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辨证论治 课件_图文.
合集下载
解读中医儿科学.pptx

下焦湿热:清热利湿。
方药:上焦湿热:五味消毒饮加减。
中焦湿热:甘露消毒丹加减。
2019-9-21
感谢你的欣赏
19
下焦湿热:八正散加减。
[辨证论治]
3.证治分类
④血瘀:面色紫暗或晦暗,眼睑下发青、发黯; 皮肤不泽,肌肤甲错,腰痛或胁下有癥瘕积聚,唇舌紫 暗;舌有瘀点或瘀斑,苔少脉弦涩等。
治法:活血化瘀。
钙离子拮抗剂心痛定0.2~0.3mg/kg。
③抗感染:
肾病患者体液免疫功能低下,易反复发生感染。
2019-一9-21旦发生应及时抗感染治感疗谢你。的欣赏
23
[其他疗法]
(2)肾上腺皮质激素疗法:
目前,多选用泼尼松(强的松)中、长程疗法。
中程疗法疗程为6个月,长程则为9个月。
初用泼尼松,每日1.5~2.0mg/kg,分3~4次服用,共4周;
常用半夏、陈皮、茯苓、生姜燥湿健脾; 姜竹茹、枳实、石菖蒲行气利湿降浊。 加减:呕吐频繁者,加代赭石、旋覆花降逆止呕; 姜汁黄连、砂仁等以寒温并用,温中清热; 2019-9-湿21 邪偏重、舌苔白腻感者谢你,的欣加赏 苍术、厚朴、生薏仁。21
[其他疗法]
1.雷公藤治疗 ⑴雷公藤生药:每日5~10g,最大量不超过15g,水煎服, 也可入复方中用。用于肾病之各种证型。 ⑵雷公藤多甙片:每日1mg/kg,分2~3次口服,3个月为1 疗程。用于肾病之各种证型。 2.中药成药 ⑴肾炎消肿片:每服2片,1日2~3次。用于脾虚湿困证。 ⑵肾康宁片:每服2片,1日2~3次。用于肾阳虚弱,瘀水互结证。 ⑶六味地黄丸:每服3g,1日2~3次。用于肝肾阴虚证。 2019⑷-9-2强1 肾片:每服2~3片,1日3感次谢。你用的欣于赏 阴阳两虚证兼血瘀者。 22
《中医儿科学》ppt课件

中医儿科学的历史与发展
总结词
中医儿科学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不断吸收现代医学成果,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 体系和实践规范。
详细描述
中医儿科学起源于中国古代,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 体系和诊疗方法。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和中西医结合的深入开展,中医儿科学 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儿童疾病的防治和保健提供了更为全面和有
肾
主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液代谢 ,主纳气。
生长发育与生理特点
婴儿期
从28天至3周岁之内 的儿童。
学龄前期
6、7岁至10、11岁 之内的儿童。
新生儿期
出生后脐带结扎至 28天之内的婴儿。
幼儿期
3周岁至6、7岁之内 的儿童。
学龄期
10、11岁至14、15 岁之内的儿童。
病因病机特点
六淫邪气
风、寒、暑、湿、燥、 火等外感病邪。
气发生。
烫伤
烫伤是一种常见的外科疾病,中 医治疗烫伤主要采用清热解毒的 方法,如用黄芩、黄柏等中药清
热解毒,缓解症状。
妇科疾病治疗
月经不调
月经不调是妇科常见的疾病之一,中医治疗月经不调主要 采用调理气血的方法,如用当归、川芎等中药调理气血, 使月经恢复正常。
产后缺乳
产后缺乳是妇科常见的疾病之一,中医治疗产后缺乳主要 采用通乳的方法,如用穿山甲、王不留行等中药通乳,增 加乳汁分泌。
01
02
症状表现
面部肌肉抽动、肢体抽动、喉部发出 异常声音等。
03
病因分析
先天禀赋不足,肝风内动,痰火扰心 。
预防措施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
05
04
治疗方案
中医儿科学医学PPT课件

15
(二)病因病机
1、主要病因病机
本病的病因为感受腮腺炎时邪,主要病机为邪毒壅阻 足少阳经脉,与气血相搏,凝滞于耳下腮部。
2、变证的病机
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互为表里,热度炽盛,邪盛 正衰,邪陷厥阴,扰动肝风,蒙蔽心包,可出现高热、 昏迷、抽搐等症,此为邪陷心肝变证。足厥阴之脉循 少腹、络阴器,若邪毒内传,引睾窜腹,可见睾丸肿 胀、疼痛,或少腹疼痛等症,此为毒窜睾腹之变证。
胃纳欠佳,疹色浅红,先起于头面、躯干,随即遍及 四肢,分布均匀,稀疏细小,2~3日消退,有瘙痒感, 耳后及枕部臖核肿大有压痛,舌质偏红,舌苔薄白或 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解表清热。 方药:银翘散加减。常用金银花、连翘、竹叶清热解 表,牛蒡子疏风清热,与桔梗、甘草配伍清利咽喉、 宣肺止咳,荆芥、薄荷、豆豉发汗解表、透疹祛邪, 使邪热由肌表而去。
2.好发季节、年龄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二季发病率高。任何 年龄皆可发病,但以6~9岁儿童最多见。
11
㈡病因病机
1.病因
水痘的病因为外感水痘时邪,部位主要在肺脾两经。
2.病机
水痘时邪由口鼻而入,蕴郁于肺脾。时邪袭肺,且与 内湿相搏,而出现发热、流涕、水痘布露等症。
12
㈢辨证论治
1.麻疹、幼儿急疹、风疹、猩红热的鉴别诊断
麻疹
幼儿急疹
风疹
猩红热
潜伏期 初期症状 出疹与发热的关系 特殊体征 皮疹特点
血常规检查
6~12天 发热、咳嗽、流涕、 泪水汪汪
发热3~4天出疹,出 疹时发热更高
麻疹粘膜斑
玫瑰色斑丘疹自耳后 发际→额面、颈部→ 躯干四肢,3天左右 出齐。疹退后遗留棕 色色素斑、糠麸样脱 屑
性乙型脑炎时邪(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引起,以高热、昏迷、 抽搐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小儿急性传染性疾病。属于中医学暑温范 畴。 2、好发季节、病情及预后 本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在7~9月的盛夏时节。10岁以下小 儿容易发生,以2~6岁儿童发病率高。本病发病急骤,传遍迅速, 在病程中容易出现内闭外脱、呼吸障碍危象,急需抢救。重症病 例常留下后遗症。近20年来,由于大规模推行流行性乙型脑炎疫 苗接种,本病的发病率明显下降,现已少见本病的大规模流行, 临床多见散发病例,发病后亦以轻症较为多见。
(二)病因病机
1、主要病因病机
本病的病因为感受腮腺炎时邪,主要病机为邪毒壅阻 足少阳经脉,与气血相搏,凝滞于耳下腮部。
2、变证的病机
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互为表里,热度炽盛,邪盛 正衰,邪陷厥阴,扰动肝风,蒙蔽心包,可出现高热、 昏迷、抽搐等症,此为邪陷心肝变证。足厥阴之脉循 少腹、络阴器,若邪毒内传,引睾窜腹,可见睾丸肿 胀、疼痛,或少腹疼痛等症,此为毒窜睾腹之变证。
胃纳欠佳,疹色浅红,先起于头面、躯干,随即遍及 四肢,分布均匀,稀疏细小,2~3日消退,有瘙痒感, 耳后及枕部臖核肿大有压痛,舌质偏红,舌苔薄白或 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解表清热。 方药:银翘散加减。常用金银花、连翘、竹叶清热解 表,牛蒡子疏风清热,与桔梗、甘草配伍清利咽喉、 宣肺止咳,荆芥、薄荷、豆豉发汗解表、透疹祛邪, 使邪热由肌表而去。
2.好发季节、年龄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二季发病率高。任何 年龄皆可发病,但以6~9岁儿童最多见。
11
㈡病因病机
1.病因
水痘的病因为外感水痘时邪,部位主要在肺脾两经。
2.病机
水痘时邪由口鼻而入,蕴郁于肺脾。时邪袭肺,且与 内湿相搏,而出现发热、流涕、水痘布露等症。
12
㈢辨证论治
1.麻疹、幼儿急疹、风疹、猩红热的鉴别诊断
麻疹
幼儿急疹
风疹
猩红热
潜伏期 初期症状 出疹与发热的关系 特殊体征 皮疹特点
血常规检查
6~12天 发热、咳嗽、流涕、 泪水汪汪
发热3~4天出疹,出 疹时发热更高
麻疹粘膜斑
玫瑰色斑丘疹自耳后 发际→额面、颈部→ 躯干四肢,3天左右 出齐。疹退后遗留棕 色色素斑、糠麸样脱 屑
性乙型脑炎时邪(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引起,以高热、昏迷、 抽搐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小儿急性传染性疾病。属于中医学暑温范 畴。 2、好发季节、病情及预后 本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在7~9月的盛夏时节。10岁以下小 儿容易发生,以2~6岁儿童发病率高。本病发病急骤,传遍迅速, 在病程中容易出现内闭外脱、呼吸障碍危象,急需抢救。重症病 例常留下后遗症。近20年来,由于大规模推行流行性乙型脑炎疫 苗接种,本病的发病率明显下降,现已少见本病的大规模流行, 临床多见散发病例,发病后亦以轻症较为多见。
中医儿科辨证论治 ppt课件

二、 “稚阴稚阳”与“纯阳”学说的意义
清代医家吴鞠通运用阴阳理论,将小儿的生理特点概 括为“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这里的“阴”,指机体的 精、血、津液及脏腑、筋骨、脑髓、血脉、肌肤等有形之 质;“阳”指脏腑的各种生理功能活动;“稚”指幼嫩而 未曾成熟。稚阴稚阳包括了机体柔嫩、气血未盛、脾胃薄 弱、肾气未充、腠理疏松、神气怯弱、筋骨未坚等特点。 吴鞠通的稚阴稚阳理论,从阴阳学说方面进一步阐明了小 儿时期的机体,无论在形体方面还是生理功能方面,都处 于相对不足的状态,都需要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而不断生 长发育,才能逐步趋向完善和成熟。
中医儿科学辨证论治
一、小儿生理的基本特点
小儿生理病因病理特点
( 一 ) 脏 腑 娇 嫩 , 形 气 未 充 脏腑,指五脏六腑;娇,指娇弱,不耐攻伐;嫩,指 柔弱;形,指形体结构、四肢百骸、精血津液等;气,指 各种生理功能;充,指充实旺盛。脏腑娇嫩பைடு நூலகம்形气未充, 是概括地说明小儿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其机体脏腑的形态 未曾成熟、各种生理功能未曾健全。脏腑柔弱,对病邪侵 袭、药物攻伐的抵抗和耐受能力都较低。如小儿与成人相 比易于感受风寒或风热邪气,出现发热,鼻塞流涕,咳嗽 等症;又如小儿使用攻伐之品,与成人相比用量小、禁忌 多。小儿形、气均未充盛,人体的各种生命现象还不能完 全表达,如小儿的语言能力、行为能力都较成人为差,生 殖 能 力 至 青 春 期 后 才 能 逐 步 具 备 等 。
病
因
特
点
引起小儿发病的病因与成人大致相同,由于 小儿具有自身的生理特点,因而小儿对不同病因 为病的情况和易感程度与成人有明显的差别。小 儿病因,以外感、食伤和先天因素居多,先天因 素是儿科特有的病因,情志、意外和其他因素也 值得注意。在小儿自身的群体中,不同年龄对不 同病因的易感程度也不同,如年龄越小对六淫邪 气的易感程度越高,年龄越小因乳食而伤的情况 越 多 等 。
中医儿科学 PPT课件

分科开始《隋书·经籍志》记载南北朝医药书中
专门列出了儿科、产科、妇科等医事分科,同
时也出现了儿科医学著作,如王末钞的《小儿
用药本草》2卷,徐叔响的《疗少小百病杂方》
37卷等。
医学课件
9
专科教育 隋唐时期,朝廷设立“太医
署”,由“医博士”教授医学,其中专 设少小科,培养专门的儿科医生,学制5 年。
关于痫证,在理论上,他首先肯定了痫证的怪叫 声是痰,其“惊风三发便成痫”以及“瘀血成痫” 等创见性的提法,很有科学价值。
曾氏将小儿病因病机诊治等编成七言四句歌诀, 并加以注解,以便初学者理解和记诵,对儿科学 知识的普及应用起到了促进作用。
医学课件
20
明代儿科医家鲁伯嗣著《婴童百问》10卷,他 将儿科病证设为百问,每问一证,必究其受病 之源,详其治疗之法,列方886首,其中以麻 疹和水痘的鉴别与治法尤详。
医学课件
13
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宋朝~金)
宋代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促进了中医 学的发展,随着专门儿科医家和专门儿 科著作的不断出现,中医儿科理论体系 逐渐形成。
北宋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中医儿 科学形成的主要标志。
医学课件
14
北宋钱乙,字仲阳,为儿科之圣。他的 学术建树由其弟子阎季忠收集整理,编 写成《小儿药证直诀》3卷,上卷论脉证 治法,中卷列医案23则,下卷为方剂。
南宋刘昉等编著《幼幼新书》40卷,627门, 许多散失的宋以前儿科著作被收录其中而得以 流传,其中脾胃病占l/4,民间歌诀90余首, 方剂2000余首,内容极其丰富,并记载了宋代 以前各医家察看小儿虎口三关指纹的方法。现 存医书有指纹记载者,当推此书为最早。《幼 幼新书》是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儿科学专著, 有较高的学术及文献价值。
中医儿科学ppt课件

力。
03
中医儿科疾病诊断与治疗
常见儿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感冒
感冒是儿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中医认为感冒多由外感风邪所致 。治疗感冒的方法包括解表散寒
、清热解毒等。
咳嗽
咳嗽是儿科常见的呼吸道症状,中 医认为咳嗽多由肺热、肺燥或肺气 虚所致。治疗咳嗽的方法包括清肺 止咳、润肺止咳等。
腹泻
腹泻是儿科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 中医认为腹泻多由脾胃虚弱、消化 不良所致。治疗腹泻的方法包括健 脾止泻、消食导滞等。
中医儿科学与其他医学的差异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中医儿科学与西医儿科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一定差异。
中医儿科学和西医儿科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一定差异。中 医儿科学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强调小儿的体质调理 和个体化治疗;而西医儿科则更注重病因和病理生理学机 制的研究,强调病因治疗和标准化治疗。此外,中医儿科 学在预防保健方面也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如小儿推拿 、穴位敷贴等,在提高小儿身体素质和免疫力方面具有显 著效果。
中医儿科学与其他医学的交叉研究
中西医结合
01
中医儿科学与西医儿科在临床实践中相互借鉴,中西医结合治
疗小儿疾病取得良好效果。
跨学科研究
02
中医儿科学与心理学、环境学等学科交叉融合,拓展了研究领
域和治疗方法。
国际化交流
03
中医儿科学在国际学术交流中逐渐受到关注和认可,为全球儿
童健康提供更多选择。
中医儿科学的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05
中医儿科学的未来发展与 展望
中医儿科学的现代研究进展
1 2
针灸治疗
针灸在中医儿科学中应用广泛,现代研究证实针 灸对小儿常见疾病如哮喘、腹泻等有显著疗效。
03
中医儿科疾病诊断与治疗
常见儿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感冒
感冒是儿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中医认为感冒多由外感风邪所致 。治疗感冒的方法包括解表散寒
、清热解毒等。
咳嗽
咳嗽是儿科常见的呼吸道症状,中 医认为咳嗽多由肺热、肺燥或肺气 虚所致。治疗咳嗽的方法包括清肺 止咳、润肺止咳等。
腹泻
腹泻是儿科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 中医认为腹泻多由脾胃虚弱、消化 不良所致。治疗腹泻的方法包括健 脾止泻、消食导滞等。
中医儿科学与其他医学的差异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中医儿科学与西医儿科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一定差异。
中医儿科学和西医儿科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一定差异。中 医儿科学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强调小儿的体质调理 和个体化治疗;而西医儿科则更注重病因和病理生理学机 制的研究,强调病因治疗和标准化治疗。此外,中医儿科 学在预防保健方面也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如小儿推拿 、穴位敷贴等,在提高小儿身体素质和免疫力方面具有显 著效果。
中医儿科学与其他医学的交叉研究
中西医结合
01
中医儿科学与西医儿科在临床实践中相互借鉴,中西医结合治
疗小儿疾病取得良好效果。
跨学科研究
02
中医儿科学与心理学、环境学等学科交叉融合,拓展了研究领
域和治疗方法。
国际化交流
03
中医儿科学在国际学术交流中逐渐受到关注和认可,为全球儿
童健康提供更多选择。
中医儿科学的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05
中医儿科学的未来发展与 展望
中医儿科学的现代研究进展
1 2
针灸治疗
针灸在中医儿科学中应用广泛,现代研究证实针 灸对小儿常见疾病如哮喘、腹泻等有显著疗效。
中医儿科学 PPT课件

病症《素问·通评虚实论》中说:“帝曰:乳 子而病热,脉悬小者何如?歧伯曰:手足温则 生,寒则死。帝曰: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者, 脉何如?歧伯曰: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缓 则生,急则死”。
《灵枢·论疾诊尺篇》也说:“婴儿病,其头 毛皆逆上者,必死。耳间青脉起者,掣痛;大 便赤瓣飧泄,脉小者,手足寒,难已;飧泄, 脉小,手足温,泄易已”。
病者,多是胎毒,并宜解毒为急”。朱丹溪著《幼科
全书》,对麻疹理论的阐述甚详,具有不少创见,对
“麻疹合并肺炎”症状病机他形容为“胸高气促肺家
炎”,符合临床实际。
医学课件
19
元代名医曾世荣从医60年,编著《活幼心书》3卷、 《活幼口议》20卷。详论初生诸疾,是中医新生 儿学较早的集中论述。曾氏以调元散、补肾地黄 丸治疗胎怯,并对多种儿科疾病证候分类治法作 了详尽的论述,如将急惊风归纳为“四证八候”, 提出镇惊、截风、退热、化痰治法,立琥珀抱龙 丸、镇惊丸等疗惊方,沿用至今。
他善于化裁古方(如六味地黄丸)、研制新方 〔如异功散、泻白散、导赤散、七味白术散等〕, 创134方,其中丸剂70方、散剂45方、膏剂6方、 汤剂6方、外用7方,许多方剂至今仍为临床医师 所习用。
钱乙对中医儿科学体系的形成作出了突出贡献,
因而被誉为“儿科之圣”。
医学课件
16
北宋时期,各地天花、麻疹等时行疾病流行, 山东名医董汲擅用寒凉法治疗,撰写了《小儿 斑疹备急方论》,书中记录了用白虎汤及青黛、 大黄等药物的治疗经验,是为天花、麻疹类专 著之始。
医学课件
4
一、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远古~南 北朝~隋朝)
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宋朝~)
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成熟期(金元 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灵枢·论疾诊尺篇》也说:“婴儿病,其头 毛皆逆上者,必死。耳间青脉起者,掣痛;大 便赤瓣飧泄,脉小者,手足寒,难已;飧泄, 脉小,手足温,泄易已”。
病者,多是胎毒,并宜解毒为急”。朱丹溪著《幼科
全书》,对麻疹理论的阐述甚详,具有不少创见,对
“麻疹合并肺炎”症状病机他形容为“胸高气促肺家
炎”,符合临床实际。
医学课件
19
元代名医曾世荣从医60年,编著《活幼心书》3卷、 《活幼口议》20卷。详论初生诸疾,是中医新生 儿学较早的集中论述。曾氏以调元散、补肾地黄 丸治疗胎怯,并对多种儿科疾病证候分类治法作 了详尽的论述,如将急惊风归纳为“四证八候”, 提出镇惊、截风、退热、化痰治法,立琥珀抱龙 丸、镇惊丸等疗惊方,沿用至今。
他善于化裁古方(如六味地黄丸)、研制新方 〔如异功散、泻白散、导赤散、七味白术散等〕, 创134方,其中丸剂70方、散剂45方、膏剂6方、 汤剂6方、外用7方,许多方剂至今仍为临床医师 所习用。
钱乙对中医儿科学体系的形成作出了突出贡献,
因而被誉为“儿科之圣”。
医学课件
16
北宋时期,各地天花、麻疹等时行疾病流行, 山东名医董汲擅用寒凉法治疗,撰写了《小儿 斑疹备急方论》,书中记录了用白虎汤及青黛、 大黄等药物的治疗经验,是为天花、麻疹类专 著之始。
医学课件
4
一、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远古~南 北朝~隋朝)
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宋朝~)
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成熟期(金元 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中医儿科辨证论治

脾虚夹积
腹胀腹痛绵绵,时作时止,面黄肌瘦,神疲乏力,舌质淡红,苔薄白。治疗宜健 脾消食、和胃止泻,常用健脾丸加减。
夜啼的辨证论治
心火上炎
夜啼时哭时止,心烦不安,面赤唇红,口干喜饮,舌尖红苔薄黄。治疗宜清心泻火、安神定志,常用导赤散加 减。
脾虚气弱
夜啼声低微无力,时作时止,睡卧不宁,惊惕不安,舌质淡苔薄白。治疗宜健脾益气、安神定志,常用归脾汤 加减。
现代发展与创新
现代中医儿科在继承传统理论的基础上,不 断创新发展,与现代医学相互融合,为儿科 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
中医儿科的基本理论
1
阴阳五行理论
中医认为小儿体质属纯阳之体,生长发 育迅速,易虚易实,阴阳失调易导致疾 病。五行理论则用于解释脏腑间的相互 关系和疾病的传变规律。
2
脏腑经络理论
强调脏腑功能的重要性,特别是脾胃功 能,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 源。经络理论则用于指导针灸、推拿等 治疗方法。
哮喘原则,针对不同病症配制中药方剂,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详细描述
中药疗法是中医儿科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针对不同病症配制中药方剂,以达到治疗疾 病的目的。中药治疗对于小儿肺炎、感冒、腹泻等常见病症有较好的疗效。同时,中药治疗还可以调理身体,增 强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03
中医儿科常用疗法
针灸疗法
总结词
通过刺激穴位,调和气血,平衡阴阳,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
详细描述
针灸疗法是中医儿科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刺激穴位 ,可以调和气血,平衡阴阳,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针 灸治疗对于小儿发热、咳嗽、腹泻等常见病症有较好的疗效 。
推拿疗法
总结词
通过手法按摩,促进气血流通,缓解肌肉紧张,达到调理身体和治疗疾病的效果。
腹胀腹痛绵绵,时作时止,面黄肌瘦,神疲乏力,舌质淡红,苔薄白。治疗宜健 脾消食、和胃止泻,常用健脾丸加减。
夜啼的辨证论治
心火上炎
夜啼时哭时止,心烦不安,面赤唇红,口干喜饮,舌尖红苔薄黄。治疗宜清心泻火、安神定志,常用导赤散加 减。
脾虚气弱
夜啼声低微无力,时作时止,睡卧不宁,惊惕不安,舌质淡苔薄白。治疗宜健脾益气、安神定志,常用归脾汤 加减。
现代发展与创新
现代中医儿科在继承传统理论的基础上,不 断创新发展,与现代医学相互融合,为儿科 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
中医儿科的基本理论
1
阴阳五行理论
中医认为小儿体质属纯阳之体,生长发 育迅速,易虚易实,阴阳失调易导致疾 病。五行理论则用于解释脏腑间的相互 关系和疾病的传变规律。
2
脏腑经络理论
强调脏腑功能的重要性,特别是脾胃功 能,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 源。经络理论则用于指导针灸、推拿等 治疗方法。
哮喘原则,针对不同病症配制中药方剂,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详细描述
中药疗法是中医儿科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针对不同病症配制中药方剂,以达到治疗疾 病的目的。中药治疗对于小儿肺炎、感冒、腹泻等常见病症有较好的疗效。同时,中药治疗还可以调理身体,增 强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03
中医儿科常用疗法
针灸疗法
总结词
通过刺激穴位,调和气血,平衡阴阳,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
详细描述
针灸疗法是中医儿科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刺激穴位 ,可以调和气血,平衡阴阳,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针 灸治疗对于小儿发热、咳嗽、腹泻等常见病症有较好的疗效 。
推拿疗法
总结词
通过手法按摩,促进气血流通,缓解肌肉紧张,达到调理身体和治疗疾病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