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

合集下载

范薇《地震中的父与子》

范薇《地震中的父与子》
3.修改题目法:《地震中的父与子》还可以换成()的父与子。学生通过感悟全文,换成(了不起的父与子)(坚强的父与子)最中还是以《地震中的父与子》为最好的题目。因为地震仍在继续,危险还继续存在。在地震中更能体现父与子的了不起。
五、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8级强震猝然袭来,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1994年在美国的洛杉矶也发生了一场破坏力极强的地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图片。
七、教师个人介绍:
省份:辽宁省学校:大连市甘井子区海北路小学姓名:范薇
职称:小学高级教师
通信地址:大连市甘井子区海北路小学
本人毕业以来一直担任小学语文、综合学科教学工作,同时担任学校语文科科组长职务,工作积极不缺乏创新。从教二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语文教学实效性探究。注意在课堂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形成自己自然质朴的教学风格,教学效果较好。所写的论文在国家级刊物发表,被评为优秀教师等称号。
师:他父亲的不放弃,作者运用了什么n=utf8kb_pg&bs=%B5%D8%D5%F0%D6%D0%B5%C4%B8%B8%D3%EB%D7%D3%CD%F8%C2%E7%BD%CC%D1%A7%C9%E8%BC%C6&f=8&rsv_bp=1&rsv_spt=3&wd=%CA%B2%C3%B4%CA%C7%B6%D4%B1%C8%B5%C4%B7%BD%B7%A8&inputT=15360。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学科:语文
2、课时:2
3、学生课前准备:
(1)自学生字词,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标出自然段。
(2)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搜集有关地震及其危害的资料(重点搜集在地震中父母与子女生死考验的图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通用10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通用10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通用10篇),欢迎大家分享。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1、感受父子亲情,理解伟大的父爱能给人巨大的勇气,能使人在危急时刻变得更加坚强,能够无所畏惧地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

2、依托语言文字,通过有感情朗读、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和情感。

教学重点:1、展现“父亲艰难地在废墟上挖了38小时”这一情景的第十二自然段。

2、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3、理解这对父子为何了不起。

教学难点: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把握整体,创设情境1、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7课地震中的——(生引答:父与子)(板书课题)2、初读了课文,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3、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让一切都失去了他往日的模样。

(出示影音)旁白:你们看,在地震中楼房倒塌,成了瓦砾堆,鲜活的生命就这样离我们而去……人群从四面八方赶来,纷纷加入救援的队伍。

一双双手,一把把铁锹,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都加入了到这场与死神的竞赛中。

然而,救出每一个人都显得那样艰难。

二、直奔主题,整体感知1、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位父亲执着地挖了38个小时,他7岁的儿子竟顽强支撑了38个小时。

课文中早已对他们给予高度的评价,说他们是一对――(生答:了不起)的父与子。

(板书:了不起)2、你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他们的了不起?动笔划出来,还可以用简短的语句做些批注。

(学生读划写)3、学生交流过渡: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这位父亲如此伟大,如此_____,如此______(生自由答)让我们再一次走近这位了不起的父亲。

《地震中的父与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
写作技巧
文章的写作技巧非常出色,通过情节 的铺垫和细节的描写,让读者能够深 入感受到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情感变 化,展现出作者高超的写作能力。
THA持 不懈地挖掘,试图拯救被埋在废 墟下的儿子,凸显了父爱的伟大
和无私。
父爱的力量
父亲的力量和毅力,以及他对儿子 的爱,赋予了他无穷的力量,让他 能够在绝望的时刻坚持下去。
父爱的信仰
父亲相信儿子仍然活着,这种信仰 支持着他,也成为了他坚持下去的 动力。
人性的象征
01
顺序
文章按照时间顺序,从地震发生前开始 ,一直写到地震结束后,描述了父与子
的经历和情感变化。
高潮
地震发生后,父亲和儿子的遭遇和经 历构成了文章的高潮部分。
铺垫
文章开头通过描述地震前的异常天气 和气氛,为后面的地震埋下伏笔。
结尾
文章以父子的重聚为结尾,表达了坚 持和信念的重要性。
叙事技巧分析
文章对地震的细节描述非常生动,如 地面的震动、房屋的倒塌等,让读者 身临其境。
《地震中的父与子》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文章背景介绍 • 文章主题和人物分析 • 文章结构和叙事技巧 • 文章主题和象征意义 • 个人观点和评价
01
文章背景介绍
文章来源
文章《地震中的父与子》出自美国 作家马克·汉林(Mark Victor Hansen)的著作《心灵鸡汤》。该 书是一本集合了众多感人至深的故 事的书籍,而《地震中的父与子》 是其中一个被广泛传颂的故事。
在灾难面前,人们展现出了善良、无 私、互助的人性光辉,这种精神值得 我们去学习和传承。
生命的力量
在地震的极端情况下,人们为了生命 而奋斗,这种生命的力量让人感到震 撼和敬佩。

《地震中的父与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
汇报人: 2024-01-04
目录
• 故事背景 • 人物介绍 • 故事情节 • 主题和意义 • 文学手法 • 读者感悟
01
故事背景
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时间
1994年1月17日,美国洛杉矶
地点
圣安东尼奥山庄,洛杉矶
故事背景的描述
1994年1月17日凌晨4点31分,美国洛杉矶地区发生 7.3级地震,造成约60人死亡,200多人受伤,经济损
故事中父子最终团聚,强调了生命的 可贵和不可预测,呼吁人们珍惜当下 。
团结互助的力量
故事中人们齐心协力帮助父亲挖掘废墟,展现了团结互助的 力量。
在灾难面前,人们应该团结一心,互相帮助,共同面对困难 和挑战。这种精神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
05
文学手法
叙事方式
顺叙
故事按照时间顺序展开,从父亲发现地震开 始,到他与儿子在废墟中相遇,再到他们共 同经历生死考验,最后获救。这种叙事方式 使故事情节紧凑,逻辑清晰。
求助与合作
他寻求其他受灾家庭的帮 助,与消防员、志愿者等 合作,共同挖掘废墟。
艰难时刻
在救援过程中,阿曼德遭 遇余震、疲劳和失望等重 重困难,但他始终坚持不 懈。
父子重逢
儿子的坚持
01
儿子在废墟下等待父亲,凭借坚强的意志和求生欲望,终于等
到了救援。
救援成功
02
在众人的努力下,儿子被成功救出,送往医院救治。
06
读者感悟
对父爱的理解
父爱的伟大
文章中的父亲在地震后不顾一切地挖 掘废墟,寻找自己的儿子,展现出了 父爱的伟大和坚定。这种爱超越了生 死,让人深感震撼。
父爱的无私
父亲没有放弃对儿子的寻找,即使在 绝望的时刻也坚持不懈。这种无私的 爱让人感动,也让我们对父爱有了更 深的理解。

《地震中的父与子》作文(通用10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作文(通用10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作文(通用10篇)《地震中的父与子》作文篇1那是一个发生在1988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

一位父亲来到他7岁儿子的学校,那个昔日充满欢笑的学校已变成一片废墟。

那位父亲想挖出他的儿子。

他一直挖着,没有人去帮他,十分凄凉。

读到这儿,我鼻子酸酸的,感到他真可怜。

他一直挖着,白天、黑夜……他挖到36个小时时,满脸灰尘,双眼布满了血丝,手上到处都是血迹。

可他一直坚忍不拔,继续挖。

这篇故事真深深的感动着我,我感到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都有一棵伟大的心。

当他们孩子受害时,他们体内会发身剧烈的反应。

他们这时肾上腺素急增,肝里储存的糖分流到血液里。

反馈给受到极度刺激的大脑,脂肪被融到神经中去,为剧烈的生理现象提供能量,肺居然能比以前多呼出10倍的空气。

这重能量是超出常人想像的,是普通人难以做到的。

这让我感到父爱的力量是无穷的。

这篇*深深地打动了我,我感到父爱也不逊与爱,他们结合在一起,保护着我们。

《地震中的父与子》作文篇2读完了《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我深有感触,特别是在父与子相见时,他们的伟大,儿子伟大在能信任父亲和能安慰同学;父亲伟大在能为了儿子不惜一切,舍命相救。

信任父亲安慰同学在文中结尾前5。

6段的地方有写父子的对话,“不!爸爸。

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

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儿子说过这句话说明了儿子深深的记着父亲说过的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可见,父亲和儿子的情感和信任不是一天两天的,这真是一个伟大的父与子啊。

在文中有一句:“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来救我,也能够救大家。

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这样的句子,说明了儿子7岁就养成了能安慰别人,能鼓舞士气的好习惯,这也离不开父亲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让儿子有信心继续等待。

安慰同学。

不惜一切舍命相救在文中有讲父亲用了38小时,不惜一切在废墟上用肉体的双手挖掘坚硬的钢铁,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这样的狼狈,这样的执着,还突破了肉体折磨和精神折磨,这都靠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在现在的地震后,父母都会去拼命的找孩子,在汶川的地震中,有多少的父母和学生。

地震中的父与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

17、地震中的父与子痘姆中心小学杨梅花教材分析《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课文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了大地震,一所小学房屋不幸倒塌了,匆匆赶来的家长们悲痛欲绝,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奈地垂泪,而其中一位父亲却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坚信儿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为他对儿子曾经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我永远和你在一起。

凶此,他不顾众人的劝说与阻拦,日以继夜挖了38小时,直至救出他的儿子和其他13位小朋友。

歌颂了伟大、无私的父爱,教育学生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这样才能战胜困难,获得成功。

课文紧紧围绕“人间自有真情在”这一主题,对父爱进行深情地歌颂,学生应该很容易理解。

但要去体会文中感人的人格力量,却是一个难点。

在教学时,要通过创设情境来极力烘托情感,让孩子们在研讨、合作、反复吟诵中领悟文中的感情,真正做到突显“以读为本,关注人文”这一主题。

学情分析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方法的形式,是学生语文素质培养的关键。

在本文的教学中,要力求让学生学会朗读。

即通过读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读,让学生理解内容,体会出感情来,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进入文中情景。

根据不同人物的特点,用不同的语气,表达不同的感情,使学生明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一道理。

这样不仅让学生知道了“读”是学懂本文的关键,也是学习一切文章的主要方法。

教学建议如有条件,可让学生查阅有关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的资料。

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借助工具书,理解词滑意思,还要引导学生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如何?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作者写作思路和课文的脉络层次,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深入阅读时,要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深究为什么说“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的重点句的品读,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2023年《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4篇

2023年《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4篇

2023年《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4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1教学目标:1、读准多音字“血”、“着”等词,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多元解读父与子的“了不起”,抓住父亲的“挖”和儿子的“让”来体会。

3、理解父亲对儿子的爱,感悟文本中高于爱的亲情教育带来的影响。

4、学会用比较,想象,练习,质疑等阅读方法深入理解课文。

教学重难点:1、重点解读父亲的了不起,感受父亲的内心世界。

2、难点是感悟父亲对儿子的“爱的教育”。

教学过程:一、导入1、板书:地震同学们,看到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配乐旁白:地震,一个令人沉痛的字眼,它使一个城市在转眼间变成有一片废墟,它使千万个家庭在一瞬间家破人亡。

然而,这种不幸却降临在了1994年的美国落杉矶。

出示课文第一节(师读)2、板书:地震中的父与子3、学生读课题二、初读1、学生自读课文自由地朗读课文,读读了课文后想想: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2、检查字词阿曼达砸着血迹3、引出中心句: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滴紧紧拥抱在一起。

三、精读同学们,读了课文我们知道,这对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多么了不起,那么你从哪里看出了父亲的了不起,又从哪里看出了儿子的了不起呢?用“~~”划出来父亲的了不起,用“——”划出儿子的了不起。

(一)父亲的“挖”切入点:一个“挖”字体现父亲的了不起交流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父亲的一个动作,让人印象很深,而且十分感人,你觉得是哪个动作?(挖)⑵挖了多久?(38小时)⑵同学们,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1-12自然段,你觉得这是怎样的38小时呢?板块一:漫长的38小时:策略:比较,感受父亲挖的漫长(写法上:细节描写)38小时是多久?(两天一夜多,日以继夜地挖)__句子比较: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的基本情节,了解地震中父亲与儿子之间的感人事迹。

1.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讨论等方式,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1.3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感受父爱的伟大,培养自己的感恩情怀,增强对家庭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的基本情节,感受父爱的伟大。

2.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父亲在地震中对儿子的关爱和坚持。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准备4.1 教具准备PPT、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文本。

4.2 教学环境教室环境舒适,学生座位有序。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PPT展示地震中的父与子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震中的父与子意味着什么?5.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理解课文内容,思考问题。

5.3 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阅读课文的心得,讨论地震中的父与子所表现出的情感。

5.4 重点讲解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地震中的父与子所展现出的父爱如山。

5.5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自己对父母的爱和感恩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5.6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父爱的伟大,要求学生珍惜家庭生活,关爱家人。

5.7 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写一篇关于“我心中的父爱”的作文,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和感恩之情。

六、教学评估6.1 评估内容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父爱主题的感悟以及个人的情感体验。

6.2 评估方法通过课堂讨论、学生作文和课后访谈等多种方式进行综合评估。

六、拓展活动7.1 活动内容组织学生观看与地震相关的纪录片或电影,如《唐山大地震》,以便更深入地理解地震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7.2 活动准备准备相应的视频资源,确保播放设备的正常运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感受父子亲情,理解伟大的父爱能给人巨大的勇气,能使人在危急时刻变得更加坚强,能够无所畏惧地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

2.依托语言文字,通过有感情朗读、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和情感。

教学重点:
1.展现“父亲艰难地在废墟上挖了38小时”这一情景的第十二自然段。

2.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3.理解这对父子为何了不起。

教学难点:
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把握整体,创设情境
1、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7课地震中的――(生引答:父与子)【板书课题】
2、初读了课文,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让一切都失去了他往日的模样。

(出示课件)
旁白:你们看,在地震中楼房倒塌,成了瓦砾堆,鲜活的生命就这样离我们而去。

……人群从四面八方赶来,纷纷加入救援的队伍。

一双双手,一把把铁锹,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都加入了到这场与死神的竞赛中。

然而,救出每一个人都显得那样艰难。

二、直奔主题,整体感知
1、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位父亲执着地挖了38个小时,他7岁的儿子竟顽强支撑了38个小时。

课文中早已对他们给予高度的评价,说他们是一对――(生答:了不起)的父与子。

【板书:了不起】
2、你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他们的了不起?动笔划出来,还可以用简短的语句做些批注。

(学生读划写)
3、学生交流
过渡: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这位父亲如此伟大,如此――,如此――(生自由答)让我们再一次走近这位了不起的父亲。

(出示文字)
三、品读语句,以读代讲
1、现在你们会怎样读这些句子?你会抓住哪些字眼来读出父亲的了不起?大家在小组里读一读。

(分小组朗读)
2、交流品读
你来读,你为什么会这么读?【结合回答板书:挖动作外貌细节】
★时间词:文中为什么不厌其烦的把这些时间词写出来?(看出时间长,父亲支持了这么久很疲劳,看出不容易困难很大……)36小时,这是两个白天一个黑夜,父亲就这样不停地挖啊挖啊。

这是一个多么坚韧不拔的父亲。

我们一起来朗诵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灰尘,血丝,衣服,血迹……
★孤军奋战的父亲没有任何工具,仅凭他的一双手,一双血肉模糊的手不停地挖呀挖呀,这里饱含着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我们一起来读,记住这位了不起的父亲。

(生齐读)
3、挖了这么久这么艰难,父亲为什么没有放弃?因为(生齐答)(出示文字) 【板书:无论…总…】
4、这是父亲常对儿子说的话。

这是一个约定,这是一个承诺,这是一份沉甸甸的爱。

这位慈爱的父亲曾经在什么情况下说过这句话?(学生简答)
5、现在,在一片废墟前,父亲也是凭借着这句话(指,生齐读)执着地挖掘。

在这片废墟上,他曾经听到其他父母的痛哭和呼喊(生接读);他曾经听到好心人的劝慰(生接读);曾经听到消防队长的告诫(生接读);曾经听到警察的规劝(生接读)。

面对这一切的不理解,面对身心的巨大伤痛,父亲停止了吗?(生:没有)为了和儿子在一起,父亲都克服了哪些困难?你能不能用“不论……总……”这个句式来说一说。

6、无论发生了什么,父亲只有一个念头――(生自由答)
这个信念支撑起了父亲了不起的形象。

(配乐)假如他就是你的父亲,面对废墟他曾经绝望过,但对你不离不弃的爱让他变得坚强伟岸……(生齐读)
7、也许正是这份深沉的父爱创造了奇迹,挖到了第38小时……(师生同读,学生只接儿子的语言部分)
8、父亲挖了38小时,年仅7岁的阿曼达就在黑暗中(等)了38小时。

【板书等】当父亲找到他时,儿子的话让我们由衷地钦佩,你会怎样赞赏他?(出示投影填空)(学生发言,解释自己所填的内容)你还会怎么表扬他?(学生发言,解释自己所填的内容)【相机板书语言】
过渡:身处险境时的勇气和镇定,安全出口前的无私无畏都来自――来自“――”(出示投影)的坚定信念。

(引答,简单解释)
9、引读:当父亲伤痕累累,疲惫不堪快要倒下的时候,是这句话让他充满力量……(出示投影);当儿子饱受煎熬难以支撑的时候,是这句话给了他希望……(出示投影)。

小结: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个人的心。

从这父子二人身上,似乎让人看到的不仅仅是深切的父子之情,还有更令人感动的人格力量。

(出示投影)这的确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让我们把父子幸福相拥的镜头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

(学生齐读)
三、拓展阅读,指导写法
我们虽不曾有过这样轰轰烈烈的经历,但浸润在平凡生活中的爱,依然让我们感动。

让我们挖掘挖掘那份生活中那份深沉的父母之爱吧!学完了课文你会怎样表达这种情感,你会抓住人物的哪些方面来表达呢?
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动作
父亲挖外貌
了不起无论…总…细节
儿子等语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