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下册国民收入的分配 同步练习(1)

合集下载

高中政治国家收入的分配 同步练习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1

高中政治国家收入的分配 同步练习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1

高中政治国家收入的分配同步练习新课标人教版必修1一、单项选择题:1、十六大报告重申了西部大开发战略。

为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在继续搞好已开工的10大建设项目的同时,计划再开工12个重点工程项目,总投资的3000亿元。

材料中的3000亿元是()A、财政收入B、财政支出C、税务收入D、税务支出2、关于预算的说法,正确的选择是()①它是国家的收入和支出②它是国家的基本财政计划③它是国家财政的主要环节④预算经过财政部门批准才能生效A、①②B、③④C、②④D、②③3、我国的财政收入连年大幅度增长,有效地支持了国家重点建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

财政收入包括()A、税收收入、债务收入、国有企业上交的利润收入B、税收收入、外汇收入、国有企业上交的利润收入C、债务收入、外汇收入、国有企业上交的利润收入D、税收收入、外汇收入、债务收入4、财政是国家的收入和支出。

国家财政是通过预算实现的。

要正确对待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关系。

下列选项对“财政”理解正确的是()A、财政是现代国家的经济行为,它是与社会化大生产相一致的B、财政是就是指财政收入C、财政是指国家的收入和支出D、财政就是国有企业上缴国家的全部利润,是所有权收益的一种形式5、从1998年开始,我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连续5年累计发行了66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

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目的在于()A、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B、扩大商品进口的数量与规模C、扩大商品出口的数量与规模D、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6、2003年,广州市本级财政安排城建资金168.3亿元。

2004年,广州市还将加大投入力度,安排城建资金216亿元,以城市交通和环保设施为重点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轨道网、道路网、绿网和水网,营造动感广州。

这说明()A、国家可以通过财政弥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缺陷B、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C、国家通过财政对基础设施的投资为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条件D、国家通过财政支出,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7、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整,我国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由“长征2号F”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发射升空,于16日凌晨6时23分,在我国内蒙古中部草原地区成功着陆,我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体现的经济学道理有()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②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能够集中国家的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③我国财政的巨大支持作用④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8、2003年,中央财政共安排支持各地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资金108亿元,有1.67亿人次受灾群众得到了政府的及时救助。

高中政治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精品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政治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精品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1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同步练习一、基础训练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以,的分配制度。

2.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除了按劳分配以外,还存在其他多种分配方式,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者分配和按分配。

参加收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和。

3.效率指经济活动中和的比较。

它表示资源的有效利用的程度。

4.兼顾社会公平,公平的含义较宽泛,这里所说的公平,主要是指的公平。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体现、的原则。

效率优先,实质是发展优先,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要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为首要目标。

(答案)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劳动成果生产要素劳动资本技术管理3.投入产出 4.收入分配 5.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生产力二、单项选择1、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当得到保护。

”下列各项中属于合法的非劳动收入的是①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和奖金②股金分红、技术股份分红和房屋租金③农民出售各种农产品获得的收入④国债利息和购买彩票获得的奖金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只有在公有制内部才能进行按劳分配,公有制内部也只能实行按劳分配B按资金分配和按资本分配只是表述不同,实质是相同的C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领域中都要认真贯彻按劳分配原则D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3、我国现阶段只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决定我国现阶段分配制度的根本原因是A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B这一制度适应了我国现实的生产力水平和特点C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长远目标D党中央、国务院一心一意要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4、下列所得属于按资本要素分配的有:①出租房屋所得的房租②债券持有人获得的利息收入③购买商业保险获得的赔付款④股票分红⑤以专利技术入股获得的分红⑥外资企业里工人的工资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⑤5、对“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正确理解是:①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基础,没有效率的公平只能是普遍贫困②公平是效率的保证,没有公平的效率只能导致贫富分化③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④既要实现“部分先富”,又要最终走向“共富”⑤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二者既是一对矛盾,又具有一致性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①②③④⑤6.对按劳分配的分配方式理解不正确的是A这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B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这一分配方式的直接原因C它是对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的社会地位D它不是我国现有分配方式的全部,但也不是普通的一种方式,是在其中居主体地位7.上海某药业有限公司与四位博士合办一家新的有限责任公司,原公司注册300万元拥有60%的股份,四位年轻博士以“无形资产”——知识拥有40%的股份,既实现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又实现了个人技术与国有资产的结合。

高一政治练习题及答案个人收入的分配

高一政治练习题及答案个人收入的分配

高一政治练习题及答案个人收入的分配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72分)1.下列做法符合我国分配制度的有()①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②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③凭借行业垄断和某些特殊条件获得个人额外收入④规范收入分配、消除收入差距、防止两极分化A.①②④B.①④C.②③④D.①②解析:此题易误选④,“规范收入分配、消除收入差距、防止两极分化”的做法不是分配制度的体现,而是我们国家实现社会公平的体现。

答案:D2.之所以要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因为()A.按劳分配有弊端B.各种生产要素均创造商品价值C.市场经济需要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作用D.生产要素不仅作用于生产,也作用于流通解析:关于生产要素的重要性的说法只有C项是正确的,而现在之所以要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并不是因为按劳分配有弊端,故其他三项都排除。

答案:C3.2010年9月7日至9日,财政部代发2010年第七期和第八期地方政府债券,共计358亿元。

据悉,其中安徽两期地方债共计89亿元,票面年利率均在2%以上。

居民购买地方债所得属于按资本要素分配取得的收入。

下列对这一分配方式认识正确的是()A.它是提高居民收入的主要途径B.它是个人消费品分配的主要方式C.它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收入分配方式D.它是由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的分配方式答案:C4.60多年来,我国的分配制度经历了从“单一的按劳分配方式→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多种分配方式为补充→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变迁。

促成这一变迁的根本原因是()A.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化B.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不断完善C.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和发展D.我国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解析:促成这一变迁的根本原因是我国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故D正确。

答案:D5.下列属于按劳分配的是()A.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的工资、奖金B.私营企业工人的工资C.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D.科技工作者科技入股取得的收入解析:按劳分配的范围是公有制经济,按劳分配的形式是工资、奖金和津贴,故选A。

高一政治下册国民收入的分配 15分钟随堂训练

高一政治下册国民收入的分配 15分钟随堂训练

国民收入的分配 15分钟随堂训练一、选择题1.国民收入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它是指在一定时期内A.物质生产部门所生产的物质资料的总和B.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生产的全部产品C.社会总产品扣除同期消耗的生产资料后剩余的部分D.社会产值减去同期所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2.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既互相联系又有区别,其中完全相同的是A.都是由全社会劳动者创造的B.都是由各个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创造的C.都是按“净产值”计算的D.都是由体力劳动者创造的3.我国国民收入的价值表现形式是A.去年在生产过程中被消耗并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生产资料价值B.去年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减去同期所耗掉的生产资料的价值C.去年物质生产部门所生产的非物质资料的总和D.一年内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所生产的全部产品的货币表现4.举世瞩目的三峡水库,今年就要蓄水了。

对三峡工程的资金投入,属于国民收入中的A.用于公共消费的部分B.用于物质贮备的部分C.用于非生产性基本建设部分D.用于积累部分5.在社会主义社会,制约国民收入分配的是A.国家的愿望B.客观经济条件C.个人的主观愿望D.国有大企业的需要6.在下列指标中能反映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是A.按人口平均的国民收入数B.国民收入的总量C.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D.国民生产总值二、非选择题7.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把1978年以前的高达36.5%的积累率逐步降了下来。

“六五”时期积累率为30.8%。

使积累和消费的关系趋于协调,这一时期,我国国力大增,人民生活有了显著的提高。

以此说明:为什么要恰当安排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怎样才能恰当安排?第一框国民收入的分配一、1.C 2.B 3.B 4.D 5.B 6.A二、7.(1)积累与消费二者关系既是一致的又是矛盾的:一定时期内,国民收入的总量一定,积累和消费是彼消此长的,一方面比例过多,另一方面必然减少,若安排不当,就会影响人民生活和生产的发展。

高中政治第3单元第7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同步练习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政治第3单元第7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同步练习新人教版必修1

2015年高中政治第3单元第7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同步练习新人教版必修1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 2015年1月1日,《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正式实施。

从2015年开始,72家央企高管工资单上的数字要小了,他们享受的职务消费也将被严格规范。

实施这一方案是因为()A. 效率是公平的物质保障B. 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C. 收入分配公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D. 收入分配公平是同步富裕的体现【答案】C【解析】现在中央管理企业主要负责人薪酬过高,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公平,所以对中央管理企业主要负责人薪酬制度进行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故选Co 2•某国有企业职工税后收入如下表(单位:元),该职工按劳分配所得是()C. 5 000D. 12 500【答案】B【解析】解答此题首先明确该企业的性质:国有企业,所以该职工的工资和奖金属于按劳分配,故答案为B股息、房屋出租获得的收入和技术入股都属于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3.李某大学毕业后到一家国有企业工作,年薪8万元,岗位津贴1万元;他还利用业余时间搞一些技术发明,一年的技术转让所得为2万元,期间炒股获得收益2万元。

其中,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收入分别为()A. 9万元、4 万元B. 8万元、5万元C. 9万元、2万元D. 8万元、4万元【答案】A【解析】国有企业的工资和津贴属于按劳分配,故按劳分配为8+ 1 = 9万元。

技术转让和炒股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故按生产要素分配为 2 + 2= 4万元,答案为A o 4•甲乙两人分一块蛋糕,由于担心谁来切都会给自己多切一些,因而两人为如何公平分配争执不下。

有人给他们出了一个主意:让一个人切,另一个人挑选。

这样分蛋糕的公平问题就解决了。

故事启示我们()A. 在经济领域要坚持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原则B. 分配公平主要指收入分配的相等C. 促进公平正义必须依靠合理的机制和政策D. 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和基础【答案】C【解析】材料告诉我们要采取合理的机制和政策才能确保公平正义,故选C。

高中政治第一节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专项测试同步训练2316

高中政治第一节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专项测试同步训练2316

高中政治第一节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专项测试同步训练2020.031,辨析:要加快我国经济发展,就必须提高积累在国民收入与分配中的比例。

2,我国的财政收入连年大幅度增长,有效地支持了国家重点建设和西部大开发发展战略。

财政收入包括( )。

A.税收收入、债务收入、国有企业上交的利润收入等B.税收收人、外汇收入、国有企业上交的利润收入等C.外汇收入、债务收入、国有企业上交的利润收入等D.税收收入、债务收入、外汇收入等3,2004年第十期《半月谈》栽文指出,搞好国民收入的分配一定要建立在千方百计地增加国民收入的基础上。

若盲目进行,则会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

据此回答1~2题。

l.国民收入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它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 )。

①物质生产部门所生产的物质资料的总和②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全部产品③社会总产品扣除同期消耗的生产资料后剩余的部分④社会总产值减去同期所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A.①②B.③④ D.①③ D.②④2.国民收入的分配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归根到底是由( )。

A.生产决定的B.交换决定的C.消耗决定的D.国家性质决定的4,为了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我国政府已将增加就业,降低失业率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

有利于降低失业率的政策是( )。

①实行企业破产制度②鼓励第三产业的发展③完善社会保障制度④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5,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最终形成( )。

A.扩大再生产基金和生活消费基金B.物质生产部门基金和非物质生产部门基金C.国家纯收入、企业基金、劳动者个人收入D.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6,国家增加政府投资,加大西部地区开发力度。

这一事实说明( )。

A.只有增加财政投资,才能促进西部经济的协调发展B.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的发展C.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的影响是基础性的D.只有增加财政收入,才能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7,国家通过财政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这是国家财政的一个重要作用。

高一政治同步练习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新人教版必修

高一政治同步练习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新人教版必修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同步练习一、基础训练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以,的分配制度。

2.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除了按劳分配以外,还存在其他多种分配方式,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者分配和按分配。

参加收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和。

3.效率指经济活动中和的比较。

它表示资源的有效利用的程度。

4.兼顾社会公平,公平的含义较宽泛,这里所说的公平,主要是指的公平。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体现、的原则。

效率优先,实质是发展优先,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要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为首要目标。

(答案)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劳动成果生产要素劳动资本技术管理3.投入产出 4.收入分配 5.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生产力二、单项选择1、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当得到保护。

”下列各项中属于合法的非劳动收入的是①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和奖金②股金分红、技术股份分红和房屋租金③农民出售各种农产品获得的收入④国债利息和购买彩票获得的奖金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只有在公有制内部才能进行按劳分配,公有制内部也只能实行按劳分配B按资金分配和按资本分配只是表述不同,实质是相同的C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领域中都要认真贯彻按劳分配原则D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3、我国现阶段只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决定我国现阶段分配制度的根本原因是A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B这一制度适应了我国现实的生产力水平和特点C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长远目标D党中央、国务院一心一意要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4、下列所得属于按资本要素分配的有:①出租房屋所得的房租②债券持有人获得的利息收入③购买商业保险获得的赔付款④股票分红⑤以专利技术入股获得的分红⑥外资企业里工人的工资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⑤5、对“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正确理解是:①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基础,没有效率的公平只能是普遍贫困②公平是效率的保证,没有公平的效率只能导致贫富分化③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④既要实现“部分先富”,又要最终走向“共富”⑤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二者既是一对矛盾,又具有一致性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①②③④⑤6.对按劳分配的分配方式理解不正确的是A这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B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这一分配方式的直接原因C它是对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的社会地位D它不是我国现有分配方式的全部,但也不是普通的一种方式,是在其中居主体地位7.上海某药业有限公司与四位博士合办一家新的有限责任公司,原公司注册300万元拥有60%的股份,四位年轻博士以“无形资产”——知识拥有40%的股份,既实现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又实现了个人技术与国有资产的结合。

高一政治下册国民收入的分配 课堂练习

高一政治下册国民收入的分配 课堂练习

高一政治下册国民收入的分配课堂练习一、选择题1.目前,我国的钢铁、煤炭、粮食、棉花、肉类、电视机、电冰箱、自行车、手机等的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位,这主要说明我国A.国民收入的状况B.社会总产值的状况C.社会总产品的状况D.国民生产总值的状况【解析】各种产品的数量增多,说明了我国的社会总产品的状况,应选C项,国民收入是净产品,应扣除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国民生产总值是最终产值,应扣除消耗掉的原材料,A、D项不选,社会总产值是社会总产品的货币表现形式,材料只讲产量,未说明价值,B项不选。

【答案】 C2.增加国民收入的根本途径是A.增加劳动者数量B.延长劳动时间C.提高劳动强度D.提高劳动生产率【解析】这四个选项中的做法都可能带来国民收入的增加,但A、B、C项的做法是以消耗更多的原材料为前提的,在我国人均资源相对贫乏的状况下,这不是好的选择,因而要靠广泛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以较少的劳动消耗创造出更多的国民收入,这是根本途径。

【答案】 D3.下列内容中用于积累的部分有①修工厂、修铁路、修水利②学校的非生产性基本建设③为应付水灾所做的物质储备④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支出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解析】国民收入中用于积累的部分包括三方面,扩大再生产,①的内容与此相符,非生产性基本建设,②的内容与此相符,社会物资储备,③的内容与此相符。

④的内容属公共消费,不选。

【答案】 B4.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是否适度,主要是看A.能否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发展B.能否使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相互促进、相得益彰C.人民生活水平是否得到大幅度提高D.能否恰当处理生产和交换的关系【解析】处理积累和消费关系的目的是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处理好这一关系的度就是使两者有所增长,相互促进,应选B项,A、C项只说了其中一方面,具有片面性,D项内容不符合题干要求,积累是用于生产,但消费并不是用来交换的。

【答案】 B5.用于积累的部分多了,消费部分必然减少,反之亦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民收入的分配同步练习(1)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3分)
1.社会总产值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
A.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提供的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
B.以货币表示的各种新的社会财富
C.由各部门各行业的劳动者生产出来的用货币表示的社会总产品
D.在其领土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提供的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
2.下列对国民收入的正确理解是
A.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由各生产部门的劳动者生产出来的净产品(或净产值)
B.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由各部门各行业的劳动者生产出来的产品(或产值)总和
C.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由各部门各行业的劳动者生产出来的新的社会财富
D.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扩大再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总量
3.国民收入是一国一定时期内扩大再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

增加国民收入的最根本途径是
A.发挥劳动力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B.依靠新的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C.加强管理,降低产品的消耗
D.顺应世界潮流,积极调整产品结构
4.社会主义的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最终形成
A.社会物质储备+生活消费
B.物质生产部门基金+非物质生产部门基金
C.国民纯收入+企业基金+劳动者个人收入
D.积累基金+消费基金
5.为了扶持西部地区的发展,交通部决定在今后15年内拿出7000亿~8000亿元支持该地区交通建设。


里的资金属于
A.扩大再生产
B.非生产性基本建设
C.社会物质储备
D.公共消费
6.用于西部交通建设的费用属于
①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②国民收入的再分配③积累基金④消费基金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在公共消费领域中,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属于
A.积累部分
B.消费部分
C.国民收入的分配
D.社会保障基金
8.下列属于非生产性基本建设的有
A.“十五”期间兴建的“四大工程”
B.为2008年奥运会修筑体育馆
C.用于“三条保障线”的资金发放
D.为城市建设而进行的工厂改迁
9.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应做到
A.重积累、轻消费
B.先积累、后消费
C.重消费、轻积累
D.兼顾积累和消费
10.国民收入不能全部直接用于个人生活消费,对“其必须扣除部分”理解错误的是
A.补偿基金
B.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基金
C.社会后备基金和社会消费基金
D.社会保障基金
11.某部门当年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价值是400万元,支付工人的工资为200万元,上交国家利税共100万元,部门自留资金20万元用于扩大再生产。

该部门创造的国民收入和社会总产值分别是A.300万元720万元 B.320万元720万元
C.320万元700万元
D.120万元700万元
二、非选择题(共27分。

其中12题为12分、13题为15分)
12.材料一: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积累率为24.2%,这一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率为14.6%。

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我国积累率高达近40%,这一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率为0.6%。

1979年以来我国积累率一
直保持在32%~34%,但与此同时,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亦得到了明显而迅速的改善。

材料二:长期主持财政经济工作的老政治家和经济管理家陈云认为,建设规模的大小和国家的财力适应不适应,这是经济稳定不稳定的界限,并强调一要吃饭、二要建设。

(1)从经济常识的角度谈谈材料一、材料二共同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2)它给我们什么启示?
13.材料一:全国609种主要商品供求总量预测表
注:我国目前产品结构不合理,表现为传统产品多,新产品少,科技含量不高。

“买得起的看不上,看得
上的买不起”是消费者对我国产品的评价。

材料二:80年代前,我国人民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哪样也离不开票证。

到商店购物,除了付钱,买粮要凭粮票,买布买衣服要凭布票,买油要凭油票,买肉要凭肉票。

其他消费品如肥皂、自行车、手表、缝纫机等都需凭票购买,甚至春节期间城市居民凭证每人只供应250克花生、150克瓜子。

(1)材料一说明什么?并结合材料二谈谈如果货币工资水平不变,那么会产生什么影响?
(2)结合材料二谈谈票证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谈谈你对目前相对过剩的认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3分)
1.解析:A选项为国民生产总值的概念,B选项为国民收入的概念,D选项为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

案:C
2.解析:我国从“七五”计划开始,借鉴和采用了西方各国普遍使用的“国民经济账户体系”(也称SNA体系)中“国民生产总值”以及“国民收入”两个总量指标。

这一指标跨越了以往局限,既能够包括物质生产部门的产值,又包括了非物质生产领域的产值,并且还扣除了生产资料消耗的部分,故A、B、D表述
都错。

C
3.解析:国民收入的增长方式有很多,此题的关键是“最根本”。

B
4.解析:国民收入经过复杂的分配过程,按其最终用途,可分为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两部分。

D
5.解析: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是扩大再生产的表现。

:A
6.解析:国家通过财政支出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分配属于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而初次分配是指在创造国
民收入的物质生产部门内进行的分配。

同时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属于积累基金。

C
7.解析:在公共消费领域中,非生产性基本建设仍属于积累部分,这些基本建设以外的物质消耗,才属于
公共消费。

A
8.解析:A选项、D选项属于扩大再生产的具体体现,B选项属于非生产性的基本建设,C选项属于消费
部分。

B
9.D
10.解析:根据课本知识可知,国民收入除用于个人生活消费外,还应用于积累(包括用于扩大再生产、非
生产性基本建设和社会物资储备)和社会公共消费。

此题选理解错误的。

答案:A
11.解析:解此题的关键是弄清几个概念间的关系。

B
二、非选择题(共27分。

其中12题为12分、13题为15分)
12.解析:第(1)问回答时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回答第(2)问时要善于概括,谈怎样处理积累和消费
的关系。

参考答案:(1)两则材料共同说明搞经济建设必须要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国民收入在一定时间内是既定的,积累和消费存在相互矛盾的一方面,同时也存在相互促进的一方面;积累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但如果不考虑国家财力和实际,用于积累的部分过多,就会影响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制约国民经济发展;消费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从而有利于促进生产的发展。

所以必须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又使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积累和消费不可偏废其一。

(2)制定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必须符合当时现实,要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确定正确、合理的积累
率。

13.解析:材料一是幅图表,解题的关键是读懂图表的本质内涵。

回答第(1)问的第②个问题时,要结合买方市场情况下,货币工资水平不变的负面影响。

我国历史上出现的票证,是生产力水平低下与人口数量巨大之间矛盾的结果。

对目前相对过剩的状况要作辩证认识。

参考答案:(1)①商品供大于求,属买方市场;产品结构不合理;②目前,我国已告别短缺经济时代,如果货币工资水平不变,那么实际上就是消费基金的增长跟不上消费资料总量的增长,必然导致消费资料价格大幅度下跌,从而影响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

(2)根本原因是当时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产品严重短缺,不用票证限制购买,就难以保证人民生活
必需品最基本的供应。

(3)首先应看到现在我国生产力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人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但出现的相对过剩还是一种低水平的过剩,是相对于人民的购买力而言的,而且相对过剩的产品大多品质低,科技含量不高,不能适应人们的需要。

所以在提高人们的实际购买力的同时,生产单位还必须面向市场进行产品结构调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