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三语文学案: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学方案)

合集下载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学案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学案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学案学习目标:一、把握层次,理清全文思路二、体会理解中国艺术表现中的虚实结合、虚实相生三、融会贯通,用课文观点阐明其他艺术现象学习重、难点:一、理解艺术表现里虚与实的关系。

二、理解材料与观点的关系。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问题研究法导入语:由“留白”、“飞白”导入。

“飞白”是指在书法创作中,笔画中间夹杂着丝丝点点的白痕,且能给人以飞动的感觉,故称其为“飞白”。

有的笔画似流星划过苍穹,有的如快艇急驰水面,有的如悬崖瀑布飞纵,有的像织布细线伸展,有的若女子秀发随风飘动……一、根据预习情况,回答问题(1)、本文主要阐述了什么问题?重点是在什么地方?明确:1、课文标题就是本文的论述话题: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中国艺术包括哪些方面呢?——诗歌、戏曲、绘画、书法、建筑、印章、音乐、舞蹈等,主要论述了绘画和戏曲。

2、重点在“虚”“虚灵的空间”。

(2)、本文分几层进行论述?明确: 1、提出文章观点:全粹结合、虚实相生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重要表现手法。

2、主要阐述中国绘画、戏曲里的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3、主要说明书法、建筑等多种艺术里的空间表现,都是由舞蹈动作延伸。

(3)、“虚”和“实”的关系可以怎么概括?明确:“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如果说得更详细一点,可用16字概括:“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

”下面请同学根据学案分析理解全文。

二、研习课文内容1.关于课文中赵执信《谈龙录》中一段引文。

这段引文指出对诗歌艺术性的三种看法:洪要求完整,像画龙,要把整条龙画出来,连它的首尾鳞爪都不能忽略。

王士反对这样求完整,要求精粹,认为神龙见首不见尾,有时只在云中露出一鳞一爪,就是只要把最精粹的部分写出来就行了,不必求完整。

赵执信认为完整和精粹两者是不可分的,画出来的龙虽然见首不见尾,只有一鳞一爪,我们却可以从这里看到完整的龙。

心目中有了完整的龙才可以画出一鳞一爪,才可以通过一鳞一爪来反映龙的全体,离开了完整的龙去画一鳞一爪是不成的。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1.2 课程目标1.3 教学方法1.4 学习资源第二章:中国艺术的基本概念2.1 艺术的定义2.2 中国艺术的分类2.3 虚与实的概念2.4 虚实在中国艺术中的应用第三章:中国绘画的虚实表现3.1 中国绘画的基本技法3.2 虚实在中国绘画中的运用3.3 案例分析:中国古代名画中的虚实表现3.4 学生实践:绘制一幅具有虚实表现的中国绘画作品第四章:中国建筑的虚实表现4.1 中国建筑的特点4.2 虚实在中国建筑中的体现4.3 案例分析:中国古代建筑中的虚实表现4.4 学生实践:设计一幅具有虚实表现的中国建筑作品第五章:中国雕塑的虚实表现5.1 中国雕塑的起源与发展5.2 虚实在中国雕塑中的运用5.3 案例分析:中国古代雕塑中的虚实表现5.4 学生实践:创作一幅具有虚实表现的中国雕塑作品第六章:中国诗词的虚实表现6.1 中国诗词的概述6.2 虚实在中国诗词中的运用6.3 案例分析:中国古代诗词中的虚实表现6.4 学生实践:创作一首体现虚实表现的中国诗词第七章:中国戏曲的虚实表现7.1 中国戏曲的起源与发展7.2 虚实在中国戏曲中的运用7.3 案例分析:中国古代戏曲中的虚实表现7.4 学生实践:编排一段体现虚实表现的中国戏曲第八章:中国书法的虚实表现8.1 中国书法的概述8.2 虚实在中国书法中的运用8.3 案例分析:中国古代书法中的虚实表现8.4 学生实践:书写一幅具有虚实表现的中国书法作品第九章:中国民间艺术的虚实表现9.1 中国民间艺术的概述9.2 虚实在中国民间艺术中的运用9.3 案例分析:中国古代民间艺术中的虚实表现9.4 学生实践:制作一件体现虚实表现的中国民间艺术作品10.1 课程回顾10.2 学生作品展示与评价10.3 虚实在中国艺术中的更深层次探讨10.4 拓展阅读与研究建议重点和难点解析一、2.3 虚与实的概念补充说明:虚与实是中国艺术中的核心概念,它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艺术中虚实概念的基本内涵和表现形式。

2. 培养学生对中国艺术虚实表现手法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认知,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1. 虚实的概念:从中国哲学、文学、绘画、音乐等角度介绍虚实的内涵和表现。

2. 虚实的表现形式:分析中国艺术中虚实的各种表现手法,如留白、寓意、线条、音韵等。

3. 虚实的关系:探讨虚实在中国艺术中的相互作用和平衡。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虚实的概念、内涵和表现形式。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艺术作品,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虚实的魅力。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虚实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准备相关的中国艺术史书籍、论文、案例等资料。

2. 课件:制作课件,配合讲解和展示艺术作品。

3. 视频:准备相关的艺术作品视频,以便进行分析和解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中国艺术作品,引导学生关注其中的虚实表现,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虚实的概念和内涵:系统地介绍虚实的起源、发展及其在中国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3. 分析虚实的表现形式:以具体的艺术作品为例,详细解析虚实的各种表现手法。

4. 探讨虚实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虚实在中国艺术中的相互作用和平衡。

5.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分析并讨论自己喜欢的艺术作品中的虚实表现。

六、教学活动1. 欣赏与分析:让学生欣赏一系列中国艺术作品,包括绘画、书法、园林等,并引导学生关注其中的虚实表现。

2. 创作与实践:组织学生进行艺术创作,鼓励他们运用虚实手法,创作出具有个性和特色的作品。

3. 评价与反思: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和互评,引导学生反思虚实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他们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2. 作品分析:评估学生的艺术作品,看其是否能有效地运用虚实手法,表现出个性和创意。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虚”和“实”在中国艺术表现中的含义及运用。

2.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引导学生学会在艺术创作中运用“虚”和“实”的表现手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虚”和“实”的概念及其在中国艺术表现中的运用。

2.难点:如何在实际创作中灵活运用“虚”和“实”。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PPT和教学素材。

2.学生准备绘画工具和创作材料。

四、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中国艺术作品,如山水画、书法、戏曲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作品中有什么共同特点?2.理解“虚”和“实”教师简要介绍“虚”和“实”的概念,并举例说明。

学生举例阐述自己对“虚”和“实”的理解。

3.案例分析教师展示一些具体的艺术作品,如山水画、书法、戏曲等,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虚”和“实”的运用。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并分享讨论成果。

4.创作实践教师给出一个创作主题,如“山水之美”,要求学生在作品中体现“虚”和“实”的运用。

学生根据主题进行创作,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创作完成后,学生展示作品,教师进行点评。

五、课后作业1.观察生活中的艺术作品,尝试分析其中的“虚”和“实”。

2.结合本节课所学,创作一幅体现“虚”和“实”的画作。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学生对“虚”和“实”的理解较为深入,但在创作实践中,部分学生仍难以灵活运用。

2.教师在教学中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指导。

3.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但需注意作业量的适中,避免过多增加学生负担。

七、教学评价1.学生对中国艺术中“虚”和“实的理解程度。

2.学生在实际创作中运用“虚”和“实”的能力。

3.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重难点补充:1.理解“虚”和“实”的概念:教师展示一幅传统山水画,指着画面中的留白部分问:“这里为什么没有画满?”学生可能会回答:“留白可以让人想象更多,感觉更深远。

原创精品教案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原创精品教案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把握层次,理清全文思路(2)领悟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文章内容。

(3)理解虚实的关系和作用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读,自行解决字词障碍,初步掌握文章内容。

(2)教师引导与解析,理解文中材料及观点,整体把握文章大意(3)通过扩展,深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知识潜移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1)从文中艺术美的原则出发,欣赏与感悟中国艺术的美(2)通过欣赏与感悟,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艺术美的认识,增进热爱祖国艺术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虚实的关系和作用,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教学难点:理解虚实的关系和作用教学方法:引导法、欣赏法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检查预习情况,解决字词句难点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大意3.解读文中材料及观点,搞清二者关系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积淀孕育出了魅力无穷的灿烂文明。

那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多少代有传唱至今;那一幅幅黑白相间的宣传画,主多少人望画息心,那一出出字正腔圆的戏曲,让多少人迷恋忘情。

是什么样的魔力,把他们吸引得如痴如醉?是怎么样的一根魔杖,把他们指领得心魂难收?是艺术。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艺术技巧的文章。

二、作者:宗白华(1897一1986),原名之櫆,字伯华。

哲学家、美学家、诗人。

江苏常熟人。

曾任中华美学学会顾问和中国哲学学会理事。

宗白华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

著有《宗白华全集》及美学论文集《美学散步》、《艺境》等。

宗白华于1986年12月2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三、把握全文,理清思路1.本文主要阐述了什么问题?课文标题就是本文的论述重点: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中国艺术包括哪些方面呢?——诗歌、戏曲、绘画、书法、建筑、印章、音乐、舞蹈等,主要论述了绘画和戏曲。

2.本文分几层进行论述?(1-5)提出文章观点:全粹结合、虚实相生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重要表现手法。

语文教案-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语文教案-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语文教案-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1. 了解“虚”和“实”在中国艺术中的概念及意义。

2. 分析中国艺术作品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1. “虚”和“实”的概念解释。

2. 中国艺术作品中虚实结合的实例分析。

1.3 教学过程1. 引入话题:介绍中国艺术的基本特点,引导学生关注虚实表现。

2. 讲解“虚”和“实”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其在艺术中的含义。

3. 分析中国艺术作品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展示相关作品,引导学生进行鉴赏。

第二章:中国绘画中的虚实表现2.1 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绘画中虚实的表现手法及其意义。

2. 分析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绘画作品中的虚实关系。

3. 培养学生的绘画技巧和艺术鉴赏能力。

2.2 教学内容1. 中国绘画中虚实的表现手法。

2. 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绘画作品分析。

2.3 教学过程1. 引入话题:介绍中国绘画的基本特点,引导学生关注虚实表现。

2. 讲解中国绘画中虚实的表现手法,展示相关作品,引导学生进行鉴赏。

3. 分析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绘画作品中的虚实关系,引导学生进行绘画实践。

第三章:中国书法中的虚实表现3.1 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书法中虚实的表现手法及其意义。

2. 分析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书法作品中的虚实关系。

3. 培养学生的书法技巧和艺术鉴赏能力。

3.2 教学内容1. 中国书法中虚实的表现手法。

2. 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书法作品分析。

3.3 教学过程1. 引入话题:介绍中国书法的基本特点,引导学生关注虚实表现。

2. 讲解中国书法中虚实的表现手法,展示相关作品,引导学生进行鉴赏。

3. 分析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书法作品中的虚实关系,引导学生进行书法实践。

第四章:中国诗歌中的虚实表现4.1 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诗歌中虚实的表现手法及其意义。

2. 分析具有代表性的中国诗歌作品中的虚实关系。

3.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4.2 教学内容1. 中国诗歌中虚实的表现手法。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教学设计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教学设计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背景分析虚实是中国艺术表现的核心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深厚内涵的重要概念。

虚实不仅在中国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中得以体现,也贯穿于中国哲学、宗教、医学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虚实的理解与表现,可推动学生审美能力与创造力的提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与审美情感。

中国传统艺术中的虚实表现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形式上的虚实、精神上的虚实以及意象上的虚实等。

在绘画中,虚实可以通过构图、线条和色彩的组合来表现;在音乐中,可以通过节奏、音色和旋律的编排来表现;在舞蹈中,可以通过动作、姿态和舞台表现来体现。

对于学生来说,了解虚实艺术表现的内涵与技法,对于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与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系统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虚与实的概念,认识中国传统艺术中的虚实表现方式,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目标1.教学内容:(1)虚与实的概念及在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中的表现方式。

(2)中国传统绘画、音乐、舞蹈中的虚实表现。

(3)对比分析中国虚实与西方透视的审美思维。

2.教学目标:三、教学重难点(1)对虚与实的概念理解。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示范法:通过展示和分析中国传统艺术作品,引导学生了解虚实表现的方法。

(2)引导式讨论:开展课堂讨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表达对虚与实的理解。

(3)合作学习: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1)课件: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的艺术作品进行分析。

(2)实物物品:准备中国传统绘画、音乐、舞蹈作品的实物或图片,供学生观赏和分析。

五、教学流程1.引入活动(10分钟)教师通过引言引出虚与实的概念,并展示中国传统艺术中的虚实表现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

2.概念讲解(20分钟)3.艺术作品欣赏与分析(45分钟)(2)音乐作品:教师播放古典音乐作品,引导学生聆听并讨论其中的虚实表现。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艺术中的虚实表现手法,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中国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了解中国艺术中虚实的概念及意义。

2. 掌握虚实手法的应用和表现形式。

1.3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艺术中虚实的概念、虚实手法的应用和表现形式。

第二章:中国艺术中的虚实概念2.1 课程背景本章将深入解析中国艺术中的虚实概念,帮助学生理解虚实在中国艺术中的重要性。

2.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阐述中国艺术中虚实的定义及内涵。

2. 分析虚实概念在中国艺术作品中的应用。

2.3 教学内容1. 虚实的定义及内涵。

2. 虚实概念在中国艺术中的历史演变。

3. 虚实概念在各类中国艺术作品中的应用。

第三章:虚实手法的应用3.1 课程背景本章将着重探讨虚实手法的应用,使学生能够识别和分析中国艺术作品中的虚实表现。

3.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识别和分析中国艺术作品中的虚实手法。

2. 阐述虚实手法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3.3 教学内容1. 虚实手法的分类及特点。

2. 虚实手法在绘画、书法、雕塑等艺术形式中的应用。

3. 分析具体艺术作品中的虚实表现。

第四章:虚实手法的表现形式4.1 课程背景本章将探讨虚实手法的各种表现形式,使学生能够欣赏和理解中国艺术作品中的虚实之美。

4.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列举和描述虚实手法的表现形式。

2. 分析虚实手法在不同艺术作品中的表现及效果。

4.3 教学内容1. 线条、色彩、构图等视觉元素的虚实表现。

2. 寓意、象征、夸张等手法在虚实表现中的应用。

3. 分析具体艺术作品中的虚实表现形式。

第五章:案例分析与欣赏5.1 课程背景本章将通过分析具体的中国艺术作品,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虚实手法的魅力。

5.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分析并评价艺术作品中的虚实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标准教材
高中高三语文学案: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学方案)
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高中高三语文学案: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
和实(教学方案)
彭春晖
宗白华
教学目标
1、理清全文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2、通过扩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虚实的关系和作用,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方法
讨论法、问题研究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导入语
播放钢琴协奏曲《梁祝》(见课件,大约3分钟)。

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乐曲名称是什么?(生答《梁祝》)。

这支曲子是著名的钢琴协奏曲《梁祝》!同学们听后,觉得它的音乐有什么特点?(生答)这首曲子声音忽高忽低,大时,众乐齐奏,势如排山倒海,惊天动地;小时,轻轻弹奏,似微风拂来,荡起点点涟漪,给人以无限遐想,我们好像看到了梁山泊与祝英台同窗共读的愉悦,又似乎看到了他们抗击命运、化蝶而飞的悲壮,极具艺术魅力!从美学上讲,这就是音乐中虚实相生所产生的绝妙效果。

二、解答课前预习题(见课件)
(1)、本文主要阐述了什么问题?
生答,教师明确:课文标题就是本文的论述重点: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中国艺术包括哪些方面呢?——诗歌、戏曲、绘画、
书法、建筑、印章、音乐、舞蹈等,主要论述了绘画和戏曲。

(2)、本文分几层进行论述?
生答,教师明确:
1、提出文章观点:全粹结合、虚实相生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重要表现手法。

2、主要阐述中国绘画、戏曲里的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3、主要说明书法、建筑等多种艺术里的空间表现,都是由舞蹈动作延伸。

(3)、“虚”和“实”的关系可以怎么概括?
生答,教师明确:“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如果说得更详细一点,可用16字概括:“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

”下面我们一同来分析全文。

三、师生共同简要分析全文
1、艺术需要表现美,文章开头哪句话,点明了这一点?
明确:“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

”下面进行了具体解释,既要丰富、全面地表现生活,又要集中、典型、普遍地表现生活,
丰富、全面中就有了“实”,集中、典型、普遍中就有了“虚”,两者互相矛盾,却能辩证统一!只有虚实结合了,才能避免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

所以古人说“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

板书:(见课件)
表现生活:
丰富全面——实——正面描写
集中典型——虚——侧面烘托
2、赵执信的《谈龙录》中,三人对诗的看法分别是什么?
师生共同总结:
洪眆思(洪昇):诗要求“完整”,即“实”,
司寇(王渔洋):诗要求“精粹”,也即“虚”,
作者(赵执信)“完整”、“精粹”缺一不可,应诗写出一鳞半爪而不支离破碎,这就是虚实结合!
拓展:一花一天堂,一沙一世界,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正是通过有形的“实”来推知无形的“虚”,从而创造更广阔的意境,表
现更丰富的生活!
3、作者选取了哪两种中国艺术进一步阐述虚实相生的手法?
明确:绘画、戏曲。

课件展示南宋著名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同学们,你从这副画中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简析:
一叶扁舟,一个孤独的钓鱼翁,这是“实”,那空白处我们可以想象为烟波浩淼的江水和广阔的空间,这是“虚”,正是空白才衬托出了环境的萧瑟和钓鱼人的孤独!“虚”已不再是“虚无”,而升华成了艺术境界,成为艺术的精品。

那副著名的《深山藏古寺》,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画面只有崇山峻岭、山路蜿蜒,一个小和尚在山下河边打水┅┅古寺“虚”掉了,但并不等于没有,不然小和尚从哪里来,又到何处去,自然从古寺来,再回古寺去,这也是“实中藏虚”。

文中32页的一段文言说得很清楚,让我们来读一读。

师生共同朗读。

古画中这样的例子还很多,让我们来共同欣赏
几副。

浏览3副古画。

(见课件)
4、戏曲中也是如此,“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是常见的。

演员通过极少的道具营造出极丰富的意境,给人极大的空间感。

比如舞台上老船翁一支浆和摇曳的舞姿能让人感受到荡漾起伏的江水,站在荷花筐里的演员通过摇动的腰肢和左右晃动的手臂,更给人以荷花随风摇摆的美感。

5、建筑、书法也是如此!课件展示天坛的图片,旷野中的亭子。

教师简单分析:天坛是皇家祭祀场所,天坛面对着虚空的天穹,似乎也能感受帝王一统天下的气魄;亭子本身并不是画,但与广阔的天地共同融为一幅大画,王羲之的《兰亭序》中18个“之”字写法各异,虚许实实,表现出王羲之飘逸洒脱的精神风度。

6、其实,诗歌里面的“虚实结合”也是很多的,在诗歌里面,“实”是指“写景”,“虚”是指“抒情”,纯粹的写景和抒情都是没有生气的,所以诗歌历来重视“虚实相生”的方法,“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

同学们能举出这样的里子吗?
板书:(见课件)
诗歌中的虚实
实——写景
虚——抒情
学生回答。

师生共同分析诗句:大家看杜甫的这两句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有虚实相生没有?
学生回答,教师简析明确:
通过春天的花鸟景物,表达作者在战乱年代的惊恐心理和恨别情绪,形象而又深刻,看似写景,实则抒情。

这是“化虚为实”。

再看李煜《虞美人》中的两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学生回答,教师简析明确:
作者把无形的“愁”化为有形的“一江春水”,把自己因亡国而引发的多而不绝的愁绪渲染得淋漓尽致。

这是“化实为虚”。

再看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提问:这首诗怎么运用了“虚实相生”?
明确:“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作者虽然没有写隐者的行踪,但透过画面,我们能感受到那山中缥缈的云雾、隐者的闲适高雅以及贾岛本人悠远恬淡的心境,还可以引申出人生的哲理:人在追求理想和真理时,明明近在眼前,却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发现或得到。

这由实见虚,虚实结合。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希望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能让我们的鉴赏能力更上一个台阶,在生活中发现更多的美!
让我们在杜甫的这首《春望》的朗读声中结束本课吧!(见课件)
教案设计:重庆市江北中学彭春晖
邮箱:
作者邮箱:
XXX图文设计
本文档文字均可以自由修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