产计划以外的产品.”这一措施()A、突破了旧体制的弊端B、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C、力图调动企业积极性D、有限地利用市场机制解析:选C从材料信息看,勃列日涅夫时期,企业的自主权有所扩大,这有利于调动企业的积极性.5、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接近国民生产总值的40%.从长远来看,这一现象对苏联社会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A、人民生活水平提高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C、科技水平大大提高D、民用工业迅速发展解析:选B着重于研究军事等重工业,造成农轻重之间的比例失调.6、1973年3月,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工业管理的若干规定》的决议,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建立生产联合公司和工业联合公司并减少管理层次来改进工业管理体制.此后,联合公司在苏联普遍建立起来.到1979年,联合公司达3 947个,参加的企业共有17 516个.这一措施()A、仍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框架B、使苏联一跃成为超级大国的重要因素C、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重要内容D、拉开了苏联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序幕解析:选A据“1973年”这个时间可知此时是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故C项错误;苏联成为超级大国是在二战后,故B项错误;拉开苏联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序幕是赫鲁晓夫改革的下放企业管理权,故D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改变斯大林模式,故A项正确.7、韩西林教授曾撰文写道:“到戈尔巴乔夫上台时,这种高度集中统一的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对整个经济的制约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打破这种体制的要求已非常强烈,而这种体制也确实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这可以印证戈尔巴乔夫改革()A、适应了时代需要,获得成功B、使苏联经济得到迅速发展C、冲击了苏联的所有制结构D、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模式解析:选C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苏联经济发展到了计划经济体制非改不可的时候了,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进行了经济改革,调整了苏联经济结构,冲击了苏联的所有制结构,但其改革没有正确的思路,并未取得成功,也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模式,答案为C项.8、“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社会已经处于严重的经济、社会、精神和政治危机中……20年前在苏联开始的改革被社会上很多人视为期盼已久的事情.”下列关于“20年前在苏联开始的改革”说法正确的是()A、改革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B、提出加速发展战略,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方面C、推行新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发展D、以经济管理的方式代替行政命令干预经济的做法,在改革初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解析:选C“20年前”指的是60年代中期开始的勃列日涅夫改革.A项是赫鲁晓夫改革,故A项错误;B、D两项属于戈尔巴乔夫改革,故B、D两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推行新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发展,故C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8分)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前苏联有许多学者以从列宁晚期著作中描绘出来的轮廓,把列宁的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特征归纳为以下几点:在国家计划范围内,为了劳动者的利益利用价值规律和商品货币关系;根据劳动的质和量付给报酬的原则;允许多元化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存在……——苏联1989年《有关社会主义的现代概念》专题讨论会纪要材料二关于经济改革,戈尔巴乔夫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经济垄断”,只有实行私有化,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才能“恢复社会公正”.1987年通过的、次年生效的《国营企业(联合公司)法》是改革时期主要的经济法.《国营企业法》的目的,就是使苏联企业成为自治的、民主的和财政上独立的生产者.——摘编自肖明《戈尔巴乔夫改革及其本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列宁的社会主义模式的特征.(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进行评价.(6分)(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列宁、戈尔巴乔夫改革一成一败的原因.(6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两个分号前后的三句话逐层概括即可.第(2)问,材料二共三句话,第一句话反映了对经济体制的改革,第二句话反映了以立法的形式把企业推向市场,第三句话反映了改革方案对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破坏.从这三个方面概括归纳即可.第(3)问,结合所学,从改革的方向、措施等角度回答即可.答案:(1)特征:一定程度上恢复国家资本主义,实行“按劳分配”和自由贸易政策;建立起多种形式的所有制形式,充分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经济.(2)评价:打破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垄断”,发展多种形式的所有制;通过立法的形式,使国营企业成为独立的生产者,把企业推向市场,这都是必要的;实行完全私有化,建立所谓“真正的市场经济”,破坏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是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3)原因:列宁改革结合本国实际情况,改革措施配套,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戈尔巴乔夫改革不顾苏联实际情况,改革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且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2018年秋高一(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苏联的经济改革[学习目标] 1.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
2.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自主预习·探新知]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问题尤为突出。
(2)斯大林逝世为赫鲁晓夫改革提供了契机。
2.内容(1)农业方面①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②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
③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
④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⑤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
(2)工业方面①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
②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
③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3.评价(1)意义: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一定成效。
(2)局限①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
②提出“20年建成共产主义”的目标严重脱离了苏联的实际。
③改革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④赫鲁晓夫个人作风因素也阻碍改革的进行。
4.结果1964年,赫鲁晓夫在党内斗争中失败,被迫退出政治舞台。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目的: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状态。
2.内容(1)工业方面: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2)农业方面: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政策。
3.评价(1)作用:收到了一定效果。
(2)局限: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与美国的军备竞赛日益加剧,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4.结果:到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
1.背景1985年,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戈尔巴乔夫上台。
2.内容(1)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
(2)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3.弊端(1)提出了“加速发展战略”,并把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使经济结构更加失调。
2018高中历史必修二岳麓版检测:第三单元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含解析

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1、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
下列口号出现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是()A、“开垦、开垦、再开垦”B、“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C、“废除余粮征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D、“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解析:赫鲁晓夫执政时期,重点发展农业,开展种植玉米运动,扩大玉米种植面积,所以选A项。
B项出现在戈尔巴乔夫时期;C项出现在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D项出现在斯大林时期。
答案:A2、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主要是指赫鲁晓夫()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B、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C、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D、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掘墓人”说明其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守墓人”说明其未能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答案:C3、勃列日涅夫在执政前期对赫鲁晓夫时期的政策进行了调整。
他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其根本目的是()A、以重工业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B、改变苏联重工业基础薄弱的面貌C、增强军事和综合国力,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D、改善人民的生活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正是美苏争霸时期,所以他把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以与美国争夺霸权。
答案:C4、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办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A、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B、放弃党和政府对经济的干预C、接受资本主义的自由经济原则D、在维护原有模式下进行修补解析:在斯大林体制下,用行政命令代替经济手段,完全排斥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戈尔巴乔夫改革用经济管理办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是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答案:A5、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出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
岳麓版必修二复习学案: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岳麓版必修二复习学案: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第 2 页第 3 页【知识积累】苏联三次改革的比较:同: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弊端;都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改革过程脱离了苏联实际;结果成效都不显著。
异:1、赫氏改革侧重农业,勃氏改革侧重重工业,戈氏侧重所有制和商品经济入手。
2、前两者都取得一定的成效而后者未见成效转向政治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3、前两者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后者肃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却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随堂检测:(满分30分,时间10分钟)一、选择题(总5个小题,每题4分,共20分)1.【B层】在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时,赫鲁晓夫提出15年内在人均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
1961年他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 ①赫鲁晓夫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②在经济建设上急于冒进③提出的目标不切合实际④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A.①②③④B.①②④ C.①②③D.②③④2.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
这里“斯大林的守墓人”的主要含义是( )A.未改变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 B.未突破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C.一味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D.未改变苏联原来的社会制度3.下列关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说法,正确的是( )A.突破了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 B.建成了发达的社会主义C.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改革趋于停滞 D.根除了原有的经济体制的弊端4.不再宣传共产主义,而是宣布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积极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导致执政后期社会矛盾丛生,国家陷入困境的苏联领导人是(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5.【A层】戈尔巴乔夫认为:“改革就是坚决克服停滞现象和打破阻碍机制,建立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可靠而有效的机制,使它具有更大的活力。
”下列有关他推行的改革表述不正确的是( )A.改革内容从经济领域到政治领域 B.对斯大林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C.政治体制改革导致了国内局势失控 D.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成果二、非选择题(总1个小题,共10分)6.苏联解体十余年来,在俄罗斯社会和广大历史学家的意识中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出现了一些对苏联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重新评价的新观点。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二第17课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教案含解析

《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实录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
“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
每个领导人都已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今天我们就研究第18课苏联的经济改革,请把教材翻到第87页。
(板书: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师:笑话中提及的危机是什么呢?是斯大林经济体制的弊端。
首先让我们通过三段材料来回顾斯大林经济体制的弊端。
(板书:斯大林经济体制的弊端)。
(苏联)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速度和重工业相比较,差距十分悬殊。
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194 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1.9%,轻工业只有14。
1%,农业则为1.5%。
--——《苏联国民经济》(1)片面发展重工业;国家计划力争精确,在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钮扣售价1卢布,那么700公里外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而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
———-——《大国的崛起》国家推行的是什么类型的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以行政手段来管理经济,计划指令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位乡村女教师在信中写道:“……战争结束也有11年了……改善我们人民的物质生活是完全必要的……瞧瞧集体农庄的庄园,各个集体农庄庄员的庭院吧——一无所有。
……农村已经没有人了。
……——--——《苏共中央通报》为支持工业,不惜损害农民利益,损害了农民积极性;师:可以说,斯大林体制曾经在经济建设中取得过突出成就,但是,随着二战的结束,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这种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1/3,斯大林经济体制的弊端阻碍了经济发展,苏联的经济改革势在必行!这是苏联进行经济改革的根本原因。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时检测及参考答案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1、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
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
”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D.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2、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正确理解是()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改革的先河 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 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3、下列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叙述,不属于斯大林时期的是()A.推进以重工业为重点的工业化 B.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C联合个体小农经济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 D.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4、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之下,玉米的种植面积迅猛扩大,但由于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
这一材料说明苏联大规模种植玉米失败的原因不包括()A.政治经济体制的制约 B.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C.生产经营管理的不善 D.忽视了自然地理条件5.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是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看来,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充分的理解和尊敬。
” 对上述观点理解不正确的是指赫鲁晓夫改革A.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B.没有突破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C.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D.开始突破了斯大林的经济模式6.学者余伟民认为,苏联模式的政治结构开始从极端回到“正常”形态,苏联这一时期的改革……缓解了社会的紧张状态,但并未改变“经典体制”的基础。
下列内容属于“这一时期的改革”的是A.大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B.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办厂C.将部分中央企业管理权下放 D.着力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7.二战前苏联强调“没有充分的马克思主义论证,任何一个工艺过程,都不应该付诸实现”。
岳麓高中历史必修二课时跟踪训练1 苏联的经济改革 含解析

课时跟踪训练(十七)一、选择题1.二战结束之后,首先在苏联进行改革的领导人是()A.列宁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解析]列宁于1924年逝世,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从五十年代开始进行改革,是二战后首先进行改革的苏联领导人,故B项正确;勃列日涅夫60年代开始进行改革,是继赫鲁晓夫之后进行改革的苏联领导人,故C项错误;戈尔巴乔夫80年代进行改革,其改革导致了苏联的解体,故D项错误。
[答案] B2.以下场景最有可能出现于苏联(俄)的哪位领导人执政时期()A.列宁B.斯大林C.赫鲁晓夫D.勃列日涅夫[解析]图片突出玉米的作用,反映的是农业大丰收,列宁时期苏俄国民经济尚处于恢复时期,故A项错误;斯大林时期实行农业集体化,以牺牲农业为代价,推动苏联工业化,故B项错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进行改革,大力推行种植玉米计划,获得大丰收,故C项正确;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重点是在工业领域,故D项错误。
[答案] C3.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以后,提出“使集体农庄庄员从物质利益上关心共有经济发展的原则”,规定从1958年7月起取消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粮食、油料、马铃薯、蔬菜、肉、蛋、羊毛的制度,实行统一的农产品收购办法。
这些规定的实质是() A.部分承认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B.废除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C.巩固农村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D.恢复农民的产品支配自主权[解析]根据材料中“取消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粮食、……羊毛的制度,实行统一的农产品收购办法”说明当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故A项正确;B项中“废除”的说法错误;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 A4.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他在此着重强调了赫鲁晓夫改革()A.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的束缚B.只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小修小补C.主张国家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D.后期趋于保守使改革陷于停滞[解析]材料强调后半部分,而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的束缚,只与材料前半部分相符,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表明赫鲁晓夫经济理论上没有冲破“斯大林模式”,只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局部改革,故B项正确;材料只体现了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的继承与发展,未涉及管理经济的方法问题,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后期趋于保守使改革陷于停滞,指的是勃列日涅夫改革,故D项错误。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同步测试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同步测试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1.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给苏联经济造成的困难,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经济改革,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A. 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B. 发展重工业以进行军备竞赛C. 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D. 力图缓解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2.有研究资料指出:在20世纪80年代,前苏联乌克兰共和国的冶金部,每年召开的大小会议达400次,下达的文件有1.5万多种,制定的指标多达18.6万个。
1988年4月,前苏联一次就废除了12万多项决议、条例、法令等经济管理部门的文件。
上述材料集中反映出前苏联()A. 政府行政管理机构臃肿B. 经济体制改革方针失误C. 社会经济政治危机严重D. 计划经济体制弊端突出3.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他在此着重强调了赫鲁晓夫改革()A. —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的束缚B. 只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小修小补C. 主张国家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D. 后期趋于保守使改革陷于停滞4.“80年代初,(苏联)计划经挤中的困难越来越多。
以前,正是计划使国家实现了强有力的飞跃,得以集中力量于具有决定意义的方向上,并使国家成为超级大国。
但是渐渐地出现了不良趋向:高度集中、制订毫无进取心的计划、半截子工程、库存超标、计划僵硬等。
”这说明()A. 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严重弊端日益暴露B. 对“斯大林摸式”要辩证分析C. 资本主义应该借鉴苏联经济管理体制D. 苏联解体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5.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主要是指赫鲁晓夫的改革A. 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将错误归于斯大林的个人品质B. 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缺乏科学实验,反复折腾C. 有开创性地冲击斯大林模式,但未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D. 只进行农业改革,没有涉及工业管理体制6.赫鲁晓夫在上台之初说:“我们共产党员好像是布道的神父,许诺说天上有个天国,可眼下却没有土豆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跟踪检测(十七)苏联的经济改革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1952~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各种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
这说明赫鲁晓夫()
A.试图调整国家与集体农庄的关系
B.改变了苏联农业落后的状况
C.使自己成了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
D.收购太多将影响农民积极性
解析:选A材料中苏联农畜产品价格的大幅度提高是这一时期的农业改革政策的直接结果,赫鲁晓夫上台后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农业改革: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鼓励垦荒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在这些政策影响下农产品价格提高,故A项正确。
2.赫鲁晓夫上台后,首先对农村作了实际调查,对农业和粮食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农业改革。
下列结论不符合其调查结果的是()
A.农业生产管理过于集中
B.农民对劳动生产的成果漠不关心
C.农产品的收购价格过高
D.农业发展不能满足居民生活需求
解析:选C赫鲁晓夫时期,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已经阻碍了社会发展和进步,在这种体制下,农业生产实行集体化,管理集中,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发展不能满足居民生活需要,故A、B、D三项正确;斯大林体制下,农产品价格过低而不是过高,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
3.赫鲁晓夫时期的苏联是社会主义改革的一次失败的尝试,但我们对赫鲁晓夫的改革不应全盘否定,主要原因是()
A.其改革中,农业成就显著
B.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
C.其改革指导思想正确
D.其改革有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解析:选B赫鲁晓夫改革侧重于农业,但是由于赫鲁晓夫急躁冒进,不顾客观实际,提出“种植玉米运动”,导致粮食减产,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尝试对农业和工业进行改革,在教条主义盛行、思想僵化的时期,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故B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只是在原有体制基础上的局部改革,故C项错误;由于赫鲁晓夫个人反复无常,造成混乱,阻碍了改革的进行,故D项错误。
4.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在生产方面,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划。
在完成计划任务外,可以接受计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可以用自己的材料和废料生产计划以外的产品。
”这一措施()
A.突破了旧体制的弊端B.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C.力图调动企业积极性D.有限地利用市场机制
解析:选C从材料信息看,勃列日涅夫时期,企业的自主权有所扩大,这有利于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5.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接近国民生产总值的40%。
从长远来看,这一现象对苏联社会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A.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科技水平大大提高
D.民用工业迅速发展
解析:选B着重于研究军事等重工业,造成农轻重之间的比例失调。
6.1973年3月,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工业管理的若干规定》的决议,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建立生产联合公司和工业联合公司并减少管理层次来改进工业管理体制。
此后,联合公司在苏联普遍建立起来。
到1979年,联合公司达3 947个,参加的企业共有17 516个。
这一措施()
A.仍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B.使苏联一跃成为超级大国的重要因素
C.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重要内容
D.拉开了苏联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序幕
解析:选A据“1973年”这个时间可知此时是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故C项错误;苏联成为超级大国是在二战后,故B项错误;拉开苏联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序幕是赫鲁晓夫改革的下放企业管理权,故D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改变斯大林模式,故A项正确。
7.韩西林教授曾撰文写道:“到戈尔巴乔夫上台时,这种高度集中统一的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对整个经济的制约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打破这种体制的要求已非常强烈,而这种体制也确实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
”这可以印证戈尔巴乔夫改革() A.适应了时代需要,获得成功
B.使苏联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C.冲击了苏联的所有制结构
D.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模式
解析:选C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苏联经济发展到了计划经济体制非改不可的时候了,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进行了经济改革,调整了苏联经济结构,冲击了苏联的所有制结构,但其改革没有正确的思路,并未取得成功,也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模式,答案为C项。
8.“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社会已经处于严重的经济、社会、精神和政治危机中……20年前在苏联开始的改革被社会上很多人视为期盼已久的事情。
”下列关于“20年前在苏联开始的改革”说法正确的是()
A.改革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B.提出加速发展战略,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方面
C.推行新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发展
D.以经济管理的方式代替行政命令干预经济的做法,在改革初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解析:选C“20年前”指的是60年代中期开始的勃列日涅夫改革。
A项是赫鲁晓夫改革,故A项错误;B、D两项属于戈尔巴乔夫改革,故B、D两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推行新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发展,故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18分)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前苏联有许多学者以从列宁晚期著作中描绘出来的轮廓,把列宁的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特征归纳为以下几点:在国家计划范围内,为了劳动者的利益利用价值规律和商品货币关系;根据劳动的质和量付给报酬的原则;允许多元化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存在……
——苏联1989年《有关社会主义的现代概念》
专题讨论会纪要材料二关于经济改革,戈尔巴乔夫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经济垄断”,只有实行私有化,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才能“恢复社会公正”。
1987年通过的、次年生效的《国营企业(联合公司)法》是改革时期主要的经济法。
《国营企业法》的目的,就是使苏联企业成为自治的、民主的和财政上独立的生产者。
——摘编自肖明《戈尔巴乔夫改革及其本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列宁的社会主义模式的特征。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进行评价。
(6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列宁、戈尔巴乔夫改革一成一败的原因。
(6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两个分号前后的三句话逐层概括即可。
第(2)问,材料二共三句话,第一句话反映了对经济体制的改革,第二句话反映了以立法的形式把企业推向市场,第三句话反映了改革方案对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破坏。
从这三个方面概括归纳即可。
第(3)问,结合所学,从改革的方向、措施等角度回答即可。
答案:(1)特征:一定程度上恢复国家资本主义,实行“按劳分配”和自由贸易政策;建立起多种形式的所有制形式,充分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经济。
(2)评价:打破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垄断”,发展多种形式的所有制;通过立法的形式,使国营企业成为独立的生产者,把企业推向市场,这都是必要的;实行完全私有化,建立所谓“真正的市场经济”,破坏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是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
(3)原因:列宁改革结合本国实际情况,改革措施配套,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戈尔巴乔夫改革不顾苏联实际情况,改革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且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