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体形体的演变第二章汉 字
汉字形体演变

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1、甲骨文
上古时期人们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殷商的甲骨文 最为典型,是甲骨文的代表。甲骨文是考古发现的人们能够辨 识出的最古老的汉字。
甲骨文是古人占卜的记录,用甲骨文记录的占卜内容叫 做“卜辞”。
殷代甲骨文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这里是殷都的故址, 所以人们也称甲骨文“殷墟文字”。
隶变叫是“汉隶字定发”展、史“上隶最古大定也”是。最重要的一次变革,是古文字 和今文字的分水岭,使汉字的象形意味大部分丧失,变成了表意 的书写符号。
隶书对篆文字形的改造,主要表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改曲为直。将篆书圆转相连的线条变为方 折笔画,字形变得方正平直。
2、省并。对一些繁复的笔画乃至部件加以 省并、简化。
程邈 徒隶 隶人
晋代卫恒《四书体式》:“秦即 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 人佐书,曰隶字。”
隶书的特点 1、用笔:左波右磔(波势和挑法)“蚕头雁尾”
掠
波磔
东汉《史晨碑》(局部)
2.体态扁平,字形“八”字分散,呈现出一种动态美:
秦代的隶书叫“秦隶”,也称“古隶”。 汉代的隶书叫“汉隶”,也称“今 隶”。 隶变:汉字在秦汉之际由小篆到隶书的演变叫做“隶变”。 也
同源分化的古今字:
昏
①傍晚、黄昏 ②婚姻、结婚
晁错《言守边备塞疏》:
婚 “男女有昏。”
要
①人的腰部 ②重要、关键
腰 《荀子》:“量要而
带之。”
取
①战场上取左耳
《诗·齐风·南山》:
②娶亲
娶 “取妻如之何?”
同音假借的古今字:
然
①燃烧 ②文言虚词
燃 《孟子》:“若火之
汉字形体的演变

• 产生分歧的原因,一是因为有的字《说文 解字》没有明确列出籀文字形,各家理解、 取舍不同;二是因为有的字大徐本(徐铉 本)未列出籀文,而段玉裁注据小徐本 (徐锴本)或其他书补出,各家对此是否 采纳。
二、金文
• 2.1 金文概说 • 我国使用青铜器的历史很早,目前发现的
最早的青铜器,是甘肃东乡县林家马家窑 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刀,距今约5000年。 商代青铜器发达,著名的如司母戊鼎、四 羊方尊。铸有铭文的青铜器主要出现于商 代晚期(帝乙、帝辛时期),少则几字、 十余字,多则四十余字。
• 西周时期,金文有了快速发展。由于宗法 礼制的完善,在礼器上铸刻的铭文急剧增
• “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是逐渐演变为 小篆的,小篆跟统一前的秦国文字之间并 不存在截然分明的界限。我们可以把春秋 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和小篆合称为篆文。”
总的来看,籀文的形体特点是:笔画起止露锋, 均匀圆转,结构整齐,字形较为繁复。
此外,唐朝初年在今陕西凤翔县三畤原发现的 春秋中晚期或春秋战国之际的秦国石刻文字 (即“石鼓文”)也是大篆。石鼓共十枚,花 岗岩质,高约90厘米,直径约60厘米,各石镌 刻记叙秦国王公田猎游乐的四言诗一首(又称 “猎碣”),共约700余字,现存356字。现有 拓本传世。
都。”),其间字体也略有变化,总的趋
势是字形在逐渐简化,象形程度逐渐降低, 加注声符的现象在增加,字形逐渐稳定。
• 比如董作宾在《甲骨文断代研究例》中将商代甲骨文 分为如下五个时期:
汉字的演变与发展

从“马”字的演变可以推断汉字演 变的过程。
1)、汉字的起源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 (主要是牛肩胛骨上的文字)。 它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旱的 成体系的相当成熟的汉字材料。
(2)、汉字的最初模样
2、甲骨文:
史海拾贝: 1899年,北京国子 监祭酒王懿(yì)荣在审视中药中, 发现了一味名为龙骨的中药上面 刻有文字。他寻根问底,知道这 个药材是从河南运来北京的。经 考察,发现这些带字龙骨出自殷 墟,这些字就是商代的甲骨文。
大篆,也称籀(zhòu)文。因其着录于字书《史籀篇》而 得名。石鼓文是唐代在陕西凤翔发现的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 世称“石刻之祖”。因为文字是刻在十个鼓形的石头上,故 称“石鼓文”。今中国考古界一般认为是战国时代秦国的遗 物。石鼓文是集大篆之成,开小篆之先河,在书法史上起着 承前启后的作用。是由大篆向小篆衍变而又尚未定型的过渡 性字体。“籀文”也叫大篆,通行于春秋战国,奠定了方块 字的基础。
二、金文 (一).金文(又叫钟鼎文或铭文)
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所谓 青铜器是铜和锡合金制造的器皿。这 种合金更坚固,因其颜色发青,故称 青铜器。主要有乐器“钟”,食器 “彝,尊,爵”,洗器“盘”,兵器 “戈,戟”等。金文的内容,最初只 是铸刻一些代表族名,国名的符号。 后来基本上记功绩,受封赏,刻铸以 传后代,来显其荣。因古代人用钟鼎 作为铜器的总称。前人曾称这种文字 为“钟鼎文”,又因为言辞多是为了 “铭刻不忘,永作记念”,又称“铭 文”。这些称呼都不能概括其特点。 因此,后人便改称金文,使文字摆脱 了图画性。这是汉字发展的第一块里 程碑。金文,金文产生于西周,也叫 钟鼎文,铜器铭文。它与甲骨文差不 多同样古老,它的特点:笔形比甲骨 文丰满粗肥,外形比甲骨文变
汉字的形体演变 ppt课件

马
虎
羊
猴
PPT课件
兔
龙
蛇
鸡鼠
猪
33
PPT课件
27
行书 作品
PPT课件
28
行 书 作 大小相兼,收放结合,书写疏密得体,
浓淡相融。
品
PPT课件
29
形成时代
殷商 商 西周晚期 秦 西汉 汉魏 汉代 东汉晚期
汉字的演变归纳
代表性文字
主要载体
甲骨文
龟甲、兽骨
金文
青铜器
大篆(籀文) 石器
小篆
石器
隶书
竹简,帛
楷书(真书) 纸
草书
帛、纸
行书
PPT课件
1
甲骨文 金文 大篆 小篆 隶书 楷书 草书 行书 现代印刷体
PPT课件
中 国 汉 字 发 展 与 演 变
2
PPT课件
3
甲骨文
PPT课件
4
甲骨文,形体多变,不
易辨别,后世遗失,故多不
能辨。现今已出土的10万余
片甲骨笔中,划全瘦部、单细字长约,为为刻写方便,常改曲笔为
450直0,笔其。中仍未有被考较试强辨的认图的画性。
帛、纸
PPT课件
30
1.由繁到简。 2.由象形到抽象,象形性逐渐减弱。
PPT课件
31
汉字的演变:
汉字演变成现在的样子,主要有甲骨文、金文、
小篆、隶书和楷书五种基本样貌: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魚
魚虎虎人源自人車PPT课件
車
32
甲骨文是最 狗 早的汉字, 具有早期汉 字的特点: 图画性强, 写法上没有 定型,大小 不一,随意 牛 性大。
汉字形体的演变

汉字形体的演变汉字大约在夏、商之际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此后逐渐演变发展。
总体上将汉字形体的演变分为古文字阶段(前14世纪—前3世纪,包括甲骨文、金文、篆书)和今文字阶段(2世纪至今,包括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一)甲骨文甲骨文是指商周时代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也称殷契、卜辞。
又因19世纪末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又称殷墟文字,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一种文字。
甲骨共发掘出10万余片,全部单字为4500个左右,已经释读出的约1000个,其余未释读出的多为地名、人名和族名等。
甲骨文为殷商流传之书迹,内容为记载盘庚迁殷至纣王270年间殷商王室占卜的记录。
甲骨文的篇幅大多短小,从文例看,一篇完整的甲骨文大致由前辞、贞(问)辞、占辞和验辞四部分构成。
甲骨文的语体是一种公文语体,具有简约性和程式化的特点。
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
甲骨文以象形字、会意字居多,因用刀契刻在坚硬的龟甲或兽骨上,所以刻时多用直线,曲线也是由短的直线接刻而成,笔画细瘦,多方笔和直笔,粗细均匀,多数线条呈现出中间稍粗两端略细的特征。
字形多以长方形为主间或少数方形,瘦长且大小不一,同一字往往有若干变体。
(二)金文先秦称铜为金。
金文即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青铜器以钟鼎居多,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故金文也称钟鼎文、铜器铭文。
青铜器早见于殷商,盛于周代,战国也不乏见。
商代金文很简单,一般有五六个字,形似甲骨文。
西周春秋时期,铜器大多数为周王朝贵族、臣僚所作,几乎都属于各诸侯国,在铜器上铭文成为一种风气,金文的篇幅明显加大,不乏鸿篇巨制(多者可达500余字)。
从已发现的铜器的铭文内容看,多记述当时祀典、赐命、诏书、征战、围猎、盟约等活动或事件,为歌功颂德之作,如著名的盂鼎、毛公鼎。
与甲骨文笔道细、直笔多、转折处多为方形有所不同,金文笔画丰满粗壮,多圆笔,布局匀称,字形长圆,古朴厚重。
汉字字体演变历史

汉字字体演变历史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商)→金文(周)→小篆(秦)→隶书(汉)→楷书(魏晋)→行书,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汉字七体。
1、甲骨文:商朝时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
从商朝开始的。
2、金文:是商周时代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又称钟鼎文。
金文有粗而宽的笔画,点画圆浑,金文比甲骨文更规范。
3、大篆:西周晚期,金文形体趋向线条化,笔画比较整齐、匀称。
4、小篆:李斯按照秦国的文字标准,对汉字进行整理简化,在全国推行,这种新字体叫小篆。
5、隶书:篆书笔画圆转。
符号性显然大加强。
小篆文字规范了,但书写不方便,民间流行一种更简单的字体,叫隶书。
6、楷书:汉朝后期,隶书又演变为楷书。
字形结没有什么变化,书写更为简便。
7、草书:草书特征是笔画连带、结体简约、字形奔放。
8、行书: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字体,比楷书简便,且比草书易辨认。
二、关于汉字1、起源: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文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
贾湖刻符经碳14物理测定,距今约7762年(±128年)历史;还有七千年前的双墩刻符、六千年前的半坡陶符、五千多年前青墩遗址刻符、连字成句的庄桥坟遗址文字、大汶口陶尊符号、尧舜时代的陶寺遗址朱文、夏墟的水书。
早期的骨刻文就是丰富的文字系统,后期的属于初步成熟阶段。
这些考古发现可能是汉字起源的重要线索,也可能是各种文字发展的不同源流。
2、20世纪80年代初,在河南登封夏文化遗址发掘出的陶器上,发现了更完备的文字。
这是被学者们确认的迄今为止我国有确切时代的最早的文字。
3、简介: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至少有四千多年的历史,现存最早可识的成熟汉字系统是商代的甲骨文。
汉字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象形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单;在造字原则上从表形、表意到形声。
除极个别的例外,都是一个汉字一个音节。
中国汉字的演变历程甲骨文殷商时代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占卜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安阳。
关于汉字的形体讲解(学霸笔记)

关于汉字的形体讲解一、汉字形体的演变1.甲骨文甲骨文是指通行于殷商时代、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
由于龟甲、兽骨坚硬,所以甲骨文的笔画以直折为主,很少圆转。
又因为甲骨文用尖刀雕刻,所以线条细而均匀。
甲骨文是最早的汉字,具有早期汉字的特点:图画性强、写法上没有定型、大小不一、随意性大。
2.金文金文又叫钟鼎文,主要是指通行于西周的青铜器上的文字。
因为金文是把字刻在模子上再浇铸而成,比较容易写,所以它的笔画特点是:字形圆转、大小均匀。
金文的象形性比甲骨文有所降低,字的定型性有所提高,但还有较多的异体字。
3.篆书篆书有大篆与小篆之分。
狭义的大篆是西周晚期周宣王时的一种文字,形体特点与金文大体一致,具有笔画繁多的特点。
小篆指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整理、推行的标准字体。
小篆笔画更加匀称整齐,线条粗细一致,更加圆转,符号性增强了,图画意味大大削弱了。
4.隶书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字形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隶书起源于秦代,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5.草书草书形成于汉代,是由秦隶的草化、连笔演变而来的。
草书包括章草、今草和狂草三种。
章草中还保留着隶书的波磔(zhe,波磔指汉字书法的撇捺),以《急就章》为代表。
今草进一步省减了章草的点画波磔,成为更加自由简略的草体,它笔画相连越发展越潦草难认。
唐代产生了狂草,狂草已经由实用字体转变为纯粹的书法艺术了。
6.楷书楷书又名真书、正楷,产生于汉末,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成熟于唐代,一直沿用到今天。
它完全清除了非书中残存的小篆的影响,形成了完善的笔画系统。
楷书的特点是:形体方正、横平竖直、笔画清楚。
7.行书行书介于草、楷之间,既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工整,笔画连绵呼应,宇字独立,写得快,认得清。
它是人们常用的手写体,和楷书一样,一直使用至今。
二、名家书法1.草书历来都认为草书(今草)是汉代张芝始创的,他被后人尊称为“草圣”。
汉字的演变过程多字图示字形演变过程组图

汉字的演变过程多字图示字形演变过程组图字例演示汉字从图画到文字、从繁到简的发展过程,看起来非常有趣呢!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是一种形体和意义紧密结合的表意文字,随着文化的发展,汉字的形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逐渐从具象走向抽象,符号化,方块的形式逐步固定下来。
从有文字实物的殷商开始,汉字的演变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宋体等多个阶段。
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流行使用数千年,最早的文字、符号可以追溯到结绳时代。
可以这样说,如果站在五千年历史之上看中国文字,早期的文字有许多正是简化字,而繁体字中又有许多不适合于文字使用流传规律的文字,汉字发展演变的历史,也是一部别有风味的中国文化史。
这里面有传说的神秘,君王的意志,文人的情怀,艺人的奇想,还有无数人民的大智慧。
我们不妨沿着这条汉字铺就的古道,品一品那历史的意蕴。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汉字的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商) (周) (秦) (汉)(魏晋)草书仓颉造字传说:惊天地泣鬼神仓颉也称苍颉,传说为黄帝的史官,汉字的创造者。
“仓颉造字”的传说在战国时期已经广泛流传。
《淮南子·本经》中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说文解字序》中记载:“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甲骨文;祖先的文字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
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
甲骨文是一种很重要的古汉字资料。
古代用写或刻的方式,在龟甲、兽骨上所留下的文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系统性。要求按学科、专业书刊、资料内在 的历史连贯性去搜集,以反映它们发展演变的脉络;在 收集时应保持连贯和完整,不能时断时续,支离破碎。 系统性的相对性。 (4)科学性。运用先进技术,达到快、全、正。
(5)全面性。收集时要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 开展,尽可能搜集与本研究专题有关的多方面资料,包 括正面与反面资料,以及相关学科的资料。收集资料忌 带主观性和片面性。收集者的“观点”应该从对文献资 料的研究或实践体会中得出,不是先定下某一观点,然 后按此观点去取舍资料,这样必然会拼屏与自己观点不 符合的文献资料而带有片面性。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均已 具备。假借现象多; 形体结构没有定型,一字有多 种写法,异体字多; 线条瘦硬,笔画多方折。
3.数量庞大,文献分散 中医古籍数量庞大。 古代的目录体系不像现代目录体系那样精细明确, 中医古籍书目除收录在子部医家类之外,还散见于经部、 史部、子部、集部的其他各类中。有些笔记杂录、稗官 野史、地方志中也有医著记载,非常分散。历史上中医 古了,尚可在国外找到原本 或传本。 因此,作为研究其文献检索的面是十分广泛的。要 放开眼界。
6)医史著作。
7 )集注。集注,就是将历代医家对某一古典医籍 的条文、段落的论述汇集成书,有些集注还纂述诸家、 综合究竟、阐述已见、心殚厘定、辨疑正误。如张志聪 的《素问集注》等。
(4)专题性的电脑检索系统
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天津、辽宁、陕西、上海、 江苏、湖北等均建立了不同的计算机数据库,可以向所 在专业图书馆了解具体使用方法。
(3)中医古文献其它检索途径
1)辞典。如《中国医学大辞典》、《中国药学大 辞典》、《中药大辞典》、《方剂大辞典》、《中华药 海》等。
2 )类书。类书是辑录或摘抄多种医学文献,并加 以分类汇编的著作。如《黄帝内经》、《千金要方》、 《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证 类本草》、《幼幼新书》、《普济方》、《古今医统大 全》、《本草纲目》、《古今图书集成 · 医部全录》等。
4.瑕瑜互见,良莠相杂 受时代局限性的影响,往往掺杂有封建迷信和违反 科学的糟粕,但是,不要轻率地给予否定。
三、中医古典文献的收集
1.中医古典文献收集的原则
( 1 )学术性。搜集具有科学价值、在科研生产中 能起作用的文献。有一个收集者学术水平,对文献学术 水平的判断问题。 ( 2 )针对性。收集文献要有的放矢。对于研究中 医药文献的具体专题要进行深入了解。要针对中医药学 的特点和专题研究的具体需要,确定收集的范围和重点。 问题是如何实现针对性。
四、中医古典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收集文献不能停留在堆砌资料的初级阶段。必须对 资料进行整理、研究、运用。 比较常见的问题是资料的使用率、再利用率。常见 的问题是,尤其是研究生、青年教师,为了某个专题收 集了大量的资料。以后兴趣转移,或工作要求转移,这 些资料便束之高阁,成为死的资料。那么,当初大量的 复印、文摘的必要如何?相反的事例是北京已经故世的 中医泰斗任应秋先生,他把古代文献摘录成文摘卡,分 类存放,反复使用。作为专门从事中医古典文献研究, 他这样做是非常成功的。 以下介绍的方法,作为个人、学科,目前建议充分 利用计算机、计算机数据库,这样可以提高资料的使用 率。
汉字形体的演变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之一,距今约三千多年。 汉字演变的阶段分古文字、 今文字。 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简化字 由小篆变化为隶书的过程称为 “隶变”。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最 重要的一次变革。
甲骨文
殷商时期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 字。商代后期字体的代表。主要是关于祭 祀、天时、年成、征伐、王事等方面的占 卜记录,又称卜辞、甲骨卜辞、殷墟文字、 殷墟书契等。
2.中医古典文献的收集方法 首先是计算机检索。可以利用中医古籍专业数据库、 不同单位的医学数据库,甚至是那些点击率高的不同数 据库。其次是传统的方法,包括计算机检索后进一步地 阅读。 (1)常用的中医古籍书目 《四库全书总目 · 子部医家类》、《中国医籍考》、 《宋以前医籍考》、《中国分省医籍考》、《四部总录 医药编》、《中国医籍提要》、《中国针灸荟萃》、 《历代中药文献精华》。以上书籍中,《宋以前医籍考》 和《中国分省医籍考》主要用于查找古籍的源流,《四 部总录医药编》、《中国医籍提要》和《四库全书总 目· 子部医家类》等主要用于查阅现存古医籍。
金文
西周时期浇铸在青铜器上的文 字。金文是吉金文字的简称。古代以 祭祀为吉礼,祭祀所用铜器称为吉金。
因青铜器多为钟鼎,故又称钟鼎文。
内容是关于当时祀典、赐命、 诏书、征战、围猎、盟约等活动或 事件的记录,字体整齐遒丽,古朴 厚重,笔画圆润肥厚,线条化、平 直化,图画性减弱,符号性增强。
(2)中医图书馆藏情况检索 主要有《中医图书联合目录》、《上海中医学院中 医图书馆藏目录》、《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馆藏中医 线装书目》。 这类工具书最实用。因为这些书籍中所收载的书籍, 该图书馆必有藏书,可以直接查阅。
小篆
小篆产生于秦国,通行于秦代 至西汉前。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 在大篆的基础上形成的字体。 小篆 的出现,结束了古文字阶 段。小篆是汉字第一次规范化的字体, 是古文字最后的也是最进步的一个阶 段,又是藉以辨识甲骨文不可缺少的 重要阶梯。
5 )医书附见书目。一些卷帙较大的医书,如方书、 全书、类书等,往往附有参考引用书目,这种书目称为 医书附见书目,也起到中医专科书目的作用。如《本草 纲目》。
第二章 汉 字
汉字是汉民族创造、用以记录汉语 言的文字体系。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 字之一。 了解汉字的发生发展规律,掌握一 定的汉文字理论知识,正确辨识汉字、掌 握字义,从而具备阅读古代典籍的基本能 力,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必要基础。 汉字知识,也是阅读古代中医药书 籍、进而正确理解中医药理论的首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