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后的士大夫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浙江省宁波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1(含答案)

浙江省宁波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1(含答案)

浙江省宁波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阅卷人一、现代文阅读(35分)得分现代文阅读I材料一:“五四”作家的宗教就是青春与欢乐、光明三位一体的“青春教”,他们将欢乐、光明融合在青春之中,开辟出一条以欢乐、光明、青春心态为宗旨的审美战线来反对封建文学的自虐、黑暗、老年心态。

一句话,“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是以青年为突破口来建设“五四”青春型文化的。

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在发刊词《敬告青年》中力赞青年,将“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作为杂志的天职;1916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青春》一文,认为中国以前之历史为白首之历史,而中国以后之历史应为“青春之历史,青年之历史”。

“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本质上讲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的长老型文化的终结和中国现代青春型文化的诞生。

“五四”文学运动是与整个“五四”文化运动的青春型转向相应和的。

“五四”新文学作家主体是青年,从这一角度将“五四”文学说成是青年的文学是完全不过分的。

以1918年时“五四”作家的年龄为例,除陈独秀、鲁迅两人较大,其余李大钊29岁,钱玄同31岁,刘半农27岁,沈尹默35岁,胡适27岁,都很年轻;至于郭沫若、郁达夫、陶晶孙、冯沅君、庐隐等冲上“五四”文坛时大多只20出头。

他们给现代文坛带来一股青春风,一扫中国文坛的暮年气。

中国古代文学以士大夫为主体,他们写作常常从载道或消闲的角度出发。

“五四”文学则是情感的自燃,青春的激情和幻想,青春的骚动和焦虑,青春的忧郁和苦闷,青春的直露和率真……不得不说,“五四”文学是青春性的文学。

“五四”文学的青春型审美心理特征不是空穴来风。

梁启超的“新文体”可算是它的精神先兆,梁氏文章“雷鸣怒吼,恣肆淋漓,叱咤风云,震骇心魄”,一扫四平八稳、老态龙钟之气。

1900年他的《少年中国说》表达了希望变老大中国为少年中国的憧憬,李大钊的《青春》与之有着气脉上的承续关系,郭沫若等人的作品青春勃发。

【职业汪曾祺阅读答案】豆腐汪曾祺阅读答案

【职业汪曾祺阅读答案】豆腐汪曾祺阅读答案

【职业汪曾祺阅读答案】豆腐汪曾祺阅读答案【职业汪曾祺阅读答案】豆腐汪曾祺阅读答案引导语:汪曾祺先生是著名的文学家,也是享有盛誉的美食家,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下文是他的文章《豆腐》知识,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豆腐点得比较老的,为北豆腐。

听说张家口地区有一个堡里的豆腐能用秤钩钩起来,扛着秤杆走几十里路。

这是豆腐么?点得较嫩的是南豆腐。

再嫩即为豆腐脑。

比豆腐脑稍老一点的,有北京的老豆腐和四川的豆花。

比豆腐脑更嫩的是湖南的水豆腐。

豆腐压紧成型,是豆腐干。

卷在白布层中压成大张的薄片,是豆腐片。

东北叫干豆腐。

压得紧而且更薄的,南方叫百页或千张。

豆浆锅的表面凝结的一层薄皮撩起晾干,叫豆腐皮,或叫油皮。

我的家乡则简单地叫做皮子。

豆腐最简便的吃法是拌。

买回来就能拌。

或入开水锅略烫,去豆腥气。

不可久烫,久烫则豆腐收缩发硬。

香椿拌豆腐是拌豆腐里的上上品。

嫩香椿头,芽叶未舒,颜色紫赤,嗅之香气扑鼻,入开水稍烫,梗叶转为碧绿,捞出,揉以细盐,候冷,切为碎末,与豆腐同拌(以南豆腐为佳),下香油数滴。

一箸入口,三春不忘。

香椿头只卖得数日,过此则叶绿梗硬,香气大减。

其次是小葱拌豆腐。

北京有歇后语:小葱拌豆腐——一青二白。

可见这是北京人家家都吃的小菜。

拌豆腐特宜小葱,小葱嫩,香。

葱粗如指,以拌豆腐,滋味即减。

我和林斤澜在武夷山,住一招待所。

斤澜爱吃拌豆腐,招待所每餐皆上拌豆腐一大盘,但与豆腐同拌的是青蒜。

青蒜炒回锅肉甚佳,以拌豆腐,配搭不当。

北京人有用韭菜花、青椒糊拌豆腐的,这是侉吃法,南方人不敢领教。

而南方人吃的松花蛋拌豆腐,北方人也觉得岂有此理。

这是一道上海菜,我第一次吃到却是在香港的一家上海饭馆里,是吃阳澄湖大闸蟹之前的一道凉菜。

北豆腐、松花蛋切成小骰子块,同拌,无姜汁蒜泥,只少放一点盐而已。

好吃么?用上海话说:蛮崭格!用北方话说:旱香瓜——另一个味儿。

咸鸭蛋拌豆腐也是南方菜,但必须用敝乡所产高邮咸蛋。

高邮咸蛋蛋黄色如朱砂,多油,和豆腐拌在一起,红白相间,只是颜色即可使人胃口大开。

2024届湖南省长沙市高考最后一卷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4届湖南省长沙市高考最后一卷语文试题含答案

长沙市2024届高考最后一卷语文试卷(答案在最后)本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读《中国不高兴》,令我想起了一件事,几年前,一位在南京大学当教授的朋友对我说,中国公共理性话语危机已经严重到了非采取行动不可的程度,他想编一本给大学生用的写作课本,帮助训练他们基本的逻辑说理能力,力求避免过度简单化,浮泛空论,巡回论证,无凭据推理,谩骂、粗口、唱衰等说理方式。

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是语言教育,不只是训练读写的技能,更是通过学习使用文字语言,养成公共说理的理性思考习惯。

只有说理的社会才是正派、宽容的社会,需要尊重与自己意见不同的说理对方。

对对手要宽容、厚道,陈述对方的论辩时应该尽量做到全面、准确、心平气和,不要一开口,就是“我不高兴”“我生气”。

这些都是《中国不高兴》作者们需要补的功课。

许多读者受蛊惑而浑然不觉,他们虽受过教育,但缺乏基本的理性辨析能力,这是不是意味着学校教育中有了严重的疏忽和失败?公共说理不是吵架,不是如《中国不高兴》作者们所说的那样,要“刺激”什么人或者要出什么气。

吵架越成功,说理越失败。

吵架是一种恶性激化人际意见对立的话语行为,而说理的目的恰恰是要尽量消除人际意见对立,化解分歧。

公共说理是要通过交流、说服来达成共识。

公共说理是公共文明的成就,也是形成良好社会关系、民主政治秩序的根本条件。

中国的公共说理机制还不健全,提高公共话语理性的自觉性应该成为各阶段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项目。

(摘编自徐贲《“不高兴”先生要学会说理》)材料二:三联生活周刊:随着近年网络暴力事件影响越来越大,人们不禁开始怀念起20年前的中国互联网环境。

2024届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高考临考冲刺语文试卷含解析

2024届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高考临考冲刺语文试卷含解析

2024届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高考临考冲刺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六机匠臧克家①六机匠是我家的佃户,每年秋后看见他把劳苦一年所得的粮食往我家扛,我总是呼他声“六爷爷”。

他和他的弟兄几个分住在低低的茅屋里,屋子谦卑地压在两枝巍巍的旗杆前。

②最早是弟兄们一起过日子。

农忙时,他们全成了农夫,到了冬天,每个身子便钉在一张织布机上。

机房是有种特别味的,从外边听着哗嗒哗嗒的响声,你便可以在心中美丽地展开一幅纺织图。

六机匠的身上带着一种吸引人的力量,他的一间机房在西头,是孩子们的乐园。

他的笑脸叫人喜欢,从他口里吐出来的故事叫人迷恋。

③白天,我们坐在土炕沿上听他说《水浒》,说孟姜女哭长城,说良善的仙女和凡人恋爱而生生地叫磨难拆开了。

他半天一句慢吞吞地说,眼注视着手,手往返地抛着梭,脚还得上下地踏着下面的两页木板,而故事却只是影影绰绰若断若续的。

我们急得将他的手把住,可是他的嘴也随着不动了。

放开以后,手把铁轴抽开哒哒地卷一卷布,再向前推一下杼子,手脚便一齐动起来。

口又开了,我们也侧起耳朵再也不去拦他的手了。

④六机匠白天忙一天,晚上撇下机梭,身子一沾床,鼻子里便呼呼了。

我们当然不能让他闭着眼,有的抱腿,有的扒眼,有的扯唇,一心要从他口里抓出故事来。

“蒋门神又不是铁打的,怎么还三锤打得冒火光呢?孟姜女哭倒了长城以后怎么样了?那个仙女后来怎么样了?”他一点也没有嫌烦的表情,叹一口气把眼睁开,我们望着他的眼珠亮开,比望着逃开黑口的蚀月还要痛快。

我们的眼光紧系在他的嘴上,只想那一动,可是他就是不动。

他看我们脸上渐渐涌上了黯淡的神色,便指着破墙上的旧年画,向我们讲上几段,接着眼皮上的石头又把眼睛压闭了。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2024年高三最后一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2024年高三最后一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2024年高三最后一模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国内外学界在讨论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时,首先就会想到古代的朝贡制度以及中国中心主义,由此关注起中国儒家的天下观。

不过,天下观只是儒家的世界秩序学说,在涉外实践中如何实现理想的世界秩序,儒家学者们还提出了一套涉外理念与之配合。

儒家的天下观旨在构建理想的“天下”秩序。

儒家的“天下观”,可以帮助人们从全球乃至宇宙的维度来思考世界秩序,从而避免因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所带来的国际问题治理困局。

要使“天下”有序,就要“协和万邦”。

《尚书.尧典》中记载,帝尧家族内部关系融洽后,又先后在各部落以及更远的外邦间次第推行德治与仁爱,使各部落以及外部邦国和平有序。

显然,儒家把“和”看作是处理中国与外国关系的思想准则。

而“和”的本质是“仁”,这是儒家所倡导的“忠恕”之道。

“仁”不仅适用于人际关系,也适合于国家间的关系。

为此,孔子还从“仁”的普遍伦理角度确立了人际关系的两原则,“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两条原则,就是要求自尊和尊人,把自我与他人同等看待,承认他人与自我的相同心理需求。

从这个“推已及人”的过程中,体现了一种崇高的宽容和尊重精神。

《左传》作者曾将这种“仁”推及国家间的关系,认为“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儒家崇尚和谐,强调“和为贵”。

如何达到“和为贵”?其中的重要途径是“和而不同”。

“和而不问”在处理国家间的关系上,就是要允许、承认并尊重各国间的文化、信仰和制度的不同,求同存异,从而达到和谐共处。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试题及答案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试题及答案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试题及答案下面为大家了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试题及答案,欢送大家阅读!1.发表于1917年1月《新青年》的《文学改进刍议》,其作者是(C)。

A.鲁迅B.陈独秀C.胡适D.李大钊2.《人的文学》的作者是五四时期因倡导“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而名声大振的(B)。

A.鲁迅B.周作人C.胡适D.沈雁冰3.小说《湖畔儿语》以儿童的视线和体验,讲述一个苦难家庭的故事。

其作者是(D)。

A.冰心B.冯文炳C.鲁迅D.王统照4.体力劳动和人生磨难没有摧垮她,关于地狱之有无,是否会在死后被两个男人用大锯锯开,以及作为再嫁的寡妇是否有资格参加祭祖祝福,才是她的精神支柱。

这个人物是(D)。

A.阿QB.孔乙己C.闰土D.祥林嫂5.在《沉沦》问世十余年后,有人说“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万年的背甲里面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怒了。

为什么?就因为有这样露骨的真率,使他们感受着作假的困难。

”这人是(B)。

A.苏雪林B.郭沫假设C.郑伯奇D.周作人6.1919年初,北京大学傅斯年?罗家伦等学生创立了(B)。

A.青年杂志社B.新潮社C.文学研究会D.创造社7.叶绍钧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是写于1928年的( D)。

A.《隔膜》B.《潘先生在难中》C.《火灾》D.《倪焕之》8.文学研究会重要的小说家,除由新潮社而来的叶绍钧和俞平伯外,还有冰心、落华生等,其中,落华生是指( )。

A.王统照B.庐隐C.许地山D.许杰9.诗界第一位发难者就是被称为“中国新诗的第一人”的(B)。

A.郭沫假设B.胡适C.刘半农D.鲁迅10.1921年诗集《女神》出版,宣告了新诗的最终形成。

《女神》的作者是(A)。

A.郭沫假设B.胡适C.刘半农D.鲁迅11.1917年1月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进刍议》。

这是倡导文学革命和新诗理论建立的第一篇文章,其作者是(B )。

A.周作人B.胡适C.陈独秀D.鲁迅12.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个人诗集是(C)。

高中文学类阅读:“淡”唐铭汪曾祺这位被称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最后一位“纯粹的文人”

高中文学类阅读:“淡”唐铭汪曾祺这位被称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最后一位“纯粹的文人”

高中文学类阅读 2019.1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汪曾祺的“淡”唐铭汪曾祺这位被称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最后一位“纯粹的文人”、最后-位“古典抒情诗人”的作家,用他好奇的目光和温情的笔触,构造了一个诗意丰盈的文学世界,读者于其间可以品尝人间五味,复观草木春秋。

读者谈论汪曾祺的文学印象,用得最多的评语大概便是“淡”,其余还有“清”“逸”“雅”“诗化”“唯美”“传统与本土写作”等等。

余华曾说,一个人的记忆决定了他写作的方向。

汪曾祺之“淡”,自然也和他的早年经历、求学道路等息息相关。

汪曾祺的父亲汪菊生是一个开明、随和、有同情心,且富有艺术气质的人,会画画、刻图章,还摆弄过琵琶、洞箫、笛子、胡琴等各色乐器。

汪曾祺喜欢看父亲画画,跟着父亲“读”画帖。

他说,“我对画家的偏爱,也对我的文学创作有影响”,“我喜欢疏朗清淡的风格,不喜欢繁复浓重的风格”(《我的创作生涯》)。

汪曾祺外祖父的家屋里有一条横幅,上面写着“无事此静坐”。

年幼的汪曾祺常常“拿了一本闲书,悄悄走进去,坐下来一看半天,看起来,我小小年纪,就已经有一点隐逸之气了”(《无事此静坐》)。

念小学一年级时,汪曾祺学了一首《咏雪》诗,晚年忆及此事,称自己那时“已经能够感受到‘飞入芦花都不见’的美”,且自己写散文和小说所用的方法,也是从中悟出的。

(《我的小学》)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国文老师高北溟先生,对汪曾祺有极大影响。

高先生讲课时,除指定教材外,还用自编的讲义,所选皆是“有感慨,有性情,平易自然”的文章。

小学毕业后的暑假期间,汪曾祺受教于乡中名儒韦子廉(别号鹤琴)。

晚年他如此回忆道:“先生日授桐城派古文一篇,督临《多宝塔》一纸。

我至今作文写字,实得力于先生之指授。

”然而,汪曾祺的“淡”也为他招致了一些非议。

有评论认为,他的作品缺乏足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缺乏现实意义和教育作用。

汪曾祺对此做过一些回应。

在与崔道怡、林斤澜对谈时,汪曾祺表示:“有的人曾提出,说我的作品不足之处是没有对这个世界进行拷问。

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下)期末统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下)期末统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下)期末统考试卷一、现代文阅读(27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先秦”时期在意识形态领域所贯穿的一个总思潮、总倾向,便是理性主义,正是它的承先启后,一方面摆脱原始巫术宗教的种种观念传统,另一方面开始奠定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

就思想、文艺领域说,这主要表现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则作了它的对立和补充。

儒道互补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思想一条基本线索。

汉文化思想来由应追溯到先秦孔学。

孔子用理性主义精神来重新解释古代原始文化——“礼乐”。

他把原始文化纳入实践理性的统辖之下。

所谓“实践理性”,是说把理性引导和贯彻在日常现实世间生活、伦常感情和政治观念中,而不作抽象的玄思。

继孔子之后,孟、荀完成了儒学的这条路线。

这条路线的基本特征是:怀疑论或无神论的世界观和对现实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它以心理学和伦理学的结合统一为核心和基础。

孔子答宰我“三年之丧”,把这一点表现得非常明朗。

三年丧制把传统礼制归结和建立在亲子之爱这种普遍而又日常的心理基础和原则之上。

把礼仪制度予以实践理性的心理学的解释,从而也就把原来是外在的强制性的规范,改变而为主动性的内在欲求,把礼乐服务和服从于神,变而为服务和服从于人。

孔子不是把人的情感、观念、仪式(宗教三要素)引向外在的崇拜对象或神秘境界,相反,而是把这三者引导和消溶在以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世间关系和现实生活之中,使情感不导向异化了的神学大厦和偶像符号,而将其抒发和满足在日常心理—伦理的社会人生中。

这也正是中国艺术和审美的重要特征。

与“礼”一样,“乐”也被重新作了一系列实践理性的规定和解释,使它从原始巫术歌舞中解放出来。

在这里,艺术已不是外在的仪节形式,而是(一)它必须诉之于感官愉快并具有普遍性;(二)与伦理性的社会感情相联系,从而与现实政治有关。

这种由孔子开始的对礼乐的理性主义新解释,到荀子学派手里,便达到了最高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最后的士大夫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最后的士大夫
春天,一个孤独的身影迎着最灿烂的太阳向光亮深处走去。

费孝通在中国田野里行走
了75年的脚步,现在不得不停下。

95岁的他和我们告别了。

也许老人内心深处已经意识
到了,他貌似曲折跌宕的一生,其实最终仍是在循着中国知识分子最本分的路径前行——
以士大夫的结局终其毕生。

士大夫区别于普通官宦阶层的独特之处,在于把政治活动与自己的学术内容结合起来。

“政治型学者”,是外界流传的一个关于他的称呼。

费孝通与其他“国学大师”级的学者
最大的不同之处,恐怕就在此。

他生命的大部分时间埋头治学,晚年则进入到了国家权力
的中枢,先后官至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实现了一个士大夫的终极梦想——学而优则仕;与此同时,他也拥有中国传统士大夫最明显的性格特质———重情、坚韧。

于是他存在的符号定义有了更深刻的内涵,他不再只是一个忙碌的老者形象,他成了众多
读书人的心灵典范。

他走了,但他的灵魂仍在黑暗中舞动。

《江村经济》这篇著作不但使费孝通在中国学术界成为了一代宗师,也作为经典著作
流传于世。

而与此有关的一段爱情却留在思念里,它只存在于老人的梦中,这一梦就是70年。

在这70年里,老人自述常常“半夜来梦”,“情义”二字成了压在他心中最重的一
块石。

24岁那年,费孝通开始了他的爱情,与王同惠在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聚会上相识。

与其他热恋中的男女不同,费孝通和王同惠是理智的,他们并没有让夏花一般绚烂的爱情
成为羁绊,阻碍事业的发展。

他们共同署名翻译了英文著作《社会变迁》和法文著作《甘
肃土人的婚姻》。

语言功底深厚的王同惠在合作翻译中给费孝通补习了第二外国语法文,
同时,她提议他们合写一篇著作。

9月,他们应广西省政府之邀赴大瑶山调研。

考察进行
到12月26日,正在深山中跋涉的他们迷了路,而向导也不见了踪影。

慌乱中,费孝通误
中瑶人设下的捕兽陷阱,双腿被兽夹牢牢夹住动弹不得。

在营救未果的情况下,王同惠独
自下山求援。

然而天妒良缘,在半山处,一场突如其来的山洪暴发,7天后,王同惠的遗
体漂浮在湍急的山涧中。

那天,他们刚好成婚108天。

被营救后的费孝通回到家乡养伤,
利用这段时间,费孝通对开弦弓村进行了中国江南村落小社区的田野调查。

到达英国后,
费孝通在其导师马林诺夫斯基的指导下完成了题为《江村经济》的博士论文。

在奠定费孝
通成为社会人类学巨擘地位的这本书的卷首,费孝通深情地写道:献给我的妻子王同惠。

1938年,费孝通从英国学成回国。

1939年,他在昆明与从印尼回来的孟吟结婚。

第二年
有了一个女儿。

仍难忘怀前妻的费孝通给女儿取名费宗惠,昵称“小惠”。

1957~1980年,这23年的时间在费孝通的生命里几乎是个空白,一个学者的23年空白,足以令其郁郁一生。

这源于他最初面对政治时,仍摆脱不了学人的“幼稚”。

1957年,在《重访江村》一文里,费孝通对当时的“农业四十条”提出了质疑,“再这样宣传下去
好不好?把农业上的四十条当成包票一般交给农民,把社会主义远景放进望远镜,变得那
么迫近,似唾手可得。

”不久,他便被打成右派,“文革”中又被抄家,关牛棚、挨批斗,1969年下放到沙洋干校劳动改造,直到1980年平反昭雪。

有人戏称费孝通长得像“弥勒佛”,费孝通得知后如孩童般大笑:“弥勒佛好嘛!心
胸开阔,大肚能容。

”没有人知道,对于士大夫这个称谓他如何思量。

但是出于一个士大
夫的本性,他仍执拗地实现着他“治大国如烹小鲜”的决心。

作为一个社会学者,他著作等身,开创了中国的社会学研究;作为一个政府高官,他
尝试着把自己的学术理论用于治国。

这两者之间,究竟哪一个才是他心仪的角色?至今他
没有告诉人们答案。

费孝通用自己时间不算长的为仕经历,重复着中国数千年来士大夫的
信条:“为士者,不仅为谋求职业,更贵在职业上尽其行道守义的更高精神。

”由此他传
递出的是一条朴素的信息:当官的人与老百姓相比,应当具有较高的社会理想,负有更崇
高的社会使命。

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费孝通一生曲折跌宕,但却始终追求士大夫的终极梦想——“学而优则仕”,晚
年终于进入到了国家权力的中枢。

B.费孝通作为学者,成就非凡,著作等身;作为官员,心系天下,行道守义,具有
比一般人更高的社会理想。

C.作者在文中叙述了费孝通的感情生活经历,突出了他的“情义”和常人的性情,
这样能让读者更好地把握传主的形象。

D.《江村经济》一文奠定费孝通在社会人类学研究领域的巨擘地位,在《重访江村》中他对当时农业社会的发展提出了大胆的质疑。

E.费孝通秉承着数千年来士大夫的信条,尝试着把自己的学术理论用于治国,并视
之为治国的最佳途径。

2.费孝通最初面对政治时表现出来的学人的“幼稚”与其成为“中国最后的士大夫”有什么联系?请简要概括。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作者称费孝通先生为“中国最后的士大夫”,请联系文本的内容,谈谈你对
中国士大夫的理解和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答案:
1.A、E
2.“幼稚”指的是不去圆滑地迎合当时的盲目求快,而是选择从实际出发,讲真话,坚持真理。

这与他晚年进入国家权力中枢去践行一个读书人的终极梦想,重复着中国数千
年来士大夫“职业上尽其行道守义”的信条互成映照。

从最初就表现出来的坚守道义让费
孝通以自己的崇高社会使命感走过了中国知识分子最本分的路径。

3.要点:(1)学养丰厚,学以致用,注重学术活动与社会政治现实紧密联系。

(2)胸怀天下,有着经世治国,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

(3)坚持真理,坚守道义,有着崇高的社会使命感。

(4)有着较高的社会理想和追求。

1(A“始终追求”说法错误,应该是“最终实现”。

E用学术理论治国是费孝通的尝试,文中并未提及费孝通把它当做治国的最佳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