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歌漫谈第一讲

合集下载

《壮哉唐诗》系列第一讲唐诗概貌

《壮哉唐诗》系列第一讲唐诗概貌

《壮哉唐诗》系列第一讲唐诗概貌唐诗概貌(上)每一个时代都有那个时代特有的文学,唐诗就是唐代的“一代之文学”。

所谓“一代之文学”,就是代表着那个时代的文学成就、文学主流、文学倾向。

一、唐代哪些人在写诗?整个唐代从高祖李渊至昭宗李晔(618-907),将近三百年,即使将五代十国算在一起(907-960),也不足四百年,流传至今有名有姓的诗人竟有二千二百多位。

其中,上至帝王后妃,下至村夫农妇;雅至文人学士,俗至文盲武夫;长至耄耋老人,小至垂髫少年,人人能写,个个会吟,更不用说产生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以及王维、孟浩然、白居易、刘禹锡、李商隐、杜牧这样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璨若繁星、“光焰万丈长”的诗人群体,所以才谈得上那是“诗的时代”!下面略举几例,说明唐代诗人群体之宽广。

“帝王”如唐太宗李世民《赠萧瑀》: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萧瑀,南朝梁之后裔,曾仕隋及唐高祖,在李世民与其兄弟争夺政权的斗争中,站在李世民一边。

又为人耿介,为官清正,李世民说:“此人不可以厚利诱之,不可以刑戮惧之,真社稷臣也”,图其形于凌烟阁,官至太子太保,封宋国公,并赠此诗。

(《旧唐书?萧瑀传》)“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比喻危难时刻才能考验出一个人的坚强与忠诚,这对于当代人亦有启发意义。

“后妃”如武则天《腊日宣诏幸上苑》:明朝幸上苑,火急报春知。

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腊月初八,正是天寒地冻的季节,武则天却突然宣诏要到上林苑赏花:“明朝幸上苑,火急报春知”。

而且还指令花神:“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百花必须为我而开,而且要准时开,快开,捱到明天早上都不行!读此诗可以感受作者那不可一世的气势:女皇的威仪,女强人的泼辣,当然也有人类驾叹自然的气魄。

真可谓“非此人不能为此诗”!“村夫”如张打油《雪诗》: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诗虽通俗、直白,但却形象、生动,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活泼、幽默、风趣,亦为今人生活中所习见。

01第一讲 唐代文学总论

01第一讲  唐代文学总论

第一讲唐代文学总论一,唐帝国的政治走势与文化政策1,唐帝国的时间节点:隋大业十三年(617)起兵。

武德元年(618)代隋。

武德七年(624)统一全国。

贞观四年(630)灭东突厥。

贞观八年(634)大败吐谷浑。

贞观十四年(640)定高昌。

高宗显庆二年(657)灭西突厥。

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历时八年。

德宗建中四年(783),泾原兵乱、奉天之难。

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平蔡州,逮淮西藩帅吴元济。

僖宗广明元年(880),黄巢破长安。

梁开平元年(907),唐亡。

2,文化政策:a,去华夷之防,安史之乱后渐严此防。

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资治通鉴》贞观二十一年五月条)→唐王室的鲜卑血统。

李华《寿州刺史厅壁记》:国朝一家天下,华夷如一。

唐人婚俗多用鲜卑制,主要仪式在女家。

(跋扈的公主)b,科举:常选(秀才、明经等12科,明经又分为七)与制举(八、九十种)行卷、应制诗积极进取的功名心。

c,史馆,以史为鉴。

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官修五史);晋书(太宗御撰);南史、北史(私修官审)。

刘知几《史通》史学上的崇实思潮3,文化的全面繁荣。

绘画:分科:人物(阎立本、吴道子、韩滉);山水(吴道子、李思训、王维)、花鸟动物(韩滉、曹霸、韩干);壁画(吴道子)→咏画诗、题画诗书法:初唐:轨辙二王,渐趋求变(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

盛唐:恣肆的狂草(张旭、怀素、贺知章)。

中唐:变晋人神韵入于法度(颜真卿)。

草书歌行李白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

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

八月九月天气凉,酒徒词客满高堂。

笺麻素绢排数箱,宣州石砚墨色光。

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

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

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

怳怳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

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

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

王逸少,张伯英,古来几许浪得名。

张颠老死不足数,我师此义不师古。

第一讲+如何读懂诗歌-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精讲精练一本通(全国通用)

第一讲+如何读懂诗歌-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精讲精练一本通(全国通用)

②表情态、语气的 虚词
“徒”“空”“尚”“犹”等词语。如“雕栏 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犹”“只”二 字,将作者遥望金陵时那种物是人非、无限怅
恨的感叹传达了出来
练习:请找出下面这首诗后两句中的显性词语和隐性词语,并分析其 表达效果。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1.语言“变性” 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以此 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常见的有名词活用、形容词活用和动词活用现象。 示例:①名词活用。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苏轼《江城子·密州出 猎》)“锦帽貂裘”等于说“戴锦帽”“穿貂裘”。 ②形容词活用。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 瓜洲》)“绿”,使动用法,意为“使……变绿”。 ③动词活用。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岑参《白雪歌送 武判官归京》)“饮”,使动用法,意为“使……饮酒”。
• (2)关键却又难以理解的词。如2019年全国 I 卷陈与义 《题许道宁画》尾联"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中的"吟断"" 不相关"是拦路虎。这时可结合上下文及题目内容穷幽探微, "此中"指许道宁的画,且"有佳句",则"吟断"意为"不断地吟 诵'佳句","不相关"并非字面上的互不关联,应指"不能描述 完美,不能描述准确"。
(1)显性词语:_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效果:_将__少__妇__对__让__夫__君__长__年__征__战__求__取__功__名__的__做__法__的__悔___恨__和__自__责__之__ _情__表__达__了__出__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隐性词语:_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效果:_将__登__楼__时__的__兴__冲__冲__到__因__柳__色__想__起__丈__夫__而__生__伤__感__的__这___种__情__绪__ _变__化__,__传__达__得__淋__漓__尽__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讲 唐朝文学概况

第一讲  唐朝文学概况

第一讲唐朝文学概况唐朝(618—907)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由盛而衰的转变时期。

唐朝建立后,经百余年的休养生息,发展经济,在开元、天宝之间,国力强盛、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成为强大的封建帝国,当时世界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的中心之一。

与此同时,各种内外矛盾,也在潜滋暗长。

而唐玄宗却宠幸杨贵妃、高力士,日事宴乐游幸,将朝政交与李林甫、杨国忠两人处理,并骄纵野心勃勃的安禄山,养痈遗患,终于在天宝十四载(755)爆发了安史之乱,成为唐朝乃至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此后,虽出现过“永贞改革”、“元和中兴”、“会昌中兴”,但不过昙花一现,作为中晚唐政治痼疾的藩镇割据、宦官擅权、朋党相争(后演变为宦官、朝官之争,宦官、藩镇之争)却愈演愈烈,民不聊生,终于导致懿宗乾符年间的黄巢起义。

起义虽然被镇压了,唐王朝不久也就灭亡了。

魏晋南北朝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唐朝则是我国古典文学的成熟、繁荣的时代。

唐诗代表着唐代文学和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古文是继先秦两汉之后,散文创作的又一高峰;唐传奇脱胎于六朝志怪,而演变为真正成型的文言小说;词和变文,则是唐代两种新兴的文体。

(一)唐朝的作家和作品作家的特点、思想状况、文化素养,取决于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等诸方面的发展状况和水平,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文学的风貌特征。

作家的特点。

唐代新兴的庶族地主出身的文人,取代了六朝士族豪门成为作家的主体,使文学从宫庭和贵族的垄断中解放出来,走向社会,走向市井,这是唐代文学的一个重大变化,也是唐代文学繁荣发展的重要原因。

唐朝在经济上实行均田制、租庸调制,建中元年(780)以后,又推行两税法。

六朝盛行的庄园制经济在唐朝相对衰弱,寄生于庄园制经济的士族地主的势力受到削弱,而庶族地主的势力迅速崛起。

在政治上,唐太宗、高宗为抑制士族豪门并抬高自己的地位,几次下令依现今官爵高低定等级,重修氏族谱牒。

又以科举制取士,明经之外,进士试诗赋。

漫谈唐代的音乐与诗歌

漫谈唐代的音乐与诗歌
维普资讯
第 4卷 第 2期 20 0 2年 6月
石 家 庄师 范专 科学 校 学报
J u n lo hia hu n a h l g o r a fS j z a g Te c e S Co l e i F e
V o1 4, O.2 . N
写诗 合 乐 , 以诗 配 乐的情 形 , 促进 了乐 与 诗的 共 同发 展 。
以 乐 配 诗 , 乐 工 歌 手 根 据 已有 的 音 乐 曲调 或 经 过 加 工 是 修 改 的 曲 调 , 适 合 的 诗 作 相 合 , 行 演 唱 传 唱 诗 人 们也 都 与 进 以 自 己 的 作 品 能 被 合 乐 传 唱 为 荣 , 名 诗 人 的 作 品 也 往 往 被 著 教 坊 、 园弟 子 和 民间歌 手 争相 求之 , 的甚 至重 贿 相索 。 梨 有 乐 工歌 手 在选 诗 配 乐时 , 求 诗 情 与 声 情 大致 相 合 , 要 诗 的 句 数 句 式 , 仄 声 韵 与 音 乐 的 结 构 、 律 、 奏 基 本 妥 贴 即 平 旋 节 可 , 们 往 往 还 可 以 依 据 曲 调 的 大 致 要 求 , 原 诗 截 取 或 续 他 对 写 , 对 乐 曲 的 节 奏 进 行 修 改 增 删 , 诗 乐 浑 然 相 合 。 们 凭 或 使 他 藉卓 越的 音乐 才 能 , 巧 妙 地处 理 乐与 诗 的关 系 。 能 以 诗 配 乐 , 诗 人 根 据 已有 的 音 乐 曲 调 写 新 诗 为 歌 词 与 是
商 隐 、 琮 、 庭 筠 、 甫 松 、 能 等 诗 人 都 据 刘 、 新 创 的 柔 韩 温 皇 薛 白
受人 赏识 和喜 爱 , 们争相 传唱 。 时 有许 多诗 人 精通 音律 , 人 同 能 诗 能 乐 , 是 就 出 现 了 乐 工 歌 手 采 诗 入 乐 , 乐 配 诗 ; 人 于 以 诗

第一章 唐五代词讲课讲稿

第一章  唐五代词讲课讲稿
和词‘西塞山前白于此。” ②鳜鱼:俗名花鲫鱼,亦称“桂鱼”。 分析:
词以洗练的笔墨描画出一幅形象鲜明的水乡风景画,使水乡生活诗化, 渔父生活理想化。寄托了诗人热爱自然,希图脱俗出世的理想。这首词在 当时就很有影响,当时有许多作家唱和。
中唐文人词的佳作,还有白居易的《忆江南》三首,其一是: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注释: ①忆江南:既是标题,也是词牌名。 ②旧曾谙:从前很熟悉。 ③江花:江边的花。 ④蓝:蓝草,叶子青绿,可制染料。
《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说秦女月夜梦醒,箫声在耳, 却不见爱人)。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秦娥在月下 回忆当年和爱人在灞陵桥边折柳送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两句说清秋节登高 游览的日子到了,而爱人杳无音信)。音尘绝,西风残照, 汉家陵阙(汉文帝墓,最后以苍茫的景色渲染离愁别恨)。
早期的文人词中还有一些风格苍劲富有现实意义的边 塞词,如韦应物、戴叔伦的《调笑令》,他们借边塞苍茫 萧瑟之景,渲染了边塞将士的愁苦,情思婉转曲折,这是 边塞词的先声。
另外,相传为李白所作的《菩萨蛮》《忆秦娥》两首词, 有很强的思想艺术价值,曾被人誉为“百代词曲之祖”。
《菩萨蛮》: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暮色)入高 楼,有人楼上愁。 玉(白石阶)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 亭更短亭。 注释: 近人杨宁益《零墨新笺》考证《菩萨蛮》为古缅甸曲调, 唐玄宗时传入中国,列于教坊曲。变调,四十四字,两仄韵, 两平韵。
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内景
小结: 敦煌曲子词令、慢、近、引齐全,虽格律不够严格,
艺术也比较粗糙,但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风格朴素、语 言清新,所以它吸引了文人的注意。

唐代文学史·第一章 唐代文学绪论PPT课件

唐代文学史·第一章 唐代文学绪论PPT课件
第一章
唐代文学绪论
.
1
第一节 唐代文学繁荣盛况及原因
❖ 一、唐诗繁荣的表现
❖ 1.诸体皆备
❖ 2.作家众多,名家辈出,作品数量多
❖ ⑴数量众多
❖ 清代编纂的《全唐诗》收录共2200余家, 录诗共四万八千余首。
❖ 比从先秦《诗经》到南北朝诗的总和多出两 三倍。
❖ ⑵作家如云,名家辈出
❖ 3.繁荣局面贯穿了唐朝的各个历史时期
❖ (1)科举制度促使文学的繁荣
❖ ① “以诗赋取士”影响了整个社会
❖ 有力地刺激了文化教育,使整个社会的 文化得到普及,形成了整个社会重视文 学的风尚。
❖ ②重视诗赋艺术技巧,讲究声律对仗
❖ ③“行卷”、“纳卷”、“温卷”对文
学创作有影响
.
5
❖ ④科举制度造成了漫游之风
❖ 开阔了文人的视野,也有利于文学修养 和文学技巧的提高
二、初唐四杰的创作特征及其诗歌主张
❖ (一)四杰生平及创作 ❖ 王 勃(650-676) 27岁; ❖ 杨 炯(650-694) 45岁; ❖ 卢照邻(634?-689 ) 56岁; ❖ 骆宾王(623-684?) 62岁。
.
20
四 杰 擅长诗体 代表作
❖5、文学自身的发展
.
7
第二节 唐诗的发展进程
❖ 一、四分法的来历 ❖ 1、南宋:严羽
❖ 诗有初唐体、盛唐体、大历体、元和体、晚 唐体。
❖ 2、元:杨士弘
❖ 杨士弘据严羽说,在唐诗选本《唐音》中分 唐诗为始音、正音和遗响;并分“唐初、盛 唐诗”、“中唐诗”、晚唐诗“。
.
8
❖ 3、明:高棅《唐诗品汇·总序》
❖ 田园山水诗派: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 建、祖咏、裴迪等为代表。

第一讲唐代文学概论.

第一讲唐代文学概论.
?太宗开设弘文馆和文学馆?玄宗特置诗学士72人?高宗武后常自制新词入乐演唱?王维去世代宗关心其诗作的编纂?白居易去世玄宗亲自写诗表示哀悼?行卷温卷丹霞路在五言中唐书法名家辈出形成我国书法史的又一高峰如颜柳欧
中国古代文学Ⅲ ——唐宋文学
马芹芬
电话:655558
QQ:752361891
学期教学要求
• • • • • • • 每次上课要带书和作品选 做好课堂笔记 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不缺席 上课不玩手机 上课时不随便进出教室 积极参与课堂,及时完成作业 根据教学内容,认真背诵相关诗作
• 俗讲:唐代寺院讲经中的一种通俗讲唱。
• 变文:讲唱故事的底本。
• 变相:配合变文所展示的佛教图画。
(四)唐代君主的重视和提倡,特别是以 诗取士,大大刺激士人学诗作诗的热情。
• • • • • • 太宗开设弘文馆和文学馆 玄宗特置诗学士72人 高宗、武后常自制新词入乐演唱 王维去世,代宗关心其诗作的编纂 白居易去世,玄宗亲自写诗表示哀悼 “行卷”“温卷”“丹霞路在五言中”
(三)科举制度的推行,刺激了文人的
功名心积极进取的精神。
• a.一大批寒士进入仕途,使文学离开了狭小的圈子,走向市井 和关山寒漠,丰富了诗歌的思想内容,促进文学的新发展。 • 儒家的影响,给唐文学带来了进取精神,佛教的影响丰富了 唐诗心境的表现,道教的影响则丰富了唐诗的想象。
e. 俗讲与变文,是这时出现的新文体,主要特征为有说有唱, 形式则带着通俗文学的性质。
(3)中唐是唐诗新变层出再度繁荣的时期
↗韩孟诗派:奇崛、散文化 大历诗人→ ↘元白诗派:通俗易懂
(4)晚唐是唐诗夕阳返照时期
• 晚唐:小李杜、温庭筠
• 皮日休、陆龟蒙、聂夷中、杜荀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对仗:律诗的中间两联,即颔联和颈联
一般须要对仗,首联和尾联一般不用对仗; 绝句两联一般都不用对仗。这在唐人近体写 作中也是相当讲究的。
通过上述可知,五言八句四十字的诗并不一
定就是五律,五律的每一字、每一句、每一 联都有严格的平仄规定、用韵格式和对仗要 求。七律亦然,律体绝句亦然。▲
(7)平仄:平仄是和四声相关的一个概念,
凡一个字读平声则称之为平声字,读上、去、 入三声则称之为仄声字。 律诗中每一句、每一字的平仄都有特定的要 求,如上例第五句“少妇今春意”,五个字 的平仄安排是:仄仄平平仄。 律诗每句的平仄是不能随便更改的。有的诗 人作诗时故意改变格律的平仄,这在创作中 叫“用拗”。
第一讲 近体格律的 几个基本概念
一、什么是古典诗歌
1、诗是一种文体
广义的古典诗歌,包括诗、词、曲、赋等有
韵之文;狭义的古典诗歌,仅指诗歌,词、 曲、赋等不列入其中。▲
2、古典诗歌有多种体式
以近体格律为标准分类:一般把合乎格律的
律诗和律绝叫做格律诗,亦称近体;不合格 律规范的诗歌统称为古诗,或称古体。▲ 以字句的形式分类:一般把每句字数相等的 诗歌称为齐言诗;把每句字数不完全相等的 诗歌称为杂言诗。
(1)字:律诗每一句的字数是固定的,五言是七个字,通首八句共五十六 个字。 每一首近体诗中各句的字数必定完全相等, 因此所有的近体诗都是齐言诗。凡是有不相 等情况出现的,都是杂言诗,属于古体。
(2)韵:五言律诗的双数句(二、四、六、
(4)句:句是比顿更大一级的单位。律诗一
般是八句,五言八句者称为五律,如《杂 诗》,七言八句者称为七律。 超过八句的律诗叫排律,可以多至百句,甚 至以上。只有六句的律诗叫三韵律,因为只 用了三个韵脚。排律和三韵律都是八句律诗 的变体。
如果只有四句而又合乎律诗格律者就是绝句,
那是独立于律诗之外的一个单独的门类。如 果只有两句就不能成篇,但这两句若在文字 形式上对偶,就属对联。
到了南齐永明年间,沈约、谢朓等诗人发现
了汉语声韵上的一些规律,并应用于诗歌创 作之中,由此产生了永明体,这为近体的形 成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到了初唐,经上官仪、宋之问、沈佺期等系 列宫廷诗人的努力,以齐言、平仄、对偶、 押韵等严格的规则来限定诗歌的创作形式, 近体格律终于形成,从此为中国千百年的诗 歌繁荣奠定了基础。▲
以诗歌与音乐的关系来分类:把入乐可唱的
诗歌称为乐府诗;不入乐不可唱的诗歌称为 徒诗;把民间创作和传唱的歌辞称之为歌谣。 其他的分类方式。▲
3、近体格律的形成
其形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先秦时期的诗经、
楚辞均入乐可唱,虽常见齐言、押韵之作, 但并没有严格的语言格律上的要求。 汉魏六朝的诗歌也以入乐的乐府诗居多,对 偶的现象逐渐增加,诗歌的表现形式逐渐丰 富。
八)的最后一字“兵、营、情、城”,其韵 母发音相同,称为诗的韵脚,它们之间相互 押韵。少数五言律诗第一句的最后一字也押 韵,这个字也可称为韵脚。▲ 所有古典诗歌,不论近体、古体,均须押韵, 这是古诗最基本的要求之一。相比较而言, 近体的押韵比古体要严格许多。▲
(3)顿、步、逗:五言律诗一句之中每两字
(5)联:联是比句大一级的单位。律诗每两
句称为一联,所以八句的律诗共有四联,其 中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 颈联,第四联叫尾联。 如果一联中的两个句子在修辞上是对偶的关 系,那么这一联就是“对联”。如“少妇今 春意,良人昨夜情。”这两句是颈联,由于 对仗,所以是对联。
(6)四声:平、上、去、入为中古汉语的四
为一顿,韵脚自成一顿。所谓顿,就是读时 稍作停顿。顿又称两字节、步、音步、逗, 是比字大一级的单位。 如上例第四句:长在/汉家/营,长在是一顿, 汉家是一顿,营字作为韵脚自成一顿。所以 五言律诗一句中有三顿,七言律诗每句比五 律多二字,因而有四顿。
每一顿的最后一个字(在字、家字、营字)
都处在诗句的节奏点上,所以十分重要。前 人说作七律诗时“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 明”,就是指顿尾一字所用的声调平仄必须 分明。当然,这句话是要批判接受的。▲
4、近体格律的几个基本概念
在格律诗当中,五言律诗的格律最值得注意,知此一体而近


体诗歌各体皆通。以下举一首五律为例,说明律诗的几个基 本概念。 沈佺期《杂诗》: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个声调,也是唐人据以创作近体的基础之一。 当代语言中的四声:阴平-妈;阳平-麻; 上声-马;去声-骂。 中古语言中的四声:平声-妈;上声-马; 去声-骂;入声-默。▲
中古四声至迟在南北朝时期已经出现。现代
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山西、蒙 古等地还保存着入声,但北方大部分地区入 声字已经消失。 《分四声法》歌诀: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 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 收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