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防治技术

合集下载

小麦赤霉病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技术

小麦赤霉病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技术

小麦赤霉病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技术小麦赤霉病是由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引起的一种重要的小麦病害。

其主要病征是小麦穗部和麦须患黄病、银白霉斑,继而播种部或麦穗产生粉红或粉红至橙褐色霉病斑,严重时可整穗枯死。

赤霉病菌不仅致小麦病害,还产生一种强有毒的次生代谢物赤霉烯酮(DON),其积累会对小麦的安全和质量产生严重影响。

在如今严重的粮食安全问题背景下,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显得尤为重要。

以下将对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并介绍一些防治技术。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原因:1. 赤霉病菌的存在:赤霉病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病灶残余物上,可以通过风、水、土壤等途径传播入田。

一旦病菌进入小麦田,它们会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快速生长繁殖,导致病害的爆发。

2. 气候条件:小麦赤霉病主要在潮湿的环境下发生。

高湿度和高温度有利于病菌的生长,而长时间的降雨和多雾天气则为病害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冬季田间病菌越冬无论干湿程度均对菌量具有一定的影响。

3. 栽培管理措施不当:如连作、晚播、密度过大、肥料过量和过密摘穗等措施容易造成群体快速增殖,加重病害的发生。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技术:1. 高效抗病品种的选育:选育具有较强抗病性的小麦品种是防治赤霉病的重要策略之一。

通过选择或育种出抗病性强、丰产稳定的品种,可以大大降低病害的发生和传播风险。

2. 预防措施:加强土壤消毒处理,清除病残体和病灶残余物,采取适时适量的灌溉措施,避免长时间的高湿环境。

适当早播早收,切断了病原菌的接种源,有利于减少病害的发生。

合理施用有机肥料和矿质肥料,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

3. 化学防治:用药治疗小麦赤霉病是常用的防治手段之一。

病害早期,在病灶出现初期即可使用有效的杀菌剂进行喷洒。

常用的药剂有多菌灵、托布津、百菌清等。

但需注意合理使用药剂,防止病菌产生抗药性。

4.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拮抗微生物等进行生物防治也是一种可行的策略。

比如引入能够分解赤霉烯酮的微生物,可以降低病菌产生的毒素含量。

小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小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小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小麦是我国主要的农作物之一,但是在小麦生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病虫害问题,这些问题给农民朋友们的种植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为了帮助农民朋友们更好地认识小麦常
见的病虫害问题,并且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本文将对小麦常见的病虫害进行介绍,并针
对每种病虫害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一、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生长过程中比较常见的病害,主要的病原是赤霉病菌。

小麦赤霉病
的发生主要在拔节至抽穗期间,其症状为小麦叶片和穗部出现红褐色斑点,严重时会造成
穗部不育,导致减产。

为了有效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可以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1、选种抗病小麦品种,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
2、合理施肥,保证小麦的生长旺盛,提高免疫力;
3、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减少病菌的滋生;
4、定期喷洒杀菌剂,及时控制病情发展。

四、小麦蚜虫
小麦蚜虫是小麦常见的一种害虫,主要危害小麦的叶片和穗部。

小麦蚜虫寄生在小麦
叶片和穗部上,吸食植物汁液,严重时会导致叶片卷曲,穗部畸形,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为了控制小麦蚜虫的发生,可以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1、适时翻耕,破坏蚜虫的越冬场所;
2、定期喷洒杀虫剂,控制蚜虫的繁殖;
3、适时采取生物防治措施,引入天敌,控制蚜虫的数量;
4、注意田间通风,减少蚜虫的滋生环境。

小麦在生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病虫害问题,为了保证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农民
朋友们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希望本文所介绍的小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对大
家有所帮助,祝愿小麦丰收。

小麦赤霉病防治技术

小麦赤霉病防治技术

小麦赤霉病防治技术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素产生的,常见于潮湿、高温的环境中,对小麦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

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技术对于小麦产量和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一些关于小麦赤霉病防治技术的方法。

一、选择病害抗性品种选用抗赤霉病的小麦品种是防治赤霉病的首要措施。

目前,已经推出了许多具有较强抗性的小麦品种,包括抗病系列、耐病系列等。

在种植小麦时,应选择这些抗病品种,降低赤霉病发生的可能性。

二、合理施肥小麦生长期间,合理施肥也是防治赤霉病的关键措施之一。

通过补充充足的氮肥、磷肥、钾肥等营养元素,可以促进小麦健康生长,提高其抗病能力。

三、合理密植小麦的合理密植有利于光合作用的强化,提高光能利用效率,减少潮湿环境和积温,从而降低赤霉病的发生风险。

同时还可以有效提高小麦群体的竞争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四、轮作制度合理安排轮作制度,避免连作,有利于减少赤霉病的发生。

通过将小麦和其他作物有机结合、合理轮作,可以有效减少病菌在土壤中的累积,减少赤霉病的危害。

五、灌溉管理在小麦生长期间,合理的灌溉管理也能够减少赤霉病的发生。

避免过度灌溉和长时间积水,保持土壤的透气性和排水性,减少病原菌在土壤中的滋生,从而减少赤霉病的发生。

六、病虫害防治及时采取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加强对小麦的病害防治。

对于早期发现的赤霉病病斑,应当及时割除、销毁,防止病情扩散。

还可以使用合适的农药进行喷洒,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

七、保护天敌鼓励栽培植物多样性,合理利用天敌和天敌复合作用,从而对赤霉病进行综合防控。

合理的生态平衡有利于减少害虫的发生和传播,降低赤霉病的发生概率。

八、科学管理注意科学管理小麦田间环境,控制播种期、施肥期、灌溉期等作业管理,提高小麦的抗逆能力,减少赤霉病的发生。

九、综合防治采用多种综合防治措施,如搭配抗病品种、合理施肥、轮作制度、灌溉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从而形成综合效应,有效地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风险。

以上是关于小麦赤霉病防治技术的一些方法,希望能够对小麦种植者在实际生产中有所帮助。

小麦赤霉病主要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主要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主要防治措施小麦赤霉病症状特征1、赤霉病在小麦各生育期均可发生,苗期侵染引起苗腐,中后期侵染引起秆腐和穗腐,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穗腐,通常在小麦灌浆期发生最重。

最初在小穗颖壳上出现水渍状淡褐色病斑,逐渐扩大至整个小穗,小穗随即枯死。

雨露较多或田间潮湿时,在小麦颖壳合缝处或小穗基部产生粉红色胶质霉层。

当病菌侵害穗轴或穗茎时,被侵害部位及以上部位枯死,损失更重。

发生穗枯后多不能灌浆,籽粒瘪瘦,千粒重降低。

病害发展至后期,多雨湿润季节,小穗基部或颖壳上发生黑色小颗粒,即病菌的子囊壳。

2、小麦赤霉病病菌以腐生状态在田间残留的稻茬、玉米秸秆、小麦秆等各种植物残体上越夏、越冬。

春天,病菌在一定温、湿度条件下发育产生子囊壳,成熟后吸水破裂,壳内子囊孢子喷射到空气中并随风雨传播(微风有利于传播)到麦穗上,引起发病。

小麦收获后,病菌又寄生于田间稻茬、麦秆上越夏、越冬。

3、该病是一种典型的气候性病害,其典型病程是在小麦扬花期侵染、灌浆期显症、成熟期成灾。

赤霉病病菌在小麦扬花至灌浆期都能侵染为害,尤其以扬花期侵染为害最重,病情轻重与品种的抗病性、菌源量多少及天气关系密切。

小麦抽穗扬花期的雨日数和雨量是病害发生轻重的最关键因素。

若抽穗前有降水,扬花期又遇3d以上连阴雨天气,小麦品种抗病性差,该病害就极有可能流行为害。

4、在品种抗病性上,穗性细长、小穗排列稀疏、抽穗扬花整齐集中、花期短、残留花药少、耐湿性强的品种比较抗病。

科学防治措施【1】农业防治:选用穗形细长、小穗排列稀疏、抽穗扬花整齐集中、花期短、残留花药少的抗(耐)病性强的品种。

根根当地常年小麦扬花期雨水情况适期播种,避开扬花多雨期,做好栽培避病。

加强肥水管理,合理浇水,及时排涝;合理配方施肥,增施磷、钾肥,增强小麦抗病性。

【2】化学防治:小麦赤霉病化学防治的关键是在小麦抽穗扬花期及时喷药预防,小麦抽穗10%至扬花初期是第一次喷药的关键时期,感病品种或适宜发病年份1周后补喷1次。

小麦赤霉病发病症状及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发病症状及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发病症状及防治措施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小麦赤霉病症状及危害,接着分析了小麦赤霉病防治措施,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发病症状;防治措施引言:赤霉病是小麦种植栽培过程中经常遇到的病害,严重影响了小麦的产量。

而对小麦赤霉病发生防治情况及防治对策进行研究分析,则能为小麦赤霉病防治提供依据,为小麦健康生长提供便利。

1小麦赤霉病症状及危害小麦赤霉病亦称烂穗病、红麦头、烂麦头,是多种镰刀真菌侵染麦头部位引发的疾病,导致整个麦头腐烂,赤霉病在小麦的各个生长阶段都可能发生,是一种典型的气候型疾病。

其主要的症状以苗枯、茎基腐、杆腐、穗腐为主。

苗腐烂是由于小麦种子自带病菌或者受到土壤中病菌的侵染,染了病的种子先是发芽呈褐色,根冠会腐烂,感染轻的麦苗黄而瘦,患病重会死亡,枯死的苗因其带有大量真菌还会产生大量粉红色霉状物,将菌类带去土壤中。

茎基腐的多发阶段是在幼苗时期,幼苗刚刚出土时麦株根部的组织感染后呈深褐色,导致整株死亡。

杆腐一般发生在麦穗的第一、二节点处,刚刚患病的叶鞘上会出现绿斑,随着病菌感染加重会呈淡褐色甚至红褐色不规定形斑,并向麦茎扩散,病情严重的直接导致整个叶鞘部分枯黄,气候潮湿时还会出现粉红色霉状物。

穗腐是小麦感染赤霉菌的常见症状,起初感染时,在麦穗与颖片处会产生点点浅褐色斑迹,随着感染加重逐渐扩散至整个麦穗,麦穗枯而黄,气候的湿度加大时,褐斑处会形成粉红色霉层,逐渐地产生密集的蓝黑色小颗粒,用手摸有凸起的感觉且不能轻易抹去,发病严重后会感染穗轴,逐渐使整个麦穗腐烂。

2小麦赤霉病防治措施分析2.1.1选择抗病品种选择良种是小麦种植工作的基础环节,做好这项工作不仅能为小麦产量与质量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还能大大减少田间管理的工作量,是小麦赤霉病防治技术中最经济、有效的措施。

要尽量挑选抗病、耐病性能较好的品种,选择适宜本地气候条件的品种,一般来说,穗型细长、扬花整齐集中的、耐湿性强的小麦种类对赤霉病的防御能力相对较高。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常见的小麦病害,其病原菌为小麦赤霉菌。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会对小麦产量和品质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对其进行防治十分必要。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选用病害抗性强的品种种植。

目前市场上有许多小麦品种,其中有一些品种对小麦赤霉病的抗性较强,如杂交小麦新优395、春扬958等。

种植这些品种可以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率。

2.种植前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

小麦赤霉病主要是由土壤中的赤霉菌引起的,因此可以采用化学药剂等手段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杀死赤霉菌等病害菌。

3.种植前进行效果较好的药物浸种处理。

如用4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福美双水剂等药剂,将种子浸泡10小时后晾干,可以增强种子的抗病能力,减少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1.及时除草,保持田间环境整洁。

草丛经常是赤霉菌等病害菌的滋生和繁殖地,因此及时除草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

另外,保持田间环境的整洁也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

2.科学施肥,保持小麦生长健康。

小麦的健康生长可以增强其对病害的耐受能力,因此应注意施肥时要科学合理,保持小麦的合理生长。

3.喷洒有效药剂。

小麦赤霉病一旦发生,则要及时采用有效药剂进行喷洒治疗。

例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福美双水剂、25%鲨胆酮悬浮剂等。

1.收获后及时清理麦田。

小麦赤霉病和其他病害的主要滋生地是麦田的秸秆、残根、苗圃底部等地方,因此收获后要及时对这些区域进行清理,减少病害菌的生存空间。

2.及时消毒麦库。

小麦储存后容易发生霉变,因此在储存小麦的麦库进行消毒处理,可以有效地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小麦赤霉病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技术

小麦赤霉病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技术

小麦赤霉病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技术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菌侵染所引起的小麦病害,属于一种严重的小麦病害之一。

小麦赤霉病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具有严重的影响,因此防治小麦赤霉病对于保障小麦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小麦赤霉病发生原因分为两方面:一是环境因素,二是内因因素。

环境因素是指小麦生长环境中存在的因素,包括气候、土壤条件等。

夏季气温高湿度大,能使小麦长势旺盛且有利于病菌的生长繁殖,同时高温高湿容易引发氧化反应,使得小麦产生变质现象,从而易感染小麦赤霉病。

此外,小麦土壤缺乏微生物的情况下,流行病菌得以扩大范围。

内因因素是指小麦存在的固有因素,包括品种、生育期等。

由于小麦品种的不同,小麦受病菌侵染能力也会有所不同。

小麦生长期长,其生长过程会受到不同的灾害,畸形的株型、抗病性弱等因素,会增加小麦受到病害侵染的机率。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选择适宜的小麦品种。

有抗赤霉病的小麦品种可以选择种植。

同时选择产量高、品质好、抗逆性强的小麦品种能够有效提升抵御赤霉病侵染的能力。

2.选择适宜的播种期。

选择适宜的播种期,利于小麦生长平稳,抗病性强,从而减少小麦受到赤霉病侵染的概率。

3.加强土壤管理。

适当施肥,提高土壤肥力,增强小麦的抗病能力。

同时注意进行翻耕和地膜覆盖,有效防止土壤温度和湿度异常波动,降低赤霉菌生长的条件。

4.进行科学的防治措施。

发现病害时,使用科学的防治手段进行治疗。

如使用有效的农药、进行保健、适时喷洒防治剂等方法应用于实际生产中,从而有效防止赤霉病的蔓延。

综上所述,小麦赤霉病是小麦产量受损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需要及时加强防治管理。

只有科学使用防治技术,提升小麦品质和产量,才能有效保障小麦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菌引起的一种病害,常见于小麦的叶片、穗部以及种子。

赤霉菌产生的毒素不仅会降低小麦的产量和品质,还对人畜的健康产生危害。

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非常重要。

下面将介绍几种有效的防治方法。

1. 合理选择抗病品种:育种人员应该重点选择抗赤霉病的小麦品种进行繁育,提高小麦植株对赤霉菌的抵抗力。

农民可以根据本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合的小麦品种,降低小麦受病害的风险。

2. 病害清除:在小麦生长早期和晚期,进行田间的病害清除工作,及时清除枯叶、受病损的穗部等。

这样可以减少病源菌的传播和扩散,降低病害的发生。

3. 预防措施:在播种前,使用消毒剂对种子进行处理,防止种子中的赤霉菌感染小麦。

可以使用有机肥料增加小麦的养分,提高植物的免疫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4. 化学防治:在小麦的生长过程中,可以使用药剂进行化学防治。

常见的化学防治药剂有环孢霉素、迷冥霜等。

使用药剂时,应该按照正确的使用方法和剂量进行喷洒,避免对环境和人畜造成污染和危害。

5.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可以利用一些天敌和拮抗菌来控制赤霉菌的繁殖。

可以利用寄生菌、敌菌、细菌等对赤霉菌进行控制。

生物防治不仅对环境友好,还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除了上述的防治方法,培养良好的田间管理习惯也是防治小麦赤霉病的重要措施。

农民应该注意合理施肥、及时灌水、合理间作等,为小麦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减少病害的发生。

还应定期巡查田间,及时发现并处理受病害的植株,防止病害蔓延。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需要采取综合的措施,包括选择抗病品种、病害清除、预防措施、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

通过合理的防治措施,能够有效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率,保障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麦赤霉病防治技术
摘要阐述了小麦赤霉病的危害症状、病原物、侵染循环、发生因素及防治方法。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发生;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5.12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8421(2012)08-954-01
小麦赤霉病又名烂麦头、红麦头、麦穗枯。

该病由多种镰刀菌引起。

常见的有禾谷镰孢、燕麦镰孢、串珠镰孢、黄色镰孢和税顶镰孢等,均属于半知菌亚门。

以禾谷镰孢为主,有性态为玉蜀黍赤霉属子囊菌亚门。

小麦赤霉病的赤霉病菌寄主范围广泛,能侵染许多栽培作物和野生植物,而且能在很多植物产品或残体上营腐生生活。

主要寄主有禾本科的小麦、大麦、裸大麦、水稻、甘蔗、玉米、燕麦、稗草、狗尾草、鹅观草等。

其中以禾本科、豆科、菊科植物残体上最易产生。

其次是蔷薇科,而松柏科很少。

小麦赤霉病最近几年在宿州市有发生严重的趋势,小麦受害后千粒重降低,发芽率下降,发芽势减弱,且出粉率低,面粉质量差,色泽灰暗,商品价值降低。

病麦含有致呕毒素和类雌性激素等毒素,人畜食后可引起急性中毒。

在我国南方冬麦区,如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川滇冬麦区和华南冬麦区等地经常流行危害;东北三江平原春麦区在多雨年份也可流行成灾。

小麦赤霉病世界各地都有发生,而且有发生加重的趋势。

1 危害症状
从苗期到穗期均可发生,引起苗腐、茎基腐、秆腐和穗腐,穗腐危害最大。

湿度大时,病部均可见粉红色霉层,即病菌分生孢子和子座。

病穗上常呈现以红色为主基色的霉层,故叫赤霉病。

1.1苗腐由种子带菌或土壤中的病菌侵染引起。

先是芽变褐,然后根冠腐烂。

轻者病苗黄瘦,重者幼苗死亡。

手拔病株易自腐烂处拉断,断口褐色,带有黏性的腐烂组织。

1.2基腐又称脚腐。

从幼苗出土到成熟都可发生。

初期茎基变褐软腐,以后凹缩,最后麦株枯萎死亡。

1.3秆腐初期在剑叶的叶鞘基部呈棕褐色,接着扩展到节部,以后上面长出一层红霉。

病株易被风吹断。

1.4穗腐发病初期,在颖壳上或小穗基部出现小的水渍状淡褐色病斑,逐渐扩大变成枯黄色,同时不断扩大蔓延到全粒或全小穗,甚至整穗发病。

以后在颖壳的合缝处或小穗基部生出一种黏胶状的粉红色霉(病菌分生孢子),到后期高湿条件下,粉红色霉层出产生蓝黑色小粒(病菌子囊壳)。

麦穗得病后,麦粒皱缩干瘪,严重时全穗枯腐。

2 病原物
2.1形态
2.1.1禾谷镰刀菌。

不形成小分生孢子,大分生孢子形成于分生孢子座,镰刀形,多为3~5隔,顶细胞渐细,腹部近平直,足胞明显,孢子大小(37.5~62.5)μm×(3~5)μm。

pda上生长速度快,气生菌丝棉絮状,较密,白至黄色,有时中央有黄色菌丝区。

子囊壳卵圆形,紫黑色,子囊棍棒形,无色,子囊孢子纺锤形,3隔。

2.1.2燕麦镰刀菌。

小孢子常不产生,棒形,纺锤形,0~3隔,大型分生孢子产自分生孢子座,瘦长、壁薄,顶细胞细长,孢子大小(45~55)μm×(1.5~
3.0)μm。

pda上生长较快,气生菌丝细丝状),茸状,较密,白色至棕黄色。

pda基质反面白色至黄色。

2.1.3黄色镰刀菌。

不产生小分生孢子,大分生孢子粗短,壁厚,分隔明显,多5隔,大小(30~38)μm×(5.0~6.5)μm。

pda 上生长快,气生菌丝浓密,通常白色,基质反面洋红色。

2.2特性菌丝发育适温为22~28%,最低温度为3℃,最高温度为35%。

分生孢子萌发适温为4~32℃,以28%最适。

3 侵染循环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寄主病残体上或种子上越夏、越冬,也可在土壤中营腐生生活而越冬。

第2年在这些病残体上形成的子囊壳是主要侵染源。

子囊壳产生的子囊孢子可借气流、风雨传播,溅落在花器凋萎的花药上萌发,先营腐生生活,然后侵染小穗,几天后产生大量粉红色霉层,经风雨传播引起再侵染。

4 发生因素
4.1寄主抗性迟熟、不耐肥的品种发病重。

小麦齐穗后20d内最容易发病,以扬花期发病率最高。

4.2环境高温高湿病情发生迅速。

开花灌浆阶段闷热、连续降雨、潮湿多雾的天气发病重。

4.3栽培①田间病残体数量大,带菌量高的地块发病重。

②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质黏重、偏施氮肥、田间潮湿郁闭的发病重。

5 防治方法
应以农业防治为基础,药剂保护为重点,充分利用耐病品种的综合防病措施。

5.1 农业防治选用抗(耐)病品种。

适时早播,避开扬花期遇雨。

合理施肥,增施底肥,氮磷配合,追肥早施、少施,提高植株抗病力。

雨后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

深耕灭茬,秸秆过腹还田或堆沤后施用;小麦播种前,清除田间农作物残体。

5.2药剂防治①用种子重量0.2%的50%多菌灵wp浸种30min,晾干后播种。

②防效主要取决于首次施药的时间。

通常首次最佳施药时间是扬花期,应于扬花10%~50%时施药。

若穗期高温,小麦边抽穗边扬花,此时则应提前至齐穗期施药。

施药关键时期遇雨,应于雨停间隙时施药,药液干后1h淋雨,药效不减。

大田喷50%多菌灵wp800倍液,或60%多菌灵wp 10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wp 1000倍液,或50%多·霉威wp 800~1000倍液,或60%甲霉灵wp 1000倍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