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日本学者眼中的光绪帝形象探析
致命影响——光绪的性格

致命影响——光绪的性格1895年5月2日,紫禁城乾清宫中,一张大案上摊着一份条约文稿。
24岁的光绪皇帝一遍遍地绕着大案急走,时而停下来,望一眼那份李鸿章由日本马关带回来的条约。
一声沉重的叹息后,他坐了下来,举起毛笔,饱蘸朱墨,颤抖着在文件上签下了一个大大的“允”字。
之所以如此难于落笔,是因为这份条约的内容实在是太苛刻了。
这份后来被称为《马关条约》的文件规定,因为甲午战败,中国要赔偿日本二亿两白银,还要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并增开重庆、沙市、苏州、杭州等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这些地方开设工厂。
这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对中国打击最为沉重的一份条约。
从1840年鸦片战争签订的《南京条约》开始,到1881年的《伊犁条约》,中国在近代以来历次失败中所付出的赔款总额也不到5000万两,而这一次的赔款数额,居然是历次赔款总额的四倍。
以前中国虽也丢失过一些土地,不过大多位于边陲,土地荒凉,人烟稀少,对人心震动有限。
这次,丢掉的却是已经开辟了几百年的人烟稠密的台湾,以及属于大清王朝龙兴之地的辽东半岛,对全体中国人的心理打击是空前的。
期望一展身手的契机回想这场战争的发生及结局,与光绪皇帝的性格才识密切相关。
光绪十五年二月初三,光绪宣布亲政。
整整九个小时的亲政大典中,皇帝一直精神焕发,神采奕奕。
翁同龢日记中记载:“仰瞻天颜,甚精采也!”对于大清帝国的无数臣民来说,这是一个充满想象和期待的时刻。
自从28年前咸丰皇帝死后,大清帝国一直没有一个男主人。
慈禧太后对光绪也不无期待。
光绪是个好学的皇帝,对书籍的兴趣发自内心。
资料记载,在宫中庆典演戏之时,他常挟一卷书,找一个僻静的地方阅读。
他以恪守孝道闻名,对太后和师傅的话奉之唯谨。
就像现在唯成绩论的家长们一样,太后内心虽对光绪的个性从未喜欢过,但仍认定他已经是一个合格的继承人。
“除了口吃这一先天不足外,无论在哪一方面,都远远超过了当年的同治帝”。
她相信,他从书本中学到的那么多知识和真理,会有助于他将来取得成功。
无枷之徒——光绪帝的一生

无枷之徒——光绪帝的一生对于历史,我一贯保持着敬畏的态度。
历史书上寥寥几字便可能是一个人的一生,而我们又怎能仅凭后人书写的几点笔墨而对前人妄加评判呢?读史以明鉴,知古以鉴今。
所以,我以下所写皆是对光绪一生的感慨,对其所作所为并不加以评判。
历史上的少年皇帝不少,自古皇家多恩怨,少年即位的不在少数,可像光绪帝这般可怜的确实没有几人。
光绪帝本命爱新觉罗·载湉,清德宗,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九位皇帝。
生于1871年8月14日,1875年2月25日登基,起初由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光绪七年慈安太后逝世后由慈禧太后一宫独裁,直至光绪帝十八岁亲政,此后虽名义上归政于光绪帝,实际上大权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光绪帝驾崩于慈禧太后死亡前一天,享年三十八岁,葬于清西陵的清崇陵。
上天仿佛开了个天大的玩笑,光绪帝一生都存活在慈禧太后的阴影之下,他这一生至死也未能逃离权力的牢笼,他就像一只养在皇宫里的“金丝雀”,权柄近在眼前,实则远在天边。
光绪帝在位期间发生了不少事,可大多都是些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坏事。
光绪即位之时,清政府便已现颓势,风光不再了。
光绪幼年继位,少时敏而好学,博览群书,他是否也像平民家的读书人一样,有一腔壮志,热血难凉,想挽这个国家于将倾呢?身为一个傀儡皇帝,光绪其实并没有什么实权,可他再怎么说也是九五之尊,即使是名义上,那也是有尊严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开始谋求反抗。
甲午中日战争时,面对懦弱的统治阶级,光绪帝极力主战,只可惜以战败告终。
他就像一位苦读十年,终于在朝堂上身居高位的读书人一般满腔壮志,一身热血,只为一展宏图。
不同的是,他将决定的权力掌握在了手中,哪怕只是名义上。
可最终北洋水师还是败了,哪怕是滚烫的热血,也只能化为死寂。
痛定思痛,1898年,光绪帝开始支持维新变法,希望借此改变国家风貌。
但这触及到了慈禧太后一干权势的利益,招来全力反对。
慌乱之时,光绪抓住了袁世凯这根稻草,想要通过他遏制慈禧势力,不想反被出卖,维新变法也走到了尽头。
光绪历史定位的思考

课程教育研究综合理论不同的评价方式。
同时可采取多种评价形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
比如在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时,可采取“绩效评价”与“进步增长评价”两者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对招生的评价则可运用“增值评价”、“客户满意度评价”等。
最后,培训机构可对评估结果进行再评价,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从而促进教学效率进一步提高。
2.3充分利用反馈平台,提高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代表性反馈平台是一种具有较高利用价值的评价依据,对科学继续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可以提高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代表性。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平台的反馈已发展成最为普遍与代表性的指标。
评价部门应充分利用反馈平台,借助网络力量收集教学质量、招生情况、收费标准等继续教育各个方面的评价信息,从而提高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代表性。
4.结语综上所述,继续教育是教师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提高在职教师综合素质和整体专业水平的重要手段。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继续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要想加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提高当前教学效率,机构必须改革观念建立一套科学的、有效的、定性定量的继续教育质量评估体系。
同时,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继续教育形式和手段,促进我国继续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1]穆虹,李汝胜,郭英杰.试述评估是提高继续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J].继续教育.2011(06)[2]于导华,陈晋南,王清.国内外继续教育质量评估体系比较研究[J].继续教育.2010(10)[3]陈霞.教师培训有效性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8(10)光绪历史定位的思考王含之(西安体育学院陕西西安710000)【摘要】在戊戌变法中,光绪大多采纳了维新派的建议,很想大有作为。
但同时,光绪帝并没有真诚地抛却私心杂念,惟改良派之议是听。
他的所作所为表明,他只是想通过变法实现救亡图存,挽救清王朝于风雨飘摇之中。
光绪皇帝最后的书单_名人故事

光绪皇帝最后的书单
澳大利亚女学者叶晓青,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查资料,偶然查到光绪皇帝朱笔所列的书单。
时间为光绪三十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1908年1月29日),书单所列图书有:《日本宪法说明书》、《日本统计释例》、《日本宪政略论》、《译书提要》、《驻奥使馆报告书》、《孟德斯鸠法意》、《政治讲义》、《法学通论》、《比较国法学》、《政治学》、《国法学》、《民法原论》、《政治泛论》、《宪法论》、《行政法泛论》、《日本预备立宪》、《国债论》、《警察讲义录》、《日本警察讲义录》、《日本警察法述义》、《自治论纂》、《宪法研究书》、《日本监狱法详解》、《万国国力比较》、《列国政治异同考》、《欧洲最近政治史》、《欧洲新政史》、《欧洲财政史》、《经济通论》、《理财新义》、《日本法制要旨》、《日俄战记》、《最新战法学》、《德国学校制度》、《各国宪法大纲》、《英国宪法论》、《万国舆图》、《欧美政教纪原》。
这份书单,是光绪皇帝的最后一份书单,半年之后,他就去世了。
不过,这份书单最重要的意义不在于此,毕竟主持改革的人不是光绪帝,而是慈禧和袁世凯,它最重要的意义是,使我们窥见了光绪皇帝的一个希望,或者说幻想——他幻想自己在慈禧太后死后重掌政权,治理国家。
他勤奋读书,意在为重掌大权做准备。
光绪皇帝的这份书单,后人不太重视,因为他毕竟还是死了,呈现给我们的,只是一个皇帝并未实现的梦想。
光绪与明治:为啥同一时期的两国皇帝命运却大相径庭?

光绪与明治:为啥同一时期的两国皇帝命运却大相径庭?在中日两国近代史上,当日本的明治天皇以“民族之神”的光辉形象,蜚声东瀛并被日本人不断神话之时;清朝的光绪皇帝却以“瀛台之囚”的屈辱身份,独尝生命最后的悲凉时光。
在同样历史的十字路口,同样身为一国之君,为何他们的历史命运却会如此大相径庭?反思这段历史和历史中的人物命运,会给人以良多的启示。
光绪与明治,两人都接受了严格的宫廷教育,都博学勤思,志存高远。
光绪虽然比明治晚生十九年,但光绪勤奋好学,孜孜不倦,与明治相比,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清代的十位帝王中,光绪的勤学不怠可直追其先祖康熙,他们对中学、西学都有广泛的兴趣和深入的研究。
光绪自幼便养成了勤学的良好习惯,他的师傅翁同龢,在记载光绪学习状况的日记中经常写道:“读极佳,一切皆顺利。
”“读甚佳,膳前竟无片刻之停。
”“读甚发奋,功课虽未照常,亦复八九矣。
”每逢宫中节日庆典,慈禧偏爱看戏,而光绪却对此不感兴趣,经常一人躲到书房读书写字。
他说:“随从人皆愿听戏,余不愿也。
”连慈禧也这样说:“(皇帝)实在好学,坐、立、卧皆诵书及诗。
”在日本,拥护明治天皇登基的维新派,也特别重视加强对明治进行思想文化的教育。
他们先后任命平田铁胤、加滕弘之、西村茂树等名流学者为明治“侍讲”,向他讲授中国传统经典《大学》、《诗经》、《资治通鉴》、《贞观政要》等,辉煌博大的中国文化对明治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他对中国传统的绘画和书法也醉心不己,他善使中国毛笔;在他的居所,长期悬挂着中国水墨画-松、竹、兰“岁寒三友图”。
众所周知,日本自隋唐以来,就向中国的先进文化学习。
无论日本如何发达,其文化都渗透着中国文化的烙印和影响;都难以超越中国璀璨发达的文明和悠久的历史。
连“明治”这个年号也取自中国《易经》中:“圣人南面听天下,向明而治”之意。
因此,明治天皇在饱受儒学熏陶的光绪皇帝面前,充其量只能算是个“小学生”而已。
可历史却是如此的残酷无情:明治维新演奏了一曲气势恢宏的惊天交响乐,使日本的国家变革获得了巨大成功,从而一跃成为近代列强,雄心勃勃地“与万国对峙”;而光绪变法仅历一百零三天就惨遭失败,使“百日维新”谱成了一曲企盼“图强”的国脉悲歌,绘出了一幅大清帝国的死亡拼图。
历史趣谈光绪年间日本间谍已掌握清朝必败的致命弱点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光绪年间日本间谍已掌握清朝必败的致命弱点
导语:“清国的一大致命弱点,就是公然行贿受贿,这是万恶之源。
但清国人对此丝毫不反省,上至皇帝大臣,下到一兵一卒,无不如此,此为清国之不治
“清国的一大致命弱点,就是公然行贿受贿,这是万恶之源。
但清国人对此丝毫不反省,上至皇帝大臣,下到一兵一卒,无不如此,此为清国之不治之症,如此国家根本不是日本之对手。
”
这是日本情报之父福岛安正在1886年说的话。
一个日本搞情报的间谍,何以对大清有如此深刻的评判呢?
1883年,31岁的陆军中尉福岛安正被派到中国,开始了他的情报工作生涯。
福岛安正冒充外交官,潜入中国北部,借“政绩考察”之名仔细地调查了张家口、山海关、天津、奉天、营口等地。
一年后,他回到日本后,潜心著书立说,将调查笔记、心得,编辑成《邻邦兵备略》一书。
这也开启了日本间谍工作的一个模式,此后,诸多日本间谍潜伏在中国,没有具体任务,而是自觉地开展对中国的调查。
这些调查为日本政府制定对华基本侵略政策提供了最基础最直接的依据。
1885年福岛又跟随伊藤博文的代表团来中国交涉签订《天津条约》问题。
福岛安正乘机搜集辽东半岛、渤海湾沿岸等沿海地区情报,战略目标就是调查中国清政府在上述地区之兵要地志与备战情报,为日军入侵朝鲜和登陆辽东的军事行动服务。
而这一个行程,使其对中国的军备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在回日本后提出了一份对华作战方案。
福岛在方案中建议日本军部迅速增设骑兵和炮兵部队;建议抓紧培养训练熟悉中国情况、通晓中国语言的士官;建议增加派遣高级军官
生活常识分享。
光绪的两面性:一面懦弱文静,一面似魔鬼

懦弱、文静是光绪皇帝留给人们的第一印象,除了这一方面的特质外,光绪其实还有“魔鬼”的一面。
为了讲述清楚光绪的这两面性,咱们需从他的童年说起。
慈禧的亲生儿子同治死后,由于没有子嗣光绪就以兄终弟及的方式继承了皇位。
光绪这种“兄终弟及”的方式在清朝也是独一份。
这种继承方式历史上最著名的就要属赵匡胤和赵光义兄弟两人了。
同治皇帝没有子嗣,那慈禧为什么会选中光绪呢?这就要从光绪深厚的“背景”说起了。
从爱新觉罗家族论,光绪是咸丰弟弟的儿子,是咸丰的侄子。
从慈禧的叶赫那拉家族论,光绪是慈禧妹妹的儿子,换言之慈禧正是光绪的亲大姨妈。
从父祖和母族来说光绪都是根红苗正的“准皇二代”。
所以同治死后,光绪上位也就顺理成章了。
1875年光绪皇帝进入紫禁城,这一年光绪才四岁。
与同治的娇生惯养不同,慈禧对光绪的要求是很严格的,生怕这个继子像她的亲儿子一样堕落沉沦下去。
慈禧对光绪的要求全方位的,小皇帝从凌晨四点起床后就无时无刻的不处在慈禧的监督之下。
吃饭时发出声响、记不清楚跪拜时的繁琐礼仪、走路时跑跑跳跳等等,都会受到慈禧的严厉批评,慈禧如果没有时间就会让太监传话代为批评。
光绪从小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
从现在的儿童教育方面来说,严肃刻板的生活环境势必会对儿童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的。
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这类孩子长大以后往往会比较暴躁、骄纵、偏执。
光绪皇帝很不幸就是这类儿童的代表。
据光绪的老师翁同龢日记记载,在光绪九年的二月到六月间光绪就六次大发脾气。
“二月十五日,小皇帝不知道什么原因在后殿大发脾气,竟然拍表上玻璃,被碎玻璃扎的鲜血淋漓,手尽血也;又过了一个月三月十八日,与中官闹气,把太监的脸打破了;五月初二,上课时摔破一碗;六月十二日,因发脾气踢破玻璃窗………甚着有自残的倾向”以上这些事件只是发生在1883年的几个月之间,光绪皇帝的脾气性格可见一斑。
而这时的光绪皇帝才12岁!帝师翁同龢在日记中也不免感叹道:圣性如此,令人恐惧!关于光绪的暴躁、偏执的性格还有很多记载,其中给人印象颇为深刻的就是光绪在紫禁城安电话的故事。
光绪人物评价

光绪人物评价
关于光绪皇帝评价问题,长期以来史学界的评价不一,大体有四种观点:一是“洋务派的皇帝说”;二是“接受新思想的青年皇帝说”;三是“爱国开明皇帝说”;四是“维新皇帝说”;“洋务派的皇帝说”是早期的说法, 对光绪帝近于否定;现在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已逐渐式微,可不必议论;“接受新思想的青年皇帝说”,是史学家范文澜先生的提法;他说:“光绪帝是满洲皇族中比较能够接受新思想的青年皇帝,颇有所作为;”史学家陈旭麓先生也认为光绪帝是“向西方学习的青年皇帝”;这种说法对光绪帝是软性的肯定;“爱国开明皇帝说”和“维新皇帝说”,是内涵一致的不同表述,是近年来的新说法,得到了史学界的赞同;史学家李时岳先生说:“从百日维新中他已经做到的和正在做的、想要做的来看,确实是力图做一个资产阶级的维新皇帝;”“严峻的形势迫使载湉抉择,他选择了改革的道路;这个选择是明智的,因为他投靠了具有前途和希望的新兴的资产阶级势力;”也有学者说:“那么对于实际推行并公开领导这一革新运动的光绪帝,说他是一个维新皇帝理所当然;”“光绪皇帝,不愧为一个在特定的内外环境中出现的爱国开明皇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晚清日本学者眼中的光绪帝形象探析作者:潘喜颜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年第11期摘要:光绪帝是晚清中国的重要政治人物,中外学界对光绪帝的评价各不相同。
1902年东京横山会社出版了大平久治郎所著《光绪帝》一书,该书通过描述光绪帝的身世、戊戌政变、帝后党之争、义和团、两宫西狩等事,把光绪帝塑造成一位具有爱国思想的开明皇帝形象,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中国学界的认同。
关键词:晚清;日本学者;光绪帝;形象中图分类号:K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30-0003-02光绪帝(1871—1908),晚清皇帝,爱新觉罗·载湉。
咸丰帝七弟醇亲王奕譞次子。
庙号德宗,年号光绪。
1985年同治皇帝死,无嗣,慈禧太后指定由他继位。
载湉年幼即位,名义上由慈安太后(钮裕禄氏)和慈禧太后(那拉氏)共同垂帘听政,实际上大权攥在慈禧太后手中。
1887年(光绪十三年)光绪亲政,但仍由慈禧太后控制政权,称为“训政”。
1889年慈禧太后“撤帘归政”,但重大国务仍得请准慈禧。
光绪受时势的感召,极想摆脱太后控制,有所作为,“以湔国耻”。
1898年,光绪帝决心变法。
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以“训政”名义重掌国政,杀害谭嗣同等六人。
光绪帝被幽禁于中南海瀛台,郁闷终日,健康恶化。
1900年八国联军迫近北京时,他被慈禧太后挟持逃亡西安。
1908年11月14日,先慈禧太后一日死于北京囚所。
史学界对光绪帝的评价各不相同,有人目其为卖国皇帝,有人认为他是有爱国思想的开明皇帝;有人称其为维新皇帝,还有人认为他是洋务皇帝。
在清末译自日文的史传著作《光绪帝》中又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光绪皇帝呢?《光绪帝》一书,【日本】大平久治郎著,东京横山会社明治三十五年(1902)十月印刷,该书正文前有光绪帝像,上题”大清国贵显御尊宫”字样。
该书共十五章,先是论述了发端、爱亲觉罗氏之兴、光绪帝之幼年时代、光绪帝之立、西太后之训政及其专制、甲午亲政、戊戌变法及康有为之参政、新政推翻及西太后之再垂帘、光绪帝之幽囚、光绪帝之险状、拳匪之乱、两宫西狩、西狩后之情形及回銮后中国之现象,最后将光绪帝与大彼得及唐中宗之比较,然后得出结论。
该书将光绪帝视为“奇而惨的英明君主”,“中国之彼得大帝”。
首先,该书描述了光绪帝之“奇”:他在甲午战争以后,面对民族危机,顺应变法维新的时代潮流,不顾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阻挠,打破皇帝不召见四品以下官员惯例,于16日召见康有为询问变法事宜,并任命康有为为总理衙门章京,许其专折奏事,开始推行维新。
9月5日,又任命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为四品卿衔军机处章京。
严厉谴责“奉事不谨”的大臣,革除排阻新政的顽固大臣如文悌、怀塔布、许应骙等。
接受了康有为等维新派的主张并积极设法推行,他在“百日维新”中听颁布的一系列变法政令,经济上,中央设铁路矿务局、农工商总局,各省设商务局,保护和奖励农工商业发展,提倡商办各种实业,私人兴办后工厂,兴办商会、农等民间团体,改革财政,编制预算;政治上,允许上书言事,改定律例,澄清吏治;文化上,设中小学和京师大学堂,设翻译局,创办报馆,改革科举,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这些都反映了维新派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要求,表明光绪帝是一个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开明皇帝。
该书将光绪帝比作东方之彼得帝,认为光绪帝与彼得帝有很多相同的地方,都是勇于变革的英明君主:“地球上有一经天纬地之雄主,造成强如嬴秦,富过陶朱之帝国者,非俄之彼得大帝乎?彼得帝以幼年即位,尽力经营,不数年而使衰弱之俄国,驾英美,轶德法而上之,其魄力可谓大矣,其识解可谓高矣,然其幼年之困苦亦剧矣。
盖彼得帝自幼受制于其姐,束缚殊甚,及姐既殂,彼得始得一切自由,遂造成此一大强国。
然若光绪帝者,亦彼得帝之流亚也。
何以见之?彼得帝见俄之弱,见侵于邻邦也,毅然下变法之令;光绪帝亦睹中国之衰,而见摈于绝国也,决然下维新之诏,此与彼得帝同者一。
彼得帝见列国之强在兵,故练陆海军,以为凭陵邻邦之策;光绪帝亦鉴于诸邦之强在兵,故尽力整顿诸军,以为强中国之基,此与彼得帝同者二。
彼得以英美服制之捷,而尽令国中易服色;光绪帝亦以中服为不便,而欲下改制之令,特阻于太后不能行,此与彼得同者三。
彼得帝睹列邦学风之盛,而令全国中兴学;光绪帝亦亦强国之大端在兴学,而诏开学堂,此与彼得帝同者四。
””要之,彼得帝之变法,与光绪帝之变法无不同,而所异者,成与不成耳。
虽然,光绪帝亦英主哉。
”①其次,该书描述了光绪帝之“惨”:一是在政治上慈禧太后专政,二是在生活上受慈禧太后虐待。
载湉年幼即位,名义上由慈安太后(钮裕禄氏)和慈禧太后(那拉氏)共同垂帘听政,实际上大权攥在慈禧太后手中。
1887年(光绪十三年)光绪亲政后,仍由慈禧太后控制政权,称为“训政”。
1889年慈禧太后“撤帘归政”,但重大国务仍得请准慈禧,不能掌握实权。
1898年戊戌政变被推翻后,光绪帝被幽囚,慈禧太后再次垂帘听政,该书借寇连材的记述来论述光绪帝被西太后虐待之惨状:“中国四百兆人中,境遇最苦者莫如我皇上。
蓋凡人当孩童时,无不有父母以亲爱之,故复其出入,料理其饮食,体慰其寒暖,虽是孤儿,亦必有亲友以抚之也。
独皇上五岁即等极,登基以后,无人敢亲爱,虽醇邸之福晋(醇亲王之夫人,皇上之生母)亦不许亲近,盖限于名分也。
名分可以亲爱皇上者惟西后一人,然西后骄侈淫泆,绝不以为念,故皇上伶仃异常,醇邸福晋每言及,辙涕泣云”;“皇上每日三膳,其膳馔有数十品罗列满案,然离御座稍远之馔,半已臭腐,盖连日皆以原馔供也。
近御座之馔,虽不臭腐,然大率久熟干冷,不能可口。
皇上每食多不能饱。
有时欲令御膳房易一馔品,膳房必须奏明西后,西后辄以俭德责之,皇上竟不敢言”;“西太后待皇上,无不疾声厉色。
少年时,每日呵斥之声不绝。
稍不如意,常加鞭挞,或罚令长跪。
皇上见西后,如对狮虎,战战兢兢,因此胆为之破,至今每闻锣鼓之声,或闻吆喝之声,或闻雷鸣辄变色云”;“皇上每日必至西太后前跪而请安,惟太后与皇上接谈甚尠,不命之起则不敢起”;“西太后待光绪之虐可见矣,而光绪帝之不幽囚与幽囚无异亦明矣。
于乎!光绪帝之苦,盖視汉惠帝、唐中宗尤甚。
女后之擅制,可畏哉!可谓哉!”②光绪帝不仅在生活上饱受虐待之苦,更有性命之忧:“政变以后,光绪帝大病之说传闻于海内外,此蓋西太后及荣禄等欲借此以行弑逆而被罪于他人之策耳。
新政既推翻,太后荣禄已遂其所欲,弑逆之议稍息,而光绪帝渐得免于虎口,然荣禄等犹复图他日太后死后之荣,乃复起废立之谋,陡然废之为无名,于是乃先立大阿哥,以为废光绪帝之先声。
于乎!光绪帝于是时亦岌岌乎殆哉!然以吾辈观之,固为大险事,在光绪帝则已屡闻而屡遭之矣,蓋光绪帝自即位以来,无一日不如樊中之鸟,网中之鱼,禁中之兽,篱中之花,无一日得有片刻之自由。
试观记者所言,戊戌九月初二,皇上瀛台微行,已至某门,经太监苏拉等跪阻,乃还瀛台。
次日西后命将瀛台之板桥折去,则光绪帝虽行止不能自由,况其他大者耶!若光绪帝,诚地球上皇帝之最苦者也。
可哀已!可怜已!”③该书还将光绪帝所处的悲惨境遇与唐中宗对比:“危险哉,光绪帝!可怜哉,光绪帝!以天子之尊,至于上束缚于太后,下钳制于大臣,毫厘不能自由,此虽秦昭王、汉惠帝无此苦。
然与光绪帝相对待者,唐有中宗。
唐中宗上制于武后,一切朝廷大政,不能自主,而忽废忽立,直为武后之玩具耳。
西太后者,武后之流亚,而材且过之者也。
中宗犹武后之所出,故虽虐,不甚;若光绪帝既非西后之所出,而西太后固视之如路人者,故虐之尤酷,而忽欲废,忽欲弑之举,与中宗一辙同轨。
而中宗虽被放于房州,起居尚得自由,若光绪帝则并此而不得。
吁!光绪帝诚可怜哉!中宗之母(当为时)天下知武后,不知中宗;光绪帝之时,天下知西太后,亦不知有光绪帝。
吁!光绪帝诚可怜哉!”④总之,该书通过描述光绪帝的身世、戊戌政变、帝后党之争、义和团、两宫西狩等事,并将光绪帝与彼得帝、唐中宗对比,最后得出结论:“於乎!观于光绪帝之情形,亦可谓奇而惨矣。
夫清祚之危,至近时为已极,光绪帝以久抑之余,愤郁忧危,犯全国之大不韪,毅然负大志,具大胆,拔英俊于卑下,相与日夜谋所以强天下之策,百日之间,桌然更新,声闻徧天下,斯岂庸主所能及哉?不幸而见阻于群顽,变既新之风云,仍旧时之色相,困顿危逼,不安于位,此草野齐民所以伏阙而电吊者也。
虽然,光绪帝之不得展其志,光绪帝之不幸耶,天下人民之不幸耶,抑亦清室之不幸耶。
吾知清先祖先宗相与抱恨悲愤哭泣于九原下矣”。
总之,光绪帝在内忧外患的情势下,励精图治,勇于维新变革,无奈受顽固派阻挠,他的一系列举动均告失败,但虽败犹荣,光绪帝仍不失一个英明君主的称号。
因为种种原因该书在清末影响不大,但民国元年,知耻学社以《武则天第二满宫丑史》为名,将此书再译,内容与此书基本一致,可知学界对该书的推崇。
时至今日,将光绪帝视为“具有爱国思想的开明皇帝”的看法仍为部分学者所赞同,如李时岳在《戊戌变法历史评价的若干问题》(《学术研究》1983年第6期)中认为,从光绪支持变法的动机、当时的社会条件以及在变法中有关政治、经济上的措施都证明,光绪不甘作亡国之君,想要做一番事业,他信任维新派,采纳他们的主张,大刀阔斧地推行变法,甚至准备召开国会,实行宪政,他虽不是维新变法的倡导者,却是百日维新的发动者,没有他就没有百日维新,光绪确实是一个具有爱国思想的、想要变革的维新皇帝。
★基金项目: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人才引进项目(1020K126024- YJ2012-24)。
注释:①[日]大久平治郎.光绪帝[M].东京:横山书社,1902(22).②[日]大久平治郎.光绪帝[M].东京:横山书社,1902(11-12).③[日]大久平治郎.光绪帝[M].东京:横山书社,1902(12).④[日]大久平治郎.光绪帝[M].东京:横山书社,1902(22).参考文献:[1]大久平治郎(日).光绪帝[M].东京:横山书社,1902.[2]陈玉堂.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全编增订本)[Z].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3]王屏.近代日本的亚细亚主义[M].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4]汪康年.中外日报[z].上海图书馆藏胶卷.上海:《中外日报》馆,1898—1910.[5]丁琪,孙孝恩.光绪传[M].京: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