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欧阳修词中的悲剧意识

合集下载

欧阳修的诗词《木兰花》赏析

欧阳修的诗词《木兰花》赏析

欧阳修的诗词《木兰花》赏析《木兰花》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

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故攲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赏析这是一首写闺中思妇离愁别恨的词。

上片侧重从思妇情思追踪行人角度抒情;下片变换视角,侧重从思妇自身处境的角度描写思妇秋夜难眠,独伴孤灯的愁苦。

全篇突出一个“恨”字,层层递进,深沉婉约。

把一个闺中独居的女子在爱人离别后的凄凉悲愁以及对杳无音讯的无情之人的怨恨,刻画得淋漓尽致。

扩展阅读:欧阳修的诗文欧阳修倡导的诗*新在本质上是针对五代文风和宋初西昆体的,可是欧阳修的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都与柳开以来的复古派文论家有很大的不同。

在欧阳修主持文坛以前,以西昆体为代表的文风已经受到严厉的批评。

欧阳修在反对西昆体的同时,还反对“太学体”。

欧阳修对文与道的关系持有新的观点。

首先,欧阳修认为儒家之道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

其次,欧阳修文道并重。

此外,他还认为文具有独立的性质。

这种文道并重的思想有两重意义:一是把文学看得与道同样重要,二是把文学的艺术形式看得与思想内容同样重要,这无疑大大地提高了文学的地位。

柳开等人以韩愈相号召,主要着眼于其道统,而欧阳修却重于继承韩愈的文学传统。

欧阳修自幼喜爱韩文,后来写作古文也以韩、柳为学习典范,但他并不盲目崇古,他所取法的是韩文从字顺的一面,对韩、柳古文已露端倪的奇险深奥倾向则弃而不取。

同时,欧阳修对骈体文的艺术成就并不一概否定,对杨亿等人“雄文博学,笔力有馀”也颇为赞赏。

这样,欧阳修在理论上既纠正了柳开、石介的偏颇,又矫正了韩、柳古文的某些缺点,从而为北宋的诗*新建立了正确的指导思想,也为宋代古文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扩展阅读:欧阳修的其他成就经学方面,欧阳修研究《春秋》,能不拘守前人之说,有独到见解;金石学为开辟之功,编辑和整理了周代至隋唐的金石器物、铭文碑刻上千,并撰写成《集古录跋尾》十卷四百多篇,简称《集古录》,是今存最早的金石学著作。

大家恶发谁不是欧阳修《玉楼春》审美赏析

大家恶发谁不是欧阳修《玉楼春》审美赏析

大家恶发谁不是欧阳修《玉楼春》审美赏析大家恶发谁不是欧阳修《玉楼春》审美赏析欧阳修是宋代一位文坛领袖,也是一位词作大家。

他的豪迈的气质,常常表现在一首首小词中,不但表现了豪放的词风,也表现出了一定的豪迈的情感和激进的思想。

然而,这首《玉楼春》却选择了一对夫妻在床上发生的矛盾、冲突及其解决的全过程,表现了在那个时代男女之间微妙的关系,我们也可以从词中感受到词人蕴含其中的激进的思想。

全词如下:夜来枕上争闲事。

推倒屏山褰绣被。

尽人求守不应人,走向碧纱窗下睡。

直到起来由自殢。

向道夜来真个醉。

大家恶发大家休,毕竟到头谁不是。

词作首先写道:“夜来枕上争闲事。

推倒屏山褰绣被。

”“屏山”即屏风。

在中国古代,常常用屏风置于室内,用于室内挡风、遮蔽的用具,又因常有山水画装饰其上,所以,有称其为“屏山”。

“褰”即掀起,撩起。

“闲事”即无关紧要的事。

首句就写了这对夫妻在夜间躺在床上准备睡觉时,突然发生了争执。

这本来是夫妻俩在说点“闲事”,却突然为这“闲事”争起来了。

诗人就是通过“枕上”这最平静、安适而温馨的环境,写夫妻之间的争吵,虽属偶然,但也写出了人生的无常,锅碗瓢盆中的小事也会打破这温馨的环境。

接着第二句就是第一句的发展,词人说:“推倒屏山褰绣被。

”“褰”即撩起。

意思是说,夫妻俩在拌嘴时,不但把屏山推倒了,而且也把被子也被掀起来了。

看来这个阵势还不小,有着大闹之势。

词人接着上面写道:“尽人求守不应人,走向碧纱窗下睡。

”“走”就是跑的意思。

“求守”就是“求伴”之意思。

“尽”是任凭之意。

“不应人”就是坚决不回应。

也就是说,这位妻子赌气,就从床上下来,跑到了“碧纱窗”下独自睡了。

词人把夫妻吵架的结果写出来了,矛盾双方就此拉开距离。

可以说,这时候丈夫急忙奔到纱窗下,一个劲儿地向夫人道歉,而妻子却任凭丈夫怎样恳求,她连句话也不说。

我们读到这里,要注意一下,词人竭力表现妻子“尽人求守不应人”,而且“走向碧纱窗下睡”,是有其深层内涵的。

欧阳修的悲感人生抒写

欧阳修的悲感人生抒写

No. 2 2 01 5 Se r i a l No . 1 2 6
欧 阳修 的 悲 感 人 生 抒 写
卓希 惠
( 福 州 大学人 文社 会科 学学 院 , 福 建福 州

3 5 0 1 1 6 )
要: 早年 失怙 , 备 尝孤艰 , 使 欧阳修 对人 生有一种挥 之不 去的 悲情体验 , 更 产生珍视 感情 、 悲凄执著 的补偿心 理; 年轻 时即表现 出易感 多感的心理 特 点; 体质 赢弱使 他更 为敏 感 ; 对往 昔 美好 时光 、 人事 的深切 留恋 与
都对 欧 阳修 创作 中病 痛 之感 及 悲 情抒 写有 专 门深
收 稿 日期 : 2 ) 感怀身世 吴充《 欧阳公行状》 云: “ 公幼孤 , 家贫无资 , 太 夫人 以荻 画地 , 教 以字书 。 ” 韩 琦《 欧 阳文忠 公 墓 志铭》 云: “ 公 自四岁而孤 , 母韩 国太夫人郑氏守志
2 0 1 5年第 2 期
( 总第 1 2 6期 )
福州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J O U R N A L O F F U Z H O U U N I V E R S I T Y ( 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入 的研 究 , 但 立 足于 欧 阳修 早 年失 怙 、 身 体病 痛 与其 悲 情体 验 的关 系梳 理 及 其 成 因 的探 讨 , 前 人 涉及 的还不 多 。笔者 认 为 , 这 一 悲凉 凄 婉 、 哀切 动
中自由流走 。《 秋声赋》 中他说 : “ 人为动物 , 惟 物
之灵 。百忧 感 其 心 , 万事劳其形 , 有动于 中, 必 摇

论欧阳修词的悲剧意识--兼与晏殊、张先词比较

论欧阳修词的悲剧意识--兼与晏殊、张先词比较

论欧阳修词的悲剧意识———兼与晏殊、张先词比较冷成金(中国人民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872)提要: “不奈情多无处足”,“人生有限情无限”,揭示的正是中国悲剧意识的源起和特点。

在人的自证过程中,因追求的无限性与客观有限性之间的矛盾而产生悲剧意识。

宋词至苏轼完成“雅化”,这个“雅化”的实质就是词可以进行价值建构,而价值建构的重要方式,就是对悲剧意识进行审美超越。

在这一理路上,苏轼以前或稍前的词人中,欧阳修在对悲剧意识的表现上是较为深刻的。

欧阳修词能够对生命悲剧意识进行深情体味,能够以“情”来生发悲剧意识,在融合悲情意识的同时指向了对悲情意识的超越,这些特点都对宋词中悲剧意识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欧阳修词;悲剧意识;悲情意识;晏殊;张先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3637(2019)05-0073-07 “不奈情多无处足”[1]2022-2023(欧阳修《玉楼春》),“人生有限情无限”[2]109(晏殊《踏莎行·绿树归莺》)说的正是中国悲剧意识的源起和特点。

中国主流文化中的悲剧意识不是源自征服客观世界的艰难过程中,而是源自人的价值建构的过程中。

人的高智商决定了人的追求是无限的,因而人的主体性与客观限制之间必然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些矛盾最终都表现为人的追求的无限性与人的生命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3]769并非人为的设定,而是基于人要“活着”的内在亲证,基于人要为自身的存在与发展负责的必然选择。

人区别于动物的高智商决定了人必然要将人的动物性本能人性化,即建构人的社会价值,这一建构过程就是人的自证,即依据有利于人类总体存在与发展的思想观念进行价值建构的自我证明。

在人的自证过程中,人区别于动物的高智商总是向两个方向探询,一是在动物性的生本能的支配下追询生命的永恒,一是这种高智商确知生命不能永恒而对其进行审美超越。

欧阳修最经典的15首诗词:写情深婉动人,写景凄美朦胧

欧阳修最经典的15首诗词:写情深婉动人,写景凄美朦胧

欧阳修最经典的15首诗词:写情深婉动人,写景凄美朦胧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人。

欧阳修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

他发起了诗文革新运动,可以说是北宋文坛的领袖。

欧阳修在散文方面,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同时,他在诗词领域也取得了成就,尤其是在词方面,继承了南唐词风,推动了北宋婉约词的发展。

1,戏答元珍1036年,欧阳修降职为峡州夷陵县令。

次年,朋友丁宝臣(元珍)写了一首题为《花时久雨》的诗给他,欧阳修便写了这首诗作答。

这首诗,用“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来表现自己对被贬的豁达态度,以及对人生充满自信的乐观心情。

2,唐崇徽公主手痕和韩内翰唐朝后期,曾经和回鹘和亲,将崇徽公主嫁给回鹘可汗。

据说,崇徽公主出嫁时候,在山西灵石留下了手痕。

欧阳修所处的北宋,为了边疆的安定,也选择和辽夏达成了和平协议,但是北宋是屈辱的一方。

同时,北宋边境军备废弛,朝中大臣们且偷安。

欧阳修借古喻今,通过崇徽公主出嫁的事情,来表达对北宋对外政策的不满。

3,秋怀1045年,“庆历新政”失败,杜衍、范仲淹等相继被斥逐。

欧阳修也因为为他们辩护而被贬到滁州。

此后,欧阳修对北宋的政坛感到了失望,开始流连于山水,写下了《醉翁亭记》等著名的散文。

这篇《秋怀》,也是写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其中的“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十分有情致。

4,梦中作1049年,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主政的庆历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

此时,欧阳修已经对变幻莫测、风波险恶的政途感到畏惧,无奈,于是写下此诗表达自己的苦闷的心情。

这首诗,写梦中的美景,环境十分清幽空旷。

最后两句来表现世事的变幻莫测,有超然物外之感。

5,画眉鸟欧阳修在晚年,看到范仲淹等人的变法失败,因此对政治感到死亡,多次提出辞官,但是都未得到允许。

欧阳修的这首《画眉鸟》,借助了陶渊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典故,通过写画眉鸟被关金笼的窘迫场景,表达了自己久居庙堂,想要重回自然的心情。

欧阳修诗歌

欧阳修诗歌

欧阳修诗歌(最新版)目录1.欧阳修诗歌的概述2.欧阳修诗歌的主题和风格3.欧阳修诗歌的艺术特点4.欧阳修诗歌的影响和价值正文一、欧阳修诗歌的概述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北宋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

他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是北宋诗坛的重要代表之一。

欧阳修的诗歌创作,既继承了唐诗的雄健豪放,又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韵味,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欧阳修诗歌的主题和风格1.主题:欧阳修的诗歌主题丰富多样,既有咏史抒怀,也有山水田园;既有忧国忧民,也有闲适淡泊。

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对历史的沉思、对社会的关注、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感悟。

2.风格:欧阳修的诗歌风格独特,以豪放、奔放、直率为主要特点。

他的诗歌表现了强烈的个性,富有感情和激情,同时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三、欧阳修诗歌的艺术特点1.形象生动:欧阳修的诗歌描绘了丰富多彩的画面,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他的诗歌中,山水、花鸟、人物等形象栩栩如生,给人以美的享受。

2.寓意深刻:欧阳修的诗歌以咏史为主线,通过讲述历史故事,抒发对国家、民族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

同时,他的诗歌还寓含了对人生、世事的感慨和哲理思考。

3.形式多样:欧阳修的诗歌形式灵活多样,有五言、七言古诗,也有近体诗、词等。

他在诗歌形式上的创新,为后世诗歌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四、欧阳修诗歌的影响和价值欧阳修的诗歌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歌作品成为了文人学者研究和传颂的典范。

同时,他的诗歌风格和创作方法也对北宋诗坛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北宋诗歌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总之,欧阳修的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欧阳修的论说文

欧阳修的论说文

欧阳修的论说文
欧阳修的论说文涵盖了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其中包含了他深刻的思想和鲜明的个性。

具体如下:
1.主张革新: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他不仅
在文学上提出了新的理论,也在实践中推动了古代散文的发展。


提倡文道并重,强调散文要反映现实内容,认为学道而不能至是因
为"弃百事不关于心"。

2.政论锋利:在《朋党论》中,欧阳修针对反对派对范仲淹等人的“朋
党”指责进行了有力回击,提出“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
朋”,明确地承认朋党的存在并阐述其观点,展现了革新者的凛然正气和过人胆识。

3.抒情委婉:欧阳修的散文在表达方式上富有特色,常常通过迂回曲
折的方式抒发情感,如他的《醉翁亭记》通过对美好自然景色的描
写和自己享乐的心情叙述,表达了远离朝政纷扰、寄情山水之间的
情怀。

4.文笔流畅:欧阳修的散文语言明白易晓,流畅自然,且善于吸收骈
文的精华,使句式更加灵活多变。

他的写作充分体现了古文运动的
理论成果,其文章既简而有法,又流畅自然。

欧阳修的论说文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他在继承前人基础上创新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风,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作品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为后人提供了认识宋代社会和政治的重要窗口。

“以秋写哀以赋为媒”——论欧阳修《秋声赋》对悲秋类赋体文学传

“以秋写哀以赋为媒”——论欧阳修《秋声赋》对悲秋类赋体文学传

古代文学“以秋写哀,以赋为媒”——论欧阳修《秋声赋》对悲秋类赋体文学传统的因革损益戚 昊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国古代文学摘要:剖解欧阳修的《秋声赋》一文,必须自三个互相迥异而又联结的角度来切入,这是源于此篇作品文本本身的多样性,一以“秋”,此维度下又可细分为秋景与秋思;一以“声”,即着眼于此篇作品的拟声、写声、感声特质;一以“赋”,即其文章本身文体特色的显现与建构。

前两者较多涉及内容与情感思理,后者则多牵涉文本的外在显现,与文体学诸问题相关涉。

而我们又必须注意到,一篇文本的内容与形式仅仅具有体与用两方面的位置差别,而在本质的功能涵义上,两者必然是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的互为滋生,所谓“鸡可生蛋,蛋可孵鸡”者也,无先无后,无主无奴。

因此,本文拟以此三点为主要切入点,重点置于三者的交汇点,次之则为其中两者的交叉点,以主次二分的等级制来铺陈本文内容,且重点观照相同或相似的文学传统对欧阳修《秋声赋》的影响,以及《秋声赋》自身的损益迭变,冀盼有所创获。

关键词:秋声赋;悲秋类赋;因革损益一、“秋赋”——欧公之前的状秋之赋真正意义上以“秋”为名的赋出现较晚,甚至在赋体文学出现之后的较长一段时期里,笔力涉及秋景秋意且笔墨较多的赋作委实寥寥。

笔者翻阅浏览了裒录所有两汉赋作的《全汉赋》,其共收录八十三家,二百九十三篇作品,而其中算得上是赋秋之作的,西汉时期几乎阙如,仅仅在东汉末年出现了繁钦所作的《愁思赋》。

这篇赋作较为简短,属于汉末抒情小赋。

其艺术特点典型地绍承了前贤,以秋写怀,描绘秋夜的寒冷凄清,草木的衰飒萧条,万物的凋零归寂,继而转入抒情,悲士不遇,末了又整顿颓情,在宣泄一番之后无奈自勉。

到了魏晋六朝之际,赋秋的作品出现了第一次井喷,这一时期的赋秋之作,无论是数量或是艺术水平,皆出现了一片繁荣之象。

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时期的赋秋之作不仅量多于前,并且有了许多发展。

首先,对于秋的描绘,已经不仅限于泛泛而论,而是逐渐细化为对秋日的某一事物或景象的专门书写,将笔力集中起来,细体秋之一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论欧阳修词中的悲剧意识刘文兰 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摘 要:欧阳修词在谴玩的意兴中交织着一种浓浓的悲剧意识,这才是他词作的基调。

其悲剧意识表现在人生无可奈何的失落惆怅;无可挽回的悲凉茫然;人生无法改变的无力无助。

谴玩只是排遣的方法。

据分析其悲剧意识既是童年的创伤所致,也是制度和时代的产物。

关键词:欧阳修;悲剧意识;谴玩的意兴作者简介:刘文兰,女,湖南人,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文学院讲师。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8-066-02欧阳修的词叶嘉莹总结了一个特点是带有谴玩的意兴,欧阳修自己对作词的态度也是“聊佐清欢。

”其实欧阳修的词在谴玩之中却隐含着一种悲剧意识,悲剧的体验才是他词作的基调。

对欧阳修来说,谴玩只是他在抑郁之中寻求排遣的方法,只是看透生活之后的强颜欢笑,或者说是看透生活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刘熙载说:“冯延巳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深。

”晏、欧二人都在冯延巳的基础上各有发展,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晏词有一种圆融的关照,而欧词则显得深致沈著,委婉蕴藉。

冯煦《六十一家词选例言》中也曾说欧阳修词:“与元献同出南唐,而深致则过之。

”可以说表面看,欧阳修词似乎在找乐子,实际上那种幽微深隐的悲剧意识时时渗透在字里行间,无意中得深致沈著之韵。

悲剧意识即是当人类意识到自身个体的短促性,渺小性,悲剧性的时候产生的一种个体的孤独感,价值的空没感,生命的无奈感。

欧阳修的那种悲剧意识表现在:一是有种人生无可奈何的失落惆怅;二是表达了一种无可挽回的悲凉茫然;三是人生无法改变的无力无助。

一、无可奈何的失落惆怅正如刘勰《文心雕龙•物色》所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北宋词多属“兴发感动”,如这首如《玉楼春•艳冶风情天与措》:艳冶风情天与措,消瘦肌肤冰雪妒。

百年心事一宵同,愁听鸡声窗外度。

信阻青禽云雨暮,海月空惊人两处。

强将离恨倚江楼,江水不能流恨去。

欧阳修和晏殊比,晏词还是淡然纤弱的,所以结句只能无奈地感叹“人面不知何处去,绿波依旧东流”,有的词则体现一种理性和圆融的观照。

欧词也不然,这首词上片以女子的风情带出别离的无情,下片以青鸟、海月这样的意象来描写相隔两地的痛苦,也强调了离恨的悠长,发出“江水不能流恨去”的无奈。

欧阳修词中总是透出人生那种无可奈何的失落与惆怅。

就是在欣赏西湖的美景时,那种内心挥之不去的惆怅也会涌上心头,如《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

飞絮濛濛。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

双燕归来细雨中。

先写西湖暮春残红杨柳相映之美,后面情绪却陡然一降,写了笙歌散尽,游人离去的空寂。

热闹之后是不可避免的冷清与失落,暮春当是如此。

欧阳修其他词如“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白发天涯逢此景”等都是仕宦无奈的慨叹。

“东风本是开花信,信至花时风更紧。

吹开吹谢苦匆匆,春意到头无处问。

把酒临风千万恨,欲扫残红犹未忍。

夜来风雨转离披,满眼凄凉愁不尽。

”《玉楼春•东风本是开花信》感时伤春,意在言外。

大有《离骚》“衰众芳之芜秽”的意蕴,深婉含蓄,寄托遥深。

欧阳修也有直接抒情的作品,道出知音难遇的孤独苦闷,如《玉楼春•残春一夜狂风雨》:残春一夜狂风雨,断送红飞花落树。

人心花意待留春,春色无情容易去。

高楼把酒愁独语,借问春归何处所。

暮云空阔不知音,惟有绿杨芳草路。

风雨无情,春色难留,一腔愁情惟有把酒临风,无处托问。

想花前消忧却总有无可奈何的失落惆怅挥之不去。

二、无可挽回的悲凉茫然景祐三年,欧阳修因直言纳谏被贬夷陵;庆历五年,支持新政而降滁州。

至和元年回朝后,虽然顺畅,又被卷入“濮议”之争,更被小人污其帷薄不修,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

官场的险恶,宦海沉浮让欧阳修的作品更显得深沉,把生命中某种无可挽回的悲凉和茫然写出来了。

如《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尊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

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这首词把对洛城花的依恋,对离别的伤痛,对美好事物的痛惜以及伤春之情都表达了出来。

人生的悲欢跟客观的环境没有什么关系,主要是内心的那份痴情在左右。

“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透露出一份不甘和及时行乐的心绪,“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人生自是有一份悲欢和遗恨难以排解。

结合这一段经历的词作尚有二首《玉楼春》: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

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

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

今宵谁肯远相随,唯有寂寥孤馆月。

常忆洛阳风景媚,烟暖风和添酒味。

莺啼宴席似留人,花出墙头如有意。

别来已隔千山翠,望断危搂斜日坠。

关心只为牡丹红,一片春愁来梦里。

洛阳再欢乐,春色再美,人生也避免不了离别,所以作者倍感伤情和冷清。

别后的愁情,悲伤也无法释然,这里难道没有对宦海风波的感慨吗?这种难以言说的复杂心绪萦绕心头,流露笔下。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

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年携手处,游遍芳丛。

66文学评论·古典文学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

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浪淘沙》)起句由春来赏花想起友人,以今年之花忆及去年,又想到明年,思念之情层层转深,过去难以挽回,有一种“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悲凉茫然,余韵绵绵。

俞陛云评:“至情语以一气挥写,可谓深情如水,行气如虹矣。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今宵谁肯远相随,唯有寂寥孤馆月”,“别来已隔千山翠”,“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人生中有些遗憾,有些离别,有些痛苦是不可避免,也无可挽回的,欧阳修写出了这种悲凉茫然。

王国维赞道:“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于豪放之中,有沈著之致,所以尤高。

”三、人生无法改变的无力无助庆历党争后,欧阳修有近十年的时间远离京都外任。

外任的颠沛流离,对其心态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曾借词来抒发这种命运变幻与宦海艰险的感受。

如《临江仙》:记得金蓥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

如今薄宦老天涯。

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

孤城寒日等闲斜。

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这首词叙写离情别恨,同时也写尽薄宦天涯之悲凉。

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今夕之别。

“十年歧路”概括了自己宦海沉浮的经历。

曲江之花虽好,然而贬谪外地,只能虚度时光,年年空负那美好的花儿,写花实则是感慨人生的不如意。

又例如《踏莎行•候馆梅残》伤春怀人。

最后两句“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运用翻叠加倍的表现手法,创造出更为深挚悠远之意境。

唐圭璋先生评析道:“平芜已远,春山则更远矣,而行人又在春山之外,则人去之远,不能目睹,惟存想像而已。

写来极柔极厚。

”仕途坎坷,欧阳修那种以诗酒自娱的谴玩的意兴就来了,在大好河山之中,在宴饮之中寻求安慰,常常尊前嬉戏,醉倒花间。

词中也常写道:“暗想浮生何时好。

唯有。

清歌一曲倒金尊”(《定风波》),《玉楼春》中“人生聚散如弦筈,老去风情尤惜别。

大家金盏倒垂莲,一任西楼低晓月”,写尽了人生垂老的悲凉和无助。

下面来分析一首《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晏殊也有《蝶恋花》,但冷静地将这份伤春怀人的悲哀稀释了。

欧词也描写了女子伤春,词中极度渲染其孤寂无助,“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遮蔽“堆烟”、“帘幕无重数”、“楼高”遮挡不见所思之人,写尽深闺女子的寂寞无奈,为什么呢?原来是所思之人游冶不归;下片紧接着描写女子的内心,她心中的忧愁,衬以黄昏的狂风暴雨,显得更加孤苦,“无计留春住”,那种强烈的无力无助,可是她也茫然,想求助想去问,却是“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就表露出女子的无限风情和柔弱无助,欧词情感深婉沉郁的特色在这首词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由于这首词感情沉郁之至,张惠言还结合欧阳修的经历遭际,认为:“‘庭院深深',闺中既以邃远也。

‘楼高不见',哲王又不寤也。

‘乱红飞去',斥逐者非一人而已。

殆为韩、范作乎。

”不管他的解释是否符合词人的本意,我们确实从中可以感受到欧词的这种身世之感,悲剧意识。

其它如“浮世歌欢真易失,宦途离合信难期”(《浣溪沙》),“顾我薄才无所用,君恩近许归田垄”(《渔家傲》),“世路风波险,十年一别须臾。

人生聚散长如此,相见且欢娱”(《圣无忧》),都表现了世路风波、宦途难期、薄才无用,人生无法改变的无力无助心态。

四、悲剧意识原因探析悲剧意识的三个层面一层比一层深刻。

欧阳修为什么词作里会带着如此浓重的悲剧意识呢?这里面有几个原因。

第一个是童年的创伤。

创伤理论属于文艺心理学范畴,创伤理论对人有很大的影响,甚至可能是终身的,尤其是童年的创伤。

西方心理学家认为,六岁后无新鲜事,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可能人的一生都在重复原生家庭带来的模式。

欧阳修有着苦难的童年,他四岁就死了父亲,是母亲在地上教他识字,才成才。

他也很努力,他的成长是不容易的。

这种爱的缺失和童年的创伤的悲剧意识,自然会在作品中流露出来,贯穿成作品的基调。

第二个原因是中国古代封建制度。

法国文艺理论家丹纳提出“种族,环境,时代”三要素说,分析欧阳修所处的时代和社会,那是以家天下为模式的帝王专制制度。

中国古代的男人要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是说想完成自己,就是“学成文武艺,贷与帝王家”。

古代中国的国情,又不是像现在,成功机会很多,古代最好的就是读书仕进。

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这是中国古代文人成就自己的最好途径。

官本位的文化背景,让读书人想成就自己必须得到权贵赏识,如果得罪掌权者,被贬谪,远离政治权力中心,那必然无法实现抱负,读书人那种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观必然受挫了。

欧阳修,一位四岁丧父的靠苦读起家的,经过了生存的艰难的文人,纵观其人生历程,真的很不容易。

他凭着自己的努力学有所成,考取进士,又有儒家的志意和社会责任感,直言敢谏,提携后进,苏轼就是他慧眼识才,提拔起来的。

并且他为了苏轼的成长,主动让贤,“吾当避让此人出一投地尔”。

所以欧阳修朝堂上成为国家栋梁,文学上是文坛宗主,是道德文章的高标。

但是,宦海多险恶,人性有恶的一面,欧阳修再是道德文章的楷模,他还是遭受小人中伤,而且用过最下流的私生活诬陷他,并被贬谪。

多次贬谪的经历,让他不免心灰意冷,看透了世态炎凉。

童年的创伤,潜意识中的孤独无助就出来的,并渗透在字里行间,成为其词的基调和个人艺术特质。

综上所述,欧阳修的词,谴玩之中隐含着一种深致沈著的悲剧意识。

那种无可奈何的失落惆怅,无可挽回的悲凉茫然,人生无法改变的无力无助,时时在字里行间呈现,成为这类词的基调,不过,欧阳修毕竟修养很深,看其传就知其为乐观豁达之人,他尽力通过遣玩去排遣这种悲剧心理,所以词中交织一种谴玩的意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