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教育第七单元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数学

合集下载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教学设计2024 秋季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第24 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 唯物史观:通过分析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理解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2. 时空观念:能够准确把握人民解放战争胜利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构建清晰的历史时空框架。

3. 史料实证:运用相关史料,分析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等重大历史事件,培养学生辨析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4. 历史解释:能够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意义等进行合理的解释和分析。

5.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2. 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胜利。

三、教学难点1. 分析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2. 理解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四、教学资源1. 教材、教参。

2. 相关历史图片、视频资料。

3. 网络资源。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重要历史事件和概念。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问题,培养思维能力。

3. 史料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史料,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4. 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些图片,如解放军战士、战争场景等,引导学生思考:人民解放战争是如何走向胜利的?从而引出本课课题。

2. 新课教学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展示土地改革的相关图片和史料,介绍土地改革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组织学生讨论:土地改革对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哪些重要作用?三大战役分别介绍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的时间、地点、参战部队、主要战果等。

播放三大战役的视频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战役的激烈程度和重大意义。

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渡江战役讲述渡江战役的背景和经过,强调其重要性。

展示渡江战役的图片和史料,让学生了解战役的规模和影响。

24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优秀课件

24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优秀课件
—1936年 毛泽东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新形势,要求在解放区更加普遍深入地 开展土地制度改革,以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积极性,支援解放战争。 然而当时中国农村的土地占有情况如何?毛泽东认识到什么问题?
材料一:
1947年中国农村人口与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
存在问题:
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学习目标
1.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知道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2.了解三大战役的基本情况,渡江战役和南京解放的影响。 3.理解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 4.从解放战争的结果中明白“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解放战争开始时国共双方力量对比
——柯鲁克夫妇《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
材料2: 最后一把米,用来作军粮, 最后一尺布 ,用来做军装, 最后的老棉被 ,盖在担架上, 最后的亲骨肉,含泪送战场。
——解放区民谣
革命》
农村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结束后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超过国民党
淮海战役
(1948.11.7 -1949.1.10)
中间突破
解放区农民踊跃支前
斯大林说:“奇迹!奇迹!60万打败80万 ,这真是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
结合统计表与图片说 说“奇迹”的原因?
淮海战役的胜利, 是与人民群众的全 力支持分不开的。
陈毅司令员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 的。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中国土地占有情况不均衡; 土地制度不合理
认识:
材料二:“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中国, 谁解决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共22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共22张PPT)
择决定命运,环境造就人生!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一、土地政策的调整
抗日战争胜利后,原有的土地政策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 要,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了土地政策,将抗战时期的减租 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二、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
时间 1947年
颁布机构 全国土地会议
内容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 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指挥领导 林彪、罗荣桓 参加军队 东北人民解放军
结果 攻占沈阳,解放全东北。
五、淮海战役
各个击破
起止时间 1948.11~1949.1
指挥领导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 粟裕、谭震林
参加军队
华东野战军 中原野战军
结果 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六、平津战役
起止时间 1948.11~1949.1
指挥领导 林彪、罗荣桓 聂荣臻
2、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
3、中国共产党决策英明,领导正确,抓住准确时机, 针对三个战役制定出了各具特点的作战方针
阅读117页的材料研读,然后回答书上问题?
1949年国共决战胜负已定,南京政府精锐丧尽。此时 此势,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面对的情况,是“宜将 剩勇追穷寇”,解放全中国?还是“沽名学霸王”, 满足于“划江而治?”,毛泽东以元首阶级革命家的 雄才大略,提出要将革命进行到底。
三、制定土地改革总路线
内容 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 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四、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内容
土地改革总路线 《中国土地法大纲》
结果 各个解放区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广大农
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最新部编人教版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最新部编人教版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得民心
中共农村土地政策的变化 井冈山时期 打土豪,分田地 打倒地主
抗日战争时期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拉拢地主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一)背景 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
˂10%
˃90%
20-30% 70-80%
土地政策的调整: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适 时调整,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 政策改为实行 耕者有其田 的土 地政策。
1947年夏战略进攻时
机成熟
430
万人
人民解放军: 国民党军队:
130 万人
1946年6月
195 万人
373 万人
1947年6月
战略防御
1946.6——1947.6
战略进攻
1947.6——1948.9
二、三大战役
1.千里跃进大别山 ----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
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 率领晋鲁豫解放军主力,强渡 黄河天险,千里挺进大别山。
B
D.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解放黄河以南各省的基础
3.解放战争期间,基本上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加速了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胜利的是
B ( ) A.刘邓大军挺进中原
B.百万雄师过大江
C.三大战役的胜利
D.转战陕北
天津
先打两头 瓮中捉鳖
使华北全境基 本解放
傅作义
为什么要用和平方式解放北平?
①和平解放北平,是人民的呼声; ②可避免不必要的伤亡,并保护文物、古迹;
③“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作战上策。
平津战役
指挥员:聂荣臻
(1948.11.29--1949.1.31)
张家口 新保安
北平
罗荣桓
林彪
天津
傅作义

24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优秀课件

24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优秀课件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公布中国土 地法大纲的决议》(1947.10.10)
当时的中国出现了什么土地问题?
农村人口比例
占有土地比例
当时的中国出现了 什么土地问题?
20-30%
90%
70-80%
地主
农民
土地制度不合理,土地占有情况不均衡。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背景(政策):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改为实行
冀东人民拥护《中国土地法大纲》
翻身农民丈量土地
贫雇农代表分土地给农民
3.意义:
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人民解放战争 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解放区人民踊跃支前
解放区农民送亲人参军
二、攻守易位—战略进攻与战略决战
1.战略进攻:
1947年夏,刘伯承、 邓小平率领晋鲁豫解放 军主力,强渡黄河天险, 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 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 的序幕。
导入新课
新课
第七单元 解放战争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复旧:
23课 内战爆发
政治斗争
和平无望
军事斗争(解放战争)
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
战略防御(敌强我弱)
战争后续?
1945.8 1945.10 1946.1 1946.6
1947.3
1947.6
1949.4

政 全 全面进攻
重点进攻

协 面 (中原解放区) (陕北、山东解放区)
解放区土地改革
358 万
204 万
主力基本被消灭 1949年1月
乘胜追击
蒋介石1949年元旦发表“求和”声明
材料一:蒋介石在遭到 军事上的溃败和美国及 国民党内部的压力下, 在1949年元旦再次发出 “求和”声明,要求重 开谈判。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2)淮海战役 指挥官: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 震林 参战部队:中原、华东解放军 1948.11—1949.1 歼敌55万,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 人民群众积极参军,踊跃支前,巩固后方, 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
粟裕 邓小平 刘伯承 陈毅 谭震林
(3)平津战役 指挥官: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参战部队:东北、华北解放军 1948.11—1949.1 歼敌52万,解放华北。 3.三大战役的意义 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万人,国 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 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进程。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知识结构
一.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进程 (一)土地改革 1.背景 2.概况(1)时间(2)总路线(3)土地改革运动 3.意义(1)(2) (二)战略反攻(外线作战):1.概况:时间 过程 2.意义 (三)战略决战——三大战役 1.决战的条件 2.三大战役(1)辽沈战役(2)淮海战役(3)平津战役 3.三大战役的意义 (四)七届二中全会召开:1.时间 地点 2.内容(1)(2)(3)3.意义 (五)渡江作战:时间、概况 二.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五)渡江作战 1949.4.23.占领南京,国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府垮台。
二.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一)国民党方面:国民政府腐败反动,失尽民心。 (二)中国共产党方面: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赢得民心。
思考题 一.单选题 1.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的是( ) A.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 B.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边区的重点进攻 C.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挺进大别山 D.发动了三大战役 2.1948年冬,陈毅赋诗《淮海前线见闻》:“几十万,民工走不通。骏马 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 A.人民解放军以徐州为中心同国民党主力决战 B.人民群众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C.华东与东北解放军合力进行了淮海战役 D.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解放黄河以南各省的基础

《第 24 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练习题及答案

《第 24 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练习题及答案

第七单元解放战争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一、学习目标1.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2.能简述并掌握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国民党统治覆灭等史实。

3.理解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

二、自主预习1.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了土地政策,将抗战时期的政策改为实行的土地政策。

2.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

3.1947年夏,率领晋冀豫解放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天险,千里挺进大别山。

4. ,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三、合作探究1.下图是明明在某一主题图文结合的探究学习中搜集的图片资料,请你也参与这次探究会活动:请回答:(1)图片A.B.C.D反映了的战争(或事件)及产生了怎样的结果?(2)从图片A.B.C.D可以看出国共两党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中获得的启迪是什么?(3)通过以上图片和问题的解决,你知道明明探究学习的主题是什么吗?四、随堂演练1.1945年,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进行和平谈判的目的是()A.讨论停战问题B.筹备政治协商会议C.争取国内和平D.争取时间,准备内战2.下列不属于《双十协定》内容的是()A.坚决避免内战B.承认解放区民主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C.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D.建设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3.美蒋发动全面内战开始于()A.1945年8月B.1946年6月C.1947年3月D.1947年夏4.揭开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序幕的事件是()A.三大战役开始B.渡江战役开始C.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D.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解放区的进攻5.率西北人民解放军同敌人周旋的是()①彭德怀②陈毅③贺龙④刘伯承A.②④ B.①② C.①③ D.③④五、课后反思【答案】二、自主预习1.减租减息耕者有其田2.《中国土地法大纲》3.刘伯承、邓小平4. 1949年4月三、合作探究1.(1)图片A:北伐战争。

取得巨大成功,消灭了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势力。

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

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讲述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得到人民的支持,为其后三大战役及解放南京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大战役及南京解放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教材主要写军事斗争,但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是多方面,需教师在教学中加以补充。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通过一年的学习,无论是知识层次还是理解能力都相应的有些加强了,且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好动的时期,好奇心强,所以课堂上应该着重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能力。

但本课需要学生思考、概括的问题难度较大,需教师多引导。

三.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的作用;知道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本史实;分析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胜利进行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原因的探究分析过程,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初步掌握归纳、分析的学习方法,形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意识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研究,认识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

难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顺利进行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首诗是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4月23日渡江战役后写的,渡江战役是怎样发起的,渡江之前江北广大地区是如何解放的?下面我们学习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回顾国共两党的关系变化历程(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1.回顾总结近代的土地政策:①太平天国运动颁布《天朝田亩制度》②井冈山时期:打土豪,分田地③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2.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有什么变化?学生回答: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变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