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足石刻景区北山摩崖造像导游词3篇
大足石刻的导游词5篇(标准版)

大足石刻的导游词5篇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境内,为唐、五代、宋时所凿造,明、清两代亦续有开凿。
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八大石窟之一,分布于该县西南、西北和东北的扇区,共23处。
较集中的有宝顶山、北山等19处。
下面是收集整理的大足石刻导游词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大足石刻导游词(一)游客朋友们,现在我们来到大足石刻精华之所在——宝顶山。
宝顶山位于大足县城龙岗镇东北15公里处的宝顶镇,海拔527.83米。
宝顶山石刻包括以圣寿寺为中心的大佛湾、小佛湾造像,由号称第六代祖师传密印的赵智凤于公元1174—1252年间(南宋淳熙至炉子佑年间)。
历时70余年,有总体构思组织开凿而成,是一座造像近万尊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场。
同时,也是大足石刻精华之所在,并把中国石窟艺术推上了最高峰。
圣寿寺依山构筑,雄伟状观。
南宋赵智凤创建,后遭元、明兵燹,明、精两度重修。
现存山门、天王殿、帝释殿、大雄殿、三世佛殿、燃灯殿和维摩殿七重殿宇,为清代重建,建筑面积1631.68平方米。
大佛湾位于对寿寺左下一个形似U字形的山湾。
崖面长约500米,高约8—25米。
造像刻于东、南、北三面崖壁上,通编为31号。
其内容前后连接,无一雷同,尤如一幅图文并茂的画卷。
小佛湾位于圣寿寺右侧,坐南面北,其主要建筑为一座石彻的坛台,高2.31米,东西宽16.50米,进深7.90米。
坛台上用条石彻成石壁、石室,其上遍刻佛、菩萨像,通编为9号。
宝顶山石刻表现出有异于中国前期石窟多方面的特点:1、宝顶山石刻是中国罕见的大型佛教密宗石窟道场。
大佛湾是为广大世俗众生进行说教的外道场,小佛湾是信徒受戒、修行的内院,体系完备而有特色。
在石窟的显著部位,图文并茂地刻有号称唐瑜伽部主总持王柳本尊的行化事迹图,并在二十多处造像的主尊位置刻柳本尊、赵智凤即身成佛的形象。
2、宝顶山石刻的表现形式在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
大佛湾数千尊造像题材不重复,龛窟间既有教义上的内在联系,又有形式上的相互衔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019精选的大足石刻景区导游词五篇

2019精选的大足石刻景区导游词五篇大足石刻是大足县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是中国晚期石窟造像艺术的代表,其中以宝顶山和北山石刻最为著名。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足石刻景区导游词,仅供参考。
大足石刻景区导游词(一)大足石刻始建于唐永徽元年(650年),历经五代,盛于两宋,余绪延至明、清,是中国晚期石艺术的代表作品。
现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摩崖造像多达75处,雕像5万余身,铭文10万余字。
于1999年12月1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这里我得向大家说明一下,其实,大足石刻是大足县境内主要表现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其中,以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摩崖造像最具特色;而我们今天所要参观的是其中最具代表的宝顶石刻。
宝顶石刻位于大足县城东北15千米处,由宋代高僧赵智凤于南宋淳熙至淳年间(1174年-1252年),历时70余年,以大佛湾、小佛湾为中心,由总体构思组织开凿而成,是一处造像逾万尊、在石窟中罕见的完备而有特色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场,它把中国密宗史入后延续了4XX年左右,为中国佛教密宗史增添了新页。
宝顶山摩崖造像的表现形式在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万余尊造像题材不重复,龛窟间既有教义上的内在联系,又有形式上的相互衔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其内容始之以六趣唯心,终之以柳本尊正觉成佛,有教有理,有行有果,系统完备而有特色。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地狱经变相”的“养鸡女”。
相信大家在看过前面一系列的地狱石刻之后,对地狱里各种恐怖的人物和残酷的刑罚仍感到心有余悸。
然而大家仔细瞧一瞧这个雕刻,会发现什么?养鸡女虽然眼睛瞎了,却坦然自若,脸上充满幸福的微笑。
这就奇怪了,地狱里都是阳间犯罪来受罚的,而她为什么还显得十分幸福?说来阿,这里还有一段故事,这养鸡女阿名叫奚成凤,是一位善良大胆的姑娘,就住在宝顶山下。
一次,奚成凤的鸡跑到山上佛堂里,被一个和尚给打死了,奚成也为她感到不平,但胳膊扭不过大腿,不得不在打造时剜了奚成凤的眼睛,却留下了幸福的微笑凤就去找当时的住持赵智凤理论,在群众的帮助下,赵智凤不得不把鸡钱赔给了奚成凤。
大足石刻的导游词范文(5篇)

大足石刻的导游词范文(精选5篇)大足石刻的导游词范文(精选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导游,时常需要编写导游词,导游词具有极强的实用性,涉及的知识非常广泛。
那么写导游词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帮大家的大足石刻的导游词,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各位来到大足石刻,今天将有我带着大家游览大足石刻。
首先做一个,我姓温,大家可以叫我温导,也可以亲切一点二直接叫我小温,其次女人,我对各位来到这儿表示欢迎,并预祝各位旅途愉快。
大足石刻是我们重庆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现存唐宋摩岩造像6万余尊,与敦煌、云岗、龙门、麦积山四大著名石刻不公保存冠好,艺术精湛,而且到达了中国石刻艺术的巅峰。
我们正在往著名的宝顶山走去,让我们去一睹观宝顶山的风采。
大家快看,前面就是有名的——千手观音。
千手观音的1007只手屈伸离合,参过失落,有如流光闪烁的孔雀开屏。
千手观音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大家想听吗?古时妙庄玉有三们漂亮的色主,长女妙金,二女妙银,最小的叫妙善,她从小忠诚信佛,出家当尼姑,妙庄王一怒之下,拆庙宇,赶和尚。
惊动了天神?长了五个大脓疮,医生说要治此病需亲生骨肉的一手一眼配药才能治好,妙善知后,决然献出一手一眼,治好了妙庄王的病,如来佛深为感动,赐她千手千眼。
下面,我们再看看另外一组。
这些石刻合起来叫《父母恩重经变相》。
它把父母养育儿女的过程,从怀孕、临产、哺乳到儿女长大成人、婚嫁、离别……分别用十一组雕像来表现,每一组表示一个主题,石刻把人物形象和思想感情都刻画得非常生动、形象、详细、细腻,并都有文字说明,仿佛在欣赏一幅幅古连环图画,大家有这样的感觉吗?哈哈。
此外,里面还有的故事很有教育,如:《牧牛道场》、《九龙浴太子》……你们看后一定空受益匪浅!我带着大家的参观到此完毕,请大家自由参观,注意保护文物和保持环境卫生哟!大足石刻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参观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始建于唐永徽元年(650年),历经五代,盛于两宋,余绪延至明、清,是中国晚期石艺术的代表作品。
大足石刻北山导游词(通用18篇)

大足石刻北山导游词(通用18篇)大足石刻北山篇1你们好!我是你们此次的导游,我叫,非常高兴今天能够带领大家游览美丽的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是大足县境内石窟寺及石刻造像的总称。
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足石刻始建于公元650年,历经五代,盛于南宋,余绪延至明、清,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作品。
大足石刻先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摩崖造像多达75处,造像5万多躯。
其中以宝顶山、北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摩崖造像最具特色。
根据行程安排,我们今天主要参观宝顶山的摩崖造像:宝顶山位于大足县内城东北15千米,由宋代高僧赵智凤支持开凿而成,历时70余年。
其中以大佛湾为中心,大佛湾造像是规模最大,艺术价值最高,保存最完好的。
大佛湾东、南、北三壁石崖上,刻有19组佛经变故事造像,系统的讲述了若干佛经故事,配以颂词、经文,恰似一幅幅图文并茂的古代连环画。
主要有:“护法神像”、“六道轮回”、“广大宝楼阁”、“华严三圣像”、“千手观音”等.这里,着重为大家介绍一下“千手观音”: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以及后来的游客能够看到,我要先提醒大家一点,就是为了保护千手观音,是不允许照相的。
一般来说,观音造像只要有10之手,便可称“千手观音”。
常规的千手观音多数是遭32只手货48只手,以示观音的32变相和48大愿。
其他的手皆用背光的形式来表现,已达到“千”的含义。
而我们古代的艺术家却在这88平方米的石崖上打造了一尊拥有1007只手的,名副其实的千手观音,被誉为“天下奇观”。
这些手纤细修长,千姿百态,金碧辉煌,构成了一幅犹如孔雀开屏的绚丽画面,令人眼花缭乱,心摇目眩,感觉千手观音的手多的无穷不尽,从而也你相信千手观音的无所不能和法力的无边无际。
千手观音它的全名是“千手千眼观世音自在菩萨”。
“观世音”即:普观世界救苦救难之声音。
唐朝时,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人们在经典翻译和日常称呼中常去“世”简称“观音”沿用至今。
大足石刻导游词三篇

大足石刻导游词三篇导游词一:大足石刻简介大家好,欢迎来到中国四川省大足县,今天我将带领大家参观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的东南部,距离市区约80公里,是中国最大的石刻艺术群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石刻艺术遗址之一。
大足石刻始建于唐朝,历经多个朝代的扩建和修缮,形成了现在规模宏大的艺术景区。
这里的石刻分布在74处不同的岩石洞窟和崖壁上,总共有达到10万平方米之多的雕刻面积。
其中最著名的是宝顶山,这里有着丰富多样的石窟和佛像,被誉为“东方艺术宝库”。
大足石刻的艺术风格独具特色,融合了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展现了古代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这里的石刻以佛教题材为主,既有大型的佛像和浮雕,也有精致的石刻壁画。
其中最著名的是千手千眼观音,这座佛像高达31米,是世界上最高的石刻佛像之一,也是大足石刻的代表作之一。
除了佛教题材的石刻,大足石刻还有一些道教和儒家题材的作品,展现了中国古代思想和信仰的多样性。
游客们可以在这里欣赏到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石刻艺术,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和底蕴。
大足石刻也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这里的石刻记录了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信息。
通过石刻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好了,以上就是大足石刻的简要介绍,接下来我将带领大家深入游览,欣赏这些千年古刹的壮丽景色。
请大家跟紧我,注意安全,让我们开始愉快的旅程吧!导游词二:大足石刻的历史与文化大家好,欢迎来到大足石刻。
在这里,我们将一起探索这座古老而神奇的石刻艺术遗址。
大足石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唐朝时期,佛教在中国达到了鼎盛时期,成为了国家的主流信仰之一。
为了纪念佛陀和传播佛教教义,当时的皇帝们纷纷兴建了许多寺庙和石刻。
大足石刻就是在这个时期开始兴建的。
在后来的朝代,特别是宋、元、明、清等时期,大足石刻进行了多次扩建和修缮。
这些年代的石刻艺术风格各异,展现了不同时期的艺术特点和审美观念。
重庆大足石刻景区北山摩崖造像导游词

( 重庆导游词)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编号:YB-BH-032219重庆大足石刻景区北山摩崖造Tour guide of Beishan cliff statue in Dazu stone carving scenic area,重庆大足石刻景区北山摩崖造像导游词北山摩崖造像位于大足县城北两千米处,开凿于唐代昭宗景福元年(892年),历经五代、两宋,相继在佛湾、营盘坡、观音坡、北塔寺、佛耳岩等处造像近万躯。
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重庆大足石刻景区北山摩崖造像导游词,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重庆大足石刻景区北山摩崖造像导游词北山摩崖造像,位于大足县城之北而得名,始刻于唐末,至南宋结束,以北山佛湾为中心,遍及其四周的观音坡、营盘坡、佛耳岩、北塔寺共五处。
北山,古名龙岗山,距大足县城龙岗镇北1.5公里,海拔545.5米。
北山摩崖造像重点保护范围面积7.62公顷,一般保护范围面积21.82公顷,建设控制地带面积28.15公顷。
北山佛湾摩崖造像,开凿于公元892~1162年(唐景福元年至南宋绍兴)。
造像崖面长约300米,高7~10米。
龛窟密如蜂房,分为南、北两段,通编为290号(1~100号为南段,101~290号为北段)。
其中造像264龛窟,阴刻图1幅,经幢8座。
北山摩崖造像近万尊,主要为世俗祈佛出资雕刻。
造像题材51种,以佛教密宗为主,约占总数的二分之一以上。
其次有三阶教、净土宗等。
这些造像题材都是在当时民间极为流行的,是佛教世俗化的产物,异于中国前期石窟。
北山造像以雕刻细腻、艺精技绝、精美典雅而著称于世,展示了公元9世纪末至12世纪中页(晚唐、五代、两宋)中国民间佛教信仰及石窟艺术风格的发展、变化。
公元9世纪末的晚唐造像题材有12种类型,以观音及观音、地藏合龛和阿弥陀佛胁侍观音、地藏居多。
造像端庄丰满,气质浑厚,衣纹细密,薄衣贴体,具有盛唐遗风。
2019精选的大足石刻景区导游词五篇

2019精选的大足石刻景区导游词五篇大足石刻是大足县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是中国晚期石窟造像艺术的代表,其中以宝顶山和北山石刻最为著名。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足石刻景区导游词,仅供参考。
大足石刻景区导游词(一)大足石刻始建于唐永徽元年(650年),历经五代,盛于两宋,余绪延至明、清,是中国晚期石艺术的代表作品。
现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摩崖造像多达75处,雕像5万余身,铭文10万余字。
于1999年12月1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这里我得向大家说明一下,其实,大足石刻是大足县境内主要表现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其中,以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摩崖造像最具特色;而我们今天所要参观的是其中最具代表的宝顶石刻。
宝顶石刻位于大足县城东北15千米处,由宋代高僧赵智凤于南宋淳熙至淳年间(1174年-1252年),历时70余年,以大佛湾、小佛湾为中心,由总体构思组织开凿而成,是一处造像逾万尊、在石窟中罕见的完备而有特色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场,它把中国密宗史入后延续了4XX年左右,为中国佛教密宗史增添了新页。
宝顶山摩崖造像的表现形式在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万余尊造像题材不重复,龛窟间既有教义上的内在联系,又有形式上的相互衔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其内容始之以六趣唯心,终之以柳本尊正觉成佛,有教有理,有行有果,系统完备而有特色。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地狱经变相”的“养鸡女”。
相信大家在看过前面一系列的地狱石刻之后,对地狱里各种恐怖的人物和残酷的刑罚仍感到心有余悸。
然而大家仔细瞧一瞧这个雕刻,会发现什么?养鸡女虽然眼睛瞎了,却坦然自若,脸上充满幸福的微笑。
这就奇怪了,地狱里都是阳间犯罪来受罚的,而她为什么还显得十分幸福?说来阿,这里还有一段故事,这养鸡女阿名叫奚成凤,是一位善良大胆的姑娘,就住在宝顶山下。
一次,奚成凤的鸡跑到山上佛堂里,被一个和尚给打死了,奚成也为她感到不平,但胳膊扭不过大腿,不得不在打造时剜了奚成凤的眼睛,却留下了幸福的微笑凤就去找当时的住持赵智凤理论,在群众的帮助下,赵智凤不得不把鸡钱赔给了奚成凤。
大足石刻导游词

大足石刻导游词大足石刻导游词(集锦15篇)大足石刻导游词1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充满宗教气息的大足石刻。
我是此次大足石刻之行的导游,那么接下来将由我带领大家一起走入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始建于唐永徽元年(650年),历经五代,盛于两宋,余绪延至明、清,是中国晚期石艺术的代表作品。
大足石刻是重庆市大足县境内主要表现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
现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摩崖造像多达75处,雕像5万余身,铭文10万余字。
其中,以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摩崖造像最具特色。
整个石刻以佛教题材为主,尤以北山摩崖造像和宝顶山摩崖造像最为著名,是中国著名的古代石刻艺术。
大足石刻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儒、释、道“三教”造像俱全,有别于前期石窟。
大足石刻是石窟艺术生活化的典范。
大足石刻其规模宏大,刻艺精湛,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在我国古代石窟艺术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国内外誉为神奇的东方艺术明珠,是天才的艺术,是一座独具特色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宝库,大足石刻于1999年12月1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做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以上便是大足石刻的总体概况,相信大家对大足石刻也有了一定的初步了解,大家是不是开始对大足石刻产生兴趣了呢,接下来就请大家随我一起来到大足石刻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北山石刻,来领略盛大的佛教艺术和文化。
北山摩崖造像位于大足县城龙岗镇北1.5千米处,造像长约三百多米,造像最初开凿于晚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历经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至南宋1162年完成,历时250多年,通编为290号,造像的万尊,以其雕刻细腻、精美、典雅著称于世,展示了晚唐至宋中国民间佛教信仰及石窟艺术风格的发展、变化,被誉为唐宋石刻艺术陈列馆。
北山晚唐造像端庄丰满,气质浑厚,衣纹细密,薄衣贴体,具有盛唐遗风。
尤其是第245号观无量寿佛经变相内容丰富,层次分明,刻有人物造像539身,各种器物460余件,保存了多方面的形象史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大足石刻景区北山摩崖造像导游词3篇
北山摩崖造像位于大足县城北两千米处,开凿于唐代昭宗景福元年(892年),历经五代、两宋,相继在佛湾、营盘坡、观音坡、北塔寺、佛耳岩等处造像近万躯。
下面是学识网为大家带来的重庆大足石刻景区北山摩崖造像导游词,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北山摩崖造像,位于大足县城之北而得名,始刻于唐末,至南宋结束,以北山佛湾为中心,遍及其四周的观音坡、营盘坡、佛耳岩、北塔寺共五处。
北山,古名龙岗山,距大足县城龙岗镇北公里,海拔米。
北山摩崖造像重点保护范围面积公顷,一般保护范围面积公顷,建设控制地带面积公顷。
北山佛湾摩崖造像,开凿于公元892~1162年(唐景福元年至南宋绍兴)。
造像崖面长约300米,高7~10米。
龛窟密如蜂房,分为南、北两段,通编为290号(1~100号为南段,101~290号为北段)。
其中造像264龛窟,阴刻图1幅,经幢8座。
北山摩崖造像近万尊,主要为世俗祈佛出资雕刻。
造像题材51种,以佛教密宗为主,约占总数的二分之一以上。
其次有三阶教、净土宗等。
这些造像题材都是在当时民间极为流行的,是佛教世俗化的产物,异于中国前期石窟。
北山造像以雕刻细腻、艺精技绝、精美典雅而著称于世,展示了公元9世纪末至12世纪中页(晚唐、五代、两宋)中国民间佛教信仰及石窟艺术风格的发展、变化。
公元9世纪末的晚唐造像题材有12种类型,以观音及观音、地藏合龛和阿弥陀佛胁侍观音、地藏居多。
造像端庄丰满,气质浑厚,
衣纹细密,薄衣贴体,具有盛唐遗风。
第5号毗沙门天王龛、第9号千手观音龛、第10号释迦牟尼佛龛、第51号三世佛龛、第52号阿弥陀佛龛等都是其代表作品。
尤其是第245号观无量寿佛经变相内容丰富,层次分明,刻"西方三圣"、"三品九生"、"未生怨"、"十六观"及伎乐天人、楼台亭阁等;人物造像539身,各种器物460余件,保存了多方面的形象史料;在中国石窟同类题材造像中首屈一指。
公元10世纪中叶的五代造像占北山造像的三分之一以上,是中国这一时期造像最多的地区,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造像题材有18种,出现了药师经变、陀罗尼经幢等新内容。
其艺术特点是小巧玲珑,体态多变,神情潇洒,纹饰渐趋繁丽,呈现出由唐至宋的过渡风格。
如第53号的佛、菩萨像,既有唐代雕刻的丰满古朴,又具宋代造像的修长身躯。
第273号的千手观音及其侍者、第281号的东方药师净土变相等,薄衣贴体颇具唐风,仪容秀丽又似宋刻。
公元10世纪后期至12世纪中叶的宋代造像题材广泛,多达21种,尤以观音最为突出,被誉为"中国观音造像的陈列馆"。
这一时期的作品更加贴近生活,体现了宋代的审美情趣。
造像具有人物个性鲜明,体态优美,比例匀称,穿戴艳丽等特点。
最具代表性的是建于公元1142~1146年间的第136号转轮经藏窟。
该窟造像以恬静的面部刻划反映其内心之宁静,以玲珑的衣冠显其身份的高贵。
以线造型,线面并重,富有中国民族特色。
璎珞蔽体,飘带满身,花簇珠串,玲珑剔透,装饰味浓;且多保存完好,宛如新刻,被公认为?quot;中国石窟艺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
其它如第125号数珠手观音、第113号
和第133号水月观音、第155号孔雀明王窟、第177号泗洲大圣龛、第180号十三观音变相窟等都是这一时期的珍品。
这些造像的形象、姿态、性格、神情以至衣褶、饰物等,皆耐人寻味;组合变化丰富,刻工精美,步步移,面面观,出人意料的意境层出不穷。
北山摩崖造像中,现存碑碣7通。
其中,刻于公元895年的《韦君靖碑》,具有补唐史的重要价值;刻于公元1163~1189年间的《赵懿简公神道碑》,系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蔡京所书,为书法艺术之珍品;二十二章《古文孝经碑》,则被史家们称之为"寰宇间仅此一刻"。
此外,还存有题刻、诗词17件,造像记77件。
对历史地理、宗教信仰、石窟断代分期、历史人物等!
北山摩崖造像位于距大足县城龙岗镇北公里处的北山之巅。
北山古名龙岗山,以其峰起岭连似游龙,岩石参差如龙鳞而得名。
北山摩崖造像主要集中于佛湾,四周还有佛耳岩、观音坡、营盘山、多宝塔等处。
北山佛湾开凿于公元8921162年(唐景福元年至南宋绍兴)。
造像崖面长约300米,高710米,龛窟密如蜂房,分为南、北两段,通编290号,造像近万尊。
北山造像以雕刻细腻、精美典雅、时代特征显著、保存完好而著称于世,展示了公元9世纪末至12世纪中叶(晚唐至宋)中国民间宗教信仰及石窟艺术风格的发展、变化。
公元九世纪末的晚唐造像以观音及观音、地藏合龛和阿弥陀佛胁侍观音、地藏居多。
造像端庄丰满,气质浑厚、衣纹细密,薄衣贴体,具有盛唐遗风。
尤其是245号观无量寿佛经变相内容丰富、人物众多、
层次分明,空间感极强,充分显示了唐代雕刻的高超技艺。
而五代造像小巧玲珑,体态多变,神情潇洒,纹饰渐趋繁丽,呈现出由唐至宋的过渡风格。
公元十世纪后期至十二世纪中叶的宋代造像题材广泛,多达21种,最为突出的是观音造像,被誉为"中国观音造像陈列馆"。
这一时期的作品更加贴近生活,具有人物个性鲜明,体态优美,比例匀称,穿戴艳丽等特点,体现了宋代的审美情趣。
建于公元11421146年(南宋绍兴年间)的第136号转轮经藏窟是北山石窟中规模最大、雕刻最精美的代表性龛窟。
窟室中央屹立一镂空的八角形转轮经藏,正壁和左右两壁的二十余躯造像采用对称布局,井然有序,各组造像既可独立成龛,又浑然一体。
此窟十分注重人物性格的塑造,文殊的开朗自信,普贤的温柔典雅,玉印观音的庄重刚直,日月观音的安详自在,白衣观音的含蓄稳重,数珠手观音的文静秀美,以及狮奴的怒目、象奴的竖眉、嬉戏顽童的天真烂漫,尊尊皆具有丰富的"人性",又不失"仙风道骨"的神性。
全窟雕造工艺精美绝伦,巧夺天工。
刀法准确利落,以线造型,线面并重,富有中国民族特色;造像璎珞蔽体,飘带满身,花簇珠串,玲珑剔透,装饰味极浓;且多保存完好,宛如新刻,被公认为是"中国石窟艺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
其他如第125号数珠手观音、第113号和133号水月观音、第155号孔雀明王、第177号泗洲大圣、第180号十三观音变相等都是这一时期的珍品。
北山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大足县城西北2公里处。
北山摩崖造像,
为唐末昌州刺史、昌普渝合四州都指挥韦君靖开凿于唐景福元年(892),后经五代至南宋绍兴年间,历时250余年,位于大足县城之北而得名,始刻于唐末,至南宋结束,以北山佛湾为中心,遍及其四周的观音坡、营盘坡、佛耳岩、北塔寺共五处,为中国晚期石窟重要代表作之一,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山摩崖造像近万尊,主要为世俗祈佛出资雕刻。
造像题材51种,以佛教密宗为主,约占总数的二分之一以上。
其次有三阶教、净土宗等。
这些造像题材都是在当时民间极为流行的,是佛教世俗化的产物,异于中国前期石窟。
北山造像以雕刻细腻、艺精技绝、精美典雅而著称于世,展示了公元9世纪末至12世纪中页(晚唐、五代、两宋)中国民间佛教信仰及石窟艺术风格的发展、变化。
佛湾形若新月,岩高4至7米,长约500米,龛窟相连,共编了290个窟号。
其中有记载北山造像由来的“韦君靖碑”,宋刻的二十二章“古文孝经碑”,蔡京书写的“赵懿简公神道碑”等碑碣六通;题记和造像记55则;经幢8座;阴刻“文殊师利问病图”一幅;石刻造像共254龛窟。
佛湾分为南北两段。
南段多为晚唐、五代时期的作品;北段则多为两宋时期的作品。
晚唐时期的造像作品,端庄丰满,气质浑厚,线条简朴、流畅;五代的作品,精巧玲珑,多姿多彩;两宋的石窟作品,人物个性鲜明,衣着华丽,民族形式已日臻成熟。
136号转轮经藏窟,造像体态端庄优美,比例匀称,人物各具性格。
高坐在威猛的青狮背
上的文殊菩萨,显得精力充沛而又略带有自负的神情;具有东方女性美特征的普贤菩萨,趺坐在大象的背上,温柔慈祥、典雅娴静。
125号窟享有“北山石刻之冠”的盛名,其“数珠手观音”,表情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打破了人、神的界限,给人以极深的印象。
韦君靖碑在北山的佛湾,碑文记载有晚唐社会的情况、韦君靖建寨和雕像的原因等内容,是考证北山石刻的重要资料。
古文孝经碑,在北山的佛湾,共有六幅。
《孝经》分为古文和今文两种。
因为今文经容易见到,古文经已经失传,故而佛湾的古文孝经碑上的文字资料就显得更加珍贵。
多宝塔又名“北塔”,在北山的白塔寺前,建于南宋的绍兴年间(1131~1162年),明清时期都曾对塔进行过修葺。
塔是砖砌的八角十三级空心密檐式,高30多米,内有七层,通道置于塔心,拾级而登至塔顶,大足城乡的景色尽收眼底。
塔的内外壁嵌有宋代的雕刻一百多幅。
北塔与北山的石刻有密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