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丑上
孟子 公孙丑上

要置之不管,也不要妄自助长,而要多做正直的事才能长存于天地
之间。
养 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
浩 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
然 之
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 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气 浩然之气是天地之间的刚正之气。 ? ①它需要靠正直去培养;②长期积累;③与仁义道德相配合;④不
• (公孙丑):“敢问夫子恶乎长?”
•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
怎 么
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 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 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
孟子说:“难以用一两句话说清楚啊。它作为一种气,最为盛大,最为刚强, 靠正直去培养它而不伤害它,就会充满天地之间。它作为一种气,要和仁 义道德相配;没有这些,它就会萎缩,没有力量了。它是经常性地蓄养仁 义道德才产生的,不是偶然地有过正义的举动就取得的。如果行为有愧于 心,气就萎缩了。因此我说,告子不曾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作是外在的 东西。(对浩然之气,)一定要培养它,不能停止下来;心里不能忘记它, 也不妄自去帮助它生长。
bì偏颇 “何谓知言?” 隐蔽 过分
沉溺
背离于正 逃避
困屈
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
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既圣矣乎?”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翻译【精品文档】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翻译
注:本文经过精心编辑,部分内容来源网络,如有疑议,请联系我们处理。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翻译
原文:
公孙丑上·第一章
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
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蹴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
』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
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
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
曰:「以齐王由反手也。
」。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孟子-公孙丑上》节选(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孟子·公孙丑上》节选(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
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
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孔子曰:‘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
《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此之谓也。
”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
信能行此,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
如此,则无敌于天下。
无敌于天下者,天吏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B. 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C. 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D. 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能治其国家”与“欲治其国者”(《大学之道》)两句中的“治”字含义相同。
关门打狗的典故出处

关门打狗的典故出处
关门打狗的典故源自于中国古代的《孟子》一书。
这个典故出现在《孟子·公孙丑上》一章中。
故事讲述了公孙丑与孟子的对话,孟子问公孙丑:“夫大教之
不齐者,亡其狗也,而又将焚之。
夫子狗何故?”公孙丑回答说:“我的狗会为我吠险而不会为我吠邻。
” 孟子再问:“若果
然是那样,你会将它关在门内而将它杀死吗?”公孙丑回答说:“我就当它是个狗,而不应该对它有别的期望。
”
从这个典故中,孟子想要告诉公孙丑,人们要求伦理道德的高标准,却对动物反而要求不那么高,这是不合理的。
人们应该对待动物的生命与伦理也应该予以重视和尊重。
所以称之为“关门打狗”,表示这一道德故事。
孟子公孙丑上

曰:“姑舍是。”
曰:“伯夷、伊尹何如?”
曰:“不同道。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 伯夷也。何事非君,何使非民(何:通“可”。);治亦进,乱亦 进,伊尹也。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 孔子20也21/4。/8 皆古圣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则学孔子也。”2
孟子公孙丑上 3.2
2021/4/8
1
【原文】
“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 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既圣矣乎?”
曰:“恶!是何言也?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 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 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 居——是何言也?”
2021/4/8
6Leabharlann 感谢您的阅读收藏,谢谢!2021/4/8
7
“伯夷、伊尹于孔子,若是班乎?” 曰:“否。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
2021/4/8
3
【译文】 公孙丑说:“宰我、子贡擅长言谈辞令,冉牛、闵子、颜渊擅
长阐述德行。孔子兼有这两方面的特长,(却还)说:‘我对于辞 令,是不擅长的。’(老师既然说擅长识别言论,)那么老师已经 是圣人了吧?” 孟子说:“唉呀!这是什么话!从前子贡问孔子 道:‘老师是圣人了吧?’孔子说:‘圣人,我不能做到,我只是 学习不觉满足,教人不知疲倦。’子贡说:‘学习不觉满足,这样 就有智慧;教人不知疲倦,这是实践仁德。既有仁德又有智慧,老 师已经是圣人了。’圣人,孔子尚且不敢自居———(你说我是圣 人了,)这是什么话呀?” 公孙丑说:“以前我听说过这样的话: 子夏、子游、子张都有圣人的一部分特点,冉牛、闵子、颜渊具备 了圣人所有的特点,只是还嫌微浅。请问您处于哪种情况?” 孟 子说:“暂且不谈这个问题。” 公孙丑问:“伯夷、伊尹怎么 样?”孟子说:“处世的方法不同。不是理想的君主不去侍奉,不 是理想的百姓不去使唤;天下安定就入朝做官,天下动乱就辞官隐 居,这是伯夷的处世方法。可以侍奉不好的君主,可以使唤不好的 百姓,天下安定去做官,天下动乱也去做官,这是伊尹的处世方法。 该做20官21/4就/8 做官,该辞官就辞官,该任职长一些就任职长一些,该4 赶
孟子“四端”读解

孟子“四端”读解孟子“四端”读解“四端”原文凡两见:《公孙丑上》、《告子上》。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於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於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公孙丑上》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告子上》这两段话的大意合起来说:“不忍人之心”人皆有之。
何以知之?因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者是此心之端倪,而人皆可见生而有之。
君子自反内求,由其发行,就得到仁义礼智这四种德行。
进可以治天下保四海,退可以成就君子仁人。
以下分四层来看文意。
一.不忍人之心。
“忍”。
刚毅坚韧之谓,故《说文解字》释为“能也”。
也用作残忍冷酷、麻木不仁,故《康熙辞典》说:“安于不仁曰忍。
”段玉裁注《说文》,认为能耐与忍耐,“其为能一也。
仁义本无二事。
先王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政中皆必兼斯二者。
”第一段里面首先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继之以“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一句,意思是“之所以这样说”。
语意明显,是以“四端”来加以证明。
可知以下一大段讲四端,目的是推论证明“不忍人之心”这个更深一层的本质。
说四端,为了要讲“心”这个根本。
《孟子公孙丑上》同步练习(含答案)

《孟子·公孙丑上》(“敢问夫子恶乎长……则不能也”)课后指定拓展阅读(讲练结合附翻译)篇目(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孙丑曰:)“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孟子·公孙丑上》)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馁:饥饿,引申为丧气,萎靡不振B.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揠:拔起C.今日病矣病:生病D.不耘苗者也耘:除草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直养而无害博我以文,约我以礼B.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其子趋而往视之C.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D.其为气也,至大至刚。
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3.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浩然之气”是指人的仁义道德修养达到极高的水平时所具有的一种正气凛然的精神状态。
B.孟子认为,对于“养气”有两种做法是不足取的:一是拔苗助长,一是放任不管。
这两种做法都会对“养气”产生危害。
C.“浩然之气”需要用“义”来培养,一方面要注重外在力量,另一方面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
D.孟子的散文素以雄辩著称,论证纲目清晰,说理善用譬喻,形象生动,深刻透彻。
选文体现了以上特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2)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公孙丑上(节选)——高中生背诵阅读

公孙丑上(节选)《孟子》“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注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
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
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
’”作者简介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学说,成为孔子之后儒家的代表人物。
中年时,曾带领学生周游列国,推行其“仁政”学说,但不为列国诸侯王接受,晚年回家乡从事教学与著述。
所著《孟子》一书,记载孟子的政治思想、伦理观点、人性学说等。
朱熹将其编为《四书》之一,并为之章句,从而使《孟子》成为儒家的一部经学元典。
《孟子》是《十三经》中的最后一经。
解读这段文章是孟子与学生公孙丑的对话,主要谈“知言养气”的问题。
“养气”就是培养崇高道德精神境界,体现了儒家对于道德人格修养的高度重视。
公孙丑问及孟子有何擅长时,孟子的回答是“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解释“浩然之气”的特点有三:一是“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这是一种伟大、刚强的气,是正义直接培养出来的,并且充塞流行于社会人间,实际就是人间之正气。
二是此气“配义与道”,“集义所生”,“非义袭而取之”。
这种“气”以“义与道”为根本内涵,是以儒家的道义思想为土壤而生成的,气所包含的道义思想不是从外部强行地灌输进来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孙丑上·第二章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
如此,则动心否乎?」孟子曰:「否。
我四十不动心。
」曰:「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曰:「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
」曰:「不动心有道乎?」曰:「有。
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挠,不目逃;思以一毫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
孟施舍之所养勇也,曰:『视不胜犹胜也;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
舍岂能为必胜哉,能无惧而已矣!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贤;然而孟施舍守约也。
昔者曾子谓子让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
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
」曰:「敢问夫子之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可得闻与?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
』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
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
夫志至焉,气次焉。
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既曰:『志至焉,气次焉。
』又曰:『持其志,无暴其气』者,何也?」曰:「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
今有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
」「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无若宋人然。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
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何谓知言?」曰:「□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
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
』然则夫子既圣矣乎?」曰:「恶,是何言也!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
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
仁且智,夫子既圣矣。
』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昔者窃闻之: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之一体;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
敢问所安?」曰:「姑舍是。
」曰:「伯夷伊尹何如?」曰:「不同道。
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伯夷也。
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伊尹也。
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
皆古圣人也。
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伯夷、伊尹于孔子,若是班乎?」曰:「否。
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
」曰:「然则有同与?」曰:「有。
得百里之地而君之,皆能以朝诸侯有天下。
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是则同。
」曰:「敢问其所以异?」曰:「宰我、子夏、有若,智足以知圣人,污不至阿其所好。
宰我曰:『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
』子贡曰:『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后,等百世之王,莫之能违也。
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
』有若曰:『岂惟民哉!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泰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类也。
圣人之于民,亦类也。
出于其类。
拨乎其萃。
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翻译:公孙丑上·第二章公孙丑问道:“如果让您担任齐国的卿相,能够实行您的主张了,那么即使因此而建立了霸业或王业,也不必感到奇怪的了。
如果这样,您动心不动心呢?”孟子说:“不,我四十岁起就不动心了。
”公孙丑说:“如果这样,老师就远远超过孟贲了。
孟子说:“做到这点不难,告子在我之前就做到不动心了。
”公孙丑问:“做到不动心有什么方法吗?”孟子说:“有。
北宫黝这样培养勇气:肌肤被刺不退缩,双目被刺不转睛;但他觉得,受了他人一点小委屈,就像在大庭广众之中被人鞭打了一般;既不受平民百姓的羞辱,也不受大国君主的羞辱;把行刺大国君主看得跟行刺普通百姓一样;毫不畏惧诸侯,听了恶言,一定回击。
孟施舍这样培养勇气,他说:…把不能取胜看作能够取胜;估量了势力相当才前进,考虑到能够取胜再交战,这是畏惧强大的敌人。
我哪能做到必胜呢?能无所畏惧罢了。
‟(培养勇气的方法,)孟施舍像曾子,北宫黝像子夏。
这两人的勇气,不知道谁强些,但孟施舍是把握住了要领。
从前,曾子对子襄说:…你喜欢勇敢吗?我曾经在孔子那里听到过关于大勇的道理:反省自己觉得理亏,那么即使对普通百姓,我也不去恐吓;反省自己觉得理直,纵然面对千万人,我也勇往直前。
‟孟施舍的保持勇气,又不如曾子能把握住要领。
”公孙丑说:“请问,您的不动心和告子的不动心,可以讲给我听听吗?”(孟子说:)“告子曾说:…言论上有所不通,心里不必去寻求道理;心里有所不安,不必求助于意气。
‟心里有所不安,不必求助意气,这是可以的;言论上有所不通,心里不寻求道理,这不可以。
心志是意气的主帅,意气是充满体内的。
心志关注到哪里,意气就停留到哪里。
所以说:…要把握住心志,不要妄动意气。
‟”(公孙丑问:)“既说…心志关注到哪里,意气就停留到哪里‟,又说:…要把握住心志,不要妄动意气‟,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心志专一就能调动意气,意气专一也能触动心志。
譬如跌倒和奔跑,这是意气专注的结果,反过来也使他的心志受到触动。
”(公孙丑问:)“请问,老师擅长哪方面?”孟子说:“我能识别各种言论,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说:)“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孟子说:“难说清楚啊。
它作为一种气,最为盛大,最为刚强,靠正直去培养它而不伤害它,就会充塞天地之间。
它作为一种气,要和义与道配合;没有这些,它就会萎缩。
它是不断积累义而产生的,不是偶然地有过正义的举动就取得的。
如果行为有愧于心,气就萎缩了。
因此我说,告子不曾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作是外在的东西。
(对浩然之气,)一定要培养它,不能停止下来;心里不能忘记它,也不妄自助长它。
不要像宋国人那样:宋国有个担心他的禾苗不长而去拔高它的人,昏昏沉沉地回到家中,对家里人说:…今天累极了,我帮助禾苗长高啦!‟他的儿子赶忙跑到田里去看,禾苗已经枯死了。
天下不助苗生长的人实在很少啊。
以为(培养浩然之气)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就像拔苗助长的人,非但没有好处,反而危害了它。
”(公孙丑问:)“什么叫能识别各种言论?”(孟子说:)“偏颇的言论,知道它不全面的地方;过激的言论,知道它陷入错误的地方;邪曲的言论,知道它背离正道的地方;躲闪的言论,知道它理屈辞穷的地方。
(这些言论)从心里产生出来,会危害政治;从政治上表现出来,会危害各种事业。
如果有圣人再次出现,一定会赞成我所说的。
”(公孙丑说:)“宰我、子贡擅长言谈辞令,冉牛、闵子、颜渊擅长阐述德行。
孔子兼有这两方面的特长,(却还)说:…我对于辞令,是不擅长的。
‟(老师既然说擅长识别言论,)那么老师已经是圣人了吧?”孟子说:“唉呀!这是什么话!从前子贡问孔子道:…老师是圣人了吧?‟孔子说:…圣人,我不能做到,我只是学习不觉满足,教人不知疲倦。
‟子贡说:…学习不觉满足,这样就有智慧;教人不知疲倦,这是实践仁德。
既有仁德又有智慧,老师已经是圣人了。
‟圣人,孔子尚且不敢自居———(你说我是圣人了,)这是什么话呀?”(公孙丑说:)“以前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子夏、子游、子张都有圣人的一部分特点,冉牛、闵子、颜渊具备了圣人所有的特点,只是还嫌微浅。
请问您处于哪种情况?”孟子说:“暂且不谈这个问题。
”公孙丑问:“伯夷、伊尹怎么样?”孟子说:“处世的方法不同。
不是理想的君主不去侍奉,不是理想的百姓不去使唤;天下安定就入朝做官,天下动乱就辞官隐居,这是伯夷的处世方法。
可以侍奉不好的君主,可以使唤不好的百姓,天下安定去做官,天下动乱也去做官,这是伊尹的处世方法。
该做官就做官,该辞官就辞官,该任职长一些就任职长一些,该赶快辞职就赶快辞职,这是孔子的处世方法。
(他们)都是古代的圣人,我还做不到他们这样;至于我所希望的,那就是学习孔子。
”(公孙丑问:)“伯夷、伊尹相对于孔子来说,是同等的吗?”孟子说:“不。
自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得上孔子的。
”公孙丑问:“那么他们有共同之处吗?”孟子说:“有。
如果能有方圆百里的一块地方而由他们做君主,他们都能使诸侯来朝见而拥有天下;如果要他们干一件不义的事情,杀一个无辜的人而让他们得到天下,他们都是不愿去干的。
这些是共同的。
”公孙丑说:“请问孔子和他们不同的地方。
” 孟子说:“宰我、子贡、有若,他们的智慧足以了解孔子,即使有所夸大,也不至于阿谀吹捧他们所敬爱的人。
宰我说:…根据我对老师的观察,老师远远超过尧、舜了。
‟子贡说:…见了一国礼制,就能知道一国的政治;听了一国的音乐,就能了解一国的德教;即使从一百代以后来评价这一百代的君主,也没有谁能违背孔子这个道理的。
自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得上孔子的。
‟有若说:…岂只是人类有这样的不同!麒麟对于走兽,凤凰对于飞鸟,泰山对于土丘,河海对于水沟,都是同类的;圣人对于一般的人,也是同类的。
(这些)都高出了同类,超出了同群。
自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孔子更伟大的了。
‟”评价这种养气方法培育出来的就是孟子的“浩然之气”。
浩然者,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
方法就是“直养而无害”,直者,正也。
盖人之体,自天地生物,性附焉,气充焉。
所以万物皆有喜怒哀乐、视听屈伸者,都是性与气守之而不离也。
但是人和其他生物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人有善恶是非之心。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之性不同于物之性,人之性便生出一个心来,即生出一“志”,人因有此“志”乃有善恶是非之心。
所以说“持志”,即是平正自家是非善恶之心。
义者,心之裁制者也,所以说此是非善恶之心,就是义。
所以“持志”,就是“持义”,此是孟子暗合曾子之处,见得一脉相承。
“浩然之气”这种高超精神境界的培养,用孟子的话说,是“直养而无害”和“集义所生”,实际就是要用严格的、长期的知识修养和道德修养来获得。
“直养”是知识修养,“集义”是道德修养;知识修养使人高明,道德修养使人高尚。
知识修养和道德修养是互相包含,互相影响的。
知识修养使人明辨是非、善恶、美丑,有助于道德修养;道德修养不但包含对社会、人生的知识,体现着知识修养,而且能摒弃私心、杂念、偏见,使人更好地认识社会和人生,促进知识修养。
“无害”,“集义所生”,“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都说明了这种修养的严格性和长期性。
朱熹《四书集注》云:“气,即所谓体之充者。
本自浩然,失养故馁,惟孟子为善养之以复其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