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防治时间 小麦赤霉病的最佳防治时期

合集下载

小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小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小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小麦是我国主要的农作物之一,但是在小麦生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病虫害问题,这些问题给农民朋友们的种植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为了帮助农民朋友们更好地认识小麦常
见的病虫害问题,并且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本文将对小麦常见的病虫害进行介绍,并针
对每种病虫害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一、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生长过程中比较常见的病害,主要的病原是赤霉病菌。

小麦赤霉病
的发生主要在拔节至抽穗期间,其症状为小麦叶片和穗部出现红褐色斑点,严重时会造成
穗部不育,导致减产。

为了有效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可以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1、选种抗病小麦品种,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
2、合理施肥,保证小麦的生长旺盛,提高免疫力;
3、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减少病菌的滋生;
4、定期喷洒杀菌剂,及时控制病情发展。

四、小麦蚜虫
小麦蚜虫是小麦常见的一种害虫,主要危害小麦的叶片和穗部。

小麦蚜虫寄生在小麦
叶片和穗部上,吸食植物汁液,严重时会导致叶片卷曲,穗部畸形,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为了控制小麦蚜虫的发生,可以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1、适时翻耕,破坏蚜虫的越冬场所;
2、定期喷洒杀虫剂,控制蚜虫的繁殖;
3、适时采取生物防治措施,引入天敌,控制蚜虫的数量;
4、注意田间通风,减少蚜虫的滋生环境。

小麦在生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病虫害问题,为了保证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农民
朋友们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希望本文所介绍的小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对大
家有所帮助,祝愿小麦丰收。

氰烯·戊唑醇不同用药时间和次数对小麦赤霉病及DON毒素的管控效果

氰烯·戊唑醇不同用药时间和次数对小麦赤霉病及DON毒素的管控效果

氰烯·戊唑醇不同用药时间和次数对小麦赤霉病及DON毒素的管控效果作者:张海燕许莉杨爱国张银贵董飞徐剑宏来源:《农学学报》2022年第05期摘要:扬花初期是防控小麦赤霉病的最佳时期,为了探索错过扬花初期用药补防对小麦赤霉病和毒素的管控效果,本试验选择姜堰地区存在的13个小麦品种,用48%氰烯·戊唑醇SC 进行赤霉病防控,通过扬花初期漏防6天后补防1次和扬花初期用药1次、扬花初期用药2次3种方式,对各品种小麦赤霉病防效和DON毒素控减效果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错过扬花初期6天后用48%氰烯·戊唑醇补防1次,对各品种赤霉病的平均病穗率和病指防效、DON毒素控减效果比扬花初期防治1次分别低15.87%、21.25%、35.48%,比扬花初期用药2次分别低39.79%、44.87%、66.84%。

赤霉病最适首次防治时间是扬花初期,扬花初期漏防6天后补防1次,對赤霉病和DON毒素的管控效果较差,坚持扬花初期+6天后两次用药效果最好,在各个品种中该趋势表现一致。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DON毒素;氰烯·戊唑醇;扬花初期;用药时间中图分类号:S435.121.4+5文献标志码:A论文编号:cjas2020-0130Efficacy of Cyanene·pentazolol Application Methods on Controlling Wheat Scab and DON ToxinZHANG Haiyan1, XU Li1, YANG Aiguo1, ZHANG Yingui1, DONG Fei2, XU Jianhong2(1Plant Protection and Plant Quarantine Station of Jiangya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Center, Taizhou 225500, Jiangsu, China;2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Quality, Safety and Nutrition, Jiang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Nanjing 210014, Jiangsu, China)Abstract: The best period to prevent and control wheat scab is on the preliminary stage of flowering. To explore the control efficacy on wheat scab and toxins when missing the preliminary stage of flowering, 13 wheat varieties in Jiangyan were selected for this experiment, and 48% cyanene·pentazolol SC was used to control the wheat scab. We designed three application methods:spraying 48% cyanene·pentazolol SC once after 6 days missing the preliminary stage of flowering,spraying 48% cyanene·pentazolol SC once at the preliminary stage of flowering, and spraying 48% cyanene·pentazolol SC once at the preliminary stage of flowering plus once after 6 days. The controlling efficacy of the 3 treatments against wheat scab, as well as their impact on the content of DON toxin in wheat grain were compared for each wheat variet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control efficacy on diseased ear rate and the disease index and the reduction effect on DON toxin under spraying 48% cyanene·pentazolol SC once after 6 days missing the preliminary stage of flowering were 15.87% , 21.25% and 35.48% lower than those under spraying once at the preliminary stage of flowering respectively, and were 39.79%, 44.87% and 66.84% lower than those under spraying once at the preliminary stage of flowering plus once after 6 days. Therefore,the optimal first control time for scab is at the preliminary stage of flowering, while spraying 48% cyanene·pentazolol SC once after 6 days missing the preliminary stage of flowering has relatively poor control efficacy on scab and DON toxin. Spraying 48% cyanene·pentazolol SC once at the preliminary stage of flowering plus once after 6 days shows the best efficacy, and the performance trend of all the varieties are consistent.Keywords: wheat; wheat scab; DON toxin; cyanene·pentazolol; preliminary stage of flowering; pesticide application timing0引言小麦赤霉病是由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等多种镰刀菌引起的小麦病害,是典型的气候性病害,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1],在中国主要发生在长江中下游流域和东北东部麦区,近年来,大流行频率不断增加,发病范围成明显扩大趋势[2]。

小麦赤霉病发病症状及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发病症状及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发病症状及防治措施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小麦赤霉病症状及危害,接着分析了小麦赤霉病防治措施,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发病症状;防治措施引言:赤霉病是小麦种植栽培过程中经常遇到的病害,严重影响了小麦的产量。

而对小麦赤霉病发生防治情况及防治对策进行研究分析,则能为小麦赤霉病防治提供依据,为小麦健康生长提供便利。

1小麦赤霉病症状及危害小麦赤霉病亦称烂穗病、红麦头、烂麦头,是多种镰刀真菌侵染麦头部位引发的疾病,导致整个麦头腐烂,赤霉病在小麦的各个生长阶段都可能发生,是一种典型的气候型疾病。

其主要的症状以苗枯、茎基腐、杆腐、穗腐为主。

苗腐烂是由于小麦种子自带病菌或者受到土壤中病菌的侵染,染了病的种子先是发芽呈褐色,根冠会腐烂,感染轻的麦苗黄而瘦,患病重会死亡,枯死的苗因其带有大量真菌还会产生大量粉红色霉状物,将菌类带去土壤中。

茎基腐的多发阶段是在幼苗时期,幼苗刚刚出土时麦株根部的组织感染后呈深褐色,导致整株死亡。

杆腐一般发生在麦穗的第一、二节点处,刚刚患病的叶鞘上会出现绿斑,随着病菌感染加重会呈淡褐色甚至红褐色不规定形斑,并向麦茎扩散,病情严重的直接导致整个叶鞘部分枯黄,气候潮湿时还会出现粉红色霉状物。

穗腐是小麦感染赤霉菌的常见症状,起初感染时,在麦穗与颖片处会产生点点浅褐色斑迹,随着感染加重逐渐扩散至整个麦穗,麦穗枯而黄,气候的湿度加大时,褐斑处会形成粉红色霉层,逐渐地产生密集的蓝黑色小颗粒,用手摸有凸起的感觉且不能轻易抹去,发病严重后会感染穗轴,逐渐使整个麦穗腐烂。

2小麦赤霉病防治措施分析2.1.1选择抗病品种选择良种是小麦种植工作的基础环节,做好这项工作不仅能为小麦产量与质量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还能大大减少田间管理的工作量,是小麦赤霉病防治技术中最经济、有效的措施。

要尽量挑选抗病、耐病性能较好的品种,选择适宜本地气候条件的品种,一般来说,穗型细长、扬花整齐集中的、耐湿性强的小麦种类对赤霉病的防御能力相对较高。

小麦赤霉病发生原因、特点及防控措施

小麦赤霉病发生原因、特点及防控措施

B i n g c h o n g h a i f a n g z h i山东省东平县位于鲁西南,地处黄河冲积平原。

东平县总人口80万,全县常年种植小麦30万亩左右,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和优质强筋小麦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县。

小麦是当地的主要农作物之一,也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近年来,由于气候条件适宜而导致小麦赤霉病,因果不当,再加上农户对病虫害防治意识不强等原因,导致该地区小麦赤霉病大范围暴发成灾。

赤霉病的出现不仅给小麦种植带来影响,同时还使得该地区的整体经济收入有所下滑。

基于此,应该针对小麦赤霉病做好分析,同时结合区域做好改善,加强对于小麦赤霉病的防控。

一、赤霉病简述小麦赤霉病又称烂穗病,属于真菌性病害,在世界各产麦国均有发生。

其病原菌为禾谷镰刀菌(Fusariumgraminearum),可侵染多种作物,以小麦受害最重,常造成苗枯、茎腐、穗腐和粒腐等症状。

小麦抽穗扬花期遇阴雨连绵或潮湿天气极易发病,一般减产25%~40%,严重时达75%以上。

近年来对东平县形成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在小麦灌浆成熟阶段,如果遇到连续降雨或者多雾低温天气,会加重病情,甚至引起倒伏现象。

这给当地种植产业带来了巨大损失。

东平县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中。

春季干旱少雨,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湿润,冬季寒冷干燥。

年平均气温13℃,无霜期约206天。

年均降水量690毫米,且集中在7~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50%左右。

年日照时间约2400小时。

土壤类型多为砂姜黑土,质地疏松,通透性好,有机质含量丰富。

近年来,气候条件变化过程中东平县小麦赤霉病呈现出逐年偏重趋势,特别是在小麦灌浆后期至乳熟初期这一时段内,一旦遭遇连阴雨天气,很容易引发赤霉病大面积爆发。

二、赤霉病危害小麦赤霉病是影响小麦高产稳产的主要病害,它能够产生多种毒素,如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玉米赤霉酮(ZEA)以及呕吐毒素(DON-α、β、γ)等。

抗赤霉病小麦品种有哪些 如何预防小麦赤霉病

抗赤霉病小麦品种有哪些 如何预防小麦赤霉病

抗赤霉病小麦品种有哪些如何预防小麦赤霉病近几年,小麦赤霉病日渐成为小麦种植过程中的一大病害,防治不当会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和品质影响。

那么如何预防小麦赤霉病?小麦赤霉病用什么药好?如何选择抗赤霉病小麦品种?下面就来了解一下吧。

如何预防小麦赤霉病近期调查发现农户在防治赤霉病过程中仍存在诸多误区。

误区一:重治轻防,见病用药,错过防治时期。

小麦赤霉病可防不可治,应以预防为主,主动防御,同时用药时期的选择会直接影响着防效高低。

众多资料介绍赤霉病用药时期为“抽穗期到扬花期”,如此长的用药时期内,不同时间段用药效果存在较大差异。

有部分农户选择在孕穗期或是扬花末期用药,更有甚者见到粉红色霉层后再用药,都没有把握住最佳防治时期,防效较低。

通过实地调查发现,最佳防治时期为小麦齐穗到扬花5%时。

抽穗期遇连阴雨天气,赤霉病有流行可能时,喷药宁早勿晚,不要等到天晴时或扬花时再喷药,应抢雨隙多次喷药防治;若使用内吸性好、持效期长的药剂防治时期可提前到小麦抽穗初期。

误区二:盲目选择药剂,忽略药剂抗性及作用机理互补的问题。

目前防治小麦赤霉病的药剂有多菌灵、甲基硫菌灵、福美双等。

抗赤霉病小麦品种有哪些1、西农511:该品种是由西北农业大学吉万全教授培育,为半冬性,全生育期233天,耐倒春寒能力中等。

株高78.6厘米,株型稍松散,茎秆弹性较好,抗倒性好。

综合抗病性优良。

2015~2016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3.1公斤。

该品种适宜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除信阳市和南阳市南部部分地区以外的平原灌区,陕西省西安、渭南、咸阳、铜川和宝鸡市灌区,江苏和安徽两省淮河以北地区高中水肥地块中茬种植。

2、徐农029:该品种是由江苏徐农种业科技有限公司选育,为半冬性中熟品种,全生育期217.0天,抗倒春寒能力中等,株高84.0 厘米,抗寒性较好。

分蘖力较强,成穗数较多。

茎秆弹性一般,中抗赤霉病,中感纹枯病,高感白粉病,中抗黄花叶病。

2015- 2016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6.65公斤。

小麦赤霉病绿色防治技术

小麦赤霉病绿色防治技术

B i n g h a i f a n g z h i免渡河处于牙克石中部,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拥有充足的光照资源,年均日照时数在2765h左右,年均降水量为360mm。

小麦是免渡河的重要农作物类型,常年栽培面积较大。

近些年来,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率显著增大,威胁到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针对这种情况,需结合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和原因,采取针对性的绿色防治技术,促使小麦的种植效益得到提升。

一、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小麦赤霉病由多种镰刀菌侵染导致,有几率出现于小麦的苗期至穗期,导致苗腐、茎基腐、穗腐等多种症状产生。

若田间湿度较大,还会有粉红色霉层产生于病部。

病害发生后,将会降低千综合粒种和出粉率,面粉质量受到影响,降低其商品价值。

由于有毒素存在于病麦中,人畜食用后还可能会有急性中毒等现象发生。

1、危害症状第一,苗腐。

种子携带病菌或土壤中的病菌是造成苗腐的主要因素,病苗病情较轻的话,将会出现黄瘦症状。

病情加重后,病苗将会死亡。

第二,茎基腐。

本种症状出现于腐幼苗出土至成熟期内,患病麦株基部组织转变为褐色,且有不同程度的腐烂现象发生,甚至全株逐渐枯死。

第三,秆腐。

一般小麦穗下第一二节集中出现,发病初期有水状褪绿斑产生于叶鞘部位,之后向不规则形的淡褐色、红褐色病斑转化,且会扩展于茎内。

植株病情加重后,病部以上将会严重枯黄,难以正常抽穗。

第四,穗腐。

患病初期,有水渍状淡褐色病斑产生于植株小穗与颖片上,之后向小穗整体扩展。

田间湿度过大的情况下,有粉红色胶状霉层出现于病斑处。

随着病情的加重,将会向穗轴等部位蔓延,导致枯白穗的形成。

2、发病因素第一,气候条件。

温、湿度是小麦赤霉病发生与流行的关键性影响因子,温度在7摄氏度以上时将会形成病原菌子囊壳。

温度超过15℃后,将会显著加快病原菌的侵染速度。

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若持续较长的阴雨天气,将会大面积流行赤霉病。

第二,菌源基数。

病原菌主要在种子、病残体、土壤中越冬,若田间具有较大的菌源基数,将会随之增大赤霉病的发生几率。

小麦赤霉病发病症状及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发病症状及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发病症状及防治措施摘要:小麦是国内重要的经济作物。

小麦赤霉病会对小麦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威胁。

加强对小麦赤霉病的全程防控,是提高小麦产量与品质的重点所在。

基于此,需要全面掌握小麦赤霉病的发病特点、发病原因等信息,分析研究小麦赤霉病的出现规律,并以此为基础来提高防治效果。

本文结合小麦实际情况,对赤霉病发病原因及其规律进行一定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控建议。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发病症状;防治措施小麦赤霉病在全国小麦各主要产区都有可能发生。

为此,相关工作人员需以化学防治为重点,保证小麦的生产质量与生产数量,确保小麦丰产丰收,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1.小麦赤霉病概述小麦赤霉病又称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是一种在全球范围内都会发生的小麦生长常见疾病。

该病直接导致麦穗腐烂,同时造成麦苗枯死,发生基腐病。

发病后,小麦产量将减产15%左右,尤其发病严重的地块,减产可达80%以上[1]。

由于危害严重,小麦赤霉病又叫麦癌。

一旦发生赤霉病,小麦必然减产,也会产生毒素,吃到一定数量,会影响人的身体。

小麦产量和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未及时防治的地块,可发生90%以上赤霉病。

所以做好前期的防控是必不可少的。

小麦赤霉病在小麦开花至盛花期侵染率最高,小麦感染赤霉病后品质降低,籽粒干瘪,出粉率降低,不仅对小麦生产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和品质影响,更重要的是其病麦毒素影响食品安全,产生以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即呕吐毒素DON)为主的霉菌毒素,对人和动物的危害都很大,当小麦中的病麦率达到4%以上时,就不能吃了,需要另外处理。

2.小麦赤霉病发病原因及规律小麦赤霉病,属于侵染真菌的一种病害。

其发病原因主要与前期小麦有无感病直接相关。

加之连日降雨,田间湿度较大,加之植株通风性较差,致使田间气候环境较为有利,从而出现了繁殖赤霉病孢子的现象。

同时也与温度有关,赤霉病只要气温高于12℃,病原菌就开始繁衍发生,长期的高温环境对赤霉病的发生有直接的促进作用[2]。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作者:石磊陈小峰来源:《新农业》2019年第08期摘要: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为禾本科,小麦属。

仅次于玉米、水稻,是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养育了一方百姓。

小麦赤霉病是极易产生病害的,一旦发生影响严重,所以对小麦赤霉病的研究迫在眉睫。

本文综述了对小麦赤霉病防治的研究,为后期出现相同病害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危害;防治1 病原与症状小麦赤霉病的病原菌为镰刀菌,其中常见类型包括禾谷镰孢(FusaHum graminearum Sehw.)、燕麦镰孢(F.avenaceum(Fr.)Sacc.)等,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附着于小麦的麦苗或麦穗上可形成小麦赤霉病。

该病害可导致麦苗枯萎、茎基、麦穗腐烂等,其具体症状可表现为麦穗或叶片产生褐色斑点,随后形成红褐色胶状逐渐腐烂,病情较轻时可导致麦苗黄瘦,严重时可蔓延至整个株体最后干枯死亡。

在小麦扬花期发生小麦赤霉病则可引起麦穗腐烂,其初期症状可见颖片、小穗处有淡褐色斑点,并逐渐发展扩大,导致整个小穗干瘪枯黄。

若空气湿度大,病原菌可大量繁殖和聚集,在褐色斑点处生成粉红色的孢子团,并逐渐变化为子囊壳,呈现蓝黑色的颗粒状,成为新的传染源,若未给予处理,甚至可对下一年的作物生长产生危害。

若穗轴底部在病害下枯竭,麦穗则可呈现枯白色。

2 危害及传播小麦赤霉病主要发生在潮湿地区,与种子类型、当地气候、作物抗病性、作物生长期等原因有关,从小麦的苗期到抽穗期都可发生病害,若发生于抽穗期可导致麦穗腐烂,影响收成,还可附着于麦粒中,影响人们的饮食健康。

小麦一旦发病,则可严重影响产量和农民的收益,产量可降低1~2成,且影响麦粒质量,人畜食用了受害的小麦会产生恶心、呕吐等症状。

国家标准(GB/T5494)中规定,小麦中病粒大于4%时不可被食用。

可见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工作亟需尽快开展。

小麦赤霉病主要是通过真菌性病害的传染,以长江中下游为主,此处降雨较多、湿度大和温度等因素导致发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麦赤霉病防治时间小麦赤霉病的最佳防治时期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不仅关系到粮食安全的问题也关系到食品安全的问题。

我国麦区的赤霉病毒素存在着明显的分化,防治越来越难。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小麦赤霉病的最佳防治时期,以期更好地解决小麦赤霉病问题。

小麦赤霉病防治的最佳时期
由于气候条件不同,麦株抽穗扬花时期和快慢亦有不同,故施药时间、次数要根据当地气候变化和小麦生育期变化而灵活掌握。

施药的时间原则:当抽穗期间天晴、温度高,麦子边抽穗边扬花,在始花期(扬花10~20%)施药最好。

抽穗期低温、日照少,麦子先抽穗后扬花,在始花期(10%扬花)用药。

抽穗期遇到连阴雨,应在齐穗期用药。

要抓住下雨间隙时机进行用药。

小麦赤霉病的流行因素及其规律
小麦赤霉病流行的气象因素密切相关病菌发育最适宜的温度为24-28℃,最低8℃,最高32℃。

在相对湿度80-100%时发育最好。

子囊壳和子囊孢子形成的最适温度是20-25℃。

分生孢子产生速度最快的气温25℃。

一般来说,小麦抽穗后的温度条件都是满足病原菌发育生长的。

流行的关键是阴雨天气。

预测预报不必有很复杂的数学模型!实际上把小麦抽穗扬花时天气预报中有多少阴雨日和雨量一看就能发报。

小麦赤霉病流行的品种因素也很重要。

目前来说,赤霉病的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