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理论在石马河流域综合治理中的研究

合集下载

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在河道治理中的运用

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在河道治理中的运用

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在河道治理中的运用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过程中的水资源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并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随着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和强化,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关注水的循环利用和径流控制。

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在河道治理中的运用,不仅可以有效地改善城市的水文环境,还可以提高城市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性。

一、海绵城市设计理念的概念海绵城市设计理念旨在把城市打造成一个具有“海绵”功能的城市。

海绵城市充分利用自然系统的完善性质,通过绿色基础设施、蓝绿基础设施和灰色基础设施的有机结合,使城市能够更加高效地处理和利用水资源,达到一种可持续性的水资源发展方式。

在海绵城市的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城市改建、排水管网更新和雨水资源的再利用等因素,通过精细化设计和科学管理手段,达到节约用水、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目标。

1、增加城市排水系统的承载能力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排水问题严重是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海绵城市理念提倡建立更加完善的水循环系统。

通过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和植被覆盖率,采用生态河道等水景治理形式,增加城市排水系统的承载能力。

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利用自然水文循环的优势,还可以减少排水管网的使用量和投资成本,实现了可持续的水资源利用和城市水环境建设。

2、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强调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用水量、加强水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

通过建立城市水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兼顾灰水处理、雨水利用等因素,将水资源重新引入到城市的生态循环系统中,实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节约。

同时,充分挖掘城市中存在的水资源,如地下水、雨水、湖泊等自然水源,充分利用这些天然水资源,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城市水环境的质量对城市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海绵城市设计理念通过生态河道和水景治理等措施,完善城市水体环境质量,增强城市生态系统的自然承载能力。

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在河道治理中的运用

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在河道治理中的运用

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在河道治理中的运用海绵城市是以自然为师,模仿自然界的水循环和生态系统,在城市生态系统中融入水资源与水循环的优化设计理念,通过建设、改建城市设施、管理城市资源、开展宣传教育等多种综合措施,达到减缓城市内涝、改善城市生态、提高城市环境品质的目的。

河道治理是海绵城市设计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从防洪、水质改善、生态保护等角度探讨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在河道治理中的运用。

一、防洪城市洪涝灾害是城市面临的主要灾害之一,在河道治理中采用海绵城市设计理念能够有效地减轻城市洪涝灾害的危害。

通过改变城市区域内的地形、建筑格局、铺设有利于水流顺畅的路面以及建设储蓄和分流洪水的水利设施等方式,实现城市内涝管理,有效地遏制城市洪涝灾害。

区域内地形的改变是减轻城市洪涝灾害的关键,城市街巷的高低差以及绿地的建设可减少洪水的积聚,提高了市区的排水能力,达到了很好的防洪效果。

同时,水利工程的建设,如人工湿地、蓄滞洪池等也是一种减轻城市洪涝灾害的好方法,能够实现快速排放洪水、积蓄水源等效果,更具有长远性和可持续性。

二、水质改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污水和垃圾不断产生并导致河流水质恶化,通过采用海绵城市设计理念来治理城市污水,是保护水资源、提高城市水环境的好方法。

借鉴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将城市下水道设计成“分流设施”和“分流管线”,从而实现了城市雨水和污水的分离,同时纳入雨水与污水集中处理系统,获得更好的水质。

三、生态保护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深入,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成为了重要的任务。

在河道治理中,采用海绵城市设计理念进行生态保护,通过建设人工湿地、水生态系统、生物过滤池等水产设施,在城市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改善生态环境,保护了水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在海绵城市设计理念的引导下,城市河道治理在防洪、水质改善、生态保护三个领域的取得显著成效。

为了更好地应对城市内涝、污染等问题,我们应该坚持不断地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实现城市河道治理的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在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中的应用

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在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中的应用

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在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中的应用摘要:随着工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环境的影响日益严重,也不断影响着人们的正常生活。

其中城市河道作为河流的重要载体,河道的许多功能正在逐渐退化,城市河道的水污染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我国在河道水环境治理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投资越高,效果越明显,其中如果不有针对性地采用治理技术,也会影响后期的治理效果。

关键词:海绵城市设计理念;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应用引言目前,我国经济水平正在迅速发展,在探索各发展模式的过程中,不仅要积极考虑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的提高,也要积极考量环境保护、河道治理等相关的内容。

在这个过程中,有秩序地推进与河流管理和水环境保护相关的内容至关重要。

在探索具体途径时,应结合更加尖端的科技内容,通过精确优化河道管理工作和水环境保护工作,提高我国在水环境管理和保护方面的整体水平。

1我国生态河道水环境的现状首先,河两岸污水直达问题是重要污染源,其他一些地方的管网建设不完善,污水主管网不足,城市内生活污水及工业污水未得到净化和处理,直接排入城市河流水系,影响城市河流水系的健康。

其次,城市河流一般受城市发展的影响有所改善,原有河流地形的变化会影响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的繁殖,从而导致环境污染的恶性循环。

长期以来,对水环境污染缺乏处理措施,河流垃圾、污泥堆积,水质变黑、恶臭、微生物繁殖、水体富营养化污染加剧、水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2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在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中的应用对策2.1综合治理设计(1)防洪工程。

在分析沿河保护对象的基础上,探讨河道防洪标准。

结合赤红区的设置,通过新的护安挡土墙、加强堤防、沉降清理等措施,河道防洪能力达到了20年来遇到的防洪标准。

(2)水质改善。

探讨污水厂网建设规划,结合上游河流的污染特点,提出完善管网的调整意见,沿河拦截污染,同时实现沿河收集污染、治理水污染的目标。

本工程按封闭排水设计,为了确保封闭的效果,计划尽可能实现沿河铺设的管道的贯通。

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在河道治理中的运用

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在河道治理中的运用

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在河道治理中的运用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规划中,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理,通过改造城市水系、地面、建筑等,使城市具有更好的生态环境适应能力的一种城市建设理念。

在河道治理方面,海绵城市设计理念的运用可以有效解决城市河道水质污染、水位调控、生态环境恢复等问题,对城市水环境治理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基本概念海绵城市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城市规划理念,其核心思想是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运作模式,通过改变城市建设的方式,使城市实现雨水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自然环境的最大化保护。

在河道治理中,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则是将这种理念应用到河道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中,从而实现城市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1. 河道生态修复传统的城市河道治理往往是通过人工修剪和化学物质的喷洒来维持河道的生态环境,这些方法不仅成本高昂,而且对河道生态系统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而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则是通过改变城市对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方式,使河道具备更好的生态环境适应能力。

在城市规划中合理设置湿地、水生植被带等,利用植物的根系过滤水质,改变城市排水方式,减少对河道的直接负荷,从而实现河道的生态修复。

2. 河道水质治理在海绵城市设计理念中,重视的是雨水的收集和利用,减少雨水径流对城市水环境的冲击,同时通过生态植物等自然方式对水质进行净化。

在河道治理中,可以通过改变城市的排水系统,采用雨水收集系统,减少雨水径流对河道水环境的污染。

通过建设植物滨岸、湿地等,利用植物的吸附和净化能力,净化河道水质,改善水体环境。

3. 河道水位调控4. 河道岸线规划传统的城市河道岸线规划往往是以硬质建筑为主,这种规划方式容易使得河道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而海绵城市设计理念提倡利用自然植被和软质材料来规划河道岸线,通过设计自然湿地、绿化带等,使得河道岸线具有更好的生态环境适应能力。

在河道治理中,可以通过规划河道周边的绿化带、湿地等自然生态设施,改善河道岸线环境,提升河道生态功能,实现河道岸线的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在河道治理中的运用

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在河道治理中的运用

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在河道治理中的运用海绵城市是一种集雨、调蓄、渗透、减排于一体的城市建设理念,旨在减少城市内的洪涝灾害和水资源的浪费,提高城市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而河道是城市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治理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下面将从增强河道自净能力、改善水环境、提高生态保护、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探讨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在河道治理中的运用。

一、增强河道自净能力海绵城市建设的一个核心目标是提高城市水环境质量,而河道是城市水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城市水环境的整体质量。

因此,在河道治理中应充分利用海绵城市的理念和技术,增强河道的自净能力。

首先,通过设计和建设过滤池、湿地等水体处理设施,可以使污水在流经这些设施时得到净化。

其次,应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增加泥沙和有机物的沉积速度,降低水体悬浮物浓度和化学需氧量,提高河道的自净能力。

同时,应避免在河道内储存大量有害物质,防止对水体自净能力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二、改善水环境河道治理不仅仅是提高河道自净能力,更重要的是改善河道的水环境。

在海绵城市建设中,通过建设雨水花园、绿地、湿地等多种绿色基础设施,可以增强城市的生态环境,对河道水环境的改善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首先,建设雨水花园、绿地、湿地等绿色基础设施,可以有效地拦截和处理城市雨水中的悬浮物、营养物等有害物质。

其次,通过修复湿地、原生态河道等,可以使河道的水体得到有效的净化和保护,提高水环境的质量。

此外,合理利用城市雨水,通过雨水收集、处理、利用等手段,有效地控制城市水环境中的污染物排放,保护城市的水资源。

三、提高生态保护在河道治理中,不仅要考虑水环境的改善,更要关注生态的保护。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核心之一就是生态优先,因此在河道治理中,也应将生态保护作为重要任务,实现河道、城市、生态的和谐发展。

首先,应保护河道周边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廊道等设施,增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连通性。

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在河道治理中的运用

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在河道治理中的运用

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在河道治理中的运用海绵城市是近年来被提出的一种城市设计理念,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理,以及采取一系列的工程措施,来解决城市化进程中所带来的城市内部和城市周边自然环境的问题。

在海绵城市的理念中,重点是改变城市原有的排水系统,减少城市内部的洪涝灾害风险,增强城市对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的适应能力,以及改善城市内部和周边的生态环境。

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在城市治理和规划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河道治理中,海绵城市的理念运用更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本文将重点探讨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在河道治理中的运用。

一、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海绵城市设计理念的本质是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理,通过构建人工生态系统来解决城市内部和城市周边环境问题。

在海绵城市设计理念中,城市内部的排水系统被重新规划和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雨水收集利用:海绵城市设计理念中,强调对雨水的收集和利用,通过设置雨水花园、雨水收集池等设施,将雨水收集起来用于城市绿化、景观水体、甚至生活用水。

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城市排水压力,还可以节约自来水资源。

2.雨水渗透: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强调雨水的渗透和自然循环,通过设置透水铺装道路、绿地、雨水花园等设施,让雨水在地表自然渗透进入地下水系统,从而减少城市内部的地表径流,降低洪涝风险。

3.自然景观水体: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倡导利用人工湿地、河岸带、湖泊等自然景观水体,利用这些水体来调蓄雨水,减轻雨水对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同时提供生态景观和生态服务。

通过综合利用上述措施,使城市内部的排水系统由单一的排水管道转变为多元化的、以自然系统为基础的城市水系统,从而实现城市排水系统的改善和城市内部环境的优化。

在城市河道治理中,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雨水与河道的自然联系:在传统城市设计理念中,雨水往往被视为城市内部的排水问题,很少与城市周边的河道系统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规划。

浅析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 李响

浅析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 李响

浅析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李响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人们对生活品质和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洪水对城市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提升水系环境品质与承载洪水的能力成为了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海绵城市设计理念也应势而出,本文浅析了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海绵城市;设计理念;河道治理;应用要点引言海绵城市在综合治理水循环系统过程中,首先,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地表水、地下蓄水及排水系统,并且对其进行统一规划,进一步提高城市水资源的吸收、渗漏和净化作用。

其次,由于我国城市降水强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在构建海绵城市过程中,必须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尽可能依托城市现有的河道及地下排洪管廊,不仅要构建科学合理的防洪排涝系统,而且还要在优化系统的同时,降低治理成本,减轻水对城市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等。

1海绵城市概念从直观来看,海绵城市就是指城市可以像海绵一样对区域内的水分进行有效吸收和排放,将其应用在城市园林设计当中是非常合适的。

合适的城市园林设计可以使其像海绵一样进行雨水的吸收和排放,可以更加主动地解决城市突发降雨等问题,具有更好的雨水调节控制能力。

海绵城市理论的应用更加符合当今时代对城市发展的要求,使其更具弹性,可以更加有效地适应城市发展。

2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要点2.1设计自然型河道的关键1)总体规划。

城市河道路的设计要统筹景观湖泊分布、水系发展与历史发源、城市防洪布局等各方面因素,依据城市规划进行设计,另外在城市绿化区或郊野区通常会布置能够有效缓解城市洪水风险的蓄滞洪区。

城市河道可分为人工运河和天然河道两类,其中天然河道与两岸居民形成了休戚与共的关系,因此河道源远流长通常不会改变路况。

人工运河是为满足居民取水、防洪要求建设而成,所以其路由以河道顺直为主。

根据河道性质的不同其治理技术存在较大差异,然而保证防洪安全仍然为首要牧宝,依据周边景观需要进行美化为非防汛排涝河道的设计依据。

海绵城市理论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

海绵城市理论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

海绵城市理论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河道面临的问题日益严重,河流治理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因此,本文就针对海绵城市理论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展开论述。

标签:河流治理;水文规划;设计途径随着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城市河道面临水多、水少、水脏等诸多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城市河道治理要科学合理调配水资源,优化配置,做好城市河道的水文规划设计和生态修复,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就针对海绵城市理论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展开论述。

1、海绵城市理念分析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河流面临着洪涝灾害、水资源缺乏以及径流污染等突出问题。

因此,为了缓解城市内涝、节约水资源,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我国提出了“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就是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在应对自然环境变化和自然灾害等具有一定的弹性,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坚持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的方式,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在传统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主要采用管渠和泵站等基础设置排放径流雨水,主要坚持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的规划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市政管网和排涝设施的压力,同时造成了城市水质污染,浪费水资源。

而海绵城市构建就是从头到尾对雨水排放进行全程控制,注重降水的自然积存、渗透以及净化,绿色环保,弹性可调,实现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海绵城市理念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2.1 加强河道生态护岸建设根据国家相关要求,在进行城市水系设计过程中,城市河道要设计生态驳岸,然后根据水位变化,因地制宜的种植合适的水生植物。

在海绵城市理论的前提下,河道治理要坚持生态性和低影响开发,最大限度的减少人为改造,保证生态护岸工程建设的长期性和稳定性,保持河流两岸蜿蜒的岸线和自然的河岸基底,充分发挥河岸土体与河道水体的交换调节作用,维护城市生态平衡。

另一方面,为了保证河流周围生物丰富性和多样性,在生态护岸建设过程中,要尽量采用天然材料,在岸坡上设置一些多孔质构造,保证河流的生态系统完整性,促进水生植物的生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绵城市理论在石马河流域综合治理中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0-03-27T01:40:51.269Z 来源:《建筑细部》2019年第16期作者:孟祥领
[导读] 海绵城市,即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为中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地表硬化、水体污染、地下水位下降、城市内涝、城市热岛等问题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解决途径。

中国电建集团港航建设有限公司天津 300000
摘要:海绵城市,即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为中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地表硬化、水体污染、地下水位下降、城市内涝、城市热岛等问题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解决途径。

因此,海绵城市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就在全国范围内迅速获得广泛重视。

2014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发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试行)》,从规划、设计、工程建设等多个方面对海绵城市的目标和实现途径都做了指导。

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试行)》,城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渗水砖、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既避免了洪涝,又有效的收集了雨水。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论;水环境;修复模式
引言
近年来,我国城市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河湖水系综合治理与水质提升逐渐成为城市开发建设的重点之一。

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的建设目标不仅包括削峰调蓄、径流控制与内涝消除,也涵盖城市水环境治理与改善。

本文将重点研究海绵城市建设中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融入与设计,在海绵城市系统化建设的同时综合考虑入河污染物的管控与削减,充分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对片区水环境的改善能力,同时辅以水环境提升工程,最终实现整体水环境的显著改善。

1海绵城市的概念及特点
1.1基本概念
所谓海绵城市指的就是城市可以像海绵和一样,在面对环境改变与自然灾害时,可以表现出良好的弹性,从而降低影响。

例如,在雨季来临时,可以完成对雨水的吸收、存储、净化、收集并且可以对收集的雨水进行合理应用,完成对城市地下水的合理补给;在干旱时,能够完成对雨水的合理释放,对地表水和地下水进行合理完善。

城市海绵体能够完成对水资源供给与排放的合理调节,从而使城市可以更加从容地面对复杂环境的变化,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生存空间。

1.2基本特点
(1)完成海绵城市建设后,不再单纯地依靠市政管道完成对雨水的排放,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对多种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方式的应用,避免内涝现象的发生。

(2)海绵城市不仅完善了城市排水功能,而且也可以实现对环境的修复和保护,对城市中排水设施和储水设施的应用,可以解决城市中出现的内涝和干旱等问题。

(3)通过对海绵城市设计理念的合理指导下,要持续对城市的生态环境进行完善,充分发挥海绵体应用与功能。

此外,在海绵城市设计理念指导下,可以提高城市中各种基础设施的合理性,减少不必要的基础建设,可大幅度减少财政支出,同时,良好的基础设施使人们的居住环境变得更加舒适。

2研究区概况
石马河,珠江水系东江下游左岸支流,位于东莞市境东部,源于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龙华镇大脑壳山,北流经龙华、观澜进入东莞市塘厦、樟木头,于企石镇建塘注入东江。

石马河流域属低山丘陵地区,土壤多为壤土或沙壤土,植被良石马河东坑段好。

沙岩、页岩、花岗岩零星出露。

干流长88公里,流域面积1249平方公里,干支流河涌107条,涉及7个镇112个村(社区)。

河床平均坡降5.1%。

其水质受沿岸工厂企业污水、生活废水排放的影响处于劣Ⅴ类水,水体较差。

其中,大多数支流河涌氨氮出现严重超标现象,水体呈现严重黑臭现象,海绵城市治理水环境思路下对我们对石马河流域开展治理,达到期望水质目标将会是一个突破传统思维的良方。

面对污染严重的河流状况,亟需我们改变传统工程依赖性治水思路,告别灰色基础设施的水环境治理与保护、生态化、可持续化的解决水环境问题、营造一个干净的、和谐的生态水利环境。

在采用“海绵城市”理念对石马河流域进行综合治理中,总体措施主要采用①渗:透水景观铺装,透水道路铺装,绿色建筑。

②蓄:蓄水模块,地下蓄水池。

③滞:雨水花园,生态滞留区,植草沟,雨水塘,雨水湿地。

④净:土壤渗滤净化,人工湿地净化,居住区雨水收集净化,工业区雨水收集净化,市政公共区域雨水收集净化。

⑤用:收集雨水用于建筑施工;收集雨水用于绿化灌溉;收集雨水用于洗车;收集雨水用于抽水马桶;收集雨水用于消防;收集雨水用于景观用水。

⑥排:是利用城市竖向与工程设施相结合,排水防涝设施与天然水系河道相结合,地面排水与地下雨水管渠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一般排放和超标雨水的排放,避免内涝等灾害
3海绵城市理论对石马河流域综合治理的相关应用
3.1实施雨水花园、生态湿地等修复工程
石马河流域综合治理充分利用海绵城市的相关理念及措施,从重点打造的“滨河风光带”项目到各个城市公园或是湿地公园等景观节点,都融入的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譬如透水景观铺装,透水道路铺装,生态下沉绿地滞留区,植草沟与雨水花园,各类生态湿地等。

结合污水分散处理设施工程等措施,对城市轻度污染的水体进行净化,降低城市污水处理费用,产生绿色经济效应,在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可以有效去除水质中少量的氮、磷等污染物,进一步处理污水,缓解集中处理带来的集中污染物排放量大、净化湿地面积紧张及管网过河铺设等问题,并且大大增强景观效果,实现生活污水就地就近收集处理,再次利用。

通过雨水花园、生态滞留区、渗透池净化之后蓄起来的雨水一部分用于绿化灌溉、日常生活,一部分经过渗透补给地下水,多余的部分就经市政管网排进河流。

通过在石马河流域内建设流域内湿地、绿地、公园等绿色海绵,利用绿色海绵系统吸纳雨水、回补地下水,既能让城市免受内涝与洪水的威胁,又是城市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

3.2运用“海绵体”打造城市绿岛
城市“海绵体”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

通过建设石马河流域的城市“海绵体”,雨水通过这些“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径流通过管网、泵站外排,从而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标准,缓减城市内涝的压力。

同时,城市屋顶“绿”起来,“绿色”屋顶在滞留雨水的同时还起到节能减排、缓解热岛效应的功效。

道路、广场可以采用透水铺装,特别是城市中的绿地应充分“沉下去”,为城市增添靓丽风景线的同时也是构建城市绿岛的重要条件。

3.3结合不同功能生态空间、构建弹性景观
打造多个城市中用于抵抗自然灾害、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稳定的弹性景观,强调基于人工参与的同时注重自然生态系统自我修复的能力。

合理设计城市的弹性景观斑块,将不同功能的生态空间与雨水管理、生物栖息、公共休闲和审美需求相结合,连接城市“绿色”和“蓝色”斑块,为城市生态环境搭建起重要的生态保障屏障。

并在行洪断面景观打造上,洪水期的水位上也能形成一定景观空间。

由此构成城市景观,组织城市能源循环,如“海绵”一般,在应对城市生态失衡与自然灾难时,为城市生物提供安全庇护港,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保证城市景观的稳定与持续发展。

结语
海绵城市发挥着渗、蓄、滞、净、用、排的巨大优势,为解决城市水环境问题、发挥水环境生态功能、引导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与途径,强调保护自然生态,修复受损的生态,并实施低影响开发,所以它最重要的意义是生态保护,是向生态城市迈进的重要步伐。

海绵城市作为一种新型的生态水环境修复的途径、一种新理念的城镇水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一种营造和谐的生态水利环境的重要措施,为我们解决城市水问题、治理水生态环境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仇保兴.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J].建设科技,2015(1):11-18.
[2]徐得潜,夏鲲鹏.乡村河道生态修复技术评价与选择[J].水土保持通报,2017,37(6):184-188.[3]汪巧玲.派河流域水环境治理及生态修复工程[J].绿色科技,2016,14(33):57-5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