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版五年级下科学教案
广东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广东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案太阳中心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1页科学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全面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加大力度、教改力度,深化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研究。
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创新与质量的关系,继续探索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小学科学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方式和自主化多操作学习方式。
二、教材分析: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地球、太阳和月球,昼夜与四季,生物的生长,生物的需求,生命怎样延续等五大板块内容。
三、学生情况分析:五(2)班共有学生78人,大部分学生对科学比较感兴趣,接受能力较强,学习态度较端正。
也有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够,不能认真听讲、严肃实验纪律及客观分析、认真讨论、充分理解的学习态度,对于学习科学有一定困难。
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应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学习科学的能力,其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理解能力显得尤其重要。
四、教学措施:1、努力钻研教材,认真学习教学大纲,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2、表扬先进,鼓励差生,积极调动学生积极性,全班平衡发展。
3、重视形象直观教学。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有意识的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4、加强实验演示、实验操作、充分理解。
5、适当布置练习作业,认真批改及时订正。
6、分单元、分阶段验收学生学习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
五、教学内容安排课周时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重难点次安排科学知识 1.基本了解地1.知道地球的形状。
球表面海陆2.基本了解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和面积的大小。
分布和面积3.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的大小。
4.了解地球内部的基本结构。
2.能分析资能力培养料,对地球内1 1.分析实验现象,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解释远航部组成和结第/ 地球 4 船只“沉”入海中的原因。
构提出一些一2 2.通过观察,认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特点。
推测。
单3.能分析资料,对地球内部组成和结构提出一元些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1.对地球的大小有深刻的体会。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3 太阳家族-太阳系|粤教版

太阳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道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由八大行星、卫星和小天体(包括小行星和彗星)等组成的一个天体系统;八大行星从近到远排列的顺序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2、知道组成太阳系的天体以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会能对数据、信息按需求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来建立太阳系的模型;初步建立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的概念。
二、重点: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由八大行星、矮行星、卫星和小天体(包括小行星和彗星)等组成的一个天体系统。
三、难点:根据八大行星距太阳的平均距离及各行星赤道直径数据表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四、教学准备:橡皮泥、木板、八大行星实物图、太阳图片四、教学过程:(一)以图片引入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看一张图片。
问:“这是什么?(二)新授1、认识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
①、“太阳系包括了哪些行星?”请同学们认一认,说一说。
②、看了这张图片,你看明白了什么?③、八大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它们离太阳从近到远的顺序是怎样,大家能不能说一说?2、通过视频了解八大行星①、八大行星离地球都非常遥远,接下来、我们从地球出发,通过视频去了解八大行星,好不好?②、我们欣赏了八大行星的分层,请看图片,你有什么问题吗?③、老师感觉是人类从太空拍下来的一张照片、它是不是真实的太阳系,真实的太阳系到底是怎样?我们需要通过一个结构、一个太阳系的模型来认识。
3、通过直径数据了解八大行星的排列。
①、现在你们桌面上都有两罐橡皮泥,想一想,如果老师要求你们用橡皮泥捏出八大行星,需要哪些数据?②、出示八大行星直径,同学们请看看八大行星最大的是哪一颗,第二、三、四…….③、八大行星有大有小。
最大的是木星。
直径是142800千米、最小的是水星,直径是4880千米,这些数据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八大行星吗?④、用橡皮泥捏出八大行星,并提出实验要求。
⑤、分享实验成果4、直径缩小20亿倍后八大行星的排列。
粤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1.《地球》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地球”是“地球、太阳和月球”单元的第一课,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实验、分析和逻辑推理的学习方式来了解有关地球的知识。
本课从“远行的渔船为什么慢慢地只能看见桅杆了呢”这一古老问题引入,让学生在地球仪上观察小船的运动,认识地球的形状。
进而通过模型制作体会到地球究竟有多大,认识地球上海陆分布情况,并通过资料了解地球内部有什么。
本课从日常生活现象出发,使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对“地球是什么形状的”这一问题提出假设,并通过生活中看到的现象和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从而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
在这一组活动中,训练学生的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促进学生良好科学素养的形成。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地球的知识已经有所了解,也知道了地球的形状,但对于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却知道的很少。
另外,他们经过两年的科学课学习,对科学探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多数学生已经具有收集资料、分析整理概念的能力。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地球的形状。
2.基本了解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和面积的大小。
3.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4.了解地球内部的基本结构。
能力培养:1.分析实验现象,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解释远航船只“沉”入海中的原因。
2.通过观察,认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特点。
3.能分析资料,对地球内部组成和结构提出一些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1.对地球的大小有深刻的体会。
2.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认识到科学是发展的。
教学重难点经历观察、实验、分析、推理的研究,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及海陆分布、地球内部结构等知识。
评价任务1.举例子证明地球是球形。
2.网络搜集资料了解人类人是地球形状的漫长历程。
3.搜集资料认识地球的大小。
4.观察地球仪,估算海洋和陆地面积。
5.搜集资料认识地球的内部构造。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或相关幻灯片、图片、地球仪、小船模型、篮球、橡皮泥。
学生准备:尺、有关地球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情景:播放视频:进港的轮船从远处驶来,出港的船只向远处驶去。
粤教版广东教育五年级下学期科学全册教案

---------------------------------------------------------------最新资料推荐------------------------------------------------------ 粤教版广东教育五年级下学期科学全册教案第 1 课地球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球的形状。
2、基本了解海陆分布和面积的大小。
3、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
4、了解地球内部结构的基本分层。
能力目标: 1、分析实验现象,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解释远航船只沉入海中的原因。
2、通过观察,认识海陆分布的特点。
3、能分析资料,对地球内部组成和结构提出一些推测。
情感目标: 1、对地球的大小有深刻的体会; 2、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认识到科学是发展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认识地球的概貌,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解释远航船只沉入海中的原因。
难点:能分析资料,对地球内部组成和结构提出一些推测。
三、教学时间:分 3课时完成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 3课件或相关幻灯片、图片、地球仪、小船模型、篮球、橡皮泥。
学生准备:尺、有关地球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放驱动页幻灯片或图片:引导学生浏览任务驱动页,关注图中情景。
2、结合主题人物提出的疑问,进一步提出:船身为什么看不见了呢?,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入新课内容的学习。
二、地球的形状:1、引导学生思考远航船船身先消失这一现象可能的原因:针对学生提出的猜测,和学生一道分析。
在各种不同的猜测中(如认为可能是海浪、云雾等作用的猜测),注意点明远航船船身先消失、入港船船桅先出现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下面的实验。
2、模拟实验:介绍实验方法,分发实验器材,并提出要求:仔细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学生分小组进行模拟实验,教师巡视。
实验后组织学生讨论:---------------------------------------------------------------最新资料推荐------------------------------------------------------ 出海船只的船身先消失在海平面,然后桅杆才消失的原因。
粤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粤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五班级是指小学阶段的高班级阶段,其中五年制五班级的学生要面临“小升初”考试,所以要仔细学习、仔细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
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粤教版五班级科学下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粤教版五班级科学下册教案1【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生物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会形成一个生态群落。
过程与方法: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治理和观察。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相互听取意见、共同协作、综合治理和观察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
【教学难点】根据设计方案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教学准备】大饮料瓶、剪刀、建造生态瓶需要的材料、活动记录本。
【教学过程】一、熟悉池塘里的生物环境:1、参看书14面的池塘图,并回答下面的问题:(1)池塘有哪些水生生物?(有水生植物如水藻水草,鱼类,虾,软条类如田螺河蚌,水鸟类如鸭,水生昆虫,青蛙等)(2)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条件?(3)池塘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帮助?(4)动物为植物生长做了哪些贡献?(5)我们还可以在池塘里找到哪些非生物?它们对生物有什么作用?(非生物主要有空气、水、泥土、岩石等)2、概括: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
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群落。
二、设计生态瓶:1、说明:我们现在要仿照池塘群落建造一个生态瓶,讨论其中的关系。
2、学生讨论:该怎样设计这个生态瓶呢?问题提示:(1)你们准备让哪些生物来生活?(2)什么样的生物可以在这个有限的空间里生活?(3)假如要有动物,那它们的食物来源是什么?(4)除了加生物外,还需要其他一些东西吗?(5)生物放入的顺序需要考虑吗?3、为了让这些生物在生态瓶里生活的更好一些,我们还应该考虑些什么?(生物品种搭配和数量多少问题)4、给每个小组发设计纸,用图文结合法记录下设计方案,注意标出生物和非生物的种类、数量等。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单元《 台风》粤教版

第26课台风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1)了解台风的形成和具有地域性和季节性的特点。
(2)知道台风带来的危害及防御措施。
2.科学探究(1)通过分析我国台风的统计信息,了解台风的分布特点。
(2)培养获取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科学态度(1)培养安全意识,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天气现象。
(2)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热爱自然,珍爱生命。
二、教学指引1.活动安排思路2.活动指引任务驱动页生活情境:波波一家刚吃完早餐,波波正准备去上学,爸爸说:“今天停课,不用上学。
”波波不解地问:“为什么?产生问题:台风来临之前,征兆不一定非常明显,也不是每次台风都停课,所以波波想不到因为台风来临停课了。
任务驱动:台风会造成什么危害以至于要停课呢?活动1 台风来了活动1设计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方面是台风及其危害;一个方面是台风在时间、空间分布上的规律。
两个方面内容既独立,又相互紧密联系。
台风及其危害活动设计思路:让学生简单了解台风,根据台风成因,了解台风会给人类造成什么危害。
这蕴含两个层面的内容:台风的形成和台风的危害。
通过这两个层面内容的学习,从而实现“从自然灾害的发生、危害、预防、避险的线索展开学习活动,了解认识自然灾害,学习防灾减灾的方法”的单元编写思路。
台风的定义是“发源于热带海面,那里温度高,大量的海水被蒸发到了空中,形成一个低气压中心。
随着气压的变化和地球自身的运动,流入的空气也旋转起来,形成一个旋转的空气旋涡,这就是热带气旋。
只要气温不下降,这个热带气旋就会越来越强大,当中心持续风速达到12~13级的热带气旋为台风。
”由于学生还没有学习空气密度、气压等知识,本课又要学生了解台风的形成原因,才能更好地了解有关台风知识,所以以叙述性的文字给出台风的概念。
根据台风的叙述,学生很容易理解“台风能引起强风暴雨、巨浪大潮等”。
教科书呈现的三幅图片,分别用“引起巨大海浪”“强风吹椰子树”“渔船回港避风”表示台风非常强大。
粤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最新资料推荐------------------------------------------------------粤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一单元微观生命世界第1 1课课放大镜下的生物一、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二、过程与方法(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四、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五、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六、教学设计:提出问题实验观察分析结论七、教学方法:实验、观察、分析八、教学过程:2 一、情境引入,前测放大镜知识 1、师:1/ 4(大屏幕展示放大镜下的电视机屏幕的画面)猜猜屏幕上的画面是什么? 2、师:这是放大镜下的电视机屏幕。
今天我们要利用放大镜观察周围的世界。
(板书:放大镜) 3、师:你知道放大镜有什么用? 4、师:刚才有同学说,能放大物体,对吗? 5、师:其实真能放大就好了,如能把米粒,把饼干,把肉放大哪多好啊!二、尝试使用,掌握放大镜操作 1、师:看看放大,其实没放大。
你们会用放大镜吗?桌上有两个放大镜,你们玩一玩看,把你要看的物体的图像放大了,并想一想你是怎样放大图像的,花两分钟时间吧。
学生开始观察,教师巡视 2、师:请个同学说,是怎样放大物体的。
3、师:(师边操作边演示)移动的是什么?不移动的是什么?你们发现了吗,再试一试。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4、师:请个同学来说,你怎样看清物体的? 5、师:---------------------------------------------------------------最新资料推荐------------------------------------------------------ 放大镜观察物体有几种做法。
广东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计划(精选15篇)

广东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计划(精选15篇)广东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计划篇1一、指导思想: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范文之:五年级科学教学计划。
二、教材分析:(1)第一单元沉和浮:学生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最后形成有关沉浮现象的解释。
(2)第二单元时间的测量:学生制作计时工具并进行观测和测量,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及对“时间”的认识发展过程。
认识计时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计时工具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影响.(3)第三单元热:学生在三年级“温度与水的变化”的基础上,将继续观察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观察热量在物体中传递的现象,探索热量传递的规律,发现物体的导热性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不同的。
(4)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让学生经历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
三、学生情况分析: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
不过两极分化很明显。
优等生表现出对科学浓厚、持久的兴趣,科学素养发展态势良好;后进生对科学有种担忧感,随着年级的升高,课程难度值增加,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加上对科学学科的认识不足,认为本学科不重要,轻视,造成科学素养发展态势一般。
四、教学目标:1.本册教科书设计了许多探究活动,这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教师要发展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的能力,继续学习运用对比实验进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导学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整理,转化为证据,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构科学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感态度价值观
整理和分析a
1,乐于与人合作。
2,培养尊重事实、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
科学知识
1.了解种子萌
1.了解种子的基本结构。
发过程中发
2.知道种子明发需要的一些外界条件。
生的变化。
3.了解种子萌发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2.能够认真细
能力培养
致地记录种
6
第
种子
1
第
1,分析实验现象,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解释远航
部组成和结
1
地球
4
船只“沉”入海中的原因。
构提出一些
2
单
2.通过观察,认-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特点。
推测•
元
3,能分析资料,对地球内部组成和结构提出一 些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l,对地球的大小有深刻的体会。
2.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认识到科学是发展的。
6、分单元、分阶 段验收学生学习效果,及时发现问题井解决。
五、教学内容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时安排
教学目标
重难点
科学知识
1,基本了解地
1,知道地球的形状。
球表面海陆
2基本了解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和面积的大小。
分布和面积
3,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的大小。
4,了解地球内部的基本结构。
2,能分析资
能力培养
料,对地球内
l,认识到太阳对地球万物的重要作用。
对地球万物
太阳
l
科学解有天太阳的一些知识。
的重识作用阳。
能力培养
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到太阳对地球万物重要性。
2.对有关太阳的知识产生探究的兴趣。
2.对有关太阳的知识产生探究的兴趣。
科学知识
1.从月相变化
l,从月相变化的记录发现月相变化的规律。
识 知 学 科
青 些
一
道 知
O
O道 知2
O
我
一
及 以 要
期 春 青 解 了
1
1
O
心
> 要 主 的
科学知识
r.认识]j[i李
l .认识四季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7TK
訛对动植物
2,通过网络课堂了解祖国各地的春天的差异,
的影响。
认识祖国各地的春天特征。
2.培养学生定
祖国
能力培养
期观察记录
各地
1.让学生初步学会有计划、有目的地与同学开
的能力,并能
5
的春
3
展网络研究。
把记录进行
天
2.培养学生疋期观祭记录的能力,并能把记录进行整理和分析。
的原因。
科学知识
1.知道地球 在不停地自
1.知道地球在不停地目转,白转一周为一大,
鈎24小时。
转,自转一周
2.知道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造成的。
为一天,约24
3,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
小时a
献。
1.探究昼夜
3
白天
4.探究昼夜变化对动植物行为的影响。
变化对动積
/
与天
八、、
3
能力培养
物行为的影
三、学生情況分析:
五(2)班共有学生78人,大部分学生对科学比较感兴趣,接受能力较强,学习态度较端 正。也有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够,不能认真听讲、严肃实验纪律及客观分析、认 真讨论、充分 理解的学习态度,对于学习科学有一定困球。所以在新的 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 时,应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学习 科学的能力,其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 能力、实验操作能 力、理解能力显得尤其重 要。
的记录发现
2.了解更多有关月球的知识。
月相变化的
能力培养
规律。
l.能坚持记最月相的变化。
2.通过实验理
/
月亮
2
2.通过实验理解月相变化的原因。
解月相变化
3
3.会收集并整理資料 。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亲自观察月相变化,体会自然的奥秘。
2.经历常时间坚持地观察记最活动,体会科学研究的严谨。
3.对探索月球的秘密产生兴趣。
6
Hale Waihona Puke 路.92.检测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作出评价。
科学知识
1.通过裁培植
1 ,通过裁培植物,了解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一些
物,了解植物生长过程中
9
第
植
2.了解植物的生长是有周期性的。
的一些规律a
物
能力培养
2.初步学会收
/
单
元
长
3
初步学会收集数据,用图表对数据简单处理
集数据,用图
10
大
和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的方法。
4
夜
l .通过模拟昼夜变化实验,培养学生的推理能
响。
力。
2.学会定期观
2.学会定期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了解生物的
察一种动物
第
生长活动规律。
或植物,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生物的生长
单
l,乐于与人合作。
活动规律。
元
2.培养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体会人类认i只自 然世界历史过程的艰辛。
科学知识
1.一认i只四季
l.了解四季的变化与地球的公转有关。
1.会用对比实验验证种子结构的完整和萌发
子萌发的过
/
单
种子
4
有关。
7
2.会用实验探究种子萌发需要哪些适宜的外
元
界条件。
3.能够认真细致地记最种子萌发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实验,培养细心观察的习1贯。
2.了解种子萌发的有关知一识,体会植物的奥秘.
7
1.强化半学期以来的知识重点、要点,理清思
/
期中复习
表对数据简
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单处理和对
能对探究植物生长的规律产生兴趣并能长期
数据进行简
堅持科学探究活动。
单分析的方
法a
4
识.
知
料
^1
O査 解^1
桎 过 的 物
1
1
O寸二 律 规 些A
程
O程 过 致
养 培 力匕匕 厶冃
察 观田纟 仔匕匕 厶冃^1
是 生
一
的
物
O点
究
命
O寸二 律 规 些
一
的 中 程
富
到 动 识 小 认 命绅 生 杂 爱<z珍宓 3 啲多 观力 物富V一一口「orffl—勺 感能的了朋 情h物2主
变化对动植物
2.认识四季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的影响。
能力培养
2.能用实验原
4
春夏
l .通过F目光直射与斜射的对比实验,培养学生
理解释四季
与秋
2
实验操作能力。
2.能用实验原理解释四季成因。
3.能收集整理动植物怎样抵御严寒酷暑的資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l,愿意与同学合作与交流,互相配合完成实验
成因。
任务.
2.尊重实验证据和事实,对认一识科学現象充満 兴起。
四、教学措施:
1、努力钻研教材,认真学习教学大銅,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2、表扬先进,鼓励差生,积极调动 学生积极性,全班平街发展。
3、 重视形象直观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有意识的逐步 培养学生分 析推理能力。
4、加强实验演示、实验操作、充分 理解。
5、适当布置练习作业,认真批改及时订正。
五
-、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全面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加大力度、教改力度,深化教学方法 和学习方式的研究。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创新与质量的关系,继续探索符合新课程理念 的小学科学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方式和自主化多操作学习方式。
二、教材分析:
这一?田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地球、太阳和月球,昼夜与四季,生物的生长,生物的 需求,生命怎样延续等五大板块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