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情景式教学案例与分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情景式教学案例

《地震中的父与子》情景式教学案例教学目标:1. 了解地震的起因和影响。
2. 了解地震时应该怎么做。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地震相关词汇。
2. 学生能够阅读和理解故事《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学难点:1. 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所学内容进行讨论和解决问题。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内容进行口语表达。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1. 师生交流:以提问的方式引出地震的话题,问学生们知不知道什么是地震,地震有什么危害,以及在地震发生时应该怎么做。
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给予简要解答。
Step 2 阅读故事1. 教师将故事《地震中的父与子》分发给学生,让他们先自己阅读一遍。
2. 学生们交流阅读的感受和理解。
Step 3 组织活动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出一个学生来扮演父亲,一个学生来扮演儿子,其他小组成员分别扮演不同角色。
2. 教师出示地震图片和地震时应该采取的措施的图片,让学生们回忆故事中的情节和角色,然后尝试用英语来表演和描述。
3. 学生们开始表演,教师帮助纠正他们的表达和发音。
Step 4 分组讨论1. 让学生们再次回到小组,一起讨论和解决下面的问题:- 你们如何评价那个父亲?他是个好父亲吗?为什么?- 在地震发生时,你们会怎么做?为什么?- 你们认为地震对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该如何应对?2. 学生们进行讨论,教师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帮助他们组织语言和表达思想。
Step 5 小结与反思1. 教师对学生们的表现进行总结,并提醒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地震的预防和自救。
2. 学生们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和反思,并提出问题和建议。
拓展活动:1. 学生们可以结合所学内容,进行更多的地震相关讨论和研究,写作小组成员可以撰写一篇关于如何应对地震的英文演讲稿。
2. 学生们可以收集和分享地震的新闻报道,了解最近发生的地震事件,并进行相关的讨论和分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情景式教学案例

《地震中的父与子》情景式教学案例一、教学背景《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描述地震发生时父子之间互相保护、互相爱护的故事。
这篇故事不仅是一篇关于自然灾害的教育文章,更是一篇关于家庭关爱、亲情温暖的故事。
通过情景式教学,我们可以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感受到父子之间的互相依靠和互相支持,从而引发他们对亲情的思考和体验。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情景式教学,让学生了解地震对人们的危害以及如何正确应对地震灾害。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具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角色扮演和亲身体验,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父子之间的亲情和关爱,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和家庭责任感。
三、教学步骤1. 情景还原在课堂上播放一段地震发生时的视频,并提前安排好几位学生扮演父子角色,其他学生扮演观众。
在视频播放过程中突然进行模拟地震,让观众和表演者一同体验地震的情景。
让学生感受地震发生时的恐慌和混乱,引导学生观察地震对人们造成的危害和困难。
2. 角色扮演安排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对父子进行角色扮演,一位扮演父亲,一位扮演儿子。
老师提供几个情景和对话台词,让每组学生按照情景进行扮演。
情景包括地震发生时父亲如何保护儿子、穿越坍塌的建筑物、寻找食物和安全地方等。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地震发生时应该采取的正确行动,包括如何保护自己和他人、如何有效求救等。
每组学生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并互相提出建议和改进意见。
4. 经验分享邀请一些有地震经历的学生或老师来分享他们在地震中的经历和应对方法,让学生从实际经验中学习如何应对地震灾害。
5. 小结回顾老师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小结和回顾,强调地震中的父子之间的亲情和互相保护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父子之间的亲情和责任。
四、教学手段1. 视频播放:用于还原地震发生时的情景,让学生亲身体验地震的恐慌和危险。
2. 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自体验父子之间的关爱和互相保护,加深他们的情感体验和认知。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4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4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九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编排了精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略读课文《慈母情深》、《学会看病》。
这几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父爱、母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与无私,令人震撼,让人感动,引人思考。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记叙了在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年轻的父亲为了救自己的儿子,而坚持不懈地挖掘了38个多小时后,成功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
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__对父爱的歌颂,学生应该很容易理解。
但要去体会文中感人的人格力量,却是一个难点。
在教学时,我通过情境创设,去极力烘托情感,让孩子们在研讨、合作、反复吟诵中领悟文中的感情,真正做到“以读为本,关注人文。
”二、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瓦砾、”等词语。
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知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从读中感悟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二)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四、教学准备(一)学生预习课文,了解__主要内容,初步认识本课生字。
(二)教师准备课件。
(用PPT制作的有关课文内容的文字片和与地震相关的图片与音乐)。
五、课时安排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课题师:“同学们,还记得5月12日这个令全中国人民都无法忘却的日子吗?是啊,这天无情的大地震袭击了我国的四川汶川等地,造成了近7万同胞死亡,数百万人无家可归的惨痛景象。
孩子们,有一年在美国洛杉矶也发生过一场大地震,30万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地震中的父与子》情景式教学案例

《地震中的父与子》情景式教学案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地震的原因和危害,了解地震应对措施以及地震发生时的自救互救知识;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关注灾害安全,培养学生的自救互救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二、教学准备1. 材料准备:教学PPT、地震模拟器、紧急避险演练用品(如头盔、防护手套、空气呼吸面罩等);2. 教学环境:要求有足够的空间进行模拟地震场景;3. 教学内容准备:教师要提前准备好相关地震知识和案例分析,设计好情景式教学环节。
三、教学过程1. 情景式启动教师在教室布置地震模拟环境,模拟地震发生时的场景,让学生在课堂上亲身体验地震带来的危险和恐慌感。
2. 观摩视频播放相关地震灾害视频,介绍地震灾害的原因、危害和应对措施,激发学生对地震灾害的关注和认识。
3. 案例分析通过讨论和分析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地震发生时父子两人的自救互救情况,以及他们的行为对生命财产的保护作用。
4. 知识学习教师讲解地震的原因、预警和应对措施,让学生了解到地震发生时应该如何保护自己和他人。
5. 紧急避险演练学生分组进行紧急避险演练,模拟地震发生时的自救互救情景,学生要求正确佩戴头盔、使用防护手套和空气呼吸面罩等紧急避险用品,学会正确的逃生和自救技能。
6. 经验分享学生在演练结束后进行经验分享,分享自己在演练过程中的发现和遇到的问题,并讨论如何更好地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7. 总结反思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演练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更好地提高地震自救互救能力,提高对地震灾害的认识和关注。
四、教学评价在情景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学生的经验分享以及对演练过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进行评价。
学生的态度、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也可以作为教学评价的指标。
五、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了解更多的地震灾害知识,可以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并撰写地震应对方案;2. 结合实际,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地震科普教育馆,增加学生对地震知识的了解;3. 组织学生开展地震灾害预防宣传活动,提高学生的对地震灾害的关注和对自救互救的意识。
《地震中的父与子》情景式教学案例

《地震中的父与子》情景式教学案例教学目标:通过情景再现,让学生了解地震灾害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并培养学生的防灾意识和应急能力。
教学内容:1.情景再现:《地震中的父与子》情景再现片段。
2.地震常识:地震的原因,地震的危害,如何应对地震灾害等。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去思考地震灾害的影响。
2.如何培养学生的防灾意识和应急能力。
教学准备:1.播放《地震中的父与子》情景再现片段的视频。
2.教学PPT。
3.相关的图书、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10分钟):教师播放《地震中的父与子》情景再现片段的视频,然后问学生:1.你们看到了什么?2.发生了什么事情?3.为什么人们会那么害怕?引导学生回答,并展示相关的图片资料,向学生解释地震的原因和危害。
Step 2 讨论(15分钟):1.教师提问:地震灾害对人们生活有哪些影响?2.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自己的观点。
3.教师引导学生整理总结,并记录在黑板上。
Step 3 学习(2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实际生活中发生地震灾害的例子,并引导学生思考:1.如果你们处在地震中,应该怎么办?2.你们有没有听说过应急逃生的方法?教师给学生展示PPT,介绍如何防震避险以及应急逃生的方法,并让学生进行讨论和记录。
Step 4 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进行小结。
Step 5 总结(10分钟):教师给学生展示一些地震发生后的照片,让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1.这些照片中人们遇到了什么困难?2.如果他们事先做好了应对地震的准备,会有什么不同?3.我们能做些什么来避免地震的危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学到的防灾知识和应急常识。
Step 6 练习(15分钟):教师提供一些与地震有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如:1.地震的条件是什么?2.地震的震级是如何测定的?3.如何正确进行避震避险?Step 7 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理一份关于地震防灾的宣传海报,并在下节课上进行展示。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四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四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小学语文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
课文讲述了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一所小学不幸倒塌了,匆匆赶来的家长悲痛欲绝,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奈地垂泪,而其中一位父亲却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坚信儿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为他对儿子曾经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我永远和你在一起。
因此,他不顾众人的劝说与阻拦,日以继夜挖了38小时,直至救出他的儿子和其他13位小朋友。
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
本单元训练主题──父母之爱。
这篇课文是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来表现父母之爱的,从而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在读中感悟父爱的伟大和父子间的默契,受到爱的教育。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爱的表达方式。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2、学生准备:认真预习课文,搜集有关地震中感人肺腑的故事。
四、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父爱的伟大,受到爱的教育。
2、初步领悟__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和动作等描写来表现父爱的表达方式。
一、情境导入,检查预习1、播放视频,感受地震。
2、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3、检查预习,了解学情。
二、顺学而导,感受父爱(一)请潜心读书,勾画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做批注。
(二)学生汇报学习收获,教师相机点拨并指导朗读。
句段一: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地震中的父与子优质教案(通用5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优质教案(通用5篇)地震中的父与子优质教案1教学目标:1、自学生字新词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想象父亲抢救儿子的画面。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明确专题:各自默读本组课文的导语,说说本组专题的内容及学习要求。
2、出示一段赞颁亲情的抒情文字,让学生齐读(亲情,是黑夜里明亮的烛光,撕开夜幕,指引前进的航向;亲情,是冬日和煦的太阳,驱走严寒,给人们带来温暖……)。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读了以后,相信大家对这段文字,对亲情的可贵一定有更加的体会。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1、检查学生预习生字新词的情况,重点记住“墟砾”等字。
2、让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检查自读情况,初步感知课文内容:(1)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读后你有什么想法?三、再读课文,直指重点1、再读课文,说说课文写的是怎样的一对父子。
2、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3、质疑: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4、小组内探讨,交流各自的初步认识。
四、课堂小结由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板书设计:17、地震中的父与子Shān jī hùn xī xū màn洛杉矶混乱昔日废墟曼谷jí bào lì zá chàn疾步爆炸瓦砾砸着颤抖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并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点: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教学难点: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学过程:一、抓住重点合作研究1、自读课文,看看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父与子的.了不起。
2、品味词句(1)关于父亲的了不起,以下句子或关键词语是品味的重点①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父亲说的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为什么反复出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②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这位父亲“直直”的双眼中,你看出他在想什么?③他挖了8小时……爸爸,是你吗?作者不厌其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罗列起来,从中你读懂了什么?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2)关于儿子的了不起,以下句子或词语是品味的重点。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优秀6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优秀6篇)四年级下册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课文1至12自然段,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一)齐读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二)质疑: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地震中的父与子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二、初读课文(一)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上两个问题,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混乱、昔日、废墟、爆炸、瓦砾、洛杉矶、阿曼达、地震、安顿、坚定、疾步、挖掘、破烂不堪、绝望、叹息、悲痛、砸着、颤抖、拥抱2、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句子1 :“…… 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30万人”“ 不到四分钟”两个数字词感受这是一场大地震;找好关键词感情朗读突出大地震)句子2:“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A、观看地震后的图片出示生字词:混乱、昔日、废墟、爆炸、瓦砾,从画面中可以理解混乱:乱七八糟,这就叫做混乱废墟:房子倒塌后成了废弃的地方,那就叫------瓦砾:废墟里面看到有许多碎的瓦片、砖块,这就是-----)(这就是大地震留在我们脑海中的几个词语,你看,我们学词语可以查字典,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借助画面,还可以联系我们的所见所闻。
读书就是这样,要做个有心人。
)除了了解这些词语,还有其他词语的意思希望大家运用老师介绍的方法自己理解。
3 、在这场大地震中一对父与子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儿子被埋在废墟中,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经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及其同伴)的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中的父与子》情景式教学案例与分析
导读:在语文教学中,应多注重创设一种恰当的情景,通过对情境的体验,激发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的深度。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生动的故事,其中蕴涵着丰厚的人文资源。
语文教学的任务显然不仅仅在于单纯地教会学生识字,认词,读文,分段或概括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
更重要的是应该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故事背后所传承的人文精神。
然而,由于小学生还缺乏抽象思维能力,教学中若仅仅是通过课文分析或是以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方式来将课本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告诉给学生的话,学生得到的只是空洞的说教,苍白无力,即使在思想上能接受,在行动中也是无所适从的。
因此,为了真正让语文教学传承人文之道,针对小学生善于形象思维的认知特点,结合现实,开展情景式教学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情境式教学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多环节、多手段来创设一种情境交融的氛围,一种有形与无形组成的“教学情意场”,使学生“触景生情”,领会文章所表达的人文精神,认同文章所传递的思想感情,从而自然而然、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
以下就以这次5·12大地震中的许多鲜活的实例来讲述《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阐释情景式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教材梗概:
1989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30多万人在不到几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便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
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漂亮的三层
教学楼,已经变成一片废墟。
但是万分悲痛的他想到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正是凭借这一坚定信念,这位父亲孤身一人,不顾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经过38个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孩子和其他14位同学。
情景教学案例:
片段一结合实际,营造情景气氛
(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教师首先展示这次5·12汶川大地震的相关视频图片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用3一4分钟时间再次熟悉文本,理清思路。
然后进入教学主要环节之一,结合实际,营造情景气氛。
)
师:同学们,大家都知道,在5月12号我们祖国的四川发生了8.0级的强烈大地震,在这次地震中有许多的人不幸遇难,其中也有许多向我们这样正在教室上课的孩子,在上课之前,我们首先向他们表示我们的哀悼!(班长:起立!全班默哀一分钟)以前我们上语文课,老师都要提一些问题帮助你们学习,今天,我也要提问题,但不多,就一个,想知道这是个什么问题吗?老师暂时不告诉你们,让你们来猜一猜。
当然,猜不是乱猜,要有根据,要有所准备,怎么准备呢请听清楚第一,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老师会抓住哪些词句来提问,会在哪里提问,如果在这里提问,我该怎么回答。
第二,根据自己习惯的方式,读课文。
你可以放声朗读,你可以默读,你也可以边划边读。
第三,读完后你还可以跟同桌互相交流,听明白了就开始吧!(学生快速地读课文并在小组中进行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
师:现在老师想听听你们的猜测,谁先来?(请4一5位学生交流他们所猜出的问题,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猜测,教师予以鼓励。
)师:刚才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非常有意义的问题,说明大家刚才对文章的阅读很细致、很认真,而且还很善于思考。
老师也提出一个自认为价值较大的问题,我是根据课文的最后一个小节提出的。
师生齐读:“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
师:大家认为这位父亲了不起吗?(板书:了不起)让我们先来认识这位父亲。
大家都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那些周围的人们,那个孩子的父亲就更加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了。
我们相信他们之间一定会谈论些什么或者对这位父亲说些什么,下面就请你们续写这篇课文。
假如你是其他那14个孩子的家长中的一员,此时你会对这位父亲说些什么呢?把你们对这位父亲的敬佩之情融人在文字中。
(学生快速地写着自己的感受,教师巡回指导。
)
师:请已经写完的同学来给大家读一读你写的感言,好吗?还没写完的同学也可以按自己的思路来交流你所设想的感言。
(请2-3位学生交流自己所写的感言,然后让他们找出自己用来表达对这位父亲敬佩之情的词语,并板书。
学生会使用“坚持不懈”坚强“、”坚守承诺“、”永不放弃“等词语。
【分析】教学一开始,以刚刚发生的5·12大地震导入,结合视频、图片,创设情境,将学生的思绪拉向了地震的惨烈现场。
又在此情景下提出问题,表面上看是让学生来猜测老师将会提出什么问题,实质上是教师通过学生的猜测结果来更好地把握学情,了解学生对课
文的把握程度,以便于后续的教学环节更好地结合学生的实际。
教学中,布置学生写感言,而且是要求以其他14位学生家长的”身份“来写,这种”角色替代“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很快进人事件情景中去,感悟情景中人物的真实感受,并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
不仅如此,通过课堂交流学生所写的结局,使这些发自内心的情景感受进一步在课堂上扩散,直至形成弥漫于整个课堂的情景气氛。
大家都沉浸孩子被救的喜悦中,沉浸在对这位父亲的无限崇敬和无尽感激之中。
片段二:结合实际,讲述在这次5·12地震中的一个亲情故事
师:下面,我就讲述一个发生在这次汶川大地震中的故事,地震发生后已经70多个小时了,当救援队员扒开废墟的时候,发现了一个母亲弓着身子,她的怀里抱着一个孩子,孩子嘴里含着母亲的乳头,没有受到一点伤害,安详的睡着了,而这位母亲,身上多处受伤,已经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