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发生规律及预防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措施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菌引起的一种病害,多发生在高温多雨、气候潮湿的地区。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措施如下:一、发病规律小麦赤霉病病菌在秸秆等感染源上越冬,在春季播种前,随着春雨和春温的到来,病菌开始活动并对小麦的幼苗产生感染。
幼苗感染后,病菌会快速生长并繁殖,使幼苗迅速分叉和矮化,出现黄化、干瘪等症状。
在小麦生长期间,病菌在气候潮湿的情况下,会继续生长并繁殖,直到成熟期,从而使成熟期的小麦产生霉变,并大量产生赤霉素,危害人畜健康。
二、防治措施1. 种植优良品种。
在小麦种植过程中,选择优良品种对于预防小麦赤霉病具有重要作用。
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不仅能增加产量,还能降低发生小麦赤霉病的风险。
2. 适时播种。
春季气候多变,是小麦赤霉病发生的高峰期。
在春季播种时,应适时选择适合播种的天气,避免高温潮湿的天气播种。
3. 种子处理。
在播种前,可以使用种子处理剂处理小麦种子,增强种子的抗病能力,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风险。
4. 合理施肥。
合理施肥有助于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从而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风险。
应在生长期间适当施肥,保证小麦的健康生长。
5. 病害调查。
在小麦生长期间,应及时对小麦病情进行调查和监测,发现问题及时做好防治工作。
6. 机械清理。
在小麦成熟期时,可以通过机械清理等方式,及时清除霉变的小麦,减少赤霉素的产生,降低对人畜的危害。
综上所述,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措施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通过科学的预防措施,可以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风险,提高小麦产量和质量,保障农民的利益,同时也有助于保护人畜的健康。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控技术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控技术小麦是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而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
小麦赤霉病在小麦生长期间会给小麦生长和产量带来很大的威胁,因此对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和防控技术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小麦赤霉病发生的原因和防控技术进行详细介绍。
一、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原因1. 病原菌小麦赤霉病的病原菌是镰刀菌属的一种真菌,名为镰刀菌。
镰刀菌是一种真菌,它主要以小麦等禾本科作物为寄主,通过空气传播和土壤传播的方式传播,是小麦赤霉病的致病菌。
2. 气候条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很大。
高温和湿润的气候条件是小麦赤霉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高温和湿润的气候条件下,病原菌容易在小麦上生长繁殖,从而引发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3. 土壤条件地力病原地力是小麦赤霉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土壤条件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土壤中如果有大量的病原菌,或者土壤中有很多有利于病原菌生长的因素,如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高、水分充足等,都会增加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二、小麦赤霉病的防控技术针对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原因,种植户可以采取以下一些防控技术来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1. 种植抗病品种种植抗小麦赤霉病品种是防控小麦赤霉病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通过选育抗小麦赤霉病的小麦品种,可以有效减少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2.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是防控小麦赤霉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施用有机肥和化肥能提高土壤的养分含量,增强小麦的抗病能力,减少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控制土壤墒情是防控小麦赤霉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保持土壤的适度墒情,可以减少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4. 合理轮作5.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防控小麦赤霉病的有效手段之一。
在小麦生长的不同阶段,可以使用不同的化学药剂来对小麦进行防治,有机磷杀菌剂等,将对小麦的赤霉病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菌感染引起的小麦病害,具有传染性和毒性。
赤霉菌主要侵染小麦的穗和籽粒,导致小麦减产和品质下降。
为了有效地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需要了解其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
一、发生规律1.气象因素:小麦赤霉病是一个寄生性病害,其发生需要一定的气象条件。
一般情况下,小麦在开花期间遭遇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时,赤霉菌容易在小麦穗中繁殖,促进赤霉病的发生。
2.土壤因素: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也与土壤有关。
土壤中残留有赤霉菌孢子的情况下,很容易引起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3.病原菌的残留:小麦赤霉病也与前一年的农作物有关。
在前一年的农作物中,如果有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则残留的赤霉菌孢子在下一年可能继续侵染新的小麦作物,导致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二、综合防控措施1.选择抗病小麦品种:通过选择抗小麦赤霉病的品种来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率。
可以选择一些耐病、适应性强的小麦品种,从而改善小麦的生长环境,避免小麦受到气象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赤霉病的发生。
2.合理施肥:科学合理的施肥是预防和控制小麦赤霉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小麦生长期间,适当施入有效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调整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的平衡,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
3.采用高效残膜肥料:小麦赤霉病可以通过残留孢子在土壤中继续侵染新的小麦作物。
采用高效的残膜肥料可以有效地抑制赤霉菌的孢子繁殖,从而预防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4.病害的防治:在小麦生长期间定期检查小麦,如发现小麦出现了赤霉病的征兆,及时进行科学防治,如使用杀菌剂和其他化学控制方法控制病害发展。
5.日常管理:在小麦生长期间,还应注意日常管理。
及时清除小麦田中的杂草,避免影响小麦的生长,为小麦提供优良的生长环境。
综上所述,小麦赤霉病是一个比较严重的小麦病害,对小麦产量和品质都有很大的影响。
为了预防和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措施,包括选择抗病品种、合理施肥、尽量采用高效残膜肥料、科学防治赤霉病、并注重小麦的日常管理。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小麦赤霉病是由麦赤霉菌引起的一种病害,其主要表现为叶片上出现红褐色的小斑点,逐渐扩大并融合成大斑,影响光合作用和产量。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主要受到天气条件、病原菌的侵染来源和传播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为了科学有效地防控小麦赤霉病,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综合防控措施。
一、发生规律1. 天气条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气温、湿度和降水等气候条件密切相关。
在生长季节温度较高(20-28℃)、湿度较大(80%以上),并有大量持续降雨的条件下,麦赤霉菌易于滋生、繁殖和传播,从而导致小麦赤霉病的大面积发生。
2. 病原菌侵染来源:麦赤霉菌主要通过种子、麦秸秆和土壤中的病菌残余物等途径进行侵染,它们可以长期存活在土壤中,并通过空气、风、水滴等途径传播到健康植株上。
麦赤霉菌还可以通过一些害虫(如蚜虫)和其他病菌(如白粉菌)的口器或传粉途径传播。
3. 病害发展过程:小麦赤霉病在小麦生育期主要分为苗期、拔节期和灌浆期三个阶段。
在苗期,病源菌主要通过土传途径侵染,导致苗期发病;在拔节期,小麦生长旺盛,病菌通过风传和害虫传播途径扩散,导致病情扩大;在灌浆期,病情进一步加重,对光合作用的抑制使得小麦产量明显下降。
二、综合防控措施1. 防控病源:定期清理田间杂草、秸秆和病株等病源物,减少病原菌的侵染来源。
选种抗病品种,选择健康种子,进行种子处理,消除种子中的种源菌。
合理使用农药,进行病源菌的土壤消毒。
2. 调整种植时间和密度: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小麦生长发育的需要,合理调整小麦的播种时间和种植密度。
适当推迟播种时间,可以避开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减少病害发生的机会。
增加种植密度,可以增加小麦的竞争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3. 合理施肥和浇水:适量施用有机肥和复合肥,增强小麦的抗病能力。
避免过度施肥和不当施肥,以免造成地面积水和过度生长,增加病害的发生。
合理控制灌水量和灌水时间,以减少叶片湿度,降低麦赤霉菌的侵染机会。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小麦赤霉病是由小麦赤霉菌侵染小麦植株引起的一种常见的病害。
该病害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了解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对于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保障小麦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1.病原菌的传播途径:小麦赤霉菌主要通过种子、土壤和空气传播。
感染的小麦种子携带病原菌,是病害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病原菌在土壤中能够长期存活,并通过土壤颗粒、水分和虫媒等途径传播。
赤霉孢子可以在空气中漂浮传播,通过风力等因素扩散到附近的小麦植株。
2.生态环境的影响: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
高温多湿的气候条件有利于赤霉病的发生和传播。
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土壤酸碱度和土壤湿度等因素也会影响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3.小麦品种的抗病性:不同的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不同。
抗病性强的品种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能够减轻赤霉病的发生和扩散。
二、综合防控措施:1.合理种植结构调整:通过合理安排小麦的种植结构,控制种植密度、栽培措施等,避免连作连种,减少病菌的积累和传播。
2. 种子处理:对种子进行化学药剂或生物药剂的浸种处理,可以有效杀灭或抑制种子中的病原菌。
选择健康的种子进行播种,避免种子传播病菌。
3.合理施肥管理:合理施肥可以提高小麦植株的抗病能力,减轻赤霉病的发生。
在施肥过程中要注意控制氮磷钾的比例,避免过量施肥导致植株生长繁茂,增加病菌的侵染机会。
4.合理灌溉管理:合理控制灌溉量和灌溉频次,避免土壤过湿。
过湿的土壤有利于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增加赤霉病的发生。
5.病害监测和预警:定期巡视小麦田,观察小麦植株的生长情况,注意发现病害症状。
及时进行病害监测和预警,掌握病情发展的动态,为后期防治提供依据。
6.综合防治措施:综合防治是小麦赤霉病防治的重要措施。
包括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手段的综合应用。
可以采用喷雾、覆盖、消毒等方式对病株进行控制,使用杀菌剂进行化学防治,引入拮抗菌或其他有益微生物进行生物防治,提高小麦植株的抗病能力。
小麦赤霉病发生规律与防控对策

小麦赤霉病发生规律与防控对策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生产上的重大病害,可防不可治,一旦形成,会直接影响小麦产量,造成小麦品质降低、千粒重下降、不完善粒增加等问题。
作为安徽省小麦主产区的阜阳市今年小麦种植面积达750多万亩,赤霉病防控任务重。
当地科学组织各县区提前采购赤霉病防治药械等防控物资,进行巡回指导,每天一调度,确保防治工作高质高效无死角。
笔者结合阜阳地区小麦生产实际,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控策略进行了总结。
一、发病症状赤霉病的病原菌为镰刀菌,这种病原菌首先遗留在散落于田间的秸秆上,越冬后于春季在适宜环境下繁殖扩散,在小麦扬花期侵染花粉。
此外,赤霉病在小麦生长期的其他时段也可发生。
小麦在受到赤霉病的侵染后,会使得小麦植株的茎基部位、茎秆部位及植株穗部出现腐烂症状,其中,最严重的就是穗腐病症。
在小麦幼苗期,赤霉病的侵染病源更多的是来自于小麦种子中携带的致病菌及当年该地块种植的禾谷类植物(如玉米等)存留有病残体的作物碎屑、茎叶。
小麦扬花期感染赤霉病会导致穗腐病发生,症状较轻时,小麦穗部会出现浅褐色的水渍斑,当温湿度合适时会有分生孢子出现,颜色为粉红色,用手触摸感觉有突起,然后随着不断蔓延,直到感染整个小麦穗部,最后导致麦穗枯萎。
二、发病规律诱发小麦赤霉病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湿度。
当环境湿度增大到赤霉病发生的适宜范围时,该病菌就会大规模增殖,若正值小麦易感染敏感期,就会导致大面积病变;当田间管理措施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时,便会使病情更加严重。
小麦扬花期是小麦对病害最敏感的时期,也是影响小麦正常生长发育成熟的关键时期,其中,部分小麦品种的颖壳较厚、种植密度过大及对肥料耐受性比较弱,会出现较为严重的发病症状。
三、组织防控1.强化监测预警。
强化系统监测调查,尤其是加强影响小麦赤霉病发生因子的监测调查,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实时跟踪赤霉病发生和防控动态,实行省、市、县三级发生趋势会商制度,积极开展远程网络视频会商和实时监测;结合气候条件、物候特征和异地病情等,适时开展中、短期赤霉病害发生趋势预报。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小麦赤霉病是一种由小麦赤霉菌引起的病害,广泛分布于全球各个小麦产区。
该病害的发生规律与气候、土壤、小麦品种和栽培管理等因素密切相关。
综合防控措施包括遴选抗病品种、合理轮作、科学施肥、合理密植、保持田间清洁等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主要与气候因素有关。
在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下,小麦赤霉菌容易生长繁殖,导致病害发生。
特别是在小麦灌浆期及收获期间,高温高湿的天气条件有利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强烈的阳光照射和土壤干旱也对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
土壤的酸碱度也是影响小麦赤霉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酸性土壤中小麦赤霉菌的活性较高,病害易于发生。
要加强土壤调理工作,保持土壤的中性或微碱性,减少小麦赤霉菌的生长条件。
小麦品种的抗病性是影响病害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选用小麦品种时,要选择抗小麦赤霉病的品种,通过品种抗性提高病害的防控效果。
合理的轮作制度是预防小麦赤霉病的重要手段。
在小麦的轮作作物中,选择与小麦赤霉菌生长有竞争力的作物,如菜豆、油菜等,能够有效减少小麦赤霉菌的数量,从而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
合理的施肥措施也是防控小麦赤霉病的重要环节之一。
科学合理地施入有机肥和化肥,保持土壤肥力平衡,提高小麦植株的抗病性和抗逆性,从而减少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合理密植也是防控小麦赤霉病的重要措施。
适当增加小麦的植株密度,能够减少病原菌的传播和繁殖,从而降低病害的发生。
保持田间清洁是很重要的防控措施之一。
及时清除病株和野生寄主植物,清除农田杂草,减少病原菌的存活和传播,从而有效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小麦赤霉病是一种由赤霉菌引起的小麦病害,在中国的小麦生产中普遍存在,并对小麦产量和质量产生了重大影响。
为了有效防控小麦赤霉病,需要了解其发生规律并采取综合的防控措施。
1.气候要素: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温度、湿度等气候因素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温暖潮湿的气候更有利于赤霉菌的繁殖和传播,从而增加了小麦赤霉病的发生风险。
2.生物因素:小麦赤霉病主要由赤霉菌引起,其主要来源包括种子、秸秆、土壤和周围的野生植物等。
种子是赤霉菌的主要传播途径,因此种子的检疫和处理是控制小麦赤霉病的重要措施。
3.栽培措施:种植密度和播种期等栽培措施对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和传播有一定影响。
适当调整种植密度和播种期可以降低小麦植株间的密度和湿度,从而减少赤霉病的发生风险。
二、综合防控措施1.选用抗病良种:选用具有抗病性的小麦品种是预防和控制小麦赤霉病的重要举措。
农民可以咨询农业专家或种子公司,选择抗病性较强的小麦品种种植。
2.土壤改良措施:赤霉菌可以在土壤中长期存活并传播,因此通过土壤改良可以减少赤霉菌的存活和传播机会。
农民可以采取合理的轮作制度、有机肥料施用等措施,一定程度上降低土壤中赤霉菌的数量和活性。
3.种子处理:种子是赤霉菌的重要传播途径,因此对种子的处理尤为重要。
可以通过热水处理、种子浸泡药剂等方式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以减少种子中赤霉菌的数量。
4.合理施肥:适量施肥是预防小麦赤霉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过量施肥容易造成小麦植株生长过旺,增加了赤霉病的发生风险。
因此,农民应根据土壤肥力状况选择合适的施肥量和施肥时间。
5.病害监测与防治:定期进行病害监测,及时发现并采取控制措施是防控小麦赤霉病的关键。
一旦发现感染病株,应及时采取剪除、烧毁或喷洒药物等方式进行防治。
6.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对农民和种植者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对小麦赤霉病防控的认识和意识,是预防和控制小麦赤霉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综上所述,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气候、生物因素和栽培措施等因素密切相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麦赤霉病发生规律及预防措施
作者:江德华
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6年第15期
摘要介绍了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和发病症状,并提出预防措施,主要包括物理预防、化学预防等内容,以期为该病的科学预防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发生规律;发病症状;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 S435.121.4+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5-0126-01
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历届中央领导高度重视,是我国广大民众的重要口粮之一,是必须确保绝对安全的口粮,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物质。
随着土地不断被种植大户及合作社流转,小麦种植面积也在逐年增加,特别是江淮之间的稻茬麦种植面积增加明显。
但近年来由于迟播小麦面积的不断增加,加之江淮地区在4—5月的特殊气候条件,导致小麦赤霉病重发,由于赤霉病不仅造成麦类产量的减少,而且商品价值也低,病粒失去种用和工业价值。
同时,由于病粒含有黄曲霉毒素,人畜食用后还会中毒。
使广大种植户所收获的小麦不是低价出售就是根本销售不出去,损失惨重。
据调查,2016年金安区小麦平均价格在1.4元/kg,最高价格2.0元/kg,最低价格0.98元/kg,不包括土地租金,投入成本5 400~5 700元/hm2,产量3 750~4 500 kg/hm2。
2016年因赤霉病导致小麦千粒重低,减产严重,产值5 250~6 300元/hm2,小麦种植户45%处于亏本状态,15%稍有盈利,50%处于保本经营。
因此,掌握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加强该病的预防至关重要。
1 发生规律
赤霉病是由气候引起的真菌性病害,是侵染小麦和大麦的重要病害,遍及全国,一直是淮河以南及长江中下游麦区发生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在大流行年份,产量损失可达10%~40%。
赤霉病的流行主要因“菌源量、感病品种、生育期和气候条件”的相互配合程度决定年度间、地区间流行轻重。
由于近年来菌源量基数大,加之金安区在小麦抽穗-乳熟阶段降雨多,雨日多,湿度大,病害就可以流行。
有利于发病的环境持续时间愈长,则病害流行愈重。
在小麦抽穗至乳熟期间,尽管菌源量大,但气候干旱、少雨是制约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
但是部分麦区和个别年份,也会因小麦抽穗扬花期间温度特别低,不适合发病,所以温度也能成为制约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1-2]。
2 发病症状
真菌病害可以侵染小麦的各个部位,但在金安区主要侵染小麦穗部的小穗,导致穗腐。
在小麦开花至乳熟期,小穗颖片出现水渍状淡褐色斑点,进而扩展到全穗。
气候潮湿时,感病小穗的基部出现粉红色胶黏霉层,后期产生煤屑状黑色颗粒,后扩展至穗轴,病部枯褐,使被害
部以上小穗形成枯白穗。
赤霉病自幼苗出土至成熟均可发生,麦株基部组织受害后变褐腐烂,致全株枯死。
3 预防措施
3.1 物理预防
3.1.1 选择抗病品种。
金安区地处江淮之间,气候复杂雨量充沛,特别是在小麦抽穗扬花期间,正逢梅雨季节,往往导致小麦赤霉病普遍发生及穗发芽现象。
为此,金安区广大种植户主要选择春性小麦,即红皮小麦。
在同等条件下赤霉病发病率明显偏低,同时也可避免穗发芽现象发生,因为红皮小麦种子成熟后有10~15 d的休眠期,遇到相对较短的连续阴雨天气,不容易出现穗发芽现象。
3.1.2 配方施肥。
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合理施肥,使基肥与追肥的比例达到5∶4,忌施氮肥,提高植株抗病力。
基肥主要以40%、45%含量的复合肥为主,根据田块土壤肥力状况,施40%含量的复合肥600 kg/hm2左右,同时配施尿素150 kg/hm2左右混合作基肥(因为秸秆还田量大);或者45%含量的复合肥525 kg/hm2左右,再配施尿素150 kg/hm2左右混合作基肥。
在农历1月15日左右追施尿素约120 kg/hm2作返青肥;在农历2月底追施尿素90
kg/hm2左右作拔节肥。
3.1.3 适时早播。
农民有古谚“庄稼宜早不宜迟”,由小麦苗情监测结果可知,金安区小麦的最佳播种时期为10月15日至11月20日,最迟不能超过11月底,这样在小麦抽穗至乳熟阶段可避过梅雨季节[3-4]。
3.1.4 合理密植。
旱地麦:在10月15日至10月底之前播种的,播种量180~210
kg/hm2;在10月底至11月10日播种的,播种量225 kg/hm2;以后每推迟7 d增加15 kg/hm2麦种。
稻茬田:在10月底之前播种的,播种量187.5 kg/hm2;在10月底至11月10日播种的,播种量202.5 kg/hm2;在11月20日之前播种的,播种量217.5 kg/hm2。
3.1.5 清沟排水。
“小麦收不收在于一道沟”,这说明清沟排水的重要性。
在小麦播种后立即清理“三沟”,做到“三沟”配套,沟沟相连,雨停水干,不仅可以保证小麦生长中后期根系不早衰,增强抗性,同时可以降低田间湿度,减少病害发生。
3.2 化学预防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只能预防、防治效果极差的病害,在小麦抽穗扬花至乳熟阶段,由气候所引起的真菌性病害,全世界小麦均有不同程度发生,严重时可导致绝收。
3.2.1 防治时间。
由田间设置的不同时期预防试验可知,小麦赤霉病最佳防治时期为当全田小麦达到80%抽穗时进行第1次喷药预防,在第1次施药后7 d再进行第2次喷药[5-6]。
3.2.2 防治方法。
可用80%戊唑·咪鲜胺水乳剂1.5 kg/hm2+20%吡蚜酮可湿性粉剂450
g/hm2+98%磷酸二氢钾叶面肥1.5 kg/hm2,或用70%戊唑·百菌清胶悬剂1.8 kg/hm2+20%吡蚜酮可湿性粉剂450 g/hm2+98%磷酸二氢钾叶面肥1.5 kg/hm2,对水450 kg/hm2进行喷雾,但2次所用预防药剂不要重复使用[7-8]。
4 参考文献
[1] 陈然,李俊凯,李黎,等.小麦赤霉病生物防治研究进展[J].河南农业科学,2014(12):1-5.
[2] 陈芳芳,沈丽丽,崔冬梅,等.5种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J].安徽农业科学,2013(6):2527-2528.
[3] 吴福民,李华,刘才忠,等.小麦赤霉病防治药剂筛选结果初报[J].现代农药,2014(1):55-56.
[4] 杨进,刘学儒,秦玉金.扬州市近年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及防控策略[J].中国植保导刊,2014(4):39-42.
[5] 殷平,包志军,卜锋,等.小麦赤霉病预防技术[J].江苏农村经济(品牌农资),2011(4):38.
[6] 李迎春,马进.冬小麦赤霉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J].陕西农业科学,2016,62(5):125-126.
[7] 安霞,吕连杰,张海军,等.鲁中地区小麦赤霉病的防治要点[J].农业科技通讯,2016(4):136-138.
[8] 范春燕,张慧成,郭艳萍.宝鸡市小麦赤霉病发病因素及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6(8):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