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3)

合集下载

驻市一高2017-2018学年高一下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答案]

驻市一高2017-2018学年高一下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答案]

驻市一高2017-2018学年高一下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答案]驻市一高2017-2018学年下期第一次月考高一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小题。

人工智能,新起点上再发力去年出尽风头让人惊叹的谷歌围棋人工智能“阿尔法狗(AlphaGo)”,5月将来到中国,在浙江乌镇与世界排名第一的中国棋手柯洁上演人机大战。

黑白子此起彼落之间,柯洁探寻的是已有几千年历史的围棋“真理”,而对“阿尔法狗”和它的发明者来说,比赢得比赛更重要的,是寻找人工智能的科学真理。

人工智能称得上是当前科技界和互联网行业最为热门的话题。

无论将其称作“下一个风口”“最强有力的创新加速器”“驱动未来的动力”,还是关于它会不会比人更聪明甚至取代人的各种争论,都在说明,人工智能又一次迎来了黄金发展期。

与以往几十年不同的是,这次人工智能的高潮,是伴随着生活和工作的应用而来,它是科技进步的水到渠成,也嵌入了十分广泛的生活场景。

因此也有科学家认为,“我们或许是和人工智能真正共同生活的第一代人”。

对大众来说,人工智能充满着科幻色彩;对科学家来说,人工智能可能是最受内心驱动、最具理想色彩的一门科学。

从1956年的美国达特茅斯会议算起,明确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并开始科学上的研究,到现在已有61年的历史,并经历过至少两个“冬天”。

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人工智能仍然走不出实验室。

人工智能遭遇的技术瓶颈,一方面有着时代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人们对它的期待太高,一直梦想着的是创造出类似科幻电影《人工智能》中那个小机器人的形象——会找寻自我、探索人性,想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这也是一些人对人工智能既向往又恐惧的原因之一。

在脑科学尚未取得重大进展时,受益于互联网和计算机新一代技术创新,人工智能从更加实用的层面进入了发展快车道。

互联网大数据、强大的运算能力,以及深度学习模式的突破,被认为是人工智能赖以突破的三大要素,它们造就了语音、人脸识别准确率的惊人提升,人机对话像人与人一样更加自然,乃至可以像“阿尔法狗”一样去找寻规律、自我决策。

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

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

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考试时间:120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下列加横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抚赝(yīng)青冢(zhǒng)悚然(sǒng)监生(jiān)B. 陈抟(tuán)炮烙(pào)踌蹰(chú)新正(zhēng)C.朔漠(sù)窈陷(yǎo)踝骨(luǒ)间或(jiàn)D.草窠(kē)谬种(miù)搭讪(shàn)执拗(niù)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摒弃春寒料峭内帏不精之谈B. 放诞曲罢悯然理睬连篇累牍C. 苍皇蘖根祸胎厮混蜂拥而至D. 蹙眉人烟富盛金钏轩昂壮丽3.选出下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A.前有警车当道,后有群众追赶,歹徒走投无路....,扔下凶器,向警察投降。

B.老师为我们订复习资料,可我身边没有钱,连借几位同学,也都没有,百无聊赖....,只得请假回家。

C.这几天天气闷热,上床以后总是惴惴不安....,难以入睡。

D.军训结束那天,我们举行队列表演,下午三时,操场上歌声嘹亮,沸反盈天....,校园成了欢乐的海洋。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A. 半年多来,稀土又成了中美之间一个新的交锋点,无论美国媒体和贸易官员都死盯着中国有关稀土储备和管理的政策不放。

B. 愚人节期间,各大公司纷纷推出了各自的恶作剧,如可以让用户加已故的著名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为好友等。

C. 4月23日,全国几十个报社的编辑记者来到国家图书馆,参观展览,聆听讲座,度过了一个很有意义的“世界阅读日”。

D. 美国作家海明威经常使用小学词汇,但他是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可见语言的好坏不在辞藻的华丽,而在于使用得是否得当。

5.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银瓶乍破水浆迸乍:突然B. 但见悲鸟号古木但:只C. 危乎高哉危:危险D. 却坐促弦弦转急却:退回6.选出全是侧面烘托琵琶女琴技的一项()①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②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③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④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⑤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A.①②③B.③④⑤C.②③④D.①③⑤7.下列语句横线处应填入的恰当的一组句子是()⑴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

河北省邢台市巨鹿县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河北省邢台市巨鹿县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河北省巨鹿县二中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古诗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A.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肆:延伸,扩张B.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C.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救济D.秦伯说,与郑人盟。

盟:结盟2.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A.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B. 沛公安在?C.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D.是寡人之过也3.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烛之武从秦国的立场上劝说秦伯退兵。

B.烛之武在劝说秦伯的过程中指出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

C.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并没有履行诺言。

D.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大得多。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19分)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

初起时,年二十四。

其季父项梁, 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也。

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初,宋义所遇齐使者高陵君显在楚军,见楚王曰:“宋义论武信君之军必败,居数日,军果败。

兵未战而先见败征,此可谓知兵矣。

”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

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

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

项羽曰:“吾闻秦军围赵王巨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

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021年整理)

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021年整理)

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的全部内容。

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说明: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交卷时只交答题卡.一、现代文阅读(26分)(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曹雪芹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

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般一物,却不住的乱幌。

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么爱物儿?有甚用呢?”正呆时,只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不防倒唬的一展眼。

接着又是一连八九下。

方欲问时,只见小丫头们齐乱跑,说:“奶奶下来了。

”周瑞家的与平儿忙起身,命刘姥姥“只管等着,是时候我们来请你”.说着,都迎出去了。

刘姥姥屏声侧耳默候。

只听远远有人笑声,约有一二十妇人,衣裙窸窣,渐入堂屋,往那边屋内去了。

又见三两个妇人,都捧着大漆捧盒,进这边来等候.听得那边说了声“摆饭”,渐渐的人才散出,只有伺候端菜的几个人。

半日鸦雀不闻之后,忽见二人抬了一张炕桌来,放在这边炕上,桌上碗盘森列,仍是满满的鱼肉在内,不过略动了几样.板儿一见了,便吵着要肉吃,刘姥姥一巴掌打了他去。

忽见周瑞家的笑嘻嘻走过来,招手儿叫他。

「精品」广西贺州市桂梧高中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精品」广西贺州市桂梧高中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广西桂梧高中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第I卷阅读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陶渊明看现代人的生存困境鲁枢元“樊笼”是陶渊明诗文中的核心意象之一,象征被限制了身心自由的、令人难以忍受的生存处境,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人类自己创造的文明,支撑了人类的现实生存,却把人束缚在文明的种种框架之中而不得自由。

卢梭(1712—1778)的《社会契约论》开篇第一句话便是:“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国际歌》曾唱遍全世界:“让思想冲破牢笼”“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

从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看,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倒不是太难,“新世界”要完全冲破牢笼却难办得多,哪怕仅仅是冲破思想的牢笼。

如果说陶渊明生活的农业时代“樊笼”(“樊”字从木)还是由“木头”制作的;那么,到了工业时代,在马克斯·韦伯(1864—1920)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木笼”变成了“铁笼”:“这个铁笼是机器般的非人格化的,它从形式理性那里借来抽象力量将人禁锢其中”,它“冷静超然,逻辑严密,等级森严,庞大无比”,“它最终要无情地吞噬一切”,“一直持续到人类烧光最后一吨煤的时刻”。

人类文明在不断发展,人对自然的控制力在不断加大;但更糟糕的是,人们对自然、对他人的控制力量越是强大,人们自己被囚禁的程度也就越深。

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确实有一套自我粉饰的招数,能把牢笼打理得如同五星级宾馆,使囚犯忘记自己还是囚犯,使囚犯们积极踊跃地甘当囚犯。

牢笼固然可恶,对于现代人来说,更可怕的是失去了“走出牢笼”与“回归自然”的自觉意识。

现代人普遍相信“进步论”,相信现在比过去好,未来比现在好。

这种进步论若是以地球生态的尺度来衡量,是不足以证实的。

我们的地球生态不但现在不比过去好,未来更让人担忧。

尽管如此,现代人还是一心“向前进”,没有人愿意“向后退”,哪怕是后退一小步。

郑外2017—2018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郑外2017—2018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郑外2017—2018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郑州外国语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语文(15 0分钟 150分)命题人:高克利审核人:尧建兴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得益于中国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卓著进步,人工智能在国内发展迅猛。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将在自动驾驶、智慧医疗、智慧金融、机器人等领域获得蓬勃发展。

从娱乐、出行到支付手段,人工智能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今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出人工智能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带来社会建设的新机遇,同时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也带来了新挑战。

在这些新挑战中,最令普通人关注的,或许就是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机关系”:高阶人工智能有没有失控风险?未来的机器会不会挑战人类社会的秩序,甚至获得自主塑造和控制未来的能力?随着人工智能日新月异的发展,很多人有了这样的担心。

人工智能会带来福祉还是挑战,是许多文学、影视、哲学作品不断探讨的主题。

近年来大众传播对人工智能的关注,无形中也加重了人们对“人机关系”的焦虑。

以音源库和全息投影技术为支撑的“二次元”虚拟偶像上台劲歌热舞,人工智能用人脸识别技术与深度学习能力挑战人类记忆高手,“阿尔法狗”击败各国围棋大师,攻占了人类智力游戏的高地……尤其是一些以“人机对战”为噱头的综艺节目,通过混淆人工智能的概念,人为渲染了一种人机之间紧张的对立气氛,既无必要,也缺乏科学性。

事实上,现在所有人工智能仍属于在“图灵测试”概念下界定的“智能”,无论是将要盛行的根据神经网络算法的翻译程序,抑或是基于量子计算理论的各种模型,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将是从属于人类的工具。

作家韩少功提出了“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的有趣假设,从文学的角度解释了自己对于人机对立关系的看法。

他认为价值观才是人类最终的特点和优势,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促使人们对自身存在的本质进行更加深刻的探索,并坚定人类本身存在的价值。

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四川省宜宾市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①吟诵是学习中国古典诗歌非常重要的入门途径。

许多学者的经验表明,高声朗读和吟诵是学习诗歌和古文的一种方式;不出声音地读,就不能真正对作品的内容、情意有深入的体会和了解。

②吟诵是一种既遵循语言特点,又根据个人理解,依循作品的平仄音韵,把诗中的喜怒哀乐、感情的起伏变化,通过自己抑扬抗坠的声调表现出来的方式。

它比普通朗诵对作品内涵有更深入的体会。

吟诵之目的不是为了吟给别人听,而是为了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中诗人之心灵,藉着吟诵的声音达到深微密切的交流和感应.因此,吟诵之前有两点基础必不可省:一是对于作者与诗歌情意的了解;二是读诵的节奏平仄。

没有这两点基础的自由吟是不能通达的.③全世界只有中国有吟诵,其他国家的文学没有.中国的语言跟世界上其他语言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其他国族的语言是拼音语言。

世界的几大古文明都中断过,只有我们中国的古文明几千年来一直延续。

为什么?因为当时代不同、地点不同,语音一改变,拼音文字及其蕴含的东西就容易丢失。

中文不是拼音文字,而是象形文字.象形文字的每一个形体就是一个音节,单音独体。

单音独体的语言,其节奏基础是两个字一个音节,中国吟诵也是这样.所以最早的《诗经》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可如果总是两个字两个字的,太单调,所以从两个字一停顿的四言诗发展成为五言诗,之后,又从五言发展出七言诗。

④诗之为用,是要使读诗的人有一种生生不已、富于兴发感动的不死的心灵。

为什么诗歌的吟诵重要?因为诗歌有一种声律,“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它的抑扬起伏有一种节奏,有一种顿挫.吟诵不但是读诗、欣赏诗、理解诗的重要法门,而且是写诗重要的入门途径。

诗要自己“跑”出来。

诗怎么自己“跑”出来?你要对诗歌中文字的音声、节奏、韵律非常熟悉。

江苏省包场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江苏省包场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江苏省包场高级中学高一12月学情调查语文学科分值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命题人:戴建华一、语言文字运用(每题3分,共24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礼记》有云:“君子之交淡如水。

"与▲的人交往,经常是清且淡;如同作画,▲淡雅,才能耐看.但写文章,却要▲,一波三折;正如人们游览名山,多爱它的嵯峨多姿,变化莫测。

A. 情投意合清澈跌宕起伏B。

志趣相投清新跌宕起伏C。

情投意合清新此起彼伏D。

志趣相投清澈此起彼伏1.答案B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 中国第一个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建成后,国内外同行对其先进的功能大加赞赏,先后有二万三千多人次前来参观。

B。

由于技术水平太低,这些产品质量不是比沿海地区的同类产品低,就是成本比沿海的高。

C。

每一个人都要严格遵守交通规则,切忌不能酒后驾车。

D. 第31届夏季奥运会开幕式精彩绝伦,堪称一流,受到世界舆论的普遍赞誉。

2。

答案D(A用词不当,“人次"是复量词,不可以做主语B关联词位置不当,主语不一致,关联词应在主语之前,应将“不是”调至“质量”前C切忌不能有误)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投资不仅需要长远的眼光,还要有对时代节奏的把握.但我可能是一个不赶趟的人,每次别人指点我如何变现,我都虚怀若谷地听着,内心不胜惶恐。

②为了丰富文体活动,更深刻地理解话剧,班级组织演出《雷雨》,两位同学将剧中人物演得绘声绘色,获得了大家的热烈掌声。

③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可是去哪玩比较省钱?去哪埋舒适又好玩?这些问题,大家讨论了好久,莫衷一是,最终也没有结果.④“一次考试决定不了什么,代表不了什么,重要的是在错误中看清自己的不足和短缺.”父亲语重心长的一席话,如电光石火,让她心头淤积的阴霾顿时消散。

⑤我认真阅读了先生关于近代欧洲文化的大作,几乎每一页都会有令人感到莫名激动的文宁,以至让我情不自禁地拍案叫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冈二中2018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杨景龙综观20世纪中国新诗,从创作实践到理论批评,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到观念题旨、艺术精神,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诸多优良传统。

不过,这种继承不是亦步亦趋的墨守成规的仿效,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

胡适的《尝试集》作为白话新诗的发轫,其秉承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即至为明显,胡适自己就承认,他的新诗“实在不过是一些刷洗过的旧诗”。

胡适之后,白话诗人的创作或强或弱,或显或隐,或多或少,都无法完全逃离古典诗歌传统的一脉血缘。

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像戴望舒名篇《雨巷》的中心意象“丁香”,即来自李璟《摊破浣溪沙》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卞之琳就说《雨巷》“读起来好像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

余光中《碧潭》有句“如果舴艋舟再舴艋些/我的忧伤就灭顶”,活用李清照<武陵春》词句“只恐双淳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占今诗歌作品之间,郑愁予名篇《错误》的艺术构思,显然借鉴了苏轼《蝶恋花>下片中的无焦点冲突和戏剧化情境;舒婷名篇《船》表现的咫尺天涯的永恒阻隔,与《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同出机杼。

古今诗人之间,像郭沫若诗歌的豪情气势与李白诗歌,艾青诗歌的深沉悲郁与杜甫诗歌,戴望舒、何其芳诗歌的辞色情调与晚唐温李诗词,卞之琳诗歌的炼字琢句与南宋姜昊雅词等;古今诗体之间,像胡适之体的浅白与元白体的浅俗;俞平伯、严阵、流沙河诗歌的语言节奏与古代词曲句式,郭小川的新辞赋体诗歌与古代辞赋歌行,白话小诗的体式与古代绝句小令等;古今诗歌流派之间,像新边塞诗的激昂豪迈、地域特色与盛唐边塞诗的激情悲壮、异域风光等;古今诗歌主题之间,像社会政治主题、爱国主题、爱情主题、时间生命主题、历史主题、自然主题、乡愁主题等;古今诗歌形式手法之间,像构句分节押韵、意象化、比兴象征、构思立意、意境营造与氛围渲染、叙事性和戏剧化、互文与用典等;其间均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开展扎实有效的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有利于古代诗歌研究者扩大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形成关于中国诗歌史发展演变的整体观,厘清20世纪新诗的诗学背景和诗艺渊源,从而对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做出较为准确的评估;并以辉煌灿烂的古典诗艺为参照,剖析新诗艺术的利弊得失,提升新诗的艺术水准;促使古典诗艺的现代性转化;它还有望在中国诗学领域拓展出一片边缘交叉的新垦地,形成一个新的分支学科;而在广泛的意义上,它更有益于培养现代学人丰富的审美趣味、弘通的历史视野和对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能力。

(摘编自《光明日报>)1、根据文意,下列不能证明“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的关系的一项是A、舒婷《春夜》中的名句“我愿是那顺帆的风/伴你浪迹四方”,与宋代张先《江南柳》词句“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可说是活脱相似。

B、李瑛的《谒托马斯·曼墓》中的“细雨刚停,细雨刚停/雨水打湿了墓地的钟声”,很容易让人想起杜甫《船下夔州郭宿雨湿不得上岸别王十二判官》中的诗句“晨钟云外湿”。

C、洛夫做过将古诗句“加工改造”的实验,他曾把李贺的“石破天惊逗秋雨”一句改写为“石破/天惊/秋雨吓得骤然凝在半空”。

D、席慕蓉在她的《悲喜剧》一诗中写“白苹洲”上的等待与相逢,其实是对温庭筠《梦江南》词意的翻新与主题的掘进。

2、下列对“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的意义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能够扩大古诗研究者的视野,完善知识结构,整体把握中国诗歌史的发展演变。

B、能够较为准确地评估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

C、能够拓展中国新诗的领域,进而形成边缘交叉的、新的分支学科。

D、能够丰富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和历史视野,同时对古典诗艺进行创造性转化。

3、下列分析与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中国新诗在继承古诗优良传统的同时,横向移植外来作品,并对外来作品进行现代创造性转化。

B、白话新诗从一开始出现,就秉承了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

《尝试集》的作者胡适对此给予了肯定。

C、古今诗歌无论是在作品之间还是诗歌体裁之间,以及在诗人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D、小到意象、诗句,大到诗人、流派、主题、手法,都可以寻找到古今之间施受传承的脉络和痕迹。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秋风袅袅秋虫鸣张强秋天是虫的季节。

蝉在林中“知了,知了”不停地叫着,仿佛已感到时光将尽,要抓住这最后的时刻释放出生命中最后的热情;田野未收割的豆地里,蝈蝈也伏在豆棵下“吱吱,吱吱”聒噪着,和树上的蝉声相应和。

夜晚月朗星稀,凉风习习,蛐蛐、油蛉、纺织娘躲在一个角落里忘我地弹唱,时而独奏,时而合唱,直到月已西斜,夜色阑珊,仍迟迟不肯睡去,它们怕辜负大好的时光。

蝉从五月末由黑暗的地下爬出,开始羽化为成虫。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六月三日夜闻蝉》中写道:“荷香清露坠,柳动好风生。

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

”可见六月、就已经可以听到蝉声了。

“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

”整个夏季都是蝉的,它们不知疲倦,伴随着一路攀升的气温,把一个夏天吵得沸沸扬扬,这盛大的阵势一直要持续到秋初。

古时有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

立秋的三候为“寒蝉鸣”,这时的蝉已禁不住越吹越凉的秋风和越来越浓重的夜露,开始发出凄苦的哀号。

宋代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一层秋雨一层凉,蝉弱小的身躯的确难以抵挡秋雨的侵袭,这凄凄切切的悲鸣或许就是它们无奈的抗争吧。

“薄暮寒蝉三两声,回头故乡千万里。

”(郎士元《送别》)一声凄切的蝉鸣曾触发了多少人的千古愁思,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代名词。

这悲凉,有的是身世之痛,有的是家国之思,有的则是离别之苦。

蝉本无知,然许多诗人却闻蝉而愁,只因为诗人自己心中有愁。

秋夜中叫得最欢快最忘我的莫过于蟋蟀,月华如水,洒在庭院中、窗台下,洒在枕边,洒在滴露的梦里。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这些从《诗经》中走来,唧唧吟唱的秋虫,此时就蹲在檐下的月影里,或者躲在墙缝里,趴在草丛中,它们歌唱凉如水的夜色,歌唱大地的丰收,歌唱村庄的温暖。

“空庭疏雨后,四壁乱蛩鸣。

…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

”看,秋夜漫漫,陪伴人打发这寂寥时光的不只是一盏昏黄的灯,还有蛐蛐缠缠绵绵的歌吟。

秋夜,纺织娘“轧织,轧织”“织、织、织啊,织、织、织啊”的叫声一点儿也不比蟋蟀逊色。

和蟋蟀不同的是,纺织娘似乎很少躲到村庄的屋檐下,野外的草丛才是它们最宽广最自由的舞台。

纺织娘古称“络纬”,《诗正义》中“络纬鸣,懒妇惊”是说纺织娘叫起来的时候,懒惰的妇人突然开始吃惊,原来她意识到秋天到了,冬天也就不远了,还没准备好过冬的棉衣,她怎能不惊呢?其实猛然吃惊的何止懒妇,李白《长相思》中写道:“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霜降三候为“蛰虫咸俯”,“俯”,蛰伏也。

过了霜降,秋虫的吟唱渐渐稀疏,这时古人认为秋虫都蛰伏了,实则不然,即使养在笼中,置于炉旁,蟋蟀、蝈蝈、纺织娘也只能勉强活过春节。

虫的寿命使然,非人力所能逮也。

但秋虫的一·生是响亮的一生,它们认认真真活过,这是它们对生命的尊重。

我庆幸和小虫共同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夜深人静的时候,听吧,它们还醒着,还用村庄朴实的方言唱着大地的歌,生命不息,大地的歌唱也永不会停止!(有删改)4、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3分) ( )A、文章开头描写秋虫在月夜忘我地歌唱,主要表现出秋虫对时间、对生命的珍视,展示了它们对生命的热爱。

B、人们常以寒蝉来表现身世之痛、家国之思或离别之苦,这体现了王国维所说的“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C、古人认为蟋蟀、蝈蝈、纺织娘到霜降后都蛰伏了,作者不认同这种说法,他认为这时的秋虫大部分因为寒冷而冻死了。

D、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层次条理清楚,行文自然流畅,极富文化意蕴,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表现出作者对秋虫的赞美。

5、文章多处引用古诗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5分)6、在作者看来,“秋虫鸣”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概括。

(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一)课内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5小,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酒。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项王曰:“赐之彘肩。

”则与一生彘肩。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成阳者王之。

今沛公先破秦入成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官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樊哙从良坐。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通“纳”,接纳。

B.瞋目..视项王瞋目:睁开眼睛。

C、项王按剑而跽.日跽:长跪。

D、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乘: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翼”的用法相同的…项是 ( )(3分)A、头发上.指B、此亡秦之续.耳C、拔剑撞而破.之D、籍.吏民,封府库9、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特点不一致的一项是()(3分)A、①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B、①大王来何操②沛公军霸上C、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②吾属今为之虏矣D、①毋从俱死也②沛公奉卮酒为寿10、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A、《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者《左氏春秋》,传说为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所撰,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著作,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巨著。

它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义献,B、编年体是以年代顺序记录所发生的历史事件的史书,特点是时间概念清楚。

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相传由孔子修订的《春秋》。

北宋司马光编订的《资治通鉴》也属于编年体史书。

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