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和病害防治中几个问题探讨-马忠华

合集下载

论小麦赤霉病发生危害形势及防控对策

论小麦赤霉病发生危害形势及防控对策

论小麦赤霉病发生危害形势及防控对策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常见的小麦病害,它由真菌引起,对小麦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了严重威胁。

赤霉病的发生危害形势严峻,给小麦种植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经济损失。

为了有效防控小麦赤霉病,采取针对性的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围绕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危害形势及防控对策展开讨论。

一、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危害形势小麦赤霉病主要由赤霉菌引起,这种真菌对小麦的危害性较大。

赤霉病的主要特征是在小麦叶片表面形成大片的红色霉病斑,受害的小麦叶片会逐渐枯黄并凋谢,甚至整株小麦植株死亡。

赤霉病还会降低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导致粮食作物的供应不足,影响农产品经济的稳定发展。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土壤环境、小麦品种等因素密切相关。

一般而言,高温多湿的气候有利于赤霉菌的繁殖生长,夏季多雨的气候条件容易导致小麦赤霉病的大面积爆发。

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过高和缺乏适当的养分也会增加小麦赤霉病的危害程度。

小麦品种的抗性差异也是导致小麦赤霉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危害形势呈现出多发性和危害性强的特点,严重威胁着我国的小麦种植业生产。

二、小麦赤霉病的防控对策针对小麦赤霉病的严重危害形势,我们需要积极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控对策,以保障小麦的生长和产量。

在防控对策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实施。

1. 加强病害监测和病害预警在小麦生长的不同阶段,及时对小麦田进行病害监测工作,了解病害的发生和传播状况。

通过建立小麦赤霉病的预警系统,可以提前发现病情的变化趋势,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控措施,减少损失。

2. 合理施肥和改善土壤环境对于小麦生长中的土壤环境,我们可以通过合理施肥、改良土壤结构等措施,调整土壤中的养分水平和有机质含量,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从而减少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3. 种植抗病品种和优良品种选择抗病性较强的小麦品种进行种植,是防控小麦赤霉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选用优质的小麦种子,并严格实施良种繁育、检疫和种子处理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的小麦病害,斑痕范围大,易于扩散,较难控制。

其中,小麦的主要症状是小麦穗部和麦秆上出现暗红色或棕色斑点,有时覆盖着灰色霉层,毒性高,严重者会导致产量下降和小麦制品的期间受限等问题。

因此,防止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是至关重要的。

1. 适宜条件: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菌引起的一种病害,赤霉菌在高湿、高温的环境下生长最为适宜。

小麦在灌水过多、土壤排水不畅或长期受雨淋后,很容易引起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此外,在小麦收割时,机械损伤等也会导致小麦受到细菌感染。

2. 生物学特性:赤霉菌的生物特性与其它霉菌类似,都是以分生孢子方式进行繁殖和扩散。

赤霉菌的主要种类包括足黄赤霉、黑曲霉等。

3. 流行病学特征:小麦赤霉病属于一种流行性病害,全国范围内均有发生。

在南方地区,每年小麦病发生面积较大,防治难度也较大。

而且,同一地区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时间和病势也有所变化。

4. 病害特点:小麦赤霉病在生长季节内发病较为迅速,大范围的斑痕可在短时间内形成。

严重造成小麦叶片和茎秆腐烂变黑,穗部也会受到感染,甚至导致小麦子粒不成熟而减产。

1. 根据气象条件及病害发展状况提前预防采取措施。

首先,进行土壤松耕,加强通风排水,适时停灌,尽量减少造成机械损伤等途径入侵的可能性。

2. 选种抗病、耐病的小麦品种。

通过选择高抗性小麦品种来管理病害,可以减轻赤霉菌的生长和繁殖,并保证小麦正常的生长发育。

3. 喷洒农药进行防治。

可以使用杀菌剂、防治剂等农药进行防治。

从小麦发病初期开始,喷洒可控制发展的杀菌剂,达到杀灭细菌、稳定生长的效果。

但也需要注意不要滥用农药,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4. 病害发生后,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

如果病害已经发生,应采取快速处理措施。

及时清除枯萎叶片,以免病斑扩散,保持小麦生长环境的干燥度。

同时,加强小麦田间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发病的小麦植株。

综上所述,小麦赤霉病是一种严重的小麦病害,在防治方面应该采取全面的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与防治对策探讨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与防治对策探讨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与防治对策探讨摘要:随着小麦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种植量的不断增加,赤霉病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其流行频率在不断增强,是小麦种植中非常常见的病害类型。

本文主要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以及防治对策方面入手进行了分析,并就该类病害的预防处理提出了参考对策,以其能够为小麦种植中赤霉病的防治提供帮助。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防治措施随着农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农作物种植中病虫害的发生也取得了一定的改善效果,但是仍然存在多种突发类病害,赤霉病的出现如果未能及时做到有效防控,则会导致小麦产量急剧下降,甚至导致小麦品质出现问题,人畜在食用过带有病毒的小麦会出现昏迷等不良反应,严重威胁着人们的饮食安全。

因此,强化对于小麦赤霉病的防治管理是尤为重要的。

1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及原因1.1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小麦属于自花授粉的禾本科植物,在各个地区的种植均较为广泛,属于第二大粮食类作物,在人们日常饮食中的需求是非常大的,除可作为主食食用之外,还可用于酿酒等其他工业生产,用途非常广泛。

批量种植是小麦种植中非常常见的种植特点,大多在种植区或农村处存在连片种植等情况,但是受传统种植理念的影响,很多种植户并未掌握小麦病虫害的科学防治方法,在小麦种植过程中很难进行有效的病虫害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多种镰刀菌侵染所致,其发病速度极快,且受害范围较广,如果某一个地区出现发病未及时进行处理,将会导致其附近的多个地区同时发病,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以及质量[1]。

1.2小麦赤霉病发生原因1.2.1气候条件。

小麦赤霉病病菌对于阴暗潮湿的环境较为喜爱,因此每年的4月中旬至5月中旬是赤霉病发病的高峰时期,此时小麦大多处于抽穗扬花时期,如小麦种植密度过大,田间通风不畅,光照不足,则很容易出现镰刀菌滋生蔓延的情况,加重小麦赤霉病的发病。

1.2.2小麦品种抗病性差。

随着小麦品种抗性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相关抗性品种的研究成效也较为显著,但是由于小麦属于植物类,表层完全负暴露在空气之中,小麦赤霉病的渗透性以及繁衍能力是非常强的,因此尚未能够研发出完全能够抵抗赤霉病菌的品种[2]。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常见的农作物病害,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给农民带来严重的损失。

下面从发生特点和防治措施两个方面介绍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毒素产生的真菌病害,主要在小麦生长期内发生。

赤霉菌依靠空气、水、土壤、种子和农机具等传播途径迅速扩散。

小麦赤霉病主要发生在气温高、湿度大、降雨多的环境中。

小麦成熟期附近的高温干燥天气有助于菌丝的快速生长。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如下:
1. 易在高温潮湿环境中快速发生
2. 降雨频繁,特别是成熟期附近降雨会使病害更为严重
3. 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易通过空气、水、土壤、种子和农机具传播
4. 可引发黑粉菌等二次病害的发生,给小麦生长带来更大的破坏
1. 科学施肥:适量施用有机肥,较少使用化肥。

小麦生长环境提供有机肥,可提高土壤肥力,增强作物抗病能力。

2. 及时补水:保持适量的湿度,不使小麦生长环境过于干燥,同时及时排除积水,防止水毁。

3. 种植对小麦赤霉病具有抗性的品种:通过选育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提高小麦抗病能力,预防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4. 种子处理:使用农药对种子进行处理,可以有效避免种子传播病害。

5. 喷洒农药:在小麦生长期间,使用农药喷洒,可有效防治小麦赤霉病。

6. 及时清除病源:在病害感染后,及时割除开花损坏严重的部位,避免病菌再次感染。

总之,小麦赤霉病的治理需要综合施策,从施肥、补水、防治喷药等方面进行综合防治。

及时清除病源和选育抗病性强的品种为治理小麦赤霉病提供了重要方向。

同时,农业工作者需要在日常生产工作中,提高自我防范意识,控制病害的传播。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策略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策略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策略李进永张大友许建权王荣道郭红刘志生(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农业科学研究所224011)小麦赤霉病就是世界温暖干燥和半干燥地区广为出现的一种毁灭性小麦病害,在我国长江流域及东北东部春麦区为主要小麦病害,危害十分轻微。

近年来随其气候的变化,小麦赤霉病已向淮河和黄淮流域扩散拓展。

小麦赤霉病在江苏省淮南、淮北地区近年也出现较轻,通常小盛行年(病穗率50%以上,减产20%~50%)和中等盛行年(病穗率20%~40%以上,减产10%~20%)每2~3年出现一次,且几乎每年都存有轻微出现。

“十五”期间长江中下游麦区的小麦产量与“九五”较之上升4.91%,导致这一结果非常大程度上依赖于2002,2003年连续两年小麦赤霉病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等流行。

赤霉病不仅导致轻微减产,而且还大大降低小麦品质和畜肉价值,另外母舒氏麦粒所含毒素,严重影响人畜身心健康。

为了搞好赤霉病预防工作,笔者融合生产实际,探索出来一套卓有成效的赤霉病预防办法,现概述如下。

病原、危害症状及发生规律1.1小麦赤霉病的病原菌主要就是玉蜀黍赤霉菌,属于子囊菌亚门,子囊壳散生或聚集在病组织或其它基物表面,对寄主造成危害。

赤霉病菌的生长发育需要高温、高湿的条件,菌丝体发育适温为22~28℃,最适相对湿度为80%一100%。

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萌发温度相似,适温为25~30"c,但子囊孢子在高湿度无水滴的情况下也可萌发,而分生孢子则必须在有水滴的条件下才萌发良好。

小麦赤霉病菌寄主范围较广,包括多种栽培作物和野生植物,如小麦,大麦、水稻等作物及稗草、狗尾草等杂草。

1.2危害症状小麦赤霉病从苗期至穗期均可出现,引发苗腐、基腐,秆腐和穗腐,其中以穗腐危害最大。

穗腐一般于小麦扬花后6~loci出现症状,最初在小穗和颖壳上呈现水渍状褐色斑点,后逐渐扩展至全部小穗,穗颈或穗轴受害时,病都呈圆形褐色或青黄色,被害处的以上部分全部枯黄而死去。

在田间高温高湿条件下颖壳边缘和小穗基部会产生粉红色霉层(分生孢子),发病后期病部出现黑色粒状物(病原菌的子囊壳)。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和防治对策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和防治对策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和防治对策【摘要】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生长中常见的病害之一,给小麦的生长和产量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本文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病因、防治措施和防治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小麦赤霉病主要受到气候、土壤和病原菌的影响,特别是在高温潮湿的环境下易发生。

为了有效防治小麦赤霉病,可以采取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式,及时清除病残体、选用抗病品种、合理施肥等措施。

加强小麦赤霉病的监测和预防意识,以及综合防治措施对小麦赤霉病的重要性,对保障小麦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措施的综合应用将有助于有效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发生情况,病因,防治措施,监测,预防意识,综合防治,重要性1. 引言1.1 小麦赤霉病的定义小麦赤霉病是由麦赤霉毒素引起的小麦病害。

麦赤霉毒素是一种外源性毒素,可通过食用受感染的小麦及其制品而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小麦赤霉病主要在小麦生长期间发生,当气候潮湿、温度适宜时易发生。

潮湿的环境有利于麦赤霉菌的生长繁殖,从而导致小麦感染。

小麦赤霉病的定义可以简单理解为小麦受麦赤霉毒素感染所引起的病害。

麦赤霉毒素是一种致病性毒素,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预防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至关重要。

通过加强小麦种植过程中的监测和预防意识,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率,保障小麦的生长品质,同时也保障了人体健康。

1.2 小麦赤霉病的危害小麦赤霉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造成严重影响。

小麦赤霉病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赤霉病导致小麦叶片出现黄斑、褐斑和红斑等症状,影响叶绿素的合成和光合作用,从而减少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效率,降低小麦的光合效率和养分吸收能力,导致植株生长停滞,影响小麦的正常生长发育。

2. 减少小麦产量:赤霉病通过侵染小麦叶片和穗部,使植株无法正常进行光合作用和营养吸收,导致叶片枯黄、穗部减产,从而减少小麦的产量。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小麦赤霉病是由麦角镰孢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的小麦病害,其发生对小麦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

本文将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和防治措施两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1. 影响范围广:小麦赤霉病在全国范围内都广泛发生,尤其是在江淮平原、华北地区和东北等小麦主产区更加严重。

2. 发病季节早: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季节早,以小麦拔节至灌浆期为主,这个时期正是气温高、湿度大的季节,非常有利于麦角镰孢菌的生长繁殖。

3. 发病规律明显:小麦赤霉病的发病规律比较明显,通常是在连续高温湿润的环境下,小麦田间出现大片红色或粉红色的小麦穗部,这是小麦赤霉病的典型症状。

4. 蔓延速度快:一旦发生,小麦赤霉病的蔓延速度非常快,从最初发病到整个小麦田间都被感染,只需要几天的时间。

5. 危害严重:小麦赤霉病的危害非常严重,不仅会直接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还可能对人畜的健康造成危害。

二、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措施1. 合理耕作管理:通过合理的密植、适时的施肥、良好的灌溉和排水等措施,可以减少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特别是在播种前要选用优质的种子,避免病害源的传播。

2. 病害监测和预警:定期对小麦田间进行病害监测和预警工作,通过观察病情发展趋势,做好病情预报和防控措施的制定。

3. 生物防治:通过引入天敌、拮抗微生物等生物防治方法,来减少麦角镰孢菌的传播和蔓延。

这种方法对于环境友好,对土壤和人畜健康都没有危害。

4. 化学防治:在小麦生长的关键期,可以使用合适的杀菌剂进行防治,特别是在小麦拔节至灌浆期间,要加强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工作。

5. 科学种植技术:采用合理的种植密度、良好的田间排水和通风条件,以及定期的病害防控措施,比如及时割灭、清除病残体等,可以有效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和危害程度。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上。

只有通过种植抗病品种、合理施肥、科学排水、及早防治等措施,才能有效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保障小麦产量和品质。

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及防控措施分析

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及防控措施分析
扬花期受到赤霉病感染之后,主要表现为小麦穗出现腐败。小麦 开花期到乳熟期,颖片上会出现很多褐色的斑点,随着病情的进 一步发展或蔓延到整个小穗,造成小穗干枯,侵染后期如果田间 湿度相对较大,在颖壳的缝隙处或者小麦穗的基部都会形成砖 红色的霉菌层,霉菌层呈现胶质状。小麦籽粒变得干瘪瘦小,并 出现不同程度的皱缩现象,表面也会存在霉菌层,霉菌层的颜色
1 运城市小麦赤霉病防控现状 2021 年秋季连续阴雨天气时间较长,秋收工作被迫延迟,进 而导致小麦不能按期播种。雨后抢收抢种,一是土壤墒情过于饱 和,二是整地质量差,三是播种日期推迟,导致冬前麦苗生长相 对较弱、抵抗能力相对较差,为小麦赤霉病等病虫害的发生埋下 了隐患。为了切实防控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流行,确保防治工作能 够落到实处,运城市各级政府部门及早谋划,早做准备,成立小 麦赤霉病防控指挥部,任务压实到村到人,做好田管工作生产指 导、督促和落实。再一方面监测预警,实时防控。运城市农业综合
素,对播种量进行科学有效的调整,防止小麦在幼苗阶段出现郁 闭度过高的现象,一般机械化播种深度控制在 3~5cm,播种过深 会大大延迟小麦种子的出苗时间,增加赤霉病发病的风险。
5.2 药物防治技术 在开展小麦赤霉病药物防控时,一定要保证用药的精确合 理,确定最佳的防治时机,并积极推广应用一喷三防防治技术。 在药物应用中,对于不同药物的防治机理应该有所了解,要保证 不同药物交替应用,真正提升药物的实际防控成效,避免出现耐 药现象。在小麦赤霉病防控中大多数农户都会应用多菌灵,但现 阶段赤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抵抗能力逐渐增强,因此应减少多菌 灵和相关药剂的使用。播种之前应该对种子进行有效的处理,提 高种子的抗病能力。赤霉病发生之后,积极推广应用无人机喷 药,喷药更加全面,确保药效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对于赤霉病 危害较为严重的地区,要在小麦抽穗扬花期至灌浆初期阶段进 行一到两次药剂喷防,可以选择使用 25%的戊唑醇乳油 80g/ 亩, 或者使用 12.5%的烯唑醇可湿性粉剂 50g/ 亩,或者使用 25%的 环丙唑乳油 40mL 兑水 50kg 进行喷雾防治效果显著。另外在小 麦赤霉病防控过程中,要想实现防治效果的最大化,应该开展大 面积的统防统治工作,开展多种类型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推广应 用一喷三防技术,将杀菌剂、杀虫剂和叶面肥混合应用,达到协 同防治病虫害的目的,增强小麦病虫害的抵抗能力,为小麦高产 稳产奠定坚实基础。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应注重加强小麦赤霉病的监测和预警,科学研判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流行趋势,提前制定预案,及时采取措施,这 是防控小麦赤霉病发生流行的前提。各级部门也需要提高重视 程度,加强各项设施的投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准备好充足的 药物和器械,积极开展统一化的防治,这是控制小麦赤霉病发生 流行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李海生,杨永志,刘丰收,等.近几年灌云县小麦赤霉病重发原因 及综合防治措施[J].农业科技通讯,2017(1):152-154. [2]尹纯军.阜南县小麦赤霉病绿色防控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 2019,25(12):87-88. [3]沈田辉,王风良,丁世峰,等.2010 年以来大丰区小麦赤霉病重发 特点探究及绿色防控技术集成 [J]. 上海农业科技,2017 (1):104105. [4]程红雨.桐城市 2012 年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及重发原因分析 [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7):116-11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号
曲塘 章郭 墩头 毛庄
CK
宁麦13 4/16 CK 扬麦13 4/16 CK
小麦孕穗破口期喷施20g戊唑醇(a.i)/亩,对扬辐麦4号、扬麦13、宁麦 13等3个品种的小麦抽穗和产量无明显影响。
26
扬花初期喷药防治田块,两侧是未防治田块
27
2012年阜南县小麦赤霉病防治技术方案
一、防治时期 第一次4月15-18日,破口期防治;第二次4月22-25日,齐穗期防治。
18
四、病害发生规律
1. 品种抗病性:宁麦、扬麦系列较抗,其它多数感病。 2. 菌量:长江和黄淮麦区病残体上的菌量满足病害流行条件。 3. 抽穗扬花期的气候条件: 抽穗扬花期2天阴雨、大雾、大面积结露天气病害就可能流行。
19
五、赤霉病抗性品种严重缺乏 长江中下游的扬麦、 宁麦等品种对赤霉病 表现较好的抗性,其
齐穗至扬花初期用药效果最好
23
处理(g.ml/667m2)
平均防效%
不同药剂防治效果 比较 (2012)
25%氰烯菌酯 150 ml
25%氰烯菌酯 200 ml 30%戊唑.多菌灵 90 克 30%戊唑.多菌灵 118 克 43%戊唑醇 20 克 43%戊唑醇 25 克
68.94
71.59 59.78 68.99 50.95 51.39
防治次数上,流行年份确保2次防治。
22
药剂防治适期试验
试验药剂:50%多· 酮90克/亩; 地点: 江苏海安; 用药时间 4月27日 生育期 抽穗58.5% 病穗率% 29 病穗率防效% 31.76 品种: 宁麦13 病指 8.25 病指防效% 34
4月29日 抽穗100% 5 月1 日 5 月3 日
防控策略上,长江中下游、江淮、黄淮南部等常发麦区,要坚 持“主动出击”不动摇,结合“一喷三防”全面落实预防控制
措施;黄淮中北部、华北南部麦区,要坚持“预防为主”不放
松,一旦穗期遇连阴雨天气,立即组织喷施。 关键点:防病菌侵入;防扩展(治疗)效果很差。
36
药剂防治中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打“保险药”是否浪费:戊唑醇药剂在齐穗至扬花初期
地区 稻桩上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抗性菌株比例
(全省平均值)
2008 2009 2012 2013
江苏
安徽
4.92%
0
7.06%
0.24%
16.58%
1.95%
27.43%
2.83%
抗药菌株的孢子漂移和被收割机携带向北扩展
两次使用多酮对多菌灵抗药菌株存在显著的选择压力
2013年病穗上多菌灵抗药性
送样单位 淮安区植保站 分离菌株 10 10 10 10 11 9 10 10 10 10 10 10 14 14 12 10 10 10 10 10 8 10 10 10 多菌灵抗性菌株 10 9 9 7 2 8 6 5 3 3 9 9 8 5 4 10 9 5 4 4 6 5 7 8 多菌灵抗性比例 100.00% 90.00% 90.00% 70.00% 18.18% 88.89% 60.00% 50.00% 30.00% 30.00% 90.00% 90.00% 57.14% 35.71% 33.33% 100.00% 90.00% 50.00% 40.00% 40.00% 75.00% 50.00% 70.00% 80.00%
3
病害加重发生的原因: 1、品种感病 2、气候改变 3、耕作措施
1)秸秆还田 2)玉米小麦轮作 3)同一地区品种杂、乱,生育期进程不一 4)种植密度大,造成田间密闭,雨后湿度大
4
品种感病:目前多数主推品种对赤霉感病
省份
安徽
2012年发病较重的品种
烟农19、皖麦52、皖麦50、泛麦5号、矮抗58、连麦2号、济麦22
使用能否增产? 2)多菌灵抗性问题严重:开发新药(具有防病、抑毒效
果)。戊唑醇、丙硫菌唑、叶菌唑、氰烯菌酯及其配方药剂 3)关注中后期用药的药剂残留问题。
小结(近期工作重点)
长江中下游、江淮、黄淮南部等常发麦区,要坚持“主动出击” 不动摇,结合“一喷三防”见花打药全面落实预防控制措施;
江苏 河南
郑麦、豫麦、济麦、淮麦、矮抗58等白皮品种 周麦16、矮抗58、郑麦7698、周麦18、周麦22、济麦22、新麦21、
豫麦70-36、漯麦4号、轮选987、众麦998、济麦20、西农979、衡
观35、郑麦366、众麦一号、众麦二号
山东
矮抗58、周麦22,其次为济麦22、济南17、泰农18
5
东台市植保站
海安县植保站
江苏和安徽赤霉病菌对多菌灵抗药性问题突出 2014年4月份稻桩子囊壳检测结果
江苏28个县市 2613个样品中819个抗多菌灵 (平均31.34%) 安徽18个县市1432个样品:天长市29.4%、凤台 33.3% 其它16县市 平均3.4% 目前没有发现氰烯菌酯和戊唑醇抗性菌株
13900
9995 8848
发病面积(万亩)
6000
5372
6102
5692 5736
6171
6000 5128 4130
4485
4000
2000 0
2787 2674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92.42 AB 85.94 AB 90.9 AB 94.2 AB 74.28 B
25%氰烯菌酯SC120 g/亩 96.77 88.71 氰烯菌酯+助剂 74.19 先正达520 100 ml/亩 8.6 CK 病情指数
25
评估戊唑醇杀菌剂在孕穗破口期使用是否有药害?在测定的4 个品种上没有出现药害问题。
Fa:3-AcDON、15-AcDON、雪腐镰刀菌烯醇 (NIV) 和 4-NIV
13
Fa比Fg对小麦有更强的致病力
菌株 致病力 (病情指数,接种后15d)
扬麦158 Fg Fa
9.6-9.7 22.9-23.2
孢子产量 菌丝生长速率 (孢子/ml 培养基) (mm/d)
安农8455
34.3-35.2 55.9-58.5 7.71-7.99 8.7-9.25 128-198 x 10 3 210-376 x 10 3
二、防治药剂
第一次:每亩用40%多酮75-100克、98%复硝酚钠10毫升、98%磷酸二氢钾150克。 第二次:每亩用25%咪鲜胺乳油50毫升、30%黄腐酸盐50毫升、98%多维磷酸二氢 钾150克,兑水40-50公斤喷雾。 三、防治效果:全县防治区病穗率0.5-3.52%。 四、防治经验 1、注重用药适期。坚持破口期和齐穗期用药; 2、注重药物搭配。第一次选用多菌灵,以内吸治疗和保护作用为主。第二次选 用咪鲜胺。配合植物生长调节剂,以促进农作物生长、提高作物抗逆性能、改善作物 品质、促进营养吸收利用、对农药增效减毒等作用。 3、注重用药量。不得减少用药量和用水量。 4、统防统治。坚持专业化统防统治。 要做到“四有”:有效期、有效药物、有效药量、有效施药方法。有效期内防治 是关键。 沿淮小麦试验站阜南点
它多数品种对赤霉病
表现感病。
济麦22、矮抗158、漯麦
8、烟农5158、烟农19、 衡观35等高感。 流行年份: 抗病品种+药剂防治; 感病品种+两次药剂防治20
后备品种赤霉抗性问题没有改善,黄淮麦区要重视赤霉病的抗 21 病育种
六、赤霉病的化学防治
防治策略:预防为主、主动出击。 适期用药:在小麦齐穗期至扬花初期主动用药,高感品种可适 当提早至破口抽穗期。 科学用药:足量用药:多菌灵有效成分50克/亩;
34
接种菌量105 孢子/ml
抗性菌株比例达到10%时,多菌灵防治效果为60%,因此,当抗性菌株 比例超过10%时,可使用多菌灵和戊唑醇混剂; 当抗性菌株比例达20%,
多菌灵防效只有23%,建议不要用多菌灵,可使用氰烯菌酯.戊唑醇防
治赤霉病。
35
赤霉病防控关键技术
赤霉病防治的两个抓手:
品种+药剂
小麦赤霉病发生和防治中 几个问题探讨
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病虫害防控功能研究室
浙江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
马忠华
2014.4.15 济南
提纲
一、小麦赤霉病发生的总体趋势
二、病原菌分化
三、初侵染源
四、病害发生规律
五、品种抗性 六、药剂防治
2
一、赤霉病的呈加重发生、北扩趋势明显
16000 14000 12000 10000 8000
14
F. asiaticum 和F. graminearum 在我国的分布情况
长江中下游地区
西南 地区
黄淮海地区
东北
与温度、品种有关
Feng, 2012
15
三、分生孢子是重要的初侵染源之一
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 子囊(子囊孢子)在稻桩或玉米秸秆上

稻桩、玉米杆上赤霉病菌子囊壳
17
秸秆还田稻草上赤霉病菌的子囊壳和分生孢子, 有些地区分生孢子更常见,分生孢子是重要的初侵染源之一
国际上禾谷镰刀菌复合种中有16个种 我国有主要有两个种: 禾谷镰孢菌 Fusarium graminearum
亚洲镰孢菌 Fusarium asiaticum
FGB, 2011,48:1096-1107
12
Fg 和Fa 菌体形态上没有明显差异,但产毒类型和致病力不同
Fg: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DON) 、15-AcDON
小麦品种:扬麦16 扬花15%左右喷药
药后第二天喷孢子(105 个/ml 喷药后25d调查效果
43%戊唑醇 30 克
50%多.酮 90 克 50%多.酮 118 克 42%咪酰.甲硫灵 90 克 42%咪酰.甲硫灵 118 克 30%戊唑醇.福美双 120 克 30%戊唑醇.福美双 144 克 25%咪酰胺 50 ml 25%咪酰胺 60 ml 25%咪酰胺 70 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