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智慧_第三章 公孙丑上

合集下载

孟子三章原文及翻译注释

孟子三章原文及翻译注释

孟子三章原文及翻译注释这一篇的文言文是我来说比较喜欢的一篇,对于学生来说文言文学习是必须课,现在我将这篇文言文进行全面的解释。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孟子三章原文及翻译注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孟子三章原文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三章翻译。

孟子三章翻译。

孟子三章翻译。

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和哲学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的著作中,尤其是《孟子》一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就《孟子》一书中的三章进行翻译和介绍。

一、梁惠王上孟子三章的第一章是《梁惠王上》,主要探讨了一个公平正义的问题。

在这一章中,孟子通过讲述梁惠王对的苏秦与张仪的依依惜别来引申出“仁政”和“不仁政”的概念,以及为什么应该推行“仁政”。

孟子在这一章中强调,“仁政”是一个国家或政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他认为,政府的责任不仅仅是管理国家,还应该保障人民的福利。

只有在一个政府遵循“仁政”的原则,才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这一章中,孟子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哲学观点:公正是仁的前提。

只有在一个公正的社会中,人们才会产生真正的仁心。

二、公孙丑上孟子三章的第二章是《公孙丑上》,主要讨论了人性的本质和自由意志的问题。

在这一章中,孟子通过他的“天性论”来解释人的自然倾向以及道德行为的根源。

孟子认为,人的天性是善的,这也是人类与众生之间的根本区别。

他强调人的思维和行为中,应该坚持自己的良知和本真。

同时,孟子也认为,虽然人天性善良,但如果缺乏教育和培养,也有可能产生恶行。

在这一章中,孟子还对自由意志的问题做了探讨。

他认为,人类在决策时应该有自己的自由意志。

只有当人类有了自由的选择,才会尽可能地做正确的选择。

三、公孙丑下孟子三章的第三章是《公孙丑下》,主要探讨了道德行为的正确性和价值。

在这一章中,孟子通过描绘仁义和道义之间的关系来解释道德行为的本质。

孟子认为,仁和义都是道义的一部分。

他强调,人类应该始终遵循道义,追求精神和道德的自由和坚定。

只有在遵循道义的基础上,人类才能产生真正的仁心和真理之美。

此外,孟子还主张人类应该追求“天下大同”的理念,即不分彼此的互相帮助与合作。

他认为,人类应该彼此尊重、友好相处,共同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

总结:通过对《孟子》三章的翻译和介绍,我们可以看到,孟子的哲学与国家治理、人性本质、道德行为等领域密切相关。

公孙丑章句上解析

公孙丑章句上解析

公孙丑章句上解析
《公孙丑章句上》是《孟子》中的一篇,主要讲述了孟子对于政治、道德和人性的看法。

以下是对其中一些内容的解析:
1. 孟子认为,仁政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他主张“民贵君轻”,认为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君主的权力来自于人民,因此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重。

2. 孟子还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但是后天的环境和教育会改变人的性格。

因此,他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人们的善良品质,引导人们回归本性。

3. 在与齐宣王的对话中,孟子阐述了他的“仁政”思想,包括实行井田制、减轻赋税、保障农民权益等措施。

他认为这些措施能够使人民安居乐业,增强国家的实力和稳定性。

4. 孟子还强调了“义”的重要性,认为人们应该追求道义,而不是只注重个人利益。

他以“仁者爱人”为出发点,阐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相互尊重、关爱和帮助的。

5. 在与公孙丑的对话中,孟子阐述了“浩然之气”的概念,认为这种正气是由内心自然产生的一种精神力量,能够使人保持坚定的信念和正直的品质。

他认为只有培养出这种正气,才能真正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以上是对《公孙丑章句上》的部分解析,如果您想要了解更多内容,建议阅读原文或相关注释版本来获取完整信息。

《孟子·公孙丑上》注译析

《孟子·公孙丑上》注译析

《孟子·公孙丑上》注译析《孟子·公孙丑上》注译析公孙丑上,前两章记载孟子与学生公孙丑的对话,其余均系孟子个人言论的记录。

总起来说,仍以政治学说,尤其是“仁政”理论为主。

即便是说到其它方面的问题,也往往落脚于“仕政”之上。

全篇原文共9章,选8章。

其中第2章原文较长,节选一部分。

乘势待时,事半功倍【原文】公孙丑①问曰:“夫子当路②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③乎?”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

或问乎曾西(4) 曰:‘吾子⑤与于路孰贤?’曾西蹵(6)然曰:‘吾先子(7)之所畏也。

’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8)不悦,曰:‘尔何曾(9)比予其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单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10) 我愿之乎?”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

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曰:“以齐王,由(11)反手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

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12), 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13)继之,然后大行。

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14),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

武丁朝诸候,有天下,犹运之掌也。

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15)辅相(16)之,故久而后失之也。

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

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17)’。

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也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

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这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

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18)而传命。

孟子三章原文及翻译注释

孟子三章原文及翻译注释

孟子三章原文及翻译注释这一篇的文言文是我来说比较喜欢的一篇,对于学生来说文言文学习是必须课,现在我将这篇文言文进行全面的解释。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孟子三章原文及翻译注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孟子三章原文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公孙丑上》注译析

《孟子·公孙丑上》注译析

《孟子·公孙丑上》注译析《孟子·公孙丑上》注译析公孙丑上,前两章记载孟子与学生公孙丑的对话,其余均系孟子个人言论的记录。

总起来说,仍以政治学说,尤其是“仁政”理论为主。

即便是说到其它方面的问题,也往往落脚于“仕政”之上。

全篇原文共9章,选8章。

其中第2章原文较长,节选一部分。

乘势待时,事半功倍【原文】公孙丑①问曰:“夫子当路②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③乎?”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

或问乎曾西(4) 曰:‘吾子⑤与于路孰贤?’曾西蹵(6)然曰:‘吾先子(7)之所畏也。

’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8)不悦,曰:‘尔何曾(9)比予其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单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10) 我愿之乎?”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

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曰:“以齐王,由(11)反手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

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12), 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13)继之,然后大行。

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14),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

武丁朝诸候,有天下,犹运之掌也。

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15)辅相(16)之,故久而后失之也。

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

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17)’。

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也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

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这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

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18)而传命。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译文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译文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译文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

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蹴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

’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管仲?’”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

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曰:“以齐王,由反手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

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

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

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

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 - 皆贤人也 - 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

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

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

’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而民不改聚,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

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食。

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

’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何则?时势异也。

”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违君命,君命益尊,而夫子之德益众,夫如是,夫子何不为之?”孟子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

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古之贤士,何独不然?所以重其身而轻天下者,必不为也。

”“今之人,富贵而不知礼义,贫穷而不知廉耻,此皆失其本心者也。

《公孙丑章句上-第三节》(孟子)简介、原文全文及翻译白话译文

《公孙丑章句上-第三节》(孟子)简介、原文全文及翻译白话译文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三节
关于孟子
《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

《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

第三节原文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

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此之谓也。


第三节译文
孟子说:“凭着自己的实力,假借仁义之名者,可以称霸于诸侯,称霸一定要凭借国家实力的雄厚强大。

依靠道德的力量,推行仁政者,可以称王天下,称王天下不一定要求国家强大;商汤凭借七十里国土,周文王凭借百里国土就使人心归服。

倚仗实力使人民服从,并不能使人民心服,是因为实力不能供养人民。

依靠治理规律使人民服从,人民就会心悦诚服。

比如有七十多个弟子诚心诚意归服孔子。

《诗经·大雅·文王有声》上说:‘从西到东,从南到北,没有不心悦诚服。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文】公孙丑①问曰:“夫子当路②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③乎?”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

或问乎曾西④曰:‘吾子⑤与于路孰贤?’曾西蹙然⑥曰:‘吾先子⑦之所畏也。

’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⑧不悦,曰:‘尔何曾⑨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单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⑩我愿之乎?”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

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曰:“以齐王,由反手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

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

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

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

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

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

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

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这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

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

’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故事半古之人。

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注释】①公孙丑:孟子的学生,齐国人。

②当路:当权,当政。

③许:兴盛,复兴。

④曾西:名曾申,字子西,鲁国人,孔子学生曾参的儿子。

⑤吾子:对友人的尊称,相当于“吾兄”“老兄”之类。

⑥蹙然:不安的样子。

⑦先子:指已逝世的长辈。

这里指曾西的父亲曾参。

⑧艴然:恼怒的样子。

⑨曾:副词,竟然,居然。

⑩为:同“谓”,认为。

由:同“犹”,好像。

百年而后崩:相传周文王活了九十七岁。

百年是泛指寿命很长。

周公:名姬旦,周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辅助武王伐纣,统一天下,又辅助成王定乱,安定天下成为鲁国的始祖。

作:在这里为量词,相当于现代口语“起”。

相与:双音副词,共同的意思。

辅相:双音动词,辅助。

鎡基:农具,相当于今天的锄头之类。

置邮:置和邮都是名词,相当于后代的驿站。

【评析】孟子不屑于与“霸道”政治家管仲、晏婴相比,因为他是儒家“王道”政治的推行者。

这有点类似齐宣王问“齐桓、晋文之事”,他一样不予回答。

他一直热衷于在齐国推行“王道”政治,靠实施“仁政”来统一天下。

而且,他认为无论从土地、人口,还是从时机来看,目前都是实施王道的最好时候,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姑且先不谈孟子关于王道的种种论述,只看他关于乘势待时、事半功倍的思想,给我们的启示也是较为深刻的。

俗语说“赶得早不如赶得巧,算得精不如运气好”。

其实,不外乎是强调抓住时机、捕捉机遇的重要性罢了,并没有什么神秘的地方。

在某种意义上说,工具优良的确不如时机重要,个人智慧也的确不如时势造英雄。

所以,很多人怨天尤人,认为自己怀才不遇,实际上是自己没有抓住时机。

居里夫人曾经说过:“弱者坐待良机,强者制造时机。

”就是强调抓住时机,主动出击。

这里所说的“乘势待时”,当然主要是说要分析情况,抓准时机,而不是说在政治上窥风向,赶形势,搞投机。

这里的区别,可以以田径赛中的起跑为例。

如果你错过了起跑的口令,老是慢半拍才回过神来,这是没有抓住时机,自然要影响你的成绩,被别人甩在后面。

但是,如果你投机取巧,抢在口令发出之前起跑,那你就不仅没有抓住时机,反而还犯了规,有可能会被逐出赛场了。

反过来说,就是识时务者为俊杰。

真正要乘势待进,其实也离不开智慧。

有智慧才能正确分析各方面错综复杂的情况,做出决断,抓准时机,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反,则很难做到这一点,往往让时机从自己的身旁悄悄溜走而不自知。

就像有人所说:“许多人对于时机就如小孩子们在岸边所做的一样,他们的小手盛满沙粒,又让那些沙粒一粒粒的漏下去,以至毫无保留。

”如今是市场经济体制的时代,无论是做生意、炒股票,还是选择自己的职业,越来越突出地摆在大家面前的就是机遇的问题。

如何乘势待时,抓住机遇,也就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孟子关于“王道”、“霸道”的论述也许不会引起你的多大兴趣,但他关于“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的看法。

关于如何做到“事半功倍”的讨论,也许一定会引起你的一些思考了。

【原文】“敢问夫子恶乎长?”①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②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③于心,则馁矣。

我故曰,告子④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必有事焉,而勿正⑤,心勿忘,勿助长也。

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⑥,其苗之不长而揠⑦之者,芒芒然⑧归,谓其人⑨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注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何谓知言?”曰:“波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

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注释】①这一段系节选公孙丑与孟子的对话。

问这话的是公孙丑。

②浩然:盛大而流动的样子。

③慊:快,痛快。

④告子:名不详,可能曾受教于墨子。

⑤正:止。

“而勿正”即”“而勿止”。

⑥闵:担心,忧愁。

⑦揠:拔。

⑧芒芒然:疲倦的样子。

⑨其人:指他家里的人。

⑩病:疲倦,劳累。

耘:除草。

波(bì)辞:偏颇的言辞。

淫辞:夸张、过分的言辞。

遁辞:躲闪的言辞。

【评析】至大至刚之气,才是浩然之气。

一般所谓的“精气”、“血气”,他才不是呢。

他是充满正义,充满仁义道德的正气、骨气。

不是属于医学的生理的范畴,而是存在于人文的精神范畴。

这种气,阳刚而气冲霄汉,气壮山河,气贯长虹。

“说大人则藐之,匆视其巍巍然。

”(《孟子·尽心下》靠的就是这种气。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靠的依然是这种气。

乃至于文天祥的那一千古名句:“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正气歌》)靠的也仍然是这种气。

可是,这种气又养而不可得。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就是养也不能拔苗助长,急于求成,而是要日积月累,水到渠成。

但是,孟子还说过:“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古往今来,普天之下,能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的又有几许呢?记得小时候读书的时候,老师常常讲这样的道理给我们听:地里庄稼,即使你站在它的面前随时观察,眼睛紧盯住它不放过,也绝对不能亲眼看到它生长;但是久而久之,隔一段时间去看它,却可以发现它已经长高了。

人的身体长高也是同样的道理。

那时,老师给我们讲这个道理,是勉励我们要勤奋学习。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不要心急图快,囫囵吞枣。

现在想来,当然也包含着老师不拔苗助长的一份苦心在内。

这些,我们当时可怎么能体会出呢?其实,不仅技艺学习如此,知识积累也如此。

我们进德修业,立身处世的方方面面,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关键在于营养的涉取,年力的增强。

万事总有规律,不是你一厢情愿就可以如愿以偿的。

放眼观世,红尘滚滚。

再看看你的周围,那些追名逐利,急如律令的人们,一个个不正像宋人那样“茫茫然归”吗?【原文】孟子曰:“以力假①仁者霸,霸必有大国。

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②大。

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③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诗》云④:‘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⑤,此之谓也。

”【注释】①假:借,凭借。

②待:等待,引申为依靠。

③赡:充足。

④《诗》云:引自《诗经·大雅·文王有声》。

⑤思:助词,无义。

【评析】和孔子在《论语·子路》及《论语·季氏》中的有关论述差不多,都是不是在讲以力服人而讲的是以德服人。

孔孟一脉相承,都是攻心为上的策略,以柔克刚的总体方针。

诸葛亮的七擒孟获,也可以说成是活学活用孔孟思想的典范。

成都武侯祠的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肖,从古知兵非好战”其实也是这种思想的表达。

值得一提的是:以德服人到底还要不要力,需略加讨论。

历史和现实的种种情况告诉我们,似乎还是离不开力。

就以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情况为例,当诸葛亮第一次放走孟获后,众将都感到不理解,一起来问诸葛亮。

诸葛亮笑了笑说:“我要捉他,就像在口袋中取东西一样容易,但只有使他口服心服,南方才会真正平定。

”可见,诸葛亮之所以敢于七擒七纵,还有赖于军事上的绝对优势。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叫做“如囊中取物”般容易。

不然是不能开玩笑的,那就很可能成为放龙归海,放虎归山,严重时还会自食其恶果。

由此看来,以德服人还得与以力服人相结合。

只不过以力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打,是为了谈。

”只有攻心为上才能长治久安,所以还是要以德服人。

【原文】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

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①,及是时,明其政刑。

虽大国,必畏之矣。

《诗》云②:‘迨③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④,绸缪牖户⑤。

今此下民⑥或敢侮予?’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⑦是自求祸也。

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诗》云⑧:‘永言配命民⑨自求多福。

’《太甲》⑩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此之谓也。

”【注释】①闲暇:指国家安定无内忧外患。

②《诗》云:引自《诗经·邪风·鸱鸦》。

③迨(dài):趁着。

④彻:剥取;桑土(dù):桑树根;土同“杜”,东齐方言说“根”为“杜”。

⑤绸缪(móu):缠结。

牖(yǒu):窗子;户:门。

⑥下民:民义同“人”。

这里的诗句是以鸱鸦(一种形似黄雀而身体较小的鸟)的口吻,其巢在上,所以称人为“下民”。

⑦般(pán):乐。

怠:怠情。

敖:同“邀”,指出游。

⑧《诗》云:引自《涛经?大邪?文王》。

⑨永:长久;言:语助同,大义;配:合;命:天命。

⑩《太甲》:《尚书》中的一篇。

违:避。

活:“逭”(huàn)的借字,“逃”的意思。

【评析】规劝当政者施行仁政是孟子的本意,可他指出的“恶湿居下”现象却是普遍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

比如说,酗酒是要误大事的,抽烟是损寿的,睡懒觉也是对健康不利的。

而大家都知道的是:赌博可能倾家荡产,嫖妓也可能患“爱得死”(即通译“爱滋”,但“爱得死”却译得更为深刻)。

可我们偏偏要抽烟,喝酒,睡懒觉……尽管我们厌恶损寿,厌恶误事,厌恶不健康,更厌恶倾家荡产、“爱得死”……谁还去管“未雨绸缪“或”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这些警句格言呢?这样的现象有可能是个人生活中的小事,也完全可能在国家行政上的大事上发生这样的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