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摭谈议论文谋篇布局的训练策略

合集下载

言之有序,结构井然议论文的写作思路

言之有序,结构井然议论文的写作思路

“人”可以是单个具体的人,也可以是某一类 人甚至人类。可以是现代人,也可以是古代人, 当然,中国人外国人也可以,写自己可以,写父 母、朋友也可以,写伟人名人可以,写凡夫俗子 也可以……
“人与路”,按常理与“人生之路”、“路” 并不是一回事,但事实上,只要写路,就会有人。
三、审要求语
近年来写作要求比较宽泛,大多坚持“三自” 的原则。
曾看过一则寓言,一个人遭遇挫折,跑到庙
中向菩萨求助,却发现菩萨也在自己庙中向自己 上香。他顿悟:求人不如求己。不错,这个世上 人人可以帮你,但他们只能帮你,不能代你。你 的问题终究得你自己解决,你的未来到底还是你 自己面对。幼鹰一次次被母鹰从悬崖上推下,它 才能炼出一对有力的翅膀;蒲公英被风从母株上 吹散,它也只有独自面对新的世界,才能生根繁 衍;人也只有彻底走出别人的庇护,独自面对, 才能拥有自己的一片蓝天。靠天靠地靠父母,不 算是好汉。
“自选文体”是告诉我们除了可以选择自己
最擅长的文体来展示自己的才华而外,我们还要 注意文体的规范,即写记叙文要像记叙文,写议 论文要像议论文,不能写得“四不像”。
要求也是阅卷人的给分点,要有强烈的分数
意识。不仅要看清以“要求”或“注意”这样明 显的形式提出的要求,还要看出隐含在题目之中 的具体要求。
从立意要求看,应分析如何看待和处理好“重复(模 仿)”与“创新”的关系,“打好基础”与“求异创新”, ‘‘积累”与“创造”的关系等.
审题过程:
一、阅读材料 二、分析材料
整体到局部 关键词、关键句 人、事、物及其关系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08南通三模卷)
山石对卵石说:我才是真正的石头。你看我 体肤糙砺,楞角分明,血性方刚,我们才能构成 雄壮的大山,凝成挺拔的峰峦,展现自然的粗犷。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谈谈语文教学的思路教学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谈谈语文教学的思路教学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谈谈语文教学的思路教学
刘国辉
【期刊名称】《语文教学研究》
【年(卷),期】2012(000)009
【摘要】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二韵》中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强调在阅读文章时,要想真正理解作者对事物的真切认识,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真情实感,领会作者写文章的真正意图,首先应理清作者写作的思想路径,即思路。

对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从第三学段就提出这样的要求:“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总页数】3页(P18-20)
【作者】刘国辉
【作者单位】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美林中心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
【相关文献】
1.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语文教学要理清作者的思路 [J], 肖俊宇
2.@@@@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J], 熊建峰
3.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J], 熊建峰;
4.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初中语文常见文体写作思路例谈 [J], 虞菊
5.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谈语文课的段落教学 [J], 洪宗礼;程良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作者思有路 遵路识斯真

作者思有路 遵路识斯真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叶圣陶的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阅读教学必须遵循作者的思路,才能引导学生求得真知。

下面谈谈我在叶老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运用“导路求真”法进行阅读教学的体会。

一、遵思路,纲举目张思路,是作者思考的线索、思维的轨迹。

一篇文章就是一个整体,都有一条或几条线索贯穿全文。

阅读教学遵思路、抓主线,就能纲举目张。

遵路,体现了整体性原则。

不少老师在开始教一篇课文时,都是初读课文,说说“写了什么”,并谓之为从整体出发。

可是学生在说课文大意时常常颠三倒四,言而无序。

这不能光是责怪学生概括能力差,主要还是未能把握文章脉络。

只有理清文路,才能真正达到整体感知课文的目的。

遵路,利于提高阅读能力。

循着作者的思路展开,阅读就能迅速地理清层次,捕捉中心,读懂读通。

如果学生抓住思路发展的线索,掌握了拎线串珠的阅读方法,阅读和理解能力将会大大提高。

遵路,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

文章的思路并不一定都是显而易见的。

琢磨文章的内在联系,往往比一词一句的理解难度更大,它必须有一个比较分析、归纳综合、逻辑推理的过程。

如果教师重视这一过程,引导得法,这将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其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品质。

二、拟教路,牵线搭桥文路与学路并不是一致的,这就要求教师去为沟通作者与学生之间的思路牵线搭桥。

首先,教师要研透教材,悟其神,入其境,动其情,然后再研究教法,精心设计教学思路。

1. 课题引路。

课题,可称之为路标,沿路标寻思路,“捷”径通幽。

如我在教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普罗米修斯盗火》时,先让学生找出题目的中心词――“盗火”,接着让学生围绕中心词,提出问题,(普罗米修斯为什么要盗火?又怎样盗火的?盗火后发生了什么情况?最后结果怎样?)再展开学习、研究、感悟,这样,很快就抓住了本文的脉络:(起因) 地球上没有火种,人类生活困苦。

(经过) 用茴香树的枝条从太阳车中偷取了火种,把火种带到人间,人类有了大进步,但他却被绑在高加索山的悬崖上,被鹫鹰啄食。

作者思有路 遵路识斯真——语文教学要理清作者的思路

作者思有路 遵路识斯真——语文教学要理清作者的思路
连 上 的 .后 一 段 跟 前 一 段 怎 么 连 上 的 .某 一 句 跟前 面 哪 一 句 有 关 系 . 某
比 比 皆 是 .学 生 往 往 能 走 进 一 篇 课 文 . 走 不 出 一 篇 课 文— — 不识 庐 山 却
真面 目, 只缘 身在 此 山 中 。 句 话 . 一 理
为 了 表 达 一 定 的 “ 想 ”而 “ 想 ” 思 . 思 的
课 程 标 准 的 这 一 要求 . 得 我 们 值 细 细 品 味 , 深 思 考 , 心 实 践 , 要 深 悉 它 求 我 们 在 教 学 中潜 心 关 注 理 清 思 路 的教 学 . 真正 把 课 程 标 准 的要 求 落 到 实处 。 三 . 清 思路 是 读 懂 一 篇 文章 的 理
而 不 迷 失 方 向 . 能 真 正 理 解 作 者 表 才
达 了什 么 . 怎 么 表 达 的 是
把 一 番 话 一 篇 文 章 比 作 思 想 走 的 一 条 路 思 想 从 什 么 地 方 出 发 . 样 一 怎 步 一 步 往 前 走 . 后 达 到 这 条 路 的 终 最 点 ” 番话 一篇 文 章 的最 终 目的 是 一
不 是 个 单 纯 的方 法 技 巧 问题 . 法 当 方
逻 辑 .能顺 着 作 者 的思 路 披 文 人 情 . 体 会 真 意 . 悟 情 感 二 是 懂 得 不 同 领 文 体 有 不 同 的 思路 明性 文 章 一 般 说 是 抓 住 要 点 . 类 叙 述 的 . 点 与 要 分 要 点 间 的 组 织 .类 别 与类 别 间 的安 排 . 就 是 此 类 文 体 的 思路 . 须 引 导 学 生 必 领 悟 我 们 的 教 学 不 能 始终 陷在 一 要 点 或 一 类 别 中 打 圈 圈 .始 终 出 不来 。 叙 事 性 作 品 一 般 有 一 个事 件 的经 过 . 作 者 是 怎 么 叙 述 这 一 事件 的 . 序 怎 顺 样 . 循 什 么 逻 辑 . 一 条 怎 样 的 思 遵 有

文思有路,遵路识真,精准分析思路结构

文思有路,遵路识真,精准分析思路结构

③时空线有层次清晰、结构明了的作用
结构方面:
赋予物象以丰富的内 ①组织材料,贯穿全文
物象(物线) 涵和情感,围绕物象 ②结构清晰,情节集中
展开行文
③使行文富于变化
内容方面:
①表达某种情感或思想
以人物的变化、更换, ②揭示主题
人物(人线) 或人物之间的关系发 特殊方面:
展组织行文
①物线有象征、呼应作用,增添诗意
四、句段作用
内容 引出对象,引入话题;交代背景;渲染气氛;奠定基 层面 调;开篇点题
开头 结构 总领全文;设置悬念,做铺垫;先抑(扬)后扬(抑); 句段 层面 照应题目
表达 效果
激发兴趣,引人入胜
结尾 句段
内容 层面 结构 层面 表达 效果
点明中心,揭示主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 主旨 呼应标题;首尾呼应;卒章显志,总结全文
②情线有使情感浓厚、不断深化的作用
③时空线有层次清晰、结构明了的作用
结构方面:
感情/心理 (情线)
以情感的脉络或心 理状态的变化来组 织行文
①组织材料,贯穿全文 ②结构清晰,情节集中 ③使行文富于变化 内容方面:
①表达某种情感或思想
②揭示主题
事件 (事线)
以某个中心事件为 中心组织行文
特殊方面: ①物线有象征、呼应作用,增添诗意 ②情线有使情感浓厚、不断深化的作用
题型规范 精准把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火车穿越的身与心
阿来 ①离开格尔木,从海拔4 100多米的玉珠峰车站开始,我们一路都在 用汽车追赶试运行的火车,借此反复感受青藏高原上从未有过的机械与 钢铁巨大力量的冲击。 ②我驾驶着吉普在高旷的青藏路上奔驰,一次次冲到火车前方,等 待火车蜿蜒着驶近,感受火车从面前不远处轰隆着经过时,脚下的地面 传导到心中的轻轻震颤,再目送它从某个山口处消失。

议论文复习之论证思路

议论文复习之论证思路
第一层:提出论点 :珍惜生命的“有效期限”。
第二层:运用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引用庄子的名言,列举了 中外名人事例进行论证
第三层:正反对比说理,总结文段。
组织语言,巧连接
珍惜生命的“有效期限”。庄子说,“人生天地间,若白 驹过隙”。因此,司马光用颈枕提醒自己珍惜时间,雨果 剃去了自己的头发和胡须来拒绝浪费生命,鲁迅把别人喝 咖啡的时间用在不间断地工作上…… 生命像我们昭示这样 的真理:越是害怕时间消失的人,他们的脚步走得越远, 生命的半径越大:越是觉得时间过剩的人,他们的世界越 小。
4、结合全文,梳理并概括作者的论证思路。 (2018年宜宾中考试题)
《敬业与乐业》
引论
提出论点

(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 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运用……论证方法,从“有
本论 业的必要”“敬业”“乐业

”三方பைடு நூலகம்进行论证
结论
发出号召,总结全文。

忆方法
一、划分层次,找关系 二、逐层分析,辨方法 三、组织语言,巧连接
论证思路:首先,开门见山提出论点,“珍 惜生命的‘有效期限’”。接着,运用道理 论证,举例论证,引用庄子的名言,再列举 中外名人的事 例,有力的证明他们珍惜生
命。最后,通过正反对比说理,总结文段, 证明珍惜生命的人活得更有价值。
具体答题格式
首先,(开门见山、道理论据、事实论据) 提出(或引出)论点(或论题)
作者思有路 遵路识斯真

——论证思路的分析和概括
学习目标
1、提高概括总结议论文某个文 段或全文的论证思路的能力 2、掌握答题模式,增强规范答 题的能力。
常见题型
1、说说本文论证思路。 (2018年通辽市中考试题)

用【思维导图】为议论文谋篇布局

用【思维导图】为议论文谋篇布局

用【思维导图】为议论文谋篇布局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二韵》中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他强调在品读文章的时候读者要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然后才能把握其写作意图。

其实,不只是阅读文学作品,写作也要遵循这样的原则?好的文章应该有清晰的文思脉络,体现严密的逻辑思维。

贯穿全文的这根脉络,不管是清晰直露的,还是隐含其中的,都应该把文章各部分有机组合在一起。

一、以问题搭建思维支架所谓“以问题搭建思维支架”,即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步骤安排文章结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以问题为导向安排文章的结构,思考问题会更全面,分析原因也会更深入。

但这种结构模式写多了也会导致学生越来越依赖模板,从而变得懒惰、懈怠,不会对问题进行深入挖,写出来的文章思辨性不强。

因此,我们可以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简易三段式稍微调整一下,那就是在文章结尾加入“辩证分析”或者“联系现实”的内容。

所谓“辩证分析”就是一分为二地全面看问题,在论证自己观点的同时,对其可能存在的不足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

对与自己对立的观点适当肯定,不全盘否定。

而所谓的“联系现实”就是列举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和中心观点相悖的反面现象,以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说理有据可依。

下面围绕“逆袭丰富人生”这一中心论点,用“以问题搭建思维支架”的思路,借助思维导图确定文章结构。

(1)由头电影《风雨哈佛路》的主人公丽斯出身平民窟,靠乞讨生活,她不甘于了这样的生活,努力拼搏,成功逆袭,拿到了哈佛大学录取通知书,成为最美玫瑰。

诚然,一帆风顺的人生固然甜美,但经历风雨、逆袭蜕变的人生却更加丰富。

(中心论点)(2)是什么(运用“意义阐释法”)所谓逆袭,是指人在身处逆境、走投无路时,放手一搏反击成功,大有“柳暗花明”“峰回路转”之意味。

(3)为什么(正面)①分论点:能够逆袭成功的人才会明白,人生五味杂陈,不仅有甜美、欢乐,更会有苦涩、心酸。

高考语文复习:《如何快速理清论述文思路——文章有其路,循路识其真》

高考语文复习:《如何快速理清论述文思路——文章有其路,循路识其真》
②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 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 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
③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 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④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 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 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 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路径与方法——理清结构,明确论证思路
③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矗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 许多人都背得出上面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 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 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 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 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再次诵读这段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 天换地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 者。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 力量,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
路径与方法——储备知识,构建读文思路
关注有助于理清文章因为、因此、……的原因、因而、 由于、从而等)
② 表转折关系的词(如: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等) ③ 表并列或递进的词(如:也、又、不是……而是……、不
仅……还……等) ④ 表分类分层的词(如:首先、其次等) ⑤ 表解说性的词(如:换句话说、也就是说、所谓、即等)
路径与方法——以图串文,把握逻辑思路 以图串文,把握逻辑思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09

《文镜秘府论》有云:“凡制于文,先布其位。


“建其首,则思下辞而可承;陈其末,则寻上义不相犯;
举其中,则先后须相附依。

”意思是说作文之要,布局为
先。

选择一个怎样的结构体式,筛选的材料如何安排梳
理,怎样做到首尾圆合、“条贯统序”,最好能够“意”
在笔先,成竹在胸。

就中学生的写作实际看,议论文的写作并不成功,突
出的问题恰在结构。

多数学生欠缺结构意识,议论为文随
心所欲,思路不清,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字数不够,再
加一段,不管是否重复,不管是否冲突,不问是否合体,
不懂起承转合,东拉西扯,散乱无序,不伦不类。

那么,
如何帮助学生养成用一种相对固定的模式有序为文、严谨
论证呢,笔者在议论文教学中做了一些针对性的指导训
练,概括如下:
一、文无定法思有路
人们常说文无定法,而议论文写作为何要按照一定的
模式来写?作家白桦这样说:作曲家作曲,开始都要严格
按照曲式来写,等技法熟练了,才会尝试突破,形成自己
独特的风格。

作曲如此,作文何尝不是这样?我们所说的
“思有路”,就是指为文思考时的条理脉络。

从思维的角
度讲,它是以一定的方式组合的有规律的系统或模式。


照这种模式写作,就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打开思路,将零散
的材料条理化、有序化。

当然,在学生熟练掌握了这些模
式后,还是要突破框框,能有所创新。

下面重点说说议论
文写作实践中的“起、承、转、合”:
1、起。

即开头,这是“结构因素”能否得分、得高分
的初始,写作时一定要引起重视。

一般来说,开头要达成三
个目标,也就是在三到五行里完成扣题、亮观点、展示文
采。

能让人一眼看明白的就不要让他看两眼,能让人两眼看
明白的就不要让他看三眼。

可采用“概述原材料——引出论
题——适当分析——亮出观点”的方式,通过分析原材料,
定是三言两语的概括,切忌大段照搬,更不能任意扩展,否
则,该说的内容“千呼万唤不出来”,入题太慢,而后面的
议论也无法尽述,以致草草收兵,头重脚轻。

2、承。

即照应。

一篇文章,无论是记叙文还是议论
文,都离不开“承”这一环节。

就议论文而言,写作过程
中的“承”离不开分析。

而所谓“分析”,就是对论点或
论据的阐释与评析。

亮出观点之后,如果不做必要的阐
释,立即使用材料进行论证,观点和材料(论据)就会有
“隔”的感觉,使人感到突兀。

而摆出了事实,如果不找
出事实的理,也就是对事实不加分析,势必造成材料的堆
砌、“骨与肉”(观点与材料)的分离。

事实上,摆事实
只是议论的手段,讲道理才是议论的目的。

对摆出的事实
或事理材料一定要进行必要的论证分析,以阐明材料和观
点之间本质的内在联系,做到事与理之间的契合、呼应与
阐发,从而避免“议论文=材料﹢观点”的毛病。

3、转。

阅卷过程中理解的“转”与写作理论中的
“转”不甚吻合,所以应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来分析、应
用。

写作过程中的“转”离不开过渡。

所谓“过渡”,就
是要在观点和事例之间,或事例与事例(正反事例)之
间,用适当的语句或语段来勾连,以接通文气,使观点和
材料在语言形式上畅通无阻。

过渡的原则为自然、妥帖。

否则,行文脱钩,文意不畅。

4、合。

即结论。

这在中学生议论文写作训练中也是要
高度重视的。

它是篇章结构是否完整、点题是否有力的重
要一环。

对应试作文,阅卷者是不可能(时间不允许)充
分思考文章的立意的,所以,应试作文必须在收尾部分恰
切地点明题旨,并做到简洁概括、明快有力,耐人寻味。

议论文“起承转合”的基本程式:
开头(起):或开门见山,直接如题;或材料引入,
导出观点→正文(承转):[材料①+分析]+过渡+[材料②
+分析] +过渡+ [材料③+分析]→收尾(合):点明主旨
注:材料①、材料②、材料③的组合方式有并列式、文章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摭谈议论文谋篇布局的训练策略
◎李荣红
2017.09

对照式、递进式。

二、合于体而不失范
议论文是一种剖析事实、论述事理、发表见解、提出质疑的文体,而剖析事实、论述道理必然要遵循一定的思维规律。

这种思维规律,在写文章时往往外化成一定的“模式”,即通过某种合理的论证方式把观点和论据有机地组合起来的结构。

议论文的结构布局并无定式,你可以开篇点题,结论先行,也可以析事在前,卒章显志;你可以分解论题,平列分说,也可以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还可以一正一反,对照分析。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不管你如何剪裁组合、设计结构,一定要有文体意识,写出的议论文要做到“是”,即中规中矩,合乎体式。

可是,长期以来,为了追求形式的新颖、文采的斐然,议论文却成了“一些非驴非马的‘四不像’文体。

比如,使用议论文的框架,却采用记叙文的方式构思的所谓美文;再比如,忽视议论文的一般规矩,滥用描写,大事渲染,充斥着“文艺腔”的“杂合抒情体”。

那么,怎样写议论文才算合体呢?
(一)议论三要素要完备
议论文中,论点、论据、论证这三要素不可或缺。

论点是作者在文中提出的主张与见解,它是议论文的魂,因此必须正确、鲜明。

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一定要旗帜鲜明,不能含含糊糊,模棱两可。

一篇论文只能有一个观点。

中心多了,就等于没有中心。

确定论点固然重要,但展开论点更加重要。

分解中心论点,采用分论点,是深入分析、充分论证的有效途径。

分论点的设置,以两到三个为宜。

论据是用来证明观点的材料,一般有事实论据与理论论据之分。

论据的选用,一要典型:所选的事例必须具有代表性,能够说明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生活中偶然的个案、特例是不宜作为论据的。

所以,议论文论证一般选取名人的事实或事理材料,很少拿自己说事;二要确凿:选做论据的材料,必须是真实可靠的,一定要经得起推敲,特别是关乎名人的例证绝不能为了证明观点而任意编造。

假如支撑观点的论据失了实,靠不住,观点也就成了空中楼阁;三要恰切,论据要为论点而设,所选的材料必须能够证明观点,游离甚或背离观点的材料就是再喜欢也不能采用。

论证即缘事析理、据事论理的过程。

论证的基本结构层次是:
引论:提出问题(是什么)→本论:分析问题(为什么)→结论:解决问题(怎么办)
需要强调的是,引论部分的“是什么”指的是“我
的观点是什么”,而不是要你解释“话题是什么”,比如对于“我看文化快餐”这个论题,绝不是要你解释“文化快餐”是什么,而是要你谈谈你对“文化快餐”的态度。

而本论部分的“为什么”指的是“我为什么持有这个观点”,仍以“我看文化快餐”为例,对于“文化快餐”,不同的视角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观点,肯定也好,否定也罢,摆事实讲道理能以理服人就好。

结论部分的“怎么办”,是回答解决问题的办法与途径。

(二)论证语言要概括
议论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否则,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议论文。

因此,论据的叙述方式与记叙文明显不同。

论据的引用只为说理,所以不求具体,不能展开。

叙述语言一定要高度概括,不描写,不渲染。

例如:
翻开浩繁的历史画卷,不管是中国还是外国,都有因盲目自大而失败的教训。

赵括纸上谈兵,自以为能领兵出战,结果,百万大军毁于敌手;拿破仑自诩天下无敌“普天下之大舍我其谁?”结果被流放在荒岛上,郁郁而终;清王朝也正是由于盲目自大,一直沉湎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才会有后来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盲目自大的危害:轻者“倒闭”,重者则可以子散亲离,亡家亡国。

这个片段对事例的记叙,概括而精要,一句一例,罗列整齐,有力地论证了“不可盲目自大”的论点。

三、黏连有术不突兀
中学生写议论文最严重、最普遍的毛病是缺乏论证意识,往往在提出“观点”之后,简单地加上几个“事例”,对事例却不加评析,对道理也疏于剖析。

要知道光摆事实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讲道理,这就需要对论点和论据进行恰切的阐释或分析,如果没有这样的阐释和分析,议论文的论点论据是不可能黏连起来的,议论文的段落结构也就成了一盘散沙。

那么,如何将观点和材料黏连起来呢:论证是关键,过渡是手段。

论证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归纳论证、对比论证、假设论证、因果论证、类比论证、比喻论证、引证等,同学可以选出三五种,重点训练,熟练掌握。

而过渡则是用论证的方式、以适当的语句或语段勾连观点与事例,以使文气贯通,观点和材料在语言形式上无阻滞。

假如,论证的方法运用得好,过渡安排的合理,那么,论点和论证自然就联系起来了,论文的三要素也就齐备了,文章的逻辑架构也就清晰了。

(李荣红 安徽灵璧师范学院 2342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