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与知识分子的网络生存
博客大战何时休?网络世界的忧思

博客大战何时休?网络世界的忧思“一亿网民三成博客”的现状,正在让中国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泛话语权”时代。
然而,博客近来频频出现不和谐的声音:新老作家、音乐人、文学评论家、相声演员等纷纷上阵,把博客变成了一个争吵不休的是非之地。
时下,国内各大网站正大张旗鼓发地起文明办网倡议,“博客热”无疑也需要一些冷思考。
“名人博客”战火纷飞4月17日公布的《中国电子商务报告(2004-2005年)》显示,目前我国上网用户总数超过1.1亿人。
据新浪网介绍,新浪网上每天会有10万多篇新博客文章出现。
1.1亿网民中大约有30%的人每周更新一篇博客。
百度的统计显示,截至2005年11月底,我国博客站点服务商超过600个。
不幸的是,狗年也正在因“博客热”变成一个“名人是非年”“博客诽谤年”。
近日,先有“中国博客诽谤第一案”判决,又有红极一时的相声演员郭德纲与童年伙伴汪洋因博客之争即将对簿公堂。
文坛更是被博客搅动得热闹非凡:上海的韩寒先后与文学评论家白烨、作家陆天明、音乐人高晓松就“文坛是个什么坛”在博客上大打笔仗,最后甚至演变成“口水仗”。
成千上万的网民在多方论战的博客上踊跃评论,更是让这个言论自由的网络空间内“战火纷飞”,骂声四起。
尽管这些“骂仗”现在已纷纷偃旗息鼓,不过,博客中充斥的攻击、谩骂,却让许多人对这一新兴网络传播方式产生了反感。
东方卫视主持人、同样也是博客写手的骆新认为,博客的兴起,正是源于人们需要以更加多元化的思路来表达自己。
“但是谁来监督博客的真实性,正在成为一个对公共舆论安全的巨大挑战。
”博客: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的监管真空“写博客的人大体有两种心态,一种是自娱自乐型,只选择自己的亲戚朋友作为博客读者,他们的心态比较平和。
另一种则是为了吸引社会眼球,造成舆论影响,在这样的心态下,他们必须不断制造噱头。
”新浪网总编辑陈彤认为,对于后一种人来说,写博客就如同网络中的“真人秀”。
而名人们齐齐上阵,使得这样的博客“真人秀”收视率或点击率急速飙升。
“博客”的媒介特征及其社会影响

“博客”的媒介特征及其社会影响博客作为一个日益壮大的网络传播媒介,其颠覆性的力量,不但塑造着博客自身全新的形象,也在深刻地改变着媒体的传统和未来走向。
在这样一个博客盛行的时代,对博客所特有的媒介特征、效用的研究以及它在网络世界乃至整个社会文化的媒介价值和影响的分析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了。
本文通过一系列从博客表象到本质的分析研究,我们将能从中发现问题得到新的启发,以便我们掌握和利用这种媒介而更好地为大众传播服务。
一、博客的含义及其发展现状博客是继E-mail、BBS、ICQ(IM)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
其英文名称为“Blog或Weblog”,该词来源于“Web Log(网络日志)”的缩写。
通常意义上一个博客就是一个网页,它通常是由简短且经常更新的Post所构成,撰写这些博客的人就叫做Blogger。
在网络上发表博客的构想始于1998年,但真正开始步入主流则是在2000年。
一系列发源于博客世界的颠覆性力量使全球卷起一阵“博客旋风”。
利用博客与人沟通交流实现信息共享也逐渐形成人们新的社交形式和生活方式。
而这些博客用户的影响力,早已超出了他们作为个人、甚至作为自己所在行业的原有范围。
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博客已经从边缘逐步进入主流,引爆潮流。
二、博客的媒介特征从传播过程来看,我们可以将所有的媒介分为三类:制作媒介、传输媒介、接收媒介。
而博客正是集这三种媒介类型――制作+传输+接受――于一体的传播媒介。
表现出即时性、开放性、共享性和互动性的特点。
1、博客是一个制作媒介。
它突破传统大众传播媒体的主体限制,以其技术上的“零壁垒”使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信息的传播者。
利用自身掌握的各种信息资源,就某一主题,将自己的原创文章,或搜索和挑选的网上最新信息线索,扼要地整理汇集后采用文字、图像、视频、音频等各种符号手段对信息和观点进行编码,通过各种网站平台进行传播。
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思来制作博客,无数的形式和大小而没有实际的规则。
解读传播的文化————博客

解读传播的文化————博客摘要:本文探讨当今博客的两种特性:精英主义和草根精神。
重点论述了博客出现的语境,探讨博客两种特性及其相应特征,以及精英主义和草根精神的相互融合带来了的社会景象。
关键词:博客精英主义草根精神一.博客简介及分类2002年8月,中国大陆第一家专业博客网站――博客中国()成立。
从此博客在中国开始了漫漫的征程,最早的尝鲜者是“一群知识渊博的侠客”,这些文化名流、社会精英开始将blog当做自我表达的工具。
博客在初级阶段泛指知识分子的博客,在博客公开化的空间里,知识分子可以一种批判的态度来审视社会,其中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各种领域。
近两年,博客的大量涌现,可以看作是当代知识分子强烈的自我表达欲望的一种体现。
大知识分子首先在博客中国网站登陆的第一时间充当了使用者,他们相互形成小众化圈层,探讨社会现实、评论社会现状、沟通相互情感,但其间信息传播仍局限于小范围之内,之后主流门户类网站新浪、搜狐、雅虎等相继推出名人博客后,意见领袖引领的博客热终于在小知识分子包括大学生、都市白领中掀起了全民皆博的风潮。
小知识分子则惯用博客于自我表达的私密空间,他们在博客上耕耘着对人生、自我、社会的思考、对过去、现在、未来的理解。
将对周遭世界的各种所见、所闻联系起来,用系统性、形而上的观点来盘点、阐述、评论,而不是流水帐式的日记独白,散乱而不具备公共性。
二.博客精英主义观1、在形式上讲究行文的“雅”,体现了精英文化创造者敏捷的思维能力以及渊博的学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些闪烁着人文思想的文化博客在形式上便向社会大众传达了一种审美的诉求,是一种文人骚客咬文嚼字、吟诗作赋的雅兴,一种陶潜般的田园诗人对美的追求。
2、话语主题上的公共性,博客关注的题材更多涉及普罗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折射出一种犀利的批判视角,体现的是一种广博的人文关怀。
博客的内容取材往往来源于现代社会的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一种报纸专栏式的点评形式向人们展开。
最新-网络时代的麦哲伦——博客现象分析 精品

网络时代的麦哲伦——博客现象分析中文提要随着媒介革命和全球网络的兴起,当代世界出现了众多新事物,博客就是其中之一。
本文从什么是博客入手,解析了博客在美国和中国不同的崛起方式以及产生这种差异的背后的原因;从网络文化的发展分析了博客与以往技术形式的差别以及技术创新所带来的新的特点,博客继承和彰显了网络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同时,它所呈现的新的特点又产生了两大影响一是从媒体传播角度考察,它代表了一种全新的自由发表的个人网络出版方式,对传统媒体工业的运作模式形成挑战。
二是从知识管理角度考察,代表着个人知识过滤与积累和深度交流沟通的网络新方式,为组织沟通和社会交流带来了全新的变革。
传播角度提出了个人媒体的概念,主要从个体与公众结合的角度展开论述,分析了博客与大众媒体的互补关系。
最后,本文分析了博客技术对文艺的独特影响。
,,,,,,,关键词博客个人媒体信息时代的麦哲伦博客文学1博客简述11什么是博客?博客的英文名词就是或指人时对应于,又一个典型的网络新事物,你查阅最新的英文词典也不可能查到。
该词来源于网络日志的缩写,特指一种特别的网络出版和发表文章的方式,倡导思想的交流和共享。
《网络翻译家》的解释是一个就是一个网页,它通常是由简短且经常更新的所构成;这些张贴的文章都按照年份和日期排列。
的内容和目的有很大的不同,从对其他网站的超级链接和评论,有关公司、个人、构想的新闻到日记、照片、诗歌、散文,甚至科幻小说的发表或张贴都有。
许多是个人心中所想之事情的发表,其它则是一群人基于某个特定主题或共同利益领域的集体创作。
好象对网络传达的实时讯息。
撰写这些或的人就叫做或。
《市场术语》的解释是一种表达个人思想和网络链接,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并且不断更新的出版方式。
博客是新生事情,100个人眼中有100种不同的定义,但是,基本的内涵都是一致的。
孙坚华这么界定比较完整的博客概念,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其内容主要为个性化表达;二是以日记体方式而且频繁更新;三是充分利用链接,拓展文章内容、知识范围以及与其他博客的联系。
博客的影响[修改版]
![博客的影响[修改版]](https://img.taocdn.com/s3/m/b4c13239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5e.png)
第一篇:博客的影响博客的影响“博客”的出现和发展,是网络时代进一步发展的符合逻辑的结果。
20世纪后期,传统媒体的功能被发挥到极致,广大受众被传统媒体当作“信息动物”,每天被动地大量接受着这样那样的经过精心筛选的信息,个人在庞大的媒体机器面前显得越来越渺小。
在这种情况下,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博客”应运而生。
博客的诞生,天然地代表了“草根”阶层的声音,同传统媒体形成强烈对照,因此在短时间内发挥了超出人们想象的巨大影响。
一、“博客"对现代社会的影响1.对传统媒体形成了“颠覆性”冲击首先,“博客”做到了一些传统媒体无法做到的事情。
典型的如1998年差点导致美国总统克林顿下台的“克林顿绯闻案”。
1998年1月17日深夜,麦特·德拉吉在他的网站上发布了一条令人震惊的消息:“在付印前的最后一分钟,星期六晚上6点,新闻周刊杂志抽掉了一个重大新闻。
这条新闻注定将动摇华盛顿的地基:一个白宫实习生与美国总统有染。
”接着接连不断的穷追猛打,使德拉吉在整整半年时间内引领了美国“舆论导向”。
“德拉吉事件”第一次让世人见识了“博客”的力量。
其次,“博客”逐渐挑战传统媒体的主流地位。
2001年的“9·11”事件,对其最真实、最生动的描述不是《纽约时报》,而是那些幸存者的博客日志,对事情最深刻的反思与讨论,也不是出自哪一个著名记者手中,而是在诸多博客当中。
接踵而至的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由于美国政府对媒体进行了空前的管制,使得美国传统媒体的公信力遭到空前质疑,而“博客”又一次大获全胜。
在2004年年底印度洋发生海啸后,世界各地的博客发出了大量的即时亲历报道,并为寻求帮助的读者链接救援组织,又一次提升了“博客”的影响力。
同时,“博客”在同传统媒体的正面较量中也获得了胜利。
2003年5月,一名博客披露了《纽约时报》内部人士的会议纪要和电子邮件,揭露了该报记者杰森·布莱尔捏造新闻的事实,事件曝光后,《纽约时报》总编辑雷恩斯被迫辞职。
浅谈当前我国博客存在的问题及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思维

浅谈当前我国博客存在的问题及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思维摘要:当前博客存在的问题为色情、暴力和虚假信息传播,泡沫文化、恶意炒作频频发生,自我意识导致文化失衡,社会责任感淡化;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宣传力度,加大对博客网站的监督管理,强化个人道德的自我规范。
关键词:博客问题可持续发展创新思维博客是对Weblog的简称Blog的音译。
Weblog是在网络上的一种流水式的纪录形式,因而也被称为“网络日志”。
博客是一种以时间为顺序的零进入壁垒的网上个人出版方式和个人知识管理工具。
“Weblog”这个名字第一次被使用,是在Jorn Bager 于1997年12月运行的“Robot wisdom weblog”中,被用来界定提供“常更新,有标题、留言和历史纪录”的具人主页。
而时下流行的“Blog”这个词,一般公认是Peter Merholz在1999年命名的。
此后逐渐成为博客的正式名字。
然而Blog在中国,就目前而言依然还是一个刚刚兴起的新事物。
自2002年起,方兴乐等人开始在中国大力推广Blog,他们把Blog音译成中文“博客”,并创办了国内第一家专业的博客网站——“博客中国”。
目前,博客这种新兴的网络传播方式被越来越多的网民关注和青睐。
各主流网络媒体开始关注博客,新浪、MSN、QQ等知名网络媒体也纷纷进军博客领域,博客用户数量也急速上升。
如今,博客已经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博客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我们应该用冷静的眼光面对博客的发展,正视博客的局限和负作用,扬长避短,让博客的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利用,同时采取适当的措施,让博客的局限和带来的负作用得到妥善处理。
一、当前博客存在的问题1、色情、暴力和虚假信息的传播博客是网民自己营造的一个精神乐园,他们可以在自己的虚拟乐园中随心所欲地发布信息,信息在生产、传递过程中没有传统媒体的层层审核程序的,没有人对这些信息的严谨性、真实性、权威性把关。
浅析博客文学中的解构主义表现

浅析博客文学中的解构主义表现作者:白银陈立民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第23期摘要:博客文学的传播凸显了后现代大众文化的特征,大众传媒的强大和受众的软弱形成的巨大反差在博客文学中渐渐消失,文化传播的意义、目标、目的都被消解了。
在博客文学中,传统文学观念、传统生产模式、传统文本、传统价值观、传统生活态度被无情地解构。
关键词:博客文学;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0265-“博客”英文名为“Blog”,特指一種特别的网络个人出版形式,它是个人开放的私人空间。
博客是心灵的窗户,它可以唤醒个体的主体意识,让人们在网络平台上畅所欲言,彻底颠覆现实生活中的观念和行为,肆无忌惮地放纵性情,引来万千看客。
解构主义源自于上世纪60年代法国哲学家德里达。
它是从“结构主义”中演化而来的,其实质是对结构主义的破坏和分解。
它是以“无中心”、“去权威”与“多元呈现”为特征,强调语言和思想的自由嬉戏,大力宣扬主体消散、意义延异,不断刷新着人们的传统观念,是后现代主义的重要思想资源,对后现代主义及后现代文化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网络传媒在所有大众传媒中可谓是最具全球化意识的,它成为展示各种思想及价值观念最主要的平台与渠道,是一种具有后现代性的后传播方式。
而在博客中,博客文学无论是从文本解构的切入方式,还是对文本拆解和对游戏的病态痴迷,或对传统叙事的边缘性轰炸,都显现出解构性后现代主义的独特风格与魅力。
博客文学中解构主义表现一、博客文学对传统文学观念的解构博客文学的出现,对传统文学提出了挑战。
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写作者可以在虚拟空间中随时随地地自由发表见解,这便使写作真正成为了一项人人都可以参与的日常工作与大众狂欢。
博客文学使传统文学的写作方式、发表方式、传播方式与接受方式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自古以来,文学一直是精英知识分子的叙述话语代表,而这种过去被视为精英代表的艺术形式在博客文学中越来越趋于边缘化与平民化。
博客与网络身份建构

全中国1.03亿网民中已经有10.5%的网民经常使用博客[1],对其中大多数普通博客作者来说,博客和网络身份建构之间的关系如何?本研究就此问题对歪酷博客[2]用户的开展了一次网络问卷调查。
文献探讨根据法国理论家雅克・拉康“分裂的自我”说法,每一位网民都要通过网络上所展现的方方面面,建构起一个完整的“网络自我”。
米德强调“主我(I)”和“客我(me)”对建构“完整的自我”的同等重要地位,因而自我的建构总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完成。
这正是本文试图探讨的网络身份建构。
身份建构并非单渠道的“自我表达”,而是包含了一种对反馈的渴望。
正如一项对青少年通过网络进行身份建构的研究表明,50%的参加网络聊天的青少年“积极地”通过因特网进行“自我身份试验”,而他们试验的动机之一正是“通过观察他人的反应来发现并建构自我”[3]。
因此,完整的网络身份建构过程实际上包含了三个步骤:展现网络形象、获得反馈、反馈的内化。
关于网络身份建构功能的研究,现有文献主要集中在BBS社区和个人主页上,和这两者相比,博客同时拥有了两个特性———对话性(Dialogical)和私人化(Private)。
特别是因为博客操作与个人主页相比简单得多,使得参与到网络身份建构的群体增加了,且更新(身份建构)更为频繁。
同时,博客能给人带来一种“所有者”、“主人公”、“当家作主”的感觉[4]。
与BBS论坛和网络聊天中瞬间偶然的自我展示相比,博客呈现的则是相对丰富和完整的自我,这也正是雅克・拉康所提到的“整合分裂的自我”。
另一方面,大众传播学的“使用与满足”理论提出,“人们使用媒介的目的是很不相同的”[5],因而,持有不同写作目的博客作者对建构网络身份的需求也可能有相应的不同。
Bonnie等人通过深入访谈发现了五种主要的博客行为动机[6]。
国内有研究表明,在人们写作博客时,有自主发表的欲望满足、个人自我实现的需要[文章编号]1002-5685(2006)05-0048-05博客与网络身份建构□莫颖怡(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100084)[摘要]本文基于对歪酷博客作者的问卷调查,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探讨了博客和网络身份建构之间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 限愉悦 。 网络 赋 予他们 网民 至上 的 身份 体 客 中的独特话语 . 一方面 . 它给人 以专家般的权
验——一个在 阅读 知识 的文化人 。一个在与 大 威感 .一种现代性体 验 .另一方面又在 以一种 师一 同思考 的思想 者。这些全新 的感受 顿时让 “ 等待 阅读 ” 的姿态 出现 。 这种 媒介条件下 。 在 这
那些 赤裸裸的 以娱 乐面 目出现的博客变得毫 无 样 矛盾 的组 合产 生 的是足 以产 生认 同 的体 验 。 新意。 网络 吸引参与 者通过 “ 像 自我 ” 想 产生 兴 写 作者将文化博客划 分为一种身份象 征式的私 奋体 验 。使得博客 阅读 和写作这些 单纯 的无 意 域 ,从而产生知 识掌控下的权威性 。我们不妨 识行 为产 生了不可替代 的快 乐。 说, 这种独特 的巧妙的 时空重组 , 引发的是一个 吉登斯在介绍作 为现代 性三大动力之 一的 新 的独特 的知识 分子场域 的划 定 ,带来 了娱乐 抽 离 机 制 时 提 到 所 谓 专 家 系 统 (x et 时代 的文化人 的新 的生存 空间 。博客 就这样 为 ep r ss m) 专家系统通 过专业知识 的效度对时空 我们 打造 了一个 梦境般 的空 中花 园 .我们 能够 yt 。“ e
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种重要快感 资源 。
诗 , 是 , 是不能 丢下 旧诗 , 但 还 因为这 种文 体 可
在这 样的 时刻 , 博客 出现 了。一个网页 . 一 以“ 聊以志感” 。难怪钱理群 觉得 . 那种 中国文人 个账 号 。一个 密码 ,然后 是畅通无阻的 言说快 特 定的情 感 内蕴— —“ 心声 ” 要外显 为“ ” . 言 时 感、 一夜成 名的传播速度 、 多匿名人士 的评议 旧诗词就 成为“ 随心所欲 ” 众 最 的东西 。1 2 1 里, 在这 和对话 、 个人学 术交流 的平台 、 随时记录并 且共 这 个“ 随心 所欲 ” 也正 好可 以看作 是 “ . 文革 ” 后 享的 生命 印 记 、认 真包 装 并大 量 暴 露 的 自我 知识 分子 所 要确 立 的私 人 言 说空 间 的基 本特
识分子丧失 了这个身份应 有的学术理性 。知识 语 言解 放 自我 的冲动 与快感。这 是一种极具魅
维普资讯
力的符 号资本 . 一个精辟妙 喻 . 一种刻薄或者 机 他们社会 性知识生产 的形式 : 旧体诗 的书写 , 而 智. 都可在这种语 言中一瞬 间传 遍汉语世 界。I 则 能够 写情 、 I 1 感愤 . 成为 自我 表达 的一种特 定方 而知识 分 子的话语 符号系统几 乎不具备与这 种 式 。所 以 . 召并坚持 新文 学 的战将 们 . 号 常常 不 网络狂说相互对话 的可 能性 。更 加吊诡 的是, 嘲 免极其矛盾地也坚守着 旧诗词 的写作。在《 林 桂 谑精英 主义的话语 形态 .又构 成 了网络狂 说的 春 秋》 这篇 回忆录 中 , 茅盾 就这 样说 : 虽提 倡 新
的效 度将 博客空 间加 以分类 。而维持这 一分类 到一个 全新的 自己 。 尽管这种感 觉是虚幻 , 但我 的是来源于博 客广 大阅读群体 的信任 。文化博 们仍 旧愿意在这种虚幻 中继续生存。 客中网络空 间与身份 的奇妙组合造 就了文化博 ( 作者单位 :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 学院)
误. 后又联 系到此前 的“ 元浦 事件” 一种对 网 界 的一 种集 体的精神分裂现象 :狂热 的知 识分 金 ,
身份 一 人格想像 ” 与相对脆 弱 的思想感 召力 络的警惕 弥漫起来。中国知识分 子、 尤其是学院 子 “ 知识分子对于 网络 的鄙视 和畏惧 ,随着上述 博 之 间的分裂 .而文化 博客也就成为 中国知 识分
客发生的种种吵闹变得 别有趣味 。
的观 点 .体现出一部分知 识分 子在学术魅 力方
子“ 身份 自恋” 符号控制 战略 ” 与“ 纠缠 在一起 的
中国学 界对于 网络 文化的警惕 .一 度使得
就此而 言 . 诸如“ 开网络 是 明智的” 样 产物 。 躲 这
面的 自卑 ; 而积 极投 身到博客 中去的写作态度 . 知 识话语 与网络语 言之 问产 生 了深 刻 的对立 。 又显得热衷于论 争和 吵闹 .让我们觉得 这些知 “ 语” 网 的疯狂 造就 了一种 言说 的狂 欢 . 带来 了
识
口周志强
1 时 沿
生
今年研 究生面试 的时候 , 正值 “ 白事 件” 分子的网络 生存 危机 由此浮 出水面。在我看来 , 韩
炒得 火热 。中间休息 . 几位老N ̄起这件事 情 。 这种危机不 仅仅指 的是知 识分子与网络媒介 文 P
开始 觉得 白烨 开 设博 客 是一个 彻 头彻 尾 的错 化之 间的矛盾和对立 ,更显示出 了当前 中国学
加以分类 。这种 知识的效度独立于他们 具体 的 在 这里以一个想像 的全新 的身份 出现 .我们 能 从业者和 当事人。” 在文化博客 中 , 时空 的重组 够体验 到奇妙幻境 中的不 同自己。在这里我们
造就了身份的重构, 此时. 专家通过掌控对知识 能够找到现实中不能提供给我们的身份,能找
… …
博 客的 出现似 乎激发 了很 多学者进行 网络 性 。人们 重视 白话 文 , 文言 文边 缘化 了, 也正 因
皿
写作 的热情 。方 兴东努 力倡导思想博 客. 出每 如 此 . 言文没有 “ 提 文 投身 ” 到意识 形态 的 国家 符 天给 思想加油 .这样的 口号更 加吸 引了渴 望走 号系统 中. 从而变得“ 随心所欲 ” 。随着 旧体语 言 向公众 的知识分 子。于是 , 博客 的出现 , 乎一 的失落 , 似 网络 文化 空间里面 的“ 狂说 ” 忽然就成 . 下子推翻 了知 识分子和 网络 文化不 同符 号系统 为一种 “ 实 自我” 真 的象征 形式。似 乎只有在 网 之 间的樊篱。 络上表 述的文字 , 是大胆 狂放 、 才 不拘 于各种 社 在这 里 .博客 ” 为一种界面 文本 。 “ 作 同过去 会压力 的文字 。就博 客而 言 , 提供“ 随心所欲 ” 的 的网络 界面相 比更 具 自己的特色 。就界面 文本 自由感 。正是这种 新的媒介 形态要造 就的一种 本 身而言 .博 客造就 了一种 奇特 的网络 写作姿 “ 幻象” 。著名 学者李银河在 她的 《 李银河 的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