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垂杨管别离

合集下载

折柳意象的诗句

折柳意象的诗句

折柳意象的诗句1、谁家⽟笛暗飞声,散⽟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不起故园情。

——唐代·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译文】这是从谁家飘出的悠扬笛声呢?它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谁又能不生出怀念故乡的愁情?2、城外春风吹酒旗,⽟⽟挥袂⽟西时。

长安陌上⽟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唐·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译文】城外春风吹动酒店旗帜,行人告别已是夕阳西下之时。

长安道上华美树木数不胜数,只有杨柳寄托相思别离。

3、⽟落⽟流西复东,春光不尽柳何穷。

巫娥庙⽟低含⽟,宋⽟宅前斜带风。

——唐·杜牧《柳长句·日落水流西复东》4、天下伤⽟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唐·李白《劳劳亭》【译文】天下最伤心的地方,就是这送别的劳劳亭。

春风也会意离别的痛苦,不催这柳条儿发青。

5、巫⽟巫峡长,垂柳复垂杨。

同⽟且同折,故⽟怀故乡。

——梁元帝·萧绎《折杨柳》6、楼前暗绿分携路,⽟丝柳、⽟⽟柔情。

——宋·吴⽟英《风⽟松》【译文】楼前依依惜别的地方,如今已是一片浓密的绿荫。

每一缕柳丝,都寄托着一份柔情。

7、絮时依酒,梅花乍⽟⽟。

——梁元帝·萧绎《和刘上黄春⽟诗》8、杨柳成歌曲,蒲桃学绣⽟。

——北周·庾信《奉和赵西东路春诗》9、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

——唐·王之涣《送别》10、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

好风傥借低枝便,莫遣青丝扫路尘。

——唐·杨巨源《赋得灞岸柳留辞郑员外》【译文】春风中的排排杨柳树,沿着护城河两岸呈现出一片绿色。

最近攀折柳枝的人太多,应该是要分别的人儿太多。

11、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归不归?——隋·佚名《送别》【译文】杨柳青青,枝叶垂到了地上。

杨花漫漫,在空中纷乱地飞舞。

送别的时候眼里的柳条折尽,柳絮飞绝。

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答案

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答案

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现代文阅读练习1.阅读选文,回答问题握一把月光高林瑜①因子,清池荡漾。

月光像盛开的花朵落在肩上。

白天聚拢在心中的那些困顿杂芜,变得轻如柳影。

②月光银粉般朗润轻泻,澄澈清凉,在心田上,舒展着,荡漾着——没有喧哗和浓艳,也没有炫目和缤纷。

清灵寂然,透着股禅味儿。

它圈了或缺了,都是生命的美质,是一种精神涅槃。

月光是孤独的,不炽热,不局促。

宁和静慢,给人神圣和安宁。

这样的时刻,最适宜一个人去寻找自己,抚慰自己,去看一看,想一想自己。

③月,散着澄黄的光,走在残缺的路上。

月,是天之心。

它的圆润与鲜亮其实永远不会缺的。

缺的,是人自己的心。

而我眼中的这轮月,不是缺了,只是一点黑暗与荒凉暂时遮蔽了它罢了。

哪怕数日后,它彻底被黑暗湮没。

它依旧是圆的。

无须伤恨、怨叹、忧愤。

我曾见过被风暴裹挟的无垠稻田。

风在狂翻,所有稻穗,竟齐齐隐入风暴的方向,起伏,旋舞。

当阳光再次照耀,所有的稻穗又昂起头,蓬蓬勃勃。

有时屈就,就是抗争:就是用沉重的付出,去隐忍。

是啊,月,为下一次圆润,也必须承受渐渐深入的残缺和幽暗。

④月光,是一种淡淡的甜,轻浥心尘。

我突然想起一些历史的月光。

那枚赤壁的月,使苏子领悟乾坤风云,超然世外:那片春江花月,使王若虚丰获旷古的哲理;那轮松间明月,使王维坚守一生的恬淡;那朵菊篱月辉,使陶渊明隐去忧....这月,一清至骨,让人想起“真水无香,真人无名”这几个⑤月光,是洁净幸福的花朵,让人在迷醉中领悟人生:生命如月,当圖时就圆,当缺时就缺吧。

它或亏或盈,或黑或明,质本圆满。

月亦如人,或乐或忱,或梦或醒,心清自安。

世间百态,纷纭莫测,不完美。

绿意是给春天的,饱满是给夏天的,安详是给秋天的,清寂是给冬天的。

而什么,是我们自己的?我曾想。

⑥月光,是我的乡愁。

常让我心存怀恋。

【A】那月的光影。

像一片扬花的麦子。

像一垅吐须的玉米,像一畦莱蔬吧。

让我想起村口的石碾、井台,屋后的杏树、槐树,篱边的一簇簇芒花。

白居易折柳送别的诗

白居易折柳送别的诗

白居易折柳送别的诗1. 关于折柳送别的诗句折柳送别”的文化内涵一、“折柳”之深情古人分别时要折柳相送,这是当时一种很流行的民间习俗,尤其是在文人墨客中,成为一种时尚。

张籍《蓟北旅思》:“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

”周邦彦《兰陵王》:“柳荫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从“折尽向南枝”和“柔条过千尺”这样的词句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种习俗、时尚存在的普遍性。

送别的地点多在长亭、桥头或大堤,如周邦彦词中提到的“隋堤”,还有下文的“霸陵”(附近有霸桥)即是。

送别时不仅折柳相送,饯行饮酒自然是少不了的;有时还要吹笛、唱歌,曲子是现成的,几乎当时有点文化的人都可随口唱出;诗人们当然更要吟诗赋词以相赠。

在古代诗词中,我们可以读到许多与“折柳送别”这种文化习俗相关的作品,可以说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景观。

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003年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出的就是这首诗。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杨花”就是柳絮。

苏轼有《杨花词》)吴文英《风入松》:“楼前暗绿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

”诗词中不仅写“折柳送别”这种行动,而且,凡是与柳相关的词语都要拿来抒发分别时的离愁别恨,朋友间的厚意深情。

如“柳丝”、“柳枝”、“柳阴”、“柳色”、“烟柳”“柳绵”(又可说成是“柳花”、“杨花”、“柳絮”)、“杨柳”、“折杨柳”、“杨柳春”、“杨柳依依”等等。

“折柳”诗词中,还有一段非常感人的故事。

宋朝礼部属官李之问,爱上了都城名妓聂胜琼。

李将回原籍时,聂胜琼为之送别,饮于莲花楼,唱了一首词,末一句是:“无计留春住,奈何无计随君去。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古典文学别离主题意象之一:柳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古典文学别离主题意象之一:柳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古典文学别离主题意象之一:柳“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古典文学别离主题意象之一:柳意象,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范畴之一,有着其自身的种种属性,交相沿袭性是其中较为昭著的一种。

所谓“交相沿袭性”,是说某些具有定型指义的意象可以被诗人们不断袭用来表达某种既定的情感。

相沿既久,积淀既深,以至于读者不需要借助其他文字,仅由交织在诗中的意象,也能捕捉到作者的情感趋向。

在别离诗词的意象群中,柳出现的频率最高、蕴蓄的离思最深,因而也最为引人注目。

“柳”者,留也。

这一字音上的联系,已足以使柳获得别离文学作家的青睐,更何况它那长条依依的体形活脱就是一种款款惜别的天然姿态。

“弱柳从风疑举袂”(刘禹锡《忆江南》),“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周邦彦《六醜》)。

古人早就着眼于此。

正是由于它在字音上与体形上的这些特征,唐宋时,柳不仅成为送别时约定俗成的赠物,更成为别离诗词渲染离情别绪的主要意象。

前一种荣宠固然经久不废,后一种殊遇更一直延续到现在。

古往今来,几乎所有咏柳的佳句都与别离联系在一起。

唐代李白《忆秦娥》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那翠绿的柳色,正是撩拨起他“灞陵伤别”的情怀的触媒。

温庭筠《菩萨蛮》词云:“杨柳又如丝,驿桥春雨时”。

雨中送别之际,最为触目的景色便是杨柳丝丝。

李冶《送韩揆之江西》诗云:“相看指杨柳,别恨转依依”。

不看“杨柳”犹罢,一看则别恨又添几分。

戎昱《移家别湖上亭》诗云:“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牵系着离情别绪的并非他物,正是柳枝。

宋代张先《一叢花令》词云:“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西、飞絮濛濛。

”不说柳丝勾起离愁,反说离愁引乱柳丝,是其用笔深曲处。

晏几道《青平乐》词云:“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

”究竟是每一条柳枝、每一片柳叶都为作者的离情所浸润,还是柳枝、柳叶自含离情无限,已经分不清,也无法分清。

苏轼《水龙吟》词云:“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中考备考资料:《惟有垂杨管别离》阅读理解及答案

中考备考资料:《惟有垂杨管别离》阅读理解及答案

《惟有垂杨管别离》病房里的岳老师和那个小病号互不相识,他们一个是一所小学的语文老师,但那所小学已经关闭多年,岳老师事实上好多年每当老师了;一个是只有七岁的小男孩,三岁就生了骨病,自此便在父母带领下到处求医,学校,他一天都没踏足过。

在病房里,他们首先是病人,其次,他们竟然变做老师和学生。

四十多岁的岳老师,早已被疾病和疾病所带来的争吵、伤心。

背弃折磨得满头白发。

可是,【A】当她将病房当做课堂以后,某种奇异的喜悦降临了,她将那终年苍白的面容上竟然现出一丝红晕。

【B】每一天,只要两个人一输完液,就马上开始给小病号上课。

虽说从前她只是语文老师,但这里她却什么都教,古诗词、加减乘除、英语单词……每当病人和陪护者挤满病房之时,便是岳老师一天之中神采奕奕的时刻——她总是有意无意地提出许多问题来考小病号。

如果小病号能在众人的赞叹中结束考试,那简直就像是有一道神赐之光破空而来,照得她通体发亮。

但小病号生性顽劣,只要病情稍好,就在病房里奔来跑去,岳老师的问题他便经常答不上来。

比如那两句诗,上句是“长安陌上无穷树”,下一句,小病号一连三天都没背下来。

“我反正活不了几年了,还背这些干什这可伤了岳老师的心。

到最后,小病号也愤怒了:么?”小病号问完,岳老师借口去打开水,到了走廊,就开始大哭。

说是大哭,其实并没有发出声音——她用嘴巴紧紧地咬住袖子,一边走,一边哭。

走到开水房前,她没有进去,而是靠在潮湿的墙壁上,继续哭。

自此之后,岳老师没有罢手,反倒是教他更多,甚至,跟他在一起的时间也更多。

她跛着脚,跟在小病号后面,给他喂饭,让他喝水,还陪他去院子里,采一朵叫不出名字的花回来。

小病号的病更重了,要转院去北京。

听到这个消息,她夜夜难眠。

深夜,借着走廊里的微光,她坐在长条椅上写写画画。

她要在小病号离开之前,给他编一本教材。

这本教材上什么内容都有,有古诗词,有加减乘除,也有英语单词。

微光映照下的她,让人感慨:无论如何,这一场人世,终究值得一过。

柳树的四言或七言绝句古诗

柳树的四言或七言绝句古诗

柳树的四言或七言绝句古诗大全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柳树的四言或七言绝句古诗诗文内容,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一.柳树的四言或七言绝句古诗一、杨巨源《赋得灞岸柳留别郑员外》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

好风傥借低枝便,莫遣青丝扫路尘。

二、戴叔伦《赋得长亭柳》濯濯长亭柳,阴连灞水流。

雨搓金缕细,烟袅翠丝柔。

送客添新恨,听莺忆旧游。

赠行多折取,那得到深秋?三、刘禹锡《杨柳枝》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落时。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四、周德华《杨柳枝》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

曾与情人桥上别,更无消息到今朝。

五、李白《劳劳亭》天下难过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六、罗隐《柳》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七、《渭城曲》王维渭城朝雨邑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八、《咏柳》 [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绿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九、《独柳》唐杜牧含烟一株柳,拂地摇风久。

佳人不忍折,怅望回纤手。

十、《题州北路傍老柳树》唐代诗人白居易皮枯缘受风霜久,条短为经攀折频。

但见半衰当此路,不知初种是何人。

雪花零碎逐年减,烟叶稀疏随分新。

莫道老株芳意少,逢春犹胜不逢春。

十一、《题平阳郡汾桥边柳树(参曾居此郡八九年)》唐代诗人岑参此地曾居住,今来宛似归。

可怜汾上柳,相见也依依。

十二、《近代吴歌独曲》南北朝诗人鲍令晖柳树得春风,一低复一昂。

谁能空相忆,独眠度三阳。

十三、《古意三首》宋代诗人张耒园中杨柳树,飘舞似含羞。

如何风静处,尽放眼中愁。

十四、《柳》宋代诗人赵蕃松菊犹存岁晚期,五株柳树复奚为。

风流不在春风日,要看秋风摇落时。

二.带扬柳两字的七言诗对一. 王之涣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二. 裴说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

思考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

三. 柳氏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

唯有垂杨管别离

唯有垂杨管别离

唯有垂杨管别离一“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对于人生普遍共有而又各自刻骨铭心的离愁别恨,远在南北朝时代的江淹,早就慨乎言之了,这句话如一记清钟或警钟,不绝的余音一直传扬到今天。

(人生喜聚不喜散,又不得不散,于是对相聚的留恋,对分别的感伤甚至痛惜便被诗人们反复水)而和离别有关的树木呢?树木家族的成员虽然成千上万,但春华秋实,各司其职,在中国,分工主管别意与离愁的,大约只有柳树又称“垂杨”,所以唐代诗人刘禹锡也早已概乎言之:“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杨柳轻飚,但却担负起主管别离的重任,据说源自汉代。

六朝无名氏所作《三辅黄图》一书曾说:“灞桥在长安东,跨水筑桥,汉人送客至,折柳送别。

”然而,早在遥远的诗经中,杨柳就在《小雅·采薇》篇中枝条摇曳了:“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出征远戍为哀,以春景衬之;久戍还乡为乐,以冬景衬之。

是谓相反相成。

)出征战士久役还乡,时在雨雪纷飞的冬日,他回想离家远戍之时,正是春光明媚杨柳依依的春天。

以前的诗论家对这两句诗颇为欣赏,认为在艺术上有相反相成之妙: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但我以为从民俗文化与文化象征的角度来看,这首诗将柳枝与别离绾系一起,却是汉代以后折柳送别的滥觞,《诗经》向我们泄露的,是这方面最早的消息。

现代人对柳早已没有如此多情,柳,不过是古典诗词中的一帧风景,或是现实生活中一种供观赏的植物而已。

然而,在古代,友人、恋人及至亲人之间的话别,除了两情各依依的叮咛,挥手长劳劳的怅望,许多时候就靠柳枝来传情达意,特别是在春和景明之时。

六朝的无名氏说这种风俗起于汉代,他既然“氏”而“无名”,恐怕派出所里没他的户籍,我们不知到哪里才可找他证实,不过,在南北朝的诗篇里,却已可见一些蛛丝马迹,不,“柳丝”马迹。

南朝齐梁之交的范云在《送别诗》中写道:“东风柳线长,送郎上河梁。

未尽樽前酒,妾泪已千行。

不愁书难寄,但恐鬓将霜。

望怀白首约,江上早归航。

描写送别场面的伤感离别诗句

描写送别场面的伤感离别诗句

描写送别场面的伤感离别诗句1、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

4、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5、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6、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7、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8、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9、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10、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11、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1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13、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14、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15、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16、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17、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18、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

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

19、白玉一杯酒,绿杨三月时。

春风余几日,两鬓各成丝。

20、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21、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22、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23、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

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

24、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25、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唯有垂杨管别离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对于人生普遍共有而又各自刻骨铭心的离愁别恨,远在南北朝时代的江淹,早就慨乎言之了,这句话如一记清钟或警钟,袅袅的余音一直传扬到今天。

而和离别有关的树木呢?树木家族的成员虽然成千上万,但春华秋实,各司其职,在中国,分工主管别意与离愁的,大约只有柳树,所以唐代诗人刘禹锡也早已概乎言之:‚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杨柳轻飏,但却担负起主管别离的重任,据说源自汉代。

六朝无名氏所作《三辅黄图》一书曾说:‚灞桥在长安东,跨水筑桥,汉人送客至,折柳送别。

‛然而,早在遥远的诗经中,杨柳就在《小雅〃采薇》篇中枝条摇曳了:‚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出征战士久役还乡,时在雨雪纷飞的冬日,他回想离家远戌之时,正是春光明媚杨柳依依的春天。

以前的诗论家对这两句诗颇为欣赏,认为在艺术上有相反相成之妙: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但我以为从民俗文化与文化象征的角度来看,这首诗将柳枝与别离绾系在一起,却是汉代以后折柳送别的滥觞,线装的诗经向我们泄露的,是这方面最早的原始的消息。

现代人对柳早已没有如此多情,柳,不过是古典诗词中的一帧风景,或是现实生活中一种供观赏的植物而已。

然而,在古代,友人、恋人及至亲人之间的话别,除了两情各依依的叮咛,挥手长劳劳的怅望,许多时候就靠柳枝来传情达意,特别是在春和景明之时。

六朝的无名氏说这种风俗起于汉代,他既然‚氏‛而‚无名‛,恐怕派出所里没他的户籍,我们不知到哪里才可找他证实,不过,在南北朝的诗篇里,却已可见一些蛛丝马迹,不,‚柳丝‛马迹。

南朝齐梁之交的范云在《送别诗》中写道:‚东风柳线长,送郎上河梁。

未尽樽前酒,妾泪已千行。

不愁书难寄,但恐鬓将霜。

望怀白首约,江上早归航。

‛同时代的刘绘《送别诗》也说:‚春满方角箨,弱柳向低风。

相思将安寄,怅望南飞鸿。

‛这,大约是正式写柳与送别的最早的诗篇吧?及至隋朝末年,在无名氏的一首《送别诗》里,我们看到的竟然已是折尽的柳条:‚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这首隋代的古体诗,不仅已有了唐人绝句的音律和韵味,开启了王维《送别》的‚山中相送罢,回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的先声,而且那摇烟曳水的杨柳似乎也在宣告,随后的唐代诗坛,是它们充分发挥的天地,尽情表演的舞台。


我们的先人真是富于想象力,让离愁别绪与青青杨柳结成了不解之缘。

在汉语中‚柳‛和‚留‛读音相同,古人于是联想到赠柳即表示对离人的挽留,如此巧用谐音以表情意,可谓妙想。

西藏拉萨寺前有一株唐柳,至今已有1300多年,相传是藏王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手植,植柳而不植其它,大约也是取其谐音之‚留‛吧?柳丝细长而茂盛、柔而坚韧,也可暗寓送者情丝之长情意之隆和情怀之永,如此音形并美地向对方表白眷眷之情,何乐而不为?所以白居易在《杨柳枝》一诗中,就说‚依依袅袅复青青,勾引春风无限情‛。

除此之外,柳树随遇而安,生长迅速,民间有‚无心插柳柳成荫‛的谚语,唐诗人薛能《新柳》诗也有‚柔性定胜刚性立,一枝还引万枝生‛的赞词,众生正可借以寄寓对行人的祈愿和祝福。

桃红李白之属,既然都不能
寄此重任,送行话别之时,柳就自然是最佳选择的象征物了。

于是,桥头,渡口,河岸,水滨,尤其是长亭复短亭之旁,就成了依依杨柳的世界,而在汉魏六朝之后,唐诗人接踵而来,在那一行行一伞伞的柳荫之下,咏唱了许多传之今世的动人的别离诗。

一位作家,如果其作品量多质高,当然难能可贵,质高而量少,同样可以名世与鸣世。

王之涣存诗只有寥寥六首,但他仅仅凭《凉州词》与《登鹳雀楼》,就可以昂首阔步走进文学史了,何况他还有一首《送别》,虽不大为人所知,但也写得深情可喜:‚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这是直接写折柳送别,是所谓‚明写‛。

另外一种则较为含蓄,王维的两首诗就是出自同一机杼: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渭城曲》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春归。

——《送沈子福之江东》
诗中的杨柳不仅是点染环境,烘托气氛,而且是赠别的象征物,只是以暗示出之,这是所谓‚暗写‛。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一千多年前那位不知愁的楼头少妇,一眼瞥见陌头柳色就愁绪万千,悔恨不及,这也是对别离的意在言外的不写之写。

好花看到半开时,半开的花,不是常常比盛开的花更引人遐想吗?
唐代的刑部郎中元沛,有一位能诗的夫人杨氏。

巾帼不让须眉,她也作了一首《赠人》,但她不愿重复那些男性诗人的思路,而是别出心裁与新裁:
扬子江边送玉朗,柳丝牵挽柳条长,
柳丝挽得吾郎住,再向江头种两行。

‚柳丝‛是‚情思‛的象征,这位芳名不传的女诗人正是由此落想,愈无理而愈妙,因为好诗有时是不讲日常之理的,如果你说柳树无知无识,再种一千行也是白搭,那就未免令作诗的伊人伤心,也使读者觉得太煞风景了。

倒是李白的《劳劳亭歌》说得婉转: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李白不直接写众生离别之苦,也不写折柳或加种杨柳,而是寄情春风,春风尚‚知‛别苦而‚不遣‛柳条回青转绿,伤心的送者行者又何以堪?如此深婉之构思,奇警的语言,真使人感叹‚诗仙‛这顶桂冠,不是谁都可以戴得的。

在文学艺术的天地里,最可贵的是思维的求异性与艺术的独创性。

在初唐至盛唐至中唐众诗人同唱折杨柳歌之后,晚唐的罗隐却别调独弹,他写了一首《柳》诗和大家抬杠: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他说柳树本身尚管不住自己飞絮无定,怎么还能以柳丝去挽留行人?这是对传统的折柳送别或留别的否定。

但是,诗的王国里也是少数服从多数,后代诗人并不理会罗隐的反调,一直到晚清,秋瑾《送别》诗一开篇还说‚杨柳枝头飞絮稠,那堪分袂此高楼‛。

而现代呢?鲁迅曾作《送增田涉君归国》一诗,结句也仍然是‚却折垂杨送归客,心随东棹忆华年‛。

当代的台湾
诗人兼散文家余光中呢?他的诗文中更是多次提到折柳,如写于1976年的《从西岸到东岸》一文就说:‚旧金山,西岸最美丽也是最愁人的长亭。

和夏菁‘高谈’了七千哩后,便在那里分手了。

也没有折柳相赠,柏油铺地的国际机场,原就无柳可折。

‛柳枝虽小,但却凝聚着民族的心理情结和审美体验,不然,一枝当烟舞风的轻盈杨柳,怎么会从遥远的汉代一直折到如今?

古人看重别离,大约出于如下几个原因:一是人生短促,聚少别多,常常是刚刚相见却又言别;二是关山修阻,交通与通讯不便,相见时难别亦难;三是古人敦于亲情,笃于友谊,尚没有现在这样人心不古。

曹植当年在《送应氏》一诗中早就长叹息:‚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

山川阻且远,别促会日长。

‛而杜甫的《送路六侍御入朝》一诗,似乎是我以上说法的注脚‚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

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慢相逢是别筵。

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

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

‛这位姓路而排行第六的侍御,是杜甫儿时的朋友,他们一分手就是四十载后的向老之年,杜甫虽被后人尊为诗圣,但当时却未能配备一部电话,四十年来和对方竟然音讯不通,无意中故友重逢,却偏偏是在离别的筵席之上,而且后会难期。

时当蜀地的春日,桃之夭夭,杨柳依依,但在重情伤别的愁人杜甫眼里,乐景徒增伤悲,见灼灼其华而厌恨,对杨柳呢,他也竟然不是‚赠‛柳而是‚憎‛柳了。

古今之间,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

当年鲁迅的诗中和余光中文里的‚折柳‛,已只是用典而非写实。

火车站的月台是现代的长亭,长亭是钢筋架成,地是水泥铺就,送别只见依依的挥手,哪有青青的杨柳?飞机场的验票处是现代的渡口,渡口是水磨石铺地铁栏杆围成,握别时只有语音各异而版本同一的叮咛,哪还有杨柳的青青?如果你和情人话别,不去超级市场买一种价值相当又颇具意义的礼物相赠,却不辞辛苦跑到公园或郊外去攀折一根柳枝,她不怀疑你至少有一根神经出了问题才怪,你们的发展前途当然也就绝不容乐观。

如果你送友人远行也是如此,知道这一典故的,会觉得人间何世,你这人真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书呆子,不知道的呢,也许会认为你为人大方,出手阔绰,送人的竟是一根惠而不费的柳枝。

不过,人生苦短会少离多虽然古今大体相似,但今日资讯与交通的发达便捷,确实早已使人类居住的星球成了‚地球村‛,四海七洲千山万水都近在咫尺,在这一方面,今人远比古人幸运。

唐诗人岑参当年从长安去西域,‚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碛中作》),驰马走了两个月还没有到达目的地,而且还不知投宿的招待所或宾馆在哪里,自己着急家人也悬念。

而现在呢?天上的波音747朝发夕至,地上的手提大哥大即拨即通,天下的有情人一飞可至,一线可牵,就没有必要再去麻烦柳树柳枝,也不必望穿明媚的秋水或昏花的老眼了。

然而,交通与资讯的发达便捷虽远非古代可比,但现今的社会也越来越世俗化商业化,古人之情也远非今人之情可比了。

当今之世,道德日益沉沦,世风日见低下,生活节奏也日趋快速紧张,我所祈愿的是,友情不要功利,爱情不要蒙尘,亲情要不淡薄,希望有朝一日,人间的别恨离愁真情挚谊,不要只能在折柳送别的唐诗中去追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