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
生理练习题1--绪论、细胞基本功能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刺激、兴奋性、阈值、负反馈、内环境、稳态(二)填空题1.在维持内环境稳定过程中,机体进行的各种调节过程多数属于()反馈过程。
2.机体对各种生理功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是()、()和()。
其中()起主导作用。
3.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其结构基础称为().4.反射弧的基本成分包括:()、()、()、()、()。
(三)是非题1.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功能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实验科学。
( )2.组织细胞由相对静止状态转化为活动状态或活动状态加强称为该组织细胞的兴奋性。
( ) 3.生理学中将机体的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
( )4.引起组织细胞产生反应的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简称阈值。
( )5.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叫做反射。
( )(四)单项选择题1.人体生理学是研究A.人体物理变化的规律 B.人体化学变化的规律C.正常人体功能活动及其规律D.异常人体功能活动的规律 E.人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2.内环境的稳态是指A.维持细胞外液理化性质保持不变 B.维持细胞内液理化性质保持不变C.维持细胞内液化学成分相对恒定 D.维持细胞内液理化性质相对恒定E.维持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相对恒定3.机体中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指A.细胞外液 B.细胞内液 C.脑脊液 D.组织液 E血浆4.刺激引起机体反应需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分别是A.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B.反应、反射和反馈C.阈刺激、阈上刺激和阈下刺激D.兴奋、抑制和反应 E.刺激强度、刺激作用的时间和刺激强度一时间变化率5.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A.适应 B.反应 C.反射. D.正反馈调节 E.负反馈调节6.神经调节的特点是A.调节幅度小 B.反应速度慢C.作用广泛持久D.调节敏感性差E.作用迅速、准确和短暂7.衡量组织细胞兴奋性高低的指标是A阈值B动作电位C静息电位D刺激强度 E反应速度8.正常人体内环境的理化特性经常保持何种状态A固定不变 B相对恒定 C随机多变 D绝对平衡 E 在一定时间内绝对不变9.能引起生物机体发生反应的各种环境变化,统称为A反射 B兴奋 C刺激 D反应 E 兴奋性10.维持机体稳态的重要途径是A正反馈调节 B负反馈调节C神经调节 D体液调节 E自身调节11.在人体功能调节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是A.全身性体液调节B.自身调节C.神经调节D.局部性体液调节E正反馈调节12.下列各项调节中只有哪项不属于正反馈调节A血液凝固 B降压反射 C排尿反射 D分娩过程 E 快钠通道的开放13.在人体生理功能的调控过程中,控制部分的功能活动随受控部分发出的信息加强而减弱,这样调控的过程称之为A自身调节 B反射调节 C正反馈调节 D负反馈调节 E神经分泌调节14.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指A体液 B细胞内液 C细胞外液 D组织液 E血液15.下列有关反射的论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完成反射所必需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B反射是实现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C同一刺激所引起的反射效应应当完全相同 D在反射进行过程中可以有体液因素参与E 完成一个反射必须有中枢神经系统参与(四)问答题1.什么是内环境的稳态?简述保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生理学意义。
1-第一章绪论

魏斯曼 (Weismann A.,1834~1914)
①.种质连续论:种质是世代连续不绝的; ②.支持选择理论; ③.否定后天获得性遗传:老鼠22代割尾巴试验。
25
种质连续论
◆ 1892年,魏斯曼提出种质连续论(theory of continuity of germplasm),否定获得性状遗传。 ◆多细胞生物由种质和体质组成:种质指生殖细胞, 负责生殖和遗传;体质指体细胞,负责营养活动。 ●种质是“潜在的”,世代相传,不受体质和环境影 响,所以获得性状不能遗传;体质由种质产生,不能 遗传。 ●种质在世代间连续,遗传是由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 一定分子性质的物质(种质)在世代间传递实现的。 26
广泛研究遗传变异与生物进 化关系。 ①.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著作, 提出了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进化 学说,认为生物是由简单复杂、 低级 高级逐渐进化而来的。 ②.承认获得性状遗传的一些
论点提出“泛生论”假说。
达尔文以博物学家的身份进 行了 5 年的环球考察工作。
“贝克尔“号巡洋
达尔文:泛生假说
不可遗传变异
某一品种(高株)
高株
矮株
相同的环境
高株
理论综合题:
在某一种植物中发现一株具有异常性状 的个体,请设计一个对该异常性状进行 遗传分析的实验方案(包括方法、过程 和可能取得的结果)。
4.遗传学研究的任务:
(1).阐明:生物遗传和变异现象 表现规律; (2).探索:遗传和变异原因 物质基础; (3).指导:动植物和微生物育种 提高人民
3. 分子遗传学时期(1953~)
(1).1953年 Watson和 Crick 提出DNA分子双 螺旋(double helix)模型,是 分子遗传学及以 之为核心的分子 生物学建立的标 志。
第1章机械原理-绪论

2.零件 -独立的制造单元(制造的单元体) 零件 构件 -独立的运动单元(运动的单元体) 内燃机 曲柄滑块机构
一个构件是由一个零件如内燃机中活塞 或多个零件刚性组成。彼此之间无相对运动。 如内燃机中连杆
湘潭大学
套筒
螺栓
垫圈 螺母
连杆体 轴瓦
作为一名工程技术人员,同学们在今后的工 作岗位上将会接触各种各样的通用或专用机 械,因此必须掌握机械方面的基础知识。
设计出满足功能与制造要求的机构和机械零件 任务 研究的内容:
(1)机械设计基础知识
(2)常用机构及传动设计 (3)通用零件设计 (4)有关机械总体设计中的一些问题 (5)机械现代设计方法与手段的概念和特点
内燃机
2.工件自动载送装置 含带传动、蜗杆传动、 凸轮机构、连杆机构等。
滑杆左移时,夹持器将 工件夹住。
滑杆带着工件右移时,夹 持器动爪受挡块的压迫将 工件松开,工件落入载送 器被传送到下一道工序。
动画
强调代替人类完成有用工作
机器的共有特征:
①人造的实物组合体;
工件 定爪 动爪 装配夹具 工件载送器
天然工具 ——→简单机器 ——→工业革命 ——→现代机器
人类在征服自然中
改革开放后:我国机械工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任何机械都经历了:简单→复杂的发展过程。 以起重机为例,它经历了: 斜面 →杠杆 →起重轱辘 →滑轮组→手动(电动)葫芦 →现代起重机 (包括:龙门吊、鹤式吊、汽车吊、卷扬机、叉车、电梯-电脑控制)。
典型机器的分析: 1.内燃机 活塞的往复运动通过连杆变位曲轴的连续 转动,该组合体称为:曲柄滑块机构 凸轮和顶杆用来启闭进气阀和排气阀; 称为:凸轮机构 两个齿轮用来保证进、排气阀与活塞之 间形成协调动作, 称为:齿轮机构 各部分协调动作的结果,就将燃料中化 学能转化为曲轴旋转的机械能。
《传热学》第1章-绪论

三、传热学应用实例
● 自然界与生产过程到处存在温差—传热很普遍
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 人体为恒温体。若房间里气体的温度在夏天和 冬天都保持 20度,那么在冬天与夏天、人在房间里所穿的衣服能否一样? 为什么?
● 夏天人在同样温度(如:25度)的空气和水中的感觉不一 样。为什么?
v 1904年他在哥廷根大学(Göttingen University)担任流体力学研究所的所 长,同年他发表了其具有历史意义的关于 边界层的著名论文,奠定了现代流体力学 和空气动力学以及对流换热分析的基础。 在风洞实验技术;机翼理论;湍流理论均 有杰出贡献;
v T. von 卡门是他的学生;
传热学名人-4
v 发展对流换热理论的杰出先 驱:对流换热的无量纲准则, 用实验方法求解对流换热问 题;
v 凝结换热理论解 ; v 层流入口段换热机理研究 ;
传热学名人-5
v 施密特(1892-1975),出生 于1892年2月11日,是德国的 科学家,工程热物理学,尤其 是传热传质学研究领域的先 驱;
v 他是第一个测量自然对流边界 层的速度场和温度场以及膜态 凝结的当量传热系数的人。
™ 偏微分方程(导热)和偏微分方程组(对流) ™ 数值模拟----差分方程
v 实用性也强;
™ 由实验得出的对流换热的经验公式
对学习方法的建议
v 以方法论学习为主
™课堂上要注意学习建立方程的方法; ™不要去记复杂的公式; ™要记住最基本的公式;
v 对学习效果的要求程度
™合上书忘了——不要紧,但是翻开书就能看懂,能 想起来——基本可以;
q1
=
λ1
tw1
− tw2 δ
第1章 绪 论

• 为表示分子的立体形象可用立体 结构式:
H C H H H
科学的步伐是不会被“鸿沟” 阻止的。1824年,德国化学家维 勒(1800—1882)首次从无机物人工 合成了有机化合物——尿素.给 “生命力论一次巨大冲击。 维勒起初是想用氰作用于氨水 以制取氰酸铵(NH4CN0)、然而却 意外地得到一种白色晶状物质, 经分折这是一种与动物机体内的 代谢产物尿素相同的物质。这一 实验结果震动了整个化学界。
B
+
H
+
• 酸与碱的关系:
• 酸放出质子后产生的酸根即为该酸的 共轭碱。 • 碱与质子结合后形成的质子化合物即 为该碱的共轭酸。 • 酸越强,它的共轭碱越弱 • 碱越强,它的共轭酸越弱。
• 酸
CH3COOH H2SO4
碱
H2O CH3OH
碱的共轭酸 酸的共轭碱
H3O+ CH3O+H2 CH3COOHSO4-
4、共价键的极性和极化之间区别
• 键的极性是由成键原子的电负性不同而产 生的,其大小取决于成键原子的电负性之 差。键的极性是键的内在性质,是永恒的 现象。而键的极化则是在外界电场作用下 产生的,是一种暂时现象,当外界电场除 去后即可以恢复原来的状态。
三、有机化合物的官能团和分类
• 官能团(functional group):有机化合物分子 结构中能反映出化学性质的原子或原子团, 有时又叫功能基,功能团。 • 有机化合物一般有两种分类方法:一种按 照骨架分类,另一种按照化学性质分类。
• 异裂(heterlysis): 另一种断裂方式是成键的一对电子保留 在一个原子或原子团上,由此而产生 正负离子。按异裂而产生正负离子的 反应称为离子型反应。
1绪论

内环境与内环境稳态
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细胞外液
作用:为细胞代谢提供必要的理化条件。
内环境稳态(homeostasis):内环境的各种物理、 化学性质保持相对稳定。 各种离子浓度,PH,渗透压等在很小范围内变动 意义:维持细胞、器官、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必要 条件。 稳态的维持:血液、循环、呼吸、消化、泌尿等各个 器官系统的活动。
人体各部份体液中电解质的含量(mmol/L)
离子 Na+ K+ Ca2+ Mg2+ ClHCO3HPO42-/H2PO4蛋白质 其他 血浆 130_152 3.6_5.3 4.2_5.7 1.4_2.4 97_108 24_30 2.2_4.2 14 5.9 组织液 145 4.4 2.4 1.1 117 27 2.3 0.4 6.2 细胞内液 12 139 <0.001 1.6 4 12 29 54 53.6
生理学
湖北医药学院生理学教研室 熊顺华 教授 xiongshunhua@
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内环境与内环境稳态 熟悉生理功能的调节
了解生理学研究对象和任务
第一章 绪论(introduction) 第一节 生理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
1. 2.
3.
生理学(physiology):是研究生 物机体及其各组成部份正常活动规律 的一门科学。 研究内容 生命活动现象 发生机制 内外环境的变化对生命活动的影响
第四节 体内控制系统
•负反馈:受控部份发出信息调整控制部
份的活动,使受控部份的活动与它原先活
动的方向相反.
•意义:维持机体机能稳态
•机体机能活动多为负反馈
药学导论第1章-绪论

多种,97%的化学药品为仿制
制剂水平低:缺少高技术含量的定时、定位、定量释 放药物的制剂,蛋白质、多肽生物大分子制剂以及新 剂型的辅料研究与生产水平较低
第六节 21世纪药学发展趋势
四、我国药学发展的热点方向
健康
狭义: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 精力充沛。 WTO: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衰弱,而且是个体在体格方 面、精神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完美状态。
第五节 现代药学的概念与特点
疾病
《辞海》:疾病是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致病因素所 引起的一种复杂而有一定表现的病理过程。
致病因素:外在原因、内在原因、自然环境与社会心
共同发展
第五节 现代药学的概念与特点
三、现代药学发展的特征
高科技特征 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大量应用,高分子材料科学、分 子生物学等高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 学科分化、综合、交叉发展的特征 社会化发展的特征 药学行业已成为各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发展模式转变的特征 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化学-药学模式转 变为化学-生物学-药学模式
流传最广:中、日、法、英、德、俄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第三节 近代药学发展
一、近代药学相关学科的发展
近代化学的发展:原子分子学说、元素周期表、无机 化学与有机化学、分析化学 近代生物学的发展:林耐的动植物分类系统与命名方 法
近代医学的发展:微生物学与细菌学
第三节 近代药学发展
二、近代药学的发展
药学进步:医药化学运动 药理学形成:大量生物碱被提取出来,研究了它们与
药理学等
专业应用 药剂学 药物分析学等 药事管理法 人文交叉 医药文献学 医药伦理学等
《公共政策导论》第1章-绪论

公共政策导论(第五版) 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1.1.1 什么是公共政策?
• 政府的行动 • Public policy is whatever governments choose to
do or not to do. • 广义政府(government)与狭义政府(administration) • 广义政策与狭义政策
1.3.6 公共秩序
公共秩序也叫“社会秩序”,是指为了维护社会公共 生活的正常进行而要求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由法律,行政法规,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 社会团体的规章制度等共同确定。
公共政策导论(第五版) 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1.3.7 公共治理 公共治理
是由开放的公共管理与广泛的公众参与 二者整合而成的公域之治模式。
公共政策导论(第五版) 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
• 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公共物品 ( public goods)是指那些 能够被所有人得到的物品或服务。
• 私人物品 ((private goods)是指那些通过市场选择而被 个人消费的物品。
• 曼昆《经济学原理》
公共政策导论(第五版) 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导论(第五版) 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THANK YOU!
• 伦理学或道德哲学 • 该做不该做?道德不道德?伦理观:对于伦理问题的根本
看法和态度,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 8种价值取向不同的伦理观:功利主义、义务论、利己主
义、情感主义、直觉主义、德性论、契约论、神圣命令论
公共政策导论(第五版) 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1. 什么是公共政策? 2. 为什么要研究公共政策? 3. 公共政策有哪些表现形式? 4. 如何从公共角度理解公共政策? 5. 如何区分公共问题与私人问题? 6. 公共职能包括哪些内容? 7. 如何界定公共利益? 8. 政治行动有哪些基本类型? 9. 怎样理解政治与政策的联系? 10.什么是经济自由主义?什么是国家干预主义?二者有何区别与联系? 11.如何进行公共政策的伦理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0年代-连铸技术成熟阶段
生产高质量钢铸坯技术和体制已经确立; 板坯连铸开始采用HCR、HDR工艺; 高速连铸、中间包加热、液压振动、电磁制动、拉漏预报、二冷 动态控制、轻压下等大批新工艺技术采用; 年产300万吨以上的大型连铸板坯铸机建立; 发达国家连铸比超过或接近90%; 以高拉速、高作业率、高质量、高度自动化、 高稳定性生产为标 志,常规连铸达到了其成熟 阶段。
1.2.3 连铸工艺技术
• 1933年,德国人Junghhans建设第一 台1700t/月立式带振动结晶器的连铸机 浇注铜铝合金获得成功 • 1943年, Junghhans在德国建成第一 台用于钢水浇注的试验铸机,奠定现代连 铸机基础 • 50年代,连续铸钢进入工业应用阶段: • 1951年,前苏联红十月钢厂建成第一 台不锈钢板坯连铸机,断面 180mm*800mm,年产36000t
1.2.4 凝固理论和连铸工艺 关键技术 • 合格钢水供应 • 浇注过程钢水保护 • 中间包冶金 • 结晶器冷却过程控制 • 二次冷却过程控制 • 拉坯矫直过程铸坯控制
凝固过程直接相关
连铸机浇注原理图
中间包上方的钢包回转台和钢包
板坯连铸机正面实物图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一块板坯切头
处于切割工位的板坯
切割完毕等待运出的板坯
凝固理论-铸造、连铸的理论基础
1.2 钢铁冶金流程与现代连铸技术
• 钢铁生产过程
采矿→炼铁→炼钢→浇注→轧制(加工成型)
物质形态 液← →固
冶金方法
学科
化学冶金
冶金
物理冶金
材料
1.2.1 钢水浇注工艺 • 将冶炼合格的钢水变成一定形状的钢锭 或钢坯,是炼钢产品的最终成形工序。 其产品可作为下一步轧钢工序的原料。 可分为: • 锭模浇注:产品为钢锭 • 连续铸钢:产品为钢(铸)坯 • 压力浇注 • 真空浇注
1.1.5 金属铸造工艺
金属成型工艺 金属材料的一般加工过程
1.1.5 金属铸造工艺
铸造:Casting—to pour hot metal into a specially shaped container (mould) to make a cast.
金属液+铸模=铸件(铸锭、铸坯)
1.2.3 连铸工艺技术 • 连铸工艺的优点: • 节省工序,缩短生产流程 • 提高金属收得率 • 降低能耗 • 生产过程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 • 生产产量高 • 品种、质量逐步提高
1.2.4 凝固理论和连铸工艺 • 从钢铁产品质量-凝固理论
1)组织均匀性——偏析(微观、宏观) 2)组织致密性——缩孔、疏松 3)裂纹 4)气孔 5)夹杂物
70年代-连铸快速发展时期
日本钢铁厂大规模采用连铸技术; 1972年新日铁大分厂300t转炉-3台板坯铸机 结合实现全连铸; 大包回转台、滑动水口、集装辊扇形段、保护浇铸、液面控制、 上装引锭杆、电磁搅拌、多点矫直、小辊密排、二冷自动配水、 小方坯多级结晶器、刚性引锭杆等开发成功; 低碳铝合金钢、沸腾钢替代钢种等连铸成功,低碳铝合金钢实现 了铸坯无清理; 70年代末世界连铸比提高到28.4%。
• 工业中的凝固现象
人类利用凝固过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4000年前后标志人类文明进程的铜器时代!
1.1.2 凝固理论的发展
第一阶段:(20世纪,50~60年代:经典
凝固理论的诞生时期 ) 一代大师Chalmers(多伦多大学)
指导Tiller、Jackon和Rutter于50年代初提出了 著名的“成分过冷理论” 培养了 Weinberg,Jackson,Tiller,Rutter,Aust,Bo lling等一批著名的凝固学家 1964年出版了“凝固原理”
1.1.2 凝固理论的发展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现代凝固理论的发展 ) • 推动力: • 极端条件下的凝固过程:快速、极低速 • 特殊条件下:微重力凝固、超重力凝固、超高 压凝固 • 计算机的应用:使得过去无法求解的问题成为 可能 • 代表性理论: • 快速凝固理论 • 凝固过程组织形态选择的时间相关性和历史相 关性理论 • 枝晶间距选择的容许范围
7、90年代-传统连铸的进一步完善和近 终形连铸技术的兴起
传统连铸向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强化高级产品生产、注重环境 的方向发展; 近终形连铸取得成功: - CSP、ISP等薄板坯连铸技术被愈来愈多的 工厂采用,品种也逐步扩大; - QSP、CONROLL等中厚度板坯连铸连轧技术 开发成功。
重要的连铸工艺技术:
1、绪 论
北 京 2008
主要内容
1.1 凝固现象与金属铸造工艺 1.1.1 凝固现象 1.1.2 凝固理论的发展 1.1.3 凝固过程的基本特征 1.1.4 影响金属凝固过程的因素 1.1.5 金属铸造工艺 1.2. 钢铁冶金流程和现代连铸技术
1.1 凝固现象与金属铸造
1.1.1 凝固现象:(Solidification)液态向 固态转变的相变过程; • 典型的自然界凝固现象
高生产率连铸技术:
高拉速连铸技术、连铸坯热装轧制技术、结 晶器在线高速调宽技术、正常速度终止浇铸 技术、拉漏预报技术、浸入水口防堵塞技术、 结晶器辊道长寿技术、热中间包循环使用技 术、结晶器液面自动控制技术等;
2.3 连铸工艺技术
• 中国连铸的发展历程:
• 进入90年代,连铸快速发展 • 引进薄板坯连铸连轧(珠钢、包钢、邯钢) • 连铸比达到99%以上,薄板坯连铸连轧快速 发展 • 品种质量得到很大提高
1.1.3 金属凝固过程的基本特征
放出热量 液态钢的显然 凝固潜热 固态钢的显热
—— 20KJ/Kg 钢 —— 300K J/Kg 钢 —— 900-1000KJ/Kg钢
体积收缩——疏松、缩孔 选分结晶——偏析
1.1.4 影响金属凝固过程的因素:
传热
传质
流体流动
1.1.2 凝固理论的发展
Flemings(MIT)
Flemings等从工程的角度出发,进一步 考虑了凝固过程两相区的液相流动效应。 提出局部溶质再分配方程等理论模型,推 动了凝固理论的发展
1974年出版了“Solidification Processing”
1.1.2 凝固理论的发展
大野笃美
1.2.3 连铸工艺技术
• 50年代,连续铸钢进入工业应用阶段: • 1951年,前苏联红十月钢厂建成第一 台不锈钢板坯连铸机,断面 180mm*800mm,年产36000t • ………… • 70年代,连铸大发展时期,连铸机具备了 和大型氧气顶吹转炉相配合的工业生产可 能性,技术体系基本成熟
1.2.3 连铸工艺技术
• 中国连铸的发展历程:
• 1957年,开始进行连铸试验研究 • 1958年,重钢三厂建成立式双流连铸机,采 用500t飞剪,175mm*200mm断面 • 1960年,唐山钢厂建成140mm*140mm 方坯立式连铸机 • 1964年,重钢三厂建成第一台弧形板坯和方 坯兼用的连铸机,是世界上最早用于工业生产 的弧形连铸机,首次采用1500t飞剪 • 1967年,重钢建成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弧形连 铸机 • 1964~1967年间,建成40多台弧形连铸机 • …………
高拉速技术:
均匀强冷结晶器、保护渣、液压振动、 电磁制动、拉漏预报、辊道冷却等;
优质洁净钢铸坯生产技术:
大包下渣监测、大容量中间包、保护浇铸、 中间包多重堰、过滤器、浸入式水口防堵 塞、结晶器液面控制、防卷渣、FC结晶器、 电磁搅拌、中间包加热、亚包晶钢铸坯表 面裂纹防止、多点矫直、二冷动态控制、 喷嘴堵塞自动监测、二冷喷水宽度控制、 压缩铸造、轻压下等;
1964年开始,受北大西洋海面冰山的启发, 用氯化铵水溶液模拟观察钢锭的凝固过程。 发现了等轴晶产生游离现象,并提出了在凝 固前沿“过冷度减小”的概念。
1973年出版了“金属凝固学”
6
1.1.2 凝固理论的发展
第二阶段60——80年代,经典凝固理论的应用 凝固组织和凝固过程的优化和控制 : • 提高大型铸钢锭、铸件的冶金质量 • 连铸电磁搅拌 • 快速凝固技术 • 定向凝固、 • 半固态铸造
1.2.1 钢水浇注工艺 • 模铸工艺 下注法:钢液由钢包经过中注管、 流钢砖、再分别从钢锭模底部注入 钢锭模下部。
1.2.2 钢水浇注工艺 • 连铸工艺 直接将钢液用连铸机连续浇注、冷凝、 切割成钢坯。
1.2.3 连铸工艺技术 • 连铸工艺的产生和发展
• 1840年,美国SELLERS 获得连铸铅管 专利 • 1846年,Bessemer使用水冷旋转双辊 式连铸机生产锡箔、铅板和玻璃板 • 1872年,美国戴维尔提出移动结晶器连 续浇注概念 • 1886~1889年,提出垂直浇注的立式连 铸机设计 • 1921年,皮尔逊提出结晶器振动概念, 使铸坯和结晶器之间做连续相对运动
方坯连铸机正视图
方坯连铸机侧面图
方坯连铸机侧面图
1.2.5 钢铁冶金流程
本节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