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广西大学生村官考试: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社会发展的规律(课件)

社会发展代价的制约因素与消减途径
THANKS FOR
感谢您的观看
WATCHING
社会发展的规律(课件)
目录
contents
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社会发展的动力 社会发展的主体 社会发展的趋势 社会发展的代价
01
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总结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时,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会得到有效的发展和进步;反之,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时,社会矛盾和冲突会加剧,甚至导致社会制度的变革。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02
社会发展的动力
03
科技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科技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高效,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福利。
01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生产力的提高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02
科技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资本主义社会
在封建社会的基础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并占据主导地位,资本家通过雇佣劳动获取剩余价值。
社会主义社会
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上,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取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无法克服财富积累与贫困积累的冲突,导致经济危机频发。
4. 文化引导
通过文化建设,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3. 政策法规
制定合理的政策法规,规范社会发展行为,减少社会代价。
2. 科技创新
通过科技创新减少对资源的依赖和环境的破坏。
社 会发展规律的知识点

社会发展规律的知识点社会的发展就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始终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前行。
了解这些规律,对于我们理解过去、把握现在以及展望未来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之一。
生产力,简单来说,就是人类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
它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要素。
而生产关系则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原有的生产关系就会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束缚。
这时,社会变革就会发生,新的生产关系会取代旧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比如,在农业社会,手工劳动是主要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相对简单和封闭。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机器大生产逐渐普及,这就要求有更加复杂和开放的生产关系来与之相适应。
于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应运而生,推动了社会的快速发展。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规律。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则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着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在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决定了封建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思想文化。
而当资本主义经济兴起后,民主制度和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逐渐成为主流,因为这些上层建筑更能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需求。
社会发展还具有阶段性和不平衡性的特点。
社会形态的更替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也不尽相同。
这是由于地理环境、历史文化、人口素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例如,一些发达国家在工业革命后迅速实现了现代化,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
但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发展中国家也在努力追赶,社会发展的差距在逐渐缩小。
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但道路是曲折的。
第三章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doc

第三章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了解和掌握人类社会的构成、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观点考察社会现象和分析社会问题。
教学重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教学难点:马克思主义考察历史的基本方法教学过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
因为它是解决其他一切社会历史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分水岭,又是人们社会实践中的根本问题,所以就构成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产生了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从历史的角度看,唯心史观产生在前,它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精神发展史,否认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这种历史观只注意了人们进行社会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探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原因和经济根源。
只看到了少数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而没有看到少数英雄人物的决策来自于人民群众并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付诸实施的。
唯物史观是伴随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而出现的一种历史观。
这种历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根据这一基本认识,它把人类历史发展视为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既承认英雄对历史地推进作用,又强调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唯物史观科学地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了人类历史观的根本变革。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生活所处的地理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物质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条件、气候条件、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等。
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所必要的物质前提,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提供资料来源,在其它条件大体相同的情况下,地理环境优越的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就快一些,反之就慢一些。
学案1:11.1 社会发展的规律

社会发展的规律【自主学习】一、学习目标1.识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4.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5.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6.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7.运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说明虚幻、歪曲的社会意识也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8.运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分析说明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
9.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原理,分析说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
10.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分析说明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二、知识梳理(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1.含义(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方面,它的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2)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现象的总称。
既包括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
2.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①有什么样的,就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
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①社会意识具有,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对社会发展起作用。
3.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1.物质资料生产方式(1)地位: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作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1)表现:①生产力是、最活跃的因素。
②生产力的状况生产关系的性质。
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或的作用。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社会发展的概念和内涵,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性。
2. 使学生掌握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影响因素,认识社会发展与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关系。
3. 培养学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社会发展的认识和判断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社会发展的概念与内涵2. 社会发展的规律性3. 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影响因素4. 社会发展与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关系5. 分析社会现象,提高对社会发展的认识和判断能力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社会发展的概念、内涵、规律性以及主要动力和影响因素。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社会现象,让学生深入理解社会发展规律。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社会发展与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 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对社会发展的认识和判断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社会发展的规律》相关章节。
2. 课件:制作与社会发展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
3. 案例材料:收集一些具体的社会现象案例,用于分析和发展规律。
4. 问题清单:准备一些与社会发展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社会发展的概念和内涵,引发学生对社会发展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社会发展的规律性,以及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影响因素。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社会现象,让学生深入理解社会发展规律。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社会发展与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关系。
5. 问题思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对社会发展的认识和判断能力。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与社会发展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和探究。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让学生对社会发展的不同理论和观点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其异同点,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社会现象,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
社会发展的规律通用课件

人的尊严和权利是社会发展的 基本保障,尊重和保护人权是 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 的终极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需 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条件。
CHAPTER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辩证关系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01
社会发展的进步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也会
CHAPTER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 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
定力量。
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发展 的基础,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 方式决定了社会的性质和发展方
向。
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是推动社 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满足他们的
需求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
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 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 社会发展的动力
CHAPTER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总结词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互影响
详细描述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人们在生 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方式等。生产力是指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 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互影响,当生产关系适应
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通过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经济体制,可以释放社会发展的活力,促进经济 和社会的进步。
改革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有效途径
通过改革可以缓解社会矛盾,改善民生,增强社会凝聚力。
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促进生产力的提高
新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 识
社会发展的规律(使用)

科技的发展还能够改善人类的生活质 量,提高健康水平,促进社会文明进 步。
科技的创新和应用能够推动产业升级 和转型,促进社会经济结构的优化。
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之间的 利益冲突和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
的直接动力。
阶级斗争能够推动社会制度的变 革和进步,打破旧有的生产关系
社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地理、历史、文化、宗教等因素存 在差异,因此社会发展的道路也具有多样性。
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的发展特点和优势,应该根据自 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而不是盲目模仿 或照搬其他国家的模式。
社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是必然的,也是有益的。它有助于 丰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 与合作,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03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前提和基础,而多 样性是在统一性指导下的多样发展。没有统一性,就会导 致社会主义失去本质和方向;没有多样性,就会使社会主 义失去活力和发展的机会。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如果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 会导致社会矛盾加剧,阻碍社 会进步。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
01
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意识形态,上层建筑,当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时,
能够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
如果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会导致社会动荡和变革。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 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 发展的根本动力,能够创造物质
财富和精神财富。
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求是推动社 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满足人民群 众的需求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
社会发展的规律-课件

社会发展的规律是指社会发展的一般性趋势和规律性。社会发展的规律是社 会矛盾的运动和发展的本质。
什么是社会发展的规律?
社会发展的规律是社会发展的一般性趋势和规律性。社会发展的规律是指社 会矛盾的运动和发展。
社会发展的阶段
野蛮社会
人类社会的最早阶段,没有明确的社会组织和 分工。
社会发展的趋势
1
由低级向高级
社会发展的趋势是由原始社会向先进社会的方向演变。
2
历史的必然性
社会发展的趋势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科学性。
3
人类社会的最高追求
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类的自由、平等和幸福。
结论
社会发展的规律
社会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变革的必然产物。
重大意义
探讨社会发展的规律对于实现人类社会的进步 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封建社会
封建地主与农民之间的阶级矛盾成为社会发展 的主要矛盾。
奴隶社会
奴隶制度出现,存在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阶级 矛盾。
资本主义社会
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阶级矛盾成为社会发展的 主要矛盾。
社会发展的动力
1 人类的需要
人类对于食物、衣物、住房等生活需求的追求推动了社会发展。
2 生产力发展
生产力的提高和创新驱动了社会变革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广西大学生村官考试: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中公教育专家为参加大学生村官考试的考生们总结了《2014年大学生村官考试: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希望能对考生有所帮助,中公教育大学生村官考试网预祝广大考生能在大学生村官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指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基本矛盾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1.生产力
(1)生产力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生产力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的最终决定力量。
(2)生产力要素
实体性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
生产工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标志。
劳动对象是使生产活动得以进行的基本前提。
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二者合称生产资料。
劳动者是生产力构成中最重要的要素,在构成生产力的诸实体性要素中起主导作用。
2.生产关系
(1)生产关系是在物质生产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生产关系表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2)生产关系的构成
对于生产关系的构成,可以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去把握。
从静态上看,生产关系是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形式等方面构成。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区分社会制度的根本标志,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本质、最基本的关系,是判断各种社会形态性质的客观依据。
从再生产过程的动态上看,生产关系是由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环节上分别形成的直接生产关系、交换关系、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等方面构成。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就会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1.经济基础是指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属于社会物质关系。
经济基础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2.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社会意识形态及设施。
上层建筑系统可分为两个基本部分,即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制度,又包括军队、警察、监狱、法庭、政治部门等设施;思想上层建筑即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哲学、艺术等观点体系。
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