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案
八年级历史下册《科技文化成就》教案、教学设计

5.完成课后练习册的相关题目,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作业要求:
1.作业需独立完成,不得抄袭,确保作业质量。
2.提交作业时,请注意字迹清晰、卷面整洁。
3.作业完成后,及时进行复习,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2.教学过程:
(1)导入:以我国近年来在科技文化领域的重大突破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2)新课内容:按照时间顺序,依次介绍我国在“两弹一星”、航天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方面的重大成就,注重对历史背景、影响因素的剖析。
(3)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经过前两年的历史学习,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我国科技文化成就的学习充满好奇心,但可能对一些专业术语和科技原理的理解尚显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对科技文化成就的兴趣点,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注重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运用,引导他们学会分析科技文化成就背后的历史背景和影响因素。
4.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给予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提高。
1.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近年来在科技文化领域的重大突破,如“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成功采集月壤、5G通信技术在全球范围内推广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我国科技文化的飞速发展。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在科技文化领域取得了哪些举世瞩目的成就吗?”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3.通过讲述一些与科技文化成就相关的历史故事,如钱学森、邓稼先等科学家为我国科技事业作出的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教案_9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的主要成就,包括“两弹一星”、航天成就、杂交水稻和“双百”方针;了解杰出科学家的事迹,包括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相关历史知识。
通过分析新中国成立后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和意义,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学习他们为振兴中华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二、重难点:重点:“两弹一星”的研制;籼型杂交水稻和青蒿素;“双百”方针。
难点:认识科技文化的重要性。
扬他们的光荣传统。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通过之前学习,了解了我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特别是国防建设、外交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那么,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的发展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学习第18课《科学文化成就》二、新授课出示课题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观看视频,出示思考问题1、我国在国防建设中取得了哪些成就?2、我国决定发展两弹一星的原因是什么?3、我国取得成功的原因和意义是什么?4、通过学习你获得了哪些感想?师:“两弹一星”是我国20世纪60-70年代国防尖端科技的代表性成就,那么什么是“两弹一星”’呢?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补充说明。
指导下学生读课文,回答以上四个问题1、我国在国防建设中取得了哪些成就?第一个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试验成功:1966年,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6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1970年,我国是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2、我国决定发展两弹一星的原因是什么?出示材料:一、二指导学生分析材料,总结我国发展两弹一星的原因是为了保护国家安全,提高国际地位,遏制帝国主义核威胁,维护世界和平……出示材料:三、四指出当时中国发展两弹一星所面临的困难有哪些?(经济实力,技术、科技人才等)3、我国取得成功的原因和意义是什么?人物扫描:了解邓稼先、钱学森等科学家的个人简介,体会他们身上的精神?总结什么是“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刻苦专研、团结一致、坚持不懈等)成功的原因是:党和国家对科学事业的高度重视邓稼先、钱学森等科学家的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意义:学生回答即可漫步太空——航天工程观看视频,通过视频了解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哪些成就?神州一号:1999年11月神州五号:2003年10月杨利伟神州七号:2008年9月翟志刚出示课题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出示幻灯片)教师: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为什么这么说呢?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伟大决策,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出问题:他的贡献是什么?有什么重要意义?学生回答,教师给与指导女科学家——屠呦呦(出示幻灯片)指导学生看书,回答问题,屠呦呦的贡献是在70年代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

【教案设计】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史料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二千年前那个时候,有许多学说,大家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允许)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正确的,错误的,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
——1956年5月2日,毛泽东(1)各领域作品形式多样,题材广泛,佳作迭出。
(2)与国外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文艺工作者、作品屡获国际奖项。
(3)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是中国作家首获这一奖项。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在攀登现代科技高峰的征途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
“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国防力量的发展和成就;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有效解决了人们的吃饭问题;青蒿素类药物使全球数亿人受益。
这些成就的取得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了国际地位,振奋了民族精神。
在文化领域,同样获得巨大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教案_28

18.<<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两弹一星”与载人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知道杂交水稻技术和青蒿素的发现对中国乃至世界的贡献;了解“双百”方针,知道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成就;认识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优秀科学家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的贡献。
2.学习从图片、文献、视频等资料中分析、提炼信息的能力,培养史料实证意识,学习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3.从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历程中,体会“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句话的含义,启发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和“籼型杂交水稻”、青蒿素、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2.教学难点:“籼型杂交水稻”、青蒿素【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出示图片。
老师学生年代常被问长大了干什么?那时的孩子理想各式各样,有当解放军的,有当老师的,有当科学家的……今天的你们有什么理想呢?2.最近网上盛传崔永元手撕导演、知名作家、明星的事情。
网民在思考:到底是谁在支撑民族的复兴梦?到底是什么撑起中国的民族自信?3.解读P95页“材料研读”——文化自信是民族振兴的基础。
走近共和国,一起领略我国的科技文化自信历程。
二、两弹一星新中国成立,宣告一个苦难民族昂起不屈的头。
美帝国主义依仗强大势力对共和国虎视眈眈。
1.读92页材料研读:我们不能没有这个东西是指什么?没有什么我们就不能叫有影响力大国?2.中国是在怎样情况下投入研制“两弹一星”的?3.我国拥有“两弹一星”有什么意义?4.是谁让中国拥有了大国重器?我们应该学习他们什么精神?三、漫步太空1.嫦娥奔月,敦煌飞天,中国自信走向太空。
2.了解神州系列飞船成果。
四、杂交水稻与青蒿素世界的竞争,实质是科技的竞争。
一批批科学家在各自领域埋头苦干,刻苦攻关,为祖国为世界作出巨大贡献。
八年级历史下册(部编版)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学目标1.了解“两弹一星”与载人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知道杂交水稻技术及青蒿素的发现对中国乃至世界的贡献;了解“双百”方针,知道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成就;认识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优秀科学家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的贡献。
2.研读图片、文献等多种类型的材料,提高理解、分析不同类型史料的能力,培养史料实证意识,学会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3.理解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勇于奉献、开拓创新的意识;学习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科学家呕心沥血、淡泊名利、奋力开拓的精神品质,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学习中国科技、文化事业的成就,坚定文化自信,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两弹一星”;文化事业的发展。
教学难点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活动】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5周年而排演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一经演出,便广受欢迎。
1964年10月16日,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参与作品创作和演出的人员。
也正是这一天,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消息传来,会场沸腾,举国欢庆。
新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成就非凡,原子弹和《东方红》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探究新知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一)“两弹一星”【教师活动】讲述“两弹一星”的含义。
出示表格,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填写表格。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填写表格。
了解我国取得的成就。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提问:当时的中国为什么要下决心发展“两弹一星”?【学生活动】分析材料,回答:当时帝国主义国家利用威力巨大的原子弹对中国和世界其他爱好和平的国家进行威胁,为了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保卫我国的国家安全,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维护世界和平,我国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一说当时中国研制核武器面临着怎样的困难。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说课稿2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本课《科技文化成就》是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的第18课。
教材主要介绍了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
内容包括“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青蒿素的提取、科学技术奖励制度的建立、教育事业的发展、文艺作品的繁荣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科技、教育、文化领域的具体成就方面,可能了解不多。
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思维活跃,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一些科技原理和名词概念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难点的解释和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化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掌握相关的历史事实和数据。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自豪的情感,激发学生科技创新的意识和愿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化领域的主要成就。
2.教学难点:科技成就背后的原理和过程,以及一些专业名词的概念解释。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解与提问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直观展示科技成果,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科技、教育、文化领域的代表性成就,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这些领域的发展变化。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化领域的主要成就,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并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和以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知道“双百”方针的提出及其影响,了解莫言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大量有关资料的提供和问题设计,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邓小平关于科技发展的讲话资料,培养学生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科技文化取得了累累硕果,尤其是有些科技研究成果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对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先进事迹的介绍与讲解,启发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两弹一星”研制成功和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推广的意义;“两弹元勋”邓稼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屠呦呦和青蒿素;“双百”方针的提出。
【导入新课】2017年4月23日,中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与首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成功交会对接。
空间实验室任务的顺利实施,标志着中国正稳步迈向“空间站时代”。
从东方红一号到“天舟一号”,一颗颗卫星、一枚枚火箭、一艘艘飞船,展示着中国航天源源不断、催人奋进的力量——来自航天精神的力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科技工作者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对中国及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8课寻找问题的答案。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播放《大揭秘》之“春雷乍响”,让学生感受中国原子弹研制成功的艰辛历程,体会其伟大意义。
教师设问: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是什么时候爆炸成功的?“两弹一星”指什么?学生回答:1964年。
核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教师过渡: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世界主要有核国家从研制成功原子弹、导弹到研制成功氢弹所需的时间。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说课稿一、选题理由“科技文化成就”是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8课,该课内容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我国历史上的科技文化成就,涵盖了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多个方面。
这些科技文化成就不仅极大地改变了我国的历史进程,更为世界文明的进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通过学习这些科技文化成就,可以让学生们进一步认识我国千年历史上的辉煌成就,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华文明。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过程及对历史、文化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2. 技能目标:学习了解科技文化成就的基本史实,能运用历史知识来展开自己的思考,并对历史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与认同感,学习爱好历史,树立积极向上、探求真理的精神。
三、教学内容本课主要内容包括:1. 造纸术:介绍造纸术的发明历史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 印刷术:介绍印刷术发明历史及其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3. 火药: 介绍火药的发明历史及其在战争和生产中的作用。
4. 指南针:介绍指南针的发现过程及其在航海中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本课采用“讲授+展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重点突出造纸术及印刷术的过程、技术及影响巨大的社会价值,注重学生对科技文化成就的感性认识和思辨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视频,学生初步了解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等科技文化成就,让学生掌握科技文化成就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造纸术的介绍通过讲授造纸术的发明历史、关键技术及其在社会生产、文化传承中的价值,由老师引导学生分析造纸术对历代社会文明的推动作用,启发学生思考“一张纸的厚度”是如何改变人们的思想的。
3. 印刷术的介绍介绍印刷术的发明历史、基本技术及其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重点介绍毕昇的活字印刷术及其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印刷术对书写、文化传承、教育等方面的影响,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两弹一星”及载人飞船的名称和发射时间,并能分析其成功研制的意义,了解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状况。
根据数字资料分析“籼型杂交水稻”的推广价值,掌握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技能。
了解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科学家的突出事迹,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利用图书馆、互联网搜集和整理有关“两弹一星”的资料,学习查找和收集材料的方法;分析“两弹一星”、载人飞船等研制成功的意义,提高学生对现实的洞察力和对未来的预见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从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历程中,体会“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句话的含义,启发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和“籼型杂交水稻”、青蒿素培育推广的意义、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教学难点: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谈到科学技术成就,大家会联想到信息化、数字化等等。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会想到的是原子弹、氢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等。
因为当时只有极少数国家掌握这些顶尖技术。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美国的“核讹诈”,毛主席提出,就是勒紧裤腰带,也要搞出我们的原子弹。
可想而知,当时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多么险峻
为此我们实现了“两弹一星”的梦想。
图片反映的就是“两弹一星”,当然,“两弹一星”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就是核弹、导弹和卫星。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图片展示:
钱学森(左一)和邓稼先(左二)
2.教师提问:两位科学家对我国哪一方面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提示:国防科技。
3.学生分组找出:在新中国成立后在国防科技这一领域取得的成就。
提示: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实验成功;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4.教师提问:新中国几乎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研制出“两弹一星”的,这与邓稼先、钱学森等科学家的奋斗是离不开的,我们应该从他
们身上学习哪些精神呢?
提示:艰苦奋斗、爱国敬业、甘于奉献,严谨细致,团结协作、敢于创新等。
5.引导学生回答:取得这些成就的历史意义。
提示: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6.图片展示:杨利伟走出神舟五号
7.请同学们看课本,说说:改革开放后在航天上取得的成就。
提示:1999年11月,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实验;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008年9月,翟志刚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目标导学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1.图片展示:
袁隆平屠呦呦
2.教师简要介绍:袁隆平和屠呦呦的科研经历。
3.提出问题:袁隆平研制成功“籼型杂交水稻”的社会意义?
提示:为解决我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
4.教师指出:为此袁隆平成为获得我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的人;他还荣获多项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望,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5.教师提问: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有什么医学价值?
提示:青蒿素类药物对疟疾的治愈率很高,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大力推广,使全球数亿人受益。
6.教师指出: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目标导学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94页“文化事业的发展”的内容,回答:我国指导文艺工作的方针是什么?我国在文艺上取得了哪些成就?
提示(1):方针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提示(2):小说《红岩》《青春之歌》;话剧《茶馆》;舞蹈史诗《东方红》;电影《英雄儿女》;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教师总结:“双百”方针为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将来仍然是我国科学文化工作者应该遵循的方针原则。
【
三、课堂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一起走近了新中国取得的一系列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认识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
从他们身上我们学到了爱国奉献、赤胆忠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等优秀品质。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源泉。
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老一代科学家的优良品质,不为名利,默默奉献!让科技创新成为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竭动力。
3板书设计
4教学反思
在课堂教学时应及时提出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本
节课涉及的专业科技知识较多,有的科技知识比较抽象,需要老师相应的补充。
但因课时有限不能拓展深化,只能局限于最有代表性的科技成就来讲解。
如何使学生上一个台阶,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通过本课学习,着重培养学生关心国防、热爱科技,从小立志报效祖国,渴望投身于国防和科技建设中去的优良品质。
让学生向老一代科学家学习,不为名、不为利,赤胆忠心,报效祖国!利用学生对军事武器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多说多探讨。
本节课也是一次重要的科普教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