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政治上册第三课知耻近乎勇(第2课时)教案苏教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政治上册 第3课 知耻近乎勇教案 苏教版 (2)

七年级政治上册 第3课 知耻近乎勇教案 苏教版 (2)

知耻近乎勇一、教学目标:了解什么是羞耻观念以及羞耻观念对于人的重要意义。

学会正确分析社会荣耻现象。

自觉培养羞耻之心。

二、学习重点:羞耻观念对于人的重要意义。

学习难点:养成正确的耻辱观。

三、学习与交流(自主学习)1、在中国传统的道德伦理中,历来被视为“立人之大节”。

2、羞耻之心,是的一种精神力量。

学会做人,应从。

3、什么是羞耻的观念?人为什么要有羞耻之心?4、知耻的正确方法是什么?5、你认为如何培养羞耻之心?我的疑问(至少一个):(合作探究):第一组合问题——知耻1、你认为社会上下列是耻辱行为的有()①笑贫不笑娼②欠债买房③完全迎合上司的心意④做个公路清洁员⑤学雷锋请请电视台拍摄⑥通过潜规则成为影片主角⑦部分后进生没有转化好2、下列学生的行为是耻辱行为的有()①上学路上闯红灯②抄袭作业③上课回答高难度问题错误④与同学交谈语言不雅⑤哭闹获取父母为自己购买了名牌服装⑥揭发同学上网行为⑦100米比赛最后一名第二组合问题——明耻1、见教材第22页的图片,思考小明和小刚到底谁赢了这场比赛?为什么?2、考试作弊有什么好处?有什么危害?我校能否设立免监考考场?你认为培养知耻之心对克服考试作弊有什么作用?第三组合问题——记耻1、阅读教材第22页的“耻辱戒指”的故事。

思考加拿大工学院为什么要给每名毕业生一枚这样的戒指?假如你是该大学的一名毕业生,戴上这枚戒指的时候你会想些什么?2、阅读韩信“胯下之辱”(1)请从记耻角度分析,韩信忍胯下之辱的原因。

(2)新编故事:做了淮阴侯之后,韩信再遇当年屠夫……9第四组合问题——雪耻材料一:勾践卧薪尝胆。

材料二:赤心爱国的吉鸿昌在美国受尽了民族歧视,有人告诉他,你说自己是日本人,就可以受到礼遇。

吉鸿昌怒不可遏,说:“你觉得当中国人丢脸,我觉得当中国人光荣!”为此,他特意做了一枚木制胸卡,上面用英文写着:“我是中国人!”材料三:近些年关于“中国人民在国外的种种不雅行为的报道”很是抓眼球,这些不雅行为成为给中国人增添的新的耻辱。

苏教版初中政治七年级上册3.3第3课知耻近乎勇word教案(3)

苏教版初中政治七年级上册3.3第3课知耻近乎勇word教案(3)

《第3课知耻近乎勇》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羞耻观念以及羞耻观念对于人的重要意义。

2.引导学生自觉培养羞耻之心,激励学生把羞耻感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3.通过由“知耻”而“记耻”,由“记耻”而奋发这样的领悟过程,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过程:(用电子幻灯片提纲展示)●小品:比高低(引入本课)开动脑筋:小明和小刚到底谁赢了这场“比赛”?为什么?如果你是小明的同学,准备如何让小明提高认识,改正错误?知识点:羞耻观念:就是对自己言行的过失和对自己不道德、不负责任的行为要有羞辱惭愧之感。

一、羞耻之心义之端也知识准备:什么是羞耻观念。

●辩论赛:正方:设立免监考考场能够杜绝考试作弊现象。

反方:设立免监考考场不能够杜绝考试作弊现象。

小结:免监考本身是对学生道德品质和自我约束能力的信任和考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耻之心。

.●探究练习(请你判断):知耻之心,能使人形成良好的品德素质。

(√)因为,知耻之心,使人在内心建立起善恶、是非、美丑的标准。

知耻之心,能使人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因为,能使人对自己的错误行为感到羞辱,从而使人改过自新,自觉地按照社会要求去履行义务,不做有损自己人格的事情。

●阅读感悟:加拿大工学院的毕业生都佩带着一枚与众不同的戒指——“耻辱戒指”。

原来毕业于该校的一名工程师由于设计错误,使得一座大型桥梁在交付使用不久就倒塌了。

为汲取这个惨痛教训,学院买下这座桥梁的钢材加工成戒指。

长期以来,学院的毕业生手戴“耻辱戒指”在技术上精益求精,在工作上认真仔细,取得了骄人的成就。

●小组探究:1.加拿大工学院在事故发生后,有没有想方设法逃避责任?为什么?2.从加拿大工学院的做法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小组代表发言)●活动:你说我说有人说:“犯错误是青少年的权利。

”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难免会犯错误。

思考问题:知道自己犯错误后,你会有羞耻感吗?在感到羞耻的时候,我会做什么?●小组代表发言1.没有想方设法逃避责任。

七年级政治教案知耻近乎勇

七年级政治教案知耻近乎勇

知耻近乎勇第三课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什么是自尊、知耻,了解自尊与自傲、虚荣的不同。

2.知道自尊知耻是个人良好品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

3.培养个人的知耻之心,提高辨别善恶、荣辱、是非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采取正确的方法面对羞耻感,从“知耻”而“记耻”,“记耻”而奋发,发挥羞耻心的积极作用。

2.正确对待自尊与虚荣、自尊与自傲,学会自尊,学会尊重别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个人勇于承认错误、改过自新、对他人和社会履行应尽义务的态度。

2.树立在个人交往和社会生活中讲道德、负责任的价值观。

3.增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把个人的荣辱与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结合起来,树立为民族复兴和祖国富强贡献力量的理想。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羞耻之心,义之端也”,“什么是自尊”,“自尊与自傲、虚荣的区别”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羞耻之心的作用具有两重性,“改变陋习,培养良知”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知识体系第一框做人从知耻开始1.什么是羞耻的观念?羞耻的观念指:对自己言行的过失和对自己不道德、不负责任的行为要有羞辱惭愧之感。

2.羞耻之心有何重要意义?(1)羞耻之心是自觉抵制不良诱惑的一种精神力量。

能使人改过自新,自觉地按照社会要求去履行义务,不做有损自己人格的事情。

(2)知耻是一个人形成良好品德素质的重要条件。

(3)羞耻感是一种强烈的心理反应,能够催人奋进。

(4)羞耻之心对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安定至关重要。

对公民切实履行社会道德义务,树立道德责任感,具有普遍的实际意义。

(5)羞耻之心能树立公民对国家和民族的道德责任感,增强民族凝聚力,激励中国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从而促进民族复兴和祖国富强。

3.如何培养羞耻之心?培养羞耻之心,就要按照社会道德和法律的要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

第二框立身需要自尊1.什么是自尊?自尊也称自尊心,是一种自己尊重自己、爱护自己,并期望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尊重与爱护的心理。

苏教版初一政治知耻近乎勇教案

苏教版初一政治知耻近乎勇教案

第三课知耻近乎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什么是自尊、知耻,了解自尊与自傲、虚荣的不同。

2.知道自尊知耻是个人良好品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

3.培养个人的知耻之心,提高辨别善恶、荣辱、是非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采取正确的方法面对羞耻感,从“知耻”而“记耻”,“记耻”而奋发,发挥羞耻心的积极作用。

2.正确对待自尊与虚荣、自尊与自傲,学会自尊,学会尊重别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个人勇于承认错误、改过自新、对他人和社会履行应尽义务的态度。

2.树立在个人交往和社会生活中讲道德、负责任的价值观。

3.增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把个人的荣辱与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结合起来,树立为民族复兴和祖国富强贡献力量的理想。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羞耻之心,义之端也”,“什么是自尊”,“自尊与自傲、虚荣的区别”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羞耻之心的作用具有两重性,“改变陋习,培养良知”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知识体系第一框做人从知耻开始1.什么是羞耻的观念?羞耻的观念指:对自己言行的过失和对自己不道德、不负责任的行为要有羞辱惭愧之感。

2.羞耻之心有何重要意义?(1)羞耻之心是自觉抵制不良诱惑的一种精神力量。

能使人改过自新,自觉地按照社会要求去履行义务,不做有损自己人格的事情。

(2)知耻是一个人形成良好品德素质的重要条件。

(3)羞耻感是一种强烈的心理反应,能够催人奋进。

(4)羞耻之心对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安定至关重要。

对公民切实履行社会道德义务,树立道德责任感,具有普遍的实际意义。

(5)羞耻之心能树立公民对国家和民族的道德责任感,增强民族凝聚力,激励中国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从而促进民族复兴和祖国富强。

3.如何培养羞耻之心?培养羞耻之心,就要按照社会道德和法律的要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

第二框立身需要自尊1.什么是自尊?自尊也称自尊心,是一种自己尊重自己、爱护自己,并期望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尊重与爱护的心理。

七年级政治上册做人从知耻开始教案苏人版

七年级政治上册做人从知耻开始教案苏人版

七年级政治上册做人从知耻开始教案苏人版教学过程:一、问候二、导入新课师: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说过“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好学近乎知”就是说好学的人,离智者也就不远了;“力行近乎仁”也就是说无论任何事情都竭尽全力去做的人,离仁者也就不远了;那么,大家想想看,“知耻近乎勇”怎么理解呢?生:学生理解师:“知耻近乎勇”就是说:人不是圣人,都会做错事,但只要能引以为耻,迅速改正,可以说就是勇敢了。

师:下面我们来看看大雄的行为,看看他是怎么做的。

案例:期中考试的试卷发下来了,大雄靠作弊得了满分,平时学习比他好的静香只得了90分。

看着静香的试卷,大雄得意地说:“是英雄是好汉,平时的努力说明不了什么,关键是考试你能不能得满分。

”师:如果你是大雄的同学,你会对他说什么?生:作弊是不对的;不知羞耻;作弊是对自己不负责任……师:同学们都说了,作弊是不对的,是不道德的行为,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大雄不但没有认识到作弊的危害,却反以为荣,真是不知羞耻。

师:那么我们应该树立一种怎样的观念呢?在书上23页找找看。

生:树立一种观念:对自己言行的过失和对自己不道德、不负责任的行为要有羞辱惭愧之感。

师:是的。

我们在对自己言行的过失和对自己不道德、不负责任的行为要有羞辱惭愧之感。

这就是羞耻的观念。

师:下面请大家看一段视频,在观看视频的时候大家思考一下羞耻感的作用。

师:视频中,当医生、教师、执法人员面对不良诱惑时,他们是怎么做的呢?是接受还是自觉抵制呢?生:自觉抵制。

师:在书上24页找出这句话。

生:a羞耻之心,是自觉抵制不良诱惑的一种精神力量。

师:视频中,当这些人面对不良诱惑时,他们的内心能不能辨认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能不能辨别是非?生:能。

师:知耻,就是在内心建立起辨别善恶、是非、美丑的标准,是一个人形成良好品德素质的重要条件。

书上24页找一下。

生:b知耻,就是在内心建立起辨别善恶、是非、美丑的标准,这是一个人形成良好品德素质的重要条件。

七年级政治上册 第一单元 第三课 做人从知耻开始教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政治教案

七年级政治上册 第一单元 第三课 做人从知耻开始教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政治教案
(四)羞耻感与责任感
讲述侵华日军的相关情况,正视民族的耻辱,培养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
师生共诵: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奋发图强,兴我中华!
三、课堂小结
辩论
了解羞耻之心与知耻的重要性
阅读感悟
思考:面对羞耻,怎么办?
区别羞耻带来的不同后果
列举事例
寻求改变的方法
讲讲你了解的侵华事件
齐声朗读
辩论明道理
帮助学生渡过遇到此类问题时的难关
2、感到羞耻时,我会怎么做?
找个地方躲起来 B、当地发泄出来
C、想个办法改变它 D、……
归纳:
催人奋进 知耻、记耻、奋发
羞耻感
丧失信心 掩饰、逃避
更大的耻辱和痛苦
(三)改变陋习,培养良知
1、列举生活中缺乏羞耻之心的事例。
2、如改变这种状况?
3、归纳:一方面要大力加强知耻教育,培养国民的知耻之心;另一方面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改变陋习,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孟子说:“羞耻之心,义之端也”“无羞耻之心,非人也”
欧阳修说:“廉耻,是立人之大节。”
朱熹说:“人须知耻,方能过而改。”
这些都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教育传统。良心观念和道德、责任感的确立,必须在羞耻感的基础上萌动、产生、发展和完善。每个人都要树立一种观念:对自己言行的过失和对自己不道德、不负责任的行为要有羞辱惭愧之感。
羞耻之心,义之端也
为了培养学生自觉学习、严于律己、自尊
讨论
了解古人对“耻”的认识
谈名言给自己哪些启示
通过这一事例,引发学生对什么是羞耻的思考,使教学更有说服力
紧紧抓住几位圣人所倡导的“耻”字,充分体现本课主题。
知耻的品德,设立了免监考考场。
请同学们交流辩论:

七年级政治上册第三课知耻近乎勇教案苏教版

七年级政治上册第三课知耻近乎勇教案苏教版

知耻近乎勇
教后反思:
由学生身边的案例引入课题,从而得出“羞耻观念”这一知识点。

学生通过阅读感悟《耻辱戒指》,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知耻要记耻,再由日常生活中的种种不文明现象得到启示,从而改变陋习,培养良知。

最后将培养个人羞耻感与牢记民族耻辱结合在一起,引领学生树立民族责任感,使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

整个教学过程贯穿这样一条主线:由“知耻”而“记耻”,由“记耻”而奋发,学生的认识步步深入,思想境界步步提升。

教后反思:本课从学生的实际感受出发,让学生感悟自尊和尊重别人的意义,引导学生认识自尊和尊重别人的巨大力量。

活动三通过两幅漫画,引导学生认识自尊和自傲、虚荣的区别,从而树立正确的自尊心。

“拓展天地”部分进一步将个人自尊心上升为民族自尊心,激发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为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而奋斗的情感。

三个活动由近及远,从个人到国家,知识层层递进,情感逐步升华。

知耻近乎勇教案

知耻近乎勇教案

知耻近乎勇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创设情境生活在线( P22)小明错在哪了?为什么错了?学生讨论回答探索新知活动一,思考:知耻为什么会“勇”呢?第1节做人从知耻开始想一想:当一个人做错事情且不肯承认错误、甚至还沾沾自喜时,我们会说……对于这些严厉的指责,说明我们要……情境体验:免监考考场没有老师监考……想考好成绩……很不幸,好多题目都不会做,学生回答:能承认自己的错误,有羞耻心,那就是勇敢!学生回答:不知羞耻……无耻之徒……人不可以无耻到这种地步……树立一种观念:对自己言行的过失和对自己不道德、不负责任的行为要有羞辱惭愧之感。

学生回答:偷看?作弊?自己做,宁愿考得不好!怎么办?是你,如何选择呢?为什么?一、羞耻之心,义之端也1.什么是羞辱心2.为什么要有羞耻之心?3.拥有一颗羞耻之心:知耻(1)什么是知耻:(2)知耻的意义:为什么“做人要从知耻开始”呢?4.羞耻感(1)什么是羞耻感?当我们感到羞耻时……脸上……脸红,发烫……学生回答:就是在内心建立起辨别善恶、是非、美丑的标准。

学生回答:一个人形成良好品德素质的重要条件。

讨论回答:知耻→是非标准→行为指导→人的价值才能体现→“人”。

就如同这个拳头……如果没有羞耻心呢?我们会像一个无头苍蝇……学生回答:是一种强烈的心理反应,它能够催人奋进,也可能使人丧失对自己的信心。

学生回答: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打仗吃了败仗。

吴王为什么不杀了他呢?就是想让他受尽耻辱!勾践为了生存下去,就表面上顺从,卑躬屈膝,暗地里在吃饭的地方挂上一个苦胆,每逢吃饭的时候,都要尝一下!他这么做为的是什么呢?(2)如何对待羞耻感?二、改变陋习,培养良知讨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没有碰到一些有损公德和人格的事情?比如说: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还有呢?大家想想看……那我们应该怎样去改变这些行为呢?2.为什么要有羞耻之心?如何培养羞耻之心呢?“不断进步”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培养一颗羞耻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课知耻近乎勇
导入新课:生活连线——俗语:“树要皮,人要脸”、“宁输馒头不输气”的含义。

教师小结:这两句俗语说明,每个人都有自尊心,人若失去了自尊,生命便没有了价值。

正如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观点,人类的需要主要分为五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其中尊重的需要包括希望获得别人的尊重和自己尊重自己(自尊)两层含义。

新课讲授
一、我的自尊体验
活动内容:教材P27说说在下列情景中,自己会有怎样的感受或行动:
当我被人无端地指责甚至谩骂时,我会。

当我的建议被老师或同学采纳后,我会。

当我,我会。

当我,我会。

……
设计意图:“我的自尊体验”活动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曾经有过的自尊体验,从而使学生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再上升到理论——“信息点击”里的介绍“什么是自尊”。

从学生亲身的感受中得出自尊的概念。

教师行为:可以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半径列举事例。

如当我被人无端地指责甚至谩骂时,我会感到十分难过,产生一种羞愧感,进而反思和修正自己的言行;当我的建议被老师或同学采纳后,我会认为自己很重要,会感到分外高兴,产生一种荣誉感;当我们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让座,看到周围人赞扬的目光时,我们会觉得自己品德高尚;当我们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时,我们会感到自己有能力;我们这些都是自尊。

自尊使人自爱、自信、自强不息;丧失自尊会使人自轻自贱,甚至自暴自弃;触犯人的自尊,则会使人烦恼、怨恨或愤怒。

教师小结:自尊也称自尊心,是一种自己尊重自己、自己爱护自己,并期望获得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尊重的情感。

(板书)
二、自尊的力量
过渡:自尊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是人们前进的动力。

(板书)
阅读感悟:教材P27-28一个纽约商人的故事,他遇到一个衣衫褴褛的铅笔推销员,出于怜悯,扔下1元钱,但又觉得不妥,重新返回,取走了几支铅笔。

这件事使铅笔推销员
受到很大激励,最终获得事业上的成功。

讨论:(1)纽约商人为什么又回来取走几支铅笔?
(2)纽约商人的一席话对铅笔推销员产生了什么影响?
(3)我们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问题提示:纽约商人回来取走几支铅笔,将“施舍”转换成了“交换”。

他以平等的身份对待铅笔推销员,不因自己的成功而轻视别人,尊重别人的自尊心,同时也获得了别人的尊重。

“你跟我都是商人”这句话使铅笔推销员的自尊心得到了满足,增强了他的自信心,成为推动他不断前进、奋斗的动力。

可见,自尊具有巨大的力量,是个人成才成功的重要条件。

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自尊与尊重别人是统一的,尊重别人,个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每个人都能把自尊和尊重别人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繁荣。

设计意图:这一故事,蕴含着平等和相互尊重的思想,这对引导学生正确地追求自尊、把握自尊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师小结:
从推销员身上:自尊是成长和成功者必备的心理品质,是一个人成才与成功的重要条件。

(板书)因为一个人有了自尊,就会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为人处世就会光明磊落。

个人的生命因为有了自尊,才显得更加有力,社会也正因为有了千千万万这样的人,才更加繁荣强大。

从纽约商人身上:任何人的自尊心都应该得到尊重。

自尊不是轻视别人,不是狂妄自大,而是一种对平等的要求。

三、自尊不自傲自尊不虚荣
活动内容1:借我一双慧眼
材料一小明在班级中学习成绩不理想,他看到同学买了一双名牌运动鞋非常羡慕。

小明的父母收入不高,经济条件有限,他就向同学借钱也买了一双。

许多同学都投来羡慕的
眼光,小明觉得很有面子,有了自尊。

材料二“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请回答:
1.小明的做法是为自己赢得了自尊吗?为什么?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的“傲气”和“傲骨”?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身边的例子中感受到,自尊有两重性,如不能把握好自尊的“度”,
就可能成为自傲、虚荣。

问题提示:1.不是。

小明的做法实际上是一种虚荣心理。

自尊与虚荣不同。

自尊是对自己负责,追求的是踏实;虚荣是为自己化妆,追求的是表面的荣耀和光彩。

2.“傲气”指的是自傲,“傲骨”指的是自尊。

自尊与自傲不同。

自尊的人没有傲气,但有正气;自傲的人自视清高,目中无人。

活动内容2:教材P29看漫画,说寓意
填写:自尊与自傲、虚荣的不同在于。

自尊心会使我们。

自傲、虚荣会使我们。

活动内容3:联系两则材料和漫画,说说我们可以从中悟出一个什么人生道理?
问题提示:从中我们可以悟出:维护自尊是人的本能和天性。

交往中毫无自尊不行,虚荣自傲也不行。

维护自尊应从实际的需要出发,让自尊心保持一定的弹性,做到自尊而不自傲,自尊而不虚荣。

设计意图:设置两幅漫画,主要是为了说明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走向成功,不仅需要自尊,而且需要把自尊和自傲、虚荣区别开来,同时要注意自尊的两重性,把握好自尊的“度”。

教师行为: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填写等环节,认识到:没有自尊,自暴自弃的人是无法取得成功的;而自傲的人惟我独尊、目中无人,不懂得尊重别人,最终也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和帮助,很难取得成功。

生活中有的人特别爱面子,贪图追求表面光彩,这就走向了虚荣。

比如将父母或他人的荣耀也当成自己的;因为害怕别人看不起,而不顾经济条件是否允许,在穿着打扮上互相攀比;在知识学问上,不懂装懂;总想表现出一贯正确,听不得别人对自己的批评,如此等等,这些都是虚荣心的表现。

自尊心是建立在自信的基础上的。

有自尊心的人也承认自己有比不上别人的地方,但是他们相信通过努力能够改变这种状况,使自己变得更好;而虚荣心却建立在自卑的基础上。

有虚荣心的人非常在意自己在别人眼里的形象,总是不由自主地掩盖自己的弱点,以便显得自己和别人一样或比别人更优越。

虚荣心使他们不是去努力提高自己的实力,而是急功近利地做表面文章,结果到头来并不能真正改变不利地位,反而进一步丧失了自尊。

因此,虚荣并不能让我们真正感受到内心的充实,永不满足的虚荣心带给人的只能是无休止的烦恼。

四、正确维护自尊
过渡:自尊具有两重性,在生活中,特别是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应如何正确地维护自尊呢?
自尊心是一种心理品质,心理品质的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心理训练,下面我们来做这一个训练。

拓展天地:教材P30保持自尊的“弹性”
当我们遇到下列情况时,应怎样做?为什么?
当办事情遇到冷遇时:。

当意见被否定时:。

当你受到批评时:。

问题提示: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有时办事情遇到冷遇,自己的自尊心会受到伤害,这时要想一想自己的主要目标是什么,为达到这一目标,有时需要忍耐。

忍耐是个人修养、智慧和能力的集中体现。

遇事发怒、争强好胜的人;往往会造成因小失大的后果。

比如,当我们办事情受到冷遇时,应加强沟通,以更加礼貌、友好的态度去进一步争取他人的帮助,如果因为怕面子上过不去而放弃努力,事情就无法办成功。

再如,当自己的意见被否定时,应多想想自己的意见或建议是否存在问题,想办法进一步充实自己的观点,使之更加完善,而不应简单地记恨他人,或产生对立情绪。

又如,当我们受到批评时,会感到很难堪,这时正确的做法是虚心接受批评,努力改进自己的工作,重新获得别人的信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