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或段意)的方法1、找主干法。
缩句的主干是:谁+ 干什么;或什么东西 +怎么样。
在概括课文内容或段意时,也可以用谁 + 为了什么目的 + 干了什么事(+ 结果如何)。
前3个部分缺一不可,结果有时候可以没有。
例:概括《穷人》一文主要内容。
思路:用这个方法,首先要确定好主人公“谁”。
《穷人》一文,文章以桑娜的心理变化为线索,基本每一节都是些桑娜的,所以这个“谁”当然确定为桑娜。
接下去为了什么干了什么,朗读课文后就好确定了:桑娜为了让西蒙的两个孩子继续生存,决定收养两个孩子。
也可以概括为桑娜和渔夫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
2、摘录句段法。
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往往概括全文(全段)的大意。
直接引用或稍加修改,便可作主要内容。
例:概括《詹天佑》第四节节意。
思路: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马上开始勘测线路。
是总起句。
完全当第四节节意,显然太复杂。
思路是“谁+ 干什么”。
得到答案:詹天佑勘测线路。
到文章中去验证,第四节都是来写詹天佑如何勘测,勘测中遇到什么问题的,所以这样概括是正确的合理的。
因为勘测不是他一个人的事情,可以根据文章内容拓展为“詹天佑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勘测线路。
”3、题目拓展法。
有的文章的题目就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对题目充实补充,就可得到文章主要内容。
例1:《山中访友》,可扩题。
文章主要内容就是:我到山里去访问山里的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等许多朋友,带回了好心情。
例2《草虫的村落》,扩题。
文章大意:我跟随一只黑甲虫来到草虫的村落进行了一次奇异的游历。
选择合适词语的方法方法一:找出词语意思细微的区别。
例:女孩的爸爸坐在病床前,看着女儿挣扎,手足无措。
他唯一能做的就是不停地(哀求、恳求、要求)医生:“救救我女儿,救救我女儿!”思路:三个词都有要求对方做什么事的意思。
但哀求强调“悲哀伤心地请求”,恳求强调“诚恳地请求”,要求往往是上级对下级命令式的口气。
这里是爸爸有求于医生,并且当时很悲伤,所以应选择哀求。
经验总结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六种方法

经验总结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六种方法我们阅读一篇文章,必须领会它的主要内容,只有掌握了主要内容才能进一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那么,如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呢?1.题目扩展法。
有的文章的题目能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如《飞夺沪定桥》一课的标题适当补充一下:本文写的是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克服重重困难,夺取泸定桥的经过。
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2.要素归纳法。
记叙文一般包含有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要素。
找出文中的四要素,并合理组织它们,这就是主要内容。
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的四要素:时间是1948年5月25日,地点是隆化中学附近,人物是董存瑞,事件是董存瑞舍身炸毁暗堡。
概括这四要素可得出主要内容:1948年5月25日,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董存瑞在紧急关头毅然舍身炸毁了前进途中的暗堡。
3.段意合并法。
把每段的段意连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如《黄继光》一课,可分为四段,段意分别是:(1)黄继光所在营接到新的战斗任务;(2)黄继光向指导员请战;(3)黄继光顽强战斗,壮烈牺牲;(4)黄继光所在营攻占了五九七•九高地。
根据段意归纳为:在抗美援朝战争时,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顽强战斗,壮烈牺牲。
4.摘录句段法。
有的文章中的总起、过渡句、重点段落概括了全文的大意。
阅读时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便可抓住主要内容。
如《养花》一文,可根据结尾段来概括它的大意:课文主要写养花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
既须劳动,又长见识。
5.取主舍次法。
对写了几件事的文章,先分清事件的主次,然后根据主要的来概括它的主要内容。
如《落花生》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和尝花生几件事。
从文章看,“种花生”和“收花生”写得简略,是次要的;“尝花生”写得详细,是主要的。
根据课文主次可以这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形。
6.问题回答法。
有些问题,只要回答出来也就是概括出了主要内容。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七种方法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七种方法阅读一篇文章,必须领会它的主要内容,只有掌握了主要内容才能进一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那么,如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呢?1. 题目扩展法。
有的文章的题目能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如《飞夺沪定桥》一课的标题适当补充一下:本文写的是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克服重重困难,夺取泸定桥的经过。
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2. 要素归纳法。
记叙文一般包含有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要素。
找出文中的四要素,并合理组织它们,这就是主要内容。
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的四要素:时间是1948年5月25日,地点是隆化中学附近,人物是董存瑞,事件是董存瑞舍身炸毁暗堡。
概括这四要素可得出主要内容:1948年5月25日,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董存瑞在紧急关头毅然舍身炸毁了前进途中的暗堡。
3. 段意合并法。
把每段的段意连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如《黄继光》一课,可分为四段,段意分别是:(1)黄继光所在营接到新的战斗任务;(2)黄继光向指导员请战;(3)黄继光顽强战斗,壮烈牺牲;(4)黄继光所在营攻占了五九七?九高地。
根据段意归纳为:在抗美援朝战争时,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顽强战斗,壮烈牺牲。
4. 摘录句段法。
有的文章中的总起、过渡句、重点段落概括了全文的大意。
阅读时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便可抓住主要内容。
如《养花》一文,可根据结尾段来概括它的大意:课文主要写养花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
既须劳动,又长见识。
5. 取主舍次法。
对写了几件事的文章,先分清事件的主次,然后根据主要的来概括它的主要内容。
如《落花生》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和尝花生几件事。
从文章看,“种花生”和“收花生”写得简略,是次要的;“尝花生”写得详细,是主要的。
根据课文主次可以这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形。
6. 问题回答法。
有些问题,只要回答出来也就是概括出了主要内容。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几种方法

概括主要内容的几种方法宇文皓月概括能力有很强的综合性,而小学生又以形象思维见长。
一篇课文要用一两句话表达出主要内容,对小学生来说确实不容易。
究其原因,总结起来有三点:1、缩不短。
概括课文大意时,经常讲着讲着就接近复述的。
2、该不该删。
在概括课文大意时,分不清楚哪些内容该留,哪些内容该删。
3、抓不住重点。
课文内容那么多,顾前掉臂后,很难快速掌控重点。
如何帮忙学生准确、简洁、快速地概括出课文主要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如下五种方法-一、课题扩充法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题目我们往往能捕获到很多课文信息。
很多课文的题目,就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
归纳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借助课题。
首先要读懂字面上表达的意思,再根据课文内容把课题扩展成一句完整的话,在此基础上逐步进行丰满,使表达更加完整,更加全面。
学会从课题入手也就悟到了“概括”与“具体”之间的关系了。
二、段意合并法一篇文章由几个段落组成,我们可以用合并段落大意的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先理清文章脉络,写出每大段的意思,再根据文章内容分清主次。
如果都是主要的,就把段意合并起来;如果有的主要,有的次要,则需要抓住主要的,舍掉次要的。
合并时,要对各段的大意做适当的修改,删除重复的内容,综合相同的内容。
三、重点突出法有些文章,重点部分十分突出,而全文的主要内容就在其中。
因此,只要抓住这个重点部分的段落大意,再加上一些需要的弥补交代,全文的主要内容就归纳出来了。
具体的操纵:可以先简单地读读课文,了解大致内容。
然后找出文章的重点段,弄清作者在重点段中要表达的意思,再联系其余各段作适当弥补,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自然概括出来了四、句子摘录法有的文章结构上有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或内容上有中心句,这些句子往往提示了全文的主要内容。
摘录这些概括性的语句,稍加改动,就可以成为全文大意。
运用句子摘录法,有时候我们可以直接“抄”。
有时候我们摘录中心句后,还需要“串”。
还有的时候,中心句表达比较烦琐,我们还需要“缩”,精简一些修饰性的词语,使课文大意表达得更精炼。
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

总结概括的重要性
帮助读者理解文章
通过总结概括,读者可以更好地 理解文章或段落的中心思想,把 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路,从而
更好地理解全文。
提高阅读效率
使用总结概括法可以快速获取文 章或段落的主要信息,减少阅读
时间,提高阅读效率。
培养归纳能力
总结概括法需要将文章或段落的 内容进行归纳、提炼和概括,这 有助于培养读者的归纳能力和思
段落归纳的方法与技巧
找出中心句
提炼信息
每个段落通常都有一个中心句,这个句子 概括了该段落的中心意思。在概括段落内 容时,首先要找到这个中心句。
除了中心句外,还要注意提炼其他重要信 息,如数据、例子、事实等,这些信息有 助于更全面地概括段落内容。
筛选信息
重组表达
在归纳段落内容时,要善于筛选出与主题 无关或关系不大的信息,避免过多涉及细 节。
段落归纳的重要性
理解课文
通过段落归纳法,学生可以更好 地理解课文的每个段落以及整体 结构,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
主旨和要点。
提高概括能力
段落归纳法是一种有效的概括技巧 ,可以帮助学生在分析和理解段落 内容的基础上,提高他们的概括能 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增强阅读理解能力
段落归纳法有助于学生在阅读过程 中把握重要信息,理解文章深层含 义,从而增强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
维习惯。
总结概括的方法与技巧
抓住关键词句
在阅读文章或段落时,要抓住关键词句, 如主题句、中心句、关键句等,这些句子
通常能够概括文章或段落的中心思想。
使用简练的语言
在总结概括时,要使用简练的语言表达, 避免冗长和复杂的句子结构,尽量使用短
句和简单词汇。
提炼要点
经验总结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六种方法

经验总结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六种方法我们阅读一篇文章,必须领会它的主要内容,只有掌握了主要内容才能进一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那么,如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呢?1. 题目扩展法。
有的文章的题目能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如《飞夺沪定桥》一课的标题适当补充一下:本文写的是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克服重重困难,夺取泸定桥的经过。
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2. 要素归纳法。
记叙文一般包含有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要素。
找出文中的四要素,并合理组织它们,这就是主要内容。
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的四要素:时间是1948年5月25日,地点是隆化中学附近,人物是董存瑞,事件是董存瑞舍身炸毁暗堡。
概括这四要素可得出主要内容:1948年5月25日,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董存瑞在紧急关头毅然舍身炸毁了前进途中的暗堡。
3. 段意合并法。
把每段的段意连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如《黄继光》一课,可分为四段,段意分别是:(1)黄继光所在营接到新的战斗任务;(2)黄继光向指导员请战;(3)黄继光顽强战斗,壮烈牺牲;(4)黄继光所在营攻占了五九七•九高地。
根据段意归纳为:在抗美援朝战争时,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顽强战斗,壮烈牺牲。
4. 摘录句段法。
有的文章中的总起、过渡句、重点段落概括了全文的大意。
阅读时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便可抓住主要内容。
如《养花》一文,可根据结尾段来概括它的大意:课文主要写养花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
既须劳动,又长见识。
5. 取主舍次法。
对写了几件事的文章,先分清事件的主次,然后根据主要的来概括它的主要内容。
如《落花生》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和尝花生几件事。
从文章看,“种花生”和“收花生”写得简略,是次要的;“尝花生”写得详细,是主要的。
根据课文主次可以这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形。
6. 问题回答法。
有些问题,只要回答出来也就是概括出了主要内容。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一)、阅读文章是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概括中心思想。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只有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文章的主要内容,一般应概括得完整简要。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方法一:段意合并法。
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
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是最常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
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如《飞夺泸定桥》就可以这样来概括主要内容。
方法三:问题概括法。
作者写一篇文章,往往是围绕一个中心,抓住几个问题,按一定的顺序写的。
读写一篇文章,我们可想一想,作者所要说明的是哪几个问题?把这几个问题概括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如《穷人》一文,读后可以行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桑娜在等丈夫回来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她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想的?为什么她会这样想?丈夫回来以后,她又是怎么想的?一一回答这些问题,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方法四:标题追溯法。
有些以内容命题的文章,我们可以根据标题去阅读,追溯文章的主要内容,这叫“标题追溯法”。
如《伟大的友谊》一课,我们抓住标题便可追溯到主要内容。
方法五:内容借助法。
这种方法,就是借肋文章中的句或段来总结方要内容。
如《养花》一课,结尾的“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
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总结了全文的主要内容。
总之,不管运用哪种方法,都必须先认真阅读课文,分析理解,在此基础上,才能正确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同时,各种方法结合运用,效果更好。
(二)、概括能力有很强的综合性,而小学生又以形象思维见长。
一篇课文要用一两句话表达出主要内容,对小学生来说确实不易。
究其原因,总结起来有三点:1、缩不短。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七种方法

概括文章主要容的七种方法阅读一篇文章,必须领会它的主要容,只有掌握了主要容才能进一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那么,如何概括文章主要容呢?1. 题目扩展法。
有的文章的题目能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容,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容。
如《飞夺沪定桥》一课的标题适当补充一下:本文写的是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克服重重困难,夺取泸定桥的经过。
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容。
2. 要素归纳法。
记叙文一般包含有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要素。
找出文中的四要素,并合理组织它们,这就是主要容。
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的四要素:时间是1948年5月25日,地点是隆化中学附近,人物是董存瑞,事件是董存瑞舍身炸毁暗堡。
概括这四要素可得出主要容:1948年5月25日,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董存瑞在紧急关头毅然舍身炸毁了前进途中的暗堡。
3. 段意合并法。
把每段的段意连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容。
如《黄继光》一课,可分为四段,段意分别是:(1)黄继光所在营接到新的战斗任务;(2)黄继光向指导员请战;(3)黄继光顽强战斗,壮烈牺牲;(4)黄继光所在营攻占了五九七?九高地。
根据段意归纳为:在抗美援朝战争时,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顽强战斗,壮烈牺牲。
4. 摘录句段法。
有的文章中的总起、过渡句、重点段落概括了全文的大意。
阅读时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便可抓住主要容。
如《养花》一文,可根据结尾段来概括它的大意:课文主要写养花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
既须劳动,又长见识。
5. 取主舍次法。
对写了几件事的文章,先分清事件的主次,然后根据主要的来概括它的主要容。
如《落花生》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和尝花生几件事。
从文章看,“种花生”和“收花生”写得简略,是次要的;“尝花生”写得详细,是主要的。
根据课文主次可以这样概括文章的主要容:“我”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形。
6. 问题回答法。
有些问题,只要回答出来也就是概括出了主要容。
如《飞夺泸定桥》提出下面问题:①课文写的是红军在什么情况下飞夺泸定桥的?②他们是怎么“飞”又是怎么“夺”的?③结果怎样?把这些问题的回答归纳起来,就是主要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策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是一项重要的阅读能力。
作为教师,要特别抓好这一能力的训练,既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还要让他们不断实践,在实践中提升。
笔者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进行了以下尝试:一、不同体裁的文章,不同形式的概括(一)叙事类文章,不拘一格记叙文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它是小学最常见的一种文体。
抓好记叙文主要内容的概括就差不多是抓好了整个小学阶段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
1. 理清思路,提取要素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曾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显然,阅读理解要从理清思路入手。
而叙述性文章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四个要素。
其中事情又由起因、经过、结果组成。
在概括这类文章时,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做什么”这样的句式,通过提取主要信息来概括主要内容。
例如:人教版五(下)的一篇课文《晏子使楚》,事情发生的时间是春秋末期,地点是楚国,人物是齐国大夫晏子、楚王,事件是在晏子出使楚国期间,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三次聪明回击。
把这四要素连接起来,就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巧妙回击, 维护了国家尊严。
2. 串联情节,标题概括情节是记叙文的核心要素之一,没有情节便不能称为记叙文。
而一篇优秀的记叙文必然要有“波澜”,也就是起伏的情节。
因此,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时,也可以选取有代表性的情节进行概括,通常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运用小标题概括法。
巧用标题概括,可以更好地梳理文章的内容,使情节一目了然,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概括。
3. 巧用词语,辐射感知文章由句子组成,句子则由一个个词语所组成。
词语的出示既可以作为初读环节中字音、字形、字义的检查,也可以作为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一个媒介。
①以一个词语辐射温州市小语教研员曹鸿飞老师在执教略读课文《学会看病》时,通过“按图索骥”这个词语的理解,用一句话“那么在课文中又是什么意思呢”引申出课文内容,以一点辐射到全文,真可谓是妙举。
②以一串词语辐射记得一位老师曾经上过四(下)的一篇课文《普罗米修斯》,老师在字词检查关的第二次出示了这样一组词:在纠正学生字音后,徐老师先让学生说说这四个神之间发生了什么事,然后通过人物关系的箭头标示,再来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不仅降低了概括的难度,也实现了词语的活用。
(二)说明性文章,善用表格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
阅读这类文章,要抓住说的是什么事物、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的、说明的物体有什么特点,然后进行概括。
对于这类文章,运用表格进行概括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文言类的小古文,巧借题目文言类小古文,语言凝练。
概括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要善于借助题目,从题目着手,进行扩展。
人教版六(下)第一组课文中有一篇文言文是《两小儿辩日》,概括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时我们可以这样做:根据题目,教师问:辩是什么意思?谁和谁争辩?他们在争辩什么?各自执什么意见?这样质疑追问,课文的主要内容便浮出水面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争执不下,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
同样,《学弈》《伯牙绝弦》这两篇文言文也是如此,题目已经高度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只要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可以得到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二、不同学段的学生,不同难度的架设我们可以从各学段教材导语表述中清晰地发现,不同年级,对主要内容掌握上的用词是不一样的。
中年级段侧重在“了解”,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整体把握内容的能力,并逐步教给他们方法;而高年级段则重在“把握”和“理解”,在实践中基本达到能够自主概括的程度。
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在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上也要因段而异。
(一)中年级段,先扶后放【案例一】:人教版三(上)《科利亚的木匣》师:同学们刚才都认真读了课文,你能根据课文内容,把句子补充完整吗?(出示:科利亚五岁的时候______ ,四年后_____ 。
)生:科里亚五岁的时候埋了木匣,四年后找到了。
师:他是怎么埋木匣,又是怎么找到木匣的呢?生:埋木匣的时候,他数了十步,可是四年后他长大了,所以教了五步就找到了。
师:科里亚从什么地方开始数呢?生:家门口向前师:现在你能把你补充的内容也填到横线上去吗?生:科里亚五岁的时候在家门口数了十步埋下了小木匣,四年后数了五步找到了小木匣。
这个案例是三年级上册的,这个阶段学生概括能力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
作为教师要体谅学生刚刚起步的特点,给学生铺设一定的台阶,借助一些填空题辅助,并适当引导,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
(二)高年级段,大胆放手【案例二】:人教版五(上)《“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师:同学们,这篇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生1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童年的故事”和“后来的认识”。
师:请你再读读课文,说说这篇课文前后两个部分在写法上有什么明显的特点?生2:前一部分主要是用对话来写的;后一部分主要是人物的心理描写,写出了自己的思想认识。
师:现在,请你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生3:课文主要讲了作者七八岁时写了一首诗,母亲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的评价是“糟糕透了”。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让他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爱。
此案例是五年级的,学生经过中段的初步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概括方法,此时,教师可以利用一些提问,让学生自主概括,在师生对话中逐步掌握主要内容。
当然,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还有很多,如段意归并法、句子摘录法、问题串联法等等,而且不同文章的概括方法也不是唯一的。
但是,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进行概括,我们都要始终明确,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是小学中高年级需要长期训练的一项基本功,作为教师一定要有意识地加以培养,并让学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真正实现独立阅读的目的。
A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是一项重要的阅读能力。
作为教师,要特别抓好这一能力的训练,既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还要让他们不断实践,在实践中提升。
笔者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进行了以下尝试:一、不同体裁的文章,不同形式的概括(一)叙事类文章,不拘一格记叙文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它是小学最常见的一种文体。
抓好记叙文主要内容的概括就差不多是抓好了整个小学阶段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
1. 理清思路,提取要素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曾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显然,阅读理解要从理清思路入手。
而叙述性文章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四个要素。
其中事情又由起因、经过、结果组成。
在概括这类文章时,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做什么”这样的句式,通过提取主要信息来概括主要内容。
例如:人教版五(下)的一篇课文《晏子使楚》,事情发生的时间是春秋末期,地点是楚国,人物是齐国大夫晏子、楚王,事件是在晏子出使楚国期间,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三次聪明回击。
把这四要素连接起来,就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国家尊严。
2. 串联情节,标题概括情节是记叙文的核心要素之一,没有情节便不能称为记叙文。
而一篇优秀的记叙文必然要有“波澜”,也就是起伏的情节。
因此,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时,也可以选取有代表性的情节进行概括,通常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运用小标题概括法。
巧用标题概括,可以更好地梳理文章的内容,使情节一目了然,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概括。
3. 巧用词语,辐射感知文章由句子组成,句子则由一个个词语所组成。
词语的出示既可以作为初读环节中字音、字形、字义的检查,也可以作为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一个媒介。
①以一个词语辐射温州市小语教研员曹鸿飞老师在执教略读课文《学会看病》时,通过“按图索骥”这个词语的理解,用一句话“那么在课文中又是什么意思呢”引申出课文内容,以一点辐射到全文,真可谓是妙举。
②以一串词语辐射记得一位老师曾经上过四(下)的一篇课文《普罗米修斯》,老师在字词检查关的第二次出示了这样一组词:在纠正学生字音后,徐老师先让学生说说这四个神之间发生了什么事,然后通过人物关系的箭头标示,再来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不仅降低了概括的难度,也实现了词语的活用。
(二)说明性文章,善用表格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
阅读这类文章,要抓住说的是什么事物、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的、说明的物体有什么特点,然后进行概括。
对于这类文章,运用表格进行概括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文言类的小古文,巧借题目文言类小古文,语言凝练。
概括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要善于借助题目,从题目着手,进行扩展。
人教版六(下)第一组课文中有一篇文言文是《两小儿辩日》,概括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时我们可以这样做:根据题目,教师问:辩是什么意思?谁和谁争辩?他们在争辩什么?各自执什么意见?这样质疑追问,课文的主要内容便浮出水面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争执不下,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
同样,《学弈》《伯牙绝弦》这两篇文言文也是如此,题目已经高度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只要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可以得到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二、不同学段的学生,不同难度的架设我们可以从各学段教材导语表述中清晰地发现,不同年级,对主要内容掌握上的用词是不一样的。
中年级段侧重在“了解”,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整体把握内容的能力,并逐步教给他们方法;而高年级段则重在“把握”和“理解”,在实践中基本达到能够自主概括的程度。
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在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上也要因段而异。
(一)中年级段,先扶后放【案例一】:人教版三(上)《科利亚的木匣》师:同学们刚才都认真读了课文,你能根据课文内容,把句子补充完整吗?(出示:科利亚五岁的时候______ ,四年后_____ 。
)生:科里亚五岁的时候埋了木匣,四年后找到了。
师:他是怎么埋木匣,又是怎么找到木匣的呢?生:埋木匣的时候,他数了十步,可是四年后他长大了,所以教了五步就找到了。
师:科里亚从什么地方开始数呢?生:家门口向前师:现在你能把你补充的内容也填到横线上去吗?生:科里亚五岁的时候在家门口数了十步埋下了小木匣,四年后数了五步找到了小木匣。
这个案例是三年级上册的,这个阶段学生概括能力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
作为教师要体谅学生刚刚起步的特点,给学生铺设一定的台阶,借助一些填空题辅助,并适当引导,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
(二)高年级段,大胆放手【案例二】:人教版五(上)《“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师:同学们,这篇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生1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童年的故事”和“后来的认识”。
师:请你再读读课文,说说这篇课文前后两个部分在写法上有什么明显的特点?生2:前一部分主要是用对话来写的;后一部分主要是人物的心理描写,写出了自己的思想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