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武则天时期唐朝诗歌发展状况及形成原因

合集下载

唐代诗歌繁荣的时代原因和文学原因

唐代诗歌繁荣的时代原因和文学原因

唐代诗歌繁荣的时代原因和文学原因一、经济繁荣为诗歌兴盛提供了雄厚的物质条件.经济繁荣,交通便利,社会安定为唐诗的兴盛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这正是李白、杜甫等诗人能够恣情漫游祖国名山大川,王昌龄、王之焕等得以等闲进行“旗亭酬唱”的特定物质条件。

二、全国空前统一为唐诗繁荣提供了现实基础。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自汉代始,多民族的统一体已经形成。

后来,由于统治阶级的腐朽,再现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隋结束了南北分裂的纷扰混乱,唐使多民族的统一体得到了恢复与发展。

为加封边疆的治理,唐统治者极为重视边功并大加封赏。

这就刺激了时人赴边从戎的积极性,特别是一些文人,纷纷奔赴边塞,投佐幕府,随主将驰聘疆场。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男儿一丈夫”。

建功立业,获取功名成为一种时尚。

边塞的征戎生活、异域的奇丽风光,增长了他们的见识,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一大批寄情于边塞的诗人应运而生。

据统计,《全唐诗》收录以边塞为题材的诗歌有两千余首。

边塞诗的兴盛为唐诗的繁荣增添了异彩。

三、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推动着文人对诗歌的学习研究。

唐初社会经济恢复迅速,庶族地主势力不断上升,为广泛吸收庶族地主参政、唐承隋制,取消了魏晋六朝保护士族特权的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考试。

唐科举取士分常举和制举两类。

制举由皇帝主持,科目临时设置,不常举行。

常举每年一次,分秀才、明经、进士、明法等六科。

考生集中在秀才、进士两科。

进士重在诗赋,虽难及第,但及第后仕途广泛,颇易晋升,尤为士人所重。

“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科举考试的应制诗多为点缀升平、雕字琢字之作,但以诗取士的科举制度刺激了时人发愤学诗,把大部分精力投入于诗歌创作,这有利于诗歌艺术形式的不断完善和创作经验的广泛传播。

严诩《沧浪诗话·诗评》说:“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

唐朝文学兴盛历史背景论文

唐朝文学兴盛历史背景论文

唐朝文学兴盛历史背景论文摘要:作为诗歌姐妹艺术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也受到了其它民族文化的冲击和影响。

从杜甫的《画鹰》、高适的《画马篇》、白居易的《胡旋舞》、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等描写音乐、舞蹈、绘画方面的诗歌,可以看出唐代诗人很善于吸收其它艺术的养料滋补自己,也可以看出唐代诗人们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时代精神。

唐朝文学绝代兴盛局面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由唐王朝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政策和人文环境共同造就的。

第一、唐朝文学的兴盛很大程度上是由当时奋发向上、拼搏进取的国民精神决定的。

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创设进士科,正式创立科举制,一定程度上给唐朝奠定了较为浓厚的人文环境。

隋唐鼎革之后,唐朝统治者逐步采取措施削弱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垄断中国政治和社会治理以及话语权的士族地主势力,特别是女皇武则天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而对关陇世家大族进行了毁灭性打击,清除了原有既得利益阶层,为社会地位低下的庶族地主和平民的晋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社会阶层的流动性趋于活跃,造就了奋发向上、拼搏进取的国民精神。

再加上唐王朝统治者逐步完善了科举制,鼓励身处下位的庶族地主和平民通过努力读书求取功名利禄,为整个社会营造了浓厚的人文气息,这对唐朝文学的繁荣起了至关重要的催化作用。

第二、经济繁荣为诗歌兴盛提供了雄厚的物质条件基础。

经济繁荣,交通便利,社会安定为唐诗的兴盛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李唐王朝很多帝王都致力于发展生产,改善民生。

比如唐太宗对租庸调制度的改良,武则天对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的重视、唐玄宗对唐太宗和武则天时期仁政的继承和合理调整,都促进了唐朝社会经济的长足发展和繁荣。

富庶的社会经济条件是文化繁荣的必要条件,《管子》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这正是李白、杜甫等诗人能够恣情漫游祖国名山大川,王昌龄、王之焕等得以优游岁月、从容进行“旗亭酬唱”的特定物质条件。

第三、唐朝疆域辽阔,国力强盛,国民精神强劲健康,为唐诗繁荣提供了现实基础。

湫水风韵武则天的诗歌创作及对初唐诗坛的影响

湫水风韵武则天的诗歌创作及对初唐诗坛的影响

湫水风韵武则天的诗歌创作及对初唐诗坛的影响武则天的诗歌创作及对初唐诗坛的影响摘要: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女诗人。

她爱好诗歌创作,创作了各种题材的诗歌,现存世的有47首。

她注重诗歌的革新,所创作的诗歌视野开阔,富有激情气势,对扭转当时的轻靡诗风,律诗的完善定型,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

在她执政期间,采取了各种有利于诗歌发展的政策措施,极大地调动了诗歌创作的积极性,培养了一定规模的诗歌创作队伍,促进了初唐文人喜好诗歌的风尚,为后来盛唐诗歌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武则天;诗歌;初唐诗坛;影响武则天是位女强人、女政治家、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这许多人知道;至于她在诗歌创作方面的才华以及对初唐诗歌发展的贡献,知之者甚少。

实际上,武则天不仅是位杰出的女诗人,一生创作了各种题材的众多诗歌,而且凭借她的巨大政治影响力以及诗歌创作上的革新理念,对初唐诗歌的发展起到了不容忽视的积极引领、倡导作用。

一、武则天创作诗歌、喜好诗歌的表现(一)写了各种题材的诗篇1. 爱情诗武则天创作的爱情诗流传下来只有一首《如意娘》。

诗为:“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这首诗饱蘸泪水、委婉曲折地抒发了对昔日情人唐高宗李治的思念、爱怜之情。

首句“看朱成碧思纷纷”,手法巧妙,内涵丰富。

主人公为什么会神志模糊把红色看成绿色呢?读者略一思索就会明白。

这要比直通通的说多少句“我想你呀”,更能感染人、打动人。

“憔悴支离为忆君”一句借助于外形的赢弱消瘦,细腻、逼真地写出了内心的思念过度,把一个思妇的痴情表现得可谓淋漓尽致。

最后两句“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意思为“如果你不相信我近日以来为你留下的眼泪,那你就打开箱子看看我石榴裙上的点点泪痕吧!”这是为了打消对方疑虑,从取证的角度,作进一步的表白,把一个对爱情执着,忠贞的女性形象写的鲜活生动、感人至深。

《如意娘》是武则天写的最好诗歌之一,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唐代诗词的创作与演变

唐代诗词的创作与演变

唐代诗词的创作与演变唐代诗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高峰时期,创作与演变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唐代诗词以其语言的朴素自然、情感的真挚深沉、意境的博大精深、艺术的高超丰富而为后人所称道。

唐代诗词的创作与演变经历了从初盛至全盛再由于自身固定,导致逐渐走向衰败的历程。

唐代诗词的创作唐代诗词的创作主要分布在唐朝的初、中、晚三个时期。

唐初于618年,唐王朝的创始人李渊登基,结束了隋朝的治下。

唐初诗人以王勃、李白、杜甫、白居易为代表,形成了唐初诗的风貌。

唐中期是唐朝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诗人以王之涣、孟浩然、刘禹锡、骆宾王、高适、王之涣等为代表,他们的作品更加注重意境、意蕴和写景描写。

唐朝的晚期,随着唐朝的衰落,社会出现了动荡和烽烟,政治上也开始出现腐败现状。

唐朝平民文化得以发展,这一时期的诗人以李商隐、杜牧、元稹等为代表,他们更加注重情感表达,作品写入更多的个体生活和感情,意境更为细腻,多表现出离愁别绪和对生命的感悟。

唐代诗词的演变唐代诗词的演变主要体现在诗歌形式、写作手法和内涵语言等方面。

唐代诗词的诗歌形式多样,有五言、七言、绝句、律诗等多种组织形式,用诗歌表现的对象也很广泛,有山水、花鸟、自然、情感等各种各样的主题。

唐代诗歌的风格多样性极为突出,其中五言绝句华丽优美、节奏感强烈、音律相宜,因此成为唐代诗歌的代表形式。

唐代诗词的写作手法也相对较为成熟,在写作时多用象征和隐喻来表达感受和观察,对意境的塑造更加注重寓意和美感,创造了一种理性的诗歌审美。

唐代诗词的内涵语言方面,表现出了文人精神的独立性和反叛性。

唐诗大量采用自由奔放、兼容并蓄的口语化语言,题材涉及深刻而丰富的人生哲理和社会现实问题。

情感表达真挚而执著,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思考更为具体和深入。

唐代诗词的衰败由于唐代诗词的形式和内容逐渐固化,其艺术手法、意境和艺术性逐渐走向极端,导致唐代诗词从盛行走向衰败。

唐代诗歌的艺术技巧成为了一种固化的语言形式,阻碍了诗歌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唐代诗歌繁荣的时代原因和文学原因

唐代诗歌繁荣的时代原因和文学原因

唐代诗歌繁荣的时代原因和文学原因一、经济繁荣为诗歌兴盛提供了雄厚的物质条件.经济繁荣,交通便利,社会安定为唐诗的兴盛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这正是李白、杜甫等诗人能够恣情漫游祖国名山大川,王昌龄、王之焕等得以等闲进行“旗亭酬唱”的特定物质条件。

二、全国空前统一为唐诗繁荣提供了现实基础。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自汉代始,多民族的统一体已经形成。

后来,由于统治阶级的腐朽,再现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隋结束了南北分裂的纷扰混乱,唐使多民族的统一体得到了恢复与发展。

为加封边疆的治理,唐统治者极为重视边功并大加封赏。

这就刺激了时人赴边从戎的积极性,特别是一些文人,纷纷奔赴边塞,投佐幕府,随主将驰聘疆场。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男儿一丈夫”。

建功立业,获取功名成为一种时尚。

边塞的征戎生活、异域的奇丽风光,增长了他们的见识,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一大批寄情于边塞的诗人应运而生。

据统计,《全唐诗》收录以边塞为题材的诗歌有两千余首。

边塞诗的兴盛为唐诗的繁荣增添了异彩。

三、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推动着文人对诗歌的学习研究。

唐初社会经济恢复迅速,庶族地主势力不断上升,为广泛吸收庶族地主参政、唐承隋制,取消了魏晋六朝保护士族特权的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考试。

唐科举取士分常举和制举两类。

制举由皇帝主持,科目临时设置,不常举行。

常举每年一次,分秀才、明经、进士、明法等六科。

考生集中在秀才、进士两科。

进士重在诗赋,虽难及第,但及第后仕途广泛,颇易晋升,尤为士人所重。

“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科举考试的应制诗多为点缀升平、雕字琢字之作,但以诗取士的科举制度刺激了时人发愤学诗,把大部分精力投入于诗歌创作,这有利于诗歌艺术形式的不断完善和创作经验的广泛传播。

严诩《沧浪诗话·诗评》说:“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

”四、统治者的个人爱好、提倡有助于全社会重视诗歌风气的形成。

论武则天诗歌及其对唐诗发展的贡献

论武则天诗歌及其对唐诗发展的贡献

论武则天诗歌及其对唐诗发展的贡献朱焕玺(471000,河南洛阳市老城区宣传部)女皇武则天能诗善文,有《垂拱集》100卷和《金轮集》6卷,可惜俱佚。

清人编纂的《全唐诗》说她存诗46篇。

许多论及女皇诗歌的文章,也都以此为据,引为定数。

新出版的《唐代文化》一书说是50首(李斌城主编《唐代文化》上卷。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6页),其实,不止这些。

现存女皇诗歌共有59首,大部分已收录于《全唐诗》和《全唐诗外编》中,一部分散见于民间(主要是河南登封和偃师)碑刻和摩崖石刻上,个别的则存于地方志书中。

女皇的现存59首诗歌,多为五言古诗,兼有三言、四言、六言、七言、八言诗,可谓体裁多样。

以内容而言,多为祭神告庙的歌词,大约占其现存诗作的三分之二。

其余诗篇有写男女相思之情的,有褒奖臣下的,有游宴山水名胜的,有咏物述怀的等等,其中不乏佳作。

试举几例:其一,《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全唐诗》卷五《则天皇后》,第一册,中华书局,1960年,第58页)从诗的内容推断,大概作于长安感业寺。

这首七言绝句是武则天的早期作品,表面上看是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诗,其实是蕴含着作者超人智慧的政治诗。

此诗的写作背景是:贞观二十三年(649)五月,唐太宗逝世,武则天和后宫没有子女的内官们便一起剃度落发,被送进感业寺当了尼姑。

如果武则天听从命运的安排,就可能从此以青灯梵钟打发一生。

可是,武则天不相信命运之神,她没有绝望,她要下决心解救自己,就把希望寄托在她过去的情人身上,这个人就是太宗的儿子新皇帝李治。

机会终于来了。

永徽元年(650)五月,李治以周年忌日为先父行香为名,特意去感业寺和尼姑身份的武则天见面。

情人相见,蓄积已久的激情陡然迸发,彼此都非常激动,感慨万千。

武则天大概就在此时灵感突发,千言万语凝成这四句诗以诉衷情。

诗的首句"看朱成碧思纷纷",非常传神,非常绝妙,写出神志昏乱的生活效果。

试论武则天时期唐朝诗歌发展状况及形成原因

试论武则天时期唐朝诗歌发展状况及形成原因

试论武则天时期唐朝诗歌发展状况及形成原因袁梦蓓摘要:武则天时期是唐诗走向繁荣的过渡阶段,为唐诗发展高潮的到来作了铺垫,使一批以文学见长的寒士跻身朝列,对盛唐文学的繁荣产生了直接的促进作用。

武则天以她独特的女性视角和不同于男性君主的政治手段为诗歌的发展创造了一个独特的环境。

关键词:武则天诗歌文学Abstract:Empress Wu Tang period was a transitional phase towards prosperity for the Tang Dynasty was foreshadowing the arrival of the development of high tide, so that a number of literary known for Scholars among the North Korea out of the prosperity of Tang Dynasty literature, had a direct role in promoting.Empress Wu of women in her unique perspective and different from the male monarch of the political mea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oetry created a unique environment.Key words:Wuzetian poem promoting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统治唐朝达半个多世纪,对当时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本文以诗歌为例,粗略梳理武则天时期诗歌发展的状况,并进而探讨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

一、发展状况初唐是唐诗繁荣昌盛的酝酿准备时期。

在近百年期间,由于宫廷内外诗人的相互推动,相互补救,唐诗一方面革除齐梁余习,一方面完善表现艺术,实现了重大的变革和发展。

唐代诗歌发展概况

唐代诗歌发展概况

唐代诗歌发展概况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学,到隋唐五代时期发展到一个全面繁荣的新阶段,整个文坛出现了自战国以来所未有的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局面,其中诗歌的发展,更达到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唐代不到三百年的时间中遗留下来的诗歌就将近五万首,比自西周到南北朝一千六、七百年中遗留下来的诗篇数目多两三倍以上。

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五六十个,也大大超过战国到南北朝著名诗人的总和。

而李白、杜甫的成就,更达到诗歌创作的高峰。

古体近体争奇斗艳,各种风格流派异彩纷呈。

初、盛、中晚各期,名家辈出,星驰云涌。

一、初唐诗歌初唐时代,当政的文臣多年深受齐染影响的前朝遗老,唐太宋本人也带头写浮靡浮艳的宫体诗,富丽呆板的宫廷诗,贞观年间的诗坛,多为奉和、应诏待宴等类作品,如虞世南、上官仪。

如上官仪的《八咏应制》“瑶笙燕始归,金赏露初稀”,“风随少女至,虹共美人归”“残红艳粉映帘中,戏蝶流莺聚窗外”此外还有宋之问,沈住期等。

随上述宫廷诗人之外,先后或同时,还陆续出现了一些新起的诗人,他们在创作上努力突破宫廷诗风的统治,取得一定成就,即唐开国初年的王绩和高宗武后时期的四杰及陈子昂。

1、王绩,字无功,自长东臬子,早年有过一些事业抱负,但是仕途一失意,就心灰意冷,归田以后,常以陶渊明自比,作诗也处处模仿他们,但缺乏陶诗那种内在理想和热情,结果只剩下一种封建七大夫闭造懒散的生活情调,此外还从庄子学来一套既愤世又混世的人生哲学,如《过酒家》“此日长昏炊,非关养性灵。

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但是比宫廷诗显示出了清新朴素,可以说王绩是唐代山水田园诗农的先驱人物。

2、“初唐四杰”“以文章齐名天下”的“初唐四杰”地位都比较低下,但积极开始诗歌的思想题材的领域。

(1)王勃,字子安,是王绩的侄孙,一生处于下位,最后溺海而死,他是一个才学兼备的青年诗人,和宫廷诗人走着不同的道路,诗歌已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泰,风烟望五律。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武则天时期唐朝诗歌发展状况及形成原因袁梦蓓摘要:武则天时期是唐诗走向繁荣的过渡阶段,为唐诗发展高潮的到来作了铺垫,使一批以文学见长的寒士跻身朝列,对盛唐文学的繁荣产生了直接的促进作用。

武则天以她独特的女性视角和不同于男性君主的政治手段为诗歌的发展创造了一个独特的环境。

关键词:武则天诗歌文学Abstract:Empress Wu Tang period was a transitional phase towards prosperity for the Tang Dynasty was foreshadowing the arrival of the development of high tide, so that a number of literary known for Scholars among the North Korea out of the prosperity of Tang Dynasty literature, had a direct role in promoting.Empress Wu of women in her unique perspective and different from the male monarch of the political mea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oetry created a unique environment.Key words:Wuzetian poem promoting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统治唐朝达半个多世纪,对当时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本文以诗歌为例,粗略梳理武则天时期诗歌发展的状况,并进而探讨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

一、发展状况初唐是唐诗繁荣昌盛的酝酿准备时期。

在近百年期间,由于宫廷内外诗人的相互推动,相互补救,唐诗一方面革除齐梁余习,一方面完善表现艺术,实现了重大的变革和发展。

开国之初,太宗君臣在文学创作上明确提出反对浮华淫糜。

为求文质彬彬的主张和理想,他们歌唱建国伟业,宣扬大唐声威。

不少作品风度雍容雅正,气象壮丽恢弘,显示了南北合流的文学趋势,传达出诗歌变革的时代信息。

高宗朝诗人上官仪适应诗歌演进的要求,在艺术表现、写作技巧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为律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王勃、卢照邻、杨炯、骆宾王是宫廷之外的优秀诗人,史称初唐四杰。

为了矫正六朝以来的浮靡风气,补救龙朔变体的缺失,他们坚持轻“绮碎”而重“骨气”的美学追求,突破宫廷诗歌应制奉和、歌功颂德的狭小气局,转向对江山塞漠和个人性灵的书写,极大地拓展了诗歌内容的领域。

同时他们的创作又促进了五言律诗的成熟和七言歌行的发展。

(1)但是他们的诗未能完全摆脱绮艳文风的影响,尚存在着“词旨华糜”的弱点。

在四杰推陈出新的基础上,陈子昂批评“齐梁间诗,彩丽竞繁”,主张诗歌应恢复风雅兴寄和“汉魏风骨”的优良传统,并以不少优秀创造实现了自己的理论。

他的诗进一步面向广阔的社会生活,表现出对于现实的清醒认识和对于理想的执着追求,风格质朴劲健,感情昂扬激越,完全摆脱了齐梁诗歌纤弱绮糜的弊习,承继了建安风骨的传统。

同一时期的宫廷诗人杜审言、沈佺期和宋之问等人,在发展诗歌艺术方面所做的努力,恰与陈子昂的诗风革新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了诗歌的演进,杜审言、沈佺期和宋之问继上官仪之后进一步总结齐梁以来的艺术成果,完成了律诗的体制建设。

为盛唐诗歌高潮的到来铺垫了坚实的道路。

但他们写作的不少侍宴、应制之作,仍然流于绮丽糜华。

二、形成原因(一)文学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表现出明显的继承性。

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要想向前发展,都必须以前代人所达到的终点作为自己的起点。

先唐诗歌创作经验的不断积累,就为唐诗的繁荣准备了条件。

(2)中国诗歌自西周初年发展到隋朝,经历一千六百多年的积累,艺术经验已经十分丰富了。

如《诗经》中的部分诗句用赋比兴的手法,广泛而深刻的描写,反应现实生活。

屈赋则文辞绚丽,想象奇谲,带有浓烈的神话色彩和鲜明的个性特点。

汉乐府民歌叙事性大大加强,诗歌叙事的技巧,如人物对话、独白、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建安诗歌意气俊爽,神志飞扬,词义遒劲有力,“志深而笔长”,“梗概多气”。

(3)曹操文笔质朴而气韵雄壮;曹植的诗歌“骨气奇高,词采华茂”,4)他更注意提炼语言,讲究艺术表现。

阮籍把对现实黑暗的鄙弃和对理想自由生活的追求寄托在对神仙的追求中,在艺术上往往大量运用比兴手法,或借自然界的景象,或借历史故事,或描绘主观心态,以象征的手法创造意象表达情意。

西晋时期的诗歌追求形式技巧,注重炼词析句,但大多缺乏现实内容。

除左思外,“三张”“二陆”“两潘”的创作都表现出共同的时代倾向:多摹拟而少创作,重艺术形式而轻思想内容。

左思的《咏史》开创了另一种新的风气:“左思风力”。

他不是专写古人古事,而是借古人古事来抒写自己的怀抱不平,在对史的歌咏中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体现个性和人格,形成了一种以史事抒怀的具有独创性的表达方式。

而陶渊明的诗歌,题材内容则贴近生活,思想感情真切深厚;他的诗句使用的都是通俗自然,朴实无华的语言,使其诗风显得自然冲淡。

南北朝时期,山水诗兴起,以谢灵运为鼻祖,他把自然山水作为独立客观的描写对象,抓住自然景物的特点进行细致刻画,力求绘声绘色,形似逼真,但语言上的过分雕琢,难免有堆砌、冗长、晦涩的弊病。

和谢灵运、严颜合称为“元嘉三大家”的鲍照对七言诗的发展起了关键性作用。

他的诗继承汉魏乐府诗形式和传统,具有强烈的现实性;他的诗笔力雄健,直抒胸臆,奇特瑰丽,气象雄浑,总体风格豪迈俊逸,颇富浪漫色彩。

他向民歌学习,不仅以丰富的内容充实了七言诗的形式,而且变逐句用韵为隔句用韵,并可自由换韵,使七言诗更便于表现恣肆奔放的感情,拓宽了七言诗的发展道路。

齐梁时代,我国诗歌形式出现了重要变化,产生了一种讲求声律的新体诗——永明体。

相对于自由的古体诗而言,新体诗的最重要特点讲究对偶和声律。

谢朓被称为齐梁诗坛的“首杰”,他发展了山水诗,并很好地实践了新体诗的创作。

他的山水诗,既吸收了谢灵运的细致与逼真的长处,又摆脱了玄言诗的影响,避免了谢灵运的晦涩和板滞的弊病,将精妙的景物描写与诗人的主体情感和谐地统一在一起,达到了情景交融。

谢眺的山水诗较少繁词冗句,语言流转,辞采华美,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体现了新诗体的基本特点。

以谢朓为代表的新诗体,为唐代近体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南北朝诗歌的集大成者庾信,在诗歌体裁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并取得了突出成就。

他融合了南北诗风,将江左文风与河朔气魄融于一身,形成苍凉刚劲的诗风。

他的诗善于用典,喻意贴切,丰富了诗歌艺术表现力。

他的诗歌对偶工整,声律和谐,具有明显的律化特点。

庾信的诗歌创作,为唐诗的繁荣作了必要的条件。

武则天时期的诗人努力从前代的诗歌中汲取艺术影响,因此可以说,如果没有前代诗歌艺术经验的丰富积累,唐诗的发展就不可能有此成就。

(二)文学的继承、创新、发展只有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才可能在前代的基础上使文学的发展出现新局面。

武则天时期的诗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内外环境。

唐朝是在隋末农民起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的统治者吸取隋亡的教训,认识到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如舟也,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缓解阶级矛盾、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政策。

唐太宗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广开耳目,求访贤臣,量才受用,沿袭并改革隋制,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上,轻徭薄赋,劝课弄桑,戒奢从简。

他在位时,政治较清明,社会稳定,国力逐步增强,史称“贞观之志”,社会在很长一个时期内稳步发展。

到武则天时期,虽然唐王朝内部的斗争不断,但对社会并没有产生什么牵动全局的影响。

政治上的稳定为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保障,同时经济的繁荣也促进了社会的安定,二者相辅相成。

唐朝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北方的突厥、回纥、靺鞨,西南的吐蕃、南诏等先后建立政权,开发了祖国边疆地区。

唐朝前期的统治者推行比较开明的政策。

唐朝时期,对外交通发达,和新罗、日本、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及中亚、西亚、欧非的一些国家友好往来。

唐朝的长安和沿海许多城市设有“新罗坊”、“新罗馆”,接待新罗商旅。

新罗立国还参用唐朝制度,设立国学,教授儒学。

而和日本的友好往来,在高宗时期就有事例。

日本著名的大化改新就是由留学唐朝回国的人策动的,大都以唐制为蓝本。

都城的建造,完全仿照长安城的样式。

以佛教为纽带,唐朝和天竺(今印度半岛)的交往大大加强。

唐朝和波斯(今伊朗)、东罗马的关系也极为友好。

波斯遭到大食的侵扰,其王及儿子先后来求援;从高宗起,大食就与中国通使,持续了一个半世纪。

武则天时期的对外战争也很频繁。

642年,新罗准备讨伐百济,金春秋试图建立与高句丽的联盟,高丽不但无意援助新罗,更将金春秋扣押,新罗即向唐朝求援。

后契丹入侵,武氏三次出兵……但总体来说,武则天时期的社会还是积极稳步地向前发展。

社会的稳定、经济的繁荣使唐帝国一度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为当时诗歌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统治者才有可能致力于“文治”。

中外文化的交流,对唐朝诗歌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当时,域外的音乐、舞蹈、美术纷纷传入,异域的宗教思想也在这时候传入。

唐朝国家强盛,人们富有民族信心和雄大的魄力,对一切外来文化都不拒绝,唐人摄取了优秀的成分,开阔了眼界,激发了创造力,丰富了诗歌内容。

(三)武则天时期,宫廷文臣及帝王后妃在诗坛上十分活跃,形成阵营庞大的诗人群体。

而武则天本身,就是一个诗词爱好者,她所传世的诗共六十首,从题材上可大致分为:郊庙歌辞,宴游,闺怨,赐赠,游仙等。

武后颇有才干,一方面重视文学的发展;另一方面,贬逐元老重臣,任用酷吏,晚年更沉溺于奢靡享乐中。

这两方面都对当时的诗坛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以皇室的力量带动了宫廷诗的发展,却又使宫廷诗愈益浮艳淫靡。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6)这首《如意娘》可谓是武则天的本色之作,全诗感情含而不露,构思巧妙,生动的写出了一个多情的思妇形象。

对于唐诗重性情,书写个人情怀是有一定积极影响的。

天授二年(公元691年),即武氏称帝的第二年,作《腊日宣诏幸上苑》: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

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

(7)风格果断自信,带有鲜明的盛世气魄。

武后的宫廷,人才济济,修文馆中有李峤等四大学士,李适等八学士,沈佺期、宋之问等十二直学士。

他们同另外的许多文臣,组成了阵容庞大的宫廷诗人集团。

久视元年(公元700年)五月十九日,武则天幸三阳宫,与群臣游于嵩山石淙,武则天赋七律一首,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及李峤、狄仁杰、苏味道、姚崇、崔融、沈佺期等均有和作。

武则天时期较有成就的宫廷诗人有号称“文章四友”的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以及并称“沈宋”的宋之问、沈佺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