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有感.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读后感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读后感自我呈现是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面临的一个问题。
无论是在工作场所、社交活动还是家庭生活中,我们都需要展现出一个符合社会期望的形象,以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最近我读了一本关于自我呈现的书籍,深感受益匪浅。
在这篇文章中,我想分享一下我对自我呈现的一些思考和感悟。
首先,自我呈现并不意味着伪装或虚假。
相反,它是一种在真实基础上的表现和展示。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角色和身份,比如在工作中我们可能是一名专业的职员,在家庭中我们可能是一个负责任的父母或孩子。
在不同的场合,我们需要展现出不同的一面,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否认自己的本质。
自我呈现的关键在于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能满足社会的期望,又能保持自己的真实性。
其次,自我呈现需要建立在自信和自尊的基础上。
只有对自己有足够的信心和尊重,才能在他人面前展现出真正的魅力和吸引力。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变得自大或自负,而是要学会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以及不断努力成长和完善自己。
只有在内心强大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在外部世界中展现出真正的魅力和自信。
再次,自我呈现需要考虑到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感受,尽量避免给他人带来不愉快或困扰。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完全迎合他人的期望,而是要学会在尊重他人的同时,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个性。
只有在与他人和谐相处的基础上,我们才能真正展现出自己的魅力和魅力。
最后,自我呈现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成长。
社会在不断变化,我们也需要不断适应和调整自己的形象和表现方式。
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成长,我们才能在不同的场合展现出最真实和最适合的自己。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地反思和总结自己的经验,不断地完善和提升自己的形象和表现方式。
总之,自我呈现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问题。
它不仅关乎我们个人的形象和魅力,也关乎我们与他人的关系和交往。
只有在不断地学习和成长的基础上,我们才能真正展现出最真实和最令人信服的自己。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读书笔记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读书笔记在日常生活中,自我呈现其实是一门有趣的艺术。
想想看,我们每天都在给别人留下印象,不管是在工作中、学校里,还是在跟朋友聚会的时候。
大家都喜欢在朋友圈里晒自己的美照,毕竟“人比人气死人”,是吧?你穿得漂亮,别人也想穿得好,结果大家都在比拼谁的生活更精彩。
像我这种爱发自拍的人,总觉得今天心情不错,背景光也好,赶紧来一张,发个状态,顺便看看谁点赞多。
在一场聚会上,我们的自我呈现就像一场表演。
想象一下,朋友们围在一起,聊得火热。
你可能会不自觉地展示出自己最风趣的一面,讲个笑话,或者讲个小故事,努力让大家哈哈大笑。
哦,那感觉真好!这种时候,谁还管什么真实不真实呢?反正大家都是在“演戏”。
不过,演得太过火也不好,万一真有个朋友戳穿你,那场面就尴尬了,哈哈。
再说说社交媒体,真是让自我呈现变得轻而易举。
你可以用滤镜把自己P得像明星一样,谁不想看起来光鲜亮丽呢?不过,大家也知道,现实和照片可是有天壤之别。
日常生活中的“真相”往往是那些没修饰的瞬间,比如早上起床的样子,或是没化妆的样子,才是最真实的。
不过,谁会把这些照片发到网上呢?想想也太可怕了,真是“美丑一念间”啊。
职场上的自我呈现更是一门大学问。
你进办公室,微笑走进来,跟同事们打招呼,努力让自己看起来积极向上,毕竟“第一印象很重要”。
可是,有时候工作压力大,心情不好的时候,还是会不自觉露出疲惫的神情。
可是,咱不能这样被看见!毕竟,谁想当同事心目中的“负能量代言人”呢?于是,我们就要调整心态,努力把自己的情绪整理好,展现出最好的那一面。
有些时候,自我呈现还可以是一种保护。
想象一下,跟陌生人打交道时,我们会选择性地展示自己的一部分。
有的人总是积极乐观,有的人则喜欢保持神秘,反正都是为了保护自己的隐私。
毕竟,跟陌生人聊心事,谁愿意呢?这种保护就像“披着羊皮的狼”,乍一看很可爱,实际上却隐藏着自己的真实情感。
生活中,还有一种自我呈现叫“角色扮演”。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读后感

淺談《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明明知道你是在演戲,但我依舊信任你404310901 社福三黃子芸談這本書之前,我想先說說我最近發生的一件事情。
前幾天是我國中時期的很好的朋友的生日,我給她發了一段很長的生日祝福,儘管我本身並不情願,裏麵包含了很多對類似於“超級高很瘦很美”“全能女神”等等讚美的話,然而,我說這些話的理由只是因為未能在她生日那天十二點准點的時候說一句生日快樂,這讓她很不開心,所以只能補償性地打了這些祝福。
其實我們之間還因為其他事情有了不小的爭執,我甚至想要過放棄,但是最終我還是希望扮演好好朋友這個角色,希望她在生日這天能夠過得開心,也希望能夠通過對她的這些讚美留住她,繼續維持我們的長達8年的友情。
但實際上,我們現在由於在不同地方念書的緣故,一年只能見到二至三次面,可以說是那種活在“網絡平臺”上的朋友,那麼爲什麽我還是如此在意她對我的評價以及我與她感情的維持呢?這些問題,在我閱讀完《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後,都有了得到了很好的答案。
(一)“世界不過是一個舞臺,所有的男男女女不過是走場跑臺的演員。
”文章的開頭,作者就向我們揭示了人際互動的原理,即獲得特定對象的資訊,定義當前的情景,給予其所需的回應。
而有趣的一點在於當我們直接與特定對象面對面時,我們有可能不假思索給予其想要的認可,如若特定對象不在場時,也許我們會有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回應,而這樣的原理似乎在大數據時代來臨的今天並不適用了。
由於互聯網、電腦、手機的普及,我們的表演變得更加簡單也更容易了。
我們只需要閒適地坐在電腦面前或是躺在沙發上拿起手機,動動手指頭,搜尋一下想要瞭解的特定對象的各類社交帳號,就可以得到他的各類相關資訊,而之後只要根據其呈現在網絡上的愛好、期待就可以開始溝通和交流了。
由於無法直接看見對方的表情、肢體動作,聽不見對方說話的語氣、語速、聲調,所以在這個表演過程裏,我們和對方都有可能變得“神秘化”,由此可能會提高對彼此的好感度,加深所謂的“感情”,然而彼此的一切是不是真的呈現在對方的面前就值得商榷了,因為正如前文所說,只需熟稔地敲擊鍵盤,一個又一個自己虛幻而理想的自我形象就能輕易地被炮製出來。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读书报告800字(篇)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读书报告800字(篇)关于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读书报告,精选6篇范文,字数为800字。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读书报告是一本书,读书报告就像是一个个生命的小标记在记录每天的生活与学习。
读书报告有着不同于其他书的一些优点,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同时,它还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己的思想认知,增长自己的见闻,提高人生阅历,提升人生价值。
而读书报告就是自我的一个生命成长过程,它的意义也在于此。
关于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读书报告,精选6篇范文,字数为800字。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读书报告是一本书,读书报告就像是一个个生命的小标记在记录每天的生活与学习。
读书报告有着不同于其他书的一些优点,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同时,它还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己的思想认知,增长自己的见闻,提高人生阅历,提升人生价值。
而读书报告就是自我的一个生命成长过程,它的意义也在于此。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读书报告是一本书,读书报告就像是一个个生命的小标记在记录每天的生活与学习。
读书报告有着不同于其他书的一些优点,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同时,它还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己的思想认知,增长自己的见闻,提高人生阅历,提升人生价值。
而读书报告就是自我的一个生命成长过程,它的意义也在于此。
日常生活中,我们都会有这样那样的想法。
读书报告,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更是为了自己的未来而努力。
在这个世界上,人们都是平等的,不存在任何权势。
但是,有些事情,并不是人人都能够做到的。
这就要求我们要做到:第一,要有正当的意识;第二,要有坚定的信念;第三,要有良好的习惯;第四,要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第五,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品质。
这就要求我们要有良好的思想素质,要有坚定的信念。
在日常生活中,我也是一个有一定阅读兴趣的人,读一些读书报告就像在和朋友交谈一样。
这些看起来枯燥的报纸,其实很容易让我产生兴趣,而我也从中找到了一些我感到比较适宜的读书内容。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读书笔记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读书笔记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仅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和学习任务,还要注意自我呈现。
自我呈现是一种形式的自主性,可以帮助我们在各种场合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性格,塑造自己的形象,增强自信心,让别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我们。
一方面,我们可以藉由正确的仪容仪表来体现自我的优势。
穿着得体,给人一种整洁、大气、舒适的感觉,与他人对话时讲话有条理,这些都能够反映出你的文雅、谦逊、有礼貌的态度,让他人更易于接受。
此外,表达有力、清楚而准确是自我呈现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能够体现出你的智慧和深刻思考,但也要注意避免使用粗鲁语言。
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自我表现也要注重健康,通过健身、锻炼,保持体态的漂亮和机能的优良。
通过不断的修养,可以让你看起来更加从容而得体,在别人面前更容易发挥出自我的优势,让群体凝聚力和综合实力更上一层楼。
最后,要在日常生活中发掘你的潜力,发展自身,及时有效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学会包容他人,也学会宽容自己。
积极主动地去了解自己,把握好自我,做到有始有终,具有自信,尊重他人,虚心接受反馈,有目的性地培养自己,主动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以及提升自我的素质和修养,不断改善自我,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自我的优势。
总之,自我呈现是一种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控制自己行为,展示自身素质的方式,通过着装、言谈、表达、健康等等有助于你提升自我呈现,强化形象,也有助于在日常生活中发掘自身潜能,使自己
的能力得到实践,从而达到自我发展的目的。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读后感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读后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需要面对各种人际关系和社交场合。
如何在这些场合中自我呈现,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最近,我读了一本关于自我呈现的书籍,深受启发。
通过这本书,我对自我呈现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学会了一些实用的技巧。
首先,书中提到了自我呈现的重要性。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需要展现出一个积极、自信的形象。
这不仅能够给别人留下好印象,也能够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在社交场合中,自我呈现更是至关重要。
通过展现出自己的个性和特长,我们可以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这让我意识到,自我呈现不仅是一种表面的形象,更是一种内在的修养。
其次,书中介绍了一些自我呈现的技巧。
比如,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在公共场合表现出过于激动或消沉的情绪。
另外,要学会倾听和表达,不要一味地自我表现,而是要尊重他人,与他人进行良好的沟通。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形象管理的重要性。
无论是穿着打扮还是言谈举止,都需要注意自己的形象,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这些技巧对我来说都是新鲜的,我会在以后的生活中努力去实践。
最后,书中还强调了自我认知的重要性。
只有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才能更好地展现自己。
通过对自己的认知,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形象管理,避免在社交场合中出现尴尬的情况。
这让我意识到,自我呈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不断地反思和修正的过程。
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对自我呈现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学会了一些实用的技巧。
我相信,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会更加自信地展现自己,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同时,我也会不断地反思和修正自己的自我呈现,让自己变得更加完善。
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很好的启发,我会将其中的理念融入到我的日常生活中,让自己变得更加出色。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读后感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读后感自我呈现,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行为。
无论是在工作场所、社交场合还是家庭生活中,我们都需要展现自己的形象和特质。
《自我呈现》这本书对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有效地展现自己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和思考,让我受益匪浅。
首先,书中提到了自我呈现的重要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向他人展示自己的能力、品格和魅力。
无论是在面试工作、与客户交流还是在社交场合,我们都需要通过自我呈现来塑造自己的形象。
这种自我呈现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他人对我们的期待,更是为了让自己更好地融入社会、获得他人的认可和支持。
书中的案例分析和理论阐释让我深刻地意识到,自我呈现不仅仅是一种表面的行为,更是一种对内心特质和外在形象的整合和展现。
其次,书中还提到了自我呈现的技巧和策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压力,如何在这些情境中有效地展现自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书中介绍的自我呈现技巧,如言语表达、仪表仪态、沟通技巧等,都为我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参考和启示。
尤其是书中提到的“自我监控”和“自我调整”策略,让我深刻地认识到自我呈现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根据情境和需要进行不断的调整和变化。
这种灵活的自我呈现策略使我更加自信和从容地面对各种挑战和压力。
最后,书中还提到了自我呈现的道德和伦理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面临一些道德和伦理的抉择,如何在自我呈现的过程中保持诚实和真实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书中对于自我呈现的道德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观点和建议。
我深刻地认识到,自我呈现不是为了迎合他人的期待和要求,而是要在保持真实和诚实的前提下展现自己最好的一面。
这种道德和伦理的自我呈现不仅可以让我更加自信和坦然,更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通过阅读《自我呈现》,我不仅对自我呈现的重要性和技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更对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和表现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我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会更加灵活和自信地展现自己,成为一个更加优秀和成功的人。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读后感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读后感《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是一本由美国心理学家戈夫曼所著的著作,书中详细地探讨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通过言语、行为、服饰等方式来呈现自我。
这本书让我对自我呈现这一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自己的日常行为有了更多的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会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呈现自己。
比如,我们会选择不同的服饰来展现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我们会用不同的语言和声调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我们会通过不同的行为来展现自己的性格和个性。
这些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经意间展现自己的方式,而这些方式又会受到社会文化、环境和他人的影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开始更加关注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我发现自己在不同的场合会有不同的表现,比如在工作场合我会表现得更加严肃和专业,而在家庭聚会上我会表现得更加轻松和随意。
我开始思考自己的自我呈现是否真实和一致,是否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是否能够真实地展现自己。
除了关注自己的自我呈现,我还开始更加关注他人的自我呈现。
我发现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会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呈现自己,而这些方式又会给人留下不同的印象。
有些人可能会通过言语和行为来展现自己的自信和魅力,而有些人可能会通过服饰和外表来展现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通过观察他人的自我呈现,我开始更加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也更加意识到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通过阅读《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我对自我呈现这一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自己的日常行为有了更多的思考。
我意识到自我呈现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过程,它不仅与个人的性格和个性有关,也与社会文化和环境有关,它不仅影响着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也影响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
因此,我会更加关注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也会更加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自我呈现。
希望通过不断地思考和实践,我能够更真实地展现自己,也能够更好地与他人交流和互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读书报告一、前言最初我读这本书的初衷就是为了完成作业,但是读着读着就发现这本书有它特有的魅力。
戈夫曼用朴实的语言,把我们日常生活中潜意识内的东西写了出来,能够研究并准确把我们下意识里的东西表达出来,这本身就很了不起,更何况,这本书真的很发人深思。
这本书的思辨性很强,但是这套理论又很实用。
因此,今天我想就这本书来谈点自己的想法。
社会学研究的问题向来都很杂,但是不同的时代的关注点不同。
在上个世纪末以前,社会学家关注的重点在社会问题上,属于宏观的范畴;到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社会学家关注的重点转移到了个体之间及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上面,也就转到了微观的层次上。
戈夫曼的“戏剧论”就是影响最大、发展最快的芝加哥社会心理学派的“形象互动论”产物。
(戈夫曼的理论被称为“戏剧论”或“印象管理”)二、内容简介第一章表演这一章主要讲的是在人际互动中的一些常见表演。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总是通过行为来表现自己以给人印象。
但是这种表现总体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行为个体相对比较容易控制的表达,包括各种语言符号或他们的代替物;另一部分是行为个体似乎不慎留意或没有加以控制的流露,它包含在广泛的行动中,是隐含的意义。
戈夫曼强调的表演主要是指这一部分,以及对这部分表现加以控制的技巧。
戈夫曼在“表演”这一章中谈及的误解表演、神秘化表演、理想化表演以及“前台”装置等等都是日常人际互动中最常见的一些表演。
而当这两部分表现发生冲突时,我们更愿意相信后一种,即人们在不经意中流露出来的。
因而,如果我们要给别人制造某种印象的话,就要对似乎“未加控制”的流露加以控制,以便让人们产生我们所希望的印象。
这就是“印象管理”,或者说,是我们在为别人制造“情景定义”。
当然,有时也会出现“表演失误”,这时,作为互动的另一方就会视而不见,使得互动能够进行下去。
因此,作为印象管理的表演,在社会互动中时极为基本的要求,也是日常生活中举目所见的现象。
第二章剧班这一章讲的是如何做好剧班的“印象管理”。
“剧班”,是指与个体表演者相对的另一基本表演单位。
从字面上来讲,剧班就是两个以上的个体共同组成的一个表演单位。
但有时戈夫曼也把某种个体表演者称为“个人剧班”。
所以,剧班并不是个体表演者的简单扩大。
勿宁说,个体表演者表现的是个体表演者的特征,而剧班表现的是被表演的工作的特征。
这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侧重点不一致。
比如夫妻双方在一起表现的就不是各自作为个体的特征,而是家庭关系的特征。
而本章所讲的就是如何做好剧班的“印象管理”,从围绕中心这个角度来讲,作为“印象管理”的研究对象,剧班表演也比个体表演更有价值。
而且,剧班在观众面前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剧班成员为共同表演一套常规程序需要相互配合及相互一致,从这个方面来讲,剧班表演也同样重要。
第三章区域与区域行为这一章主要讲的是前台和后台这两个不同区域的特点、在不同区域表演者的行为特征及相互关系。
前台指的是表演场合,后台是相对于前台而言的,后台的现实总是与前台表演相矛盾的,而且也理应是相矛盾的。
表演者在后台为前台表演做准备,掩盖那些不能表现于前台的东西,比如化妆,从前台退入后台,表演者就可以得到休息、放松,以补偿在前台区域的紧张。
而且我们应该认识到,后台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地点,而只是相对于表演场合而言。
比如相对于工作场合来讲,家里就是后台,在家里夫妻吵架是正常的,但如果这时突然来了客人,夫妻双方就会暂时休战,家里就变成前台,他们共同表演给客人看。
戈夫曼特别指出人们从后台转入前台那一瞬间是如何转变的,这是社会学尤其应该注意的。
第四章不协调角色“不协调角色”指的是各种冒充的表演者。
他们既不是表演者,也不能称为观众。
比如某人假装是顾客抢购商品,其实是卖方有意安排的。
又比如仆人,他既不属于主人的剧班,但主人也不能把他看成观众的剧班,因此他们能知道很多的秘密。
因此,要做好印象管理就要对这些不协调角色特别留意。
第五章角色外沟通“角色外沟通”是指当两个剧班进行互动时,各个剧班成员在他们分担的正式角色之外所进行的私下沟通和表演。
在这一章中,戈夫曼列举了四类角色外沟通,即“缺席对待”、“上演闲谈”、“剧班共谋”和|“再合作行为”。
戈夫曼指出,尽管表演者的正式角色表演可能像是对当时情景所做的真实反应,但是他在角色外的“君子协定”决定了这是依情境而作的表演,所以,角色外沟通能够让在场的某些人理解,他仅仅是在表演而已。
因为表演者会被卷入到两种情境中去,因此这种情况要仔细管理,以免破坏公开的互动。
第六章印象控制的艺术在这一章中,戈夫曼陈述了控制印象的一些注意事项。
比如防止观众闯入后台;防止遗忘台词;防止表演中不守纪律的现象等等,以及相应的具体手段。
如采取保护性措施,使演员忠实于表演,严格维护演出秩序,控制表情和态度;选择合适的剧班成员;限制观众数目和表演时机等等。
这些事项和措施在控制印象过程中都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三、感想莎士比亚说“整个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男女不过是这舞台上的演员,他们各有自己的活动场所,一人在其一生中要扮演很多角色”。
中国古语也云:“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这些都与戈夫曼的观点不谋而合。
戈夫曼的理论称为“戏剧论”,认为日常生活就是一个大舞台,人人都是表演者,日常生活的过程就是演戏的过程。
虽然跟我们惯常的思维不符,但是该理论本身还是有很有新意的,明明阐述的是理论,但可以立刻对照到读者身上,精确的描述与犀利的洞察力常常会让读者拍案叫绝,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他看世界的方式似乎总与常人不同,他留意许多别人不太留意的行为细节。
读他的书,感觉处处都有自己的影子。
下面就就我感兴趣的方面稍微谈一谈。
就“表演”这一观点来说,虽然我们很多时候意识不到自己是在表演,是一种下意识的行为,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在社会生活中或多或少的扮演一些角色,正是在这种角色中,我们相互认识,并从中认识了自己。
我很赞同戈夫曼阐述的“自我”的概念,他说,日常生活就是我们认识自我的一面镜子,如果没有镜子,没有他人,我们甚至不知道自己长得是什么样的,同样,也是通过与人交往,通过别人的用符号或非符号的种种反馈,我们才对“自我”的形象有了一个了解。
前段时间,在与朋友聊天的时候,她讲了很多关于她幼时的趣事,我跟另一个朋友就说,为什么我们从小就中规中矩的,没什么好玩的事呢?正好这个时候我想起来戈夫曼的《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他说,我们总是试图通过控制自己的行为来给别人制造印象,这应该可以称为表达控制或者“印象管理”。
用在这里,我觉得我找到了原因,从小,我们就被家长、亲戚、邻居称为乖乖女,在老师、同学眼里,我们是好学生。
为了维持这种好孩子的形象,我们就努力控制自己的行为,我们每天做的事就是自觉完成好孩子应该做到的一切,比如,主动及时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偶尔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或者说些讨喜的话;不做出格的事。
而且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很多时候,我们更愿意在他们的面前做完这些事,并得到他们的夸奖。
想想,其实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有“表达控制”的意识了,我们要通过控制自己的行为来影响别人对我们的印象。
放在整个学生群体身上来说,家长总是说学习是给自己学的,我们自己也赞同这个观点。
但是有多少人是完完全全真正为自己学的呢,更多的是为了给家长争气,得到老师的认可,还有同学的尊重。
其实也是遵循着这个道理。
“前台、后台”这两个词也是很有意思的。
它是区域与区域行为中的观点。
同时,我觉得前台跟后台是分不开的,这个词跟“剧班”也是分不开的,在我们观念上的前台,总是有众多的表演者,这些表演者构成了一个剧组。
后台观众是看不到的。
当我们看戏时,剧班所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也只是一幕幕早已经设计好的,并被他们不断排练多次的戏剧,而他们在幕后的换装或者就一个问题的争执,我们是没有机会看到的。
同样的道理,我们常常看到的各类社会组织的运行更是如此,组织成员为了完成共同的目的,必须出演这一场众人参与的戏剧,这场戏剧是合谋已久的,是勿需言说的,我们却很少能看到成员间真实的那一面:内心的矛盾和想法。
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前台和后台是存在着相互转化关系的,没有一个前台或者后台是固定不变的,书中的例子固然举得和贴切,我也想起了电视上的工作场景:老总的办公室,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个典型的例子,上班时间,有他的工作伙伴,他们共同组成了一个剧班,构成了日常生活中前台。
但是当办公室只剩下老总一个人的时候,老总可以暂时放下伪装,放下社会角色,放下表演,这个时候办公室就变成了一个暂时的后台。
真是个有趣的发现。
而且我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体会:妈妈本来正在训我们,突然家里来了客人,妈妈原本乌云密布的脸会变得晴空万里,我们会感慨妈妈的变脸速度之快,其实这个时候她就转换到了前台的状态,表演给客人看。
看来生活中处处是实例啊!有人会说,生活中处处是表演,那么真诚何去何从?到底存不存在?诚然,确实看过这本书之后,这个问题确实会困扰很多人,但是我觉得可以辩证的看待这个问题。
有句老话说的好“不可不信,不可不信”。
一方面,大多数时候,我们还是很真诚的在生活的。
我们做的很多事,有的是下意识的表演,这个时候我们就没有在脑子里算计着利益得失,这不可不谓之真诚;有的是有意为之,但那些诸如善意的谎言、认真的工作、热情的交友,这并没有什么不妥,也跟真诚不冲突。
另一方面,如果你受到感情的伤害了,可以用戈夫曼的理论来安慰自己:世界本就是个大舞台,别人只是在演戏,看透这一点,就自然而然的不必那么投入。
本就是表演,我们是观众,不用那么较真。
就会减少自身所受的伤害,何乐而不为呢?只要这个理论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的美好,那它就有存在的价值。
我很喜欢中国佛家的一句话:“真亦假时假亦真”。
真真假假本就是说不清的,大多数时候表演就是为了演出真诚。
比如,一个人很孝顺,这个不是靠说就能说出来的,他肯定会做很多的事让别人看到,继而让别人产生这样的印象。
换言之,就是表演出表现真诚的场景。
诸如亲手做饭、陪父母闲话家常等,这些有意为之并不妨碍真诚。
而且退一万步说我很怀疑人们在多大程度上能意识到自己是在演戏,他们的表演到底刻意到了什么程度,这种刻意其实是很难界定的。
如果人们表演得真的很刻意,那么这种表演可能很容易被揭穿。
所以在表演中,虚伪性的程度实际上是有限的,另外它极大地受到不同情境的制约。
简而言之,戈夫曼的理论的创新性适用性都很强,我们可以在社会生活中找到很多的理论支撑点。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他的理论的主观性也很强,一切都是从人的主观性出发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违背了哲学,哲学要求我们要把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相结合,来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